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上课课件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ppt教学课件(共53张)
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 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 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 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 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 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姿色倾国固然是 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 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 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 泉宫初次召见杨玉环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 衣曲》,杨玉环似乎有先天的感受,当即起舞,如仙女 飘逸,极尽其美,唐玄宗大为高兴,自己还亲手操鼓, 在一旁伴奏。
长 恨 歌
白居易
陕西省丹凤中学 wangshuliang
简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晚年 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 新郑县),后迁下邽。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他生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诗人。他少 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 年)中进士,十八年, 举书判拔萃科。白居易一生为官以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 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中进士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元 和元年(806年),授盩至县尉,元和二年,授翰林学 士,三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 府运动,五年,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这一时期,他写 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 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痛恨。
然而,面对这帮刀枪出鞘的军士,玄宗深知大势已 去,已救不了自己的爱妃。不过,他不忍让贵妃惨遭士 卒的屠杀。在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后,他赐 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 树上。其时,贵妃年仅38岁。 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此后,唐玄宗无 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终日郁郁 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杨贵妃。长安光复后,玄宗回 到京城。他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 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宝应元年(762年) 的四月五日,唐玄宗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抑郁而死。 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造成政治腐败的局面, 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当然要予以鞭挞,但是, 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真挚而专一的爱情故事却成了千古 佳话。
人教版高中选修《长恨歌》课件(共61张PPT)
•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 合金钗寄将去。
•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 照应玄宗的思念,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 点明题旨, •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主题。
思维导引四
4、除了以上的种种,在“汉皇重 色思倾国”的背后,你还读出 了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了吗?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及激动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 焦急与迫切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心中的寂寞、委屈、悲痛和感激
• 写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二) “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
“意”,即写诗人自己在诗文中表达的内容,清
代吴淇“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按他的理解,则“以意逆志”是指全面把握诗歌 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客观分析诗歌旨意。
知人论世也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意即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 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 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
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
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
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
《长恨歌》教学课件(共78张PPT)
二、以意逆志
(一)整体把握
解读标题
长
长久
恨
遗憾
歌
古诗体的一种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 高适《燕歌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本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 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赏吟 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
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 测诗人的本意。
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
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一、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王”和“诗魔” 之称。
(三)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 之间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 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 [yǎn] 入长安,及 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 [mào]为妃,后为 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 (755 ),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 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安史 之乱)。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 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 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 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 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 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 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 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 《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自打我进宫以来,就独得皇上恩宠。这 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 于是我就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可皇 上非是不听呐。皇上啊,就宠我,就宠 我,你说这叫为奴的情何以堪呀!
《长恨歌》完整版PPT课件
2024/1/24
主题差异
01
中国爱情诗歌多描写悲欢离合,西方爱情诗歌则更注重对爱情
的热烈追求。
表达方式
02
中国诗歌含蓄内敛,善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西方诗歌则直率
奔放,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美学观念
03
中国诗歌强调意境美、音韵美,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形式美、结
构美。
19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
2024/1/24
意义:《长恨歌》不仅揭示了封建帝 王荒淫无道、沉溺美色的罪恶,同时 也歌颂了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 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艺术特色:《长恨歌》在艺术上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 和生动的描绘,将历史人物和传说故 事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充满浪漫主 义色彩的诗歌世界。诗中采用了大量 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 语言既优美动人又富有感染力。同时 ,《长恨歌》还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 和情节安排,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 才华。
10
唐代社会风貌及宫廷生活
唐代盛世背景
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国际交流 频繁。
2024/1/24
宫廷生活描绘
奢侈豪华,礼仪繁琐,娱乐丰富。
唐代女性地位
相对较高,参与政治、文化、经济 活动。
11
女性地位与命运变迁
唐代女性地位提升
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等女官涌现。
女性命运变迁
《长恨歌》中女性形象
杨玉环美貌与智慧并存,成为悲剧人 物。
园林
诗中通过对园林景色的细腻描绘,如“春风桃李 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展现了唐代 园林的精巧和雅致。
服饰
3
白居易《长恨歌》ppt课件
04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 讨
对比手法运用
宫廷生活与民间疾苦的对比
01
通过描绘宫廷的繁华与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
人物形象的对比
02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命运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增强艺术感
染力。
爱情与权力的对比
03
将爱情的美好与权力的冷酷相对比,表达作者对真挚情感的赞
美。
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和失去爱情后的 痛苦悔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审美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 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诗歌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 具有史诗般的宏伟气势,又具有细腻感人的情感魅力。
02
戏剧《长恨歌》的改编
探讨戏剧表演如何展现诗歌中的意境和人物情感。
03
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呈现
考察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诠释《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探讨
爱情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长恨歌》中杨玉环和唐明 皇的爱情故事,引导人们思考爱 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
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以古鉴今,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 的反思,探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 问题和挑战。
诗歌主题与意义
《长恨歌》的主题在于表达“长 恨”,即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 史之乱,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
及由此而来的绵绵长恨。
诗人通过这一主题,揭示了封建 帝王的荒淫腐朽和晚唐时期的社 会现实,同时也歌颂了真挚的爱
情和人民的疾苦。
《长恨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白居易诗歌 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
02789_《长恨歌》第一课时完整课件
2024/1/26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8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4/1/26
7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6
8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背景
唐朝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开放,诗 歌创作达到巅峰。
作者白居易
《长恨歌》创作背景
据传为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所 启发,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 感慨。
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 ,主张通俗性、写实性诗歌创作。
16
音乐美:押韵、平仄、节奏
01
02
03
押韵
全诗采用一韵到底的方式 ,使诗歌在朗读时具有回 环往复的音乐感。
2024/1/26
平仄
诗人精心安排平仄,使诗 句在抑扬顿挫中展现出音 乐的美感。
节奏
诗歌的节奏鲜明,快慢有 致,与诗人的情感起伏相 得益彰。
17
绘画美:意象、色彩、构图
意象
诗中运用大量生动的意象,如“ 黄泉有客,君莫怨”、“宫女如 花满春殿”等,构成一幅幅美丽
揭示了封建帝王荒淫无道、政治 腐败等社会现象,对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22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2024/1/26
01
提醒人们珍惜爱情、珍视家庭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爱情和家庭的投
入。《长恨歌》通过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提醒人们要珍惜
身边的爱情和亲情,注重家庭和谐与幸福。
《长恨歌》第一课时完整课 件
2024/1/26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长恨歌》优秀ppt课件
描绘手法与意境营造
描绘手法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君王掩面救不得”等,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唐朝宫廷之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悲欢离合。
意境营造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如“黄泉有客 君莫怨”、“宫女如花满春殿”等,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 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安史之乱及马嵬坡之变、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恋与追思。三部分之间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情感逐渐 升华。
写作特点
采用七言歌行体,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富有 感染力。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盛世的怀念 和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学习《长恨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知识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应用。
应用二 通过学习和欣赏《长恨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 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学作品。
应用三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可以为我们的创作 提供灵感和素材,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作品。
《长恨歌》优秀ppt课件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特色鉴赏与传承意义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长恨歌》背景介绍
唐代著名长篇叙事诗
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进程
描述唐玄宗和杨玉环 的爱情悲剧
诗人白居易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 与元稹并称“元白”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及启示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4版长恨歌优秀PPT课件
长恨歌优秀PPT课件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 跨文化对比与传播研究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01
引言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 作
02
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
03
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 历史进程
04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为教师提供一份优秀的教学辅助材料, 提高教学效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长恨歌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玉 环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全文可分为 引子、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宫廷生活、战乱 离散、仙界寻觅三个层次。
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
01
02
03
04
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开篇铺 垫、主体描写、结尾议论
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及马嵬坡之变的悲剧
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盛世的怀念 和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主题:爱情、历史、政治、人 性
课件制作目的与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恨歌》的背 景、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加 深对唐代文化的认识
女性地位及命运关注
杨玉环形象塑造
探讨《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塑造,揭示唐代女性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角色。
女性命运反思
通过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反思古代 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和抗争。
女性意识觉醒
分析诗歌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 情,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 地位的追求。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 跨文化对比与传播研究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01
引言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 作
02
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
03
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 历史进程
04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为教师提供一份优秀的教学辅助材料, 提高教学效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长恨歌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玉 环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全文可分为 引子、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宫廷生活、战乱 离散、仙界寻觅三个层次。
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
01
02
03
04
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开篇铺 垫、主体描写、结尾议论
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及马嵬坡之变的悲剧
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盛世的怀念 和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主题:爱情、历史、政治、人 性
课件制作目的与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恨歌》的背 景、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加 深对唐代文化的认识
女性地位及命运关注
杨玉环形象塑造
探讨《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塑造,揭示唐代女性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角色。
女性命运反思
通过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反思古代 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和抗争。
女性意识觉醒
分析诗歌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 情,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 地位的追求。
《长恨歌》ppt课件(37页)
•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 一个关键的情节,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 天宝十四载(755)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 陕西马嵬驿 •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 萦纡登剑阁。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 ——皇之长恨
•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 白日里 •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 从黄昏写到黎明,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 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 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集中 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 从此君王不早朝
夸张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姊妹弟兄皆列土
•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 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长恨的内因
•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 骊宫高处入青云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恨之直因
•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汉皇即汉武帝,这里借指唐 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 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 开边意未已”中武皇用法类 似。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 天宝十四载(755)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 陕西马嵬驿 •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 萦纡登剑阁。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 ——皇之长恨
•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 白日里 •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 从黄昏写到黎明,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 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 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集中 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 从此君王不早朝
夸张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姊妹弟兄皆列土
•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 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长恨的内因
•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 骊宫高处入青云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恨之直因
•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汉皇即汉武帝,这里借指唐 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 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 开边意未已”中武皇用法类 似。
《长恨歌》ppt课件完整版
促进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 影响力。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
《长恨歌》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能够丰富人们的 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提高人们的审 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拓展文学视野
引导人们关注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视 野,提升文学素养。
盛世的怀念和对爱情悲剧的感叹。
03
诗歌内容概述
诗中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意象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唐玄宗
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唐朝盛世的繁荣景象。
意象手法及表达技巧
意象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君王掩面救不得”等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宫廷生活描绘
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丰 富多彩的宫廷娱乐活动, 以及严格的礼仪制度。
社会阶层与等级
唐代社会阶层分明,等级 制度森严,不同阶层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显 著。
女性地位与命运变迁
唐代女性地位
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 受教育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
宫廷女性角色
作为皇后、妃嫔等角色,在宫廷中 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严格 的礼仪规范和宫廷斗争的压力。
强调缘分、忠贞和责任感,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在《长恨歌》 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为命中注定、至死不渝的典范。
西方爱情观念
强调个人自由、激情和浪漫。西方经典爱情故事如《罗密欧与朱丽 叶》等,着重表现爱情的纯粹和超越性。
差异与共性
中西方爱情观念在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都追求真爱、忠诚和美好。
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 影响力。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
《长恨歌》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能够丰富人们的 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提高人们的审 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拓展文学视野
引导人们关注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视 野,提升文学素养。
盛世的怀念和对爱情悲剧的感叹。
03
诗歌内容概述
诗中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意象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唐玄宗
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唐朝盛世的繁荣景象。
意象手法及表达技巧
意象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君王掩面救不得”等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宫廷生活描绘
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丰 富多彩的宫廷娱乐活动, 以及严格的礼仪制度。
社会阶层与等级
唐代社会阶层分明,等级 制度森严,不同阶层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显 著。
女性地位与命运变迁
唐代女性地位
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 受教育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
宫廷女性角色
作为皇后、妃嫔等角色,在宫廷中 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严格 的礼仪规范和宫廷斗争的压力。
强调缘分、忠贞和责任感,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在《长恨歌》 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为命中注定、至死不渝的典范。
西方爱情观念
强调个人自由、激情和浪漫。西方经典爱情故事如《罗密欧与朱丽 叶》等,着重表现爱情的纯粹和超越性。
差异与共性
中西方爱情观念在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都追求真爱、忠诚和美好。
《 长恨歌》课件(共51张PPT)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云鬓半偏新睡觉。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云鬓半偏新睡觉。刚睡醒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云鬓半偏新睡觉。刚睡醒 临别殷勤重寄词。
释 义
姊妹兄弟皆列土。封爵赐邑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容颜 东望都门信马回。无心鞭马,任其前行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云鬓半偏新睡觉。刚睡醒 临别殷勤重寄词。情意真挚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 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
“恨”是沉重的遗憾,“长”表时间,
是感情的延绵,“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
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 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 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 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 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长恨歌,就是歌长 恨,长是时间,是感情 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 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合作探究: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
谁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作者(白居易)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 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 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 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 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歌》的讽刺意味也就在这里。
怎样表现恨?
(1)马嵬兵变中”血泪相和流”的死别. (2)入蜀道上:奔蜀途中及在蜀地、行宫触景 生情的寂寞悲伤:奔蜀途中以秋景衬托悲思, 在蜀地,透过山清水碧来写哀情,在行宫,以富 有特征的事物(见月 、闻铃),把人带进伤心断 肠的境界. (3)还京路上的思念:还京路上,旧地重经,又 勾起了伤心的回忆. (4)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仍然怀念杨贵妃.
2、爱情说
•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
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
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
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
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
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 对比。
只“一笑”就能“百媚生”,令六宫妃嫔黯然 失色,可见其绝顶美貌与万种风情。为后文她 受到独宠做铺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滑”池水的特征;贵妃肌肤的特征。晶莹水 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 “凝脂”几层意蕴?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 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 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 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 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 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 流传广泛。
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
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 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 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 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 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 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 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 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 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 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 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于乐事中写悲情,愈见情 马嵬坡下泥土中, 悲。旧地重过,玉颜不 不见玉颜空死处。 见 ,故而踌躇,叙事见
情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景物依旧,物是 芙春西蓉风宫如桃南面李内柳花多如开秋眉夜草,,,对秋落此雨叶如梧满何桐阶不叶红泪落不垂时扫。。。人的非芙,蓉从花太和液未池央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宫的垂柳仿佛看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到了贵妃的容貌,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展示了人物极其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复杂微妙的内心,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表现了怀念之情。
• 2、作品概述
• 在文学创作上,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 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 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 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
• 3、创作缘起
•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 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 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 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 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 下了此诗,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姿色\多指色彩或颜料 可爱,可羡\值得怜悯
雪肤花貌参差是 差不多\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醒\进入睡眠状态 临别殷勤重寄词 情意恳切\热情而周到;巴结讨好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3、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4、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5、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6、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自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读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比.
检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华清赐浴 、不理朝政 、专宠贵妃 、兄弟列土、 骊
测
宫歌舞.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
唐玄宗迷色误国(重色轻国) 乐极生悲. 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安史乱起、 马嵬兵变、 逃难蜀中. 也造成了李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 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 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 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 作用。
• 讽喻? • 爱情? • 双重? • 自伤身世?
1、讽喻说
•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 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 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 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4、自伤身世说
•
有人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
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
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
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
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
黄埃散漫风萧索,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 云栈萦纡登剑阁。 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 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
圣主朝朝暮暮情。 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触景生情,用月色和铃声给予 夜雨闻铃肠断声。 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
的心情
2、美景衬哀情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 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 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 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 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 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 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 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 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 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 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 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 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触景生情。黄昏 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 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 彻夜相思。叙事见情
1、烘托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 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 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 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 “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 与落寞。
• 1、作者介绍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 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 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 元稹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 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4、触景生情,渲染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 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 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 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 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