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智慧树知到《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3324a6d5bbfd0a7856735e.png)
智慧树知到《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答案见面课:研究性学习1、问题:以下有关学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A:学习不局限于在课堂上获取知识B:学习在《论语》中已经合成一个词语C:学习是人类传承先人经验、知识和理念的途径D:学习的绩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答案: 【学习在《论语》中已经合成一个词语】2、问题:本课程建立的学习模型是()。
选项:A:一般学习模型B:狭义学习模型C:自主学习模型D:关联学习模型答案: 【关联学习模型】3、问题:()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选项:A:广义学习B:狭义学习C:创新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答案: 【广义学习】4、问题:学习的重要性包括()。
选项:A:学习是一种生存的需要B: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C:学习要采用正确的方法D:学习要结识合适的同伴答案: 【学习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要采用正确的方法】5、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
选项:A:基于问题的探究B:止于结果的评价C:源自过程的体验D:注重个性化培养答案: 【基于问题的探究,源自过程的体验,注重个性化培养】6、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
选项:A:部分探究与完全探究B: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C:接受式探究与发现性探究D:知识探究与创新研究答案: 【部分探究与完全探究,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接受式探究与发现性探究,知识探究与创新研究】7、问题: 学习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动。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问题: 狭义研究性学习又称创新性学习。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9、问题:从学校毕业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10、问题:研究性学习在课外也可以进行。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见面课:科学素养培育1、问题:以下有关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A:素质与素养是同一个概念B:素质能够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及发展水平C:拥有良好的先天素质,也需要后天的合理培育D:先天素质的差距无法通过后天努力追赶答案: 【拥有良好的先天素质,也需要后天的合理培育】2、问题:本课程建立的科学素养模式是()。
三维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4e2a5b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f.png)
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三维目标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维目标是指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维度的能力,即学科知识维度、学科能力维度和学科情感维度。
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科知识维度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科知识维度中,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学科能力维度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能力维度中,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能力,能够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学科问题。
学科情感维度是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生需要具备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积极参与学科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在学科情感维度中,学生需要具备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学科活动,培养对学科的情感认同感和学科认知。
三维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需要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科知识维度、学科能力维度和学科情感维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
只有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者和学生应该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科学习,主动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三维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的综合素养,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科学素养的内涵概括
![科学素养的内涵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25f5c3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8.png)
科学素养的内涵概括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它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认同和实践。
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技术科学领域的知识。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科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实验和调查,能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
科学思想是科学素养的灵魂,它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能够批判地思考和评估科学信息,能够尊重科学事实和规律。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保障,它包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科学精神,能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推动科学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能力,它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08829017cd184254b3535ab.png)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
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您认为“纳米”是什么?
1.□长度计量单位之一 2.□一种高科技材料 3.□水稻新品种 4.□不知道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
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您认为“科学研究”是什么?
1.□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
2.□观察、解释、结论
3.□观察、推理、实验 4.□不知道
14
题外话:2013国考中关于科技常识的考题
第一部分 常识题
第13题:关于中药,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辛味药:连翘、杏仁; C. 酸味药:陈皮、黄连; B. 甘味药:当归、人参; D. 苦味药:黄柏、乌梅。
解析:本题考查医学常识。A选项中,辛味药的特征是辛温芳香, 杏仁不是辛味药;C选项中,黄连是苦味药,不是酸味药;D选 项中,乌梅是酸味药,不是苦味药;B选项中,甘味药的主要成 分是氨基酸、糖、维生素等,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当归和 人参都是甘味药,故正确答案是B。
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邪教——“科学教派”就产生于美国。 与此先后存在的,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邪教和伪科学体系。 极端保守的宗教势力,反对只教进化论,“智能设计论” 。
专家、专业与科学素养
院士与科学素养(水变油,法轮功) 现代社会的任何角落离不开科学;科学、民主、 法律是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石。 人文学科与科学,例如,高科技领域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二、全民科学素质关于科学素养 《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 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 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 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多方面观点的基础上,从我国基本国情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b20438a1941ea76e59fa0453.png)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第一,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结晶。
它由许多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组成。
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
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
第二,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第二种要素。
科学能力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思维和创新等因素。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人们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才能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是提出科学学说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衡量人们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把智力量尺。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模拟自然现象,以便从中认识和发展某种自然规律。
良好的实验素质应包括:①能设计实验去实现某种认识的目的;②能根据实验设计去装务仪器,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③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能合理地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处理,从中导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符号、数字、图表、框图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为抽象和概括建立必要的前提。
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本质。
创新是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映象的心理过程,其结果是发现新思想、新方案、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三,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
从方法论的高度看,方法要素主要包括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要素的培养。
逻辑方法是指科学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方法可分为: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实与证伪等。
PISA科学素养解读
![PISA科学素养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fc8de5eff9aef8951e06ab.png)
科学知识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科学的知识
标准
(1)与真实生活情境的相关性:科学知
识在不同个体生活中的有用程度不同。
(2)选择的知识代表重要的科学概念
并且具有长久的效用。
(3)选择的知识对于15岁学生的发展
水平而言,是合适的。
科学知识
1、关于科学的知识 第一类:科学探究。 第二类:科学解释。
心理学
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
心理学
戴尔经验之塔(小学阶段) 戴尔经验之塔(中学阶段)
心理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
生物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
科学素养的界定 科学素养三个维度具体解读 科学素养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科学素养测评标准
➢个体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来确定 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相 关问题的有根据的结论;理解作为人类获取知识 和探究方式的科学的特征;
➢关注科技塑造我们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的 方式;
➢愿意从事与科学相关的事务,有科学观念,成 为会思考的公民。
科学能力
1、识别科学议题的能力 2、科学解释现象的能力 3、运用科学证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
态度 理念 动机取向 自我效能感 价值观 最终行动
系统论
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则三个维度是科学素养的 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 简单的加和分解关系;另外系统的整体功能大 于部分功能或部分功能的机械加和. 系统论强 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 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保持动 态稳定的状态.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93061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9.png)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最新教育资料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同时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对国家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科学素养”一词源自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知识,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获得较多的社会教养和文化教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个人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基本了解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2)基本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3)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崇高的思想品德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品德的人、一个掌握现代高科技而又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二)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探求真理的一种品格,是实事求是、理性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创新的具体表现。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本质的要示,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性思考是认识的主要途径,敢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本性,善于创新是科学的本能。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真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善于创新,不断探索未来。
(三)敢于探究的能力敢于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实践,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敢于探究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劳动,是进行认知和发现的创造性过程。
科学技术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馆建设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c1d274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b.png)
科学技术馆建设的重要意义(精选)让科学动起来,让科学更好玩,让人们热爱科学,在玩中感悟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是建设科学技术馆的重要目标。
科学技术馆的建立可以满足学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促进素质教育及人们科技素质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馆的建立可以让人们都能亲身体验科技活动,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感悟科学的深奥,培养科学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绝对的、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真理的机器,而是对待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
在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生活。
钟启泉先生曾经考察过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对理科教育中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国外科学课程改革的范式与科学素养说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中小学课堂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正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重视公众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虽然增长却不容乐观1、科学素养说的基本内涵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未来普通公民的基本的科学技能和能力,它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于1952年首次使用了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ture)这个名词,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在50年代后期从基础教育层面对它进行了说明和解释。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被明确提出。
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主任米勒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三维模式,即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⑵认识科学的基本知识;⑶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
这个模式基于米勒的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一是以前理论研究和相关测量与评价的总结,第二是关于科学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5698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a.png)
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刘永泉【摘要】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其经历了研究的萌芽、起步、快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后已经日臻成熟和稳定;研究主题包括对科学素养结构的探析、科学素养测量方法的探索、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以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等几个方面;目前还存在重现状调查、轻理论探索,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的群体和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研究综述【作者】刘永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5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此后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
文章通过对1982-2016年间相关文献与主要论著的检索、阅读和分析,系统梳理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成果,审视了学术演进的历程及主要论题,并分析和展望了发展趋势。
以“科学素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1982-2016年的34年时间里,关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不管从文献总量、研究层次、研究规模还是研究范围都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变化。
从其发展变化情况来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1982-1994年)这个时期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相关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屈指可数,学术研究方面代表性文献仅有方遇顺的《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金涛的《浅谈记者的科学素养》,孙桂莲的《中医研究生应提高现代科学素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辑部刊发的《努力提高人民的全方位科学素养——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宋倩茹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多位科学素养》,《科技导报》刊发的《中国公众科学技术素养调查》,李大光的《美国、欧共体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等数篇文章。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615c5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5.png)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针对这一模型,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们来介绍一下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
该模型将学科素养分为知识层、能力层和情感态度层。
知识层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它是学科学习的基础。
能力层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培养的各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
情感态度层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包括对学科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图书、网络、实践活动等,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深入了解学科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层素养。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科实践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实践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任务,如实验、调研、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层素养。
通过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具体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如学科展览、学科比赛、学科讲座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学科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层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引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项目等,来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情况。
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3562af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c.png)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是指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存在“学科知识、能力和思想
方法”这三个层面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运用这一模型呢?
首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将教学内容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确定。
例如,在教授
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明确这个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具体计算方法,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理解
这个知识点形成的相关概念或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从这三个层面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习惯用语时,教师可以设计听说读写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掌
握惯用语的语音、用法,同时也应教授学生运用惯用语的技巧,培养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
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将这三个层次的表现都考虑进去。
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并非死板而僵硬的框架,而应根据学科特
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课程目标的高效达成。
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
![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8aef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d.png)
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
近年来,研究者针对科学素养进行了深入理论考察,将科学素养定义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技能,它包括科技素养、社会学素养和生态素养。
科学素养既是一种关乎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和解析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来探究其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第一,科学素养的情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国际环境不稳定。
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科学素养,才能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第二,科学素养的目的。
科学素养是一种技能,它旨在培养人们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掌握科学思维的力量。
它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的人才,为改善和保护社会和环境提供有效的生态决策。
第三,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既包括科技素养又包括社会学素养和生态素养,相对而言,科技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础,社会学素养和生态素养是科学素养的衍生,科学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实证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科学宣传、实践教育、综合能力和价值观。
第四,科学素养的启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
科学素养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增强科技的发展和继承,又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和生态意识,有效改善我国社会法律环境,提升我国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科学素养不仅是人们参与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且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因此应该更加加强相关教育,提升社会文明素质,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素养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素养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0e635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3.png)
科学素养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科学素养的内涵、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思维,又包括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推理、总结等。
实践能力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实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面对现实生活和求知需要时能够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实践。
二、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真实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推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4. 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师可以提供实践性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科研活动。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d1b95d6c1c708a1284a447a.png)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
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
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
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
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c9ddd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7.png)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潘苏东;褚慧玲
【期刊名称】《科学(上海)》
【年(卷),期】2004(056)006
【摘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潘苏东;褚慧玲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上海市七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 [J], 李文琳
2.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风建设的三维模式探索 [J], 徐娜娜
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风建设的三维模式探索 [J], 徐娜娜
4.引领·推进·保障——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三维模式建设探索 [J], 杨德民;刘现合
5.乡村妇女赋能的三维模式:行动理念、治理手段和实践路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 [J], 黄快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着眼科学素养
![着眼科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3a446d85022aaea998f0f1d.png)
着眼科学素养,全面把握三维目标墨江县城小学白存珍科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与三维目标是什么关系呢?《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基本的科学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明确地把三个维度当作科学素养的内容加以申说。
从科学素养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能增强目标意识和有利于提升教育观念。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1、知识与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第1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如《生命世界》这部分知识目标,旧大纲要求体现的是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新课标则综合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三个方面,强调学生知道生命科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目标”第2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过程”,重在“亲历”。
“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课外实践”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如《校园里的小动物》,放手让学生去捕抓,在捕抓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在石块下、花盆下、草叶上等地方能找到蚂蚁、蜗牛、七星瓢虫、蝴蝶、毛毛虫等有了这样的亲历过程,学生们就能隐约地体会到,动物的生活环境,便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视学习内容、学生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实践法等等。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论科学三维
![论科学三维](https://img.taocdn.com/s3/m/7f807c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e.png)
论科学三维一、综述科学三维指的是科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理论研究、实验验证和应用拓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科学三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理论研究维度1. 理论研究的含义2. 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三、实验验证维度1. 实验验证的含义2. 实验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实验验证的分类及其特点四、应用拓展维度1. 应用拓展的含义2. 应用拓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应用拓展的方法及其优势五、科学三维的互动1. 三维之间的关系2. 三维互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三维互动的发展趋势六、结论通过对科学三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研究、实验验证和应用拓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科学成果,推动科学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研究中注重三维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三维的优势。
一、综述科学研究的三维度指的是理论研究、实验验证和应用拓展。
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推进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
在科学研究中,三维度中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作用,必须认真对待和合理运用,才能取得高品质的科学成果,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理论研究维度1. 理论研究的含义理论研究是指通过推导、归纳、演绎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一定领域内的科学原理、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体系。
它涉及到了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模型,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2. 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理论研究是科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经过理论研究,我们才能对一个科学领域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理论研究可以揭示科学规律和规律的本质,推动科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创新。
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成为了现代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
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的互动和联动越来越密切,这也为理论研究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幼儿园科学教育三维目标关系
![幼儿园科学教育三维目标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4521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4.png)
幼儿园科学教育三维目标关系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三维目标关系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态度维度。
知识维度注重幼儿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维度强调幼儿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维度关注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其综合发展。
一、知识维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知识维度包括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应用知识。
科学基础知识是指幼儿对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的了解和掌握,如物质的属性、生物的特征、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科学应用知识是指幼儿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察、比较、分类、预测等。
通过有趣的故事、实物模型、实验等教学方法,幼儿能够积累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能力维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能力维度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节和变化,发现规律和问题。
实验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实验活动,探索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变化规律。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幼儿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观察活动、实验活动和问题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态度维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态度维度包括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兴趣是指幼儿对科学的喜爱和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意愿。
好奇心是指幼儿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探索和追求。
探索精神是指幼儿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和引导问题,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积极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关系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知识维度为幼儿提供了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发展科学素养的前提。
能力维度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应用知识。
态度维度则是幼儿科学素养的核心,通过培养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意愿,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
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
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
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
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米勒的科学素养三维模型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ler)教授为了便于大规模科学素养调查,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它包括三个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现在,许多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都按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
克洛普弗的定义美国学者克洛普弗(L.E.Klopfer)定义的科学素养包括五个方面: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对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理解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 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也提出了对科学素养的理解,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的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和“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美国“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 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发起的“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
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敏锐地观察事件的能力、全面思考的能力、以及领会人们对事物所作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
此外,这种内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构成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基础。
”与其他的理解区别较大的是,“2061计划”强调了数学在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的科学素养测试模型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提出的由三个方面组成的科学素养测试模型为:科学的基本观点,内容包括生命与保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技术中的科学;科学实践的过程,重点是获取证据、解释证据并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活动的进程,包括确认科学问题、寻找证据、作出结论、与他人就结论进行交流、表明所了解的科学基本观点;科学场景,主要选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学校教室、实验室的科学实践或专业科学家的工作。
霍德森的定义美国学者霍德森(D.Hodson)把科学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学习科学知识,即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理解科学,即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意识到科学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做科学,即参与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并培养相关的技能。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描述性定义1995年美国公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它虽没有对科学素养给出概念性定义,但给出了描述性定义: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个人及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此外,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问题,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有依据的论点并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中国科技部等五部门的理解为了更好地推进21世纪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部连同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五个部门组织了有关专家,根据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实际状况,制定了《2001~20 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
两份文件都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的定义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3~6年级)、科学(7~9年级)、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基本相似。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cience, Technology a nd Society, STS)。
梁树森和谷秀娥的报刊统计梁树森和谷秀娥采用报刊检索法,分析了2001年中国两份比较有影响的报纸《教育文摘周报》和《大众科技报》,收集了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他们发现,与科学素养有关的因素包括:科学能力(35.38%);科学态度(19.03%);思想道德(16.64%);科学精神(15.00%);科学知识(7.53%);身体健康(4.97%);美育(1.46%)。
科学素养基本因素的分析为了确定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对上面12种定义进行因素分解,统计出各因素出现的频次,并把出现频次较高的因素(以出现频次占总次数2/3以上为标准)作为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
通过简单分析,把各种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因素分为八个类目: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技能、STS、科学态度、科学本质和其他。
在归类时,由于各个定义中的习惯用语有所不同,所以需作一些说明。
例如,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对此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的途径。
亦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因此,它实际上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和科学过程。
如果各种科学素养的定义中出现科学探究,就可以认为这个定义中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和科学过程等因素。
另外,中国教育界一直把科学技能和科学能力区分开来,把技能看作是简单的能力,往往是操作性的;而把能力看作是对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往往是思维性的。
西方国家往往统一用技能(skill)来表示,只是区分出低端技能(low-order skills)和高端技能(high-order skill s),前者对应于技能,后者则对应于能力。
此外,科学精神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本质一词与科学精神的内涵基本相同,所以把科学精神归于“科学本质”类目中。
其他因素的归类方法与此类似。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目中出现频次超过八次(即2/3以上)的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说明人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完全可以把这五个因素看作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
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上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 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关联程度紧密与松散之别,比如,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知识属于“结果性因素”,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容不得知识“断档”,与其他四个因素的联系比较松散;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以及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关的因素属于“过程性因素”,两者联系较为紧密,仅知道如何做(有方法)但不会做(没有技能)是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而仅会做(有技能)但不知道如何做(没有方法)也不行;STS和科学本质则属于“思想性因素”,两者实际上都是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本质是指从科学自身的角度对科学的理解,而STS是从与社会、技术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科学的理解,所以两者的联系非常紧密。
鉴于科学素养的五个基本要素之间关联紧密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科学知识维度;二是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两个因素;三是科学观念维度,包括科学本质和STS。
因此,科学素养就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构成,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科学素养三维模式。
参考文献:[1] DeBoer G E. A History of Ideas in Science Education: Implication for Practi 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1[2] Miller J D. Daedalus, 1983, 112 (2): 29[3] Klopfer L 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Husen T, Poatlethwaite T N, ed. The Int 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v8.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5. 4478[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Ⅱ; Ⅳ[5]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科学素养的基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Ⅹ; Ⅻ; 247[6] Hodson 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2, 14(5): 541[7]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戢守志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8; 30[8]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中宣部, 中国科协, 共青团中央编著. 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 梁树森, 谷秀娥. 学科教育,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