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b831910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0.png)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
”[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
“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
“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
“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
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
![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9e242e192e45361066f5c3.png)
浅论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舒婷,出生于1952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致橡树》是她朦胧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真挚、柔婉、朦胧,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曾被称为“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因而引起争论。
她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笔者无力走进这样一位杰出诗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只能以粗陋的笔尖就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两方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舒婷的诗歌大多以“爱”为内核、忧伤与憧憬并存。
其诗歌由于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却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笔者认为,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对真善美的人性回归的追求朦胧诗人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他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些怀着被愚弄和被遗弃的心态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83c8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a.png)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近年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以展示舒婷诗歌的魅力。
一、舒婷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舒婷的诗歌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主题多围绕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展开,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矛盾。
二、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感含蓄:舒婷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也多采用暗示和寓言的手法,让读者在诗歌的意象中自我感受。
2、意象优美: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形式独特:舒婷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她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舒婷诗歌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舒婷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细读:通过对舒婷的诗歌进行逐篇细读和分析,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象等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主题研究:通过对舒婷的众多诗歌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深入剖析舒婷对于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见解。
3、诗学研究:从诗学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探讨其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展望未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全面深入探究:对舒婷的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2、比较研究:将舒婷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和借鉴之处。
3、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进一步领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8443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b.png)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引言在明代文坛上,舒婷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女性诗人。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并且对于当时社会尤其是女性圈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明代诗人舒婷:她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她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舒婷的独立自主女性意识舒婷作为一个明代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以及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
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舒婷通过她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的渴望。
她以真实、坦率和直接方式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封建礼教、男权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强调个体女性的自由和人权意识。
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舒婷也通过她的作品呼吁女性争取自身权益和追求平等。
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提升、教育机会扩大以及社会角色多元化的渴望。
她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倡导妇女独立精神和财产所有权。
舒婷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舒婷以其敏感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她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无比美丽的文字。
爱情与失落舒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爱情与失落的描述。
她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喜悦、幸福,同时也表达了被爱情伤害和失去爱情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自省与孤独舒婷在作品中也展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自省与孤独感。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迷茫,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她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使读者更能够共鸣与她的情感。
希望与坚韧除了负面情感,舒婷也经常在作品中传递出希望和坚韧的力量。
她用乐观积极的文字描绘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和人类前景充满信心的态度,使读者从中获得勇气和启示。
结论明代诗人舒婷以其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赞誉。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倡导女性权益,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情感才华。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__定稿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__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e67063caaedd3383c4d367.png)
浅谈舒婷诗歌的女性特质On Sh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poetry董伟斌摘要:舒婷的诗歌独具女性特质。
在思想上,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指向对人的尊重、肯定、对生命的关注、对情感的重视,通过温婉善良的内心来表现外部世界。
忧郁而自尊、忧伤而奋起是她诗歌的重要逻辑特征。
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诗味浓郁,语言清新,能贴切地传达隐秘曲折的、细腻的心理活动,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具有一种整体的和谐。
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与意识、所建构的女性意象与思维逻辑、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进程的重大贡献。
Abstract:Shu Ting's Poetry unique qualities of women. Ideologically, both ShuTing poetry based on reality transcends reality, pointing to the respect and affirmation of life concerns Emotional attention to the righ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gentle hearts to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sorrow and rose her poetry logic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ar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taste flavorful fresh language, can be appropriate to convey hidden tortuous, delicat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 overall harmo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have their poems convey the feelings and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female image building and logic, used by the women unconsciously three-pronged analysis of his poetry reveals the unique temperament, Poet and thus explore development of female poetr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女性写作Key words: Shu Ting;Poetry;Feminist consciousness;Women's Writing舒婷是“朦胧诗”群体中最早被正统文艺体系和普通公众所接纳的“朦胧诗人”之一。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02f75eaa417866fb84a8ea4.png)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16649f2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2.png)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1、生平: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
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
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
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
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
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完整版)舒婷诗歌赏析-精心整理
![(完整版)舒婷诗歌赏析-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a1cc3c26fff705cd170a75.png)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今世女诗人。
1969 年下乡插队,1972 年返城当工人。
1971 年开始写诗, 1979 年开始发布诗歌作品, 1980 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鼻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模糊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着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衣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评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心。
她的诗富于想象,并且故意有新的创建,能在一些经常被人冷视的惯例现象中发现尖利深刻的诗化真理,在艺术表现上常常采纳示意、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着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论述的余地,进而给诗歌带来了模糊美、委宛美、弹性美。
致橡树舒婷我假如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夸耀自己;我假如爱你——绝不学痴心的鸟儿为绿荫重复纯真的歌曲;也不只像根源长年送来清冷的安慰;也不只像险峰增添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一定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同。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谢,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深重的痛惜,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忧如永久分别,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单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地点,足下的土地。
【说明】[1]凌霄花:别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附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
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娇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邃的抒怀诗。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2ba6ecd50e2524de5187eb9.png)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8614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2.png)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fa00b1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4.png)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舒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现代诗人。
她的诗歌体现了对生命、社会、爱情、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围绕舒婷的诗歌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诗人简介舒婷,原名何丽亭,1938年生于陕西,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9年留校任教。
1961年开始发表诗歌,1964年作为青年诗人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大会。
曾发表过许多著名的诗集,如《雨巷红灯》、《女人如水》、《黄河颂》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诗人之首”。
舒婷的诗歌经历了从早期的短小精悍,到中期的浪漫主义,再到后期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
她的诗歌以其简练、朴素、自然、贴近生活的风格而著名,同时也秉承着自己的思想和主题。
二、诗歌风格舒婷的诗歌总体呈现出四个特点:1、自然主义舒婷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她的诗歌经常描绘自然景象,如风、花、草、水、树等。
舒婷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她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她能够发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景物和现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2、浪漫主义在60年代学生运动鼎盛时期,舒婷的诗歌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浪漫色彩。
在这期间的诗歌中,舒婷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温情,作品中充满了善良、温柔、柔情与爱情。
3、现代主义到了七十年代,舒婷的诗歌风格逐渐发生了转变,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
她将自己的思想与诗歌的形式、语言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自然、贴近生活、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4、女性主义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关注着女性的问题。
她以自己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为女性发声。
在她的诗歌中,女性经常被塑造成一个独立、自由、自主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女性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三、代表作欣赏1、《死水》死水无声无息,稳停在碧绿的荷叶里,叶子下面是漆黑的泥垢,望不尽,触不到,但它依然活着。
这首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敬仰之情。
她描绘了死水在荷叶下静谧的画面,形象生动,情感深厚。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58878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e.png)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舒婷是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她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富于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首先,舒婷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爱情的感受。
她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比如,她的诗歌《漂亮的人》就是直接表达了现代女性对自己外貌的烦恼和感受,体现了现代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状态。
其次,舒婷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意象特征。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她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也是她的情感世界的体现。
比如,她的诗歌《荷塘月色》中,用荷叶等大量的形象描绘了荷塘夜景,充分表现了她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她还通过描写花卉、风景等自然景物,传达了她对着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舒婷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思考方式。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情感回应,她塑造了众多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在描写女性的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女性的情感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她的诗歌《车站》中,通过描写两位女性的对话,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我认识的思考。
综上所述,舒婷的诗歌充满了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通过她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传达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婷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意象,她将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方面,舒婷的诗歌以深刻的人情味道和纯真的感性情感而著称。
她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脱离了过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
舒婷的情感以自我分析、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主,虽然作品中涉及到爱情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女性独特的情感状态和抉择。
诗歌中所述的情感是真实的、强烈的,都是基于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造成认真、心碎、坚强等情感的表达。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39ba05883c4bb4cf7ecd1a4.png)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生平和创作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她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1、忧伤与憧憬并存舒婷诗歌由于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却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或许追求了一生/仍然得从追求本身寻找”(《送友出国》)诗人把忧伤、悲苦,由个人家庭推及到社会,进而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
2、以“爱”为内核的诗综观舒婷的诗歌,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情感特色——以“爱”为表现主题。
“爱”始终是她诗歌的内核。
“爱”包括自爱和爱人。
三、舒婷诗歌的美学特色1、舒婷诗歌的意象特色——独立、优雅、典丽舒婷诗中的意象主要是指主体情感与具体、生动、直观的形态构成的一种审美契合。
具体看来,这种由主体直接规定审美对象所构成的意象组合,有这样几种类型特征:a、第一,诗中之“我”直接出现,以浓烈的情感使客体达到人格化。
b、第二种意境特征是隽秀自然,清新而舒展,诗中并无“我”直接出现,甚至把主体隐于客体之中,即使出现也是自然之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之意在客观之象中消融了。
c、在舒婷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意象表现方式是处于前两种之间的表现方法,兼备二者的基本特点,境中有象,境象结合,既具备“象”的流动性,又兼有“境”的和谐性。
2、低沉中蕴含高昂舒婷的诗歌,表面上给人以低沉的感觉。
其实,舒婷的诗在低沉中蕴含着高昂,把所感到的个人忧患,表现得婉转而热烈,缠绵而深邃。
3、追求宣判的诗歌语言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四、舒婷在现当代文学诗坛上的成就和地位舒婷的内心情感和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共同营造了她诗歌艺术魅力的独特氛围,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地平线上凸现出一道奇异、绚丽而迷人的风景!。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02f75eaa417866fb84a8ea4.png)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https://img.taocdn.com/s3/m/c03659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3.png)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舒婷(1911-1936)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女性诗人之一。
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富有深度的诗意表达,被誉为“红烛引路人”。
本文将通过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探讨她对现代诗歌的贡献以及诗歌在人生中的意义。
一、舒婷的诗意表达1. 自由意志与人生抉择舒婷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自主的追求。
在她的诗中,女性主体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追求独立自由的追逐者。
比如在《母系社会世界中的卵子》中,舒婷以一个卵子的视角,讲述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抉择。
这种自由意志的追求,既体现了她对个体自由的坚持,也代表了她对于社会、家庭角色的反思。
2. 女性身体的诗意探索舒婷的诗作中,女性身体常被用作诗意表达的载体。
她通过描绘女性身体的感受与体验,探索了女性亲身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比如在《女裁缝》中,舒婷以女裁缝的视角,讲述了女性身体上的劳作与疲惫,以及与传统观念的抗争。
这种对女性身体和经验的描写,使她的诗作具有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舒婷的人生哲思1. 对死亡的思考舒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死亡与生命的对立。
她以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思考与对生命的热爱。
在《春天里》中,舒婷写道:“我不相信死亡/我相信春天!”这句诗道出了她对于生命的乐观态度和对于死亡的抗争精神。
这种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个体价值的探寻。
2. 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舒婷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但同时也强调了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在《雏菊》中,舒婷写道:“雏菊在自由摇篮中/发出自由的呼声,/抛弃羁绊走上怒涛,/飞向恶势力的攻击”,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敢回应。
这种对自由与责任的平衡的思考,体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与勇敢面对的精神。
三、诗歌的意义与价值舒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
她的诗作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关注女性权益与价值。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6bbdbf5901020206409c43.png)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
1、诗文赏析
2、诗歌主旨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3、诗歌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蕴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这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
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
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
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
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坚强有力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
青春秀美,充满生机,坚韧不屈。
舒婷诗歌分析
![舒婷诗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5f983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9.png)
舒婷诗歌分析第一篇:舒婷诗歌分析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查论文发掘舒婷诗歌中的美与哲思引言: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
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怀着对人生、对爱情、对大自然的炙爱,细致的描摹刻画抒写,展现出她温婉细腻的心思也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 一次比一次悲壮,/ 一声比一声狂热。
”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另外,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中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中世人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三角梅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
“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坪、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这样顽强的三角梅俨然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来自海岸线遥远的灯塔里发出的一束永恒的光芒。
“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语无限的眷恋。
无论是描摹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自然之景,都少不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这一点在舒婷的散文《多情诸君》中也有展现。
人文关怀的诗意化表达舒婷诗歌中的心灵美化作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常常能触及读者内心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
《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
![《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cb81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d.png)
《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赏析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创作背景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舒婷回忆说。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f0ea6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f.png)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下是有关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和人性价值的坚守,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和歌颂。
《这也是一切》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舒婷理想主义者的特点。
(2)对“人”的关怀与对“爱”的呼唤,并以此来表现现实和反思历史,也是舒婷作品的重要内容。
(3)作为一位女诗人,舒婷还在其诗中充分展示了女性曲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表现在一些爱情诗中。
其爱情诗总共分为三层:一是纯然抒写甜蜜而缠绵的“爱的忧伤”,如《四月的黄昏》《雨别》;二是借“爱”和“友谊”反映社会生活和同时代人的理性思索,如《岛的梦》等;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栀船》。
2、艺术特色:
(1)巧妙地把握情感律动。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特别善于表现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在其诗中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2)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舒婷有着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苦难的体悟,都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反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意象逻辑紧密结合。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舒婷,出生于1952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致橡树》是她朦胧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真挚、柔婉、朦胧,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曾被称为“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因而引起争论。
她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笔者无力走进这样一位杰出诗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只能以粗陋的笔尖就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意象特点两方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舒婷的诗歌大多以“爱”为内核、忧伤与憧憬并存。
其诗歌由于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却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笔者认为,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对真善美的人性回归的追求朦胧诗人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他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些怀着被愚弄和被遗弃的心态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是,他们的借着战斗的芦笛,吹奏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他们期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读舒婷的诗,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这种对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的巨大回响。
“纵有辽远的疆域/飓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 /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世纪的空间/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船》)。
她渴望人类之爱的觉醒,渴望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舒婷《四月的黄昏》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
终于,她找到了:“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
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情;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
”总之,我们常常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追求的是人类之爱,呼唤的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她还用冷峻的笔调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如墨/看不见的潮汐越加凶险/女人痛经/小偷四出/政客摸黑猜拳。
”(舒婷《朔望》)社会是这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舒婷从没有失去过信心,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
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她坚信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
这是多么真挚的追求,又是多么强烈的热望啊!而这正是舒婷的朦胧诗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二)彰显对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渴望得到社会尊重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地搞乱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被湮没于社会,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我被社会所弃置,人与社会的整个关系都被扭曲、变形。
舒婷对此极为反感,她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会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和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自尊审查。
”“社会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精神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是重要的,对于社会政治就有相当的重要性。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因此,她大声呼吁:“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舒婷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请看《馈赠》:“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吧/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非伤悲/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是侯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
诗人深情地表白,“我”的快乐是象阳光一样奉献于社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给社会留下“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是象侯鸟一样不被社会理解,是象侯鸟一样因气候(社会气候)的变幻而被“呼来喝去”的受驱赶。
因此,诗人希求“春天”能够理解“我”的“这份热爱”,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还是要“写一行饱满的诗”,去“深入所有的心灵”,以“进入所有的年代”。
让所有的年代都能记住“我”吧!在这里诗人对“我”的价值,“我”的社会权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舒婷的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诗作,则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其对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
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人的生命时,舒婷大声质问:“谁说生命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叶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注不息/谁说英雄已被追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
”(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无比宝贵的。
只要他是人,他就应该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决不能只是“无私”的“树叶”和“浪花”,决不能让人的尊严、权利、价值成为社会当权者中某些渎职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学费”。
为追求人的价值,为追求人的社会权利,“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再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一代人的呼声》)这可以看作是舒婷对这一追求的总宣言。
细读舒婷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深刻的心理反思和精神享受,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顿悟,令人难忘。
舒婷创作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舒婷的含蓄委婉,精致细腻的画面感,她赋予的每个平常的东西美好的生命和感情,让人看到一个平凡的温柔如水的邻家女孩,还看到一个倔强坚强满腔热血的战士。
不管覆盖多少时间的尘沙,她始终是一块温润如初的美玉。
诗中深刻揭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又作为一位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多数诗作显示了舒婷的浪漫主义的基调,那么《会唱歌的鸢尾花》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
写《致橡树》等诗的时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爱情的寻求者,她一方面宣称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做与橡树并立的木棉,另一方面,她也在寻找自己的橡树。
而到《会唱歌的鸢尾花》,诗人显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橡树,她渴望的爱情已经实现:“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但是,诗人并未沉醉到这种业已实现的爱情中而不能自拔,而是体悟到,爱情在女性生活中虽然占重要地位,却不是唯一的内容。
在诗中,爱与欲,构成诗人情绪涌动的浪花,理想与使命感则构成诗歌的精神底蕴:“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
”诗人珍惜爱情,但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仅仅属于爱人:“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力休闲/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从《会唱歌的鸢尾花》,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舒婷一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上来。
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爱情与事业、欲望与信念、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与痛苦。
正是舒婷诗歌中的这种深刻的自我矛盾,以及散点透视的结构和幻梦的引入,使这首诗显示出诗人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某种趋向。
自《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后,在她的第三本诗集《始祖鸟》中诗人已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女性,因而这阶段所写的,也主要是基于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