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天气图分析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天气学分析——天气图综合分析

天气学分析——天气图综合分析

这就是说,在一定高度以上,气压梯度或 位势梯度的方向,将由原在底层中从冷区指 向暖区而变为从暖区指向冷区。于是,原来 在底层是高压的区域到高层对应位置的上空 将变成低压区域。因此,到达一定高度处, 高压区便与暖区近乎重合,而低压区便与冷 区近乎重合。
根据温压场的配置情况的不同,气压系统可分为三类。
下面,根据第一种分类法对锋进行讨论。
1、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空气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 面称为冷锋。 2、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空气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 面称为暖锋。 3、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 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
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 定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由于温压场的不对称,使得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发生 倾斜,高压中向暖区倾斜,低压中向冷区倾斜。
中纬度地区,多数系统(如锋面气旋等)都是 温压场不对称系统,其轴线大都倾斜。这样,地 面等压线闭合的高、低压,到高空变成为槽脊形 式,并且温度槽(脊)常落后于气压槽(脊), 而地面低(高)压处于高空槽(脊)的前部,使 低压上空为暖平流,高压上空为冷平流,有利于 地面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发展。
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过渡带,在 此过渡带内,气象要素与天气将发生急剧的变 化。下面我们将对锋附近的温度、气压、变压、 风场以及锋面天气等分布分别进行讨论。
一、锋面附近温度场的特征
1、水平方向上温度场特征 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中大。 等压面图上等温线的分布可以指示锋区及锋线的特
点: ①高空锋区走向与等温线基本平行; ②地面锋线与高空锋区基本平行; ③锋区随高度向冷区倾斜;
天气学分析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高低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能解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

难点: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气压计、风向仪;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各地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这么大?”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讲解气旋、反气旋的判定方法,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举例说明。

4.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3. 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判断下列天气图中的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和锋面系统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目标中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4.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天气学分析

天气学分析

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特殊等压线--地形等压线的绘制
在山地区域,有时由于冷空气在山的一侧堆积,造 成山的两侧气压差异很大,使画出来的等压线有明 显的变形或突然密集,但是在这一带并无很大的风 速与此相适应。为了说明这种现象是由于山脉所造 成的,将这里的等压线画成锯齿形,并称这样的等
压线为地形等压线。
我国最常见的地形等压线是天山地形等压线。当冷 空气从天山以北下来时,受天山阻挡大量聚集在天 山以北,而不能立即到达天山以南地区,故天山南 北两侧气压差别很大,在地面图上即可分析出地形 等压线。我国常出现地形等压线的地区还有帕米尔、 祁连山、长白山和台湾等地。
T24 T24 Tx Tx Tx 或 TnTnTn 或 TgTgTg TTT WW VV TdTdTd
1.0 cm
CH
P24 P24
CM N CLNh h
PPPP (或 P0P0P0P0) aPPP W1W2 RRR R24R24R24R24 SpSpspsp
测站信息

③等值线不能相交,不能分枝,不能 在图中中断。 ④相邻两根等值线的数值必须是连 续的,即其数值或者相等,或只差 一个间隔。这是因为各种要素场的 分布是连续的。在高值区和低值区 之间,相邻等值线的数值是顺序递 减的,两者只差一个间隔。
作为等值线的一种特 殊形式的等压线,在 分析的时候,除了应 符合以上分析原则外, 还必须遵循地转风关 系,即等压线和风向 平行。在北半球,观 测者“背风而立,低 压在左,高hPa
850hPa
(1) 天气图底图


用来填写各地气象站观测记录的特种空白地图: 绘有经纬度、海陆分布、河流、湖泊、山脉等 地形信息,并标有气象区、站号以及主要的城 市名称。 有不同投影方式、比例尺和范围的天气图底图, 根据天气分析内容、预报时效和季节等选用。

天气图解

天气图解
一般地面天氣圖上是利用等壓線作分析。但大氣層是有三維 空間的,大氣層的其他高度的天氣圖(即高空天氣圖,upper-air weather chart),則用其他方法分析,有等高線(contour)或流 線(streamline)等。香港天文台是採用流線分析高空圖。
流線上的任何一點是平衡於該點的風向的,很大程度顯示氣 流的流向。在流線圖上,北半球的低渦附近的氣流按逆時針 轉動如下圖,故稱氣旋;高壓附近的氣流按順時針轉動如下 圖,故稱反氣旋。
絕對不穩定 Absolute Instability
絕對穩定 Absolutely Stablility
圖一 : 大氣穩定度
天氣圖解讀及天氣預報基礎課程 / 第 6 頁
圖二 : 溫熵圖
天氣圖解讀及天氣預報基礎課程 / 第 7 頁
輻合(convergence)及輻散(divergence):空氣移動的方向和速 度常常是不一致的。有時移動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 時速度相同而方向各異,也有方向與速度都不相同。這樣, 就可能引起空氣在某些地方堆積起來,而在另一些區域流散 開去。圖三 a、c 表示了各點的空氣都背著同一點或一線散 開,這種現象稱為水平輻散。圖三 b、d 表示各點空氣向著
同一點或一線聚集,這種現象則稱為水平輻合。
圖三 a 水平輻散
圖三 c
圖三 b 水平輻合
圖三 d
天氣圖解讀及天氣預報基礎課程 / 第 8 頁
實際大氣中,空氣的水平輻合輻散的分布是比較複雜的,有 時下層輻合,上層輻散;有時下層軸散,上層輻合。在大多 數的情況下,上下輻散、輻合交互重疊,非常複雜。從圖 2 可見,當對流層上層有水平輻合、下層有水平輻散的區域必 然會有下沉運動;反之,則會出現上升運動。
Note : 1m/s = 3.6km/h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3、学会看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和天气形势;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引言:老师一直想去哈尔滨看冰雕,那同学们认为老师要出行前要注意点什么,或者要带点什么东西呢?预设:多带点衣服评价:也就是说老师要注意一下那边的天气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对吧。

追问:那么老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哈尔滨的天气情况呢?评价:你们了解的真多!我们看 PPT: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121 电话查询、开通手机短消息等方式。

不同的方式,天气预报的特点也不一样,有的听声音(广播、电话查询),有的看文字(手机、报纸),有的图、文、声并茂。

其中,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是电视天气预报。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你知道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吗?海盐某日天气预报:今明两天多云到阴,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2-3 级,15℃--23℃。

提问:从中你获取到哪些天气知识?预设:知道了温度,会下小雨过渡:那么很多信息我们是不了解的,比如降水概率、多云、阴是怎么区分的,大家一起来看ppt1.云量: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 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 到7/10,5/10 到3/10 为少云,3/10 以下为晴。

2.降水量:12 小时内降水小于5 毫米为小雨,5-15 毫米为中雨,大于15 毫米为大雨?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小于30%降水基本不会发生。

4.气温:前者表示最低气温,后者表示最高气温的。

5.风向和风速6. 空气质量指数有时候,我们天气预报上会出现一些天气符号,我们来认识一下。

天气预报我们能看懂了,那么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天气图二、天气图--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第一章天气图基本分析方法课件

第一章天气图基本分析方法课件
在风速大的地区,等压线可分析得密集一些; 风速小的地区,等压线可分析得稀疏一些。
4. 根据梯度风的原则,
在低压区,等压线可分析得密集一些; 在高压区,分析得稀疏些,在高压中心附近基本
其表示法主要有: 1. 比例式
如 1:10000000 即地图上的1cm相当于 实际100km。
2. 图解式 3. 斜线图解尺 或称复式图解尺
如图1.7所示
24
二、地图比例尺(续)
由于兰勃特正形圆锥投影图在各纬 度上放大率是不同的,故需用复式 图解尺表示其缩尺。
其特点就是对不同的纬度用不同的缩尺来表 示,使用时必须注意与纬度配合,才能正确 表示出实际距离。
关于底图范围大小的选择,主要视预报 的时效和季节而定,
如用作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底图范围就应该大一些, 甚至需要整个北半球天气图。
在冬半年,
高纬大气活动(如寒潮的侵袭)对我国影响较大,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范围应包括极地或极地的一部分;
在夏半年,
低纬度和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如台风、副热带高 压)对我国影响较大,故底图上低纬度和太平洋区 域应多占些面积。
26
二、地图比例尺(续)
我国目前所用的
东亚天气图的缩尺为1:10000000,即图上 1cm相当于实际100km;
欧亚天气图的缩尺为1:20000000,即图上 1cm相当于实际200km;
北半球天气图的缩尺为1:30000000,即图 上1cm相当于实际300km。
27
二、地图比例尺(续)
44
(一) 等值线分析原则(续)
以上这四条规则是绘制等值线的基 本规则,必须严格遵守,在任何时 候不能违反,否则将犯原则性错误, 因此必须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天气图分析标准(最终版)

天气图分析标准(最终版)

中或大雨夹雪 (或中浓毛毛 雨夹雪)
70
连续性大 雪
冰针(或伴 有雾)
米雪(或伴 有雾)
孤立的星 状雪晶(或 伴有雾)
冰粒
80
小阵雪
中或大阵 雪
小阵性霰 或伴有雨 或雨夹雪
中或大阵 性霰或伴 有雨或雨 夹雪
小冰雹或伴有 雨或雨夹雪
90
观测时有 雷暴伴有 雨或雪或 雨夹雪
观测时有 雷暴和冰 雹或霰
观测时有 大雷暴和 雨或雪或 雨夹雪
色同等值线颜色; (3) 闭合等值线中心数值标注在闭合等值线或环流中心近最值附近。 3、 错误记录:记录有误时,在错误记录(数字或符号)上划一条短横线,温度用红色笔划,
其它用黑色笔划。 二、等值线分析要求 2、 地面天气图
(1) 等值线以黑笔分析; (2) 等压线间隔 2.5hPa,热带气旋在 1000hPa 以下时等压线间隔可取 5 或 10hPa。 (3) 等△P3 线应分析出正负变压极值区,间隔可取 1、2、3、4 或 5hPa(间隔宜相等),
雪、阵性雨夹雪、雪丸、米雪和冰
符号;
丸)加注基本天气现象符号。
2、 其他降水,测站画斜线。
3、 降水区内有无降水区,圈出范围,
该圈内不画绿色斜线。
圈出范围,区域中心标注冻雨基本天符 1、 测站左侧标注相应填图符号;
号。
2、 电码 56~57 和 66~67 均为冻雨天气现
象。
圈出范围,区域中心标注雷暴基本天符 1、 测站左侧标注相应填图符号;
天气图分析标准
一、一般要求 1、 等值线分析范围
(1) 03Z、06Z、09Z、18Z 、21Z 地面天气图,等压线分析至图边; (2) 00Z、12Z 地面天气图,等压线右端分析至 150E°,另外三端分析至图边; (3) 高空天气图等高线右端分析至 160E°,上端分析至 70N°,另外两端分析至图边。 2、 标注 (1) 标注的等值线数值、天气现象及系统中心符号与当地纬度线平行; (2) 等值线的数值标注在闭合等值线最北端的开口处,或非闭合等值线的两端,标注颜

天气图分析标准(最终版)

天气图分析标准(最终版)
电码 19 为龙卷风。
测站左侧标注相应填图符号。
表 3 基本天气现象符号





天冻

雨冰 丸 米 冰


大龙



(尘


气雨

夹 雹 (霰 雪 粒


风卷

)暴


)


表 4 天气现象的填图符号及电码
WW
0
1
2
3
4
00

10
轻雾
散片浅雾
浅雾
闪电
视区内有降水 未及地
20
观测前有 毛毛雨
观测前有 雨
0 值等△P3 线可不分析; (4) 地形等压线进出线数及数值应一一对应,只分析一条波状线; (5) 00、12Z 地面天气图,等压线以间断线通过高原区; (6) 无闭合等压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须绘制环流圈。 3、 高空天气图 (1) 等高线和等△H24 线以黑笔分析,等温线以红笔分析; (2) 等高线和等温线起始或终止于同一条经线; (3) 等高线间隔:4 位势什米,10 月 1 日至次年 3 月 31 日 500 hPa 图间隔 8 位势什米; (4) 等温线间隔 4℃; (5) 等△H24 线间隔 4 位势什米,0 值等△H24 线不分析; (6) 无闭合等高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须绘制环流圈; 三、天气系统分析要求 1、 地面图 (1) 高压中心标注蓝色“H”,低压中心标注红色“L”,热带气旋中心标注红色“ ”,
3、 大风区和沙(尘)暴区重合,只圈
象;
一个范围。
3、 大风在测站左侧标注基本天气符号,且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1.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天气系统的变化规律。
-教师通过提供实际天气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验证。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天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气象软件、网络资源等,提高学生对天气系统分析的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提供实时气象数据。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解答。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如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教学过程:
-通过讲解和图示,介绍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这些天气系统对密云区天气变化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天气系统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气象图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使用专业气象软件和实时气象数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天气分析实践。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气系统的运行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多媒体展示密云区近期的天气变化,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2.教学策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近期密云区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变化?”
3.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天气识别教案

天气识别教案

天气识别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状况的表达;2. 能够根据天气的特征来识别不同的天气类型;3. 提高观察和判断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天气状况的识别;2. 学会运用相关表达描述天气;3. 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天气图、图片或视频资料;2. PPT。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天气识别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并与他们进行简要的谈话。

Step 2 学习天气表达(25分钟)1. 准备PPT,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不同天气状况的表达,并教授相关词汇和短语,如sunny, cloudy, windy, rainy, snowy等。

2. 学生根据PPT上的图片和词汇进行朗读和模仿,并记忆相关表达。

Step 3 天气识别游戏(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天气图或图片资料。

2. 教师给出天气指令,让学生观察天气图或图片,判断并说出对应的天气表达。

3. 不同小组同步进行,看哪个小组的反应最快且准确。

Step 4 天气描述任务(30分钟)1. 教师给出一段描述天气的句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将其翻译成中文。

2. 学生将自己的翻译结果与同组同学互相对照、讨论和改正。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天气表达方式和对应的天气特征。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培养他们对天气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天气状况的表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每天观察当天的天气,并用英语写下对应的天气描述;2. 搜集和整理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分析;3. 阅读相关的天气报道,了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不同的天气状况,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完整版)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对天气的影响。

2、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图。

3、通过对点演练和针对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冷暖锋、高低压以及锋面气旋的判读2、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3、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实战演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引导学生回忆近几日天气的变化特点,说出天气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情境问题:今天出门在外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昨天呢?前天呢?学生回答:冷、热。

引出新课: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忽冷忽热的感觉,它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温天气系统。

【知能构建】天气的影判读对天气的影- 1 -转折:首先我们来重温锋面系统一、锋面系统问题探究1:冷、暖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状况怎样?1、教师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归纳【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探究问题【学生明确】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气温高、气压低刮风、阴天、雨雪、降温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气温低、气压高连续性的降雨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2、以我国具体的天气实例为主,简单介绍准静止锋,使学生明确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即可。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①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6~7月):江淮准静止锋②云贵高原东北(城市:贵阳)的冬雨连绵(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③华南准静止锋(南岭一带);④天山准静止锋。

3、通过讲解中国东南沿海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说明锋面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并使学生牢记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气团的概念及其分类、锋面的形成与分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分析天气图,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地图、天气图、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天气现象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关注,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基本概念学习:(1)气团:讲解气团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锋面:介绍锋面的形成、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高压和低压系统:阐述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锋面天气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天气图分析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气团2. 锋面3. 高压和低压系统4. 天气图分析七、作业设计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分析天气图时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2. 实践情景引入:天气图分析的应用3. 例题讲解:结合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4. 作业设计:深入理解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一、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1. 识别等压线:等压线是天气图上最基本的线条,它表示相同气压值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压线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天气现象;如何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了解其天气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天气预报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有关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观察并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针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分别给出一个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个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天气预测的题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

3. 天气预报图的识别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

(2)观察当地天气预报图,识别并描述最近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1)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地转偏向力,使空气旋转上升,形成低压区,即为气旋。

反气旋则相反,为高压区。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倾斜的锋面,锋面上的天气现象丰富多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的教案

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的教案

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图形及其距观测点的手段;了解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气象图解读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交互讨论,使学生在解读气象图时,能够较准确地判断雨量的高低和分布情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气象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工作(1)教学材料:气象图、雨量记录表。

(2)教学设备:黑板、投影仪等。

2.导入活动(1)通过播放气象新闻或巨型气象仪器的演示视频,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利用谷歌地球等地图工具,介绍气象站的分布和观测点的位置,让学生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图形及其距观测点的手段。

3.教学主要内容(1)雨量的测量方法:分别讲解人工测量法、自动测量法和卫星遥感测量法,让学生掌握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2)雨量的计算方法:讲解单位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降雨量、有效降雨量、产流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雨量的计算。

(3)气象图解读:介绍常用的气象图形,如等值线图、气压图、气温图、降水量图等,让学生掌握气象图的读法和解释方法。

(4)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气象图形和观测点位置,判断不同地区的雨量高低和分布情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气象图解读雨量。

4.练习与评价(1)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对气象图解读雨量进行练习和总结。

(2)通过小组展示和汇报,开展课堂互动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通过雨量记录表的填写和测试考核,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气象图解读雨量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交互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气象图解读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气象图、雨量记录表等教学材料和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通过导入、讲解、实践、交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气象学,并成功完成了目标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值天气预报图(特殊天气图)
3类地图投影法
在地图投影中,通常按照下列三个方面的要 求来选择地图投影法:
① 正形:指在地图上保持地球表面小区域 原有的形状,任一地点微分线段的比例尺不因方 向而异。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地图上各处经度 和纬度都相交成直角。此类投影又叫等角投影。
② 等积:是地图中任何部分的面积与地球 表面上相应部位的实际面积的比例都相等。
基本天气图分析
2014年11月25日
基本天气图分析
➢ 天气图分析是天气预报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是预报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 基本天气图的分析,主要包括等值线、 天气系统及天气现象的分析等。
➢ 正确的天气图分析,有助于天气预报准 确率的提高,也有利于预报员认识天气 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是一门动手能力强 的课程,重点在于实际天气图分析。
③ 正向:指地图上从投影中心到其它任何 地点的方向都与地球表面的实际方向一致。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地图投 影法,都不可能既保持形状的正 确,同时又保持面积的正确。
在天气图分析中,主要要求 保持图形形状和方向的正确,即 满足正形、正向的要求,使图上 所填的风向和所显示的气压系统 的形状及移动方向符合实际情况。
正、负涡度。同时,上升绝热冷却气柱收缩, 高、低压减弱,气压梯度力减小;当涡旋流 场的科氏力抵消高、低的压气压梯度力时, 地转平衡恢复。 *次级环流的作用使温度平流也造成流场的
变化,并恢复地转平衡
倾向方程反映地转平衡恢复后的 局地温度变 化总是 小于平流变化。
暖平流
绝热冷却
*次级环流的作用:恢复地转平衡,流场和
江淮地区:淮河至长江间所含河南、湖北 、安徽、江苏四省地区;
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 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 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江汉地区:江淮、黄淮以西的河南、湖北 其余地区;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四省 (区)和福建南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特别行政区;
天气底图—3种地图投影法
光源、投影平面和被照射物是 地图投影三要素。地图投影的方法, 因光源位置和投影面的形状、位置 不同可分为许多种。天气图底图常 用的正形投影法有极射赤面投影法、 兰勃脱圆锥投影法和麦卡托圆柱投 影法三种。
Micpas兰勃托投影的—天气图底图
Micpas极射赤面(北半球)投影的—天气图底图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 (区、市);
西藏地区:西藏自治区
第二节பைடு நூலகம்地面天气图分析
陆地站
船舶站
地面报观测报分为:陆地报和船舶报, 而填图形式也分为陆地和船舶填图模式
过去天气::
总云量的图形表示方法
CH、CM和CL的填图符号与云状对照表 (分别代表高云云状、中云云状和低云云状)
地图投影的
中国气象常用区域划分
一级区划中,将我国划分为 十一个大区,分别为: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 疆五省(区);
华北地区:山西、河北二省,北京、天津 二市和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
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黄淮地区:黄河至淮河间所含的河南、山 东、安徽、江苏四省地区;
三、绘制天气现象的技术规定
➢用规定的彩色铅笔勾划出天气区
四、锋面(后面有专题讲)
第三节 高空图分析

绘制等压面图的技术规定
➢1.1 等高线用黑色铅笔以平滑实线绘制。 ➢1.2 各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均每隔4dgpm画一条。在 每条线的两端均需标明位势米的千位,百位和十位数, 并规定: 在AT850图上画等高线……,144,148,152,……; 在AT700图上画等高线……,296,300,304,……; 在AT500图上画等高线……,496,500,504,……,
➢ 在进行天气图分析前,先简单有关的一 些基本概念。
基本天气图分析
主要内容
➢1、了解地图投影 ➢2、掌握地面天气图分析 ➢3、掌握高空天气图分析
第一节 天气图与地图投影
什么是天气图?
就是把同一时刻各地气象台(站) 观测记录填写在特种地图(底图)上, 所得到的这张图就称为天气图。
它描述了某一瞬间某一区域的天 气情况。
等温线分析的技术规定
①等温线用红色铅笔细实线绘 制。以0℃为基准,每隔4℃画一 条等温线,如-4℃,0℃,4℃, 8℃等。所有等温线两端须标明温 度数值。
②温度场的暖、冷中心,分别 用红色铅笔标注“N”和蓝色铅笔 标注“L”。
等比湿线技术规定
①为了表示湿度场,AT850图上应绘制 等比湿线。但不必在全图范围内绘制, 而只在国内和国外有关地区绘制即可。 也可用等露点线来代替等比湿线(每隔 2℃绘一条线) ②等比湿线用绿色铅笔平滑绘制。规定 绘制0.5、1、2、4、6等线(2以上每隔 2g/kg 画一条),并在每条线上表明数 值。 ③在比湿最大和最小区域用绿色铅笔标 注“Sh”和“Gn” 。
与温度平流 相联系的准地转过程 地转平衡的破坏: 中层暖平流中心引起高层等压面升高,
低层等压面下降 (温度平流引起高度场 的变化) ;气压梯度力加大引起高层 辐散,低层辐合;中层上升运动。
*温度平流引起高低空等压面变化和次级环流
地转平衡的恢复:
气压梯度变小
(流场向高度场的适应过程) 高空辐合、低空辐散在柯氏力作用下转变为
在冬半年(10月至来年3月)每隔8dgpm画一根,如
496,504,512等; 在AT100图上画等高线……,1640,1648,1656 , …… ; 在AT925图上画等高线……,960,970,980,…… 。
➢2.1在AT图上,高位势区中心以蓝 色铅笔标注“G”,低位势中心以红 色铅笔标注“D”,且与纬线平行。 ➢2.2 如等高线是闭合的,则在等高 线的上端开一小缺口,在缺口中间标 注百帕数值,这数值要标注得与纬线 平行。
温度场相互作用,联结高低空
初始状态
不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