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工具。
教材:教师将根据学生年级和水平选择合适的经济学教材,如《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导论》等。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一到两节课进行教学。
下面是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分配:单元一: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1节课)-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单元二:供求关系和市场交易(2节课)- 解释供求关系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市场交易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市场交易活动,以加深对供求关系和市场交易的理解单元三:消费与储蓄(2节课)- 教授消费与储蓄的概念和原理- 分析消费与储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计划,培养理性消费的意识单元四:投资与经济增长(2节课)- 介绍投资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培养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单元五: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2节课)- 探讨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培养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评估方式: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衡量他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1.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提前准备充足的教案材料和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3.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经济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全册教案】高一备课组《经济生活》集体备课教案.doc

思想政治《经济生活》高一年段政治备课组【讲授新课】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属性教师活动1: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讲解]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教师活动2: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请看课本。
教师小结: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然后出现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讲解]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1)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学生活动1:(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3:教材P5“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教师活动4: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2、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其公式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式:W—G—W[提问]同学们看P6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精编版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a2eb2e52d380eb63946d00.png)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
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经济生活教学案

《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编号____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了解价格的含义⑦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⑧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⑨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⑤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②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③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④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⑤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方法、学法点津】1、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2、学法点津运用比较法,掌握知识。
通过对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和纸币、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知识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答案:1、C2、A3、B4、B5、B6、A《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2信用工具和外汇编号____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两种结算方式②信用卡的优点③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④懂得外汇的含义⑤理解汇率的变化⑥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在生活中使用信用工具的意识1、信用卡2、外汇3、汇率【教学方法、学法点津】1、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2、学法点津列表法。
经济生活的教案

经济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关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经济生活的定义与特点2. 经济主体与经济行为3. 经济体制与经济组织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 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2. 市场与竞争3. 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第三章: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3. 混合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理2.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3. 价格与消费决策第五章:企业行为与市场供给1. 企业行为与生产决策2. 市场供给与价格弹性3. 企业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经济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4. 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经济学方法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提供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材料。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3.理解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经济意识。
二、教学重点1.经济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3.1 经济生活的概念和特点经济生活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消费和分配活动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导向:经济生活的核心是生产,通过生产活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资源约束:经济生活受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的限制,需要在有限资源中做出选择;•市场交换:经济生活通过市场交换完成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达到供求的平衡;•利益驱动:经济生活中人们追求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形成一种以利益为驱动的经济行为。
3.2 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消费和分配三个方面。
1.生产:生产是经济生活的基础,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服务。
不同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方式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消费:消费是人们通过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
消费者的需求驱动着生产和供应,直接影响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3.分配:分配是将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财富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机构。
合理的分配体系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经济生活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
•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计划,统一安排资源的配置和生产活动的组织。
计划经济强调国家主导和集中管理,通常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和生产活动的配置主要由市场决定。
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自主性和竞争机制,个体和企业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和决策。
市场经济通常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授、讨论和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经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理解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掌握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
4.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经济生活的基本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
2.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分析2.小组合作讨论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教师用一个图画展示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讨论在这些场景中可以看到哪些经济活动。
Step 2:概念解释教师解释经济生活的概念,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
Step 3:经济活动教师介绍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
Step 4:经济制度教师讲解经济制度的概念和种类,包括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Step 5: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讨论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就业等方面。
Step 6:培养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经济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分工、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设计,并展示给全班。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适时进行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
2.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和了解的深度。
初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初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生产、消费、交换、市场、价格、价值、供需等。
2. 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
3. 经济决策:消费观念、投资理财、职业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应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经济活动,提高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的意义。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资源、生产、消费、交换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经济案例,如价格变动、市场供需等,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经济生活的认识。
5. 经济决策指导:讲解如何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如消费观念、投资理财、职业选择等。
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济活动,如模拟市场交易、投资理财等,提高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模拟经济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正确经济观念的树立: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济行为,评价学生树立正确经济观念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生活》2.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案例3. 模拟经济活动道具:如货币、商品等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概述•教案名称:经济生活•适用对象:小学生(三年级)•学科:社会科学•教学目标:–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素养。
教学内容一、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经济生活的定义–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和交换物品和服务时的活动。
–经济生活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2.经济生活的意义–经济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动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生活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促进了社会进步。
–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1.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使用物品和服务的活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交换:是指人们通过买卖、交易等方式进行物品和服务的互换。
2.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经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关系,供需平衡可以使市场稳定。
–劳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值。
–资源有限性: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要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通过演示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学习: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和规律,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入经济生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通过多媒体讲解,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
3.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教案标题:经济生活教案教案目标:- 使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技能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问题引起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例如:“你知道经济生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第二步:概念讲解1. 讲解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经济活动。
2.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决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1. 解释供求关系和市场经济原则,让学生了解价格、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探讨经济生活中的效益和成本,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
第四步:经济决策与管理技能1. 介绍个人理财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储蓄、预算和投资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如购物、消费和资源利用等,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环境的影响。
第五步:案例研究与分组讨论1. 提供经济生活案例,例如家庭预算管理、公司的市场策略等。
2.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针对案例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六步:小结与展望1. 对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责任,促进他们对经济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参与。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实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经济生活案例,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以促进学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估方式:- 针对所学内容,设计小组或个人项目,要求学生应用经济决策和管理技能。
-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互动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 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经济生活课教案

经济生活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经济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经济生活的重要性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经济生活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个人财务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个人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个人财务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储蓄和投资的方法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个人财务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个人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个人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个人财务管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消费与消费者权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消费和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保护自身消费者权益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消费的定义和特点消费者的权益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法和途径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消费和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消费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消费经验,并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消费和消费者权益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就业与创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
4.2 教学内容就业的定义和重要性创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就业和创业的挑战和机遇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性。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生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生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责任意识和理财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经济:学习经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活:学习生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2. 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稀缺性原则:学习稀缺性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稀缺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功利性原则:学习功利性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最大化效益。
•理性行为原则:学习理性行为原则的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成本与效益。
•供求关系原则:学习供求关系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3. 经济生活能力的培养•消费权益保护:学习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和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
•理财技巧:学习理财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金融知识,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分析,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3.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经济生活集体备课教案改好

经济生活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经济学基础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概念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市场与市场机制理解市场的概念与特性掌握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2.2 竞争与竞争政策了解竞争的概念与作用学习竞争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三章:消费者行为3.1 消费者需求与供给理解消费者需求与供给的概念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3.2 价格与市场均衡学习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第四章:生产与成本4.1 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掌握生产要素的概念与分类了解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4.2 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学习短期与长期成本的概念与特点掌握短期与长期成本的分析方法第五章:市场经济体制5.1 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理解市场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学习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与局限性5.2 市场经济的运行与调控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学习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与政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量理解经济增长的定义学习经济增长的测量方法6.2 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掌握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分析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案例第七章:货币与金融市场7.1 货币与货币制度理解货币的概念与职能学习货币制度的构成与类型7.2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类型了解金融工具的特点与作用第八章: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组织8.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学习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8.2 国际经济组织与全球化了解国际经济组织的类型与作用学习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九章: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9.1 经济危机的类型与影响理解经济危机的定义与类型分析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影响9.2 经济危机的应对与预防学习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探讨经济危机的预防策略第十章:中国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战略10.1 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0.2 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战略探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学习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经济学基础:理解经济学的概念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学习经济学的前提。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经济生活教案:理财规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理财规划的基础知识;3. 学会制定个人的理财规划。
二、教学内容1. 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1 经济生活的定义和特点1.2 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理财规划的基础知识2.1 理财规划的定义和目标2.2 理财规划的原则2.3 理财规划的步骤3. 个人理财规划的制定3.1 公积金、社保和个人储蓄的重要性和使用原则3.2 消费观念的培养和合理消费的重要性3.3 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步骤3.4 理财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看法和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经济生活对他们个人的影响。
2. 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介绍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理财规划的基础知识。
重点讲解理财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和步骤。
3. 实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个人理财规划的制定过程。
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规划,包括公积金、社保和个人储蓄的合理使用,消费观念的培养,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步骤,以及理财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方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探讨和讨论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规划。
引导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理财目标和计划。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个人理财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个人理财规划的制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经济生活和理财规划的理解和认识。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一)货币1.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二)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格由价值决定。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
(3)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制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反。
(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值决定价格 P16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A.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C.商品的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A.调节生产B.提高劳动生产率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三)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按消费对象影响消费的因素A.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D.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E.消费心理消费类型A.按产品类型: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B.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C.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理智消费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经济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经济现象的分析。
2.难点: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吗?”2.知识讲解(1)讲解经济的概念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师以供求关系为例,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价格、弹性、市场均衡等。
(3)讲解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
3.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城市近期房价上涨,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2)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正确率。
3.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积极思考。
3.作业和考试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经济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掌握经济生活中的关键概念和术语,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技能。
教学重点1.经济生活的关键概念和术语;2.消费观念和理财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技能。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游戏模拟等。
教学内容第一讲:经济生活的概念和原则1.1 经济生活的概念经济生活是指人类在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
1.2 经济生活的原则经济生活有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效益原则、资源优化原则、市场竞争原则、政府调节原则等。
第二讲:消费观念的培养2.1 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是指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科学有效地进行消费,不盲目跟风、不浪费和不贪图便宜。
2.2 消费风险的防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必须认真了解产品质量、服务内容、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以避免自己成为不良商家的受害者。
第三讲:理财技能的掌握3.1 理性理财的基本原则理性理财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制定预算、分配理财资产、避免借债消费、控制赌博等。
3.2 投资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投资风险是指投资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要在投资过程中认清风险,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
课堂练习1.请列举至少5个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关键概念和术语。
2.请自行设计一张理性消费的预算表格,并以每月为时间单位进行预算。
3.针对某种投资方式,请自行设计一个关于投资风险、收益和期限的投资决策模型,并提供相应的计算公式。
课后作业1.阅读一篇涉及理财投资的相关文章,写一篇至少500字的读后感。
2.选择一款消费品,调查其市场价格、品牌、质量和服务,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300字的产品评测文章。
3.自行制定合理的理财规划,包括储蓄计划、投资计划、收支平衡等,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经济生活》教案

经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和内容;2.了解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4.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素养。
二、教学内容1.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2.个人经济生活和家庭经济生活;3.社会经济生活和全球经济生活;4.经济生活的影响因素;5.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1.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2.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1.导入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和内容;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4.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1.导入: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的含义和重要性。
2.分析经济生活的内容:讲解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包括个人经济生活、家庭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和全球经济生活。
3.探究经济生活的影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经济生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策、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
4.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中的供求关系、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基本原理和规律。
5.小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经济生活的定义、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检验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经济生活案例,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生活,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经济生活的现实情况;2.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企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3.组织参观企业或经济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生活的魅力和挑战。
《经济生活》教案共3篇

《经济生活》教案共3篇《经济生活》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了解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3. 掌握经济生活的规律和特征;4. 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经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经济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3. 经济生活的规律和特征;4. 如何参与和建设经济生活。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通过PPT和黑板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全面阐述经济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经济生活的规律和特征等;2. 互动答疑法: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3. 观摩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听取专家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经济生活,增强参与和建设经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2. 掌握经济生活的规律和特征;3. 如何参与和建设经济生活。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时间|内容-|-第一课时|经济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1 经济生活的概念1.2 经济生活的重要性第二课时|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2.1 农业与工业2.2 服务业第三课时|经济生活的规律和特征3.1 效率与效益3.2 单位成本和经济规模第四课时|如何参与和建设经济生活4.1 经济行为4.2 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六、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 讲授PPT和黑板;2. 观察和参观企业和商场;3. 进行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询问: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提问;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课后报告;3.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课后作业及考试成绩。
《经济生活》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和特征。
2.认识生产要素及其作用。
3.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4.认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区别及特点。
5.掌握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经济生活的概念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
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人民币外汇的牌价。
三、学法指导(一)知识篇:重点问题分析1、货币的本质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便应运而生。
(1)等价物的含义。
在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而能够同一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它就处于等价形式上,也称等价物。
(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
第一,它首先是一种商品,是某一地区市场上人们比较认同、乐意接受的。
第二,它自身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第三,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产生时间不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出现比货币早。
特征不同,如货币价值比较大,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其他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不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储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
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对商品价值言,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商品流通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
两者有明显区别。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大大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3、纸币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必须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1)纸币的含义: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
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是犯罪行为。
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
国家以前强制使用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2)纸币的优点:成本低,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②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生早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
③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对不足只是引发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
而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不足。
难点问题分析1.外汇(1)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
外汇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保障进口、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具有重大的作用。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2)外汇的特征。
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
(3)外币与外汇。
外币与外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
外币并非都是外汇。
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2.汇率(1)汇率的含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
(2)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等。
(3)汇率的作用。
汇率同税收、财政、利率等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它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中国政府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3.正确对待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正确对待货币。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2)货币并不神秘。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用度。
(二)方法篇1、类比法。
如在学习价值尺度这部分内容时,为更好地理解货币为什么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可以拿尺子为什么能测量其他东西的长度,秤为什么能测量其他东西的重量作类比。
2、比较法。
对货币的五种职能从其概念、所需货币形式等诸方面作比较,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联系实例法。
在学每一职能时都尽量准确地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典型事例,并对其分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历史分析法。
在学习纸币的产生时用历史分析法,得出纸币产生的必然性。
5、比较法。
通过对货币和纸币的比较,主要弄清其区别,从而明白纸币并不是货币,没有价值,只是一种货币符号,它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热点分析法。
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内容标准二、知识纵横(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价格波动(2)各种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供求或者需求变动而进行的(3)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升上2、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活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内容。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购买。
(2)生活中为什么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3)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4)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
当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较少,压缩生产规模,调减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企业来说,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中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它就能获得较大的试产份额,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