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生活中的传统文化_写作指导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一、审题选材指导:“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一些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民族音乐、国画、书法、、灯谜、传统节日等。
本次习作,我们先来写一写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天津狗不理包子、重庆火锅、广州荔湾艇仔粥……,都是举世闻名的。
写作之前,我们应该观察你家乡的特色食品,选择一种特色食品来体验。
抓住食品的形状、颜色、味道、制作的工序、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描写。
在观察和体验的时候,要注意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力观察和体验得生动而富有情趣。
另外,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你家乡美食有哪些功能,作用,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为了更加突出“传统美食”的题目,我们还有想一想这种美食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二、思路章法指导:这次习作我们可以按照“开头——具体特点——结尾”思路来构文。
1、开头(第一自然段):可总的描述一下所写的特色传统美食的名称和对它的感情等。
如能引用一些赞美的诗句,可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具体特点(第二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要具体描写。
在具体描写时抓住以下几方面特点:(1)外形特点:抓住这一种传统美食的形状、颜色、味道制作的工序、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描写。
如大小、厚薄、黑白、长短等方面的特点,细致地描述。
在观察和体验的时候,要注意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力观察和体验得生动而富有情趣。
(2)作用特点:这种传统美食有哪些功能、作用,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和方便?它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3、结尾(第三自然段):可以总结,可以抒情,或者用反问口气作结,揭示文章的中心。
可以总结一下全文,抒发感情,赞美这种传统美食,赞美家乡。
也可以抒发自己感情的同时,揭示文章中心,或引用诗句以呼应开头。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教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教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相关的饮食,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照食物头饰调查表相关的儿歌童谣、妙语佳言等桌椅分成四大组,呈方阵黑板布置预设过程一、激趣导入,话饮食。
同学们,咱们浙江可是个“鱼米之乡”,美味佳肴数不胜数。
那么,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呢?请学生各抒己见,并表演一下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时的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许多食品都包含着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板):饮食的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感受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力求在课一开始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心底的期待与好奇,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他们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快乐表达。
二、重现生活,选饮食。
活动(一):观看饮食诉衷肠。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食品,充满了诱人的香味。
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选一选自己最钟爱的食品。
(课件播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及品尝的情景)每播放一种食物就让学生抢答诉说,如:这是什么食品,曾在什么时候吃过,味道怎样等。
三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优质教案免费范文
三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习作目标1、整理、综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
2、选定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方面,写成习作。
3、在收集、整理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并加以整理。
2、在“口语交际”中展示。
重难点抓住一种传统文化,介绍有条有理、清楚。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写作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今天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写写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师板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二、审清题意,明确习作要求。
1、认真默读习作内容,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2、审题:这次作文写什么?(写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三、引导思维,拓展学生思路。
1、说说我们可以写什么,你想写什么?2、师出示课件,拓展学生思路。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有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孝义碗碗腔、皮影等;有巧妙的语言艺术:如歇后语、灯谜等;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3、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你准备写什么。
四、回顾课文,明白如何习作。
1、请大家翻开课本看19课《赵州桥》,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的。
2、师生交流这篇课文开头简单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中间抓住雄伟、坚固、美观具体说明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结尾总结了作者对赵州桥的感受。
五、整理思路,交流习作腹稿。
1、那我们可以效仿这样的结构来写自己的传统文化。
写作之前,先列个提纲。
师出示课件: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纲)开头:简单地介绍某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间:(任选一种形式写)可以是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叙事)可以是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可以是文化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关联;(故事)……结尾:总结自己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感受。
课赛: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讲课人:潘文梅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这次习作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的传统文化,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
让我们一起畅谈,并把它们写下来分享。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基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但是要把这些了解到的知识组织成语言并写出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古诗赏析相关的内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谈话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五、学法指导,课件设计1、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
2、课件设计: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教学课件,准备课件生活照,小黑板布置小练笔。
六、学生活动1、初步观察课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自主学习、完成习作初步练习。
3、小组学习、和老师共同讨论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激趣: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了解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就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并试着把它们写下来。
教学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佳节”,细说“春节”、“端午”等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外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传统佳节的资料,并组建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情景导入。
2、板书课题,读题。
二、畅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师:同学们,通过综合性学习,你们都了解到哪些传统文化?2、学生自由发言。
(我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它是…)3、师点评、补充。
(课件欣赏)配乐述说: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有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质朴独特的民居,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还有瑰丽的民间工艺,瞧,那精美的剪纸,传神的陶瓷,精致的刺绣,火红的中国结;还有古老的民族艺术,有优美婀娜的孔雀舞,精彩纷呈的戏剧,栩栩如生的国画,挥洒自如的书法,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很多!4、畅谈感受三、走近佳节1、引入佳节。
2、各组汇报佳节、口号。
3、出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要求:·搜集资料丰富,·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组长有序组织,表达清楚生动。
·每个组员积极参与。
4、小组交流5、班内交流(一)春节组(大家好,我是春节组成员,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要补充,春节的时候,还…)(1)介绍前提示:(说得清楚、响亮,请问你能做到吗?)(听得认真、仔细,可以提问;同组或其他组的小朋友可以补充。
)(2)交流汇报(3)点评,补充。
(4)拓展语言训练。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分析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学生实践: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基本精神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和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2. 参考资料: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图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实地考察场所: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民间艺术表演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知识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基本精神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发现和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民间艺术表演等实地考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戏曲、书法等)4. 传统建筑与园林5. 传统思想与道德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特点、历史背景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艺术形式、建筑等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园林等,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适合考察的传统建筑、园林等场所。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记录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节日、艺术形式、建筑等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园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传统文化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传统艺术形式: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
4. 传统礼仪:礼貌用语、拜访礼节、饮食习惯等。
5.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基本概念、特点和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传统节日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剪纸、学习京剧等,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传统文化图片、视频等。
3. 教具:剪纸、书法用品、京剧脸谱等。
4. 活动材料:分组讨论卡片、实践活动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节日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剪纸、学习京剧等,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和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和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承2. 第二节: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 第三节:传统艺术与民间工艺4. 第四节:传统建筑与园林5. 第五节:传统饮食文化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实物道具,如传统服饰、工艺品等。
3. 准备课题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课题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题目,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承(2课时)2. 第二节: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2课时)3. 第三节:传统艺术与民间工艺(2课时)4. 第四节:传统建筑与园林(2课时)5. 第五节:传统饮食文化(2课时)6. 第六节:传统服饰与礼仪(2课时)7. 第七节:传统哲学与伦理观念(2课时)8. 第八节:传统体育与保健知识(2课时)9. 第九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2课时)10. 第十节:综合实践与课题研究(2课时)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用8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用8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德育目标: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1、导入活动(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
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小组专题研究内容(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3.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观察和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分享。
7. 板书设计:根据讲解内容,设计合适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思考和分享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如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代表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如传统艺术工作坊、传统体育比赛等。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教学设计含范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教学设计【习作要求】用多种形式了解传统文化,搜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习作指导】1、可以写什么?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神话传说、古诗赏析……①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
②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
③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类别内容民间工艺:陶瓷、剪纸、泥塑……民族艺术:川剧、杂技、邮票……古诗春联:《望庐山瀑布》、《草》、《悯农》……社会习俗:走人户、办出师酒、送节礼、春倌说春、摆龙门阵……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饮食习俗:九大碗、罐罐肉、盖碗茶、鸣堂……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新年、重阳节、中秋节……游艺习俗:唱吉利、抢鸭子、舞板凳龙……饮食文化:担担面、麻婆豆腐、酸辣豆花、夫妻肺片、棒棒鸡……b5E2RGbCAP我们的祖先人人都是能工巧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传统文化就是民间工艺。
看,这些都是我们收集到的手工艺品:这是猪八戒泥人,这个花瓶是陶瓷的。
还有我手中的小猴荷包。
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包括“剪纸、陶瓷、布艺、草艺、泥塑、篆刻、微雕”等,像我手中的印章就是精美的工艺品。
孩子们,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什么呢?p1EanqFDPw我们常学的国画、书法,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民族舞,听到的京剧等也是传统文化,它们都是古老的民族艺术。
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民族文化,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DXDiTa9E3d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福”字要倒贴,意思是福(倒)到了。
RTCrpUDGiT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概念、特点、影响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3. 小组讨论法: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认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3. 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难点:1. 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价值;2. 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3. 提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教材、参考资料;2. 教学PPT;3. 传统文化实例视频或图片;4. 小组讨论话题。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教材内容;2. 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传统文化;3. 准备小组讨论发言。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影响等;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4.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5.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茶艺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现和记录传统文化元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教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元素3. 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元素。
2. 难点: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文中,使作文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元素。
3.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
3. 分析: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作文中的运用,让学生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4. 练习: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文中。
5. 反馈: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情况。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七、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作文写作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在线资源,方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信息。
3. 作文评价标准:制定作文评价标准,以便教师批改和学生自评。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元素。
3. 第三课时: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作文中的运用。
4. 第四课时: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
5. 第五课时: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教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身边的传统文化体验第二章:传统文化的形式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和理解2.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形式:如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历史传承、地域特色、民间性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传统文化形式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形式第三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如节日庆祝、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实例的特点和意义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实例的意义和影响第四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意识4.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等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途径和策略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成功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途径和策略第五章:写作指导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5.2 教学内容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如选题、构思、表达等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和优秀作文的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写作实践法: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并进行指导和反馈第六章:传统文化在节日中的体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节日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分析节日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如习俗、食品、庆祝活动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图片展示法:展示节日庆祝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图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节日中传统文化的体现第七章: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分析艺术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如题材、技法、风格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作品欣赏法:展示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中传统文化的体现第八章: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培养学生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分析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如布局、装饰、建筑材料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第九章:传统文化在习俗中的体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习俗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对习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起源和意义分析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如节日习俗、民间习俗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习俗活动,进行实践和体验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10.2 教学内容总结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和民间性等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和变迁。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①学会观察生活和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那么及奖励方法内容: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那么:a.按小组选一名“”,“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b.“”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承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方法:但凡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①各小组依次进展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展评估。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上册作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指导教案冬至吃饺子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
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散。
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拾只占棚子,架上衣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格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再放在锅里煮。
到冬至那天就开张,专门送给伤的人吃。
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了。
(冬至,张仲景煮饺子为人们治冻伤,“祛寒娇耳汤”的诞生。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景都做“祛寒娇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
巧的是,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
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直到现在,有些地方饺子叫做饺耳呢。
(无巧不成书,张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他,冬至包饺子成为风俗。
)【名师点评】评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为人民大众治冻伤而引起的,这种写法既是传说又点明人民大众会永远记住为他们做实事、好事的人们。
【习作要求】用多种形式了解传统文化,搜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打包词句】【习作指导】1、可以写什么?传统文化①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
②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
③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2、怎么写?了解传统文化收集资料:除夕贴对联,腊八粥,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下来。
【主题推荐】《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记一个节日传说的故事》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课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追求的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培养他们的听话、说话能力。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如果脱离了学生现实的生活场景,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我把这一次的口语交际训练与学生最熟悉的饮食紧密联系起来,以“话──选──赞──品”四大环节创境促说,通过“分组互动悟传统、调查展示各抒情怀、角色扮演饮食聚乐、才艺展示谱写饮食新理想”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元感悟,亲自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所绽放的生命异彩,以“趣”促交流,以“情”促互动,以“活动”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力求结合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境性、互动性等特点,突破课堂封闭性与口语交际话题生活化之间的矛盾,使口语交际的练习达到由“量”到“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相关的饮食,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照食物头饰调查表相关的儿歌童谣、妙语佳言等桌椅分成四大组,呈方阵黑板布置预设过程一、激趣导入,话饮食。
同学们,咱们浙江可是个“鱼米之乡”,美味佳肴数不胜数。
那么,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呢?请学生各抒己见,并表演一下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时的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许多食品都包含着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板):饮食的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感受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力求在课一开始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心底的期待与好奇,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他们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快乐表达。
二、重现生活,选饮食。
活动(一):观看饮食诉衷肠。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食品,充满了诱人的香味。
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选一选自己最钟爱的食品。
(课件播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及品尝的情景)每播放一种食物就让学生抢答诉说,如:这是什么食品,曾在什么时候吃过,味道怎样等。
组织评议,给予及时地鼓励。
2.自由选择刚才课件中播放的一种食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展示若干生活照(班中孩子在品尝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的情景),让学生认一认照片中的主人公、食物,请学生调理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品尝过或见到过的感兴趣的饮食,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交际的金钥匙,感觉有话可说,为体会饮食文化作铺垫。
活动(二):分组互动悟传统。
1.出示四种传统食品,分别为粽子、汤圆、月饼、清明果,放于四大组,请学生选其一种并迅速坐到那一组当中。
结合发下的讨论提纲组织各大组讨论,参考内容:①本组的食品通常在什么节日里出现?②能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吗?味道怎样?③你们组觉得这种食品中蕴含着什么意思?④你们组搜集了哪些与这种食品相关的资料(如儿歌童谣、成语、故事、格言等)?⑤你们组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指名带着本组的食品上台介绍,共同评议,评议参考内容:可以按提纲把本组食品介绍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让人听明白,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
3.请学生出示自己的调查表(一),各组结合刚才的点播再次进行组内交流,取长补短。
表格预设如下(*为机动题):4.各组选派1--2名组员进行组间调换交流,师巡视加入学生活动,并将学生的调查表展示于黑板上。
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听话、说话的机会。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听与说的训练,真正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
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还能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消除恐惧心理,使大家都变得敢说、愿说、乐说。
而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指点、协调,起到了“幕后导演”的导向作用,关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感情升华。
三、集思广益,赞饮食。
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正如同学们搜集的,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气息还相当丰富。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赞美着我们所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有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食物来寄托自己的思念,诉说自己美好的祝福。
活动(一):调查展示,各抒情怀。
请学生上台介绍,形式可以多样,说、演、唱均可,还可以用实物器具、图片资料辅助介绍。
其他同学可作补充介绍。
同时将学生的调查表(二)展示于黑板上。
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
而口语交际训练的效果最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的。
因此,我努力联系生活实际,巧设调查表,使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进行记录,积累口语交际资料,真正做到有话可说,自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二):角色扮演,饮食聚乐。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及倾听所得,自由准备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品(师也可以建议罗列简单的发言提纲)。
2.每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品,带上食物头饰,以自述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师融入学生之中,适时加以指导。
3.音乐声中,各组选派代表上台表演,饮食聚乐,及时鼓励点播。
4.说说聚乐会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角色扮演不仅能促使学生情感很快融入,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浓郁的传统文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而饮食聚乐更凸显了主题,自然地把交际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三):才艺展示,谱写饮食新理想。
1.分组研究本组最钟爱食品的广告词,上台展示:如今,我们已经和饮食交上了朋友,已经能听懂饮食所带来的语言了。
你们的心中也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和人分享。
那就来吧,把你要说的话凝成你最想说的一二句话说出来吧!学生的创意作品将展示于黑板上,欣赏评议。
2.以小品、诗歌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的确,传统的食品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
可生活中的食品又是多么喜欢我们为他们实现新的理想呀!你看(出示课件──食品的新理想。
如汤圆说:我多么希望小朋友们能更关爱家人朋友,让我们的世界团团圆圆,更美满幸福……)。
同学们,我们又该怎样来帮助它们实现理想呢?这一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丰富的语言有条理地、有理有据地说话,在交际过程中有效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此外,口语交际的目的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
“小品谱写食品理想”这一安排的隐性目标正是为了构建学生健全向上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品饮食。
1.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说也说不完。
这些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那就请同学们回家后和妈妈一起做一样自己或家人最喜欢的食品,一起品尝。
2.为所做的食品制作一个谜语,让家人猜一猜,然后为他们讲讲这种食品所包蕴的故事,说说相关的其他资料。
3.自定研究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学间或家人间进行交流。
从课内到课外,学生将一次次受到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次次完善着自己的语言,一次次强化着交际的信心,进一步体会这些传统美食带来的那种幸福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