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以“教”为中心向以“学” 为中心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谈以“教”为中心向以“学” 为中心的转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被动教学方式已被打断,正在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包含了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即教与学。可见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所以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

首先,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向导和组织作用。这种导向、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还不成熟,正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由此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将不能发挥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作用,学生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并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环境、诱发思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识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

现。

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然而,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的创新发现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

其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增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2)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3)难度适当,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意启发,使学生在问题中受到启迪;(4)注意广泛性,要面向全体。

最后,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

茌智力与能力培养中,要抓住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培养学生善于深入思考,抓住事物本质规律从同一问题中寻找不同的正确答案。所以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为此要实现从以“教”转向以“学”为中心,就要做到知:情、意等的结合,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