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生珠——汉末韦氏父子与韦氏家族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广西韦氏有两支。

和江苏,广东的韦氏是同宗。

1、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孙,秦、汉、唐、宋等朝从北方和中原大批南来,开发广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孙遍布八布桂东南西北中各市县。

史书、志书、族谱凡写有“士著”者,还应上朔至战国,春秋、西周、商朝,骆越、西瓯族从黄河下游游牧到岭南(广西)定居的韦氏。

2、第二支,汉朝韩信儿子韩滢,因父被害而改韦氵营,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孙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县。

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为证。

扩展资料:
韦氏其他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夏朝少康时代皇帝后裔彭伯的支族元哲的封地豕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己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3、源于少数民族疏勒国韦氏,属于汉化改姓为似。

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4、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5、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韦氏祖孙四代土官是明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抗倭将领家族,他们在中国抵御倭寇侵略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这篇文章将从四代土官的历史上述抗击倭寇的韦氏家族的事迹。

韦玄成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担任土官,曾多次参与抗击倭寇的战争。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对抗倭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玄成是韦氏家族的第一代土官,在他的带领下,韦氏家族成为了抗击倭寇的主力部队之一。

他的勇敢和决绝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韦玄成的儿子韦大章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韦大章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韦氏家族的第二代土官。

他领导家族军队多次参加抗击倭寇的战斗,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善于运筹帷幄,善于组织部队作战,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军事领袖。

韦大章的儿子韦正平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他继承了父祖的遗志,继续投身于抗击倭寇的斗争中。

韦正平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指挥能力,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果敢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韦正平一手组织了多次有力的反击行动,推动着倭寇的逐步溃退。

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许多战友和百姓的敬佩和赞扬。

第四代土官韦正平的儿子韦光胤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

他继承了父亲和祖辈的优良传统,投身于抗击倭寇的战斗中。

韦光胤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豪气和决心,为抗击倭寇的斗争注入了不竭的力量。

他率领家族军队多次与倭寇激战,屡次获得胜利,为维护国家安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韦氏祖孙四代土官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以生命和热血书写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壮丽史诗,为民族复兴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坚定不移地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韦氏家族的抗倭事迹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他们的事迹被流传于民间,成为了激励人民斗志的重要传统。

历史趣闻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 韦玄成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闻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 韦玄成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韦玄成是怎么死的导语:韦玄成(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字少翁,鲁国邹人,丞相韦贤之子。

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

少好学韦玄成(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字少翁,鲁国邹人,丞相韦贤之子。

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

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

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

朝议高其节。

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

邹鲁为之谚云:“遗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

卒,谥工候。

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

(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韦玄成年轻时继承父业,通晓儒经。

他在士人面前特别谦虚恭敬,出门遇上所认识的人步行,总是叫跟随的人下车,用车送所认识的人。

对于贫穷和地位低下的人,他更加尊敬。

由于他的好名声一天天流传,加上他通晓儒家经典,便被由常侍骑提拔为谏大夫,改任大河郡(治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都尉。

当初,韦玄成的二哥韦弘任太常丞,负责宗庙祭祀,管理各处陵墓,事务繁杂,多犯过错。

由于大哥韦方山早逝,其父便认为应该让韦弘自己请求辞职,以做他爵位的继承人。

而韦弘怀着谦让爵位继承人的打算,不肯辞职。

等到韦贤病重时,韦弘终于因宗庙的事而获罪下狱。

家中询问韦贤应该由谁继承爵位,韦贤因韦弘不按他的意图行事,愤恨而不肯说。

这时,韦贤的门生和族人共同商议,假托韦贤遗嘱,生活常识分享。

围绕着韦姓的来源,历史人物来写作文

围绕着韦姓的来源,历史人物来写作文

围绕着韦姓的来源,历史人物来写作文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韦姓。

说起韦姓啊,那可是有着相当久远和丰富的历史。

韦姓的来源,那说法还不少呢。

有一种说法是,韦姓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说夏朝的时候,大彭氏的后裔被封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建立了韦国。

后来韦国被商汤所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称韦氏。

还有一种说法,韦姓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的幼子为了躲避追杀,逃到了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在韦姓的历史长河中,那可是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

比如说韦应物,这位老兄那可是唐朝的大诗人。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特别有意境。

就拿他那首来说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瞧瞧这画面,简直就像是在眼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他的诗啊,总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宁静和悠远,仿佛能把人从繁忙的生活中一下子拉到了一个清幽的世界里。

再来说说韦庄,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大词人。

他的词情感真挚,特别能打动人心。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几句词,把江南的美景和那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就心生向往。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历史文化展览。

那里面就有关于韦姓历史人物的介绍。

我在那个展厅里,慢慢地走着,看着那些展板上的文字和图片,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和那些古人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我停在了介绍韦应物的那块展板前,仔细地看着上面的文字和配图。

配图是一幅韦应物的画像,虽然是后人想象画出来的,但那儒雅的气质、深邃的眼神,仿佛让我看到了他当年写诗时的情景。

我就在那想象着,他是不是在一个幽静的庭院里,看着满园的春色,灵感突发,挥笔写下了那些美妙的诗句。

然后我又走到了韦庄的展板前。

这展板上展示了他的一些词作手迹的复制品,那字迹龙飞凤舞的,透着一股洒脱劲儿。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

试述抗击倭寇的韦氏祖孙四代土官韦氏祖孙四代土官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抗击倭寇的代表人物。

他们分别是韦祖、韦常、韦良和韦钦。

他们的先祖是明初洪武年间从河南迁居到浙江的,居住在乡间,韦祖开始从事土官职务。

他们家族世代守卫着河口,担负着抵御外敌的重要任务。

韦祖是韦氏家族的第一代土官。

他在嘉靖年间曾参与镇压日本倭寇的战斗,表现出色,被提升为播州的总兵。

他在日本倭寇入侵后,机智果断地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控制了局势,挫败了倭寇的攻势。

他还协助当时的提督曾益,组织了一支军队,进行了多次反攻。

在他的带领下,军队更加有组织、坚韧,取得了多次胜利。

韦常是韦祖的长子,也是下一代土官的代表人物。

他在日本倭寇入侵时,担任了播州的副将,抵抗倭寇的进攻。

他擅长使用鹰派战术,能够利用地势、灵活运用兵力,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

在他的指挥下,播州沿海的村民们勇敢抵抗倭寇的侵犯,为抵御外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韦良是韦祖的孙子,在明朝万历年间,他担任着播州的知州。

他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采用了大批民兵的战术,调动村民参与到战斗中来。

他还加强了沿海防御设施,布置了岗哨和堡垒。

他的努力为抵御外敌,保障了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韦钦是韦良的子孙,也是韦氏家族的第四代土官。

他奉命担任福建巡抚,全力抵御倭寇。

他在日本倭寇的入侵过程中,多次率领军队出击,甚至亲自参战,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

他还加强了沿海防御设施,整治海盗,提高了当地的治安水平。

总体而言,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韦氏祖孙四代土官表现出了高超的致命力、过人的智谋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们不仅抵挡了外来侵略的入侵,还稳定了当地社会治安,扶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他们的事迹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后世公民的楷模。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

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

”"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

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历史趣谈:唐中宗因为说错一句话 竟让武则天废黜了他

历史趣谈:唐中宗因为说错一句话 竟让武则天废黜了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中宗因为说错一句话竟让武则天废黜了他导语:韦家是关中的名门大姓,族人众多,韦弘表已年过五旬了,太宗时曾当过曹王府的典军。

儿子韦玄贞是个三品的普州参军,儿媳崔氏也是魏晋以来山...韦家是关中的名门大姓,族人众多,韦弘表已年过五旬了,太宗时曾当过曹王府的典军。

儿子韦玄贞是个三品的普州参军,儿媳崔氏也是魏晋以来山东的望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韦家到了韦玄贞这一代,生计日益艰难,家庭已经衰落了。

唐高宗时,韦玄贞生了个惹人怜爱的女婴,韦氏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爱读书,博学多才。

韦氏生得如花似玉,秀外慧中,许多富贵公子竞相追求。

对于韦家来说,永隆元年真是翻身的大运年。

自隋唐以来,高官与名门通婚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风俗为韦家带来了一个皇恩浩荡的天大的喜讯。

韦氏由于出身名门,被高宗选为太子李显的太子妃。

改天换地,韦家从此门庭若市,往来络绎。

高宗为李显下的聘礼厚重。

韦氏在族人的欢呼声中,走进了东宫。

李显是高宗的第七个皇子,是武则天亲生的第三个儿子。

太子李忠被废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与次子李贤先后成为太子,因与武则天的矛盾日深而遭到迫害。

李显的太子妃赵氏是常乐公主的女儿,辈分比李显高一辈。

唐高宗不在乎这些,对赵氏儿媳的聪颖秀丽十分赞赏。

然而,太子李显与赵氏一向不融洽,几乎视若陌路。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常乐公主得罪了武则天,越氏受到株连。

武则天将赵氏关进黑牢,将其活活饿死。

同时,常乐公主和丈夫被发配到遥远的括州。

韦氏就是在赵氏被废后成为太子妃的。

天生丽质的韦氏得到了李显的欢心。

韦氏遇事很有主见,喜欢争强好胜,软弱无能的李显很快就被她彻底征服了。

高宗晚年,宫廷形势剑生活常识分享。

韦姓氏研究报告

韦姓氏研究报告

韦姓氏研究报告韦氏族谱研究报告一、引言韦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拥有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本报告致力于对韦姓氏的起源、分布、人口统计以及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将更好地了解韦姓氏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二、起源与分布1. 起源根据文献记载,韦姓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韦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韦国,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源于古代的地名“韦”氏。

无论起源如何,韦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2. 分布韦姓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的韦姓人口最多。

另外,一些省份如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也有大量的韦姓人口。

除了在中国,韦姓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北美洲和欧洲等地。

这些分布规律的形成与历史的迁徙、移民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人口统计与现状1. 人口统计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韦姓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2%,约为3000万人。

从具体分布来看,河南省的韦姓人口最多,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30%以上。

2. 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迁徙的加剧,韦姓人口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韦氏姓氏在农村地区的流失速度较快,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韦姓人口减少。

另一方面,韦姓在城市中的兴起,城市中的韦姓人口逐渐增加。

四、政治、文化与经济影响1. 政治在中国历史上,韦氏有着广泛的政治影响。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韦国,韦氏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化韦氏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韦编三绝、韦庄、韦小宝等都是以“韦”为姓。

这些名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韦姓家族逐渐崛起并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许多韦姓家族创办了知名企业,并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是韦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能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韦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作文

韦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作文

韦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作文提起韦姓这个中国姓氏,我想很多朋友都会为之感到自豪。

毕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唯一一个由女性建立的王朝,并且出了几位女皇帝。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姓氏吧!本来,韦是一种养马用具,一般用竹子做成;韦姓始祖韦国宗,东汉末期人士,官拜侍中,封南顿侯,因反对宦官当权,被贬往房陵(今湖北房县),后迁居上谷郡。

至于另外两支则分别是谯郡和扶风郡。

三国时魏将韦端也为南顿人,后代亦以南顿为郡望。

由此可见,韦姓主要有三大聚集地: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方,其中又以河北为最。

如果你从事研究工作,去各个省市博物馆考察一番,那么在陈列室里展览的商周青铜器和唐宋元明清瓷器里,都会看到许多伟大的画家韦偃的作品;他的绘画才能足以令人惊叹不已。

《瑞应图》描绘了仙界之景象;“八仙”图表现了民间传说的情节……所以历代书画评论家称赞他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姓氏考略》载:韦姓发源于河南洛阳,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都有同样的母亲。

第七世孙名叫昌意,娶了蜀山氏女为妻,生了颛顼。

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氏排行榜,但韦氏的人口却仅次于李、王、张,排名第四位。

关于韦姓的记载,历史资料比较丰富,常常以典籍形式出现,故介绍韦姓起源时,只须引用古书原句即可,避免了重复劳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韦姓是尧舜时代八个主管刑法的大臣之一伯益的后裔,曾被封于“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境内),所以称南顿为韦国。

春秋时期的时候,南顿国被楚国吞并,韦氏后裔迁徙到了长沙、丹阳等地,并以国名命姓,称为韦氏。

还有部分韦姓人员为避战乱或者改换他姓。

还有的一些韦姓人员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采取隐姓埋名的方式来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姓韦的人是由少数民族演变过来的,其中壮族的韦氏据说是明朝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叛乱,有一支当时效忠朱明王朝的韦氏人员遭受迫害,被强制移居到了广西一带。

后经繁衍,便产生了广西的韦氏。

韦氏成语典故

韦氏成语典故

韦氏成语典故韦玄成装疯救兄:年迈辞官居家休养的汉故丞相韦贤,每想到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子韦弘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三子韦舜在邹守祖业,小儿子玄成不能越兄嗣业的家事,就心情沉重。

他82岁时,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语,急坏了家人。

汉宣帝闻报,亲临韦贤宅第探望,让太医诊病,又赐御食。

当宣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将来为嗣时,韦贤老泪纵横,但不能语。

宣帝悲泣回宫。

汉宣帝离开韦贤宅第后,深知恩师韦贤心意的博士义倩与其家人商议。

他说:“我知恩师的心意是想让二子韦弘袭爵,不违长子亡、次子继业的大礼。

但眼下韦弘入狱问罪,不能袭爵守祀,只好让有父风和才干的少子玄成袭爵。

”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于汉宣帝。

汉宣帝阅奏章,认为韦玄成德才兼备,便认可了。

时任大河都尉的韦玄成闻讯,痛哭失声,知自己袭爵非父亲的心意,且父亲病重,兄长韦弘还在狱中,不能行大孝,悲痛万分。

于是,他在任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时哭时笑,胡言乱语,不理政事。

汉宣帝对玄成的突然得疯感到疑惑,让丞相查验。

使者询问他的僚属,知情者说:“都尉一向讲究礼仪和谦逊待人,认为自己越兄袭父爵,违背常理和汉礼仪。

他又看兄长入狱,不能相救,更为痛心,疯狂怕是假装。

”使者返回长安后,如实向丞相报告了实情。

丞相认为韦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礼让”,请求宣帝严惩。

汉宣帝阅奏章,知道韦贤的心意是让二子袭爵,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

玄成佯狂,是欲以让爵营救兄长出狱,为父亲行安葬大礼,没有罪。

于是,汉宣帝下诏:释放韦弘出狱,免其罪,令其归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袭爵扶阳侯,归第侍候父亲。

韦弘、韦玄成见父亲,叙说皇恩,韦贤一家皆感泣不已。

不久,韦贤病逝,按丞相职安葬。

守孝三年后,两兄弟均升任了官职。

韦玄成礼让救兄的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韦氏族谱——精选推荐

韦氏族谱——精选推荐

韦⽒族谱韦⽒族谱------------韩改韦⽒系-----------------江公之五⼦.进公之次⼦.道通之后裔怀安祖德流芳远,海燕归来接应鸿。

⼭东⽀派千秋⽕,京兆桃园百世昌。

韦雄献编写电话:137********2013年1⽉1⽇。

(简易版)本书从《韦⽒族谱》韩改韦世系⼀九九⼋年三⽉⼆⼗五⽇出版,第205页书中抄接下来。

我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夏:公元前2070―1600年。

470年商:公元前1600―1046年。

554年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275年周东周公元前770―256年514年春秋公元煎770―476年294年战国公元前475―221年254年秦公元前220―206年14年西汉公元前205―公元23年228年东汉公元25―220年195年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六国304―439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北齐550―577。

西魏535―556。

北魏557―581。

隋公元581―618年37年唐公元618―907年289年五代⼗国宋公元960―1127年167年辽公元916―1125年209年公元1038―1227年189年⾦公元1115―1234年119年元公元1271―1368年97年明公元1368―1644年276年清公元1644―1911年267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37年共和国公元1949.10.1. 。

起到现在清朝年间:顺治公元1644―1661年18年康熙公元1662年61年雍正公元1723年13年乾隆公元1736年60年嘉庆公元1796年25年道光公元1821年30年咸丰公元1851年11年同治公元1862年13年光绪公元1875年34年宣统公元1909年3年民国公元1912年37年共和国公元1949.10.01. 。

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出自韩姓。

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出自彭姓。

以国为姓。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

史称韦氏正宗。

这就是河南韦氏。

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家乘谱牒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聚集地(迁徙分布)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

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

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

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

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

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号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

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

历史名人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

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

一经传家与父子丞相——邹人韦贤

一经传家与父子丞相——邹人韦贤

一经传家与父子丞相——邹人韦贤邹鲁是儒家学派的发祥地,从春秋时代孔子删订六经、聚徒讲学起,儒家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在邹鲁横空出世。

两汉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汉武帝以后,非通经学,不能做官,因此汉廷官吏,大都是儒生出身,而这些儒生又多是山东人。

而邹人韦贤、韦玄成父子二人竟都是以明经历位至丞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韦贤(约前148—前67),字长孺,鲁国邹(邹城)人,西汉丞相。

据《汉书》记载,韦贤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学识非常渊博,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邹鲁大儒。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极力推崇儒学,韦贤以经书显贵。

西汉时期,经学派别林立,学术气氛浓厚。

《易经》有高氏学、京氏学区分,《尚书》有欧阳氏学与大小夏侯氏学区别。

鲁地申公以治《诗》见长,传至瑕丘(今兖州市)江公,徒众最盛。

韦贤拜江公为师,继承申公、江公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阐释,对《诗经》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史称“《鲁诗》韦氏学”。

韦贤声誉卓著,远近知名,朝廷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征召他为博士。

汉昭帝并拜他为师,请他教授《诗经》。

不久,升迁为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

昭帝崩逝,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和公卿们共同商议,尊立孝宣帝。

宣帝刚即位时,韦贤因为参与谋议,安定宗庙,赐爵关内侯,享有食邑。

后又改任长信宫少府(太后官属,长信宫是太后所居住的宫名)。

因为他是昭帝的老师,很受宣帝尊重。

宣帝本始三年(前71),韦贤已经70多岁。

丞相蔡义去职,宣帝命他继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

韦贤担任五年丞相后,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

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就准他辞职,赏给他一百斤黄金。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记载:“贤七十余,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区。

丞相致仕自贤始。

年八十二薨,谥曰节侯。

”《汉书》所记载“丞相致仕自贤始”,就是说古代官员退休自韦贤开始,韦贤开启官员退休的先河。

【诗人大全】韦应物简介_韦应物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韦应物简介_韦应物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韦应物简介_韦应物的资料介绍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但亦有?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生平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1岁玄宗开元25年(737)生于京兆14岁玄宗天宝九年(750)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玄宗天宝十年(751)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

韦的由来和介绍作文

韦的由来和介绍作文

韦的由来和介绍作文
嘿嘿,你们知道韦姓是怎么来的吗?其实韦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呢!
一种说法是韦姓源自姬姓,是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的后代。

在商朝的时候,彭祖的曾孙伯靡被封在豨韦(今河南
省滑县),建立了豕韦国。

这个国家的人善于养猪,还用猪皮制作大鼓,所以被称为豕韦国。

后来,豕韦国被商朝灭亡了,伯靡的儿子元哲就以
国名为姓,改姓为韦。

这就是韦姓的由来之一啦。

还有一种说法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初韩信的后代。

据说,韩信被吕后所杀后,他的族人遭到了灭门之灾。

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到
了南越王那里躲避。

为了避仇,韩信的幼子就以“韩”字的半边“韦”
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在广西,还有一些韦姓人是从唐代碑文上记
载的。

另外,也有韦姓人是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的韦氏部落,还有的是出自子姓和源于官位。

哎呀,韦姓的由来真是太有趣了!嘿嘿,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韦姓的故事吗?。

老蚌生珠——汉末韦氏父子与韦氏家族

老蚌生珠——汉末韦氏父子与韦氏家族

老蚌生珠——汉末韦氏父子与韦氏家族摘要: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

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汉末韦氏父子处得来,但韦氏父子事迹散见于史料之中,只言片语,不成体例,本文特从各处将韦氏父子事迹辑合,以梳理其人其事,并对京兆韦氏这一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汉唐,对于后世影响较大的世家大族的起源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蚌生珠韦康韦诞京兆韦氏东汉末孔融在信中说到“前日元将来,渊才高茂,雅量弘毅,伟世之器也。

昨日仲将又来,鼓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

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

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汉末韦氏父子处得来。

孔融所指即韦康、韦诞,这封信正是写给他的父亲韦端的。

韦康曾任凉州刺史,后被马超围杀,韦康为荀彧推荐,“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杨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后汉书·荀彧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韦康在凉州刺史任上的事迹记载很少,我们也仅能从现有的史料里进行推测。

韦元将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

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如千里之驹。

”(《太平御览》引《决录》):《三辅决录注》曰:……康字元将,亦京兆人。

孔融与康父端书曰:“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

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

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端从凉州牧征为太仆,康代为凉州刺史,时人荣之。

后为马超所围,坚守历时,救军不至,遂为超所杀。

仲将名诞,见《刘邵传》。

皇甫谧《烈女传》曰:姜叙母者,天水姜伯弈之母也。

建安中,马超攻冀,害凉州刺史韦康,州人凄然,莫不感愤。

……臣松之案:……及超攻急,城中饥困,刺史韦康素仁,愍吏民伤残,欲与超和。

韦康即韦元将,身长八尺五寸,做过郡主簿,如上引文所述,杨彪对其赞赏有加,少年老成,有千里马之风格。

韦康之弟韦诞,即韦仲将。

吐蕃权臣录:从缔造王朝,到定海神针的政治常青树——韦氏家族

吐蕃权臣录:从缔造王朝,到定海神针的政治常青树——韦氏家族

吐蕃权臣录:从缔造王朝,到定海神针的政治常青树——韦氏家族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2020-09-01 19:47:02这篇是吐蕃韦氏系列的第一篇,我将用三到四章的篇幅,将这个伴随吐蕃王朝一生的大家族细细道来。

将涉及吐蕃王朝从缔造到灭亡期间,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将讲到吐蕃宰相制度的变化,以及藏传佛教复兴到被灭的原因。

在吐蕃王朝的众多政治豪门里,有一个家族的经历堪称诡异,既是王朝的缔造者,也是帝国的埋葬者,做过权臣,受过打压,弘过佛,也灭过佛,还杀了一任赞普。

可以这么说,韦氏家族伴随了整个吐蕃王朝的兴衰,所有的权利游戏从未缺席,堪称政坛常青之树。

西藏早期三国演义的结构一、雅江南岸的圣人韦氏是吐蕃古老的家族之一,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里记载道:“欧域邦嘎之王为欧杰之素章察,其家臣为翱和韦”。

据说在十二小邦时期,雅江北岸有几若、岩波、俄域、垄若四个小邦国。

此时吐蕃还蜗居于雅砻河谷内,甚至未能入列小邦名录,可见存在感寥寥。

随着兼并融合的加剧,小邦国日渐稀少,雅江北岸成了两个森波杰的天下(森波杰达甲吾、森波杰弃邦孙)。

本来属于欧域小邦的韦氏,成了森波杰弃邦孙臣属,吐蕃王朝另一个豪门(娘氏)也换了东家,从垄若小邦变成了森波杰弃邦孙的家臣。

此时,雅砻河谷的吐蕃已开始崛起,王座上的赞普是松赞干布的爷爷(达日年赛)。

没过多久,达甲吾的家臣念几松剁了主公,弃邦孙一统雅江北岸,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苏毗女国。

其实,达甲吾也是女王当政,也可称为女国。

当时母系氏族的影响尚未褪去,女王当政的例子并不鲜见,从康藏到阿里都有女国存在。

而汉地史料对此不甚了然,将诸多女国混为一谈,于是女国一会儿“盛产蜀马”,一会儿“在葱岭之南,其地大寒”。

剁了家主的念几松,因功成了苏毗红人,娘氏则倒霉的划归念几松管理。

念几松的老婆是个母老虎,骂人特别难听,族长娘·曾古气不过,跑去找女王投诉。

结果,女王对他说:“骂你几句咋了啦?揍你也没啥说的!”郁闷之极的娘·曾古在雅江之畔高歌了一曲:“汤汤大河对岸,雅鲁藏布江对岸,有一子,人之子,实乃天神之嗣,唯真天子方能调遣,唯好鞍鞯方能驮。

关于韦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资料作文

关于韦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资料作文

关于韦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资料作文一提到“韦”这个姓氏,您可能不会觉得特别稀奇,但要是深入探究一番,那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先从“韦”姓的历史说起。

据说,“韦”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韦姓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夏朝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

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氏,称韦氏。

这历史是不是听起来就感觉挺久远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韦姓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的幼子为了躲避捕杀,被藏匿在南粤,取“韩”字的半边,改为“韦”姓。

就说我认识的一位姓韦的大哥吧,他对自己姓氏的历史那可是充满了好奇和自豪。

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一个文化活动,正好聊到了姓氏的话题。

这位韦大哥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他所了解的“韦”姓历史。

他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讲家族的故事,对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传承特别着迷。

他还跟我们分享了他家的族谱。

那本族谱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了,纸张都泛黄了,但是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名字和家族的事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韦大哥说,每次翻开族谱,他都感觉自己和祖先们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系,好像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能看到他们在岁月长河中的奋斗和坚持。

在古代,也有不少姓韦的名人呢!比如韦应物,他可是唐代有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总是能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诗句多美啊,让人仿佛能看到那雨中的渡口和独自横在水面上的小船。

再说说现代,姓韦的名人也不少。

就拿体育界来说吧,有一位姓韦的运动员,在赛场上那可是拼搏奋进,为国家赢得了不少荣誉。

每次看到他在赛场上的英姿,韦大哥都会特别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们姓韦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小镇上,也有不少姓韦的人家。

他们有的从事农业,每天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有的做生意,店铺里总是充满了热闹的气息;还有的在学校教书育人,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蚌生珠——汉末韦氏父子与韦氏家族
发表时间:2018-05-08T10:20:50.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张伟
[导读] 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

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汉末韦氏父子处得来
张伟
(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

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汉末韦氏父子处得来,但韦氏父子事迹散见于史料之中,只言片语,不成体例,本文特从各处将韦氏父子事迹辑合,以梳理其人其事,并对京兆韦氏这一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汉唐,对于后世影响较大的世家大族的起源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蚌生珠韦康韦诞京兆韦氏
东汉末孔融在信中说到“前日元将来,渊才高茂,雅量弘毅,伟世之器也。

昨日仲将又来,鼓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

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

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汉末韦氏父子处得来。

孔融所指即韦康、韦诞,这封信正是写给他的父亲韦端的。

韦康曾任凉州刺史,后被马超围杀,韦康为荀彧推荐,“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杨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后汉书·荀彧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韦康在凉州刺史任上的事迹记载很少,我们也仅能从现有的史料里进行推测。

韦元将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

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如千里之驹。

”(《太平御览》引《决录》):
《三辅决录注》曰:……康字元将,亦京兆人。

孔融与康父端书曰:“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

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

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端从凉州牧征为太仆,康代为凉州刺史,时人荣之。

后为马超所围,坚守历时,救军不至,遂为超所杀。

仲将名诞,见《刘邵传》。

皇甫谧《烈女传》曰:姜叙母者,天水姜伯弈之母也。

建安中,马超攻冀,害凉州刺史韦康,州人凄然,莫不感愤。

……臣松之案:……及超攻急,城中饥困,刺史韦康素仁,愍吏民伤残,欲与超和。

韦康即韦元将,身长八尺五寸,做过郡主簿,如上引文所述,杨彪对其赞赏有加,少年老成,有千里马之风格。

韦康之弟韦诞,即韦仲将。

孔融曾写信与其父韦端,评论其儿子:韦诞是保家之主,而韦康是伟世之器;其中韦康才能渊博出众,风度高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一定能成为光大时代的人物。

孔融的这等赞许可以说是很高的,先不考虑这些话语间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说明韦康还是有着不错的天资的。

韦诞与其兄韦康不太相似,韦康被孔融称为“伟世之器”,而韦诞是“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这是称赞韦诞德行美好忠信诚实,又天资聪颖,是敏而有德之士,以后能为韦氏家族保住家业。

显然韦诞与其兄韦康性格、经历都有所差别,韦诞也曾任光禄大夫,但其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在书法上的造诣。

《文章叙录》曰:诞字仲将。

太仆端之子。

有文才,善属辞章。

……初,邯郸淳、卫觊及诞并善书,有名。

觊孙恒撰《四体书势》,其序古文曰……敬侯谓觊也。

其序篆书曰:“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

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

韦诞师淳而不及也。

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云。

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简理不如淳也。


这是《三国志》裴注引用的《文章叙录》,此处也称韦诞有文才,擅长于文字辞章;以及曾任郡上计吏、郎中、侍中中书监、光禄大夫的经历。

文中称韦诞与邯郸淳、卫觊同因书法而出名,后又详细引用了卫觊之孙卫恒的《四体书势》序,来阐述上述诸位在当时书法界得地位和他们的书法造诣。

《四体书势》的序文里提到四种字体为古文、篆、隶、草,其中古文和隶书里没有提及韦诞,隶书序没有完全收录,在《武帝纪》里的部分也没有提到韦诞。

篆,秦李斯作篆书,汉曹喜略有不同但仍被认同。

邯郸淳学习的便是曹喜的篆书,大概领悟到曹氏篆书的精妙。

韦诞以邯郸淳为师,但水平在其师之下。

魏明帝太和年间,韦诞为武都太守,因为善于书法而留补侍中,曹魏国之祭器上书篆文皆出自韦诞之手。

可见虽然韦诞水平在邯郸淳之下,但也是有相当高的造诣,连象征王权的宝器都有其书写。

而且当时善于写篆书的人也不仅韦诞一人,著名书法家蔡邕亦习篆书,他兼采李斯、曹喜的书法,但卫恒评价不如邯郸淳。

看来邯郸淳的篆书为最佳。

辑佚本《三辅决录》载:
韦诞字仲将。

除武都太守,以能书不得之郡,转侍中,典作《魏书》,号《散骑书》,一名《大魏书》,凡五十篇。

洛阳邺、许二都始成,命诞铭题,以为用制。

以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张澍注:一引有皆古法三字),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张澍注:一作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太平御览》引《决录》)
韦诞擅辞章,文才突出。

从《四体书势》序言里,我们可以知道,韦诞工于书法,尤以篆书著称,魏世宝器题铭皆出自韦诞之手;同时,韦诞跟随草书大师张伯英学习草书。

如若卫恒所称为真,那韦诞也算得上是曹魏时代的一名书法家了。

韦氏父子三人,各自经历非凡,又独具个性。

孔融眼光独到,预测到了韦氏兄弟的出众之处。

韦康、韦诞兄弟二人也是没有辜负孔融“双珠”的盛赞,各有所成。

只可惜韦康遇难较早,未能在历史中留下更多的事迹。

韦氏父子,其籍望为京兆。

京兆韦氏是形成于西汉初期,在西汉中期崛起的大族,韦玄成徙居杜陵,世代以京兆为郡望。

两汉交替之间的战乱,极大的影响了韦氏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原有的封爵不复存在,家族地位需要重新确立。

在光武帝刘秀“本好学问”,大力提倡和弘扬经学的背景下,韦氏家族以其儒家经学文化传统在东汉逐渐恢复了其家族地位,虽然政治地位上不如西汉时期,但家族成员仍多美誉行于世。

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是世家大族的成型时期,韦端、韦康、韦诞父子正是活跃在这一时期的韦氏家族成员,世家大族的形成,其一
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嘉行懿德作为入仕的条件。

韦端与当时长陵第五巡、杜陵金敞齐名,因字中都有一个“休”字,时人将他们三人称为“京兆三休”。

孔融作为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有名于当时,对于韦端二子的称赞,加之“有名海内”的杨彪也评价韦康“年虽少, 有老成之风,昂昂如千里之驹。

使得韦康、韦诞更加名声显著。

在此基础上,韦氏家族屡屡被朝廷征召入仕。

韦端被曹操拜为太傅,荀彧推荐韦康代替其父任凉州刺史,两代镇守凉州,见重如此。

韦诞在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历任郎中、武都太守、中书监、光禄大夫等职,长于书法,皇宫中一切宝器铭题皆出其手。

韦氏父子在京兆韦氏家族在东汉末至曹魏时期的名声、势力、地位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韦氏家族也在此时跨入士族行列,位列三辅望族。

参考文献 [1][2][4][5][6][7]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荀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2-313页;第311页;第312-313页;第702页;第621页;第31页 [3][8][9] [汉]赵岐撰,[晋]挚虞注,[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决录》卷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第68页;第6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