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 土地私有制为主导D. 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2、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哪种行业最能体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A. 丝织业B. 制陶业C. 冶铁业D. 造纸业3、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最为普遍的土地制度是 ______ 。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自耕农土地制度4、题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形式是 ______ 。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手工业作坊5、下面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

B、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C、唐宋时期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农业领域。

6、下列哪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税收?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7、唐代初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是:A、北方以农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B、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生产为主C、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商贸业为主D、北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和商贸业为主8、在宋代,以下哪项商业制度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A、旧市区制度B、夜市垄断制度C、塌坊制度D、生财铺制度9、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点?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重视粮食生产,忽视手工业发展D、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A、市井繁荣,商业活动频繁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D、海外贸易活跃,海外市场广阔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洪武元年春,明太祖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洪武二年,明太祖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保证赋税征收C.打击富民经济D.防止官员贪污2.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3.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4.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这表明此时()A.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B.工匠一律以银代役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D.官营手工业市场化5.《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7.以下关于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①唐朝出现五大名窑;宋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①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①汉代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东汉以后,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先后内迁,同时中原地区汉族迁往南方,其主要影响是()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D.促进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3.西汉《盐铁论・水旱》篇中写道:“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

”这反映出西汉盐铁专营A.提高了铁器铸造数量B.加重了百姓负担C.增加了政府田赋收入D.巩固了专制统治4.人类最初的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联系甚少,但进入农耕文明后,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哪些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比较稳定的农业产量④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

这一做法A.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D.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6.下表是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

该表的信息说明A.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南方的生产技术一直比北方先进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7.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宋代南方手工业进步C.宋代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8.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夯实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及生产工具演变历程的认识与判断。

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答案:D2.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B3.导学号52340001下面两幅民间剪纸作品寄托了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农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从题干来看,劳动人民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答案:B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由此可知(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说明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答案:D5.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C.西汉冶铁业技术提高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解析:“铁器者,农夫之死士”强调铁器在生产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2.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用于农田犁耕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便于交通运输D.用于灌溉农田3.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C.国家“重商”政策确立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抑制了土地的兼并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3.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6.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

这一现象表明()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7.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2.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①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①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①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4.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5.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给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2021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2021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综合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2.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3.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4.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6.下表为明朝苏州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

据此可知( )A.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B.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D.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明中期以后,一方面“弃儒就贾”现象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模仿绅士,并以“儒商”自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传统思想影响深远B.儒家思想越来越不受重视C.逐利成为社会风气D.商业发展促使阶层观念变化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知(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9.《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训练卷历 史 (一)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 .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D .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排除B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只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C 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 项。

【答案】A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

这反映了 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由材料“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可知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抑商的政策,排除D 项。

【答案】B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由此可知,西汉时期A .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B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C .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D .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解析】仔细观察图1可知,西汉的五个经济区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已有经济区的分布,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排除A 项;图中只能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无法看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B 项;由图中可以看出,华北一带的两个经济区是有重合之处的,说明各地区并不是呈现孤立的状态,排除D 项。

【答案】C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

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

材料主要表明A .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B .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C .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 .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 项;“农、商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业进步明显”,与“粮食自给”、“交易,俱不用钱”等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岭南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岭南是南方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

【答案】A5.清代松江人叶梦珠曾说:“吾邑地产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

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水稻种植已经无利可图 B.出现了农业专业生产区域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解析】根据材料“地产棉”、“赖以济”、“种植之广”可知棉花在松江地区的种植较为普遍,赋税的征收也依赖棉花,体现了农业生产区域的专门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棉花种植的普遍性,未体现水稻种植的情况,排除A项;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棉花的种植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答案】B6.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C.支撑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解析】依据表格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迅速,为人口增长提供经济基础,故选C项;明清时期,中国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虽然在经济总量上领先世界,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铁器牛耕的耕种技术到明清时期没有发生质的突破,排除B项;表格中无法得出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排除D项。

【答案】C7.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

宋代“席地而坐”普遍被“垂足而坐”代替,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

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 B.西周宗法制度逐渐瓦解C.手工业生产受到生活方式影响 D.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解析】根据材料“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垂足而坐……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生活礼仪的变化,影响了手工业制成品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公私属性,排除A项;宗法制度要体现的是宗族血缘关系,排除B 项;中央集权与手工业制成品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答案】C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解析】“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 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答案】B9.棉花自汉代传人中国后,直至唐代只在今西北、西南部分地区零星种植。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材料体现了A.政府政策促进棉花推广 B.棉纺织业技术不断进步C.中外技术交流日益深入 D.棉布已成民众主要衣料【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元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置了众多“木棉提举司”,并且“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说明政府通过颁布一些政策来促进棉花的推广,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棉花种植的扩大,没有提及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棉花种植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及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没有涉及中外技术的交流,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时期,排除D项。

【答案】A10.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农户一般将植桑养蚕作为副业,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

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染)局,生产丝织品。

这种经营状况A.反映了城乡社会分工 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地位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抑制了区域性商帮发展【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农户“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即对蚕茧进行初步加工,而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染)局,生产丝织品”,即将生丝制成成品,这反映了农户和政府的分工,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反映农户和政府的一种分工合作关系,没有提及巩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仅反映了农户和政府的分工,没有提及商帮群体,排除D项。

【答案】A11.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

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

这说明外贸A.同化了东亚文明 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C.密切了两地交流 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解析】据材料“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可知由于瓷器的传入导致东南亚国家的饮食习俗得到改善,从叶子到器皿,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进步,故选D 项;材料强调的是瓷器改变东南亚的饮食习俗,而未涉及到文化的同化,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是促进东南亚文明进步,而未涉及到向近代文明的演进,排除B 项;材料侧重于促进东南亚地区的文明进步,而不是强调两地之间的交流,排除C 项。

【答案】D12.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

汉文帝时期“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主要反映了A.汉代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适时调整【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汉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说明经过汉高祖、汉惠帝两代帝王的经营,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到汉文帝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严格限制,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汉时期,汉文帝对商业政策的调整,而不是对“抑商”做重大调整,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西汉政府对商业政策的调整,没有提及商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B项;汉高祖的措施是“抑商”政策,而汉文帝的措施却是对商业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排除C项。

【答案】D13.宋太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如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

这些措施A.有效缓解了宋代财政危机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D.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解析】由材料“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可知通过商税和法令等严格的规定规范商业活动,故选D项;“有效缓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商税的规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

【答案】D14.表1 宋代赋税收入(万贯)(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据此可知,宋代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解析】题干提及宋代赋税总收入增加,农业税相对平稳,且总有略降,而商税大幅上升,故选C项;宋代农民负担仍然沉重,排除A项;民营手工业占主导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是在清末时期,排除D项。

【答案】C15.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

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江南市镇经济繁荣【解析】题干提及扬州由六朝时期的“芜(荒芜)城”跃为“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交通因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故选B项;题干提及六朝时期扬州萧条,排除A项;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排除C项;市镇繁荣是在宋代以后,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