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思考

合集下载

防震减灾日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思考?

防震减灾日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思考?

防震减灾日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思考?2023年的防震减灾日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规划和建设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体系,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防震减灾日活动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一、重视预警和救援体系的建设对于自然灾害来说,最关键的时刻是在事件发生之前。

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前能够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准备,能够有效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在防震减灾日活动中,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都非常重视预警和救援体系的建设和运作。

政府应该加强对预警和救援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的预警和监测技术,例如基于的灾害分析和预警系统,以便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识别灾害事件,并及时发出警示和呼叫应急救援。

二、加强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社会基础设施是一个承载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生自然灾害时最脆弱的部分。

在防震减灾日活动中,我们看到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强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政府应该在建设公共设施时加强安全防范和设计,例如地震抗震、防洪排涝等措施,同时加强规范和监管对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检查,确保其在发生灾害时能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

三、建立多层级的防灾救援响应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全社会都需要及时响应和行动,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在防震减灾日活动中,我们看到社会对于多层级防灾救援响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十分重视。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方案,牢固树立抢险救灾的社会意识,加强应急响应机构和救援力量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以便在发生实际灾害时能够更快速、有效地行动。

四、提高公众灾害意识、文化与教育公众的灾害意识、文化和教育水平是决定能否抵御和克服灾害的关键因素。

防震减灾日活动向大众普及防灾知识,教育公众如何识别和应对灾害,让公众建立起自救、互救和防灾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鞍山地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鞍山地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鞍山地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摘要】鞍山市是全国的地震多发区,作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迫切需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本文分析了鞍山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对策思考0 引言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之一,对于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最直接的减灾行动。

有效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对于减轻地震灾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地震应急与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害防御具有密切的联系,临震应急是保证监测预报效果得以发挥的关键环节,震后应急则是救灾与重建环节的先导。

三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政府的声誉。

破坏性地震是对经济社会具有重大震撼的事件,不仅受到国人的关注,而且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政府依法履职的关键。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政府管理、部门协调、军地结合、社会参与、防范严密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既是现阶段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和应对地震突发事件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2]。

1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启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应急救援管理方面的深刻教训和重要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急通讯保障受阻,造成救援决策能力降低。

二是地震应急救援力量、装备严重不足,大大降低了营救效果。

三是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四是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考验。

五是应急救援资源缺乏统一协调配合,极大地削弱了救援的战斗力,无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2 鞍山市地震应急工作经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是中国地震预报史上做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两次地震。

地震预报管理对策探讨

地震预报管理对策探讨

1 我国当前 地震预报管理 中的问题
( ) 震预 报 管 理 法 律 法 规 与 地 震 预报 1地
实践 不 相 适 应 。
我 国 地 震 预 报 管 理 是 在 边 观 测 边 研 究 边 预 报 实 践 的 过 程 中 不 断总 结 探索 形 成 的 法 律 法规 。 1 7 年8 2 从 9 7 月 日国务 院 批 转 国 3 结 语 家 地 震 局 关 丁 发 布地 震 预 报 的 暂 行 规 定 》、 本 论 文 通 过 对 我 国地 震 预报 管 理 存 在 1 8 年 国 家 地 震 局 修 改发 布 《 布 地 震 预 98 发 问 题 的 研 究 , 于 地 震 预 报 是 当 今 世 界 尚 由 报 的 规 定》, l 9 年 8 到 8 月 地 震 预 报 管 理 条 9 未 解 决 的 科 学 难 题 , 律 法 规 与 现 实 管理 法 例 顺利 出 台 , 震 预 报 管理 从 部 门规 章上 地 活 动 难 免 存 在 不 相 适 应 ; 震 监 测规 划 布 地 升 到 国 务 院 法 规 , 志 着 我 围 对 地 震 预 报 标 局 不 够 科 学 合 理 、 测 群 防 工 作 没 有 发挥 群 的 管 理 逐 步规 范化 管 理 。 是 , 但 基于 地 震 观 作 用 是 没 有 临 震 预 报 的 主 要 原 因 , 长 期 而 测 技 术 尚 处 于 科 学 探 索 阶 段 , 震 预 测 还 地 预报 效 益 没 有 发 挥 和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宣 传力 是 世 界 上 科 学 难 题 , 震 预 报 管理 活 动 常 地 度 不 够 导 致 政 府 防 范 措施 不 到 位 ; 由于 缺 常 会 遇 到 法 律 法规 部分 缺位 或 可 操 作 性 小 少 风 险 评 估 机 制 , 且 警 报 措 施 不 足 从 而 而 余震 警报 失 效 , 引起 恐慌 。 对 分 析 存在 的 针 强 , 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 甚 ( ) 震 减 灾 管 理 体 制 制 约地 震 预 报 管 2防 问题 , 文 尝 试 提 出 了现 阶 段地 震 预 报 管 本 理能 力的提高 。 理 对 策 建 议 , 步 探 讨 了地 震 预 报 管 理 的 初 我 国地 震预 报 管 理 体 制 即 防 震 减 灾 管 发 展 建 议 与 策 略 , 于 我 国地 震 预 报 管 理 对 是一 次 有 益 的 探 索 与 尝 试 , 值 得 推 广 的 。 是 理 体 制 , 在 国务 院 统 一 领 导 下 , 中 国地 是 由 震 局 系统 和 地 方 政 府 系 统 组 成 。 省 、 、 各 市 自治 区地 震 局 作 为地 方 政 府 的 职 能 部 门 , 参考 文献 管 理 本 辖 区 的 防 震 减 灾 工 作 , 中 国 地 震 受 [ 1 ]陈章 立 . 震预 报 的 实 践 与 思 考[ . 地 M]北 局 和 各 省 、自治 区 、 辖 市政 府 的 双 重 领 直 京 : 震 出版 社 , 0 7 地 20. 导 , 中 国地 震 局领 导 为 主 。 地 、 、 级 以 各 市 县 【】陈 颓 , 2 陈运 泰 , 国 民 , . 十一 ・ ” 张 等 “ 五 期 地 震 局 受 本 级 政 府 的 直 接 领 导 , 受 省 级 接 间 中 国 重 大 地 震 灾 害 预 测 预 警 和 防 治 对 策[]灾 害学 , 0 5, 0 1 : . J. 2 0 2 ( ) 1 地 震 局 的 业 务 指 导 , 要 负 责 本 地 区 防 震 主 减 灾 工 作 , 地 方 政 府 系 统 地 震 预 报 管 理 是 []刘 鼎文 . 震预 测 若 干 基 本 问 题 的辩 证 3 地 工 作 的 基 层 单 位 。 种 由 国 务 院 统 一 导 这 领 思 考【 ] 贵 州 社 会科 学 , 3, ( ) J. 18 1 4: 9 9 23~ 24. 下的分级 管理 、 中央 与地 方 相 结 合 的 地 震 预 报 管理 体 制 当初 是 从 发 挥 两 个 积 极 性 出 发 出 截 然 相 反 的 预 测 意 见 , 震 预 报 决 策 地 发 , 实 行 至 今 , 、 、 级 地 震 局 这 一 地 就 无 法 做 出 。 但 地 市 县 () 立 区 域 协 调 机 制 。 4建 震 预 报 管理 基 层单 位 的 积 极 性 远 没 有 发 挥 出 来 。 方 各级 政 府 对 “ 防 为 主 , 御 与 地 预 防 为 克 服 沿 袭 行 政 区 域 划 分 的 地 震 预 报 救 助相 结 合 ” 工 作 方 针 没 有 科 学 认识 , 的 没 管 理 体 制 存 在 的 缺 陷 , 立 区 域 协 调 机 制 建 是 最 好 的 解决 方 式 。 省 一 级 地 震 工 作 机 以 有 在 人 、 、 对 地 震 工 作 加 以支 持 。 财 物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在继承、完善和提高 经验 性预 报 水 平 的基础 上 ,探 索地 震 孕育 、 发展 、
发 生 的科 学规 律 ,揭 示 大 陆强震 的动力 学成 因和 强 震预 测机 理 ,实现经 验 性 预测 到物 理 预报 的 过渡 , 显著 提 高地 震 预报 的科 学 性和 准确 性 ,努力 保 持我 国在 地 震预 报领 域 的 国际 领先 水平 。本 文从 提 高地 震监 测 预报 水 平 ,提 高 防震 减 灾综 合 能力 ,树立 科 学 的 防 震 减 灾 发 展 观 等 三 个 部 分 论 述 了推 进 地 震 监测 预报 体 系 建设 的 的几个 问题 。期望 得到 专家 学
Ab t a t o s u sa o t o sr c n h a t q a e mo io i g a d p e i t g s se a e tl e b u e s r c :S me i s e b u n tu t g t e e rh u c i k n t rn r d c i y tm l k d a o t n t n n a i h tr e fed : mp o i g t e e rh u e p e i t g l v l p o tn o r h n i e d s se - r v n o b l e ,a d h e l s i r v n a t q a r d c n e e , i h k i r mo g c mp e e sv a trp e e t n a i t s n i i i i i e t b ih n c e t c d s trp e e t n d v lp n o c p s Th a mo i u a o a c n my a d s sa n be sa ls i g s i n f a e - r v n o e e o me t n e t. e h r n o sn t n le o o i i i s i c i u ti a l n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性灾害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面临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共享数据和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完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加强灾害监测与评估。

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灾情、灾害形势和灾害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灾害评估,及时分析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4.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加大对地震、洪涝、台风等重点灾害的科研力度,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水平。

5. 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

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生活。

6. 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加大对公众的灾害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对灾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7.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灾害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8. 加强地方政府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9. 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

推动建立全面、多层次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的灾害风险保护,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思考

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思考
防群治 ” .三大治灾原则 . 有很多是相同的 。 这说 明在地震监测预防中 3 结 语 我们需要现代化 、 传统化互补应用。 科 学虽然很重要 , 但是经验也不能 丢 我国板块交界地带较 长 . 地震易发带长 , 爆发多 , 强 度大 , 是世界 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 的国家之一 1 9 7 5年 的唐山大地震对我 国相继 2 提 高 地 震 监测 预 报 的 做 法 造成极其 渗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经过 四十 多年 的努力 . 我国的
2 0 1 3年
第1 1 期
S C mN C E&T E C I 0L OG Y I N F
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思考
史春 伟 ( 陕西省 乾陵 综合地 震 台 , 陕西 乾县 7 1 3 3 0 0 )
【 摘 要】 建立健全 的地震监测预报机制 , 可以采取 紧急措施 , 做好最大限度 的预 防, 减 少重大生命 和财产的损 失。本文根据 我 国地震监测 预报机制的缺陷 , 结合汶川 大地震 当时的 实际预报 情况, 对 完善我 国地震监 测预报机制进行 了思考分析 。 【 关键词】 地震监测 ; 预报机制 ; 思考
G P S 气象 学研究 : 地壳形变监测 、 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 的开 发和应 2 0 0 8 年汶川大地震 . 地震 台由于没有对征兆作 出应有 的监测 . 结 学 、 果顷刻之 间夺去 了成千上万人珍 贵的生命 . 造成 了重大 的人员伤亡和 用 等方 面 科 学 搭 配 财产损失 , 之后接连 的多次余震 。据官方相关 部门资料 , 中国除贵 州 2 . 2 加强监测 网的建设与应用 . 建设 系统 的网路结构 省、 浙江省 和香港地 区外 , 均处于地震带 。 但是没有任何被提前监测到 根据地震带 的分 布情 况加大对易发地带 固定 台网与流动 台网的 的官方预报 这其中有地震发生本身难 以监测到的原 因以外 . 缺少有 建设 通过完善 国家级地震台网与区域地震 台网的相互衔 接补充 . 形 效的监测机制 、 监测设备 、 监测方法也是一个重要 的原因 。日本等发达 成监测覆 盖整个 国土任意地带地震活动性 的地震 台网。 充分发挥数据 国家 的、 区域的和地方 的地震 台 网的资 国家能在较早时间对可能发生 的地震作 出预测 .能在地震发 生前 1 0 处理 中心 的作用实现 全球的 、 分钟监测到 . 这充分说 明如果 提高 加强监测措施 . 还是可以作 出提前 源共享 . 提高数据处 理精度 加快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应用 , 提高各 预测的 我们之所以未能监测或是监测到没有预报 . 凸显了我们的地 地震台上地震信号的快速处理能力。利用现代高科技 , 尽快实现遥测 震监测预报机制还存有很 大的缺 陷 台联 网形成 网联网 , 避免因尺度不大 . 对发生在网边 的地震失去 监测。 建立一些 地震 台阵来提高远震 的检测和定位能力 在地震监测 过程 1 进 行 地 震 监 测预 报 的原 则 中. 一定要坚持 “ 土 洋结 合”既要依靠 现代化 的设 备 . 借 鉴 国外先 进 又要 充分吸纳 和利用 国内民间尤其是已经取得 成功预测先例 的 中震测发 f 2 0 1 0 3 9 4号文件 “ 中国地震局关 于加强地震 监测预 报 技术 . 土办法、 土仪器、 土经验 。 是要适用的 、 有效的一切 方法都要认真对待 。 工作的意见 ” 指出. 进行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必须坚持 以下五点。 2 . 3 构建完 善的监测预报 网络体系 1 . 1 夯 实 监测 基 础 地震的监测预报根据 经验总结 . 必须 坚持 “ 土洋结合 、 专群 结合 、 完善地震 台网规划布 局 . 加强 台网建设 与运 行管理 , 丰 富地震观 上下结合 、 点面结合 ” 的原 则和方针 . 采用 “ 由宏到微 、 由远到近 、 由围 测产品 . 提高公 共服务能力 . 打牢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 的观测基础 。 到聚 、 由粗到精” 的路径和方法 . 建立独特和行之有效的全 国地震监测 1 . 2 研 究 与实践 并 举 必须加强 中短期跟踪 加强监测 、 预报 、 科研 、 实验的结合 , 鼓励 创新 , 勇 于实践 , 完善风 预报 网络体系 对于中长期预报所涉及的地 区. 监测 和临震预报的力度 . 实行各级政府和地震行政主管部 门首长负责 险决策机制 . 发挥地震预报的减灾作用 制。对各类监测数据要进行科 学分析 . 将各种不 同的预测方法 得到的 1 . 3 长 中短 临 结 合 进行集中分析 . 发现有地震预兆时 , 应及时 向报。 多路推进 长中短l 临地震预报 . 逐步使长期预报更科 学 . 中期预报 数据或信息 , . 4 建立完善的科学预报体系 更有效 . 短临预报有所 突破 . 震后趋势判定为地 震应急和抗震救灾 提 2 从汶川 、 玉树大地震来看 . 我们有必要 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 供 更 好 的 服 务 灾法” 进行修改 . 让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 各级人 民政 1 . 4 开放交流合作 综合信息调研部 门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 要协调工作 , 相 强化l 监 测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交流合作 . 借 鉴国内外先进的科 府信访部门 、 互配合 . 要依法确保地震监测预报信息传递渠道 的畅通无 阻 要解 决 学思路和技术成果 . 积极推进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 的是思想 观念 上的问题 . 对可能 出现的情况要及 时上报 . 做到宁 可信 1 . 5 依法科学管理 不得有怕预报不 准 . 给 国民经 济和人民生活带来 巨 贯彻落实 防震 减灾法 . 完善配套 规章制度 . 创新 监测 预报工作机 其有不 可信其 无 . 大损 失的担忧 上级主管部门也要 改变观念 . 只要 是科学分析的上报 制.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要对人 民负责不是对权威负责 。 这与唐 山大地 震后周恩来总理 的“ 预防为主 ” 、 “ 土洋结合” 和“ 群 就要 的到肯定 .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问题 .
关键 词 : 地震 ; 测预报 ;防震减 灾 ; 系建设 ;综合 能力 监 体 中图分 类号 :P 1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87 (080 13 20 }2—05 0 2—0 4
0 前 言
地震监 测预 报是 防震 减 灾三 大工 作体 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防震 减灾 工作 的首要 基 础 环节 . 国当前 和 是 我 今后一 个 时期 的地震 监测 预报 工作 总 的指 导方 针是 : 真贯彻 落实 科学发 展 观 , 持 可持 续发 展方 针 , 导 以 认 坚 倡 人为本 的理 念 , 照新 时 期 防震减灾 工 作 的总 体要求 , 终坚 持 以监 测 为基础 , 按 始 预报 为 目标 , 靠科 技 , 依 依靠 法 制 , 靠社会 力量 , 依 实施 监 测 台 网结 构 布局 的 战 略性 调整 , 托现 代 科 学信 息 技术 , 依 建设 地 震 立体 观 测 系统 和 预测 预警 系统 , 面 提升 地 震监 测能 力 . 继 承 、 全 在 完善 和 提高 经验 性 预报水 平 的基 础 上 , 索地 震孕 育 、 展 、 探 发 发生 的科学 规律 , 揭示 大 陆强 震 的动力 学成 因 和强震 预测 机理 , 实现 经验 性预 报 到物 理 性 预报 的过 渡 , 显著 提 高地震 预报 的科 学性 和准 确性 , 力保 持我 国在 地震 预 报 领域 的 国际 领先 水平 . 文从 提 高 地震 监 测 预报水 努 本 平 , 高 防震 减灾 综合 能力 , 立科 学 的防 震减 灾 发 展 观等 三 个 方面 讨 论 了推 进 地 震监 测 预 报体 系 建设 的有 提 树
维普资讯
20 08年 4 月
湘南学 院学报

关于_地震的年度总结(3篇)

关于_地震的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地震,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我国地震局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等工作。

现将2021年度地震工作总结如下:一、地震监测预报1. 监测手段不断完善2021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全国共建成地震台站1000余个,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在地震监测手段方面,测震、形变、地磁、地电、地应力、地下流体等多种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新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2. 监测数据质量提升通过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控,2021年地震监测数据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各级地震台站严格执行数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预报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地震预报水平不断提高。

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各级地震部门紧密围绕地震预测预警、地震趋势研究、地震机理分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震灾预防1. 防震减灾规划实施2021年,我国各级政府深入推进防震减灾规划实施,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地震灾害保险等工作。

2. 地震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2021年,我国继续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地震安全水平。

3. 地震灾害保险推广2021年,我国积极推进地震灾害保险工作,扩大地震灾害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地震灾害保险保障水平。

三、紧急救援1. 应急救援体系完善2021年,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各级地震部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应急演练常态化2021年,我国各级地震部门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国际救援合作2021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地震救援合作,为国际地震救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四、科技创新1. 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发2021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建设的思考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建设的思考

1地震监 测预报 的现状及水平 .
11 国地震监测预报 的现状 . 我
科学信息 技术 ,建设 地震立 体观测 系统 和预测预警系 统 ,全面提升地
震监测 能力。第 四要 依法保 护地震 监测设 施和地震观测环 境 。地震监 地震监 测预报作 为防震减灾 的基础 ,一直 以来都是 地震工作 中的 测设施是 地震监测 预报 的基 础 ,当破坏性 地震发生时 , 震监测设备 地 “ 中之重 ”。我国地震 研究工 作通过 多年来 的艰 辛探 索与实践 ,取 可 以最快 的速度测定 出震 中和震级 ,政府 部门根据 准确数 据就能在最 重
得 了长足 的进 步。随着 “ 十五 ”、 “ 一五 ”基 本建设项 目的实施 建 短 的时间里派 出救援 人员 和救援物 资到达 确切地点进行抗 震救灾 ,使 十
成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 系 的建设 正大 幅度 地 向纵深 发展 。 2 世 纪 ,党 和政 府坚 持 “ 1 以人 为本 ” 的理念 ,树 立科 学 的发展 观 ,国家经济 与社会得到迅 速发 展 ,这 对我 国现 在 的防震减灾工作 提 预 报也 不断 出现新情况及 新 问题 。
整和可靠 的资料 ,为地震 的预测 预报和 各项地震 科学研究 提供基础 数 待救灾思 想转变为震 前积极 主动 的综合 防御 ,做到把 一切工作做在地
据。地震监 测预报是减 轻地震灾 害的重 要手段 之一 。但 是在整个 国际 震没有 发生时 ,化 大灾 为小 灾 ,变被动 为主动 ,投入 较小 的人力 、物 上 ,由于地 震的孕育过程 的极端 复杂性 ,地震 预报仍处 于探索 阶段 。 力 、财力 ,把损失 减少到 最低程度 。二要 结合实际情 况 ,因地制宜 , 我们 目前 的预报方法 主要 仍是根 据多年 积累 的大量观测 资料和震例 而 与实 际相 结合 ,科 学求证 ,正确客 观地分 析地震重点 监视 防御 区和其 做 出的统 计性 和经 验性 预报 ,这 种 预报 不可 避 免地 带有 很大 的局 限 他一 般地 区、地 震环境形 势变化 和物质 经济条件 、行 政决策职能 和科 性 。现在我 们做 出的对 较大时 问尺度 内的 中长期 地震 预报 ,已有 一定 技等 因素之间 的关系 ,使 对策方 案真正 达到最大 的减 轻地震灾害 的 目

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赵文津

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赵文津
还发 生过七 、 八级 的大 地震 ; 在此 之前 , 0 1 2 0 年在 青藏 高原 北部的昆仑 山口西发生 了8 1 .级的大地震 , 以它是 一个地壳 所
高度活 动 的地 区 , 也是世 界上有名的一个 地 震活 动带。这些 地震 活动 都是现代地 壳活动 的表 现方 式之一。
青 藏 高原 东缘 的南 北 向的地震 多发 地带 , 震 部 门称 地 之 为南北 地 震 带 。 这个 地 震 带历史 上 多次 发 生大 地 震 , 地
探测 地震危 险地 段 , 以与推论相 互验 证; 四是在 一些地 震带 建立 起构 造体系模拟 系 统 , 长期试 验 , 长期积 累 , 不断修正。 已有多人试过构造 体系模 拟的多种方案 。
地震 预 报 八 点 建 议
谈到 今后地震 预报 工作 , 文津 院士说 , 赵 在总结经 验 的基础 上, 对今后地 震预报 工作提 出八 点建议。 第一, 加强 地表 和深部 地震 地质 调查。 为什么松潘 地震 和汶 川地 震 的地壳破 裂 都 是从西 南 向东北方 向发
后, 李四光于16 年提 出观测地 应力的意见后,自己亲自 97 到邢台地 震现场 观测摸 索经验 , 9 8 16 年成功 地预报 了河
家对 青藏 高原 的研 究 显得 格外重 视 , 青藏 高原活 动的结果 会带 来什么样 的严 重灾害 , 对
大家 已有 很深 刻 的 印象 。 川正 是 位于青 藏 高原 和 四』1 地或 者 叫做 扬 子地 块 的对 接 汶 I  ̄ 部分。 以西 藏和 青海两 地 区为主 , 括有川 西 、 它 包 I 滇两和 甘肃 南部 , 总面积 约2 0 5 万平方公
探讨地 震预报 的科学思路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赵文津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一次次的地震显示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喜怒无常和不可捉摸。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的神经。

当我们看到人类自身生命及其造物在巨大的海浪和震动面前的脆弱和无力,也似乎是大自然通过它难以预测的暴怒和力量在证明它在终极意义上的强大和不可征服。

地震引起的巨大伤亡,引起了老百姓的愤怒与怨恨,人们再一次把中国地震局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那么,依照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地震究竟是否可以预测呢?我们又应该把地震预测工作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呢?在此,相信通过我在这篇文章中对地震预测的现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关键字:地震地震局预报预警启示一.近年地震概况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截止2011年3月24日为止,已致9700人遇难16501人失踪,这是日本地震观测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

刚刚走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阴霾的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地震的阴云总是笼罩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不少民众生活在地震恐慌之中。

以下是汶川地震以来的部分地震情况: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地震约7万人死亡2万人失踪,2009年4月6日意大利罗马以东拉奎拉6.3级地震近300人丧生,2009年9月29日太平洋萨摩亚群岛里氏8.0级地震逾190人死亡,2010年1月12日海地里氏7.3级地震 30万余人死亡,,210年2月27日智利里氏8.8级地震 802人死亡,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里氏7.1级地震 2698死亡,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里氏5.8级地震 25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北部里氏9.0级特大地震近万人死亡16000余人失踪。

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震惊,一瞬息的时光,夺去了无数的生命、摧毁了家园,给灾区的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家园摧毁,失去亲人,更给灾区受灾的人民精神带来极大痛苦及伤悲,同时也给关注灾区的每一位同胞们带来痛心及悲哀!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充满无数智慧的人类还是显得如此的无可奈何。

5·12地震引发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思考

5·12地震引发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思考
维普资讯
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5 6 3 ( 0 8 2 — 0 6 0 10 — 0 3 2 0 )2 0 7 — 2
S IT C F R A IND V L P E T& E O O Y C—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 NM
1 预 警 系统
预警系统 是专 家系统的一个分支。专家 系统 是基 于知识 的系统 , 用 于在某种特定的领域 中运用领域 专家多年积 累的经验 和 々业 知识 , 求解
地震预警 系统 是在地震 发生后 、 地表面强烈振 动之前 , 争取地震 能 量传递的短短数秒钟乃至数十秒的时间 , 以空间换取时 间发…警 讯来 降 低地震带来的灾难程度。 有组织已经 测出, 如果 主震 区提前 2s 获得了警 报 , 区域 的死 亡人 数能减少 2 %; 其 5 如果能提前 5s获得警报 , 亡人 数 死 能减少 8 %。 0 因为 5s 的时问足可以让人 躲到桌子底下 、 站到门 口或用坐
四JI ・2地震发生之后 ,人们在震惊 、悲 伤之余发出 了这样的疑 I5 1
问 :为 什 么 地 震 局 没 有 提前 预 报 ?” 观 地 说 , “ 客 在现 阶段 地 震 是无 法 预 报
的。当大地震突如其来 , 我们只能承受灾难 吗?“ 中国就是缺少地震 预警
地震 预警系统 由地震 监测系统 、 通信 系统 、 巾央处理 控制 系统 和警 报 系统 4个部分组成 , 每一部分 的处理 时间之和与地震波走时之差形成 了最终 的预警 时间 。 地震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地震监测 台站采集 相关数据 ; 通信 系统将地震监测 系统 采集到的数 据发送到主机 ; 中央处 理控制 系统对 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并做H 决策 , { 如果发生地震将通过警报 系统 对J 户进行警报 。 L } j

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与思考

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与思考
房 屋 因汶川 8级大 地震破 坏 ,此次 地震裂 缝有所 加宽 ,与烈度 图提 供 的情 况基 本一致 。 21 0 0年 1 O月 2 5日崇州 、汶 川间 40地震 发生后 ,该 台网 5分钟 给 出了崇州 、汶 川 间 4 0级 地震 的地 . .
震烈度图,测震台网 l 分钟给出地震 “ 0 三要素” ,最大烈度达 Ⅳ度 ,属有感。经现场工作组调查 ,该地 震未造成破坏 ,与烈度图提供的情况基本一致。 成都市地震烈度台网采用的关键部件为高性能、低功耗器件。加速度计采用大动态范围力平衡加速度
该台网试运行以来的 1 年时间里 ,记录到成都市境内及周边发生的 1 0次有感 ( 强有感)地震 :一是 2 1 5 8日四川蒲江、丹棱间 3 1 00年 月 . 级地震 ;二是 2 1 00年 5月 2 5日成都市都江堰、彭州间 50级地 . 震 ;三 是 2 1 00年 5月 2 8日四川北 川 42级地震 ;四是 2 1 . 0 0年 7月 1 成 都市 大 邑 32级地 震 。台 网对 71 3 . 这 4次地 震都 做 出 了快速 响应 ,经 与现场考 察核 对 ,比较准 确 地反 映 了实 际情 况 。如 : 00年 5月 2 日 21 5 都 江堰 、彭州 间 5级 地震 发生后 ,该 台网 5分钟 即给 出 了 50级地 震 的地 震 烈度 图 ,测 震 台网 l 钟 给 . 0分 出了地震 “ 三要素” ,最大烈度达 V度,属较强有感。经现场工作组调查 ,该地震未造成破坏 ,仅极个别
决策依据 ,提高了成都市地震应急能力。 ( )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是在无统一国家标准的情况下 ,率先建成 的以地震烈度速报为 目标的地 1 震监 测 台网 ,建设过 程 中 ,参照 了强 震 台网和测 震 台 网的做 法 ,由于观 测 目标 不 同 ,因此 存 在一 些 差 异 ,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将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

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时期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以监测为基础,预报为目标,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在继承、完善和提高经验性预报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科学规律,揭示大陆强震的动力学成因和强震预测机理,实现经验性预报到物理性预报的过渡,显著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保持我国在地震预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本文从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地震观测最早的国家,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邢台地震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

地震监测台网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实践的基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防震减灾法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防震减灾法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步 有 力 。 这 都对 法制 政 府 建 设 , 一 步增 强 防震 减 灾工作 提 供 了 强 大的 理 论 基 础 和 动 力 源 泉 。 进 [ 键 词 ] 震 减 灾 监 测 预 报 灾 害预 防 恢 复 重 建 关 防
0 引 言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已由中华人 民共和 国第十一届全 国 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 会议 于 2 0 年 1 月 2 08 2 7日修订通过 , 现 已施行近一年半 。 该法针对原 法实施 l O年来遇到的新情况 、 问题 , 新 特别是总结 、借鉴 了 51 .2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 ,对地震监测预 报 、 害 预 防 、 急 救 灾 三 大 体 系 进 一 步 作 了 完 善 , 且 对 如 “ 震 减 灾 灾 应 而 防 规划” “ 、灾后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 等在专门章节予以明确规定 , 具有 很强的前瞻l 生和操作性 , 坚持与时俱进 , 符合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及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需 要。 1框架结构的充实性 . 现行法律从框架结构到具体 内容都做 了大幅度 的补 充和充实 , 由 原来的 7 4 条增加到现在的九章 9 条 ,条款上都 做了大幅度 的补 章 8 3
求 ” 如第三 十九条“ , 已经建成的下列建设工程 , 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 者抗震设防措施术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抗震性能鉴定 , 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这从内容的增强完善性 上对几乎不 同使用年限 、 时期 的工程都给予了明确规定 。 抗震 如第 四十条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 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 ,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 和 开发 , 推广达到抗震设 防要 求 、 经济适用 、 具有 当地特色 的建筑设计 和 施 工技 术 , 训 相 关 技 术 人 员 , 设 示 范 工 程 , 步 提 高 农 村 村 民住 宅 培 建 逐 和 乡 村 公 共 设 施 的 抗 震设 防水 平 ” 这 首 次 对农 村建 设 工 程 给 予 了 法 律 。 内容 的 保 证 , 对 农村 安 居工 程 建 设 的推 进 给 予 了有 力 支 持 。 也 1 . 震灾 后 过 渡 性 安 置 和 恢 复 重 建 4地 如在第 六十一条 “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 当尽量保护农用地 , 并避免对 自然保护区 、 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以及生态脆弱 区域造成破坏。第六十七 条地震灾后恢 复重建规划应 当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 断层分 布以及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重点对城镇 和乡村 的布局 、 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 施的建设 、防灾减灾 和生态环境 以及 自 资源 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然 作出安排” 。这些都对过渡性安置与恢 复重建从 内容建设上给予了比较 完善的说明 , 保证 了其实施的有力性 。 此外 , 法律 监 督 上 对 了资 金 、 资及 社 会 捐 赠 款 物 的管 理 给 予 了完 物 善; 附则上对如地震监测设施等用语 给予了详细法律说明。

南北地震带大地形变监测与大震预测问题思考

南北地震带大地形变监测与大震预测问题思考
研究 区域 应力 应变 长期 积累 的空间位 置和 积累动态 ,为判 断强地 震潜 势和危 险 区提供 直接依 据 。 因为在 现
有的科学认识水平和社会需求下,实施强破坏性地震预报最大的困难是发震地点的确定 ,如何从众多活动 构造 部位 中判 断具 有潜在 强震 危险性 的 区段 ,预测 在未来 一个 时期 具有 最大发 震可 能的地 点 ,是 实 现有 减 灾实效地震预报的基础 。因而 ,我们积极探索了具有大地形变学科特色 的 “ 边监测、边研究 、边预报” 的基 本思 路 以及适合 于 中国西 部大地 形变地 震 预测 的 “ 层次 、重 过程 ” 和 “ 动力 机 理联 系 进行 定 性 分 从 综合分析” 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 ,研究和完善了基于区域形变时空特征和数值模拟的、定性定量相 】 结合 的构造形变时空分析方法。初步总结了南北地震带等西部地区现今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断层活动空 间基 本格 局 和整体 演化过 程及 其与强 震活动 的关 系 ,以及 与强震 孕育有关 的大 地形 变异常 特征 。认识 到 了 随着大范围、整体性、高精度 、多时空尺度 ( 类型) 的大地形变监测资料 日渐丰富,以及 《 大陆强震机 理 与预测 》 ( 93 项 目)等 与地震 预报有关 的大 型科研项 目不 断取得进 展 ,我 们能 够通过 对块 体活 动蕴 “7”
收 稿 日期 :2 1 O 0 1一 8—3 0
作者简介 :王双绪 (9 9一) 15 ,男 ,研究员

1 ・ 4




2 1 年第 4期 01
优点 是方 法成熟 、稳 定可靠 ,缺点是 监控 能力 有 限 。随着 G S等空 间对地 观 测技 术 的发 展 ,尤 其 是 “ P 九

浅析关于地震监测工作的探讨

浅析关于地震监测工作的探讨

浅析关于地震监测工作的探讨摘要:本文从地震预测入手,我们应科学的、全面的、充分的从地震预测实践中针对相关的资料与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提炼,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客观规律,相信未来必然能够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目标。

关键词:地震,监测,措施,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人身安全认识的不断更新,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职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7.0 级地震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 级地震,其特点都是震源深度长,区域跨度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害,这说明我国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工作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如何在地震前期就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报,减少地震发生后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就成为了时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出发,论述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误区,并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的预报能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现今我国的地震灾害预测主要是以地震监测网为基础来开展预报工作的,因我国地理区域较广监测范围较大,在地震数据的观测和分析上还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来实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以国家、省、市三级数字化地震监测网,并建设了地震测震台站、强震动台站、物理观测点等,以此来提高地震监测工作的质量。

新时期下我国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地震的预报理论进行相应的科学实践,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经验性预报,总结出适合我国地震情况的预测手段和方法,实现长期地震、中期地震、短期地震监测与预测质量的提升,但现在我国的监测和预报体系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达不到科学认识准确判断的水平,这与我国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原理和规律有关,同时也包括预报体系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客观的认识地震预报工作的困难,科学合理的提高地震预报和监测的质量。

二、地震预报方法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工程技术23DOI:10.16660/ki.1674-098X.2004-5498-1961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①杜春鑫 崔巍(灵武市科学技术局 宁夏灵武 750400)摘 要: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地震监测预报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传统的数据监测中对地震数据解读和模型化检测来说准确度不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大量地震数据,从数据中进行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地震监测作用对预测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效能。

关键词:大数据 地震 监测预报 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P315.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c)-0023-03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Predic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DU Chunxin CUI Wei(Lingw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Lingwu,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750400 China)Absrtact: At present, big data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which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For example, in the traditional data monitoring, the accuracy of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 detection of seismic data are not high.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seismic researchers can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seismic data through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conduct accurate analysis from the data,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accuracy of th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the inf luence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on predic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s analy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Key Words: Big data;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1 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1.1 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作为一项预防工作,地震监测与预报在地震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二)——前兆观测研究及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二)——前兆观测研究及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仅使 震源 区介 质发 生膨 胀硬 化 ,而且 在孕 震 后 期 ,由于 水 的 涌入 ,使 断层 面 润滑 ,并 消 除 水文 “ 垒” 壁 ,从而 降低 摩擦 ,导致地 震发 生 l ;而孕 震 区 中小地 震 活 动 的增 强 及孕 震 空 区 _ l 的 出现和 由地 震记 录测 定 的震 源 区及 近邻 区域介 质 、中小 地震 源参 数 的异 常 变化 则是 上 述 孕震 物理 过程 三 个主 要特 征 的反 映 。由此可 见 , 三方 面 的前 兆都 直接 与孕 震 物理过 程 相 这
关 键 词 : 震 预 报 ; 学 思 考 ; 兆 观 测 ; 合 预 报研 究 地 科 前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7 P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3 7 ( 0 8 0 —0 11 1 0 — 2 4 2 0 ) 20 0 — 6
1 地 震 前 兆 观 测研 究 的努 力方 向与 重 点
的 。但是 ,为 了使 地震 预报 努力 更加 富有 成效 ,应 进一 步 明确 地震 前 兆 观测 研 究 的 努力 方
向与重 点 。 文将 对其 作简要 的讨 论 。 本
1 1 地 震 前 兆 观 测 研 究 的 努 力 方 向 .
地 震前 兆是 显示 将要 发生 地震 的异 常现 象 。在 近 几十 年 的地 震前 兆 观测 研 究 中 , 们 人
在许 多“ ” 大 震前 观测 到 多种 多样 的“ 场” 远 场” 近 和“ 的异 常现象 , 其 重复 性 和科 学 上 的合 但
理性 彼此有 别 。这 里基 于对 已有 的观 测事 实 和前 文 中关 于浅 源地震 发 生 的物理 实质 及孕 震

收 稿 日期 :2 0 — 0 1 ; 改 回 日期 :2 0 — 2 0 0 71 7 修 0 71 5 基 金 项 目 :地 震科 学联 合 基金 项 目 ( 0 0 7 A 70)

西部地震监测及地震设防思考

西部地震监测及地震设防思考

步。尤其是地震监测预报 , 作为防震减灾的基础 ,

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现实生产力 的同时 , 积极搞好
科 技研 发和储 备 , 增强 防震减 过 多年 的探索与 实践 , 地震监测能力逐步提高, 初步实现了地震监
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 , 为全面做好西部 的防震减
触 面狭 窄 , 人们对 地 震灾 害不 理解 , 至有 想方设 甚
急基 础 数 据 库 建 设 , 高 地 震 应 急 的反 应 能 力 。 提 ④提 高 自身管理 和 服务 能力 。加 强地 方 防震 减 灾 部 门 自身管 理 和 服务 能力 建 设 , 高 部 门 的凝 聚 提
0 引 言
新的形势, 新的阶段 , 要求各方面都必须创新 发 展 。“ 十一 五” 间 , 西部 开 发 的大 好形 势推 期 在 动下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 经济社会 发展的城市化 、 信息化 、 和谐化加速 , 必将对 防震 减 灾事业 发展 带来难 得 的发展 机遇 和严 峻挑 战 。
收 稿 日期 :0 7 4 3 20 —0 —2
台数据分析能力, 做好台站运行管理 , 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 李素华 ( 5 ~ )男 , 1 8 , 山西昔阳人 , 9 年毕业于 山西大学计算机应用系 , 师。 9 18 9 工程
维普资讯
第2 期
预案 , 加强 地震 应急 组织 指挥 、 技术 系统 和 地震 应
震时所造成 的生命 和财产 的巨大损失 , 使保险公 司难 以承保 。 () 2 投保 意 向淡 薄 。地 震 作 为 一 项公 益性 事
业 , 投人人力、 虽 物力 、 财力 为科 研 人员 创 造 了科
学 的研究环境 , 但因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 社会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将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

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时期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以监测为基础,预报为目标,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在继承、完善和提高经验性预报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科学规律,揭示大陆强震的动力学成因和强震预测机理,实现经验性预报到物理性预报的过渡,显著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保持我国在地震预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本文从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
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地震观测最早的国家,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邢台地震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

地震监测台网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实践的基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强震动台1200多个,测震台站1300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点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除服务于地震预报外,还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信息资源,为地球科学其他领域、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工作全面防御的道路。

2、坚持不懈地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探索,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

中国地震事业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和引领,进行地震预报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践,对地震孕育机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应用经验性预报方法,取得了对海城7.3级、松潘7.4级、
孟连7.3级以及云南宁浪6.3级和岫岩5.4级等20多个地震成功预报的实验。

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十年尺度强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中期年度地震预测、以及短临震情跟踪判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使我国在地震预报的实践方面处于国际前沿。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真正地掌握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发生规律。

我们目前的预报方法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而这种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可以说,我们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原理、规律虽然有了一些认识,但并没有完全了解;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未能预报所有类型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对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二、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

在制度上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震情和国情决定我们既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建筑物的设防上,也不能像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震后的紧急救援上。

我国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不动摇,坚持监测预报是基础和首要环节。

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时,要认真总结地震监测预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边观测、边预报、边研究”的工作思路,以破坏性地震为目标,进一
步深化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监测、预报和科研的结合,提高震情跟踪监视和分析会商的科学水平;按照“长、中、短、临”渐进式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观测、研究和震情监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在地震短临预报
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
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加强地震系统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加大对地震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

必要的资金保障是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的物质条件。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监测工作,要把地震监测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把地震监测工作资金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当中,切实保证地震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切实打牢地震监测工作基础,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起部署、共同推进。

2、切实加大地震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

地震监测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科学行为,也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加强地震监测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地震监测
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地震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为促进地震监测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搞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群测群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经验和特色。

要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要有经费投入,稳定群测群防队伍,确定并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员岗位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发挥作用。

要坚持专群结合、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程,提高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效能,进一步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管理体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拓展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又好
又快发展。

4、切实加强地震监测的队伍建设.
地震预报是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

各级地震部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

因此,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

同时,切实加强地震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监
测质量。

5、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要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一是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和跟踪,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及时分析会商,提高监测预报水平;二是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探索、改进地震经验性预报方法,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探索地震孕育的机理和规律。

四、结束语
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

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观测技术的发展、台网布局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要予以高度重视。

只有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实现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周.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软科学研究
2007年第 7期
[3] 次仁曲珍. 关于做好西藏地震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西藏科技 2010年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