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添加标题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不仅关注儿童的性别特征也关注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家 庭、学校、媒体等 对儿童性别角色观 念的影响。
生物因素:基因、 荷尔蒙等对儿童性 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认知因素:儿童 自身对性别角色 的认知和认同。
家庭干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 印象。
学校教育:教师应对学生灌输平等的性别观念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消除性别歧视和 偏见。
社会环境:媒体应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宣传多样化的性别角色形象提高社会对性别角色 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咨询:对于性别角色发展异常的学生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性 别认同和角色偏好。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可能影响儿 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强调性别特征可 能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支持 可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自己的个性。
强调性别平等和 尊重差异的重要 性帮助孩子们理 解性别不应该成 为评价他们能力 和价值的标准。
06.
男孩表现出女孩的特征女孩表现出男孩的特征 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强烈反感 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认同或不确定 过度强调性别特征或行为如过分强调男性力量或女性柔弱
家庭因素:父母角色定位、教育方式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媒体宣传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生理特点、心理需求等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教育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有效措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形成的符合自 身性别特征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意义
01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 助于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02
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助于揭示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性别平 等提供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早期 的性别认同和角色模仿,到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 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特 别是父母和同龄人)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模 仿和学习过程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干预
01
02
03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自身应树立平等的性 别观念,通过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分工
家庭成员之间应合理分工,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 让孩子们在家庭中感受到 平等和尊重。
关注孩子兴趣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 天赋,不因性别而限制他 们的学习和探索,支持孩 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 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干预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定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在 3-6岁期间,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 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并表现 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的过程。
研究意义
01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 助于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02
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助于揭示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性别平 等提供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早期 的性别认同和角色模仿,到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 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特 别是父母和同龄人)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模 仿和学习过程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干预
01
02
03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自身应树立平等的性 别观念,通过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分工
家庭成员之间应合理分工,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 让孩子们在家庭中感受到 平等和尊重。
关注孩子兴趣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 天赋,不因性别而限制他 们的学习和探索,支持孩 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 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干预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定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在 3-6岁期间,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 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并表现 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精品PPT课件
求男性“独立、自信、控制、竞争”,要求女性“被动、 谦逊、温顺、忠诚”。男主外,女主内。
性别特征形成概览
性别角色发展
•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从刚出生时的混沌不清,男女不分 的状态,在先天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和认知因素等 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学会扮演其所生活的社会期望性别角 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01
进化理论
03
精神分析理论
05
认知发展理论
02
生物社会理论
04 社会学习理论
06
性别图式理论
1.进化理论
•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 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 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 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 •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 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
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 柯尔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Kohlberg)
•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 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 解。获得性别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 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
• 这些性别差异是非常微小的,只 是针对群体而言才有意义。男性 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
异性。
性别特征形成
• 性别认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特征行为模式 • 性别认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有关男性或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
固定的看法与观念。 • 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性别属性的分化较西方更为突出,要
性别特征形成概览
性别角色发展
•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从刚出生时的混沌不清,男女不分 的状态,在先天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和认知因素等 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学会扮演其所生活的社会期望性别角 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01
进化理论
03
精神分析理论
05
认知发展理论
02
生物社会理论
04 社会学习理论
06
性别图式理论
1.进化理论
•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 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 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 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 •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 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
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 柯尔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Kohlberg)
•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 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 解。获得性别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 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
• 这些性别差异是非常微小的,只 是针对群体而言才有意义。男性 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
异性。
性别特征形成
• 性别认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特征行为模式 • 性别认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有关男性或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
固定的看法与观念。 • 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性别属性的分化较西方更为突出,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Page
•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 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 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Page
• 1、从儿童早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过 分强调性别差异
• 2、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 3、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 4、顺其自然,避免走向极端
Page 7
•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初步产生性别行为 –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
Page 8
•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 别角色(3~4岁)
•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岁)
Page 6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 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 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 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 (二)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Page
•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 (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 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 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 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 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 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 些“双性化”的男女孩。
•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 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 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Page
• 1、从儿童早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过 分强调性别差异
• 2、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 3、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 4、顺其自然,避免走向极端
Page 7
•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初步产生性别行为 –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
Page 8
•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 别角色(3~4岁)
•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岁)
Page 6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 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 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 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 (二)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Page
•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 (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 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 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 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 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 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 些“双性化”的男女孩。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ppt课件
❖ c.大众传媒:eg.“还珠格格”→中学女生
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都↑↑;野蛮女友; 柔弱的男生喜欢彪 悍的女生,尤其是傲慢的女孩
❖ d.同辈群体:eg.“超女现象” →“长发女
孩成了稀世珍品”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 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性别化教育or去性别化教育?
❖ “去性别化”教育强调避免性别特征的极 端化发展,即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都要 向中间靠拢,男孩要学习女孩的细腻、 恬静、有耐力、善社交,女孩要学习男 孩的勇敢、豁达、敢于创造等,获得双 性人格(≠性别的中性化)更有利于人 格发展。
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都↑↑;野蛮女友; 柔弱的男生喜欢彪 悍的女生,尤其是傲慢的女孩
❖ d.同辈群体:eg.“超女现象” →“长发女
孩成了稀世珍品”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 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性别化教育or去性别化教育?
❖ “去性别化”教育强调避免性别特征的极 端化发展,即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都要 向中间靠拢,男孩要学习女孩的细腻、 恬静、有耐力、善社交,女孩要学习男 孩的勇敢、豁达、敢于创造等,获得双 性人格(≠性别的中性化)更有利于人 格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刻板性: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
和耻笑。
男孩玩洋娃娃,你怎么看?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4~22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更喜欢卡车和飞机, 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儿童之间的性别行为差异日益明显、稳定: • 游戏活动兴趣; • 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 •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1
• (2~3岁)如:能准确说出自己的 性别;
•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2
• (3~4岁)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不违反常规;
•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3
• (5~7岁)如: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但
具有刻板性。
中国最知名变性艺人:金星
• 她是1967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的朝鲜族男 性。就读于当地的朝鲜学校。
• 28岁接受变性手术。术后短暂出现左腿 瘫痪的副作用,后来康复,后又收养了3 个孩子,圆了自己的母亲梦。
• 2005年,她遇到了真命天子汉斯并结婚。
男女双性化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 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即 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
➢ 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
3岁以后,儿童选择同性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 3岁男孩明显选择男孩而不是选择女孩作为伙伴。 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不同:男孩之间更多是打闹,争抢玩具; 女孩则很少身体接触,更多是规则协调。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 性激素 • 大脑半球
生物
认知
• 性别统一性 • 性别稳定性 • 性别恒常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能够自由探 索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是被社会期望所束缚。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观念
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男性和女性的 差异和分工。
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前儿童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 性别角色行为。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 要性,以及对其未来社会适应和
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的因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提供指导。
通过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 研究,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
长。
性别角色定义及重要性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教育资源不均
针对不同性别的教育资源 分配不均,可能加剧性别 角色发展的不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影响学前儿童 性别角色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改进
教育政策将更加注重性别平等,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均衡的教育 资源。
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教育方式将逐渐摒弃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鼓励儿童自由发展 个性和兴趣。
性别刻板印象形成
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化
儿童往往根据性别来选择玩具和游戏 ,如女孩喜欢玩娃娃、过家家,男孩 喜欢玩汽车、枪等。
性别角色期待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行为期待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女孩温柔 、体贴。这些期待会影响儿童对性别 角色的认知。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能够自由探 索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是被社会期望所束缚。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观念
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男性和女性的 差异和分工。
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前儿童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 性别角色行为。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 要性,以及对其未来社会适应和
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的因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提供指导。
通过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 研究,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
长。
性别角色定义及重要性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教育资源不均
针对不同性别的教育资源 分配不均,可能加剧性别 角色发展的不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影响学前儿童 性别角色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改进
教育政策将更加注重性别平等,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均衡的教育 资源。
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教育方式将逐渐摒弃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鼓励儿童自由发展 个性和兴趣。
性别刻板印象形成
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化
儿童往往根据性别来选择玩具和游戏 ,如女孩喜欢玩娃娃、过家家,男孩 喜欢玩汽车、枪等。
性别角色期待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行为期待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女孩温柔 、体贴。这些期待会影响儿童对性别 角色的认知。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课件
• 2、一般在儿童3~4岁左右获得。 • 3、性别稳定性的理解程度会影响学前儿童对同性
榜样的模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三)性别恒常性的获得
• 1、性别恒常性指一个人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 动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儿童对其性别始终保持不变 的认识。
• 2、学前儿童一般在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 • 3、对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理解水平不仅限制
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 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 • (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 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式之一的“意外地点”任 务。
• (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 • 建构论的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
过程,要使儿童获得相应的社会理解力,即儿童 需要拥有理解信念的能力。
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将影响它们的道德判断, 以致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 须适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 一、心理理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 (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 • 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就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诸多社
• (3)儿童在4岁左右拥有复制式心理理论,在6、 7岁左右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3. 从仅包含信念和愿望向具有稳定性的人格 特质的转变
• (1)6岁后,儿童才发展起人格特制的概念。 • (2)7、8岁后的儿童能逐渐开始使用人格特质
描述他人或自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榜样的模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三)性别恒常性的获得
• 1、性别恒常性指一个人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 动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儿童对其性别始终保持不变 的认识。
• 2、学前儿童一般在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 • 3、对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理解水平不仅限制
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 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 • (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 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式之一的“意外地点”任 务。
• (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 • 建构论的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
过程,要使儿童获得相应的社会理解力,即儿童 需要拥有理解信念的能力。
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将影响它们的道德判断, 以致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 须适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 一、心理理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 (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 • 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就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诸多社
• (3)儿童在4岁左右拥有复制式心理理论,在6、 7岁左右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3. 从仅包含信念和愿望向具有稳定性的人格 特质的转变
• (1)6岁后,儿童才发展起人格特制的概念。 • (2)7、8岁后的儿童能逐渐开始使用人格特质
描述他人或自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二、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前,儿童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具体体现在: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 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理社会理论 •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
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性别 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 性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 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温 柔的活动。
(二)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 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 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稳定性和 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 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 就越多。
(三)社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认 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 师行为的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 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四、思考
男幼师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Yi一、一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1.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性别行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 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1.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 色知识(2-3岁)
二、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前,儿童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具体体现在: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 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理社会理论 •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
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性别 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 性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 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温 柔的活动。
(二)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 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 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稳定性和 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 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 就越多。
(三)社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认 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 师行为的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 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四、思考
男幼师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Yi一、一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1.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性别行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 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1.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 色知识(2-3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能够在将来生活与工作中关注并促进幼儿性别角 色发展。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及 影响因素
你知道吗?
性别 性别角色
5
一、基本概念
性别(sex)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
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 成,有性腺、睾丸,而女性染色体由 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性的外部 生殖器也不同。先天的 自然的
21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 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 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 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 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22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鲍克等人曾对167个家庭空间 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的遗传为性连 锁性遗传。
7
从洗手间标志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8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 大胆、勇敢、正义感 • 大大咧咧、不掉眼泪 • 思考不周到 • 赚钱养家 • 保护女孩子 • ……
9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 重感情,易掉眼泪 • 思考周到 • 会持家,顾小孩 • 较柔弱 • ……
10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别行为习惯的 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 差异。
11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
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2
(一)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阶段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特点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及 影响因素
你知道吗?
性别 性别角色
5
一、基本概念
性别(sex)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
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 成,有性腺、睾丸,而女性染色体由 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性的外部 生殖器也不同。先天的 自然的
21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 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 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 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 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22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鲍克等人曾对167个家庭空间 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的遗传为性连 锁性遗传。
7
从洗手间标志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8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 大胆、勇敢、正义感 • 大大咧咧、不掉眼泪 • 思考不周到 • 赚钱养家 • 保护女孩子 • ……
9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 重感情,易掉眼泪 • 思考周到 • 会持家,顾小孩 • 较柔弱 • ……
10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别行为习惯的 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 差异。
11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
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2
(一)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阶段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特点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25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庇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 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 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 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 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 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开
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 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2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3 3—6 主动对内疚
4
6— 12
勤奋对自卑
5
1220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現目的性行为。 获得意志
缺乏信任,行 动畏首畏尾
主动好奇行动有 方向,开始有責 任感。获得勇气
畏惧退縮,缺 少自我价值感
8 成熟 7 成年期 6 年轻的成年期 5 发身期青春期 4 潜伏期 3 运动的-生殖的 2 肌肉的-肛门的 1 口腔的-感知的
1
2
3
4
5
6
7
8
自我整合 与绝望
繁衍与 停滞
亲密与 孤独
同一性与角 色混乱
勤奋与 自卑
主动与 内疚
自主与怀 疑羞愧
基本的信赖 与不信赖
期 別
年龄
发展危机
1 0—1 信任对不信任
获得爱的品质
寂寞孤独
7
中年期( 繁殖对
25-65)
停滞
热爱家庭关系社会, 有责任心有义务感。
获得关心的品质
不关心別人与社会 ,缺少生活意义
8
老年期( 自我整合 对
65-)
失望
隨心所欲,安享余年
。获得智慧的品质
悔恨旧事,徒呼负 责
学前期的三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 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岁)
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
(一) 操 作 方 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主讲人:赖珊娜 学号:20110510656
社会性
与他人的交往
❖自然人
社会人
学习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3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影响因素: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 吴重光等人(1987)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 人格特征
❖ 男性:意志坚强刚毅、心胸宽广、直爽开朗大方、不拘 小节、果断
❖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善良
第一节
学前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同一性问题。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生物 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 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 一体,它处于不断的发 展中。在人格发展中, 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 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 合的作用。
2、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 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 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 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 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 观察学习两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 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 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 、待人的基本能 能力,充滿失 力。获得成就感 败感
有了明确的自我 观念与自我追寻 的方向。获得忠 诚的品质
生活缺乏目的 与方向,时感 徬徨与迷失
期 別
年龄
发展危机
6
成年期 (20-25 )
亲密对 孤独
发展顺利者心理特征
发展障碍者心理特 征
与人相处有親密感。 与社会疏难,时感
前运算阶段 ( 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
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中 心);缺乏逆向思考能力和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问
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 11、12岁以上)能解决逻辑形式的抽象问题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 第一反抗期 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
,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 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
❖ 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 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 点。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
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核 心内容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 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 理的基本动力,是决 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永恒力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 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
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 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几个基本概念 性别 性别,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
”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 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角色(性别概念) 性别角色是被社 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 期望的总称。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 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 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 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开
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 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2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3 3—6 主动对内疚
4
6— 12
勤奋对自卑
5
1220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現目的性行为。 获得意志
缺乏信任,行 动畏首畏尾
主动好奇行动有 方向,开始有責 任感。获得勇气
畏惧退縮,缺 少自我价值感
8 成熟 7 成年期 6 年轻的成年期 5 发身期青春期 4 潜伏期 3 运动的-生殖的 2 肌肉的-肛门的 1 口腔的-感知的
1
2
3
4
5
6
7
8
自我整合 与绝望
繁衍与 停滞
亲密与 孤独
同一性与角 色混乱
勤奋与 自卑
主动与 内疚
自主与怀 疑羞愧
基本的信赖 与不信赖
期 別
年龄
发展危机
1 0—1 信任对不信任
获得爱的品质
寂寞孤独
7
中年期( 繁殖对
25-65)
停滞
热爱家庭关系社会, 有责任心有义务感。
获得关心的品质
不关心別人与社会 ,缺少生活意义
8
老年期( 自我整合 对
65-)
失望
隨心所欲,安享余年
。获得智慧的品质
悔恨旧事,徒呼负 责
学前期的三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 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岁)
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
(一) 操 作 方 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主讲人:赖珊娜 学号:20110510656
社会性
与他人的交往
❖自然人
社会人
学习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3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影响因素: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 吴重光等人(1987)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 人格特征
❖ 男性:意志坚强刚毅、心胸宽广、直爽开朗大方、不拘 小节、果断
❖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善良
第一节
学前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同一性问题。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生物 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 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 一体,它处于不断的发 展中。在人格发展中, 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 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 合的作用。
2、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 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 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 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 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 观察学习两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 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 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 、待人的基本能 能力,充滿失 力。获得成就感 败感
有了明确的自我 观念与自我追寻 的方向。获得忠 诚的品质
生活缺乏目的 与方向,时感 徬徨与迷失
期 別
年龄
发展危机
6
成年期 (20-25 )
亲密对 孤独
发展顺利者心理特征
发展障碍者心理特 征
与人相处有親密感。 与社会疏难,时感
前运算阶段 ( 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
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中 心);缺乏逆向思考能力和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问
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 11、12岁以上)能解决逻辑形式的抽象问题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 第一反抗期 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
,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 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
❖ 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 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 点。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
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核 心内容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 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 理的基本动力,是决 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永恒力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 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
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 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几个基本概念 性别 性别,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
”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 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角色(性别概念) 性别角色是被社 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 期望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