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
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
(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引言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原创-考研-人大-笔记-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一、网络传播的典型样式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包括:电子、聊天、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等1、传播渠道、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目前的人际传播手段已经发展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文字交流仍是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技术因素限制,多数人的偏好,交流内容便于记录)。
网络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顶”“mn”网络表情符号,“脸谱”。
3、传播情境、传播情境——————虚拟性虚拟性相对来说,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
4、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本我”“语言暴力”,聊天室的无序状态与心理动因。
网络的特点也使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个体表现出一种铖——名字、性别、角色等5、传播范围、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人们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偶然性——交流的预热期,全面试探——走向稳定。
6、传播辐射作用、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宏大的人际网络,这时,人际传播的手段与渠道,可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病毒式营销”;流行文化传播、社会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的重要渠道。
1、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1、“泄压阀泄压阀””,比现实世界更轻松。
2、负面效果a、沉溺于网上交流,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
b、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C、“网络成瘾症”——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或“网络的病态便用”,心理学也称之为一种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直接表现是人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成为导致人们上网成瘾的一个直接诱因。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网络传播概论总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第二章网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1、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发展经历了三阶段:1、阿帕网(APPAnet)时期(1969-1986);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时期(1986-1995);3、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期(1996-至今)2、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互联网的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3、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 包含万维网。
5、IP与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目前IP地址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与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与广域网、有线网与无线网、互联网7、媒介与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与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重点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重点大纲(2012)1、计算机信息网络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2、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3、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功能4、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简答或论述)①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多年来,国际信息传播始终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操控了国际信息流通,凭借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以信息传播自由为名,任意搜集和散发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其他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国家只有被动接受流入信息以及被歪曲了的报道。
②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互联网使全世界的国家和民族空前接近,网络空间信息流动的自由使不同性质的民族文化在交流时也产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文化冲撞。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强化本民族和国家的地位,并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输送;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争取到平等的对话地位也必须借助网络传播手段来发展自己,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
这种形势下的民族文化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③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网络媒体在对外宣传报道上发挥作用的同时,在对外宣传报道和争取国际舆论方面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通信技术手段在国际战争中频繁使用,未来信息战将改变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这些现象都预示着网络传播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5、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①网络全文数据库:是指网上提供全文检索服务的数据库②联机馆藏目录库:是用户在网上或去图书馆书目信息的重要途径③学科信息门户:是将一学科领域内有关的信息资源、研究机构、主要人物、主要会议和参考工具等整合在一起,为该学科内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入口④开放获取:一般是指能够供科研人员免费或低成本地获取科研信息的出版机制⑤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浏览器和Web技术开发以来,网络用户获取网络信息的几种方式:FTP文件传输、Telnet远程登录、Gopher基于菜单的网络服务、Archie、WAIS广域信息服务器6、网络噪音从信息传播的内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困扰我们的网络传播中的噪音。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问答: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TCP/IP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 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的说,TCP 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 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
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
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
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 Web1.0 , Web2.0 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与此相关的技术有 RSS 、博客、维基、 SNS 、微博、微信等。
Web2.0 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 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Web2.0 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 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 (UCC ):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
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整理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第一节主要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分类、网络协议、技术,不用深究。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
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
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 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 4 台计算机相连。
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然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
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
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1974 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Protocol)。
在TCP/IP 提出10 年后的1983 年,TCP/IP 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
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TCP/IP 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万维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 年提出的WWW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亦可称为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商用互联网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现象,也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
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
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
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
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
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
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的同时可以观看。
在实时流式传输中,音视频信息可以被实时听到和看到。
10、应用(APP):最早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移动平台采用。
一个应用就是一个软件。
有些主要功能室提供新闻或信息,有些是游戏、服务等。
在中国通常称“客户端”。
1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等。
12、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围绕某个主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最终运用一定的形式将这些信息进行逻辑的呈现,从而实现对主题更为深入的揭示。
也就是说通过内容的结构关系来更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意义。
13、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针对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14、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是网络新闻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与其媒体新闻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15、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16、网络营销: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17、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18、虚拟社区:莱茵戈德:因网络中相当多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
19、数字鸿沟: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20、议程融合: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1999年提出。
他们认为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源于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归属感的需要。
把人们利用媒体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加入社群;2、掌握的信息量决定他们媒介使用行为;3、产生定向需要;5、即议程设置第一个层次,指媒体已成影响某些传播对象的显著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关注对象及人们对事物重要程度的判断;6、即议程设置第二个层次,指媒体已成影响人们对某一传播对象的某种属性判断。
指出人们是通过参与议程设置加入群体的,面对大众媒体的议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根据自己对社群的归属感的需要来进行积极的选择。
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介在进行社会整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议程融合的另一个贡献是并不把大众媒体看作议程设置的唯一主体,而是把人际传播等其他媒体也列入主体中。
互联网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网络平台信息消费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和分裂的特征。
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构建出自己的个人门户,个人所欲要的各种信息、服务都可以集中嵌入到这种个人门户当中。
2.0着重在用户群解构和重构。
经过现实社会过滤和筛选后,由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信息网络自动承担了网络信息的选择、过滤、传播和互动服务,使得信息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匹配过程更自然、更精确、更智能、更高效。
个人门户一旦形成,人们对门户网站、运营商平台的直接访问会逐渐减少,也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绝对的权力中心可能减少,对现有的大众传播模式形成挑战。
专业媒体要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就需要充分认识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适应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传播模式。
个人门户时代的到来不意味着大众门户或专业媒体价值的丧失,但过分个性化的服务会削弱大众媒体进行社会整合的功能。
大众化门户在未来也将以某些形式继续存在,它们的重要价值之一便是传递社会的公共信息与公共价值,成为个体间连接的纽带与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在未来,平民的参与将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媒体。
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报道的冲击:首先,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其次,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与平衡。
媒体只是一个拟态社会,而用户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
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更丰富、立体、真实再次,用户的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将每个接触到信息的人拉入到新闻里,令其感同身受,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
在这方面,公民新闻的能量要比专业媒体更强大。
最后,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
公民新闻虽然对专业媒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不会完全取代专业媒体。
农民新闻实践将推动专业媒体的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
专业媒体新闻报道成为人们判断公民新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型、全面性等参照坐标。
第二个方向: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专业媒体需要对公民新闻的价值进行挖掘,将公民新闻的能量导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实现其与自身能量的结合。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媒介融合体现在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一)、技术融合:指各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实现统一。
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也是推动力量。
而技术融合的前提是各种媒体所共同面对的数字化技术变革。
(二)业务融合:业务融合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融合性新闻的发展,二是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加强;三是融合性产品的出现融合性新闻指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结合,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ipad等多种媒体平台上,形成多形式、多落点、多角度的新闻报道体系的一种业务模式。
在融合性新闻发展同时,各种媒体在信息生产以及经营等方面业务出现更多交叉、互动,跨媒体的合作报道、合作栏目、合作经营等将逐渐推动各媒体自身业务变革,最终基于跨媒体整合形成新的信息生产流程与分工模式同时,新媒介产品不断出现。
新一代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IPTV (网络电视)等都是融合性新媒体产品,从深层促进媒体融合。
(三)、平台融合:指各种媒体发行平台的逐渐融合。
媒介融合带来平台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汇流到网络(或未来更好的平台)中进行传输,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四)、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逐渐汇聚成一个大的市场,原有的媒体市场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
这意味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各种产品汇入同一市场,由受众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与组合。
(五)、机构融合机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
既意味着某一个传媒集团的内部机构的重组,也意味着各个传媒集团之间的合作甚至融合。
同时,传媒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如电信业等机构,也将以某种方式向传媒业渗透,并与传媒机构进行紧密结合。
应用模式的特色:1、应用简化了获取的信息的路径2、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3、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4、应用有助于固定受众的习惯4、应用推动了数字媒体的收费模式网络营销及特点:1、网络营销可以借助多元复合的渠道与手段2、网络营销倚重人际传播与口碑营销3、网络营销能更好地实现4C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1、更多借助网民的力量2、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个性化到达和个性化满足3、是企业与用户间零距离接触4、是企业与用户的对话5、依赖企业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网络广告特点:1、覆盖范围广泛2、信息容量大3、多媒体综合利用4、兼具实时性与持久性5、定向性强6、可统计性7、个性化8、可以直接与购买行为挂钩网络广告基本形式1、旗帜广告2、图标3、弹出式广告4、富媒体广告5、专栏赞助6、文字连接7、电子邮件广告8、搜索引擎广告(关键词排名(包括竞价排名和固定排名)、关键词赞助商广告、搜索引擎优化)9、RSS分类广告(简单信息聚合分类广告)10、视频广告11、微博广告12、网上购物13、隐形广告网络广告传播与受众心理1、感知:指通过各种刺激,让人们知道一个网络广告的存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