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范本,提升细节描写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材为范本,提升细节描写力
关键词:教材;范本;细节描写力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段学生处在习作起步阶段,他们能把一件事写完整,却不善于把一件事写具体。因为他们还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细节转换成文字进行表达。细节描写力的缺失,使他们文中的人物不会说话,没有动作,没有情绪,文章往往写成“流水账”。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认为,以教材为范本,仔细挖掘选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模仿迁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力。
一、分解观察,细化动作描写
小学生写作文,语言描写相对容易,只要把耳朵听到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基本就有了模样。可是动作描写却不简单。动作,首先要靠眼睛观察,看了之后再用脑子想,转化成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再转化成外部的写出来的话。小学生写动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笼统”。写同学口渴了喝水,学生就只会写“他连忙跑到座位上喝起水来。”要知道,如果将喝水的动作分解,可以细化成:奔进教室—冲到座位旁—抓起水壶—拧开瓶盖—凑到嘴边—咕嘟咕嘟
地喝起来。只有将动作分解成一个个慢镜头,才能把细节写好。教材中有这样的范例吗?有!请看《翠鸟》一文中写翠鸟捕鱼的动作: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一连串的动词把翠鸟敏捷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一面五
星红旗》中写“我”离开面包店的动作: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里的一连串动作描写,把一位宁可挨饿也不愿出售国旗的爱国留学生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又如《夸父追日》中写夸父追日的动作: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瞧这“拿、提、迈、追、跑”,用得多形象、多生动,将一个奔跑如风的神的形象带到了读者的眼前。
借助这些文本资源,教会学生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的动作,作品就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
二、静观内心,细化心理描写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所谓的“内心”,反映在作文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活动描写。这种写法是习作起步阶段孩子们接触较少的一种写法。但教材中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比较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片段,笔者对此及时捕捉,并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心理描写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中有一段儿童队员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反映出儿童队员们既希望检阅活动圆满完成,又担心拒绝了博莱克参加,会伤害同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出一群纯真善良的
少年形象。教学时,笔者故意将这段话删去,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即感受到少了这段话,文章就少了很多精彩,也就不能反映出儿童队员后来作出的决定是多么了不起了。接着,笔者顺势进行迁移,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博莱克,在接到参加检阅仪式的通知时,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交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哪!这是真的吗?伙伴们不仅没有嫌弃我,还让我站在队伍第一排!我能行吗?检阅那天,我会不会因为走不稳而摔倒?会不会因为一条腿走路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要是那样,可就糟糕了。不行,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刻苦练习,决不能丢我们儿童队员的脸!这段心理补白,不仅为学生体会下文中观众们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做了铺垫,而且让孩子初步体会到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必须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学生的日常习作中去。于是,笔者借校内开展的朗诵比赛、“六一”联欢会、科技节比赛等活动契机,引导学生写活动日记,尤其要求他们注意写好活动关键时刻自己的心理活动。几番练习下来,孩子们对这一写法逐渐运用自如。
三、多角度观察,细化场面描写
有一次,我们年段举行了大合诵比赛,从第二天收上来的日记来看,大部分学生只写了比赛过程,却忽略了当时的场面,无法让读者体会到比赛的热烈感,文章显得十分单薄。好的场面描写,可以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衬托主人公品质,使文章更生动,更精彩。该怎样让学生发现场面描写的奥秘呢?刚好当时笔者教到了《检
阅》一课,文中有一段对国庆检阅场面的描写——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这段话不仅烘托出了国庆检阅的隆重,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博莱克的精彩表现做了铺垫。笔者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街道”“楼房”“主席台”等多个角度写出了检阅的热烈气氛,然后从课文教学迁移到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点评,让学生尝试从“舞台布置、演员服装、演出道具、评委嘉宾、学生观众”等多个角度进行回忆,写一写比赛当时的场面,许多学生都交出了不错的作品。其实教材中的场面描写还不止这一课,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对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场面描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中,有对阿尔及利亚受灾场面的描写等。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这些散落的“珍珠”,将其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序列的训练,学生的场面描写力就能得到夯实。
总之,教材就如同一眼清泉,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捕捉教材中的精彩细节,好的习作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愿我们老师都来做教材使用的有心人,扎扎实实对学生的描写力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习作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训练系统[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罗丹红.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j].小学语文教师,2013(01).
[4]宋月娥.关于加强语用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j].小学语文,2013(06).
[5]薛万久.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种种[j].小学语文,2013(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编辑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