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4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3、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是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识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怀价值观:1、喜欢研究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2、感受用数据进行论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课件PPT,视频教师演示材料:弹跳飞盘、钢尺,板书卡,带玻璃管的烧杯、橡皮、拉力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①:实验报告表一、直尺,压簧,皮筋,海绵(长尾夹)学生分组实验材料②:实验报告表二、铁架台、钩码、弹簧秤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孩子们,我们在上课前来玩个游戏好吗(好)2、出示“弹跳飞盘”,这个玩具,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在去年冬天,你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哪些孩子会玩(举手示意),找两个孩子来PK一下。

3、两孩子比赛。

(游戏规则是:谁能让飞盘跳得更高,谁就算赢。

)4、评价。

总结:其实,玩也离不开科学的。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与“弹跳飞盘”有关的科学课,去探究“弹跳”现象背后的秘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什么(钢尺),它可用来作什么(测量长度,画直线……)为什么可以画直线(直的)现在我用力后,大家看它有什么变化(压弯、变弯)2、提问:是它的什么改变了(形状)3、提出问题:为什么形状会改变呢改变以后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板书课题)二、玩中探究,认识弹性和弹力1、认识弹性我们再看这把钢尺,原先是直的,当它受到外力后,变弯了(形状发生了改变);现在,孩子们试想一下,我松开手,去掉这个外力,会怎样(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即变直)。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以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海绵、硬币、钩码、拉力器一个,长尺子(学生自备)、实验记录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拉力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拉力器)谁知道怎么玩的,那位同学来试试?2、教师:(学生上台表演)坚持住,我们一起来看,拉力器怎么啦?(变长了)也就是拉力器的形状改变了,为什么形状会改变?(用力拉),是用力拉的结果。

去掉力,大家注意观察,看到了什么?(松开拉力器。

拉力器变短了。

比原来的还要短吗?一样长)拉力器在形状改变以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随口述出示板书:用力拉原来的形状变长松开老师拿着拉力器重复:拉力器原来是这样的,用力后——形状改变,去掉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那么,其它物体在形状改变以后会不会也像拉力器一样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二)探索和调查1、弹力与弹性(1)教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小礼物,这些小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呢?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2)师:我们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它的形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外力,它的形状又会有什么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是不是像同学们预测的这样呢?我们做个实验,边做边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画图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分组实验、讨论、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当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地球的形状改变之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地球的形状改变之后|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可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够做研究弹簧拉伸长度和所受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材料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橡皮筋根、塑料尺或钢尺、海棉、小弹簧、橡皮)——(材料袋1)2、弹簧秤、钩码5个、实验记录单——(材料袋2)教师准备:钢尺、拉力器、演示弹簧、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历活动1.同学见过拉力器吗?(出示拉力器)用来干什么的?2.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试试?感觉如何?3.那么在两个同学拉拉力器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形状改变)是什么使拉力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了呢?(板书:受到外力)当两位同学松开手,停止对拉力器用力时,拉力器怎样了?(板书:恢复原状)4.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拉力器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拉力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拉力器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5.那么,还有没有具有拉力器这样本领的其它物体了呢?老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材料,分别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观察有什么发现并将观察所得用文字或图画表示出来,好吗?(打开材料袋1)6.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观察物体是否具有类似于拉力器变化的特性。

7.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二、理解“弹性”,感知“弹力”1、揭示“弹性”概念拉力器、橡皮筋、弹簧、海绵、塑料尺等物体都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性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弹性”:科学家对这些物体的特性是这样描述的,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出示课件1)2.感知“弹力”(1)(展示撑竿跳高图片)——(出示课件2)问: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加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使运动员跳起来的?(2)介绍车辆避震器、轮胎、夹子的弹性应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四年科学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二节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跳跳球、垒球、钢尺、课件。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弹簧、小皮球、橡皮筋、塑料尺、玻璃球、方座支架(贴有刻度尺)、有指针的弹簧、钩码、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师展示跳跳球和垒球,把他们拍在地上,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弹力或弹性)二、理解“弹性”,感知“弹力”1、理解“弹性”1)提问:什么是弹力或弹性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可能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集体来做一个研究。

现在来看这把钢尺是什么形状的2)教师弯曲钢尺,让学生观察现象(钢尺形状改变了)提问:为什么形状会改变了(施加了力)做出使钢尺恢复平直的动作——撤销外力,让学生观察3)学生动手提出问题:那么其它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会不会也像钢尺一样呢接下来就来研究其它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会怎么样展示材料(塑料尺、弹簧、海棉、皮球、橡皮筋)使物体的形状改变,然后再把外力去掉,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呢(用力后会改变形状,去掉里以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5)小结:物体的这一种本领、性质,科学家就把它称之为弹性。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弹性。

(课件出示概念,一位学生读一读)提问:那么塑料尺和垒球有弹性吗为什么播放动画,感知垒球发生形变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在平时生活中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继前一课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力的普遍存在以后,指导学生来认识生活中一种具体的力---弹力。

教材是按照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应用的程序来设计的。

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来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即给物体施加外力时,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进而认识到这样的物体都具有弹性。

而能够使这些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就是弹力。

二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预测—实验---结论的这一过程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深长的长度越长。

三是了解生产生活中弹力的普遍应用。

让学生知道科学科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活中随处可见力的存在。

但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对这些力的存在只是一个表象的认识,而这些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学生还不是很了解,概念模糊。

所以,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就将学生引入到力的概念认识,让学生开始认识什么是“力”,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

本课紧接着带领学生继续认识生活中一些其他的“力”----弹力。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都具有弹性;能够使改变形状的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2、能够区别弹性和弹力。

3、知道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学,敢于去发现。

2、善于观察、思考,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状。

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验记录单学生准备:海绵、橡皮筋、弹簧、钢尺、硬币。

六、教学过程一、实物操作,导入新课,发现问题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四种东西。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4.体验弹性与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压簧、弹簧、海绵、橡皮筋、钩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图片中是什么运动?怎样才能把箭射出去?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弓形状改变以后才能把箭射出呢?今天我们学习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教师讲述: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会有什么发现?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全班交流探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简要板书。

5、教师点拨弹性的含义。

6、教师引导提问:海绵有弹性吗?钢尺有弹性吗?弹簧有弹性吗?橡皮筋有弹性吗?那五角钱的硬币有弹性吗?7、学生自由发言。

8、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枚五角钱硬币实验探究他的弹性。

9、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10、教师引导: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11、学生试探回答。

12、教师引导点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只不过有的物体形状改变是肉眼观察不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说它不存在。

1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用力后改变了形状,可是大家忽视了刚才手的感觉,这回咱们让物体改变形状时,手要慢慢离开物体,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14、学生再次试验,重点体会手的感觉。

15、学生汇报交流。

16、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点拨:弹力。

引导:教师手拿一根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性吗?教师用力拉伸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力吗?(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教师引导:刚才老师看到大家手中的弹簧怎么伸的不一样长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谁来解释一下?2、学生交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教学目标: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2、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感受到弹力及方向;3、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三、教学重点:对弹力和弹性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器材一套,弹簧、橡皮筋、海洋球、气球、塑料尺、海绵、、铁架台、钩码(52个)、软卷尺。

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问题。

1、同学们,平时喜欢体育活动吗?今天蔡老师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个体育活动,这个活动要有点技术含量。

等会看完后看看有谁能说出这是什么项目。

在看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个要求,看看运动员手中的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观看。

3、师:这是个什么运动项目啊?不错,看来你对体育知识了解的还挺多的。

好,再来说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手中的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的真仔细,当这个运动员用力跳时,撑杆变弯了,去掉力后,撑杆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板书)二、理解弹性和弹力。

1、谈话:撑杆太长太大了,不好拿到教室里来。

但是,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另外一些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是否也是和撑杆一样,具有刚才电视里那样的本领呢。

2、老师出示物体,请学生说出名称。

师:现在有没有变化?那怎么才能让它有变化?对,要在上面用力,再来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还要慢慢去掉力,再观察物体,有否有变化。

把你看到的用文字或图画把它记录下来。

听明白了吗?课件出示要求①、在物体上用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②、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③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看看想想: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活动。

(我去黑板贴字)4、汇报交流。

(老师把学生回答写在黑板上)5、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呢?板书完善:用力时,形状或体积会改变去掉力后,形状或体积会恢复弹性6、原来这些物体和撑杆具有一样的本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⒉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⒊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魔力弹性礼物、拉力器、注射器、硬币(24个)、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弹簧挂板、小弹簧、钩码、直尺、实验单(2份)。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弹簧魔力玩具。

师:同学们,你们收到过礼物吗生:收到过。

师:老师也收到了一份礼物,它就在这个盒子里。

谁来猜一猜,这个盒子里的礼物可能是什么请两三个学生猜测一下。

师:那么大家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打开来看一看。

教师将玩具盒打开。

生:学生面部露出惊奇的表情。

师:老师从你们惊奇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你们觉得这个礼物很神奇,对吧生:是。

师:它神奇在哪儿生1:它一下子就跳出来了。

生2:它的下面安装了弹簧。

师: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么小的盒子能装下这么长一个礼物生:因为它里面安了一个弹簧,一盖住盖子,弹簧被压了回去,打开盒盖,弹簧又弹起来了,上面的物体也跟着被弹了出来。

师:你们猜:现在礼物中的弹簧有什么变化生:它的形状改变了。

师: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还会不会有其他的现象发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幻灯片并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二、探究新知㈠实验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性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依然和平时一样,通过实验来探究。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做这个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师:实验前,老师有一个“安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出示“安全提示”的课件。

师:好,现在各组派代表上台领一下实验器材和报告单。

一会儿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看哪个组的实验做的又快又好,实验单填得又简单又明了。

师:好!现在各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0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0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给弹簧找同伴的活动,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归纳弹性的概念。

2.通过再次辨析,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

3.能够区分弹性和弹力,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在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教学难点:意识到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

三、教学准备弹簧、海绵、铁丝、纸片、皮筋、塑料片、木块、玻璃片、纱布、橡皮、装满水的插有玻璃管的烧瓶、纸杯、木棒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想知道它是什么吗?生:想2.师:但是这个东西想和同学们玩一个捉迷藏,它就藏在接下来大家要看到的几张图片当中,聪明的你们能找到它吗?生:能3.师:但是在找之前,老师对大家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猜到之后就举手,但不要说出答案,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最先猜到是什么东西,可以吗?生:可以4.(ppt出示图片)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张图,是一个木头夹子,有的同学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到底正确不正确呢?我们来看第二张图,哦,第二张图是一支圆珠笔。

老师看到更多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了,你们真聪明!那我们现在来通过第三张图确认一下我们的答案,(出示第三张图),所有同学都猜到了吗?在出示第四张图之前,老师想先听听看你们的答案对不对,老师要听举手最端正的同学的答案哦!请2名学生回答生:是弹簧师:(再请一名同学)你的猜测呢?生:也是弹簧师:大家都认为是弹簧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没有师:看来大家都认为是弹簧,我们先来看看第四张图(出示图片)现在有没有同学要改变自己的答案的呢?生:没有师: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出示弹簧)没错!就是弹簧!老师发现四(3)班的同学真聪明!5.师:刚刚老师说了,弹簧是个有趣的东西,哪里有趣呢?现在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来玩一玩这个弹簧,你准备怎么玩?学生上来玩(手拉弹簧,弹簧拉长)6.师: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生:弹簧变长了师:哦,那现在老师怎么没有看到弹簧变长啊?生:要用力师:原来要用力弹簧才能够变长,那要是用一点点力呢?如果是力没了呢?生:变回原来的样子(若学生回答变短,师:到底是变短了还是恢复成了原来的样子?)师:看来,不管用力的大小,只要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把力去掉,弹簧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6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6

[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具有普遍性并认识弹力。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学情分析】: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体会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能够设计并做好验证皮筋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

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设计和验证皮筋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铁架台、橡皮筋、钩码、实验记录单、拉力器、测力计、锥形瓶、玻璃管、橡皮塞、红水、磁铁等学具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直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

1、谈话:老师手里有一个气球,它是什么形状的当我用手捏之后它又变成什么形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大家可以通过捏一捏、拉一拉、弯一弯的方法来玩一玩这些物品,看看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1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强调实验要求:1).用画图或文字记录物体开始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2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2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认识和区分弹力和弹性。

3.能够通过探究发现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4.了解物体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物体的弹性。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握力器、压簧、橡皮筋、海绵、小木块、短螺杆、纸片、玻平底烧瓶;平底烧瓶制成的微小形变实验仪器;带指针拉簧、钩码、支架、尺子。

2.演示器材:长螺杆1根、长木条1根3.实验记录表格【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请大家玩一玩桌上的物品。

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大家可以看一看、玩一玩托盘里的物品。

【课前把8个物品名称贴在黑板上】第一部分:认识弹性与弹力。

一、认识“弹性”。

5、在刚才在实验中,有没有发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学生汇报。

【板书:弹性的概念】教师在板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

同座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弹性。

6、教师手指木块、螺杆、烧瓶、纸巾。

这些物体符合“弹性”的概念吗哪里不符合真的是这样吗(1)请大家拿起纸巾的一角,用食指轻轻的向下施加外力,再撤去外力,观察有什么现象。

【板书:轻】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现象。

这样的现象符合弹性的概念吗纸巾应该放在哪一类轻轻的作用是什么(2)烧瓶在收到外力是形状发生改变了吗这么肯定啊!【出示:洗手液瓶子】:这里有一个洗手液的瓶子,上面插了一根细管。

如果我给瓶子施加外力,看有什么现象撤去外力,又怎么样细管里水位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出示:微小型变实验用烧瓶】。

如果我们给这个烧瓶施加外力,细管中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什么反过来说,如果同我们想的一样,在施加外力时烧瓶没有发生形变,细管中的液面应该怎样想不想试试请1号同学来领取实验器材。

学生活动。

【板书:细管】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一、预期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物体具有弹性。

2、通过操作知道物体的弹性是普遍存在的,并有一定限度的,在物体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性越大。

3、体会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难点:了解弹簧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课件、海绵、弹簧、橡筋、皮球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老师这有一个气球,你能改变它的形状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学生演示)他是怎样改变气球的形状的?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手指比划比划。

慢慢去掉力后,气球又变成什么样子?气球在恢复成原样的过程中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再用手指比划一下。

当气球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气球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边总结边用图画记录)。

这种现象到底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有这一种物体有这个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怎么样?(板书课题)(二)、探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特性。

(课件出示活动一)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弹簧、橡皮筋、皮球、海绵)2、实验前请同学们先读实验要求。

在不破坏物体的前提下拉橡皮筋、捏皮球、捏海绵、拉或压弹簧,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3)、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或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

时间为五分钟,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

3、学生汇报结果。

5、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体用外力使它发生形变,再慢慢去掉力,用你的手体会去掉力时,手上的感觉。

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们在往下压弹簧,慢慢松开的时候,感觉弹簧在往外推。

生2:橡皮筋把它拉开之后,就会感觉到它有一种往里缩的力。

师:刚才同学们体会到的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7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7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认识弹性和弹力。

3、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弹性应用的例子。

4、能做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体会用数据论证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3、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不会留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上,以生活中的现象为突破口,带领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新知。

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引导,使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操作体验,反馈观察结果。

师:这四种物体受力后和去掉力后都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说教师小结:像皮球、橡皮筋这样,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设计意图:弹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橡皮筋、弹簧、海绵、钢尺等材料,让学生在拉、压、折的活动中,观察这些物体受力后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去掉力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这一变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弹性这一概念,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真正得到落实。

2﹑认识微小形变师:硬币有弹性吗(没有)师: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2篇

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2篇

1、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内容。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显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正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节课当中试图体现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

一、着眼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上课前,我对学生说“桌上的球你们想玩吗?这是今天的科学课老师带给大家的礼物,希望这节课我们合作愉快。

”学生玩了以后,让他们说喜欢哪一种球?理由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给学生“玩”,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实验器材一定要选择学生喜欢玩的物体。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优秀教案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在实验中获取信息,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

3.学生能够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对物体用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教学难点】了解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小乌龟玩具。

学生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橡皮筋、海绵、尺子、气球皮、硬币、(两端带挂钩的)弹簧、钩码、铁架台、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跑跑小乌龟),谁会玩?(请两名同学演示是怎么玩小乌龟玩具的)2. 引发思考:他们是怎么玩的?(拉一下小乌龟的尾巴,它向前“跑”了。

)为什么拉一下小乌龟的尾巴,它就能自己向前“跑”了?(里面有什么秘密?)学生试着解释。

3. 验证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教师拆开玩具进行证实:有发条。

)用力拉线时,发条有什么变化?(形状改变了)4. 引出课题:形状改变了就会带来这么神奇的作用?有些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好不好?<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设计意图:引发问题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在对有结构的材料的研究中引出问题。

]二、实验探究、交流归纳(一)认识弹性、弹力1. 大家已经发现桌上的盒子里有不少物体,都有什么(一名学生说)?你能否让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呢?怎样使它们发生形变?大家动手试一试。

2. 观察后汇报:刚才你用的什么方法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用手捏一捏弹簧和海绵、拉一拉橡皮筋和气球皮(弹簧)、弯一弯尺子……)3. 交流:通过刚才的动手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可以伸缩,有弹力……;用力的时候,形状会变,去掉力后,又会恢复原来样子。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表格式教案附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表格式教案附教学反思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重 点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教 具实践 活动四年级科目科学教学时数1 课时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法 橡皮筋、 海绵、小弹簧、 拉簧、钩码、直尺、注射器、小皮球 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畅想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检 查 板 书 设 计弹性:受到外力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形状改变 去掉外力 恢复原状弹力: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皮球,用手指捏一下小皮球,再松开,反复几次,让学 生观察小皮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 2、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怎样。

(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弹性与弹力 (1)出示大的粗的拉簧,老师用力拉弹簧然后再松开。

(2)提问:①在老师拉弹簧的过程中,弹簧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弹簧变细、变长。

板书:形状改变) ②是什么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了呢?(板书:受到外力) ③当两位同学松开手, 停止对弹簧的用力时, 弹簧又怎样了? (板 书:恢复原状)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察观察并思考(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弹簧的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弹 簧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弹簧又恢复到原来 的形状了。

) (4)老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材料(皮筋、弹簧、海绵), 分别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观察有什么发现 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下面的记录表中。

(注射器的实验由老师演 学生探究并填写 示。

) 活动记录表 物品 气球 橡皮筋 海绵 弹簧 注射器 (5)学生探究、讨论、汇报 (6)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 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 弹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0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3、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研究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2、感受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钢尺学生分组实验材料(1)海绵、弹簧、钢尺、橡皮筋。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2)弹簧、钩码、直尺、自制实验板、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直尺,假如老师把直尺的两端往里折,问,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力的方向指向哪里直尺的形状如何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3、教师小结,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力的影响下,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就会发生变化,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假如我们去掉这个外力,物体的形状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你们想不想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二、在玩中探究,认识弹性。

1、老师这里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请大家动手玩一玩,看看你是否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有自己的发现请学生领取第一份分组实验材料,动手玩一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3、师讲述: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4、分析生产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学生分析说明5、师讲述:物体由于弹性大小不同,所发生的形变也不同。

请学生动手弯一弯钢尺和塑料尺,观察它们发生的形变,体验谁的弹性更大些。

6、动手体验谁的弹性更大些,请学生给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这四件物品按弹性大小排序。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8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8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4.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2.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2. 愿意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3. 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所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本课的发展线索是以“弹力”为脉络展开,引导学生研究橡皮筋、弹簧、海绵、尺子,理解弹性(恢复原状)。

通过一组探究活动,建立弹簧伸长与所挂钩码数量的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

以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利用多种方法感知事物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的目标。

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不会留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上,要带领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新知。

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皮球、课件、拉簧、弹簧秤2. 学生分组材料:橡皮筋、海绵块、压簧、直尺、硬币、铁架台、拉簧、钩码、弹簧秤、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看这是什么(小皮球),其实这个小皮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仔细看老师对小皮球做了什么(挤压小皮球)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球变扁了)手松开,现在呢(变圆了)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形状)(拍小皮球)小皮球怎么样了(弹起)2、引出课题:小皮球为什么会被弹起来呢小皮球形状改变了还能恢复原状,那其他物体有没有这样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好不好设计意图: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地球的形状改变之后(实验课)|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地球的形状改变之后(实验课)|苏教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实验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理解弹力和弹性;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实验所呈现出来的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乐意和他人协作完成实验,共同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理解一些形变不明显的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也具有弹性。

三、教学准备:
弹簧、直尺、海绵、橡皮筋、硬币、实验报告单若干(后附实验报告单)四、教学过程:
1
2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都是围绕常见物体的弹性以及有关性质来展开实验探究。

整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实验,通过三个小实验学生明白了物体是具有弹性的,只不过有的物体的弹性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并且物体的形变是有限度的,超过了物体形变的限度,物体将不再具有弹性了。

实验过程中,学生对第二个实验的结论不是很好理解,因为硬币的质地很硬,它在被力作用后发生形变,但是不明显,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仅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不容易理解,应在实验中,让学生多做,同组的同学相互做,相互体验,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具有普遍性并认识弹力。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及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

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实验记录单拉力器
学具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钢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境质疑
1、谈话导入:最近,老师收到了一个礼物。

这礼物给老师带来了惊喜和快乐,今天老师想把这份惊喜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带来了这个神秘的礼物,你们猜猜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猜测根据。

3、师:同学们对于这个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有着各种设想,那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盒子,一见分晓。

二、探究研讨,寻找答案
1、打开盒子展示玩具弹出的过程,提问:面对这个玩具,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呢?
2、谈话:刚才大家都认为这种玩具中可能安装了弹簧,当盒子盖上时,弹簧被压住,这个可爱的小玩偶就藏在里面;当盒子打开时,弹簧就带着小玩偶一起弹出来。

请你们玩玩弹簧,看看它有没有这种本事。

3、学生玩弹簧,初步感受弹力和弹性。

4、教师展示玩具内部构造,解释盒子的奥秘。

三、认识弹性和弹力
谈话:生活中除了弹簧有这种本领,还有哪些物体有这样的本领,在小组里说一说。

1、分别出示橡皮筋、压簧、海绵、塑料直尺,让各小组4位同学每人依次从实验器材盒中拿一件在各自的手中。

学生说有哪些物体,加力之后慢慢松手感受一下,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学习任务。

2、按教师提示,学生依次分别演示: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钢尺,没有演示的学生仔细观察: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与去掉外力时,它们各自的形状或体积有什么变化?(学生演示并汇报自己的方法: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弯一弯等)
3、谈话:都做完了实验,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生上台,请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

)还有哪组想补充。

(同学汇报)
4、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当我们用力时,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当松开后又恢复为原来的样子)
5、讲解: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做“弹性”(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弹性的概念。

6、谈话:(出示弹簧)刚刚我们用手压弹簧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感觉有一东西在往外撑着)也就是感觉到有一个力的存在。

7、小结:压弹簧时会感觉到有一个跟我们所使用的力的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使弹簧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课件出示)齐读弹力的概念。

产生弹力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区分弹性与弹力:弹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而弹力是一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状的力。

8、(出示硬币)很硬的物体一般不易发生形变,比如硬币提问:这枚硬币有弹性吗?(没有、有)
9、学生实验(三枚硬币排成一条直线,前两枚硬币紧靠在一起,使劲按住中间硬币,后边硬币离中间硬币要有个空隙,然后弹后币。

)10、思考:你们看到硬币形状改变了吗?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前边硬币会被弹出去?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做一做体会一下
1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2、小结:这是由于中间的硬币受到外力后瞬间形变产生的弹力使右前币弹了出去,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形变。

许多较硬的物体我们需要高精度的科学仪器才能测出来,其实,任何物体受到外力时都会产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是微小的,无形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齐读) 物体的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1、玩拉力器,作出假设。

(1)找几名力量悬殊的学生上台比赛。

(2)为什么这几名学生拉的长度不一样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越短
2、设计实验方案。

(1)这个想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

如何来开展实验呢?(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3、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卡,学生动手操作。

4、投影仪展示实验报告单。

师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5、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又发现了什么?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也相等。

6、那同学们预测下,挂5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呢?
7、动手操作,证明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8、想一想: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的伸长度会有这样的关系吗?(弹簧有弹性限度的。


9、最后得出总结: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越短。

五、课外延伸,感受弹性的魅力
1、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呢?播放弹力和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以及精彩表演视频
2、情感熏陶:有几句关于弹簧的话老师很喜欢,“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希望你们遇到困难时,做个强者,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受到外力→形状改变性
质弹性
一切物体
去掉外力→恢复原
状力弹力
教学反思:
1、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因此以学生喜欢的“玩、猜测”引入教学,在玩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探究热情。

2立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上课中让学生玩了拉力器后,让他们谈谈观察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
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

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着眼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

在做完几个实验后,学生普遍发现和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紧接着让学生把弹性与生活联系起来,欣赏有关弹力的精彩表演视频,一下子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重了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寻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持续发展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