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国时期的服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cf977ddbd15abe23482f4d1f.png)
近代女装代表——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 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 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 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 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 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 了大功。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 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 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 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 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 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 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 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 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 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 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 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 20年代才略有回复。
清代妇女服装
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 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 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 使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其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 则陶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服 装——旗袍,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 室。清代后期,旗袍也 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20 30
20
从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 男子服装“西装” 男子服装“西装”。
《中国百年服装变迁》PPT课件
![《中国百年服装变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9ac745d4d8d15abf234e58.png)
h
10
h
11
六十年代:服装以粗布、棉布为主,品 种单一,色调单一,补丁衣服极为普遍。
七十年代:服装以棉布、化纤为主,布 料色调单一,以中山装为主。颜色以蓝色 和绿色为主。
八十年代:服装颜色渐趋丰富,款式开 始新奇,中山服已失去主导地位,西装大 量出现,喇叭裤、牛仔服深受青年欢迎。
九十年代:服装款式新奇,色调齐全, 纯棉、纯毛、真皮等高档面料普遍,但化 纤服装仍然有很大市场,高档西服、休闲 装、时尚服饰、在市场上大量涌现。
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
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
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
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
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
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
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h
4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
了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
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她的基本设
计,尤其符合亚洲女性体型,深
得女性喜爱。旗袍在以鲜明的民
族特色、强烈的喜庆色彩和流行
时尚、装扮着人们多姿多彩的生
活的同时,其本身也就拥有了一
种隽永而美丽的价值。
h
9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服 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改 革开放以后,伴随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技 术涌入中国的,有作为西方现代文明一部 分的西式服饰。先是喇叭裤、太阳镜受到 国内青年的热衷追逐,随后的牛仔服有逐 渐时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 饰新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夹克衫、花 格子衬衫、运动服、休闲服、文化衫乃至 乞丐服等纷纷亮相,筒裤、牛筋裤、裤裙、 百褶裙等等,共同辉映成现代服饰中一道 奇异的风景。有个性化,自由化,审美化 等特征。更有人,开始穿起古代的服饰。 不过,这些服饰都是经过现代处理的.
中国旗袍文化ppt课件
![中国旗袍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87a6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9.png)
社会影响
旗袍的流行与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对现代 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旗袍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设计将更加注重时尚性、 舒适性和个性化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旗袍的流行时期与地域特色
流行时期
20世纪初至中叶是旗袍最为流行的时期,尤其是在上海、北京 等大城市,旗袍成为当时女性最为时尚的服装之一。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旗袍在款式、面料、图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如上 海旗袍注重时尚与洋气,而北京旗袍则更加注重传统与典雅。 此外,苏州、杭州等地的旗袍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现代旗袍的时尚穿搭示范
示范一
01
短款旗袍+长筒袜+复古小皮鞋,展现俏皮可爱的风格,适合年
轻女性穿着。
示范二
02
改良旗袍连衣裙+小白鞋,简约时尚,适合日常穿着和休闲场合。
示范三
03
旗袍式上衣+半身裙+高跟鞋,优雅大方,适合职场女性穿着,
展现干练气质。
05
CATALOGUE
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旗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02
CATALOGUE
旗袍的款式与特点
传统旗袍的基本款式
立领盘扣
立领是旗袍的经典元素之一,代表着 端庄与雅致;盘扣则是中式盘扣的代 表,展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精湛。
紧身窄袖
传统旗袍注重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因此通常采用紧身设计,袖子也多为 窄袖,使整体造型更加修长纤细。
右衽大襟
右衽大襟是旗袍的独特设计,指的是 前襟从右侧搭向左侧,并在胸前形成 一个“Y”字形,凸显了女性的曲线 美。
旗袍的流行与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对现代 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旗袍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设计将更加注重时尚性、 舒适性和个性化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旗袍的流行时期与地域特色
流行时期
20世纪初至中叶是旗袍最为流行的时期,尤其是在上海、北京 等大城市,旗袍成为当时女性最为时尚的服装之一。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旗袍在款式、面料、图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如上 海旗袍注重时尚与洋气,而北京旗袍则更加注重传统与典雅。 此外,苏州、杭州等地的旗袍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现代旗袍的时尚穿搭示范
示范一
01
短款旗袍+长筒袜+复古小皮鞋,展现俏皮可爱的风格,适合年
轻女性穿着。
示范二
02
改良旗袍连衣裙+小白鞋,简约时尚,适合日常穿着和休闲场合。
示范三
03
旗袍式上衣+半身裙+高跟鞋,优雅大方,适合职场女性穿着,
展现干练气质。
05
CATALOGUE
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旗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02
CATALOGUE
旗袍的款式与特点
传统旗袍的基本款式
立领盘扣
立领是旗袍的经典元素之一,代表着 端庄与雅致;盘扣则是中式盘扣的代 表,展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精湛。
紧身窄袖
传统旗袍注重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因此通常采用紧身设计,袖子也多为 窄袖,使整体造型更加修长纤细。
右衽大襟
右衽大襟是旗袍的独特设计,指的是 前襟从右侧搭向左侧,并在胸前形成 一个“Y”字形,凸显了女性的曲线 美。
彩云衣美术ppt课件
![彩云衣美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728a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c.png)
彩云衣的文化内涵
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彩云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体现
彩云衣作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崇 拜和祈求。
民俗文化的传承
彩云衣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留了古代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印记, 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02
CATALOGUE
彩云衣的特色
独特的图案设计
传统元素
彩云衣的图案设计中融入了大量 的传统元素,如龙、凤、牡丹、 云彩等,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
福。
创新表现
设计师运用独特的构图、线条和色 彩,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图案设计。
文化传承
彩云衣的图案设计传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展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和弘扬。
鲜艳的色彩搭配
发展前景与展望
创新发展:在保留彩云衣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推动彩云衣的创新 发展,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跨文化交流: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彩云衣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国际人士了解 和关注彩云衣。
06
CATALOGUE
彩云衣的应用与价值
在传统节庆中的应用
春节
在春节等传统节庆中,彩云衣被广泛用于表演服饰设计和家庭装饰 设计,以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
彩云衣美术课件
目 录
• 彩云衣简介 • 彩云衣的特色 • 彩云衣的制作流程 • 彩云衣的种类与风格 • 彩云衣的传承与保护 • 彩云衣的应用与价值
01
CATALOGUE
彩云衣简介
彩云衣的起源
01
02
03
古代的彩云衣
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 拜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PPT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9b8a658f5f61fb73666f1.png)
27
曾侯乙墓:束带男俑
• 孔子:服饰应合乎“礼”; • 道家:被褐怀玉,顺其自然; • 墨家: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齐桓公:高冠博带,紫服为美 • 晋文公:大布之衣 • 越王勾践:剪发文身 • 赵武灵王:改穿胡服 • 齐景公:极尽奢华
28
• 深衣即最早的长
11
棉花解决了中国平民的穿衣问题
• 对丝织品冲击最 大的是棉花的种植, 产量高,质地牢固, 深受老百姓欢迎。 南宋后期得到普及, 明中叶,棉织品基 本取代了丝织品。 丝织品基本上只供 上层社会和对外贸 易。
棉花·实物
12
骨针、石骨项链:新石器时代晚 期(昌都卡若遗址出土)
缝纫:一万年前出现 纺织:6000多年前 养蚕和丝织:5000年前
中华传统服饰
梁雨溟
1
目录
• 一.前言 • 二.服饰的起源 • 三.服饰的原料和制作 • 四.各个朝代服饰的形制与特色 • 五.结语
2
一.前言•Leabharlann 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衣”为首,足见
服饰深远的社会影响。除御寒、审美、标
志等基本功能外,古代服饰在各个朝代的
特色各不相同,具有其独特的服饰制度,
商代跪坐玉人 河南安阳出土
21
夏商的纺织业
• 夏商时期已经出现麻、纨、纱、丝绸等多种纺织物, 同时养蚕较为普及,纺织工具的更新也给纺织业注入了 强大的活力。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蚕、桑、丝、裘、衣
22
右图:玉笄 河南安阳小屯18号 墓出土
左图:玉珠管项链 上图:凤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商代贵族女性饰物23
17
以服饰色彩标志尊卑
•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 • 早期还是以服饰色彩标志尊卑,以紫为尊。
曾侯乙墓:束带男俑
• 孔子:服饰应合乎“礼”; • 道家:被褐怀玉,顺其自然; • 墨家: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齐桓公:高冠博带,紫服为美 • 晋文公:大布之衣 • 越王勾践:剪发文身 • 赵武灵王:改穿胡服 • 齐景公:极尽奢华
28
• 深衣即最早的长
11
棉花解决了中国平民的穿衣问题
• 对丝织品冲击最 大的是棉花的种植, 产量高,质地牢固, 深受老百姓欢迎。 南宋后期得到普及, 明中叶,棉织品基 本取代了丝织品。 丝织品基本上只供 上层社会和对外贸 易。
棉花·实物
12
骨针、石骨项链:新石器时代晚 期(昌都卡若遗址出土)
缝纫:一万年前出现 纺织:6000多年前 养蚕和丝织:5000年前
中华传统服饰
梁雨溟
1
目录
• 一.前言 • 二.服饰的起源 • 三.服饰的原料和制作 • 四.各个朝代服饰的形制与特色 • 五.结语
2
一.前言•Leabharlann 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衣”为首,足见
服饰深远的社会影响。除御寒、审美、标
志等基本功能外,古代服饰在各个朝代的
特色各不相同,具有其独特的服饰制度,
商代跪坐玉人 河南安阳出土
21
夏商的纺织业
• 夏商时期已经出现麻、纨、纱、丝绸等多种纺织物, 同时养蚕较为普及,纺织工具的更新也给纺织业注入了 强大的活力。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蚕、桑、丝、裘、衣
22
右图:玉笄 河南安阳小屯18号 墓出土
左图:玉珠管项链 上图:凤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商代贵族女性饰物23
17
以服饰色彩标志尊卑
•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 • 早期还是以服饰色彩标志尊卑,以紫为尊。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ppt课件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c0660aa8956bec0975e387.png)
13
主题秀之别样风情
• 袄搭配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 戴首饰、上衣配下裙的“文明新 装”
• 增加女性修长与美感的高跟鞋, 高跟鞋可与洋装或是新式旗袍搭 配穿着,能更加突出女性美,为 当时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女学生所 喜爱
14
主题秀之别样风情
• 传统的旗袍风格不容易展现女 性曲线美,民国后旗袍样式不 断的改进:袖子从宽到窄,从 长到短,从有到无;下摆也由 长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长。同 时,下摆开衩也成了旗袍显著 的标志。
• 无袖外褂:坎肩,它是由汉族穿的“半臂”逐渐演 变而来,纽扣较多 清末女子:旗装,偏襟 大衫
• 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 在长袍的衣襟、领口、 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 作为美的点缀。
9
主题秀之穿在身上的历史
• 特色在袄裙、裤、云肩、镶 滚上,贴身小袄颜色鲜艳。
• 大袄为右衽大襟式样,长 至膝下。袄外罩坎肩。
主讲人:李俊楠 PPT制作:马晓婷 黄韵欣 资料查找:胡佩 陆澄 大纲:陈光宇
1
清末民初历史背景
政治变革推动: • 康有为、梁启超推行戊戌变法以及清末实行新政
的改革都有与服饰相关的条款。 • 在服饰上,新政推行者肯定正朔服色与西国一致,
不仅可以定民志,而且可以促邦交,故而主张服色 革新 • 各大报纸号召“免豚尾之讪笑,导文明之先机”, 倡导剪辫,一些开明官吏、外事大臣率先为范。
17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特点
• 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
具,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本身 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思 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 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 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或制服。 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 灵活;旗袍洋装则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主题秀之别样风情
• 袄搭配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 戴首饰、上衣配下裙的“文明新 装”
• 增加女性修长与美感的高跟鞋, 高跟鞋可与洋装或是新式旗袍搭 配穿着,能更加突出女性美,为 当时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女学生所 喜爱
14
主题秀之别样风情
• 传统的旗袍风格不容易展现女 性曲线美,民国后旗袍样式不 断的改进:袖子从宽到窄,从 长到短,从有到无;下摆也由 长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长。同 时,下摆开衩也成了旗袍显著 的标志。
• 无袖外褂:坎肩,它是由汉族穿的“半臂”逐渐演 变而来,纽扣较多 清末女子:旗装,偏襟 大衫
• 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 在长袍的衣襟、领口、 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 作为美的点缀。
9
主题秀之穿在身上的历史
• 特色在袄裙、裤、云肩、镶 滚上,贴身小袄颜色鲜艳。
• 大袄为右衽大襟式样,长 至膝下。袄外罩坎肩。
主讲人:李俊楠 PPT制作:马晓婷 黄韵欣 资料查找:胡佩 陆澄 大纲:陈光宇
1
清末民初历史背景
政治变革推动: • 康有为、梁启超推行戊戌变法以及清末实行新政
的改革都有与服饰相关的条款。 • 在服饰上,新政推行者肯定正朔服色与西国一致,
不仅可以定民志,而且可以促邦交,故而主张服色 革新 • 各大报纸号召“免豚尾之讪笑,导文明之先机”, 倡导剪辫,一些开明官吏、外事大臣率先为范。
17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特点
• 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
具,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本身 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思 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 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 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或制服。 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 灵活;旗袍洋装则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旗袍ppt课件
![旗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9809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1.png)
根据款式和风格的不同,旗袍 可以分为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时尚旗袍等。
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旗袍还 可以分为京派、海派、苏派等 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和风格。
CHAPTER 02
旗袍的文化内涵
旗袍与中国传统文化
旗袍的起源
旗袍与儒家思想
旗袍源于清朝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旗 装”,经过改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 具有独特魅力的服装样式。
化纤面料
质地坚固、不易变形, 但透气性差、易产生静
电。
混纺面料
结合多种面料的优点, 如抗皱、坚固、柔软等 ,适合不同需求的消费
者。
CHAPTER 04
旗袍的穿着与搭配
旗袍的穿着场合与礼仪
旗袍的穿着场合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适合在正式 场合穿着,如婚礼、宴会、商务活动 等。在这些场合穿着旗袍,能够展现 出优雅、端庄的气质。
旗袍与明星
许多中国影视明星都以穿着旗袍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张曼玉、巩俐 等,展现了旗袍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旗袍在电视剧中的影响
旗袍不仅在电影中受到欢迎,在许多中国电视剧中也频繁出现,成 为塑造角色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
CHAPTER 03
旗袍的制作工艺
旗袍的裁剪技巧
01
02
03
裁剪前准备
测量身体尺寸,选择合适 的旗袍款式,准备面料和 工具。
THANKS
[ 感谢观看 ]
刺绣过程
按照设计图纸或图案,将绣线 按照一定的规律绣在旗袍上, 注意保持线条流畅、色彩搭配 协调。
刺绣后处理
检查刺绣质量,对不满意的地 方进行修改或重新刺绣。
旗袍的面料选择与特点
真丝面料
质地柔软、光泽度好, 适合制作高档旗袍,但
旗袍PPT课件
![旗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55d2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0.png)
旗袍的东方韵味
旗袍的立领、盘扣、斜襟等设计元素,充满了东方韵味,展现了东 方女性的独特魅力。
旗袍与东方美学
旗袍的简约、流畅、柔和的线条,符合东方美学的审美标准,体现 了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含蓄。
旗袍与东方哲学思想
旗袍的设计理念中融入了东方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 行”等,使得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注意场合氛围
在选择旗袍时,需考虑场合的氛围和 主题,选择与场合相匹配的款式和颜 色。
搭配精致的饰品
适当的饰品搭配可提升整体造型的华 丽感,如选择珍珠项链、耳环、手镯 等,但需注意不要过于繁琐。
婚礼场合着装要求
选择红色系旗袍
在婚礼场合,红色系的旗 袍是首选,象征着喜庆和 吉祥。同时,也可选择粉 色、紫色等柔和的色调。
。
搭配简约的饰品
商务场合的饰品搭配应以简约为 主,避免过于华丽或夸张的饰品 ,可选择简约的手表和皮带等。
注意着装整洁
穿着旗袍参加商务活动时,需保 持服装整洁、干净,避免出现褶 皱或污渍等影响形象的情况。同 时,也需注意个人卫生和形象塑
造。
CHAPTER 04
旗袍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女性身份地位的体现
1 2 3
旗袍与民族文化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了丰富的民 族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旗袍与爱国情怀
旗袍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了爱国情怀的象征,穿 着旗袍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和传承。
旗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旗袍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 护和传承旗袍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 意义。
色彩搭配
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的协 调性,以彰显女性气质。
旗袍的立领、盘扣、斜襟等设计元素,充满了东方韵味,展现了东 方女性的独特魅力。
旗袍与东方美学
旗袍的简约、流畅、柔和的线条,符合东方美学的审美标准,体现 了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含蓄。
旗袍与东方哲学思想
旗袍的设计理念中融入了东方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 行”等,使得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注意场合氛围
在选择旗袍时,需考虑场合的氛围和 主题,选择与场合相匹配的款式和颜 色。
搭配精致的饰品
适当的饰品搭配可提升整体造型的华 丽感,如选择珍珠项链、耳环、手镯 等,但需注意不要过于繁琐。
婚礼场合着装要求
选择红色系旗袍
在婚礼场合,红色系的旗 袍是首选,象征着喜庆和 吉祥。同时,也可选择粉 色、紫色等柔和的色调。
。
搭配简约的饰品
商务场合的饰品搭配应以简约为 主,避免过于华丽或夸张的饰品 ,可选择简约的手表和皮带等。
注意着装整洁
穿着旗袍参加商务活动时,需保 持服装整洁、干净,避免出现褶 皱或污渍等影响形象的情况。同 时,也需注意个人卫生和形象塑
造。
CHAPTER 04
旗袍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女性身份地位的体现
1 2 3
旗袍与民族文化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了丰富的民 族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旗袍与爱国情怀
旗袍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了爱国情怀的象征,穿 着旗袍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和传承。
旗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旗袍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 护和传承旗袍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 意义。
色彩搭配
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的协 调性,以彰显女性气质。
《旗袍缝制工艺》课件
![《旗袍缝制工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3056e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b.png)
100%
东方美学的代表
旗袍完美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曲 线美和婉约气质,它体现了东方 美学对于和谐、自然和含蓄的追 求。
80%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旗袍在保留了传统元素的同时, 也融入了西方的裁剪技巧,是传 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
旗袍的款式分类
长旗袍
长旗袍通常长度过膝,是最常 见的款式之一,适合正式场合 穿着。
常用面料种类
丝绸
质地轻薄、柔软,光泽感强,是制作旗袍的经典 面料。
绒布
质地厚实,保暖性好,常用于秋冬季节的旗袍制 作。
棉麻
透气性好,吸湿性强,适合夏季穿着,也是常见 的旗袍面料。
蕾丝
具有浪漫、唯美的风格,常用于女性化的旗袍款 式。
面料的选择依据
01
02
03
季节
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合的 面料,如夏季选择棉麻, 冬季选择绒布。
《旗袍缝制工艺》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旗袍简介 • 旗袍缝制工艺流程 • 旗袍面料的选择与搭配 • 旗袍的保养与收藏 • 旗袍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01
旗袍简介
旗袍的历史背景
起源
旗袍起源于清代满族人的传统服装“旗装”,后来 经过汉族裁缝的改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魅力 的女性服饰。
民国时期
旗袍经常作为设计师品牌秀场上 的亮点,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
。
国际时装周
在国际时装周上,旗袍常被用作灵 感来源,与其他元素融合展现出新 的时尚风貌。
高定系列
高级定制的旗袍展现了精湛的缝制 工艺和华丽的细节,是时尚界的珍 品。
旗袍在日常生活中的穿着
休闲场合
旗袍可作为日常休闲穿着,展现 出轻松自在的风格。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ppt课件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766ef4561252d381eb6e3b.png)
• 清末民初,女学兴起、女权运动也反映到了女子 服饰上。从秋瑾式女人男装的装扮,到蓝衣黑裙 的女学生制服,以及受留日女学生影响演变出现 的束腰紧身、元宝高领、微露小臂的“文明新 装”,女子服饰的发展冲破了封建樊篱对女子的 种种规范。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女扮男装
• 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中指出,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 头儿梳得光光的”的生活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 役的生活。
• 随着清末兴办女学,女学人数逐渐增加,加之女 权运动的兴起,同男子一样去读书成为当时城市 女性的新生活。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学生装走上 服饰舞台。
• 此时,大多数女学生的装束是:上身着没有任何 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一辫,时髦一点的 头戴鸭舌帽或者有帽檐的分瓣帽。女学生以新颖 统一的着装,成为当时社会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 体。
第二节 社会风俗的演变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 服饰的革新
• 发式
•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 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的标 志。
•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 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晚 清 上 海 妓 女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 废跪拜(代以鞠躬) • 禁止贩卖人口、”猪仔“,通令蛋户、惰民
等享有公权、私权。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三、20世纪30年代初
• 新生活运动
•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了一场 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
• 新生活运动,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 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 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女扮男装
• 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中指出,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 头儿梳得光光的”的生活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 役的生活。
• 随着清末兴办女学,女学人数逐渐增加,加之女 权运动的兴起,同男子一样去读书成为当时城市 女性的新生活。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学生装走上 服饰舞台。
• 此时,大多数女学生的装束是:上身着没有任何 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一辫,时髦一点的 头戴鸭舌帽或者有帽檐的分瓣帽。女学生以新颖 统一的着装,成为当时社会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 体。
第二节 社会风俗的演变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 服饰的革新
• 发式
•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 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的标 志。
•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 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晚 清 上 海 妓 女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 废跪拜(代以鞠躬) • 禁止贩卖人口、”猪仔“,通令蛋户、惰民
等享有公权、私权。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三、20世纪30年代初
• 新生活运动
•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了一场 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
• 新生活运动,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 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 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中国服装演变PPT课件
![中国服装演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575b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9.png)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上海辞书出 版社,1996年版) 服饰风俗的研究方面: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
❖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 现在: 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 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 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 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 魏晋时期
❖ 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这个时 期民族间的交流十分普遍,受魏晋玄 学思想的影响,当时宽衣博袖成为这 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服饰色彩以 素色居多,由于佛教流入中原,佛教 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这种 文化交融,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 饰文化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前言
❖ 中国服饰研究, 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 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 融合的产物, 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 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 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 的轨迹”
一、 在战国时期
❖ 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次的变 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将北方 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 服装形式是改去下裳而着裤。穿起了胡 服。这种的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意义深远。这就是中国服装史 上第一次改革。
❖ 但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 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著较缺乏,尽管多数论 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 于某一层面; 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 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著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 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 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 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
❖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 现在: 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 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 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 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 魏晋时期
❖ 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这个时 期民族间的交流十分普遍,受魏晋玄 学思想的影响,当时宽衣博袖成为这 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服饰色彩以 素色居多,由于佛教流入中原,佛教 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这种 文化交融,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 饰文化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前言
❖ 中国服饰研究, 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 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 融合的产物, 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 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 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 的轨迹”
一、 在战国时期
❖ 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次的变 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将北方 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 服装形式是改去下裳而着裤。穿起了胡 服。这种的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意义深远。这就是中国服装史 上第一次改革。
❖ 但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 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著较缺乏,尽管多数论 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 于某一层面; 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 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著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 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 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 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50fd27895022aaea998f0fa7.png)
民和部分农村年轻女性的常装
52
– 意义
• 近代西方女性服装体系在中国的扩张以旗袍的出现 为节点,一改过去纯西式样小范围穿着的渗透而通 过中式表观的旗袍流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形体美的西 式内涵
• 拉开了西式服装文明在中国从体表到心理全方位贯 彻的序幕。
53
54
C. 旗袍的典型中式表观特征 将旗袍视为传 统的主要依据
• 1934年,斯基亚 帕雷利 (Schiaparelli) 合身 裁剪 旗袍摆长 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 高开
• 1935年旗袍时兴 下摆拖地,比巴 黎的最新流行仅 晚数月。
62
63
64
65
66
67
68
• 从服装意义上说,是旗袍成全了当时上海 “东方的巴黎”的美名。也就在这样的比 拟中,可以想象出西方时尚对旗袍有多大 的影响。
– 在旗袍明确的人体感觉中无论是传统的梅兰竹 还是风行的条纹格花都将图案之美充分张扬。
子) – 下两大袋,琴式 –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 3袖纽 三民主义
尊重知识(分
23
• 配伍
• 西式长裤(2前暗插袋、2后软盖暗臀袋)、西式大 衣、礼帽、皮鞋、手杖
• 材料:棉卡其,毛料 • 使用
– 政府及公职人员 – 国民党党务人员:深色/藏青、黑
24
1.中式服装
1)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装 2)式样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 是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
腰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 略了,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 平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 部内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52
– 意义
• 近代西方女性服装体系在中国的扩张以旗袍的出现 为节点,一改过去纯西式样小范围穿着的渗透而通 过中式表观的旗袍流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形体美的西 式内涵
• 拉开了西式服装文明在中国从体表到心理全方位贯 彻的序幕。
53
54
C. 旗袍的典型中式表观特征 将旗袍视为传 统的主要依据
• 1934年,斯基亚 帕雷利 (Schiaparelli) 合身 裁剪 旗袍摆长 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 高开
• 1935年旗袍时兴 下摆拖地,比巴 黎的最新流行仅 晚数月。
62
63
64
65
66
67
68
• 从服装意义上说,是旗袍成全了当时上海 “东方的巴黎”的美名。也就在这样的比 拟中,可以想象出西方时尚对旗袍有多大 的影响。
– 在旗袍明确的人体感觉中无论是传统的梅兰竹 还是风行的条纹格花都将图案之美充分张扬。
子) – 下两大袋,琴式 –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 3袖纽 三民主义
尊重知识(分
23
• 配伍
• 西式长裤(2前暗插袋、2后软盖暗臀袋)、西式大 衣、礼帽、皮鞋、手杖
• 材料:棉卡其,毛料 • 使用
– 政府及公职人员 – 国民党党务人员:深色/藏青、黑
24
1.中式服装
1)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装 2)式样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 是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
腰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 略了,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 平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 部内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 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 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 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 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 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 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 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 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 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 不同颜色、质料的“顶 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 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 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 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服饰:
❖ 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 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 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妇 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 转变而不断变化。
汉族女服
❖ 清初汉族妇女服装承 明代样式,后来受满 族妇女服装影响,发 生变化,保留汉服传 统,又吸收了满族服 装的优质因素
❖ 汉族女子上身着袄、 衫,下身束裙为主。
❖ 袄有大袄小袄之分, 小袄内穿,大袄外穿。 多为右衽大襟,衣长 至膝或更下,袖口初 尚小,后渐大,至清 末又复短小,衣领有 高低变化。并在衣襟、 袖口有宽边镶滚。
❖ 龙袍”:
❖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 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 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 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 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 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 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 位,为九五之尊。九、五 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 方面都有所反映。
❖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 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 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 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 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 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 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 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 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九五, 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 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 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 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 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 “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 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 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朝男服
❖ 清男子主要制服形式为: 礼服、常服、雨服、行服
❖ 清代官服
❖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 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 代不曾有过的。
❖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 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 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 无开衩几种类型。
❖ 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 棉几种不同形式,一般采 用较素的颜色
❖ 清满女发式多为平髻, 又称一字头,两把式。 后在上面套戴一顶扇 形的冠,以青缎、青 绒等做成,成为典型 的旗头,其上还插有
绢花,侧垂丝缚。
❖ 满族妇女的袍为长袍, 下可掩足;右衽,袖 口平而宽大,袖端、 衣襟、衣裾镶有各色 边缘,领有高有低, 无领则以围巾饶领。
❖ 旗鞋是一种木底 高跟鞋固定在脚 心位置,上大下 小,高约两寸, 状如马蹄的称马 蹄底,如花盆的 称花盆底。
❖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 “眼”(羽毛上的圆斑), 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 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 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 赏戴。
皇帝服饰
❖ 清代皇帝主要有: 朝服、吉服、常服、行服
❖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 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 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 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 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 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 黄为贵 ,只有在祭祀天 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 色,夕月时用白色。朝 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 十二章纹样。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清代妇女服装
❖ 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 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 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 使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其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 则陶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服 装——旗袍,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
❖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 室。清代后期,旗袍也 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 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 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
❖ 2、(20世纪20年代)民国初 年的服饰:
❖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 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 衫、袄、背心、,样式有对 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 直襟、斜襟等变化。
❖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 这一时期,不论是旗袍还是 其它服装,女装的设计和剪 裁上,改变了单纯采用直线 使胸、肩、腰、臀部呈平直 状态的传统办法,而开始使 用弧线、曲线,使衣服更加 合身适体。这标志着中国的 女性服装已开始迈向近代化 的进程。
❖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 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 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 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 袖口日宽,再加云肩, 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 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 着裤,衣上镶花边、滚 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
在这上面。
❖ 背心是汗女秋冬时常 穿的,罩在袄外,有 夹、棉、皮等
中国服装简史
—中国近代服饰
中国服饰简史
——清清朝 服饰 产生 的来自 会背 景:满族人于公元1644年建立清王朝,作为中国历 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 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 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 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 对策,也使清代服饰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 的成就。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 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 又一次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