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演进

合集下载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提炼有效 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 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 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 可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厚封建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未触及封建制度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维护清朝统治, 但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推翻清朝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结果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3、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中国历次运动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变题: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脱离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按思想、制度到技术的顺序向西方学习 (2)主要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 们的殖民地; ②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②胡适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 发表了《新纪元》,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影响 是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P100—101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
2、制度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3、技术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 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 误的是上书的 A.时间、地点 B.领导者、意义 C.对象、内容 D.背景、参加者
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 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发动了虎门销烟 B.掀起了洋务运动 C.进行了黄海海战 D.发起了维新变法 以下组合搭配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是 ( ) A.张之洞——创办轮船招商局 B.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 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 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 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 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 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 “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 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传播新思想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 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历史课上,当教师介绍到詹天佑(1861-1919) “少年时代就赴美留学,学习铁路专业”时,李 刚立刻联想到詹天佑能受到这种教育应得益于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 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考点29_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并探讨它们的影响

考点29_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并探讨它们的影响
评价: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大量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刺激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使中国社会面貌 发生了许多变化。(3)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物 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的改革大有帮助。
洋务运动失败启示:
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
政治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 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 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李鸿章等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性质
政治主张
向西方学习, 实现“自强”和“求富”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下,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说说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898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时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性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手作领导阶级目结间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技术改良导学60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没有找到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改良导学60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暴力革命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异同段用的果概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相同点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山东陈静近代化探索──整体感知:课标要求: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线索梳理: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者发动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在近代化探索中迈出的第一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授之以渔: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专题,应该适当地把这些事件放到国际环境中进行理解,并且和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各种因素的比较学习。

例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和世界近代史上的几次重大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等。

知识体系:近代化探索──重点探究:(一)透过明治维新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1、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2、旧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从从鸦片战争至五四爱国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3、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从五四爱国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4、具体历史分期:(1)中华民国(1912年1月—1949年)历史分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1912年3月——1927年4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4月——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统治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分期:1924年1月——1927年4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4月——1936年12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46年6月——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

它从1954年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一文后,就有许多同志陆续发表论文,提出了三、四、五、七、八期等不同的主张。

六十年代以来,讨论渐趋于沉寂;直至近年,始重见兴起。

不论是过去或现在,讨论主要集中在分期标准、上下限和划阶段等问题上。

(一)标准问题五十年代对分期标准的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l)“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而“以三次革命运动高涨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精心整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

⑵列强的侵略。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

6、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⑴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证。

⑵中国人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性质内容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维新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和洋务派都维护清王朝统治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洋务运动 时间
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
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口号 内容 “自 强”
19世纪70—90年代
“求 富” 后期以“求富”为口 ★1、前期以“自 号,兴办一批为军事 强”为口号,创 工业服务的民用企业。 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 同文馆),选送留学 生,培养新式人才。 筹建了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目的
19世纪60—90年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历时103天
1、直接目的:为了 1、直接目的:为了救 解除内忧外患,实现 亡图存。2、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2、根本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訢、李鸿章、曾国
藩、左宗棠、张之洞 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者 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异同
不 同 点
戊戌变法运动 性质 主张 手段 背景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君主立宪制 改 良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制 武装革命
中国面临瓜分,清政府统治腐败,民族危机
相 同 点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 资产阶级 阶级 结果 失败,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广泛
公车上书拉开了 维新变法的序幕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演变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演变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 练兵强天下之势, 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 窃认为今之为治, 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 ……《 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 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 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 ……君民同体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 …… 谊交孚,中国一家, ……于以恢复 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 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棱。 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棱。
(策划)
(图片收集)
(演讲)
(文字输入)
(动画) (视频收集)
1912年1月1日,孙中 山由上海到南京,宣 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这是任临时 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月5日孙中 山主持召开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第一 次内阁会议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增设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 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增设法院、参 议院。 ③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至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至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了新的时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代风气、 代风气、社会舆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 的作用。 的作用。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 义第一章也。 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之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之路

俞均建环09-2班0962109221摘要:随着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戊戌维新运动的相继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之路都已走到尽头。

民族危机、社会矛盾非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变得更加激烈。

此时的清政府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如同一座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的房屋,一触即塌。

资产阶级革命派横空出世,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到来。

关键字:革命民主共和软弱妥协不彻底失败正文: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过程: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寄希望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但没得到重视。

而在北上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的多,使他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

同年十一月,他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85年,孙中山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运动。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出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从1904年开始出现十多个革命团体。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各地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

清政府在铁路利权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但“成都血案”使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启示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二、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同点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派别
资产阶级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治主张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斗争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良
暴力革命
成果
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比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学习西方器物,实现自强、求富
不仅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性质
地主阶级的从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使中国富强起来。如:兴办新式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2)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但都没有找到使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结果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共同启示
①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③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二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派别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主张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斗争方式自上而下的改良暴力革命成果最突出的是启蒙思想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族更好观念深入人心时期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目的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挽救民族命运主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
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 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 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潮。
D
3· 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 心内容是( ) A .驱逐挞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C
4·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武昌起义部分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次 起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 .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 .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的旧制 取消闲散重迭机 构,裁汰冗员
经济 1.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奖 取消旗人由国家 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供养的特权,令 2.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 其自谋生路 立邮政局。
文化 1.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军事 1.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裁汰绿营 改革科举制, 废除八股取士
武昌起义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起义的时间
2、起义的地点 3、起义的主力
策划武昌起义的秘密地点
湖北武昌起义门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 誓就职,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 年,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
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旗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近代民用工业的代表性企业
企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近代第 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汉阳铁厂(近代第一 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湖北织布局 创办时间 1872 1878 1890 1890 创办人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地点 上海 天津 湖北 湖北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维新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失败
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 为、梁启超等)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变法
也叫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 帝为首发动)
三局一厂
还有什么事和洋务派有关?
筹建南海、北洋、福 建三支海军 T
翻译人才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
科技学堂 军事学堂
T
外交人才 军事人才 科技人才
筹划海防
旅 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返回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
总结

各个阶级先后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次次探 索,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进步,却还是未能 拯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新的探索,为中 国谋求新的出路。
1·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 由政府派官吏管理,资金来源于政府、地主 和商人的投资,该企业的性质是( ) A 封建主义性质管办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官商合办企业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 、背景 T 2 、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3 、具体措施: a、兴办近代企业:旗号“自强” 军事工业 T
旗号“求富” 民用工业 T T
、口号
b、建立新事海陆军
c、创建新式学堂 ,遣派留学生
4、评价 T

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 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束后兴起的。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维新派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他的失 败说明了什么?
比较一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三者之间的异同。
异:
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发起的 思想解放潮流。 洋务运动是和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变,辛亥革 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目的: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 辛亥革命——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洋务运动——成功;戊戌变法——失败;辛 亥革命——可说失败也可说成功。
感 受 一 下 :
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 杨 锐
谭嗣同 杨深秀 杨 锐
康广仁
六君子,头颅送; 袁项城,顶子红, 卖同党,邀奇功; 康与梁,在梦中, 这是1898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 不知他,是枭雄。
失败原因: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洋务派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奕 訢 张之洞 左宗棠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竹制火铳
生产出较为 先进的武器
返回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
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 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返回
资产阶级革命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失败 失败
维新派 洋务派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爱国主义 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 强而奋斗了终生。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时取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1886 年改号逸 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辛亥革命后, 则常以中山为名。
制作小组:2组
大背景: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 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 临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 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 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 案。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资产阶级革命派 维新派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
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 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 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 的统治秩序。 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 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 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起来。
失败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和依靠 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 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 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 心。
教训


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就中国,中国人还 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谋出路。 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 业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一代人的肯 定和学习。
翠亨村孙中山住址
翠亨村孙中山书房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
2. 3. 4. 5.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 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经济基础: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条件、武器、中心、代表)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返回
北京强学会遗址
保国会
时务学堂
报刊
三、戊戌变法

1898.6.11—9.21 [百日维新]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主要内容 T 2、作用 3、戊戌政变 T 4、影响
光绪帝与 康有为、 梁启超在 一起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
返回
兴中会秘密宣誓的地方
2. 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 地点 政治纲领 革命目标 革命旗帜
1905年8月
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
三 民 主 义
民族主义: 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 除民族压迫。 民生主义: 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 解 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 足”。 民权主义: 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 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与受挫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二次 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 武装斗争。 1915年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 很快形成“护国运动”。 1917年,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后称 “护法运动”。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西太后密谋发动政变的 地方——颐和园乐寿堂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