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汉语诗律学》
王力作品列表
中华书局
1956
5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416/1040.3
商务
1985
53
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
H1-52/1:16
山东教育
1990
5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
H1-52/1:19(CP)
山东教育
1990
55
北京出版社
1979
28
楚辞韵读(王力著)
I207.21/12a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9
诗经韵读(王力著)
I207.21/12b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0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H178/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1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414.86/1040
新知识出版社
1958
32
汉语音韵(王力著)
414/1040a
中华书局
1980
33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I227/333
北京出版社
1984
34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414.86/1040.2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35
古代汉语(王力著)
416/1040d2
中华书局
1981
36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811.107/1040
北京出版社
1964
37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1962
59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416/1040
商务印书馆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展开全文.......续上王力《诗词格律》第(1-2)章【第一节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
【诗词格律与写作】韵、韵脚、韵书、押韵
【诗词格律与写作】韵、韵脚、韵书、押韵参考教材❆王力《诗词格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施东向《诗词格律初阶》❆《声律启蒙》一、韵:韵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以“光”为例Guan g 光G作为声母在押韵上面完全不考虑;u为韵头,部分简单的韵没有韵头;an为韵腹,有韵就一定有韵腹;g为韵尾,部分简单的韵没有韵尾;注意:不是每一个韵都有韵头和韵尾二、韵脚:以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li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lou)这里的流和楼就是韵脚,在诗里需要押韵的句子中最末一个字叫韵脚;我们可以看到“流l i u”和“楼l o u”韵头并不相同,但是韵腹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这两个韵都没有韵尾。
三、韵书:王力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唐以前的人按口语押韵;唐以后的人按韵书押韵。
从唐朝开始,为满足科举考试需要,制定了有统一押韵标准的韵书,所以唐代及之后的人都按照韵书押韵。
隋陆法言《切韵》成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目前只剩残篇没有完书;《切韵》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韵书,作为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它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共收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收字11500字;《切韵》以当时的读书音为基础,兼顾古音、方言编辑成书,所描写的不是某时某地的一个单纯音系,而是该时期语音的综合反映。
“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然苦字少,复阙字义”(王仁昫xu 评价此书不足,一个是收字太少,二是没有解释)。
唐孙愐《唐韵》成于唐天宝年间、开元年间;“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总一万五千文,其注训解不在次数”共收195韵: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唐韵》注意正字形,还增加了不少注解;宋陈彭年、邱雍(广韵)成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没有任何一本韵书能超过他的影响;共收206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收字26194,注解191692字;《广韵》收录了许多奇怪冷僻的字,之后40余年,又出了《集韵》收字53525(比《广韵》多27331字)。
也谈避合掌
全国第二十六届(辽宁·辽阳)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也谈“避合掌”王振权内容提要:毕振东先生在《中华诗词》两次刊文,指出“合掌”包括“语义雷同或结构雷同两种标准”。
本文通过对王力关于“合掌”界定不断修正的解读,认为“合掌”应该是对偶语义相同的现象,包括字词、词组、句子等的同义相对。
由于毕先生未能全面、深入地研究王力的论述,以致在引用并解读时郢书燕说,出现失误。
其所指出的两种标准中的“语义雷同”是肯定的,而“结构雷同”则是否定的。
关键词:对仗语义雷同合掌《中华诗词》2011年第4期毕振东先生《修改一字,即避合掌》一文说:“作为律诗,不仅语义避忌雷同,而且结构也要避忌雷同,即颔联与颈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也叫合掌。
”並且指出:“我们只能用语义雷同或结构雷同两种标准,衡量是否合掌。
既不能另立标准,也不能双重标准,对天王老子也应一视同仁。
”其实,早在2008年,毕先生就在同刊第8期《也谈“合掌”》中谈过同样的观点:“关于‘合掌’一说,王力先生在《近体诗格律学》中概括两种:一种是语义雷同。
王力先生说:‘在对仗上有一种避忌,叫做合掌。
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
’……二是结构雷同。
王力先生说:‘上联(上一联)○1的对仗方式与下联(下一联)的对仗方式完全相同,那也是诗人所极力避免的。
对仗上避免两联雷同,颇像平仄上避免失粘,因为都是避免形式上的重复呆板的。
’……我们只能用语义雷同或结构雷同两种标准衡量律诗是否合掌,既不能另立标准,也不能双重标准,无论对谁都应该如此。
”毕先生两次在诗词权威刊物《中华诗词》上刊文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反复强调“只能用语义雷同或结构雷同两种标准,衡量是否合掌,既不能另立标准,也不能双重标准”,甚至大声疾呼“对天王老子也应一视同仁”,足见其态度之坚决与立论之肯定,从而使其观点在学界,特别是诗词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本人对其观点,却不敢完全赞同,为了避免误导,消除影响,特陈拙见,以告知学界同仁。
王力汉语诗律学
王力汉语诗律学《走进王力汉语诗律学》我呀,一直觉得汉语诗律学就像一座神秘又迷人的大花园。
今天就想跟你们唠唠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这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对古诗词那是痴迷得很。
有一回我们在公园里散步,看着那柳树随风摇曳,他就突然念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我就打趣他:“你这念得倒是挺顺溜,可你知道这里面的诗律不?”小李就挠挠头说:“我就觉得好听,哪管啥诗律呀。
”我就跟他说:“你这可不行,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就像是一把打开古诗词韵律大门的钥匙呢。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就像是一个大宝藏。
这里面讲的平仄呀,就像音乐里的高低音符。
你看那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像是一段美妙的旋律在跳跃。
我另一个朋友小张,他在试着写诗。
他写了一句“春日花开满山坡”,我就跟他说:“你这句子挺美,可你看这平仄,就有点乱。
要是按照诗律学来调整一下,那诗读起来就更顺口了。
”小张就一脸疑惑地说:“这平仄咋个讲究法呢?”我就跟他解释:“你这‘春日’是平仄,‘花开’也是平仄,就有点单调了。
如果改成‘春朝绽蕊盈丘壑’,你看这平仄就有了起伏,就像那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读起来就有节奏感了。
”汉语诗律学里的对仗也特别有趣。
就像两个人在比赛,你出一招,我得还一招,而且还得对得巧妙。
有一次我们在参加一个诗词活动,有人出了个“红梅傲雪香盈袖”,好多人就开始想下联。
这时候有个小姑娘站出来说:“绿柳扶风影入池。
”大家都拍手叫好。
我就跟周围的人说:“这就是对仗的魅力啊,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一个使剑,一个就得使刀,而且还得招式相当呢。
”在汉语诗律学里,押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押韵就像是给诗穿上了一双漂亮的鞋子。
我记得小时候学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光”和“乡”押着韵,读起来就朗朗上口。
我跟我的小侄子说:“你看这诗最后一个字的音是不是很像啊,这就是押韵的魔法,让诗像唱歌一样好听。
”小侄子就眼睛亮晶晶地说:“叔叔,那我也想写这样的诗。
【对联知识】对仗词分类(转贴)
【对联知识】对仗词分类(转贴)对仗原则上是按现代汉语划分的词类相对,但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较宽松的地方。
如名词还分若干小类,传统习惯要按小类相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大致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作了详细明白的表述。
这个材料,对于学习对仗和撰写对联很有用处。
第一类(甲)天文门例字:天空日月风雨霜雪霰雷电虹霓霄云霞霭气烟星斗岚阳阴照晖曛雾露烽火飙(乙)时令门例字:年岁月日时刻世节春夏秋冬晨夕朝晚午宵昼夜伏腊寒暑晴晦朔昏晓闰第二类(甲)地理门例字:地土山水江河川湖海波浪涛潮冰池洲沼林潭泽渠桥乡村关塞戍城市道路径衙园圃苑墓坟岩崖峰岭石疆堤陇禁掖京国郭郊州县邑郡镇墟壤泥畦岸峡田谷岛屿浦溪涧渡沙尘塘原驿家境泉冈矶(乙)宫室门例字:房宅庐舍楼台堂馆榭斋宫室阁门闾塔巷街墙垣壁窗牗户槛梁柱檐廊阶砌庭院仓库坛篱扉井栏阙殿署楹寺观庙店堞壕垒屯瓦甍第三类(甲)器物门例字:舟船舫舰车辇钟磬砧床榻枕簟席茵旌旗鼓角干戈刀剑弓箭枪槊戟弩灯檠镜案座幌帘箔帏屏帷幄香烛炉棹桅篷樯帆桨桡壶杯觞樽觥珂铃辔鞍鞭策绳甑釜箱筐尺盘碗盆缸箪瓢杓瓮瓶钱钥(乙)衣饰门例字:衣裳襟袂裙裾巾冠帽环钗珮珰带绂绶簪缨杖履屐靴袍衫裘襦毡扇冕旒盔甲(丙)饮食门例字:酒茶茗糕饼饧齑鲙丹餐酿酷酎醪醢醯盐酱浆饭肴馔蔬笋菜粥饘羹汤胙脯蜜第四类(甲)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 例字:笔墨砚纸笺印钤筒筹签书剑琴瑟弦箫笛棋卷轴幅幛简策册翰毫(乙)文学门例字:诗书赋檄疏章句经论集策约文字信缄诏令符篆旨敕篇编碑碣词辞咏歌谣制诰典籍礼图画第五类(甲)草木花果门例字:树木花草萝藤柳杨蕉菊桂枝条叶桃杏李梅梨榴橙橘柑柚竹篁兰蕙芝葛椒松柏榆杉椿萱楸樗根茎梗絮麦禾萼蕊芜苔藓芦荻蔬莲荷菱芡菰蕖苇蒲(乙)鸟兽虫鱼门例字:马牛犬狗驹骏骢骊犀象鹿虎豹狼狐猿貂麝狶豸兔鼠猫兽禽鸟鸿雀鹊鹤鸥雉凤鸾莺燕雕雁鸦鸠鹘乌鹃鹄鹏隼鹓鸳鹭鹳鸭鹅凫蛇龙蛟螭鱼虾虫蝉蚌龟鳖蟹蟾蛛蚕蛾蚁蚊蝇第六类(甲)形体门例字:身心肌肤骨肉头首眼目眉鼻额颜面脸颊须髯耳睛瞳手足肩腰腹脐膝胫胸背影魂声色音容迹羽翼翅翎蹄角牙齿口嘴唇毛爪翮(乙)人事门例字:功名恩怨愁闲才情歌舞妆吟笑谈宴游羞妒言论志道思感荣宠爱憎语辞力势醉梦气怀意事心性灵德品行第七类(甲)人伦门例字:兄弟父母君臣夫妻师友翁姑子妇儿女婿叔伯伴侣圣贤仙佛鬼将相侯王军兵士农渔樵叟僧尼伎(妓)(乙)代名对例字:吾我余予汝尔君子他谁何孰或自己相者人第八类(甲)方位对例字:东南西北中外里边前后左右上下(乙)数目对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两双孤独数几半再群诸众(丙)颜色对例字:红黄白黑青绿赤紫翠苍蓝碧朱丹绯赭金(黄) 玉(白) 银(白) 粉(白) 皓素彩玄黔缁(丁)干支对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九类(甲)副词例字:忽渐才乍已将欲拟即皆俱怎岂空徒枉频屡每亦却休莫不未只但惟尚又复曾尝须应宜合犹还虽且更可能殊甚颇稍最堪竟顿浑漫转翻(乙)连介词例字:与和共同并且还于而则因为之(丙)助词(包括叹词) 例字:也矣焉哉欤乎耶尔耳兮然止之以上所分各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汉语诗律学》王力(完整版)
《汉语诗律学》王力(完整版)《汉语诗律学》作者:王力[近体诗、古体诗部分].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汉语诗律学》目录序重版自序导言第一章近体诗第一节律诗第二节排律第三节绝句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第六节平仄的格式第七节关於[一三五不论]第八节拗救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第十节失对和失黏第十一节上尾第十二节声调的辩别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第十四节对仗的种类第十五节对仗的讲究和避忌第十六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上)——简单句第十七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复杂句第十八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下)——不完全句第十九节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第二十节近体诗的语法(上)第二十一节近体诗的语法(中)第二十二节近体诗的语法(下)第二章古体诗第二十三节古风每句的字数第二十四节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第二十五节古体诗的用韵(中)——通韵第二十六节古体诗的用韵(下)——转韵第二十七节奇句韵和柏梁体第二十八节五古的平仄.导言1.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1.1诗歌起源之早,是出於一般人想像之外的。
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後有韵文。
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
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後,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丁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
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
相传尧帝的时候有一首康卫歌: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又有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帝王世纪。
)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两首诗是尧时的民歌。
前者是凑合诗经周颂思文的两句和大雅皇矣的两句而成的,且不要管它。
後者的风格似乎也在战国以後;不过,它也不会太晚,因为它用的韵是古韵之部字,以息食哉为韵,这种古韵决不是汉以後的人所能伪造的。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对仗属于修辞手法,本身并不受语法的规范,受到语法规范的是使用对仗的句子。
古诗句对仗中出现的符合句法成分对称的例子有其特殊原因,并不是古人有意为之,大多是无意的巧合。
对仗的基本单元是字,字可以有语素和词两种理解。
古人对词类的划分也是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之一。
标签:对仗;语法;句法成分;词类对仗是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
但是,对于它的原理却历来争论颇多。
对仗究竟是否受到语法的约束?对仗的单元是否是句法成分?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笔者行文中将诗词联并作一起,无特殊说明处,“诗句”也即是指联句。
一、对仗是否受到语法的约束修辞学与语法学的鱼水之情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另外一个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完全的对应关系。
在这一点上,笔者所持的观点是:对仗本身并不受语法的限制,受语法约束的是使用了对仗手法的句子。
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这个观点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一)单个字对仗的存在语法约束的是句子成分,不存在句子,就无所谓句法成分。
然而,一字对仗、一词对仗的情况是常见的。
上下联的字数从来没有规定,两字对联(单边一字)也可以成立。
这时,怎么好说对仗仍然受到语法的限制呢?事实上,对联的对仗就是通过单个字对仗的累加逐步完成的。
当然这其中还要考虑到内容的因素,至少下联应该同上联有某种共鸣或者一致。
无情对的存在,也恰恰证明了古人对联正是从单个字开始的,先求单个字的工整,再求整体意境的协调。
退而求其次,字工意不谐则算是无情对。
(二)词类活用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正因为存在着大量的活用,使得我们很难对古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准确地定性。
一般说来活用都是动词形容词的事,名词较少。
(省略动词的句子不算。
)古人用词(多为动词、形容词)会有一种模糊状态。
一般而言,当上联的活用改变了词性时,下联也会使用相同的活用。
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悲”和“多”就是使用了相同活用手法的词。
汉语诗律学 pdf
《汉语诗律学》是由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所著,是研究汉语诗律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在“导言”部分,王力先生详细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
在“本论”部分,他将汉语诗律学的研究对象细分为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并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
此外,《汉语诗律学》还包括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导言,阐说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诗句的字数等学习诗律学应首先具备的前提知识。
第一章,近体诗。
第二章,古体诗。
第三章,词。
第四章,曲。
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
《汉语诗律学》不仅对汉语诗律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律学的知识。
因此,无论是对汉语诗律学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希望提高自己诗歌创作水平的爱好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有人问过叶嘉莹这样一个问题:学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的回答是: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那些绝美的诗词、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那些家国天下的伤怀,那些大漠孤烟的凝望,那些沙场点兵的壮志豪情,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想学好古诗词,有人会说,太难了!古诗词讲究押韵,强调韵律,文体、段数、句数、字数、句式、平仄都是固定而严格的……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现代汉语跟古代语言差别很大。
要学会赏析古诗词,需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做基础。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学着自己作首诗、填个小令来随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那就更要了解诗词格律知识了。
凡学诗,须有门径。
入门一步走差,以后弊病无穷。
对于想学写古诗词的朋友,诗词君推荐你们去看看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这三套书。
▲王力先生照片学诗词,入门必少不了王力的《诗词格律》;学汉语,深入必少不了王力的《语文讲话》;学文化常识,则必少不了王力震撼文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的书籍可以为所有的中国人扫盲,让人了解文化的真相,客观的看待问题。
王力先生究竟何许人也?他是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亦是罕见鲜有的全面汉语语言学大师。
在广东近现代百年学术史上,王力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系:他千锤百炼深入研究的成果,震撼了当时、影响了现在和未来。
深入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诗律学;深入研究现代语法和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汉字改革;深入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创立汉语史学科;在国学界,王力是个传奇,只有高小学历,凭着十年自修考上大学,仅隔两年,又跻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他的老师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梁启超、季羡林对他的评价都极高。
从上世纪开始,北大、清华、中山大学、西南联校等等如雷贯耳的名校,都抢着邀请王力去做教授。
但凡王力去过的高校,到现在汉语专业报考都十分火爆。
王力文集(20卷)目录
《中国语法理论》 (1944、 1945)第2卷:《中国现代语法》 (1943)第3卷:(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4) 《词类》 (313~351; 1957)(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7)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原名《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8) 《汉语讲话》, 原名《中国语文概论》、《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 1950)(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第4卷:《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第5卷:(1) 《汉语音韵》 (1~183; 1963)(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第6卷:(1) 《诗经韵读》 (1~449; 1980)(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第7卷:(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第8卷:《同源字典》 (1982)第9卷:《汉语史稿》 (1957、 1958)第10卷:《汉语语音史》 (1985)第11卷:(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第12卷:(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 1981)(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第13卷:《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第14卷:《汉语诗律学》 (上, 1947、 1958)(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 1958)(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第16卷:(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17) 《关于〈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37) 《关于“它们”》 (546~548; 1955)第17卷:(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7) 《谐声说》 (95~96; 1927)(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第18卷:(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3) 《〈经典释文〉反切考》 (93~185; 1982)(4)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186~198; 1980)(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7) 《〈类音〉研究》 (339~384; 1935)(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9) 《浊音上声变化说》 (399~419; 1927)(10) 《京剧唱腔中的字调》 (420~459; 1986)(11) 《汉越语研究》 (460~587; 1948)(12) 《三百年前河南宁陵方音考》 (588597; 1927)(13) 《两粤音说》 (598~665; 1928)第19卷:(1) 《汉字的形体及其音读的类化法》 (1~8;1946)(2) 《正字法浅说》 (9~31; 1980)(3) 《“本”和“通”》 (32~33; 1980)(4) 《理想的字典》 (37~77; 1945)(5) 《了一小字典初稿》 (78~110; 1946)(6) 《〈同源字典〉的性质及其意义》 (111~116; 1982)(7) 《词典和语言规范化》 (117~118; 1982)(8) 《字典问题杂谈》 (119~130; 1983)(9) 《双声叠韵的应用及其流弊》 (133~138; 1937)(10) 《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 (139~145; 1941)(11) 《新字义的产生》 (146~150; 1942)(12) 《字史》 (151~165; 1945)(13) 《新训诂学》 (166~181; 1947)(14)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82~202; 1962)(15) 《“江”“河”释义的通信》 (203~205; 1982)(16) 《说“江”“河”》 (206~216; 1982)(17)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217~223; 1984)(18) 《语言的化装》 (227~234; 1937)(19) 《漫谈方言文学》 (235~241; 1948)(20) 《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 (242~248; 1942)(21)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249~272; 1959)(22) 《诗词的平仄》 (273~279)(23)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280~285; 1962)(24) 《诗律余论》 (286~304; 1962)(25) 《略论语言形式美》 (305~330; 1962)(26) 《语言与文学》 (331~340; 1981)(27) 《语言的真善美》 (341~348; 1982)(28) 《中学语法教学问题》 (351~360; 1953)(29) 《关于暂拟的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 (361~370; 1957)(30) 《需要再来一次白话文运动》 (371~374; 1980)(31) 《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问题》 (375~379; 1980)(32) 《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380~384; 1980)(33) 《漫谈中学的语文教学》 (385~389; 1981)(34) 《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 (390~394; 1982)(3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会上的讲话》 (395~396; 1985)(36) 《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399~404; 1961)(37) 《〈古代汉语〉凡例》 (405~411; 1962)(38) 《〈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 (412~414; 1962)(39) 《古代汉语的教学》 (415~437; 1963)(40) 《〈古代汉语〉编写中的一些体会》 (438452; 1963)(41) 《〈古代汉语〉编后记》 (453~458; 1963)(42)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459~474; 1979)(43) 《论古代汉语教学》 (475~483; 1980)(44)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484~503; 1980)(45) 《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504~532; 1980)(46) 《〈古代汉语〉 (修订本) 教学参考意见》 (533~536; 1981)(47)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要学点天文学》 (537~549; 1984)第20卷:(1) 《文话平议》 (1~10; 1926)(2) 《国家应该颁布一部文法》 (11~17; 1935)(3) 《论“不通”》 (18~22; 1935)(4) 《论汉译地名人名的标准》 (23~28; 1939)(5) 《谈用字不当》 (29~33; 1939)(6) 《谈标点格式》 (34~38; 1939)(7) 《从语言的习惯论通俗化》 (39~43; 1940)(8) 《论近年报纸上的文言文》 (44~49; 1942)(9) 《什么话要听》 (50~55; 1943)(10) 《论汉语标准语》 (56~76; 1954)(11) 《论汉语规范化》 (77~82; 1955)(12) 《语言的规范化和语言的发展》 (8393; 1959)(13) 《论审音原则》 (94~112; 1965)(14) 《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113~117; 1979)(15) 《谈词语规范化问题》 (118~122; 1981)(16) 《为纯洁祖国的语言而继续努力》 (123~124; 1983)(17) 《在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工作中应该注意扫除的一种思想障碍》(127~128; 1955)(18) 《论推广普通话》 (129~132; 1956)(19) 《谈谈学习普通话》 (133~137; 1956)(20) 《谈谈广东人学习普通话》 (138~141; 1956)(21) 《谈谈在高等学校里推广普通话》 (142~146; 1956)(22) 《为什么“知”“资”等字要写出韵母》 (147~161; 1956)(23)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优点》 (162~169; 1957)(24) 《没有学过注音字母和没有学过外国文的人怎样学习汉语拼音》 (170~178; 1957)(25) 《推广汉语拼音和普及音韵知识》 (179~181; 1963)(26) 《为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而努力》 (182~186; 1978)(27) 《推广普通话的三个问题》 (187~202; 1980)(28) 《粤方言与普通话》 (203~211; 1980)(29) 《庆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212~213; 1983)(30)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 (214~216; 1985)(31) 《汉字改革的理论与实际》 (219~223; 1936)(32) 《方言复杂能不能实行拼音文字》 (224~234; 1957)(33) 《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235~240; 1960)(34) 《在高等学校文改教材协作会上的发言》 (241~245; 1980)(35) 《汉字和汉字改革》 (246~261; 1981)(36) 《文字的保守》 (265~270; 1935)(37) 《论读别字》 (271276; 1935)(38) 《谈意义不明》 (277~282; 1940)(39) 《语言学课程整改笔谈》 (283~287; 1958)(40) 《谈谈学外语》 (288~300; 1978)(41) 《谈谈写信》 (301~307; 1980)(42) 《关于音位学的教学》 (308~309; 1981)(43) 《篇章的逻辑性》 (310~314; 1982)(44) 《谈汉语的学习和研究》 (315~319; 1983)(45) 《把话说得准确些》 (320~323; 1984)(46) 《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 (324~325; 1984)(47) 《评〈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329~335; 1935)(48) 《评〈爨文丛刻〉甲编》 (336~341; 1936)(49) 《评〈汉魏六朝韵谱〉》 (342~345; 1936)(50) 《评黄侃〈集韵声类表〉、施则敬〈集韵表〉》 (346~363; 1935)(51) 《评〈近代剧韵〉》 (364~371; 1937)(52) 《读〈杂格咙咚〉》 (372~374; 1982)(53) 《〈汉语史论文集〉自序》(377~378; 1956)(54) 《〈古代汉语〉自序》(379~382; 1962)(55) 《〈古代汉语(修订本)〉自序》(383~385; 1981)(56) 《〈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自序》(386~388; 1982)(57)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自序》(389~390; 1984)(58) 《〈王力论学新著〉自序》(391~392; 1983)(59) 《〈龙虫并雕斋诗集〉自序》(393~397; 1982)(60) 《〈古韵通晓〉序》(398~399; 1980)(61) 《〈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序》(400~401; 1981)(62) 《〈中原音韵音系〉序》(402~403; 1981)(63) 《〈普通话课本〉序》(404~405; 1981)(64) 《〈普通话〉序》(406; 1982)(65) 《〈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序》(407~408; 1982)(66) 《〈汉字古音手册〉序》(409~410; 1982)(67) 《给〈古代汉语习题集〉作者的一封信(代序)》(411; 1984)(68) 《〈汉语方言研究小史〉序》(412; 1982)(69) 《〈中国话听力〉序》(413~414; 1983)(70) 《〈诗经词典〉序》(415~416; 1983)(71) 《〈古代汉语语法〉序》(417; 1983)(72) 《〈中国实用文体大全〉序》(418; 1984)(73) 《〈繁简由之〉序》(419~420; 1985)(74) 《〈吕氏春秋译注〉序》(421~422; 1984)(75) 《〈汉语‘儿’[ ]音史〉研究序》(423~424; 1984)(76) 《〈古人名字解诂〉序》(425~426; 1984)(77) 《〈民间诗律〉序》(427; 1985)(78) 《〈普通话与广州话口语对应举例〉序》(428; 1985)(79) 《〈中国成语大辞典〉序》(429; 1985)(80) 《〈论衡索引〉序》(430~431; 1986)(81) 《语言的变迁》(435~438; 1934)(82) 《敝帚斋读书记》(439~441; 1946)(83) 《津门小厄》 (442~445; 1946)(84) 《大学中文系和新文艺的创造》 (446~454; 1946)(85) 《笔谈难字注音》 (455~456; 1961)(86) 《谈谈写论文》 (457~467; 1979)(87) 《我谈写文章》 (468~473; 1979)(88) 《中国古代的历法》 (474~489; 1980)(89) 《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 (490~494; 1980)(90) 《在“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495~498; 1980)(91) 《希望与建议》 (499; 1980)(92) 《谈谈怎样读书》 (500~517; 1981)(93) 《我和商务印书馆》 (518~522; 1981)(94) 《谈谈小品文》 (523~526; 1982)(95) 《怀念赵元任先生》 (527~530; 1982)(96) 《谈谈图书馆》 (531~532; 1982)(97) 《我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的道路的》 (533~535; 1982)(98) 《我的治学经验》 (536~551; 1984)(99) 《天文和历法的关系》 (552~558; 1985)(100) 《谈语言》 (559~562; 1985) (101) 《怀念朱自清先生》 (563~566; 1983)。
王力先生及其子女
王力先生及其子女——兼论家庭及其后人之圈子对这件事的关注起源于微博。
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属性的关系,先后关注了王缉慈教授和王缉宪教授。
周总工率先发现,怎么着两个人名字那么像,一百度,告诉我他们果然是姐弟。
后来我又百度了一下,看到他们的父亲正是语言学家王力,然后就感觉世界又连起来了。
话说王力是广西人,知道王力却是由于知道王力中学,而知道王力中学却是由于王力中学校长李志强调任西大附中校长,西大附中是我母校,那时候由于一些原因领导大换血。
对王力先生的家人,报道较多的都是其第二任夫人夏蔚霞及其五个子女,其实王力先生还有一个原配夫人及其三个子女。
王力先生的原配夫人是秦祖瑛,1916年他们成亲,是典型的家长决定、掀起盖头才认识对方的传统婚姻。
王力先生的父亲王炳如是晚晴秀才,所以也算书香门第,不过在农村,所以找儿媳时估计没太注意女孩子文化水平。
秦祖瑛不识字,而王力是文科高材生,所以他们共同语言甚少。
而且王力先生长年在外求学,相处时间也很少。
王力先生走出农村,走进大城市,出国读博,融入了全新的环境,目睹其他文化人的自由爱情,亦愈发觉得自己婚姻无奈。
秦祖瑛也观察到十里八乡走出去读书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和农村的原配妻子分手了,自知这是大势所趋,女人的敏感也让她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下一个。
王力先生1924年就赴上海读书,1927年至1932年留学法国,1932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年向秦祖瑛提出离婚,此时他们成亲已有十六个年头。
秦祖瑛虽有心理准备,但作为一个农村女人,又何尝不失落和伤心,只是她生性好强,从不示于人前,对待丈夫和旁人依然保持着平静。
其实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儿女。
十六年来,尤其是后八年,王力先生在家呆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他们生育了两儿一女,长子缉和1917年就出生了。
王力先生父母去了南洋生活,秦祖瑛和年迈的继祖母在家,上有老,下有小,秦祖瑛通过田地分作,养家禽家畜,种点青菜,织布这些传统的方式,支撑家庭的生活,其中艰辛,唯有自知。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前言诗词格律是中国诗人们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总结,它是诗词的艺术构成部分。
我们掌握了旧体诗词格律的具体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历代特别是唐以后著名诗人作品中的艺术。
从欣赏古代诗词和毛主席诗词方面说,我们学一点诗词格律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我们自己可以不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毛主席有过明确的指示。
毛主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关于诗的一封信》)当我们要写一些旧体诗词的时候,自然也不能不懂诗词的格律。
我写这个《诗词格律十讲》,目的在于简明扼要地叙述有关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所举的作品,既要是思想比较健康而又脍炙人口的,又要是便于说明格律的。
读者如果还读过别的旧体诗词,拿来比对一下,印象就更深了。
目录一、诗韵和平仄二、五言绝句三、七言绝句四、五言律诗和长律五、七言律诗六、平仄的变格七、对仗八、古风九、词牌和词谱十、词韵和平仄附:答读者问一、诗韵和平仄(p1—4)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
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贾(gǔ)音古这是三首五言绝句。
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lióu),“楼”字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平仄
前言调配平仄声调以加强诗歌的音乐美,是古典格律的精髓。
研究平仄格律的著作不谓不多,但还有很多问题还必须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有如下几个:1、平仄声调对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平仄递换为什么可以加强音乐美?为什么不讲究平仄递换的古体诗同样琅琅上口?近体诗和古体诗的音乐美有什么区别?2、平仄格律在现代语音中还能不能加强诗歌的音乐美?现代人写作古典格律体还有遵守平仄格律的必要吗?应当如何规定现代语言的平仄分野?3、为什么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什么不能是“二四六不论、一三五分明”?为什么必须是两平两仄递换而不能一平一仄递换?4、犯孤平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它只是一种硬性规定?还是有规律可循?应当如何看待三平尾和三仄尾?为什么?5、正格句与拗救句的音乐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些地方必须救,有些地方可以不救?6、粘对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对句相救有什么作用?7、近体诗的平仄规律在宋词和元曲里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导致差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8、对联的平仄声律应当采用什么法度?9、现代人写古典格律体,声韵有没有改革的必要?正反两方能从语音学上具体而微地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吗?……上述问题,若不能从理论上予以澄清,就只能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除了盲从古人的硬性规定,别无它途了。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平仄的本质特征一、平仄与节奏传统声律学音韵学对平仄系统的解释有着严重的误区,最大的弊病就是“望文生义”,其次就是生吞活剥西方节奏理论,张冠李戴,认为平仄递换能增强节奏美,类似于西方的节奏律。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光沂和王力的看法:王光沂在《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里说:“在质的方面,平声则强于仄声。
按平声之字,其发音之初,既极宏壮,而继续延长之际,又能始终保持固有之强度。
因此,余将中国平声之字,比之西洋语言之重音,以及古代希腊文之长音,而提出平仄二声为造成中国诗词曲…轻重律‟之说。
”〔注1〕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说:“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
王力《诗词格律》.pdf免费在线阅读
王力《诗词格律》.pdf免费在线阅读王力《诗词格律》目录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第二节四声第三节平仄第四节对仗第二章诗律第一节诗的种类第二节律诗的韵第三节律诗的平仄第四节律诗的对仗第五节绝句第六节古体诗第三章词律第一节词的种类第二节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第三节词谱 1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第一节诗词的节奏第二节诗词的语法特点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 g 是声母,ōng 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 等,它们的韵母都是 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2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
王力谈古风(2):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
王力谈古风(2):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二章古体诗第二十四节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24.1 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
本韵的古风在唐人的古体诗中,大约可占过半数。
现在分为平韵古风与仄韵古风,依次加以叙述。
24.2 (一)平韵古风——平韵的古风,当其押本韵的时候,所依照的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
严格的时候可真严格,连险韵也不让它出韵。
例如:空灵山应田叟(用肴韵)常建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
莫傜射禽兽,浮客烹鱼鲛。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答裴丞说归京所献(用佳韵)韦应物执事颇勤久,行去亦伤乖。
家贫无僮仆,吏卒升寝斋。
衣服藏内箧,药草曝前阶。
谁复知次第,濩落且安排。
还期在岁晏,何以慰吾怀?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用佳韵)孟浩然自君理畿甸,余亦经江淮。
万里书信断,数年云雨乖。
归来休浣日,始得赏心谐。
朱绂恩虽重,沧州趣每怀。
树低新舞阁,山对旧书斋。
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
奉赠张荆州(用咸韵)王昌龄祝融之峰紫云衔。
翠如何其雪崭嵓。
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
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躭宅中意遥缄。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用肴韵)柳宗元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青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葺荒丘,池塘疏沉坳。
会有圭组恋,遂有山林嘲。
薄躯尚无庸,琐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川客,扁舟枉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
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关于柳宗元《江雪》体式是如何的呢?下面来看看!一、源起柳宗元的《江雪》是我最喜欢的古典诗歌之一。
写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作品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背景下,塑造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一叶小舟上迎着风雪,独自垂钓的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不屈、清高、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这首诗共二十个字,字字千钧。
每一句看似平常,合起来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每读一次,就会享受一次盛大的艺术大餐。
心灵为之震撼,感情受到熏陶。
令人百读不厌,真乃千古绝唱也!不仅意境清冷、幽深,而且声律铿锵。
全诗采用雪韵入声,“雪、绝、灭”三字相押,形成了一股短促、有力的声调,迫使音响向上激射,强化了诗的凄清、孤寂的情调,抑扬顿挫间稳藏着诗人的幽愤不平。
不是大手笔,绝然写不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诗篇,真乃声情并茂,炉火纯青也!随着鉴赏的深入,发现这首诗的声律有点怪——近体诗一般都押平声韵,它押仄声韵且不说,甚而第三句失黏反对,这是正格近体诗中从未见过的。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4月广东第4次印刷。
本书引用此版本)下册(二分册第1439页)讲唐诗用韵一节中说:“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
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
”显然,王力先生认定《江雪》、《杂诗》二首诗是律绝,又未展开谈,其它篇什也未谈及。
我决心把这个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二、探讨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燃烧诗友在“中国韵律诗歌网”贴出的格律诗二十八式表。
仄韵正格律绝只有四种体式,《江雪》与这四种体式不符。
我与《吉林楹联》杂志副主编,我的好友吕光源先生联系,交换看法。
光源亲自把《汉语诗律学》给我送来,经过研读,结合过去的知识,对这个问题心里有了底数。
突然,眼前一亮,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是“中国韵律诗歌网”顾问,分区版主,主管“学员专区”栏目版,责任所系,义不容辞,不妨与大家一道探索前进。
初为霓裳后六幺句式
初为霓裳后六幺句式初为《霓裳》后《六幺》: 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
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可省略关联词,有时省略主要成分。
这句承前省掉“为”。
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汉语诗律学》诗律补正*李斐香港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摘要: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为汉语诗律研究一代名著,然而由于时代条件所限,该书还存在一些讹误和疏漏。
今天我们订正其错误,补充其缺漏,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图可以为《汉语诗律学》一书做刊谬补缺的工作,使这部诗律学巨著更加翔实准确。
关键词:《汉语诗律学》;刊谬;补缺;商榷自隋唐开始,近体诗和古风创作繁盛,其平仄格律也渐渐为诗人所墨守。
至于中晚唐之后,平仄规则铁定,诗作很少落调出律。
但是对于这些规则的研究自唐至明,九百年间,乏人问津。
自清人王士祯(1634-1711)《律诗定体》刊行之后,对于诗律的研究才渐成气候。
在众多的诗律论著中,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可谓抗鼎之作。
该书吸取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清人的研究成果,加上王力先生的自己的研究,首次全面、详细地总结了汉语诗、词、曲的格律规则,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语诗律学》可以分为全本和选本两套版本体系。
全本包括上海教育版和山东教育版。
《汉语诗律学》首版于 1958 年由新知识出版社刊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1962 年出版新 1 版,王力先生在此版中删去了首版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
1979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增订本,在这一版中,王力先生恢复了新 1 版里删去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但是和新知识的首版不同的是,在这一版里,原来的附注部分由五个增加到三十二个。
200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以 "世纪文库"的形式重新出版 1979 年的增订本,目前这一版也是坊间可以看到的最权威的版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在 1989 年出版《王力文集》,《汉语诗律学》被收录于《文集》的第十四、十五卷。
不同的是,山东版把原来上海诸版的繁体字一律改为简化字。
选本也分两种,山西古籍出版社将《汉语诗律学》的第一章《近体诗》和第三章《词》单独抽出,于2003 年分别刊行,并题为《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和《王力词律学》。
2004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以《古体诗律学》、《曲律学》和《现代诗律学》的形式出版了《汉语诗律学》的第二章《古体诗》、第四章《曲》和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并和《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希腊罗马文学》一起合称为"王力别集"。
本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考其它版本并作简要比较。
*本文是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演变研究——隋、初唐部分"(编号:07CYY023)的前期成果之一。
理论语言学研究第2卷第1号 2008年6月ISSN 1882-4226 (p) 1882-1545 (e)48由于王力先生所处之时代条件有限,有些文献、资料尚未完全发掘或者整理不尽完善,故《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尚有若干遗漏或讹误,本文抱着为该书刊谬补缺的宗旨,对其诗律部分订正错误,补充缺漏,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故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刊谬,一为补缺,一为商榷。
1. 刊谬1.1. 平仄误标1.1.1 五言平起平收式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但是《汉语诗律学》(下文简称《汉》)举元稹《春六十韵》为例(王力,2002,89 页),其中一联是"游衍关心乐,诗书封面聋"。
"封",《广韵》为敷荣切,属于帮母钟韵合口三等平声字,与平仄格律要求不合。
查《全唐诗》该句原为"诗书對面聋","對"《广韵》为都对切,是端母队韵合口一等去声字,符合平仄格律中的仄声地位。
可见"封"为"對"字之误1。
1.1.2 近体五言子类特殊形式是把本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变为"平平仄平仄"。
在这种情形下,"头节上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王力,2002,104 页)。
在《汉》所举的例子中有两联是:"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
"(储光曦《答王十三维》)"小园足生事,寻胜日顷壶。
"(杨颜《田家》),头节上字分别是"落"和"小"。
"落",《广韵》为庐各切,属于来母铎韵开口一等入声字。
"小",《广韵》为私兆切,属于心母小韵开口三等上声字。
这两个字都没有避免仄声。
如果首字不避免仄声,"则以普通形式为宜"(王力,2002,104 页)。
所谓"普通形式"是指若头节首字用如仄声,则本句第三字应该用平声,其格律为"仄平平仄仄"。
《汉》附录部分为这种"普通形式"列举了 10 条例证(王力,2002,990 页):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胜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杜甫《月夜忆舍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向来吟秀句,不觉以鸣鸦。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这10 条例证的首字均为仄声,第三字为平声,无一例外。
对比这些例证,储光曦、杨颜两例第三字分别是 "满"和"足"。
"满",《广韵》为莫旱切,属于明母缓韵合口一等上声字。
"足",1"封"误用为"對"出现于上海版中。
2《汉语诗律学》原作"况是未休兵",今据《全唐诗》第 225 卷改之。
理论语言学研究第2卷第1号 2008年6月ISSN 1882-4226 (p) 1882-1545 (e)49《广韵》为即玉切,属于精母烛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又子句切,将喻切,属于精母遇韵合口三等去声字。
"满"和"足"都是仄声字,不是"普通形式"。
所以这两个例子在子类特殊形式中不能算作是典型的例子,放于此处并不合适。
1.1.3 宋人对于唐人的特殊形式"(仄仄)平平仄平仄",不仅运用纯属,而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 "(王力,2002,107 页)。
王力先生在这里共举了 81 例,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这 81 例中,有两联不合平仄,它们分别是用于颔联的"得到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帥江陵二首》(其二)3)和用于颈联的"更着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 (杨万里《和昌英主簿叔久雨》4)。
此二联中第三字依照格律应该用平声,但是"我",《广韵》为五可切,属于疑母哿韵开口一等上声字。
"好",《广韵》为呼皓切,属于晓母皓韵一等开口上声字,又呼号切,晓母皓韵一等开口去声字。
"我"和"好"均为仄声,不符合这里的格律要求。
1.1.4 当丙种拗救和丑类特殊形式同时并用时,五言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七言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汉》举了 11 联唐诗的例子(王力,2002,113 页),其中有 3 例不合格律: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5(杜甫《蕃剑》)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李商隐《落花》)这3联出句的第三字分别是 "自"、"月"、"未"。
"自",《广韵》为疾二切,属于从母至韵三等开口去声字。
"月",《广韵》为鱼厥切,属于疑母月韵三等合口入声字。
"未",《广韵》无沸切,属于明母未韵三等合口去声字。
这三个字都是是仄声字,不符合这里所规定的平声要求。
另外,王力先生还举了 9联宋代的例子(王力,2002,114 页),有 5 联同样不符合平仄规律。
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
(苏瞬钦《独游辋川》)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
(周孚《赠萧光祖》)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周紫芝《雨过》)畎畝意不适,出门聊散忧。
(陈与义《晚步》)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前4 句的第三字分别是"踏""固""自""意"和最后一句的第五字是"路"。
"踏",《广韵》为他合切,属于透母合韵一等开口入声字。
"固",《广韵》为古暮切,属于见母暮韵一等合口去声字。
"自",《广韵》为疾二切,属于从母至韵三等开口去声字。
"意",《广韵》为于3《汉》原作"《辛亥元日送张德茂》",所引诗例为二首之二,今据《全宋诗》2305 卷改之。
4《汉》原作"《和昌英叔久雨》",今据《全宋诗》2277 卷改之。
5"僻",《汉》原写作"避",今据《全唐诗》225 卷和《杜甫全集》第 150 页改之。
理论语言学研究第2卷第1号 2008年6月ISSN 1882-4226 (p) 1882-1545 (e)50记切,属于影母志韵三等开口去声字。
"路",《广韵》作洛故切,属于来母暮韵一等合口去声字。
"踏""固""自""意""路"五个字都是仄声字,不合平声的要求。
1.1.5 四仄句"平仄仄仄仄""同联的另一句最好是五平或四平"(王力,2002,408 页),书中的三个例证是:于何今相逢,华发在我后。
(王季友《滑中赠崔高士瑾》6)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
(李颀《寄焦炼师》7)溪口水石浅,冷冷明药丛。
(常建《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8)《汉》说"于何今相逢","朝云如可亲","冷冷明药丛"都是五平或四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