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功能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生命维持系统之一,它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具有排泄废物、调节水平衡、维持酸碱平衡、产生激素等多种功能。
以下将详细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有腰部两侧的一对肉质器官。
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废物、调节水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和产生激素。
-排泄废物: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来排泄体内的废物,包括代谢废物、药物代谢产物和毒素等。
尿液的生成通过肾小球对血浆的过滤,随后通过肾小管对尿液的再吸收和分泌来完成。
-调节水平衡:肾脏通过调节尿量和尿液浓度,使体内水分得到平衡。
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肾脏增加尿量来排除多余水分;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肾脏减少尿量来保持足够的水分。
-维持酸碱平衡:肾脏能够排除体内的酸和碱,维持正常的血液pH值。
当血液过酸性时,肾脏就会排泄过多的酸性物质,反之,当血液过碱性时,肾脏就会增加对酸性物质的吸收。
-产生激素:肾脏还能产生多种激素,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抗利尿激素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抗利尿激素则能够调节尿液的浓缩度。
2.输尿管:每侧肾脏均有一根输尿管,将肾脏生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
输尿管具有以下功能:-尿液传输:输尿管的主要功能是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尿液在输尿管内通过蠕动运动的方式无需外力即可完成输送。
3.膀胱:膀胱是一个位于盆腔内的贮尿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
膀胱具有以下功能:-储存尿液:膀胱具有扩张和收缩功能,能够储存尿液并保持一定压力,同时感觉到膀胱的充盈程度。
-排空尿液:当膀胱充满时,体内的尿液需要被排空,膀胱就通过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4.尿道:尿道是从膀胱到外部的通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尿道具有以下功能:-平稳排尿:尿道通过肌肉收缩和松弛来调节尿流的速度和排尿的顺利程度。
-防止尿液回流:尿道内还有一个称为括约肌的肌肉环,它能够紧闭尿道,防止尿液的回流。
总结起来,泌尿系统包含了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见图6--1)主要功能是排出溶于水的代谢产物,维持水盐平衡,酸碱平衡,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衡定。
机体将溶于水的代谢产物,通过血循环输送至肾脏,由肾脏形成尿液,然后经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贮存,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
若肾功能衰竭,导至体内代谢产物畜积,引起机体内环境平衡紊乱,严重时会出现尿毒症,危及生命。
图6—1 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第一节肾一:肾的形态肾为实体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左右各一,形似蚕豆。
大小:男性:长11.5cm,宽5.5cm,厚3~4cm,重134~148g,女性略低。
分两端: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
两面:前面隆凸;后面平坦,贴腹后壁。
两缘: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份凹陷,为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结构进出,它们加上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肾蒂。
肾门向肾实质凹陷为肾窦,内有肾动、静脉的分支、肾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见图6—2、3)图6—2 右肾后面观图6—3 右肾前面观二:肾的构造(见图6--3)在肾脏的冠状切面上,将肾脏的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1、肾皮质皮质肉眼观察为细粒状,红褐色,位于肾脏的浅层,富含血管,其伸入髓质的部分为肾柱。
2、肾髓质髓质肉眼观察致密有条纹,位于肾皮质的深部,血管较少,淡红色,呈锥体形为肾锥体,有15~20个,锥体的尖端钝圆形为肾乳头,伸入肾小盏,内有许多乳头孔的开口。
肾窦内有7~8个肾小盏,每2~3个肾小盏汇合为肾大盏,有2~3个,它们汇合为肾盂,肾盂呈前后略扁的漏斗状,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三:肾的位置肾脏位于腹腔的后上部,腰区脊柱两旁,呈八字形排列,受肝脏的影响,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女性和小儿略低于男性,新生儿更低。
1、与椎体的关系左肾上平第十二胸椎体的上缘,下平第三腰椎体的上缘;右肾上平第十二胸椎体的下缘,下平第三腰椎体的下缘;肾门相当于第一腰椎水平,距后正中线约5cm。
2、与第十二肋的关系第十二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份,右肾后面的上份。
家畜解剖生理第六章泌尿系统课件

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
总结词
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 等。
详细描述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肾小囊、肾小球、肾小 管等结构。肾小囊负责收集原尿,肾小球负责过滤血液,肾 小管则负责重吸收尿液中的有用物质,同时分泌一些物质进 入尿液,形成最终的尿液。
02
CATALOGUE
家畜解剖生理第六 章泌尿系统课件
目录
• 泌尿系统的概述 •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 输尿管的解剖与生理 • 膀胱的解剖与生理 • 尿道的功能与结构
01
CATALOGUE
泌尿系统的概述
泌尿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总结词
泌尿系统是家畜体内的重要排泄系统,负责调节体液平衡、排除废物和多余物 质的功能。
详细描述
腰部位于第1-2腰椎前方,骨盆部位于骨盆侧缘,壁内部位于膀胱壁内。
输尿管直径约为2-3厘米,管壁厚约2-3毫米,具有蠕动功能,有助于尿液的输送。
输尿管的生理功能
输尿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送 尿液从肾盂到膀胱。
当肾脏产生尿液后,尿液通过 肾盂流入输尿管,在输尿管内 形成尿液流,并输送至膀胱。
输尿管的蠕动有助于尿液的输 送,同时输尿管的上皮细胞能 够吸收和分泌一些物质,如水 、电解质和尿素等。
输尿管的排泄机制
当尿液进入膀胱后,膀胱壁肌肉的收 缩将尿液从膀胱中排出,即排尿。
输尿管的排泄机制还包括尿液的浓缩 和酸化等过程,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定。
排尿时,输尿管会发生节律性蠕动, 将尿液逆向输送回肾脏,以协助排尿 。
04
CATALOGUE
膀胱的解剖与生理
膀胱的解剖结构
膀胱是家畜体内的一个空腔器官 ,位于骨盆腔内,呈梨形或锥形
5.4.1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5.4.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分层作业【基础达标】一、夯实知识点:1、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膀胱的功能是暂时贮存尿液;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
3、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单元知识框架}二、夯实基础题型:1.血液流经泌尿系统形成尿液并排出,该过程可以概括为()A.血液一肾脏一输尿管一膀胱一尿道B.血液一膀胱一输尿管一肾脏一尿道C.血液肾小球一肾小管一肾小囊一尿液D.血液一肾小球一肾小囊一肾单位一尿液答案.A【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
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
【详解】AB.根据分析(2)可知,尿液形成并排出的过程为:血液一肾脏一输尿管一膀胱一尿道,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分析(1)可知,血液流经肾单位形成尿液的过程为:血液—肾小球一肾小囊一肾小管一尿液,C 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尿液在甲处形成B.泌尿系统由甲、乙、丙组成C.甲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D.当丙内充满尿液时会在丙处产生尿意答案A【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膀胱的功能是暂时贮存尿液;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
图中甲是肾脏;乙是输尿管;丙是膀胱。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课件ppt课件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浓缩
肾脏通过重吸收大部分水分,使 尿液浓缩,以减少水分流失并回 收有用物质。
尿液稀释
肾脏通过调节肾小管和肾小囊对 水的重吸收,使尿液稀释,以维 持体内水分平衡。
尿液的酸碱平衡
肾脏通过分泌和排泄各种酸性和碱性物质,如氨、碳酸氢盐等,来调节身体的酸 碱平衡。
当身体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或代谢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时,肾脏会通过增加碳酸 氢盐的分泌来中和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肾脏由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组成。肾皮质位于肾脏表面 ,富含血管和肾小球;肾髓质位于肾脏内部,主要由肾小 管和肾锥组成。
肾脏内部还有肾盂、肾间质和肾小囊等结构,肾盂是尿液 从肾小管流向输尿管的重要通道;肾间质是肾脏的结缔组 织部分,起到支撑和营养的作用;肾小囊是包裹在肾小球 外层的双层薄膜,负责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尿道的功能
排尿
尿道是人体排泄尿液的通 道,通过尿道将膀胱内的 尿液排出体外。
防止逆行感染
尿道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功 能,能够阻止细菌等微生 物逆行进入膀胱,从而保 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调节尿量
尿道通过调节尿道的舒张 和收缩来控制尿量,使尿 平衡
维持生殖健康
尿道在人体内起着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的作用,通过排泄尿液将体内多余 的水分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保护身体健康。
02 肾脏的解剖结构
肾脏的位置
肾脏位于腹部的两侧,大约在腰部位 置,紧贴着脊柱。
肾脏的位置略低于肝脏,其大小与成 年人的拳头相近。
肾脏的形态
肾脏呈蚕豆形,分为内侧和外侧,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 。
肾脏表面覆盖一层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起到保护和固定 肾脏的作用。
肾脏的内部结构
医学基础_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

武汉理工大学 刘霞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结构
泌尿系统组成:
•肾
形成尿液
• 输尿管 输送尿液
• 膀胱
贮存尿液
• 尿道
排出尿液
由肾脏生成的尿液经输尿 管至膀胱贮存,再经尿道 排出体外。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结构
肾脏
肾实质
肾皮质 肾髓质
基本单位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管
肝脏
肾脏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 I (10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ACE)
血管紧张素 II (8肽) 血管紧张 素酶A
血管紧张素 III (8肽)
血管平滑肌收缩
外周阻力↑
肾上腺皮 质球状带
醛固酮
近球小管重吸收Na+↑
神经系统:抗利尿激素↑ 交感神经活动↑ 渴觉和饮水行为
血压↑
三、体液调节
(三)其他激素
第四节 尿的排放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尿的生成是连续的,但排尿是间歇的。
●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支配; ●三种神经中均含有传入纤维。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二、排尿反射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过程; ●感受器为膀胱内壁压力感受器; ●初级中枢是骶髓; ●高位中枢包括脑干和大脑皮层;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
●尿频(尿路刺激) 无张力膀胱(传入神经受损) 尿潴留(传出神经或骶段脊髓受损) 尿失禁(脊休克)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脊髓反射,并受高级中枢控制。 当膀胱内尿量<300ml时,膀胱内压基本保持稳定; 当膀胱内尿量>400~500ml时,膀胱内压急剧上升。
泌尿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滤过膜。 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包括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上皮细 胞层。这三层结构具有不同的孔径和电荷选择性,共同决定 了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特性。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调节
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同时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肾 小管通过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等方式对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进行重吸收。
常见疾病及危害
尿路感染
肾结石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表现为尿频 、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 能受损。
尿液中晶体物质沉积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 ,可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 致尿路梗阻和肾功能衰竭。
肾炎
肾衰竭
肾脏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肾炎和慢性 肾炎,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 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减退。
调节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例如,抗利尿激素可 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 代谢活动也可以影响重吸收过程。
03
输尿管结构与功能
输尿管位置、形态及走行
位置
输尿管位于腹膜后,沿腰 大肌内侧的前方垂直下降 进入骨盆。
泌尿系统与神经系统关系
排尿反射
01
排尿过程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当膀胱充盈时,会刺激感受器
产生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排尿反射。
尿道括约肌控制
02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尿液的排出
。
疼痛感知
03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会引起疼痛,这些疼痛信号通过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六节 秘尿系统)

1、肾脏
人体肾脏左右各一,重约300g。 位于腹腔后壁腰部脊柱的两侧,形 状似蚕豆。肾内侧中间凹陷处叫肾 门,血管和输尿管、淋巴管及神经 等由肾门出入肾脏。 肾脏由实质和肾盂组成。实质 部分又分为颜色较深的皮质和颜 色较浅的髓质两部分。每个肾的 实质包括100多万个肾单位,肾单 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内有一个漏斗形的空腔为肾盂, 它与输尿管相通。
兴奋经传人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再往上传入大脑皮质,使人产生尿意。大脑皮质根据当
时的情况决定是否排尿,如果当时情况不适于排尿,大脑皮质就暂时将排尿中枢抑制,并使尿 道括约肌收缩;待情况许可时,大脑皮质取消其对排尿中枢的抑制而排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特点
1、肾脏
学前儿童肾脏的重量相对地大于成人。在1岁和12--15岁两个阶段肾脏的发育最快。就 整体而言,学前儿童的肾功能较差。
3.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每晚唾前应给学前儿童清洗外阴部。不要让小儿坐地和穿开档裤,特别是女孩。教会学前儿童便 后擦屁股的方法,即从前往后擦。托幼机构的厕所和便盆要经常冲洗,定期消毒。注意制止个别儿 童玩弄生殖器。
思考与练习: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泌尿系统?
4.尿道
学前儿童尿道较短,新生男孩尿道长5—6ml,生长速度缓慢,直至青春期才显著增长;女孩尿 道更短,刚出生时尿道仅长1—3ml ,15一16岁时才增长至3—5ml。学前儿童尿道黏膜柔嫩,弹性 组织发育也不完全,尿路黏膜容易损伤和脱落。而且,女孩的尿道开口接近肛门,不注意保持外阴 部的清洁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而引起炎症。感染后,细菌可以经尿道上行到膀胱、输尿管、肾脏, 引起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第17章泌尿系统

重吸收水和交换离子,使原尿进一步浓缩,并与远曲 小管一样,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另一方面,集合 管还可受心房钠尿肽的作用,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 增多。
(三)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它位于肾 小体的血管极处,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 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形成三角形的两个侧边,球外系 膜细胞则位于三角区的中心。
K+、H+ 和NH3等功能,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发挥重要 作用。醛固酮能促进此段重吸收Na+和排出K+。
(二)集合管(collecting duct)
由弓形集合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组成 。 直集合管的管径由细逐渐变粗,管壁上皮也由单层立方上皮 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至乳头管处成为高柱状上皮。
光镜:集合管上皮细胞分界清楚,细胞质着色淡而明亮,细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靠近基底部,着色较深。 电镜:集合管上皮细胞游离面仅有少量短微绒毛,也可见少 量侧突和短小的质膜内褶。细胞内细胞器少。
3.球外系膜细胞 (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位于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围成的三角形 区域内。细胞形态结构与球内系膜相似;
球外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出球微动脉和入球微动脉的 管壁平滑肌细胞以及球内系膜细胞之间也有缝隙连接,在球 旁复合体的功能活动中,可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
肾小体是尿液生成的起始部位,血浆成分可从这里滤过 形成原尿,肾小管则可以对原尿进行浓缩以及对其中的电解 质的进行重吸收和分泌。
1.肾小体(renal corpuscle)
呈球状,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 肾小体有两个极,有微动脉出入的一端称血管 极,在血管极的对侧,肾小体与近端小管曲部 相连,此处称为尿极。
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功能全解课件

肾小管负责重吸收尿液中的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同时调节尿液的酸碱 度和度。
肾脏的主要功能
过滤血液
通过肾小球的作用,将血液中的废物 和多余水分滤出形成尿液,以维持体 内水、电解质平衡。
01
02
排泄废物
通过尿液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 ,以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内储存,待达到一定量后,刺激膀胱产生排尿反射,最终以尿液的形式
排出体外。
02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
壁上的感受器,引发排尿反射。排尿反射通过神经反射弧传递到大脑皮
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排尿意识。
03
排空尿液
当排尿反射完成后,膀胱会逐渐排空。在排空过程中,膀胱壁上的肌肉
肾脏位于腹部的两侧,大约在腰部位 置,略呈扁豆形、蚕豆形或三角形。
肾脏的重量约为150-200克,占人体 体重的0.2%。
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长约 10-12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3-4 厘米。
肾脏的内部结构
肾脏由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组成。肾皮质位于肾的外层,富含血管和神经;肾髓 质位于肾的中央,主要由肾小管和肾小球组成。
力。
肾结石
病因
肾结石主要由尿液中的矿 物质结晶形成,与饮食、 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症状
腰部或上腹部疼痛,血尿 ,肾积水等,严重时可能 出现肾功能不全。
预防
保持饮食均衡,限制摄入 高嘌呤、高盐、高脂肪食 物,增加水分摄入,避免 长时间卧床。
前列腺疾病
病因
前列腺疾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与年龄 、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

肾内各区血流量不同, 皮质血流量大、快; 髓质血 流小,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的 变化,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 调节。
肌源性机制:当肾灌注压( 80~180 mmHg )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得平滑肌的 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地增 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小管各 段模式图
(3)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 管在皮质内陆续汇集 到集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 皮质直行通过髓质。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 管,然后通到肾小盏 。
(二)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间质 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位于肾小体三角区 。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ppt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排 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的代谢终
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
排泄
泌尿系统
消化道
呼吸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球旁细胞
系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 其分支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又分支成肾小球毛 细血管网,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而离开肾小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肾脏
家禽肾脏呈红褐
色长条豆荚状,
每侧肾脏按其位
置可明显分为
前、中、后三部
分,有时在中部
另有一侧部突
出。
禽肾无肾盏、
肾盂。
肾前部略
圆,中部较狭长,
后部略为膨大。
鸭的肾前部最
狭,后部最宽。
禽肾由许多肾小
叶构成,肾小叶中分布着许多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单位分皮质型肾单位和髓质型肾单位。
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连接小管组成,髓质型肾单位中还有髓袢。
近曲小管是肾小管中最长的一段,连接小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之间的连接部。
集合小管是肾的排泄部的收集管道系统,将尿液从肾单位运送到输尿管,也是尿重吸收的部位。
输尿管
禽类输尿管两侧对称,起自髓质集合管,可分为肾部和骨盆部。
输尿管骨盆部从肾后方直达骨盆腔,开口于泄殖道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