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新进展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0 1 — 0 0 2 2 — 0 3
新 生 儿 黄疸 , 尤其 是 病理 性 黄疸 中血 清 未结 合 胆 红 素 明显 升
高 时 可导 致 神 经 细胞 中 毒性 病 变 , 进 而直 接 威胁 小 儿 生命 或造 成 严 重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后 遗 症 。 因此 , 对 新 生 儿 黄 疸 的 治疗 有重 要
给 药组 黄 疸 消退 、 胆 红素 值 恢 复 正 常所 需 时 间 为 ( 5 . 8 5  ̄ 1 . 5 5 ) d , 常 规 治疗 组 为 ( 7 . 8 0 + 2 . 2 0 ) d , 2 组 比较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O 1 ) , 中 药 外用 法 治疗 效 果好 , 且 无 副作 用 。
缩短 了病 理 性黄 疸 的疗 程 , 效果 明显 。
意义 。 传 统 的治 疗 方 案有 药 物治 疗 ( 如 苯 巴比妥 、 尼可 刹 米 等肝 酶 诱导剂 ) 、 蓝光治疗 、 脐静脉换血疗法等。 近 年 来 随 着 新 生 儿 黄疸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对 其 治 疗 方 法 也 有 了新 的 发 现及 改 进 , 现综 述
差 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1 ) ; 观 察 组 病 理 性 黄 疸 持 续 时 间 平 均
为4 . 2 d , 对照组平均6 . 4 d , 2 组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O . 0 5 ) , 表 明
新生 儿 对黄 疸 进 行早 期 预 防 和治 1 . 6 的新 生 儿 随 机分 2 组 。观 察 组 即给予 苯 巴 比妥4 ~ 8 g / ( k g ・ d ) +
新生儿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目录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要点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未来展望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 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 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 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 现象。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溶血性黄疸或光疗无效的患儿,可 采用换血疗法,以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
0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早发现 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新 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
孕期和哺乳期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 起新生儿黄疸的药物,如抗生素、维 生素K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新生儿黄 疸诊疗水平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排查引起黄疸的 病因,如溶血、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疗效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血清 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等。
诊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可采用不同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
光疗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
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包括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测定、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判断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
本文对近两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展现新生儿黄疸病因、程度及再认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红素;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脑病;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近三年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李立新[1]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与传统药物鲁米那-可拉明进行比较。
将60例足月正常体重、纯母乳喂养、中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鲁米那-可拉明治疗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治疗前、后婴儿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制。
思密达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的幅度为(36.36±10.12)μmol/L,疗效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组,且不需住院,不中断母乳喂养。
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
笔者认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简便,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的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马菲[2]将33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
试验Ⅰ组给予苯巴比妥,试验Ⅱ组给予苯巴比妥和思联康联合用药,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情况。
新生儿黄疸降的有一点慢,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降的有一点慢,治疗方法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黄疸。
黄疸的主要表现是皮肤、眼球、口腔黏膜、指甲床等黄染。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自行恢复,但也有一部分可能需要治疗。
一、治疗方法1.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特定波长的蓝色光照射,在被黄疸组织吸收和转移后,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加速新生儿黄疸的降解速度。
光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光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光线照射的时间应该精确控制,以免过长或不足而影响黄疸的降解速度;(3)父母要为宝宝戴好防护眼罩,以免过于强烈的光线刺激到宝宝的眼睛;(4)在光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宝宝的膳食和水分摄入,以确保宝宝的体力和生理机能正常。
2. 给药如果新生儿黄疸不是生理性的,或者是生理性黄疸逐渐加重、超过正常限度的,医生可能会对宝宝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1)半胱氨酸:可以促进肝脏解毒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2)小黄丸:可以促进肝脏的功能,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3. 换血疗法如果宝宝的黄疸过于严重,生理性黄疸经过光治疗和药物治疗均无法使黄疸水平下降到安全水平,医生可能会对宝宝进行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是将宝宝体内含有高胆红素血液的血浆和红细胞进行置换,从而帮助重度黄疸宝宝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确保宝宝的健康安全。
二、注意事项1. 观察孩子的排便黄疸的形成与胆红素过多有关,如果孩子的吸收、代谢、排泄等机能下降,胆红素的浓度就会增高,进而导致黄疸出现。
因此,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父母应该积极观察宝宝的排便情况。
如果宝宝的大便颜色发黑或者呈现浅黄色豆渣状,就说明胆红素的值正在逐渐下降,这时可以适当减少光疗的时间或者进行药物治疗。
2. 注意保暖新生儿黄疸治疗期间,宝宝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冒或生病。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宝宝感冒导致疾病复发。
3. 合理饮食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期间,宝宝的饮食也要注意。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
万方数据
[1]李江,唐春燕,黄桂红,罗昱澜,李春凤.医院药品有效期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华夏医学,2005,18(3). [2] [3] 马爱群.吕毅,董亚萍.药剂科手册.科学出版社。2008. 姜丽丽,谢升阳.浅谈中医院效期药品管理.中国药师,2004,7 (2):157・158.
X年××月××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他符号表示
剂量注射该药3—5p,mol可维持7—10 d左右;③中药治疗: 湿热型黄疸患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 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 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此型一般病情较重,多为 核黄疸患者。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 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菌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 煎服。 瘀滞型黄疽患儿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 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
出生时的17~51pLmol/L(1—3 mg/d1)逐步上升到86p,mol/L
(5 mg/d1)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他症状,1—2周内
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应不超过204 i_Lmol/L(12 ms/d1),早产儿不超过255 p,mol/L(15 mg/d1)。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 ixmol/L(12 mg/d1)也可发 生胆红素脑病,故应该对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有足够警惕,以 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出现得早,出生 后24 h内即可出现黄疸相关症状;②黄疸程度重,及面颈部 甚至躯干皮肤及巩膜呈金黄色或黄色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 有较明显的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 ms/dl;③黄疽持 久。出生2—3周后黄疽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 深;④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⑤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 佳、呕吐等表现者。 发生以卜病理性黄疸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 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 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 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种类:①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 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 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 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 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不是 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牛溶血。据报道,新 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DOI:10.16661/ki.1672-3791.2004-5712-5377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杨秋霞(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由于黄疸的患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刚出生时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容易发展为核黄疸,对听力以及智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该文回顾了新生儿黄疸的现况,并针对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护理方案,从抚触护理、光疗护理、游泳、中药药浴、中医穴位按摩等方面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治愈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早期护理 预后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b)-0188-04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NeonatalJaundiceYANG Qiuxia(Medical College,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3000 China) Abstract: Neonatal jaundice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al pediatrics. As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jaundice children is not yet perfect, the immune function is low at birth, so it is easy to develop into nuclear jaundice, causing certain damage to hearing and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for nursing plans, from touch nursing, phototherapy, swimming, herbal medicine bath,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point massage, etc. To explore th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apos; s inf luence on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jaundice, so as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promote disease cure provides reference basisKey Words: Newborn; Jaundice; Early care; The prognosis1 新生儿黄疸概述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NJ)是指是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新生儿皮肤、巩膜、粘膜或其他器官黄染[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系统地进行综述,正确的认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了解其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产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光疗;换血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中胆红素>85.0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w,早产儿大于4w;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约有60%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80% [1]。
近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致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防及治疗新生儿黄疸则变得尤为重要。
现对近年来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酶诱导剂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属核受体结构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激动剂,可增强配体蛋白、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和MRP2功能[2]。
其退黄原理是:①对肝细胞酶系统有诱导作用,刺激肝细胞内线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②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转移到肝细胞内;③可能增加了蛋白含量的作用,借以提高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功能[3]。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02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
肝功能检查
血常规检查
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检测 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
检查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排除肝炎等疾病引起的
黄疸。
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等 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
染、贫血等问题。
其他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 要进行其他相关实验室 检查,如凝血功能、甲
新型治疗技术与方法
蓝光疗法改进
新型蓝光治疗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副作用,使治疗过程更加安 全有效。
药物治疗方法的改进
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研究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 负担。
病因与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黄疸的病因
通过深入研究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黄疸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 案。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多样,包括新 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疾病、新 生儿溶血、母乳性黄疸等。
病理生理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 代谢能力有限,易导致高胆红素 血症;同时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 完全建立,影响胆红素的排泄。
临床表现与评估
临床表现
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粪便色变浅等。
评估
通过观察黄疸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 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的原理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皮肤下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黄疸水 平。
光照疗法的注意事项
光照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避免长时间照射造成 损伤。同时,应定期监测宝宝的黄疸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讲稿
第十节新生儿黄疸讲稿儿科教研组尚启凤一、新生儿黄疸概念: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份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其缘故很多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kg,而成人仅为 mg/kg.其缘故是:①、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多,诞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量、破坏也多;②、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周期短。
③、其他来源的胆红素较多,如肝脏等器官的血红蛋白和骨髓中的无效造血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临盆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阻碍血中胆红素与血红蛋白的连接,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输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到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酶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的特性肠道内细菌数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粪胆原、尿胆原;肠腔内葡萄糖醛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静脉抵达肝脏。
由于上述缘故,新生儿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容易显现黄疸,尤其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除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状态时,血肿加重。
三、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一、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的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诞生后2-3天内显现黄疸,4-5天达顶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血清胆红素的标准:足月儿<L (12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提出异义,因较小的早产儿胆红素<171(10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L(dl),为界限,国内的限在(12-15mg/dl)。
2024年度2024新生儿黄疸ppt完整版含内容
观察持续时间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7-10天内 自然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可能
持续时间更长。
观察伴随症状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其他异常表 现,而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发
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2024/3/23
14
03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2024/3/23
15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
血清胆红素测定
是诊断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 ,可反映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
提高家长照护能力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护理和观察方法,提高照护能力,促 进患儿康复。
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2024/3/23
26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2024/3/23
27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换血疗法
通过换出部分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血液 ,同时输入新鲜的血液或血浆,以降 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优点是起效迅速 、效果显著,缺点是操作复杂、风险 较高。
22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2024/3/23
23
胆红素脑病预防措施建议
2024/3/23
加强孕期保健
01
积极预防和治疗孕期感染,避免早产和难产,降低新生儿胆红
抗体筛查结果
肝功能检查结果
异常结果可能提示肝脏疾病或胆汁淤 积等病变,需结合其他检查及临床表 现进行综合判断。
若母婴血型不合,抗体筛查阳性,提 示可能发生溶血性黄疸,需密切监测 胆红素水平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4/3/23
18
04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最新诊治进展,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研究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了解 最新的诊治进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效 的治疗,降低因黄疸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02
黄疸基础知识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 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于 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胆红 素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结 石、肿瘤等疾病。
黄疸成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 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代 谢异常。
母乳性黄疸
由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 胆红素代谢,导致新生儿 出现黄疸。
遗传性疾病
药物治疗
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治 疗,促进胆红素排泄。
换血疗法
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时, 采用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
治疗效果
治愈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儿黄 疸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 疸的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复发率
部分新生儿黄疸可能复发,需要 持续监测和干预。
治疗方法进展
光疗
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发展了新型光疗设备, 如LED光疗仪,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药物治疗
临床试验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中药、益生菌等,以改善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 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提高了换血的安全性和效率。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 引言 • 黄疸基础知识 • 生儿黄疸诊治现状 •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 未来展望 • 结论
新生儿黄疸管理与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新进展培训课件
• 换血三次,最后全愈出院,无医疗纠纷
新生儿黄疸管理与胆红素脑病de诊断新 进展
3
病例二
• 男,三天,皮肤黄染二天入院 • 出生于长沙地区某医院,否认羊膜早破、窒息缺氧
史
• 生后母乳喂养,第二天出现皮肤黄染,第三天黄疸渐 加重,即送我院新生儿二科
• 尤其早期新生儿(生后一周以内)更多见 • 由于胆红素代谢de特点,约有五零%足月儿和
八零%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de黄疸 • 新生儿黄疸也是新生儿疾病de重要组成部分 • 重症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导致de核黄疸
是婴儿致死和致残de重要原因
新生儿黄疸管理与胆红素脑病de诊断新 进展
8
• 由于新生儿黄疸de高发生率、高住院率、以及严重de 致残率,使其越来越多de儿科医师、社区医师及家长共 同关注de公共卫生问题
新生儿黄疸管理与胆 红素脑病de诊断新进
展
目 de
我们一定要认识新生儿黄疸 我们能正确积极、及时处理新生儿黄疸
我们要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未干预、或干预不及时de严重后果
新生儿黄疸管理与胆红素脑病de诊断新 进展
2
病例一
• 女,五天,皮肤黄染三天入院 • 出生于常德某医院,否认羊膜早破、窒息缺氧史
10
影响胆红素病理作用de因素
• 一 胆红素浓度
当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三五二 umol/L时 极易发生核黄疸
• 二 游离未结合胆红素de梯度 (B/A比值) • 三 机体de状态 (缺氧、代酸、低体温、感染等) • 四 药物影响 (维生素k三、西地兰、消炎痛、磺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作者:王东晓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指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 umol/L(2mg/dl),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药物;光化学;高压氧;交换输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9-021 药物治疗1.1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是目前治疗肝内胆汁郁积、保护肝脏、促进黄疸消退的药物之一。
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可以补充急性肝损伤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体内缺少的内源性腺苷蛋氨酸,有效减少胆酸肠-肝循环,保护受损的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使胆汁运输系统功能正常并提高对内外源毒性物质的解毒处理能力,防止肝内胆汁郁积,达到保肝利胆双效合一的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肝脏生化指标。
1.2 微生态制剂在常规治疗黄疸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能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其作用途径为: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而微生态制剂主要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均是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建立正常菌群,从而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是金双歧。
1.3 肝酶诱导剂:有改善酶合成及提高酶活力,促进胆汁排泄双重作用。
常用笨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新生儿黄疸症状 宝宝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区分方法
新生儿黄疸症状1、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显,7~10天自然消退。
一般情况好,未成熟儿黄疸可能较重,可持续2~3周。
成熟儿血清胆红质多<12mg%,未成熟儿可<15mg%。
如每日增加>5mg%,或出生不久即有黄疸及黄疸较重者,应视为异常,宜进一步查明原因。
2、溶血症因母儿间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
黄疸出现早且重,常伴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
查父母、患儿血型及母血特殊抗体和患儿胆红质含量即可确诊。
3、感染或败血症:大都有感染病灶,伴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
4、病毒性肝炎多在出生后1~3周缓缓起病,伴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及肝功损害。
5、先天性胆管闭锁生后1-2周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肝脏肿大、质硬,尿色深、粪便色灰,呈陶土样,血胆红质(直应胆红质)升高。
6、其它溶血性贫血维生素K2及磺胺等药物中毒、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如半乳糖血症、呆小症及先天性遗传性高胆红质血症等。
宝宝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区分方法生理性黄疸的特点: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
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
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
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
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1.黄疸出现过早: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以内,早产儿在48小时以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超过同日龄正常儿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过85.5μmol/L(5mg/dl);3.黄疸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加深很多;4.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早产儿超过3周)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5.黄疸伴有其它临床症状,或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5.7μmol/L(1.5mg/dl)。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29期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症状及体征,新生儿黄疸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往往是由于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持续升高造成其脑功能损伤而引起,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黏膜变黄。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造成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齿发育不全等,远期影响可致患儿的听力、运动及智力发育迟缓,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婴儿中十分常见,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光疗、动静脉同步换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抚触治疗。
现对将近年来对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如下阐述。
充分喂养寻找一种能降低患儿胆红素的简便方法实有必要。
勤喂母乳,小儿喂食不足也有可能导致黄疸,良好的喂养方式和量可以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除,减轻黄疸程度。
药物治疗酶诱导剂:常用见于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
苯巴比妥作用机制:促使胆红素与葡萄糖醋酸结合,转化未结合胆红素剂量,加速其从肠道和尿中排泄;诱导肝内Y 蛋白,促进胆红素运输;诱导毛细胆管膜上的Na +/K +-ATP 酶活性,使胆汁分泌增加,诱导胆固醇降解酶,促使胆固醇分解成胆酸排出体外,从而增加胆汁和胆酸的生成。
尼可刹米能帮助胆红素转化,促进胆红素排泄。
单独用酶诱导剂疗效优于尼可刹米。
金属朴啉类药物和血红素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红素的产生,此为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新疗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其中锡朴啉以被美国FDA 批准使用,对溶血病及不适于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疗效显著[1]。
但目前尚未大量应用于临床。
白蛋白:新生儿静脉输注白蛋白可以起到退黄疸的作用。
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白蛋白联结后,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
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者血脑屏障,但是游离的非结台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