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哲学的由来
近代机械论思想研究
机械论思想主张以理性和科学管理社会,反对情感和传统在社会决策中的作用。
01
03
02
04
机械论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促进物理学发展
01
近代机械论思想强调对自然现象进行机械化的解释和预测,推动了经典力学、热力学等物理学分支的发展。
机械论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机械论思想的局限性
机械论思想在解释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解释复杂现象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
对机械论思想的反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反思机械论思想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提倡多元化、复杂性的解释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
05
机械论思想的现代意义
机械论思想在科学领域主张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机械论思想认为科学应该追求普遍规律和简单性,将复杂现象分解为基本元素进行研究。
机械论思想反对超自然解释和神秘主义,主张以理性和经验解决科学问题。
01
02
03
机械论思想的社会观点
机械论思想在社会领域主张社会秩序和纪律,反对自由和个性。
02
机械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家和发明家,如阿基米德和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许多机械原理和设计,为后来的机械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古代机械论
中世纪欧洲的学者和工匠逐渐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机械系统和机械制造技术,如钟表和纺织机等。
中世纪机械论
机械论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时期的机械论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运用机械原理进行创作和研究,推动了机械论思想的发展。
机械论思想与现代社会变革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导言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
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1、经验论与唯理论2、机械唯物主义3、结语经验论与唯理论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
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
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
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大约在世纪到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
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
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浅析霍尔巴赫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 . 霍尔 巴赫认为物 质及其运动 是宇宙 唯一的存在 。他说 ; 年 就 读 于荷 兰 莱 顿 大 学 读书 。 1 7 5 3 年 继 承 伯 父 遗 产和 男 爵封 号 , “ 宇 宙 , 这 个 一 切 存 在 物 的 总 汇 , 到 处 提 供 给 我 们 的 只 是 物 质 和 称 为 霍 尔 巴赫 男 爵 。与 狄德 罗等 人 参 加 了 《 百 科 全 书 》 的 编 纂 工 运 动 。 ” 霍 尔 巴 赫 认 为 , 宇 宙 中 的 一 切 事 物 , 都 是 由 物 质 构 成 作 , 是 “百 科 全 书 派 ” 主 要 成 员 之 一 。 的 ,不 但 无 生 命 的 东 西如 此 ,就 连 人 也 是 “ 一 个 由 不 同 物 质 组 织 霍 尔 巴赫生 平 与著 述 而 成 的 有 机 整 体 ” 。 霍 尔 巴 赫 认 为 “把 物 质 的 创 造 和 形 成 归 之 于 霍 尔 巴赫 ( 1 7 2 3 — 1 7 8 9 ) 生 于 德 国 巴伐 利 亚 的 一 个 信 奉 罗 马 天 个 精 神 的 东 西 ” 是 完 全 错 误 的 。 物 质 是 不 能 被 消 灭 的 , 同 样 它 主 教 的 商 人家 庭 ,幼 年 丧母 。 1 7 3 5 年 受伯 父 的 邀 请 , 随父 亲 移 居 也 不 能 被 创 造 出 来 。 因 此 在 物 质 世 界 之 上 没 有 、 也 不 能 有 一 个 精 法 国 。先 在 巴 黎求 学 ,后 来 到 荷 兰莱 顿 大 学 学 习 自然 科 学 ,毕 业 神 性 的本 原作 为 世 界 的 创 造者 。精 神 不 但 不 能创 造 物 质 世 界 ,而
E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 d a t e S u m. NO. 2 7 4 Ap r i l . 2 0 1 3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
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论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承
阶级人 性论 为 出发 点 ,论 证 了资本 主 义 的合 理 性 和
必 然性 , 它对 反 封建 , 反 神学 具 有 重 要 的历 史 意 义 。 而 同时 期 的西欧 哲学 由于西 欧各 国的政 治经 济 和 自
宗 教 神学 的批 判 ,他 的著 名哲 学 思 想—— “ 人 是 机 器” 的提 出 , 详 细地 论 证 了精 神 对 物 质 , 心 灵对 肉体 的依 赖关 系 ,不 自觉 地揭示 了认识 论 和本体 论 是不 能割 裂 的 . 对 于人 们认 识人 的本 质具 有启 发 意义 。 拉 美特 利 的机械 唯物 主 义哲学 思想 也集 中反映 了 当时 法 国资产 阶级 上升 时 期 的要 求 .这一 思 想突 出 表现
会 根基
拉美特 利的主要著作有: 《 心 灵 的 自然史 》 《 人 是 机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1 作者简介 : 梁景时 , 祖 籍 山 东蓬 莱 , 教授。
o
在西 方历 史 上 , 十七 、 十八 世纪 是 一个 资产 阶级
天 主教 的思想 垄 断 .将 一切 进 步思 想无 情 的迫 害和 扼杀 . 用 无聊 而繁 琐 的方法 证 明宗教 教 条 , 使得 拉 美 特利 对此 非 常反感 从 而极力 的批 判 经 院哲学 和神 学 权威 . 并 对社会 和 人生 的真 谛 开始进 行独 立思 考 。 法
唯心 主义 。拉 美特 利 一生致 力 于对 经 院哲 学 和 旧 的
地位 。同时 , 资本 主义 工商 业 取得 了很 大 的发展 , 在
当时的 欧洲仅 次 于英 国。 十八 世纪 , 法 国工 场手 工业
发 展迅 速 , 与此 同时 , 对外 贸易 也 迅 速 开展 起 来 , 封
机械唯物主义的例子
机械唯物主义的例子
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物质的
运动和变化,而意识和精神都只是物质的产物。
下面是一些关于机械
唯物主义的例子:
1. 人体运作原理。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所
有生理和心理的运作可以被解释为物理和化学反应。
例如,人的思考
和决策都可以被归结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
2. 物理学。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理学是关于自然世界的唯一科学,因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
以及质量和引力的概念,都是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3. 社会进步理论。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由技术
和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的。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4. 生命起源。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物质的有机化
合物,而不是神秘的生命力或者道德上的奇迹。
例如,化学进化论认
为生命起源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反应。
这些例子说明了机械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
的应用。
机械唯物主义虽然有其限制和局限性,但是也为我们认识世
界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机械论哲学观
机械论哲学观机械论哲学观(Mechanism)是一种把人、物质和精神都看作简单机械运动的一种学说,它按照自然和物质的原则,把人的思维及行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都归结为机械运作的一种设想。
它对于研究人的行为、物质运动和精神活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机械论的把人的思维、行为和情感视为机械运动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某种神秘力量。
另外,柏拉图还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机体内部的某种有机因素或机械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
17世纪的牛顿也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自然世界就像一台游戏机,它是由物理定律驱动的,而不是由神秘力量或任何外在力量控制。
后来,康德、笛卡尔、福尔斯等哲学家也继续拓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机械论。
机械论中最重要的理念是,行为和思维只不过是一些机械运动,是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现象的机械运动。
比如,康德认为,人类的思想只是物质的一条路径,是由物质的运动所激发的。
这种思想的奠基者是纳伽德,他把人的思想比喻成水流,内心的情感比喻成水流。
纳伽德认为,水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而人的思想、情感之类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
另外,福尔斯也把人的行为视为机械运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而不是由某种外在的意志所引起的。
然而,机械论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学说,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的思维、行为和情感。
比如,它认为,行为和思维是激励者的机械运动,而心理活动和意识这样的概念则不能概括在机械论之中。
机械论也受到了反对者的批判,被指责将人的行为和思维归结为机械运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此,它不能正确地解释人的行为,也不能解释人的创造力、社会性无穷性,也不能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等现象。
总之,机械论哲学观提供了一种把生物活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的解释,虽然它有一些局限,但它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哲学观念,因为它建立在古希腊的宇宙观上,并且它也为研究人的行为、物质运动和精神活动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1. 简介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机械的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理解。
它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存在,一切都遵循因果关系。
本文将介绍机械唯物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应用。
2. 起源机械唯物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如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
然而,这一观点在17世纪的启蒙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确立。
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机械唯物主义成为了当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主流观点之一。
3. 基本原理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3.1 物质的客观存在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意识和主观感受。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世界上唯一真实可靠的存在。
意识、感觉和思维等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产物,并受物质的规律所制约。
3.2 机械的因果关系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机械的因果关系来解释。
物质运动的规律可以用数学和物理学等科学方法来描述和预测。
机械唯物主义强调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加以应用。
3.3 可分解性和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复杂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由简单的元素和机械过程组成的。
复杂的现象可以被分解为更加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基本部分之间通过机械的运动相互作用。
这种机械性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基本部分和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现象。
4. 科学应用机械唯物主义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战胜复杂现象的方法和思维工具。
4.1 物理学机械唯物主义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机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科学家们能够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发展了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等基础物理学科。
机械唯物主义让我们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4.2 生物学机械唯物主义也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
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
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
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
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
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机械哲学的发展历程
机械哲学的发展历程机械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机械是一种自然力的工具,可以被用来模仿或替代人类的劳动。
在他的著作《技术学》中,他描述了一些机械装置和工具的运作原理,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劳动的意义。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父们对机械的看法有所不同。
他们认为人类的技术和机械发明是上帝的恩赐,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
然而,一些教父也对机械的使用产生了一些担忧,担心人们过度依赖机械会削弱他们对天主的信仰和依赖。
到了17世纪,机械哲学开始从传统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
伦勃朗和约翰内斯·凯普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伦勃朗提出了“机械宇宙”理论,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一种巨大的机械系统构成的,运行遵循着科学的规律。
凯普勒则通过对星体运动的观察,提出了几何机械规律,这些规律成为了现代天体力学的基础。
18世纪,机械哲学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将机械理论与社会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
卢梭和伏尔泰认为社会应该像一个机械一样运行,在人们的合理自由之下产生和谐。
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为机械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理性的铁笼”理论,认为现代社会逐渐变得像一个机械一样,通过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对机械化社会的批评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希望通过机械系统实现类似人类思维和决策的功能。
同时,一些哲学家开始关注机械和人类之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机械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机械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和社会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机械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关注人工智能和伦理的问题。
机械哲学的由来[指南]
机械哲学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机械论和机械哲学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观念的分析,说明机械哲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
笛卡儿是机械观的鼻祖,他认为人体也是一种机械:“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创造一个世界来”这是笛卡儿的名言。
牛顿在《原理》中宣称:“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
”这不只是牛顿一个人特有的看法,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共同信念。
罗伯特·玻义耳,复兴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
在他的机械论的哲学体系中,孕育着近代工程哲学思想的萌芽。
”关键词:机械哲学,机械论,机械观,科学一、机械论与机械哲学机械论(mechanism),英文词根为“机械学”(mechanics),在古代,这是一门专门研究人造机械的内部运作规律的学科。
然而,在现代物理学的语境当中,“mechanics”却更多地指称“力学”,它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人造机械的研究,其考察对象已经扩大到全部自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历史上看,作为一门科学的“mechanics",之所以经历了由“机械学”向“力学”的转变,则与它们各自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发展更替直接相关。
可以说,只有在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相对抗的全新的“机械论哲学”诞生之后,“机械学”才得以将自身学科中那些体现了这种新哲学对自然物体之普遍看法的一般原则—机械论原则,扩展到整个自然知识领域,进而将自身发展为“力学”。
于是,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机械学(mechanics)一机械论(mechanism)—力学(mechanics)。
从这样的角度看,考察机械科学(science of mechanics)与其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为替代者的“机械论哲学”的特质。
而Daniel Gabber在《笛卡尔、机械学与机械论哲学》一文中所做的工作,便属于这种考察,借助于Garber的考察,来理解笛卡尔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是“机械论哲学”。
机械论
量子理论与因果性摘要:本文通过对力学发展及机械论哲学产生的描述,旨在论证以下观点,机械论哲学源于力学在宏观低速的广泛适用及其无限外推,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量子理论的诞生,人们对于机械论哲学是否被量子理论证伪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机械论哲学因果性量子理论不确定原理机械论哲学(因果性)的产生古典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他们首先就把因果律定义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在定数中的决定论,而机械论哲学源于近代力学,特别是牛顿定律的成功和其无限外推。
直到量子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建立起来以前,西方一般把“决定论”和“因果律”当作一个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科学家们用因果性(causality)来称谓决定论。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近千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6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准确的研究。
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力学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很大的进展。
力学作为近代科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牛顿的运动定律被贴上了精确定量形式的标签,意味着在已知当下或是当下之前的位置和速度参量,那么之后任意时刻的行为可以被精确计算。
例如,根据卫星的预设轨道计算发射速度,根据天体之间的作用力计算,预测未知天体。
这种计算大行其道,牛顿定律的这种精确性引起了新的哲学问题,由于这些定律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获得证实,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这些定律具有普遍性。
[1] 到了18世纪,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整个宇宙都遵循着牛顿定律,在知道宇宙间物体当下参量的情况下,能够得出其下一刻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得知当下参量的能力被人们赋予在了假想的超人身上,这个假设的智能超人被称作“拉普拉斯妖”。
这种覆盖于整个宇宙的决定论思想不完全是力学自身的一种有限外推,也不完全是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的,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身的哲学结论,即狭决定论或机械论。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
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
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对机械论思想历程与价值的探讨
05
结论
机械论思想的重要地位
机械论思想在科学发展中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它为人类认识自然
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在机械论的指导下,科学家们对 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 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突破。
机械论思想的出现,使得科学研 究更加严谨、精确和可重复,也 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械论思想的深远影响
系统工程
现代的工程师们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设计和优化复杂的系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03
机械论思想的价值
对科学的价值
机械论思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机械论思想主张将事物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数学和物理原理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这种思想为科学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启蒙运动
在启蒙运动时期,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论思想。他们认为,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并且宇宙的运行可以通过机械原理来解释。
机械论思想的成熟
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机器的发明和制造,使 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机械原理,从而推动了机械论思想的发展。
现代科学
在现代科学中,机械论思想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 在探讨机械论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02
机械论思想历程
古代机械论思想
简单机械原理
古代人们对一些简单机械的工 作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杠杆、滑轮和斜面等。
自然哲学
古代哲学家开始探讨自然界中的规 律和秩序,尝试用机械原理解释自 然现象,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理论。
机械论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深入, 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机械中的哲学
机械中的哲学
机械技术以其快速可靠的传输和复杂的操作能力,快速完成大量的任务,成为
了时代的一个重要存在。
但是,这种复杂性与人类的创造力存在着某种耦合,也就是机械技术的哲学,它可以帮助完善社会的教育体系。
机械哲学的定义比较广泛,可以看作是对机械科技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寻求可
能的机制,比如“联系、重复、机械操作”。
在技术创新细分领域,机械行业正在发展,使得机器变得更加智能化、多功能化,从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率、更精益、更可靠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机械技术和教育紧密相连,教育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之核。
机械工程的机制,可以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一种基础,以更低的成本,解决教育问题。
比如,高校可探索利用机器人安全地传播知识,以及给远程学习者提供实时支持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机械工程的道路上,哲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技术突飞猛进,
开发出更强大的机器和数据库,哲学可以有效地提供坚实的基础,它可以引不同的见解,并考量其可能的结果,形成一种深入的思想,实现技术的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教育上,机械哲学可以加强两个方面,一方面,机械哲学可以把握人口统计学,充分利用已存在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及时间等,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解读。
另一方面,机械哲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他们可以分析、思考与发现知识本质,灵活应用技术。
综上所述,机械技术及其哲学已成为一个融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存在,可
为教育的变革提供实际的指导,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教育质量。
机械哲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改进社会状况,最终使社会变得更可持续性。
评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评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评析当我们回顾西方哲学发展历程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其中的重要阶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本文将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历史渊源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并针对可能存在的质疑进行回应。
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将自然理解为由物质粒子组成的机械体系的观点。
在这种观念下,自然世界被视为一部巨大的机器,其各种现象都可以通过因果律进行解释。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17世纪伴随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自然观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理解生态危机和人类健康问题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更加精确的环境政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尽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自然观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
有观点认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过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因果律,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历史背景对自然的影响。
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矛盾。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也并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进行二元对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世界的独特视角。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观点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在解决当代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问题时的启示作用。
在全面评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渊源、内涵、现实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因素。
机械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概念。
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
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莱布尼茨关于自然机器的有机哲学
莱布尼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在19世纪末期提出了关于自然机器的有机哲学理论。
莱布尼茨的有机哲学理论建立在自然机器的概念之上,认为所有的生物系统都是自然机器,并且它们都具有机械的运动特征。
根据莱布尼茨的理论,自然机器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结构,并且能够在生命周期内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化。
莱布尼茨的有机哲学理论否定了传统的机械哲学观点,认为生物系统不仅具有机械的特征,还具有一定的有机特征。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有机的过程,它不仅与物质有关,而且还与精神有关。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4)
机械论:(英mechanism)与“目的论”相对。
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界一切现象中的运动的哲学理论。
这种思想在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中已有萌芽,认为原子具有形状,它在空间中运动,并相互联系、集合,有些带钩的原子还可勾在一起。
法国默尔逊认为科学是克服怀疑主义与教条主义的中间道路。
科学采用机械原则把事物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是不容怀疑的,并因此而给教条以科学的运动的说明。
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以机械原理说明世界、社会与人的主要代表,拉美特利的主要著作即名为《人是机器》,即把人的构造看成一架机器,霍尔巴赫不仅认为人是机器,而且认为世界的整体就是一架机器,它是物质粒子组成的,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一切事物有因果联系,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把偶然性归结为必然性,因而陷于宿命论。
德国康德在其目的性的理论中,提出目的论与机械论的二律背反,并以带有有机论性质的内在目的性与有机械关系的外在目的性相对立,开辟了有机论代替机械论的道路。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些派别以有机论批评机械论,但仍认为机械论是构成哲学体系的一种方法。
美国佩珀提出构成哲学体系的方法有形式论、机械论、有机论与联系论,也承认机械论是构成哲学体系的一种模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机械论是近代工业发展之后对力学、机械学有了一定的研究之后才出现的哲学理论,它把机械运动作为主要的运动形式,表现在唯物主义理论上则为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辩证法:(英dialectics)该词源于希腊语dialek-tos(谈话,讨论)。
古希腊埃利亚的芝诺的“二分法”、“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赶不上乌龟”和“运动场”四个难题,已经提出了运动中的矛盾,即运动中的辩证关系。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指出思想发展中的矛盾促进了思想的发展,已带有思想辩证法的性质,他关于下定义的讨论,指出从个别的认识追求普遍概念,表达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的这些论述和思想,使辩证法一词具有了通过对立意见的冲突而揭示真理的技巧的最初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哲学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机械论和机械哲学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观念的分析,说明机械哲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
笛卡儿是机械观的鼻祖,他认为人体也是一种机械:“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创造一个世界来”这是笛卡儿的名言。
牛顿在《原理》中宣称:“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
”这不只是牛顿一个人特有的看法,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共同信念。
罗伯特·玻义耳,复兴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
在他的机械论的哲学体系中,孕育着近代工程哲学思想的萌芽。
”关键词:机械哲学,机械论,机械观,科学一、机械论与机械哲学机械论(mechanism),英文词根为“机械学”(mechanics),在古代,这是一门专门研究人造机械的内部运作规律的学科。
然而,在现代物理学的语境当中,“mechanics”却更多地指称“力学”,它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人造机械的研究,其考察对象已经扩大到全部自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历史上看,作为一门科学的“mechanics",之所以经历了由“机械学”向“力学”的转变,则与它们各自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发展更替直接相关。
可以说,只有在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相对抗的全新的“机械论哲学”诞生之后,“机械学”才得以将自身学科中那些体现了这种新哲学对自然物体之普遍看法的一般原则—机械论原则,扩展到整个自然知识领域,进而将自身发展为“力学”。
于是,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机械学(mechanics)一机械论(mechanism)—力学(mechanics)。
从这样的角度看,考察机械科学(science of mechanics)与其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为替代者的“机械论哲学”的特质。
而Daniel Gabber在《笛卡尔、机械学与机械论哲学》一文中所做的工作,便属于这种考察,借助于Garber的考察,来理解笛卡尔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是“机械论哲学”。
根据Garber的考察,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中同样存在有“机械学”(mechanics),这门学科也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拥有独立的章节—((mechanica));然而,在这里,“机械的”(mechanical)却更多地与“人工的”(artificail)同义,而与“自然的”( natural)相对。
“机械哲学”一词由伊萨克·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最早使用,即用机械定律去解释整个世界的一个自然哲学术语。
用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的话说,这个世界是一架“巨大的机器”。
早期“机械哲学”的最强有力的代表是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aBbyle,1627—1691),同时代的人称他为“机械哲学的修复者”,即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前370年)的机械原子论的修复者。
波义耳的著作《机械质》(1675)中试图运用机械原理来解释冷、热、磁和其他自然现象。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第一版的序言中写道,力学一直被错误地局限于手工技艺上,而他却要用其来探究“自然力”,“推断行星、彗星、月亮和海洋的运动”。
的确,牛顿希望他“能从同样的力学原理推衍出其他的自然现象”。
在牛顿力学创建之前,机械观就出现在西方各国,机械钟表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助长了机械观的流行。
可以说,笛卡儿是机械观的鼻祖,他甚至认为人体也是一种机械。
“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创造一个世界来。
”这是笛卡儿的名言。
牛顿在《原理》中宣称:“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
”这不只是牛顿一个人特有的看法,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共同信念。
又如1690年惠更斯也说过:“在真正的哲学里,所有的自然现象的原因都用力学的术语来陈述。
”牛顿力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典物理学的其他领域的成功渗透,有力地助长了机械观的发展。
自《原理》问世以来,差不多一直到19世纪末,很少有物理学家对机械观持批判态度;相反,人们对到处开花结果的牛顿力学,无不顶礼膜拜。
从康德、拉普拉斯,到因为电磁波实验而著名的赫兹(H.R.Hertz,1857—1894),都是机械观的忠实信徒。
康德在《宇宙发展史中的概念》中写道:“惟独力学的解释方式才颂扬了宇宙之美,同样也颂扬了神的启示的万能。
”赫兹在《力学原理》中则认为:“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物理学的问题在于将自然现象追溯到力学的简单定律。
”(见该书的作者前言)赫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而且对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正是他,重新论证了麦克斯韦的学说,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进行了合理的清理。
赫兹所持机械观,可以认为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仍然带有力学的色彩。
显然,赫兹的观点是受到他的恩师亥姆霍兹(H.yonHelmholtz,1821—1894)影响的。
亥姆霍兹是医学博士,但在物理学、生理学、数学以及哲学上都有重大成就,特别是,他为论证各种物质运动中的能量守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尽管他熟知各种运动形态,却认为一切物质运动都应该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自然科学都可以归结为力学。
在20世纪之前,机械观至少流传了二百多年。
因此,机械观的内涵不可能不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十七世纪发生的机械哲学,其基础假设是:自然依照机械的原则运行,其规矩性可以以自然规律的情势表示出来,在幻想的情形下,可以以数学的方法加以表述。
性命现象可以完整利用机械作用或机械理论来阐明,生物只不过是一种庞杂的机器。
机器的整体可以分拆成部分,部分再累加而回复整体,性命现象同样可以化约成各部分组合成整体的机械现象。
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安排的机器,动物、植物和无机物如此,人体也是如此。
二、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笛卡尔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相比,笛卡尔将“机械学”的内部原则扩张到整个自然科学,并且,他使用“灵肉二分”这一形而上学原则来标定、固化此番理论变更,由此造成了一种世界观的转变;而与同时代的经验论的机械论学说相比,笛卡尔因其坚持“灵肉二分”的形上原则而使得其学说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彻底性。
由此,澄清笛卡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将是我们理解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的首要步骤。
与建立与旧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相对抗的机械论哲学的意图相关联,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确立“灵魂”与“物体”的二元划分。
而要理解笛卡尔形而上学为了达成这一论断所经历的整个思想历程,我们必须从其思想未出现形而上学转变的早期开始溯源。
笛卡尔的哲学表现为一种以“直观”为基础的认识论,这其中,“直观”通达事物真理的能力不被怀疑;而在形而上学时期,笛卡尔全部论证的开端便起源于对于“直观”提供客观知识能力的怀疑,笛卡尔将这种怀疑称之为“夸张的怀疑”。
于是,只有澄清了“夸张的怀疑”的内在机制,能让我们了解作为终结了整个怀疑程序的“我思”的内涵,思维以“意志”和“知觉”为组成部分,而只有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思维,能够被称作“灵魂”的本质。
这成为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之根。
接下去,笛卡尔便要证明“物体”的本质及其存在。
而为了证明灵魂与物体的二元划分,笛卡尔不仅需要指出,在人类意识中存在有“物体”的观念并且它也以“广延”为本质,更重要的是,他要证明这种有关“物体”的“广延”观念所表象是外在于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
这是一个由“物体”观念到“物体”本身的知觉的客观化过程,因此,笛卡尔最终的论断也需要以“知识的确定性原则”(所有我们清楚分明的认识的事物都是真的)—一种知觉的客观化原则,而并非真理的标准为保证。
于是,在澄清了“知识的确定性原则”的准确内涵、笛卡尔哲学中真理的标准,以及笛卡尔对于物质存在的证明等相关论证环节之后,我们发现,在笛卡尔哲学中,物体的本质是其运动具有“受迫性”(即缺乏自由意志)的广延。
灵魂具有自由意志,以“思维”为本质;而物体没有自由意志,以“广延”为本质。
笛卡尔的这一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之根,是其具体机械论的物理学实践的基础。
与牛顿物理学相比,笛卡尔之所以反对以具有超距作用的“万有引力”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因为,他认为“万有引力”根源于能够当人主动地作出“有意的行为”时所使用的力的类比。
在笛卡尔体系中,这种力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是“灵魂”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所以,它便不能够被类比到同是作为物体的“天体”之间。
而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相比,如果我们将“目的因”与“自由意志”问题相关联,则会看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与笛卡尔物理学的更为深刻的分歧。
与此相关联,笛卡尔对于“生命现象”的激进的机械论观点,也与他的形而上学原则有着深刻的关联:动物不具有自由意志,但是,它们却同样具有生命,因此以说明生命运动为目标的生物学同说明无生命的自然物体运动的物理学相同,不需要机械论以外的其他原则。
三、机械哲学的先驱——牛顿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思想大都在牛顿那里汇合、重现。
作为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贡献还不止于使不同的思想倾向相互适应、融合,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科学思想的范围。
作为对培根、笛卡儿思想的继承,牛顿认为数学方法在近代科学中处于主宰地位,并且同样区分开了第一性质(他在第一性质中增加了“质量”)和第二性质,进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忽略了后者,即将颜色、气味、滋味等所谓的第二性质从事物三维广延、运动、质量所谓第一性的或数学的性质中祛除。
他认为第一性质才是客观实在的,声音和颜色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外部客体传播的震动在活有机体中引起的,仅仅是感觉性质。
他写到:“钟、月弦或其他发生物体的声音无非是一种震颤运动,而在天空中的声音无非是从这客体传播来的运动,而感觉中枢中的声音,则是对这种呈声音形式的运动的感觉;因此,这客体的颜色无非是它比其余客体更多地反射某种光线的倾向;光线的颜色无非是把某种运动传入感觉中枢这种倾向,而感觉中枢的颜色则是对这些呈颜色形式的运动的感觉。
”【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2.】;由作为物质第一性质的‘质量”概念出发,牛顿提出一套近乎完美的力学理论,即机械力学的解释模式,它普遍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这一事实成功地将第二性质逐出自然,并且从自然中摒除了目的,这最终促成了普遍流行的机械论世界观的确立。
近代工程哲学思想就发端于这种在后来的近两个世纪中始终被奉为科学经典的机械论哲学中。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用一个宏大的力学原理(万有引力)囊括了宇宙间从苹果坠地到潮汐运动、地球形状、行星运动等一切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