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文献
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构造运动的表现及演化
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构造运动的表现及演化
郑王琼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地壳主要受上地幔隆起底辟热构造力和北西-南东向区域水平主压应力的共同作用.其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基底断裂活动、地壳形变、地热异常和地震等方面,不同地质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强度并不相同.早更新世时期,该区地壳以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并抬升为陆,在湛江组沉积的同时,伴随有小规模基性火山喷溢;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基底断裂深切活动加强,导致基性火山喷发达到高潮,形成石卯岭组、湖光岩组及雷南及雷北的多级玄武岩台地地貌和现今海岸线的基本轮廓.全新世以来,该区壳、幔物质处于重力均衡调整状态,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上升为主,基底断裂的持续活动,导致地壳的差异升降、地热异常和地震的发生.
【总页数】8页(P9-16)
【作者】郑王琼
【作者单位】广东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湛江,524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内蒙古东南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 [J], 田飞;王永;迟振卿;刘瑾;江南;汤文坤;姚培毅
2.江汉盆地新构造运动对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制约 [J], 杨青雄;田望学;李启文;孔令耀
3.第四纪以来福建海坛岛北部软质海蚀崖演化过程研究 [J], 苑秀全;李志忠;靳建辉;申健玲;赖海成;于晓莉;程延;徐晓琳
4.茅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新构造运动表现的初步观察 [J], 翁臻培
5.长江三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 [J],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商守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对策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学位论文作者:林子腾导师:张银龙廖宝文摘要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
红树林mangroves以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面积约2万ha.,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是我国政府2002年指定保护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语海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目前隶属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管理,其保护管理获得荷兰国家的援助。
保护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对改善湛江沿海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目前雷州半岛有红树林植物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16科25种,面积达I.24万ha.,占广东雀的78%,占全国的33%,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历史认识上的某些客观原因,雷州半岛沿海红树林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造成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增加,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受到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红树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恢复和发展红树林,维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和分析了其湿地生态系统和红树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基础上,开展了本揽优良种源筛选试验和木榄苗期施肥试验。
其结果如下:1.开展红树林植物木榄种源筛选试验,证实了不同地域的木榄存在遗传与生态适应性的差异。
通过四年的实验表明,海南琼山、三亚、文昌、海康、阳江、深圳、高桥七个种源间的成活率、树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89.1%,lA5m,4.67cm,1.35埏,比本地的高桥种源提高5.1%,18.1%,8.9%,6.1%。
因此,高桥的木榄种源应以海南琼山种源为首选。
2.通过对种植在高、中潮滩的木榄苗期施肥试验,初步探讨红树林植物穴施法施肥的可行性,施肥效果显著:施肥七十天后,苗高平均伸长了7.1cm,地径平均增加了O.2cm,比对照的苗木分别提高了66%、60%,施肥一百七十天后,苗高平均伸长了14.5cm,地径平均增加了O.9cm,比对照的苗木分别提高了91%、95%,找出了木榄最佳施肥方案是NsoPsoKts。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行政区域属于湛江市管辖。
对雷州半岛湛江市当前开发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加强雷州半岛海域管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经济,从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化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现状;对策目前,雷州半岛最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包括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因此,从这三大产业着手研究分析雷州半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
1 雷州半岛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1.1 雷州半岛临港工业雷州半岛临港工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广东湛江临港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临港工业园”),位于湛江市霞山区南部,毗邻湛江港霞山港区,现规划面积为1 560 hm2,首期开发1 000 hm2。
湛江海洋第二产业比例上升。
2010年湛江海洋经济的3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71∶71.68∶15.61[1]。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俄罗斯塔氏集团等中外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已在临港工业园投入巨资建设了奥里油储罐、燃油电厂、炼油能力扩建、高等级沥青、液氨储罐等一批大项目。
临港工业园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处于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枢纽。
港口:湛江港拥有华南沿海最大的30万t陆岸式油码头,20万t 铁矿石码头,30万t级航道,是中国华南沿海通航条件最好的港口,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通过园区内规划铁路专用线可接入三茂铁路、粤海铁路和黎湛铁路,并与湘桂、黔桂、湘黔、南昆、川黔、枝柳等全国铁路干线网连通;公路:可直通渝湛高速公路、广湛高速公路及S373省道;机场:离湛江机场仅6.5 km。
此外,还具备管道运输的便利。
临港工业园区是依托港口资源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
由于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雷州半岛民风悍勇成因探析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10-02-05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雷州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08DL-03),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2009-DF-15)雷州半岛民风悍勇成因探析刘 岚(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524025)摘 要:雷州半岛民风既有其淳朴的一面,也有其悍勇的一面。
其悍勇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且与人口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有关。
关键词:民风; 民族; 雷州半岛; 环境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43-04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Leizhou Peninsula FolkwayLIU Lan( Culture Research Base of Leizhou , Guangdong Province . Zhanjiang 524025,China ;School of Literature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e Folkway of Leizhou Peninsula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honesty and braveness. The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k customs,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 folkway; nationality; Leizhou Peninsula; environment..民风有如人性,往往是多侧面的。
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
2015年8月第36卷第4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INGNANNORMALUNIVERSITYAug.2015Vol.36 No.4收稿日期:2015-06-09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9LZD0015)。
作者简介:刘正刚(1965-),男,安徽定远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刘 正 刚(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中原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可能始于秦汉时期;唐宋时以闽浙为主体的濒海移民迁入雷州半岛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从“闽音”在雷州长期流行得到印证。
这些濒海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继续从事海洋性开发,使雷州经济发展始终呈海洋性特色,移民与土著经过长期互动到清末已逐渐融为一体。
关键词:移民;雷州半岛;海洋经济中图分类号:G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5)04-0149-06 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迁徙开发的历史。
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人口的迁徙与流动。
雷州半岛至少自汉代以来已引起朝野关注,一方面官府在徐闻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其成为南来北往商人的汇集地;另一方面徐闻作为贸易港口,其富庶闻名遐迩,以致唐代有“欲拔贫,诣徐闻”的民谚,吸引了各地人口向雷州半岛迁徙。
宋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并开始向海洋经济转型,浙江、福建及广东东部等海洋区域人口不断向雷州半岛迁徙,“闽音”渐渐成为雷州半岛最主要的方言。
当然,移民进入雷州因素是多元而非单一。
但正因外来海洋性移民不断进入,使雷州社会经济呈现明显的海洋特色。
一、雷州半岛的移民历程中原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可能自秦朝就开始了。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一《前事略》考证,秦始皇“发卒五十万与越人战,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并依据险要地形与秦兵对抗,而两广交界地区是秦朝南下的主要通道。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以建国后为中心吴意敏吴淑全陈裴宁杨泽平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
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
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
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
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
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正面登陆1.2次。
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
集水面积在1000k 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
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2,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
雷州半岛雷滚滚
雷州半岛雷滚滚黄康生《人民日报》(2015年09月19日12 版)雷州半岛雷多,半岛雷州多雷。
雷州半岛一年四季都在打雷。
年平均雷暴日数达九十天,高的年份突破两百天。
即使在冬季,仍可闻雷的霹雳声。
地方志记载:“海郡多风,而雷为甚。
咫风发,风震地动,万籁惊号。
”雷州半岛古时乃“千里赤地,垌无一青”的苦旱之地,“三天无雨成小旱,七天无雨成大旱”,旱魔一直死死掐住百姓的脖子。
有雷才有雨,半岛先民天天求雷、盼雷。
雷州半岛处处都烙上了雷的印记,还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信步在半岛的红土地上,四处都可见祭雷的祠堂,到处都可听到有关雷神的千年传说。
相传雷神脸赤如猴,足如鹰爪,背插双翅,具有替天行道、惩罚邪恶之职。
雷神分阴雷和阳雷。
阳雷神专责百姓生息、民计民生,如打雷下雨,滋润大地,清新空气,造福百姓等;而阴雷神,则专惩蛇蝎之人,且法力无边。
据说,阴雷神每天都在记载蛇蝎之人的恶行,累积至“上限”时,即突发闪电将其击毙。
雷州半岛的雷来无影,去无踪。
时而温顺,时而狂暴;时而紧贴地面,时而蹿上天空;时而化作蛟龙,时而变成灵蛇。
雷州半岛的雷来时变,去时险。
它常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之力,风驰电掣之速袭击红土大地,人如被其击中,轻则表皮剥落、皮肉出血,重则内脏破裂、生命危殆。
树木如被击中,轻则树身开裂、树干烧焦,重则拦腰折断、枯萎而死。
雷州半岛的雷脾气爆发时,不知击毁多少工业设施,不知摧毁多少民房民宅,也不知掠走多少人畜性命。
生活在“雷区”的半岛儿女对雷的脾气爆发和瞬间震慑很难忘怀,对雷暴造成的灾难也很难从记忆深处抹去。
但半岛居民并不因此而恐雷,半岛儿女对雷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
很多人都说,雷州半岛是雷火炼成的。
半岛如果没有雷,会很寂寞。
雷如果没有半岛,也会很孤单。
半岛因雷而生动,雷因半岛而鲜活。
半岛儿女喜于以雷为伴。
行走在敬雷的千年路上,他们又不失时机地竖起避雷针,科学地避雷、防雷。
千年雷雨,万里雷鸣。
千百年来,雷一直没有离开过雷州半岛的春夏秋冬。
雷州半岛原始森林消失之谜——湛江农垦开垦雷州半岛史话
◇ 21 0 0第。 期 ◇ 2 3
生态文化 i 秘境追踪
麓
橡胶 。 15 年 ,为 了打破 帝国主义对 1 5 年 1 月 6 91 91 2 日成立华 南 垦殖局 高雷 15 年开始 ,2 个 小农场开始合并 , 5 9 6
新 中 国 实 行 的橡 胶 封 锁 禁 运 ,党 中央 垦 殖 分 局 ,这 就 是 今 天 湛 江 农 垦 的 前 徐 闻 全 县 境 形 成 红 星 、友 好 、 东 方
多 的芒草莽 原 ,全境 几乎全 被原始森 州半 岛南部 的徐 闻 林 所覆盖 。在原始 森林里经 常有 飞禽 山 的热 带 雨 林 进 行 走 兽 出没 ,虎鸣猿 啼 ,此起 彼落 ,飘 开 垦 。 但 当时 由 于 荡 于森森 的原始林带 之间 ,是一 个非 开 垦 的 田 地 分 布 太 常典 型 的恐 怖地方 !那么 ,雷州半 岛 广 和 徐 闻 本 地 的人 南 部的原始 森林是 怎样消失 的呢 ?下 口太 少 、管 理 困难
连 续 达 1 f 之 久 ,造 成 当地 人 民 死 亡 森 林 所 覆 盖 。 据 有关 农 林 业 史 料 记 氲 。森林 越茂 密的地方 ,雾也 就越浓 8 率达8 %以上 ,清末时 全县 原有2 万 载 ,解放前徐 闻县境 ( 0 8 含英 利 ) 地 重 ,云 盖 雾 弥 浓 得 化 不 开 。有 的地 腹 人 ,到 匪乱结 束 前夕 仅剩 4 ,徐 闻 至北 部纵横 五十多 公里 的地 方都是 原 方林 子密不 透风 ,大树的气 根 网垂 而 万
办垦殖 场 ( 场址在 大水桥 ),13年 徐 闻 ,细 泉涓涓 ,泉水 叮咚 ,涧 流如 94 为打破 封锁 ,雷州半 岛被 中央 2 月期间 ,垦殖场正 式建立 并招人 脉 ,小溪 流水淙淙 ,溪 流纵横 ,藤 蔓 、3 定为橡胶基地 归耕 ,开垦出土地 2 0 余亩 ,种 植水 交织 、沟谷 幽深 ,气候温 和 ,彩蝶 纷 00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1)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以建国后为中心吴意敏吴淑全陈裴宁杨泽平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
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
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
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
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
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正面登陆1.2次。
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
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
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2,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
由于人工开凿的雷州青年运河自北向南延伸,其灌溉渠道分布于整个北半部。
半岛内大部分河流坡度平缓,河床淤积,每遇暴雨,洪水便会泛滥成灾。
24575842_近50年雷州半岛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F";01-D015 '=";0&/+&= ';3>*+?0&.= '$(#)=01&=
Z5)r!+2(4+2.O%+21! /\JS+2.3/2.vR3%/,/.ROS%*+S]r!+2(4+2.>=@68?][!42+` =)[*2"*%/\n+"*%E*;/S%1*;+23 C204%/2&*2"]MS2 q+"<;*2 _240*%;4"R]JS+2.'!/S >56=?>][!42+b
经过不断探索%对干旱研究从初期的统计及特 性描述'成因分析'影响及响应对策研究)5> P5?* %逐渐 发展到使用干旱指数及相关计算工具评估干旱起止 时段和强度以作进一步的干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风险分析等)5I P=6* %上述文献更多使用标准化降水指 数" MBG# 进行干旱评估%仅考虑了降水资料%未考虑 温度'蒸散量等因素)=5* %而对于常年温度较高%蒸散 量大的地区%利用 MBG描述并不准确& 因此%本文采 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MBCG# 将降水与温度因子 相结合进行干湿变化的表征%系统地考虑了水循环 的环境%有较强的适用性)==* %结合游程理论进行干
海洋文化视阈下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
海洋文化视阈下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
陈国威;何杰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2)006
【摘要】雷州半岛作为一个半岛,具有海洋文化的地理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国家大地的南端,远离中原,一直被视为红土文化的表征,海洋文化几乎不被提及.文章立足整体史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俗田野调研资料,探究历史上各个时期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从中发现,雷州半岛一直存在海上交往史,并渗透在雷州半岛东西海岸的各个区域.
【总页数】6页(P1-6)
【作者】陈国威;何杰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日报社,广东湛江524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6
【相关文献】
1.翻译伦理视阈下汉语典籍的文化英译与域外传播——以《三国演义》的译介为例[J], 汪世蓉
2.童蒙教材视阈下的域外唐宋饮食文化传播研究
——以《庭训往来》的点心名称为例 [J], 李妍
3.域外视阈下的他者观照与文化传承下的自我镜鉴——BBC与CCTV《杜甫》纪录
片的比较分析 [J], 陈倩倩;黄勇军
4.论媒介融合视阈下陕西民俗文化域外传播策略 [J], 陈松涛;梁满玲
5.雷州半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J], 李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方志文献英译研究--以雷州半岛为例
海洋方志文献英译研究--以雷州半岛为例臧国宝;汪晓明;蔡平【摘要】岭南文化重要分支之一——雷州半岛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加强对岭南文化的翻译对我国外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广东省的海洋方志文献,然后从文献翻译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侧重点四方面分析海洋方志文献的英译,以期为外国学者了解我国的海洋文化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7【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雷州半岛;海洋方志;文献;英译【作者】臧国宝;汪晓明;蔡平【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0;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00;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我国海洋文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代表海洋文化的精华和精神内涵,分为海洋古典文献及佚文、海洋方志文献、海关物流文献、海洋科技文献四类。
其中,海洋方志文献记载了大量外海交通带来的传闻、海外商业贸易往来、小规模的海盗事件和海战、渔民出海捕捞作业等内容,对研究我国古代沿海居民生产生活、风俗民情、宗教崇拜、渔业水产、盐业养殖、海防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必要花大气力从沿海诸地县方志中收集和整理海洋文化资料。
但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编纂工作仍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展开系统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检索发现,海洋方志文献翻译鲜少能引起国内外翻译家和学者的关注,至今未发现一部海洋文献的英译作品,海洋方志文献英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旨在建构海洋方志文献研究体系,通过搜集、整理、翻译雷州半岛海洋方志文献,探寻文献翻译的特点,为我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广东拥有的海洋文明积淀在沿海各省是首屈一指,但在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海洋历史文化、弘扬海洋文明方面取得的实效与水平仍落后于闽、浙、鲁等省,与广东在历史上的“海洋文明大省”、当今中国“经济第一强省”地位很不相称。
雷州半岛清代民居聚落空间格局探析——以邦塘古村为例
雷州半岛清代民居聚落空间格局探析——以邦塘古村为例吴刘萍;陈少宜;何德文【摘要】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重要而独特的一支,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是其重要表征.该文通过实地调查雷州半岛清代民居聚落邦塘古村,解析其空间结构、形态及内在机制,为雷州文化的研究及雷州地域特色的发展提供依据.论文提出风水图式山水空间和宗法式生存空间为聚落空间特质;村前场苑空间、村后梳式巷道空间和向心围合式合院空间,构建了聚落空间格局的有序等级和有机联系.通过解析“回”字合院形制、闽南民系传承及雷州半岛地缘特色,进一步从社会联系、民系传承及地域应答探讨了聚落空间构成的内在机制.【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5页(P186-189,193)【关键词】清代民居聚落;空间格局;地域特色;雷州文化;邦塘古村【作者】吴刘萍;陈少宜;何德文【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园林系;广东海洋大学园林系;广东海洋大学园林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传统聚落是人类的建筑遗产,体现了人类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域的文化意识与传统。
聚落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反映,体现地域性的气候、生态、建材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还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体现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管理结构及民俗文化、地域文化[1]。
从村外走进村里、走进家宅,由山水空间到生存空间,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由物质空间到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多样的空间功能和形象以其内在的构成机制烙印出特有的空间格局,展现传统聚落的社会生活、审美文化和价值取向。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号“天南重地”,汉置徐闻、唐宋繁兴、宋明拓城、至清代已积淀成深厚的雷州文化,成为岭南文化重要而独特的一支。
然而,作为雷州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半岛传统聚落却鲜有报道,更缺乏深入的空间研究。
本文以雷州半岛清代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邦塘古村为实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空间结构、空间形态,探讨其空间构成机制,为雷州文化的研究及雷州地域特色的发展提供依据。
雷州半岛r千万年水火孕育出的奇迹
雷州半岛r千万年水火孕育出的奇迹
吴胜春
【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6(000)018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吴胜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雷州半岛:千万年水火孕育出的奇迹 [J], 吴胜春
2.千朝农谷——晋中腹地孕育出“世外桃源” [J], 王倩
3.千年老村千年俗一日革成『万年香』 [J], 刘江宁;韦松
4.雷州半岛南部近40万年以来的古植被与古生态——田洋湖钻孔孢粉数值分析[J], 郑卓;雷作淇
5.千里山河,万年人间
——探析《千里江山图》卷的艺术造诣 [J], 张铭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州半岛全新世的海滩岩—苞西组
雷州半岛全新世的海滩岩—苞西组
郑王琼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7(012)004
【摘要】雷州半岛的苞西组主要分布于西南部海岸带,以徐闻县苞西乡孟宁村南西约500m处的人工渠道剖面出露较为完整。
苞西组为米黄色至浅黄以或黄色含生物碎屑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中细砂央示等厚互层,夹浅黄色,褐黄色生物碎屑岩,钙质胶结,总厚约5m,是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于滨海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碎屑岩;与下肽湛江组或石卯岭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为“新寮组”整合覆盖。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郑王琼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
【相关文献】
1.东海大陆架南部边缘晚更新世淹没海滩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沈浩杰;王先兰
2.福建泉州湾全新世海滩岩特征及物源环境分析 [J], 何耀堂
3.江苏连云港全新世海滩岩的发现及意义 [J], 李春生;尹国勋
4.粤东沿海全新世海滩岩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J], 詹文欢;刘以宣
5.海南岛全新世沙丘岩与海滩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岩环境 [J], 黄武轩;梁磊;梁定勇;林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4万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汞沉积及其影响机制
近4万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汞沉积及其影响机制马欣璐;薛积彬;宋德卓;钟巍【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23(41)1【摘要】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
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自MIS(Marine Isotope Stages)-3晚期(约40 cal ka B.P.)至全新世早期(约6.9 cal ka B.P.)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下的汞沉积过程及可能的影响机制。
结果显示:近4万年以来,沉积物的汞浓度与乔木类孢粉浓度的变化较吻合,两者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揭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森林群落作为重要的地表汞库,在地区汞沉积过程中起到固定、储存和传输作用。
此外,汞浓度与岩心中炭屑沉积通量(指示了区域性野火发生状况)的变化存在相反趋势,反映了区域性野火活动对地表植被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焚毁破坏,造成地表汞向大气的释放,不利于汞在地表和沉积物中的沉积与保存。
对比不同区域的汞沉积记录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下录泥炭汞浓度记录与全球其他地区汞记录、粉尘记录等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特别是MIS-2时期均存在明显峰值,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大气粉尘沉降对地表汞的输送和沉积具有较大贡献。
【总页数】10页(P233-242)【作者】马欣璐;薛积彬;宋德卓;钟巍【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青海省东北部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诊断分析2.中国热带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机制3.雷州半岛近4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4.辽东湾北部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一段层序沉积相特征5.环雷州半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与鲬鱼汞污染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典型生态环境
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典型生态环境揭江【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4(0)5【摘要】以气象、地质、水文、地貌及植被等调查和观测数据为基础,提出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五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各种因素对引发干旱的作用,针对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为解决区内干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geological,geomorphic and vegeta-tion and observation data and put forward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ve aspects of factors causing drought in Leizhou Pen-insula.It analyzes the various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ole of drought,for the purpose of the situation,it provides som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so that we cam tal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arid area.【总页数】4页(P125-127,128)【作者】揭江【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广东湛江 524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相关文献】1.雷州半岛地区InSAR时序形变监测与分析 [J], 梁景才2.广东地区方言对英语发音影响的调查——以广州、潮汕、雷州半岛地区为例 [J], 郭美琪;李舸;杨幸珺;郑舒莎;朱婉莹;邹志彤;黄嘉琪3.广东地区方言对英语发音影响的调查——以广州、潮汕、雷州半岛地区为例 [J], 郭美琪;李舸;杨幸珺;郑舒莎;朱婉莹;邹志彤;黄嘉琪4.热带滨海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评价--以雷州半岛为例 [J], 张争胜;孙武;周永章5.雷州半岛地区古村落空间格局形态和发展应用研究--以苏二村为例 [J], 郭慧巧;高祥宇;周丹;冯锦炜;罗金丽;张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州半岛南部湖相沉积揭示的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演变
雷州半岛南部湖相沉积揭示的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演变汤文坤;王永;董进;田飞;刘瑾;江南【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7(36)9【摘要】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cord of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results from a radiocarbon-dated 1.54m-long lacustrine sediment sequence in south Leizhou Peninsula. Measurement of grain 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tomic TOC/TN (C/N) and color reflectance value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climate span-ning the interval 10.5~6.5cal ka BP. Three distinct stages can be identified as follows: ①10.5~6.5 cal ka BP, a shallow lake level and relatively dry climate dominated this area. ②The interval from 9.5~7.2cal ka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high lake level and humid climate. ③During 7.2~6.5cal ka BP, lake level was relatively shallow with a relatively dry climate. Indian monsoon was more responsible for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in this area, which was interconnected with average monthly solar radiation in summer and ITCZ migration. Red noise spectrum analysis of proxies shows centennial to millennia time scale cycle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was probably sensitive to the secular solar activity.%对雷州半岛南部徐闻县九亩村一段1.54m厚的湖相沉积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色度及有机碳氮分析,结合AMS14C 测年结果,重建了该地区10.5~6.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变化.共分为3个阶段:①10.5~9.5cal ka BP,湖泊水体较浅,气候较干燥;②9.5~7.2cal ka BP,湖泊水位较高,环境稳定,气候较湿润;③7.2~6.5cal ka BP,湖水相对变浅,气候相对阶段②干燥.雷州半岛地区降水变化与印度季风演变模式一致,可与北半球夏季平均太阳辐射及其影响下热带辐合带(ITCZ)的移动进行对比,指标时间序列的红外噪声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千年—百年的准周期,反映了研究区气候环境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总页数】10页(P1625-1634)【作者】汤文坤;王永;董进;田飞;刘瑾;江南【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2【相关文献】1.气候条件限制下的人类活动——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栽培水稻分布的变化对气候变迁的响应 [J], 张玲;梅孙华;王培敏2.中国北方季风气候与内陆气候过渡地带全新世环境演变 [J], 贾铁飞3.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J], 周慧;徐军;陈晔;鲍远航;吴立;马春梅;管后春;孙小玲;路曙光;尚广春;汪勇;徐仪红4.河北任丘剖面河湖相沉积及全新世水文气候事件 [J], 崔建新;周尚哲;韩海涛;王杰;许刘兵5.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全新世早—中期湖相沉积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响应[J], 赵琦;樊荣;李保生;Steffen Mischke;张成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以来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以来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邓文峰;韦刚健;余克服【期刊名称】《地球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3)2【摘要】降雨量和降雨的时间都是东亚季风活动的重要标志,绝大多数古气候研究只是用代表干/湿气候条件的替代指标重建降雨量以研究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而对降雨的时间即雨季变化的研究甚少。
本文利用月分辨率的造礁珊瑚Sr/Ca和δ^(18)O比值重建了南海北部雷州半岛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季节性的雨季变化。
与现代雨季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6—10月)不一样.~1500 yr BP和~6800 yr BP 时期的雨季主要发生在秋季—冬季(8—12月),~2540 yr BP和~5000 yr BP时期的雨季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分别为1—4月和12月—下一年3月),而~5900 yr BP时期的雨季每一年发生的时间都不相同。
雨季时间的变化表明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条件经历了不同了温度-湿度配置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和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变化引起的,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尤其是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9页(P826-834)【关键词】雨季;造礁珊瑚;Sr/Ca;δ18O;全新世;南海【作者】邓文峰;韦刚健;余克服【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的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J], 石胜强;袁道先;罗伦德;郝秀东;赵增友2.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J], 林振宏3.南海东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J], 杨群慧;张富元;林振宏;周怀阳4.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J], 钟巍;薛积彬;甄治国;刘伟;郑琰明;马巧红;蔡颖5.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J], 梅西;李日辉;张训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7°27′。
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
属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在23℃以上,最冷月均温超过巧15℃,极端低温一般大于4℃,全年无霜。
雷州半岛的防风林带三面环海,海岛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红树林以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面积约2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经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目前雷州半岛有红树林面积达1.24万公顷,占广东省的78%,占全国的33%,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岸潮间带滩涂,涨潮落潮时被海水周期性淹没的乔木和灌木的植物群落的统称。
因这些植物多含有丰富的单宁,该物质遇空气极容易氧化而成红色,可提取制作红色的染料,所以这些绿色植物被称为红树林口红树林有三大特点第一是胎生繁殖,第二是叶片有泌盐现象,第三是有特殊的根系。
它们具有防风防浪,保护堤岸、为鸟类提供繁衍、越冬和觅食的场所,维护大气碳氧平衡,净化大气和海水环境等作用,在物种起源,生态适应,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研究价值。
1
作为一种森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还具有如下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
1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及其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林子腾
性的一般特点:(l)开放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运行方向受外界系统的影响;如人类社会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与否。
(2)巨大性:包括大面积、大范围和多层次、多变量、多维结构等。
(3)关联性:包括组分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关联以及信息传递的关联`(4)风险性:或称其为脆弱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均具有一定的生态幅,环境的变化强度和变化的持续时间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活性。
由于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风险性的存在。
(5)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难以精确地定义事物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我们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因子的多变性以及社区林业的差异性,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
这种模糊状态也是对人类本身处理或经营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失误但难于觉察的主要归因之一。
(6)自组织复杂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表现出有组织简单性和复杂网络关联性的结合。
森林生态系统的大量问题可以用数理统计学方法,但有些问题需更复杂的研究方法才能加以理解。
2
本综述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方面来论述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植物
2雷州半岛红树林及其保护策略研究韩维栋
雷州半岛沿海红树林种类丰蓄,据不完全统计有科种。
主要建群种有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红树科的红海榄、秋茄、角果木、木榄,使君子科的榄李,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勒,海桑科的无瓣海桑,夹竹桃科的海芒果、水黄皮、其他不成群的锦葵科的黄槿和杨叶肖槿、梧桐科的银叶树,草海桐科的海南草海桐、,爵床科的小花老鼠勒,卤放科的金旋,苦槛蓝科的苦槛蓝,禾本科的盐地鼠尾草塔、沟叶结缕草,菊科的阔苞菊、马鞭草科的假茉莉等。
1
二、动物
鸟类82 种,其中留鸟38 种,候鸟44 种;蛇、狸等爬行类10 多种;经济水产类有鳗鱼类、泥鱼类、鱆鱼类等11 种;螺贝类49 种;甲壳类44 种;昆
虫类133 种;浮游生物125 种;底栖海藻159 种等。
常弘和张国萍(1998)报道了广东湿地鸟类有201种,隶属19目、45科,其中广东西部沿海即指雷州半岛及附近沿海湿地有183种,隶属18目、41科(常弘等,1998)。
吴诗宝等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对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记录了水鸟56种,隶属7目9科,其中以鹭类、鸭类和鸻鹬类种类最多,共有41种;属各种法规和协议保护的鸟类为38种,其中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海南虎斑干鸟为国家级II濒危保护的鸟类,也是国际湿地水禽组织所列
的国际最濒危的30种水鸟之一。
各湿地类型中,红树林是水鸟的最重要的栖息地,其中常见的鸟类有37种。
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生境概况:高潮区一般为沙泥、泥沙或间有石砾底质,常有红树林植物零星分布。
中潮区为沙泥、泥沙或间有石砾底质。
低潮区一般为沙泥、泥沙底质。
按数量和出现频率,本海域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优势种有珠带拟蟹守螺、纵带滩栖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紫游螺、单齿螺、中国绿螂、牡蛎、四角蛤蜊和真江蓠、条浒苔、曲浒苔等。
其他常见种有:粒花冠小月螺、可变荔枝螺、棒锥螺、红树蚬、青蛤、饼干镜蛤、文蛤、菲律宾蛤仔、鳞杓拿蛤、凸加夫蛤、泥蚶、大竹蛏、南海鸭咀蛤、小相手蟹、火红皱蟹、光辉圆扇蟹、悦目大眼蟹、北方凹指招潮、长腕和尚蟹、韦氏毛带蟹、少刺短浆蟹、三疣梭子蟹、弹涂鱼等。
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主要经济种类有:真江蓠、中国绿螂、牡蛎、四角蛤蜊、红树蚬、青蛤、饼干镜蛤、文蛤、菲律宾蛤仔、凸加夫蛤、泥蚶、大竹蛏、南海鸭咀蛤、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对虾、近缘新对虾、革囊星虫、弹涂鱼、鲻鱼等。
3
国家与地方政策法规的保护是红树林恢复的基础我国约有的红树林已经消失,迄今有限的人工种植增加的面积依然少于人为破坏的红树林面积,全国红树林资源总量和资源质量依然趋于下降状态,在人工恢
3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梁超愉1,张汉华1,颉晓勇1,邹发生
复红树林的同时,如果不重视保护,就会出现造林不见林的后果。
因此保护是恢复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涉及到海岸红树林资源保护国家政策法规有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湿地公约》,《中国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等等,为红树林保护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地方法规中,为了加强红树林的建设和保护。
广东省林业局己将红树林调整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并提出,今年将抢救性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加快保护红树林湿地资源立法步伐,开展全省打击破坏红树林资源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珠江口湿地。
到年,规划建设个左右类型齐全、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洋自然生态、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区,以保护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湿地为主的近岸海洋。
省林业局表示,争取今年将《广东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省人大有关人士认为,要保护好红树林就必须明确产权、落实管理,把滩涂交给政府管理,由政府统一规划,并把生态保护列入领导考核项目,切实落实管理机制。
目前湛江市已经颁布、实施了保护红树林的法规、规章。
如《中荷合作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英文缩写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等。
红树林的保护首先就是要加强以红树林保护区为基础的就地保护工作,明确保护区的权限和职责,强化保护区红树林的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依法惩治破坏红树林的违法行为其次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建立红树林种质资源库,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禁止猎取、捕捞或采摘野生动植物物种,坚决禁止砍伐红树林或肆意采摘红树林果实,因为红树林及其物种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物种彼此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并相互影响,所以保护任何物种必须要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再者是保护红树林分布区域的生态环境,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邻近的海洋、陆地及河流的综合影响,所以防止海洋、陆源环境污染,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的影响对策,防止海平面上升或风暴潮对红树林的不利影响。
最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红树林保护的社会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利用各种经济调控手段,允许和鼓励部分红树林分布区域的保护管理权和开发利用权予以社会化,如具体或私人承包,以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但要明确社会投资者的责任和权益,发展培育一批新型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公司,对红树林资源实施保护和合理开发,这样既可提高红树林保护与开发水平,节省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又可使合理开发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