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化学原理论文-pb12005023

合集下载

基于氧化反应实现碳—碳、碳—氮、碳—氧键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基于氧化反应实现碳—碳、碳—氮、碳—氧键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基于氧化反应实现碳.碳,碳.氮,碳.氧键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作者姓名:学科专业:导师姓名:完成时间:李运峰有机化学汪志勇教授二O一三年五月一日文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Adissertationfordoctor’SdegreeSyntheticMethOdOIOgi鹊ofC-C,C·NandC-·0BondsBasedonOxidationReactionAuthor’SN锄e:Speciality:一bupervlsor:11●rmlshedtime:YunfengLiOrganicChemistryProfZhiyongWang一一Maylth,20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替嘞≯r弓矽。

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留么开口保密(年)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名:签字日期:中文摘要有机合成方法学一直以来都是任何一个有机化学工作者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主要基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实现了碳.碳,碳.氮和碳.氧化学键的构建,合成了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如2.烯基喹啉类,芳香酮类,嗯唑类和咪唑并[1,2.a]吡啶类。

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机制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机制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机制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能源储存和转换领域,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储钠材料,具有高容量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然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储钠动力学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其储钠速率较慢,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使用。

为了提高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储钠动力学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增强机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氧空位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其储钠动力学性能。

氧空位是指晶格中氧原子缺失形成的缺陷,会导致晶格畸变和电子结构改变,从而影响材料的储钠性能。

本文将综述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的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材料合成、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等。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氧空位对储钠动力学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的机制,包括空位引起的晶格畸变和电子结构改变。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结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储钠行为,并为其进一步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这将对开发高性能储钠材料、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述。

通过清晰地描述文章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Section 1)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介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氧空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言部分还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Section 2)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详细探讨了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的影响和增强机制。

正文部分包括两个子章节,分别是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的影响和氧空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储钠动力学增强的机制。

中科大《结晶化学导论》第5章——唐凯斌2015

中科大《结晶化学导论》第5章——唐凯斌2015
1、晶粒择优取向生长
2、非单相
无明显取向晶粒 衍射峰相对强度的变化 与PDF卡数据基本一致。
(100)晶面的多级衍射增强。
六方ZnO hkl I 100 57 002 44 101 100 102 23 110 32 103 29 200 4 112 23 201 11
第三节 粉末衍射指标化
• 立方晶系指标化
• 粉末衍射图指标化示例
取立方晶系: a = 3.899Å 100 3.899 110 2.763 111 2.253 200 1.956 201 1.747 211 1.598 220 1.383
取四方晶系: at = 21/2 a = 5.514Å ct = 2a = 7.798Å
电子衍射 210
• 空间群判断示例
GdPS4的指标化结果:四方I格子,a = 1.072, c = 1.9096nm
考虑特殊衍射类型: 1、c方向:
hk0型衍射为200、 220、400、420、440、 620、640等,垂直c方 向可能存在a,b滑移 面。对于I格子,a、b 共存,垂直c方向的滑 移面为a。
00l型衍射只出现004、 008,对于四方晶系, 对应41螺旋轴,可初步 判断c方向对称元素为 41/a。
样品竖直测角仪
、连动
样品水平型测角仪
粉末衍射要求样品是十分细小的粉末颗粒,使试样在 受光照的区域中有足够多数目的晶粒,且试样受光照区域 中晶粒的取向是随机的,以得到强度相对准确的衍射峰。
粉末衍射要求样品表面是尽可能平整的平面,制样过程 中,样品应尽可能地与样品板参考面平齐,以得到位置相对 准确的衍射峰。如样品高于参考面,测得的值比真实值大, 衍射峰d值变小;反之d值变大。
CsCl Pm3m -Fe Im3m Cu Fm3m

污泥燃烧中H2O、SO2和CO2对PbO在CaO表面吸附的影响

污泥燃烧中H2O、SO2和CO2对PbO在CaO表面吸附的影响

DOI: 10.19906/ki.JFCT.2023001污泥燃烧中H 2O 、SO 2和CO 2对PbO 在CaO 表面吸附的影响史一林 ,何学富 ,王彦霖 ,乔晓磊 ,贾 里 ,金 燕*(太原理工大学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污泥燃烧过程中烟气组分对PbO 在CaO (001)表面吸附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CaO (001)表面的 O 顶位是PbO 、H 2O 、SO 2和CO 2分子吸附的活性位点。

H 2O 、SO 2和CO 2分子的存在分别使PbO 分子在CaO (001)表面的吸附能较洁净表面增大了71.42、19.589和46.431 kJ/mol 。

H 2O 分子在吸附过程中形成的OH 基团和局部Ca (OH )2表面结构有利于PbO 分子的吸附。

SO 2分子中的O S 原子和CaO (001)表面的O surf 原子的态密度轨道均与Pb 原子轨道产生重叠,使得PbO 分子在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

CO 2分子预吸附在CaO (001)表面形成的CO 3基团对PbO 分子存在强吸附作用,使得PbO 分子更稳定的吸附在CaO (001)表面。

关键词:DFT ;烟气组分;PbO ;CaO ;吸附中图分类号: TQ534 文献标识码: AEffect of H 2O, SO 2 and CO 2 on PbO adsorption in CaO surface duringsewage sludge combustionSHI Yi-lin ,HE Xue-fu ,WANG Yan-lin ,QIAO Xiao-lei ,JIA Li ,JIN Yan*(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flue gas components on the adsorption of PbO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bustion was studied by DF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 apex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 is the active site of the adsorption of PbO molecules, H 2O molecules, SO 2 molecules and CO 2 molecules. The presences of H 2O molecules, SO 2 molecules and CO 2 molecules increase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PbO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 by 71.42, 19.589 and 46.431 kJ/mol, respectively. OH group and local Ca(OH)2 surface structure formed by H 2O molecules dur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re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of PbO molecules. Density of state orbitals of O S atom in SO 2 molecule and O surf atom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overlap with the orbitals of Pb atom, making the adsorption of PbO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more stable. CO 3 group formed by CO 2 molecules pre-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 has a strong adsorption effect on PbO molecules, making PbO molecules more stable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CaO(001).Key words: DFT ;flue gas components ;PbO ;CaO ;adsorption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增强Bi2WO6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增强Bi2WO6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增强Bi2WO6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尤以二氧化碳(CO2)排放过量引发的温室效应问题最为严峻。

近年来,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一大热点,被广泛认为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并转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的光催化剂存在多种性能缺陷,包括高电子-空穴复合率、低量子效率等。

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光催化剂中,Bi2WO6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可见光响应性能,被广泛用于光催化领域。

然而,Bi2WO6仍存在对可见光利用率不高和表面反应活性低等缺陷。

本研究以Bi2WO6为研究对象,探讨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对增强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Bi2WO6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首先,通过配制钨酸铋前驱体溶液并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如氧化剂或还原剂),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得到Bi2WO6样品。

2.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通过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气氛和温度,使Bi2WO6中产生氧空位,进而诱导Bi单质形成。

这一过程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进行表征和验证。

3. 光催化还原CO2实验采用常规的光催化实验装置,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下,以Bi2WO6为催化剂进行CO2还原实验。

通过检测产物(如CO、CH4等)的生成量来评估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1.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对Bi2WO6结构的影响通过XRD和XPS等表征手段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氧空位后,Bi2WO6的晶体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观察到Bi单质的形成。

这表明氧空位的产生对Bi2WO6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2. 氧空位诱导Bi单质形成对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的影响与未产生氧空位的Bi2WO6相比,含有氧空位并诱导生成Bi 单质的Bi2WO6在光催化还原CO2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活性。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合成化学(1-2) Introdution (b-w)(1)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合成化学(1-2) Introdution (b-w)(1)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Oxygen-conduscting Bi2O3What is Solid State Ionics?YBa 2Cu 3O 7-δ(YBCO) synthesis Pyrolysis“Unobtainium”“Hallelujahmountains”“bioluminescence”PyrolysisComplexationCitrate-methodMetal ion complex(+ammonium nitrate)Evaporation(viscosity)PyrolysisCalcination葡萄糖酸盐3甘氨酸High Tc superconductor vs. ITER ITER: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 is designed to produce approximately500 MW of fusion power sustained for up to1,000 seconds by the fusion of about 0.5 g ofdeuterium/tritium mixture in itsapproximately 840 m3reactor chamber.Surface: 5778KCore: 15.7x106KMicrowave CVD for YBCO films 陈春华, 彭定坤等,硅酸盐通报-1990年2期,p.62-65.CIGS器件结构衬底载气溶液芯片60μmLa1-x Sr x CoO3-d films by sol-gel methods Aqueous sol-gelto La1-x SrxCoO3-δfilmPolymeric sol-gelto La1-xSrxCoO3-δfilm380μm10 祄24μm5μmP.D. Yang (USTC 1993. UC Berkeley), Adv. Func. Mater. 12 (2002) 323.Cure & pyrolyze3600ºF = 1982ºCCosmos-1, June 21, 2005 (Failed)(The world's first solar sail spacecraft )Diameter: 30m, Area: 600m2100kgMylar: Biaxially-orient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丹炉九还掷千金”([明]凌蒙初)卷十八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惯说会烧银。

纳米PbO2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纳米PbO2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第18卷第5期分 子 催 化V ol.18,N o.5 2004年10月JOURNA L OF M O LEC U LAR C AT A LY SIS(CHI NA)Oct. 2004 文章编号:100123555(2004)0520366205纳米PbO2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艾仕云2,彭惠琦1,李嘉庆1,李洛平1,杨 娅1,金利通1(1.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62;2.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 要:利用旋转圆盘电极对纳米PbO2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表明由于电极表面PbO2晶粒呈纳米结构,使纳米PbO2修饰电极表面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表面活性中心,良好的导电性及宏观隧道效应,使得纳米PbO2修饰电极对苯酚有很好的氧化催化性能,用安培法测定了多种有机物在纳米PbO2修饰电极上的电流响应,实验表明,纳米PbO2修饰电极可以作为分析传感器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中.关 键 词:纳米PbO2;修饰电极;催化氧化;安培法中图分类号:O643.32 文献标识码:A 对有机物的电催化氧化是电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1~5],探索新的电催化阳极材料将有毒的化学废品电催化氧化为有用的物质或者将有毒的有机污染物完全降解一直是电化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许多研究者对苯酚的电催化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3],他们认为,在Pt电极上苯酚的阳极反应过程首先是通过单电子转移形成酚类自由基,然后这些自由基发生聚合或被电极表面生成的强氧化性物质(如H O・)进一步氧化为苯醌,由于在高电位下Pt 等贵金属阳极上氧气极易析出而降低电催化氧化效率,且苯酚类自由基极易聚合,会污染电极表面而阻止氧化反应的进行.近年来对二氧化铅电极应用的研究已被关注.但一般的纯PbO2修饰电极不够牢固,在某些体系中其电催化活性不够理想.一般地,好的电催化阳极材料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高的过电位,二是在电极表面有多的催化活性位点,能提高电极表面水分解生成H O・的速率[6].我们首次利用旋转圆盘电极探讨了纳米PbO2修饰电极对有机物的氧化性能,并和普通PbO2修饰电极进行比较,对纳米PbO2修饰电极作为分析传感器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作了初步探讨.1实验部分1.1试剂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分别购自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或Sigma公司.溶液均用二次蒸馏水配制.电化学实验在CHI832电化学工作站(美国CHI 公司)上进行,使用三电极系统,分别以Pt旋转圆盘电极(Pt2RDE,电极表面积为0.025cm2,上海电光器件厂)、铂丝和饱和甘汞电极为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X2射线衍射分析在D8ADVANCE全自动X2射线衍射仪(德国Bruker axs公司)上进行,所用射线为Cu2Kα射线,2θ角以0.03°逐渐从10°增至70°.ST M 在A J2I型扫描隧道显微镜(上海爱建纳米技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进行.1.2PbO2修饰电极的制备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25±1℃).实验前将电极在麂皮上经0.05μm的氧化铝粉末打磨至光亮,再用1∶1的乙酸和过氧化氢(30%)混合溶液处理2min.然后将电极浸入1.0m ol L-1HClO4溶液中,以100mV/s的扫描速率在0~1.8V电位范围内循环扫描至C V曲线重叠.将经过预处理的电极在含有一定浓度的HClO4和Pb(NO3)2的溶液中于电位1.4~1.8V、扫速100mV/s下循环伏安扫描10min,即制得PbO2修饰电极.同样将经过预处理的电极在含有一定浓度的HClO4、Pb(NO3)2和一定添加剂的混合溶液中,于电位1.4~1.8V、控制一定的扫速进行循收稿日期:2004202201;修回日期:2004204206.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327001)及上海市纳米专项(NO.0359nm002)资助课题.作者简介:艾仕云,男,1964年10月生,博士.环伏安扫描10min ,即制得纳米PbO 2修饰电极.1.3电化学研究电化学实验在CHI832型电化学系统(CHI 仪器公司,美国)上进行,使用三电极系统,铂丝作对电极,饱和Ag/AgCl 电极作参比电极,Pt 旋转圆盘电极(上海电光器件厂)为工作电极,电极面积为0.025cm 2.1.4数据分析电极的反应活性根据K outecky 2Levich 方程评定:1I =1n kFSc b +10.62n FS D 2/3v -1/6c D 1ω1/2式中v :电解质溶液的动力粘度(cm 2s -1);ω:电极旋转的角速度(rev min -1);S :电极面积;n :反应的电子数;k :表观异相速率常数.其它的符号具有常规的电化学含义.安培测定为在三电极系统中,以0.01m ol L -1Na 2S O 4溶液为支持电解液,在PbO 2或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施加1.35V 测量电压,有机物质在电极上氧化产生电流信号,在有机物溶液加入30s 后电流达到稳定值.则被测溶液与空白溶液的电流差值即为响应电流.2结果与讨论2.1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表征图1为在0.01m ol L -1Pb 2+和1m ol L -1HClO 4的修饰液中不加和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在不同扫速下进行循环伏安扫描,获得的PbO 2修饰电图1纯PbO 2电极(A )和纳米PbO 2电极(B )的ST M 图Fig.1ST M photographs for undoped PbO 2electrode (A )and nano 2PbO 2electrode (B )极和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ST M 图.从图1可以看出,制得的纳米PbO 2修饰电极比PbO 2修饰电极表面晶粒小的多,粒径范围在20~30nm ,并且晶粒致密,分布均匀.图2为制得的PbO 2修饰电极和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X 2射线衍射图,从XRD 图可以看出,制得的PbO 2膜均由金红石型的β2PbO 2晶体构成.然而纳米PbO 2膜的XRD 图与纯PbO 2膜的XRD 图有所不同,随着PbO 2晶粒的变小,其衍射峰的相对强度发生了变化,表明在Pt 基体上PbO 2的结晶取向发生了变化.2.2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水的分解反应一般认为,在电催化氧化过程中,水能在PbO 2修饰电极表面分解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H O ・或H O 2・自由基[7,8]:2H 2O -2e -2OH ・+2H +2OH ・H 2O 2H 2O 2-e -H O 2・+H +H 2O 2+OH ・H O 2・+H 2O这些含氧自由基极不稳定,在电极表面或者被有机物消耗,或者以氧气析出.表1为PbO 2修饰电极和纳米PbO 2修饰电极在E ≥1.4V 于0.1m ol L -1H 2S O 4溶液中,以10mV s -1扫描后,根据T afel 方程(方程2)线性回归统计得到的结果.log (I/μA )=log (I 0/μA )+(αa n/0.059)η(2)式中I 0:交换电流,αa :阳极反应传递系数,η:过电势.763第5期 艾仕云等:纳米PbO 2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图2PbO 2修饰电极(A )和纳米PbO 2电极(B )的X 2射线衍射图Fig.2X 2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for undoped PbO 2electrode (A )nano 2PbO 2eletrode (B )表1在不同电极上O 2挥发的T afel 线性回归统计结果T able 1Linear regression statics for T afel plotsfor O 2ev olution at various electrodesE lectrode a I 0(A cm -2)αa (eq moL -1)PbO 27.38×10-70.087Nano 2PbO 29.87×10-50.028aT afel measurements :1500rev min -1in 1m ol L -1H 2S O 4由表1可以看出,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I 0值(9.87×10-5A cm -2)远大于PbO 2修饰电极的I 0值(7.38×10-7A cm -2).也就是说,在没有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水分解反应远大于PbO 2修饰电极.这是因为纳米PbO 2修饰电极表面有更多的活性位点,能提高阳极水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度,从而提高阳极氧转换反应的速率.2.3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图3为PbO 2和纳米PbO 2旋转圆盘电极在含0.1mm ol L -1苯酚和不含苯酚的0.01m ol L -1图3苯酚在PbO 2电极(A )和纳米PbO 2电极(B )的循环伏安图Fig.3Cyclic v oltamm ogram (C V )of phenol at PbO 2electrode (A )and nano 2PbO 2electrode (B )R otation velocity :1500rev min -1.P otential scan rate :100mV s -1.(a )(c ):0mm ol L -1phenol ;(b )(d ):0.1mm ol L -1phenol.Na 2S O 4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由图3可以看出,当E > 1.8V 时,两电极都有氧析出的氧化电流产生,随着苯酚的加入,PbO 2修饰电极的氧化电流增加不多,而纳米PbO 2修饰电极的氧化电流却有很大的增加.由于此时的氧化电流为氧析出和苯酚氧化的电流的加和,所以在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苯酚的氧化程度大于PbO 2修饰电极上苯酚的氧化程度.图4为假设D = 1.0×10-5cm 2s -1和ν=0.010cm 2s -1时,在1.35V ,测得的苯酚在PbO 2和纳米PbO 2旋转圆盘电极上氧化电流算得K outecky 2levich 直线(实线)以及n 为理论值算得的K outecky 2levich 直线(虚线).由图4可以看出,实验所得的两电极的863分 子 催 化 第18卷 K outecky 2levich 直线的斜率均较低,这说明在PbO 2和纳米PbO 2旋转圆盘电极上苯酚的氧化速图4PbO 2和纳米PbO 2旋转园盘电极对苯酚氧化的K outecky 2levich 图Fig.4K outecky 2levich plot for the oxidation 0.1mm ol/L phenol in 1.0m ol L -1HClO 4on rotating disk electrode of PbO 2(b )and nano 2PbO 2(b ’).E lectrode potential :1.8V.Dashed lines represent calculated slopes for indicatedvalues of n (a ,a ’);s olid lines represent best fits to data率均是受扩散控制的,因此,两直线斜率的不同表示苯酚在两电极上氧化的电子数n 不同.由直线的斜率可求得两电极上苯酚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 分别为:11.6×10-3cm 2s -1(nano 2PbO 2),1.3×10-3cm 2s -1(PbO 2).这进一步说明,当电极表面PbO 2晶粒转变为纳米结构后,纳米材料所特有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界面效应决定了纳米PbO 2粒子具有高的表面能和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电极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2.4有机物在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的安培响应安培法是控制电极电位按指定的规律变化,同时测量电极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这种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获得的电流的变化和溶液中被测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上述电催化氧转换反应机理,水在阳极表面分解生成的含氧自由基首先被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特定位点,然后转变为氧化产物.由于纳米PbO 2修饰电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的表面催化活性位点,使水的分解程度增大,因此苯酚在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的电流响应大于PbO 2修饰电极的电流响应.图5为在恒压1.35V 于0.01m ol L -1Na 2S O 4溶液中连续的添加2×10-5m ol L -1苯酚溶液在纳米PbO 2修饰电极和PbO 2修饰电极上的安培响应.由图5可以看出苯酚在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有很好的电流响应,在苯酚浓度为2×10-5~1×10-4m ol L -1范围内成很好的线性关系,斜率为4.38μA/m M ,截距为16μA ,相关系数为0.9995.图5苯酚在PbO 2和纳米PbO 2电极上的计时电流图Fig.5Current 2time recordings obtained on an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in 2×10-5m ol L -1step for phenol at undoped PbO 2electrode (A )and nano 2PbO 2electrode (B )E lectrolyte :0.01m ol L -1Na 2S O 4;Applied potential :+1.35V vs.SCE. 为了考察纳米PbO 2修饰电极上苯酚电流响应的重现性,在恒压1.35V 于0.01m ol L -1Na 2S O 4溶液中连续测定苯酚十次,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说明电极的重现性是好的.另外,PbO 2修饰电963第5期 艾仕云等:纳米PbO 2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极只能连续使用1天,二氧化铅膜会慢慢的脱落, Pt表面逐渐暴露.而纳米PbO2修饰电极则能连续稳定的使用60天以上,且重现性保持稳定.用相似的方法,考察了42氯苯酚、2,42二氯苯酚、22溴苯酚、苯胺、42硝基苯胺、32甲基苯胺、N, N2二甲基苯胺、甲醛、甘氨酸等多种有机物的安培响应,在浓度1×10-5~1×10-3m ol L-1范围内这些有机物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纳米PbO2修饰电极可以作为分析传感器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中.3结 论PbO2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机理是水在电极表面分解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含氧自由基,电极的催化氧化性能和电极表面催化吸附位点有关.我们利用旋转圆盘电极对纳米PbO2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表明由于电极表面PbO2晶粒呈纳米结构,使纳米PbO2修饰电极表面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表面活性中心,良好的导电性及宏观隧道效应,使得纳米PbO2修饰电极表面有更多的活性位点,能提高阳极水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度,从而提高阳极氧转换反应的速率.用安培法测定了多种有机物在纳米PbO2修饰电极上的电流响应,可以初步断定纳米PbO2修饰电极可作为分析传感器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中.参考文献:[1] Lamy C.Electrochimica Acta.[J],1984,29:1581~1588[2] Casella I G,G uascito M R,Cataldi T R I.Anal.Chim.Acta.[J],1999,398:153~160[3] K awag oe K T,Johns on D C.J.Electrochem.Soc.[J],1994,141:3404~3409[4] Feng J,H ouk L L,Johns on D C.J.Electrochem.Soc.[J],1995,142:3626~3632[5] Westbroek P,T emmerman E.Anal.Chim.Acta[J],2001,437:95~105[6] P opovic N D,C ox J A,Johns on D C.J.Electroanal.Chem.[J],1998,455:153~160[7] C omnineclis Ch.Electrochimica Acta.[J]1994,39(11/12):1857~1862[8] P opovic N D,Johns on D C.Anal.Chem.[J],1998,70:468~472Study on E lectro2catalytic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of N ano2PbO2Modified E lectrodeAI Shi2yun2,PE NG Hui2qi1,LI Jia2qing1,LI Luo2ping1,Y ANG Y a1,J I N Li2tong1(1.Department o f Chemist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 sity,Shanghai200062,China;2.College o 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Taian271018,China)Abstract:The preliminary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property of nano PbO2m odified electrode by using rotating disk elec2 trode was discussed.It was dem onstrated that the nano PbO2m odified electrode had a large specific area,a high surface active center,a g ood conductivity and macro tunnel effect because of its nanostructure,and therefore it had a very g ood catalytic and oxidizing property to the organic com pounds.S o the current response of many organic com pounds on the nano PbO2m odified electrode can be used as analytical sens or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organic com pounds.K ey w ords:Nano2PbO2;M odified electrode;Catalytic oxidation;Am perometry073分 子 催 化 第18卷 。

铍团簇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铍团簇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铍团簇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林莉;邝向军【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9)1【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在Perdew-Wang 91水平上对BenCO(n=2~13)团簇进行了全电子计算。

结果表明:CO分子倾向于平行吸附在纯Ben团簇的表面并占据铍团簇的外部位置,吸附后主团簇结构基本没有发生较大的突变,但是CO分子的吸附会使Ben团簇的对称性下降,n=6,8时铍团簇对CO分子的吸附相对较强,n=4,7,11时铍团簇对CO分子的吸附相对较弱;吸附CO分子后,多数Be Be键长以及C O的键长变长,即一氧化碳的吸附会使Be Be以及CO的相互作用减弱;吸附之后BenCO团簇的能隙、垂直电离势、垂直亲和势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BenCO的能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奇偶振荡并在Be8CO出现了最大值,吸附前后团簇的垂直电离势、垂直亲和势曲线变化大趋势基本相同,随着原子数的增加团簇的垂直电离势逐渐降低而垂直亲和势逐渐升高。

CO分子吸附后对纯Ben团簇的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影响,C O的键长、Be Be键长及团簇的能隙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吸附后仍存在幻数结构Be8CO。

【总页数】8页(P44-50)【作者】林莉;邝向军【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相关文献】1.CO分子和C、O和H原子在Nin(n=4~13)团簇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2.负载型钯团簇上氢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3.CH3自由基在IB金属团簇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4.团簇Au_(n+1)^(-1)、Au_(n)Cr^(-1)(n=1-10)吸附CO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5.Pt_(n)Rh_(38-n)团簇电子结构及吸附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炼制与化工》
【年(卷),期】2024(55)5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多种同步辐射原位技术,在质子交换膜CO_(2)转换机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并开发质子交换膜CO_(2)电解系统,利用废旧电池将CO_(2)转化为甲酸,甲酸法拉第效率超过93%。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基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的电催化CO_(2)转化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并在大电流、长时间条件下稳定工作,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工业化碳转换的方式之一。

利用同步辐射装置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和反应机理,对于开发酸稳定的碳转换催化剂和膜电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64-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还原制甲酸技术研究获进展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突破
3.CO_(2)催化加氢制甲酸盐研究获进展
4.广西大学的CO_(2)电催化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毬灢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b(栻)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

毬灢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b(栻)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

第39卷第1期2024年2月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9N o .1F e b .2024文章编号:1672-2477(2024)01-0015-07收稿日期:2023-03-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206187)作者简介:夏瑞泽(1996-),男,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㊂通信作者:黄行九(1969-),男,湖北孝感人,教授,博士㊂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 b (Ⅱ)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夏瑞泽1,2,杨 猛2,3,黄行九1,2,3*(1.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601;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3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岛分院,安徽合肥 230026)摘要:本研究通过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 G O )上原位生长的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β-M n O 2N F ),合成了一种兼具强疏水性和高界面电容的β-M n O 2N F /r G O 纳米材料㊂开发出了一种基于β-M n O 2NF /rG O 的敏感检测P b (Ⅱ)的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传感器㊂同时,考虑到转导层如何对离子选择性系数产生作用仍然未知,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拟构建了一个耦合了转导层的转导层-膜-溶液界面模型,其考虑了膜-转导层这一界面,构建了一个两界面三相的浓度梯度模型,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电位显示,同时还根据其模拟结果计算了相对应的离子选择性系数㊂关 键 词:数值模拟;离子选择性系数;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P b (Ⅱ)检测中图分类号:O 657.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环境的严重污染㊂铅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对人体会造成很大损害,这种损伤在孕妇和儿童身上尤其明显㊂当血铅水平超过400μg /L 后,儿童虽然基本不会产生明显的躯体症状,但是会出现感觉㊁认知等神经方面的损害,对儿童的智力造成影响[1-2]㊂有关铅的检测人们已经研究出了很多非常成熟㊁检测限很低的方法,例如:色谱法㊁极谱法㊁光谱法㊁原子荧光法等[3]㊂尽管针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非常多样,精度也很高,我们仍需要一种便携㊁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法实现重金属P b (Ⅱ)离子的检测,电分析方法即为其中之一,尤其是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法[4]㊂目前离子选择性电位传感器的应用多集中于临床医学分析人体电解质领域,相比实际环境,在实验室中进行离子检测无疑更能显示出离子选择性电位传感器的优越性能㊂一般而言,对于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转导层设计,研究人员一般集中于两个特点:第一,材料应该具备极强的疏水性能以规避界面水层;第二,材料应具备较大的电容,以保证测量电位的稳定性[5]㊂本工作中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 G O )的疏水性能以及在r G O 上原位生长的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β-M n O 2N F )的大电容性质,将β-M n O 2N F 作为转导层,开发了敏感检测P b (Ⅱ)的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㊂虽然各种转导层的材料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检测效果,但是在离子选择性膜上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选择性问题,这些隐患严重影响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实际环境当中的应用,其中离子选择性系数至关重要㊂已有研究发现,在离子选择性膜-待测样品界面发生的扩散过程会显著影响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㊂当存在外来离子的溶液加入时,测量电位会发生剧烈的漂移,说明其抗干扰能力较差,同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电位漂移进行修正[6-7]㊂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各种数学物理方法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离子选择性电极界面检测信号的理论模型纷纷涌现,一些基于数值模拟建立电极电位模型研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8-9]㊂本项工作则集中于具有转导层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信号的模拟,以N e r n s t -P l a n c k -P o i s s o n 方程为基础,在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上构建出具备足够精度的模型,研究电位信号变化的方式,进而可以预测当溶液环境出现变化时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行为模式㊂本工作中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疏水性能[10]以及在r G O 上原位生长的β-M n O 2N F 的大电容性质,将β-M n O 2N F 作㊃61㊃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第39卷为转导层,开发了敏感检测P b(Ⅱ)的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传感器㊂同时还利用数值模拟构建了一个吻合良好的耦合转导层的模型,其考虑了膜-转导层这一界面,构建了一个两界面三相的浓度梯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电位显示㊂而适配不同转导层材料,且能描述转导层机理的模型则有待进一步研究㊂1 实验与理论部分1.1 实验部分(1)化学试剂与仪器㊂铅离子载体I V(叔丁基杯[4]芳烃-四(N,N-二甲基硫代乙酰胺))㊁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N a T F P B)㊁四(十二烷基)-四(4-氯苯基)硼酸铵(E T H500)㊁邻-硝基苯辛醚(o-N P O E)㊁聚氯乙烯(P V C),均购自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S i g m a-A l d r i c h);无水四氢呋喃(T H F)㊁硝酸铅(P b(N O3)2)㊁高锰酸钾(KM n O4)㊁一水合硫酸锰(M n S O4㊃H2O)㊁氧化石墨烯(G O)和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阿拉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且未进行进一步处理㊂所有实验均使用电阻率为18.2MΩ㊃c m 的去离子水配置溶液㊂电化学工作站购买自上海辰华公司,其型号为C H I760e㊂材料的形貌表征设备为德国Z e i s sA u r i g a 聚焦离子束显微镜㊂英国牛津I N C A X-M a x50能谱仪被用来分析材料的成分及元素㊂直径3mm的玻碳电极用作工作电极,铂丝作为对电极,A g/A g C l电极作为参比电极㊂(2)实验方法㊂在进行实验前,先将电极用氧化铝粉末进行抛光处理以保证电极表面的光滑㊂使用1㊁0.3㊁0.5μm 三种不同粒度的抛光粉,分别进行研磨抛光,抛光研磨至电极表面光滑㊂随后,先使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之后再依次在50%的硝酸溶液(65%浓硝酸∶纯水=1∶1)㊁乙醇㊁水中分别超声1m i n,以去除电极表面的杂质,最后使用氮气流从侧面将电极表面吹干㊂称取0.727g高锰酸钾粉末加水制备成20m L高锰酸钾溶液待用㊂称取0.075g G O粉末溶解在80m L纯水中获得均质的G O分散液,而后称取1.166g的一水合硫酸锰粉末,将其与G O分散液在搅拌状态下混合㊂将高锰酸钾溶液以1m L/m i n的速度滴加到混合液中形成悬浊液,并持续搅拌20m i n㊂停止搅拌后,将悬浊液置于反应釜中,150℃反应12h,待其冷却后用水洗涤,冷冻干燥,得到原位生长的β-M n O2 N F/r G O㊂称取制备的β-M n O2N F/r G O粉末10m g分散在1m L的无水乙醇中,超声至分散均匀㊂使用移液枪吸取10μL滴涂在吹干后的电极表面,放置通风橱待干㊂此时同时利用可拆卸电极通过上述过程制得用于扫描电镜表征的样品,其结果见2.2材料表征部分㊂按照质量分数为1%的铅离子载体I I(叔丁基杯[4]芳烃-四(N,N-二甲基硫代乙酰胺)),0.44%的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N a T F P B),1%的四(十二烷基)-四(4-氯苯基)硼酸铵(E T H500), 65.04%的邻-硝基苯辛醚(o-N P O E),32.52%的聚氯乙烯(P V C)的比例,共称量250m g置于称量瓶中,加入2m L无水T H F,放置于通风橱中剧烈搅拌至完全溶解,即配置好的铅离子选择性膜溶液㊂将滴有β-M n O2N F/r G O分散液的电极取出,使用移液枪吸取100μL的铅离子选择膜溶液,滴筑在电极表面,将电极置于通风橱中待干,完成铅离子选择性电极制备㊂所有电极使用前均在1.0×10-3m o l/LP b(N O3)2溶液中活化1d,1.0×10-9m o l/LP b(N O3)2溶液中活化2d㊂同理,测量M g(I I)选择性系数的电极也应该在1.0×10-3m o l/L M g(N O3)2溶液中活化1d, 1.0×10-9m o l/L M g(N O3)2溶液中活化2d㊂电化学阻抗谱实验在0.1m o l/L的K C l溶液中测试,频率范围为0.1~10MH z,激励振幅为20m V㊂循环伏安实验同样在0.1m o l/L的K C l溶液测试,电位窗口为-0.5~0.5V,扫描速率为50m V/s㊂开路电压测试是通过连续滴加K C l溶液至三电极体系中来获得电位的监测㊂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测定,每次实验都进行至少3次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㊂1.2 理论模拟首先,在讨论模型的具体建立细节之前,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在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系中必要的假设:(1)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界面处,溶液相和膜相均处于电中性状态㊂(2)整个体系遵循电荷守恒㊂(3)P V C 基底的离子交换膜中添加的离子交换剂完全解离于膜相中,并且不会通过反渗透作用进入溶液相之中(尽管无法保证长期稳定性,但在检测所用时长内,该假设完全可以得到保障)㊂(4)在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起作用的仅仅只有主要的目标分析物离子与共存的干扰离子㊂(5)膜内与溶液内所有离子的局部活度系数相同,即相边界处的离子活度只取决于各相中对应离子的浓度梯度㊂(6)跨膜运输过程具备非常快速的动力学响应,即相边界处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㊂(7)所有相界内与相边界均不存在浓度与电场之外的驱动力,即压力温度等保持恒定㊂(8)所有该体系内的离子在检测过程中的化学势保持不变,即不考虑待测离子参与电极法拉第反应㊂一个基本的思路是有限差分法,即将样品溶液的扩散层与膜相分为不同数目但都非常薄的薄层[11],将这些薄层的浓度视作均一的常数,不考虑单独薄层内的浓度差,同时将整体薄层划分的梯度视作一个线性函数㊂而考虑到膜相与扩散层的浓度差,将每一次循环计算的起点设置在第一个薄层,同时为了将转导层引入而又不使得计算过于复杂,仅考虑转导层对目标离子的浓度影响,可以定义一个变量系数δc 来表达转导层对目标离子的浓度影响程度大小㊂如此一来,既可以利用数值模拟动态地反应膜-溶液界面的浓度变化,又可以将难以直接观测到的转导层对膜功能的影响通过选择性系数这一离子选择性膜的固有参数表现出来㊂2 结果与讨论2.1 检测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原理是将膜两侧的目标检测离子活度差转化为电位差,传统的带有内部溶液以及参比电极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以A g /A g C l 作为 载流子”,而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则是直接将离子选择性膜涂覆于电极转导层之上,一般仍然需要转导层具备一个稳定的氧化还原电对充当 载流子”㊂但C r e s p o 等[12]于2009年发现,将碳纳米管作为转导层一样可以具备良好的离子检测性能,其机理类似电容器,将转导层具备的大量电子空穴作为电容器一侧极板,而透过膜运输而来的检测离子作为另一极㊂受此启发,具备大电容的疏水性材料就具有了成为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潜力㊂2.2 材料表征(1)β-M n O 2N F 表征以及负载量优化㊂合成的β-M n O 2N F 的扫描电镜图片如图1a 所示,可以明显看出β-M n O 2晶体的棒状结构,其粗细较为均匀㊂图1b 为β-M n O 2N F 的E D S 分层图像,其具体的元素分布可以参考图1c ~1f ,其中图1e ㊁1f 为氧元素与锰元素的E D S 分布,据此可以判断该纳米棒状结构的晶体为M n O 2晶体㊂图1 β-M n O 2N F 的S E M ㊁E D S 以及C ㊁K ㊁O ㊁M n 元素的分布图像图2为β-M n O 2N F 的X 射线衍射结果与标准卡片对比图,其中明显可以看出合成的β-M n O 2峰符合P D F 卡片中的样品峰㊂故可以得出结论,β-M n O 2N F 合成成功㊂同时,将不同负载量的原位生长β-㊃71㊃第1期夏瑞泽,等: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 b (Ⅱ)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图2 原位生长β-M n O 2N F /r G O 的X R D 对比图M n O 2N F /r G O 也一并给出,从图中可见,在负载量达到10%时,其晶相显示出了α相的特征,故选择的负载量应该在10%以下以保证其β相占据多数具备良好的电容性能㊂具体的负载量选择应参照如下的电化学实验㊂考虑到β-M n O 2N F /r G O 材料为应用在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上的转导层,而疏水性能由r G O 作为基底提供,故还应考量的主要问题为该材料是否具有足够大的电容以提供稳定的电位检测性能㊂鉴于此,本工作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负载量的β-M n O 2N F /r G O ,并将它们的循环伏安曲线以及根据循环伏安曲线计算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给出㊂图3为不同β-M n O 2N F 负载量的循环伏安图与电化学活性面积图㊂从图3a 里可以明显看出,质量分数为7.5%掺杂的β-M n O 2N F /r G O 具有最大的电容充电电流㊂为了进一步了解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不同负载量的样品电极进行了不同扫描速度的循环伏安扫描测试,并根据峰电流与扫速的斜率计算出不同负载量样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如图3b 所示㊂其中没有任何修饰的只有膜的电极电化学活性面积最小,单独的二氧化锰粉末作转导层修饰的电极与质量分数为2.5%掺杂的β-M n O 2N F /r G O 的电化学活性面积都不明显㊂当掺杂质量分数上升到5%时,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明显上升,其中当质量分数分别为7.5%与10%时,电化学活性面积最大,而当质量分数进一步上升至12.5%后,电化学活性面积出现了反常的下降,故将最佳掺杂比例定为质量分数为7.5%的β-M n O 2NF ㊂图3 不同负载量的β-M n O 2N F /rG O 的循环伏安图以及电化学活性面积图(2)β-M n O 2N F /r G O 的表面形貌㊂由2.2(1)中结论可知,选择7.5%的β-M n O 2N F 为制备材料的最佳负载量,以下形貌表征以及电化学实验均不做再次说明㊂图4a 为制备的β-M n O 2NF /rG O 的透射电镜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存在非常明显的单根β-M n O 2N F ,长度约为300n m ,且粗细均匀㊂图4b ~4d 为同样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可以明显看出,在片层状的r G O 上均匀负载了纳米棒状的β-二氧化锰晶体,这些晶体为材料提供了极大的接触面积,故在充当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时可以提供足够大的电容来使得传感器电位稳定,同时由r G O 构成的基底也保证了该材料的疏水性能㊂综上,具有最大电化学活性面积,在r G O 上拥有7.5%负载量的β-M n O 2N F 材料作为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被制备了出来㊂2.3 电化学实验结果与模拟对比以β-M n O 2N F /r G O 为转导层制备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在浓度10-3~10-11m o l /L 的P b (Ⅱ)溶液中的动态电位响应梯度图如图5a 所示,其线性范围如图5b 所示,为10-3~10-9m o l /L ,平衡电位斜率为㊃81㊃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第39卷(29.23±1.8)m V ,R 2为0.999,电极检测限为6×10-9m o l /L ㊂图5c 为涂丝电极与负载转导层电极的短期稳定性对比,其中涂丝电极存在288μV /s 的电位漂移,而加入了转导层的电极,其电位漂移数值仅为3μV /s ㊂图5d 为以β-M n O 2N F /r G O 为转导层制备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的12h 长期稳定性数据,其中仅存在7μV /s 的电位漂移,故该电极的长期稳定性得到了证明㊂图4 β-M n O 2N F /r G O 的T E M 以及S E M 电镜图图5 以β-M n O 2N F /r G O 为转导层的P b (Ⅱ)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曲线图图6a 为制备的同一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分别在10-1~10-3m o l /L 的P b (Ⅱ)溶液㊁M g (Ⅱ)溶液以及C a (Ⅱ)溶液中进行的稳态电位响应㊂图6b 则为根据阶梯曲线计算得出的界面参数建模仿真后针对干扰M g (Ⅱ)与C a (Ⅱ)离子计算得出的电位响应与实验结果对比图,其中虚线为模拟结果,实线为实际实验结果㊂由于模型的初始条件均为从零开始逐点计算浓度与电流,故与实际检测中较为水平的曲线不同,模拟信号为不断单调增加的曲线,但在一定时间后达到的收敛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别不大㊂采用分离溶液固定活度法测算选择性系数时,其主要计算参数即为干扰离子的电位响应,故该动态模拟方法可以用来预测不同离子的选择性系数㊂同时,根据不同转导层对同一组离子选择性系数的影响来判断该转导层材料的机理也成为了可能㊂㊃91㊃第1期夏瑞泽,等: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 b (Ⅱ)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图6 以β-M n O 2N F /r G O 为转导层的P b (Ⅱ)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实验与模拟对比图3 结论该工作从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所需要具备的大电容及亲脂性能出发,制备了一种基于β-M n O 2N F /r G O 的全固态P b (Ⅱ)选择性电极,并利用考虑了转导层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的计算模型对干扰离子(M g (I I ))进行了模拟,发现该模型应用于估算电极选择性系数的前景良好㊂由于还原氧化石墨烯本身具有的亲脂性能,水层不易在转导层积蓄㊂同时,具有最大电容的7.5%负载量β晶型二氧化锰纳米纤维显示出了较高的电位稳定性㊂以该转导层材料制备的电极在10-9m o l /L 的浓度范围以上具备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低至6×10-9m o l /L ㊂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转导层的界面计算模型,该模型对于干扰离子电位响应的估算精度良好,为离子选择性电极选择性系数的估算提供了新思路㊂参考文献:[1] B I E R K E N SJ ,S MO L D E R SR ,V A N H M ,e t a l .P r e d i c t i n g bl o o d l e a d l e v e l s f r o mc u r r e n t a n d p a s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a t a i nE u r o p e [J ].S c i e n c e 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2011,409(23):5101-5110.[2] WA N GS ,J I N Y ,C H E NJ ,e t a l .B l o o d l e a d l e v e l s o f C h i n e s e c h i l d r e n f r o m1991t o 2020:B a s e do nM o n t eC a r l o s i m u -l a t i o n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2021,278(4):116823-116842.[3] L IH W ,C A OJ J ,S UZ H.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l e a dd e t e c t i o nm e t h o d [J ].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2008,36(19):8255-8256.[4] D I N GJ ,Q I N W.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 p o t e n t i o m e t r i cb i o s e n s o r s [J ].T r A C -T r e n d s i n A n a l y t i c a lC h e m i s t r y.2020,124(16):115803-115814.[5] S HA O Y ,Y I N G Y ,P I N GJ .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 s o l i d -c o n t a c t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f u n c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 s ,t r a n s d u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 [J ].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 R e v i e w s ,2020,49(13):4405-4465.[6] E G O R O V V V ,Z D R A C H E K E A ,N A Z A R O V V A.I m p r o v e d s e p a r a t e s o l u t i o nm e t h o d f o r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l o ws e -l e c t i v i t y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J ].A n a l y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2014,86(8):3693-3696.[7] Z D R A C H E KEA ,N A Z A R O V V A ,E G O R O V V V.G e n e r a l i z e d d i f f u s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m a i n f a c t o r s o f i n f l u e n c e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o r e s t i m a t i o no f s e l e c t i v i t y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f o r h i g h l y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J ].E l e c t r o a n a l y s i s ,2015,27(3):693-702.[8] MO R F W E .E f f e c t s o f i o n t r a n s p o r t o n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e s p o n s eo f i o n o p h o r e -b a s e d m e m b r a n ee l ec t r od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J ].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B ,1999,103(51):11346-11356.[9] R A D U A ,M E I R AJ ,B A K K E R E .D y n a m i cd if f u s i o n m o d e l f o r t r a c i ng th e r e a l -t u n e p o t e n t i a l r e s p o n s eo f p o l y m e r i c m e m b r a n e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J ].A n a l y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2004,76(21):6402-6409.[10]H E R N ÁN D E ZR ,B O B A C K AJ .R e d u c e d g r a p h e n e o x i d e f i l m s a s s o l i d t r a n s d u c e r s i n p o t e n t i o m e t r i c a l l -s o l i d -s t a t e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C ,2012,116(42):22570-22578.[11]MO R F W E ,P R E T S C H E ,R O O I JNF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a n d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 p o t e n t i a l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p r o f i l e s i ne x t r e m e l y t h i nn o n -e l e c t r o n e u t r a lm e m b r a n e su s e d f o r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J ].J o u r n a l o fE l e c t r o a n a l y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2010,641(1):45-56.[12]C R E S P OGA ,MA C HOS ,B O B A C K AJ .e t a l .T r a n sd u c t i o nme c h a n i s mof 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e s i n s o l i d -c o n t a c t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s [J ].A n a l y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2009,81(2):676-681.㊃02㊃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第39卷I n -s i t uG r o w t ho f β-M n O 2N a n o f i b e r s a sT r a n s d u c t i o nL a y e r o f A l l -s o l i d I o nS e l e c t i v eE l e c t r o d e f o rD e t e c t i o no fP b (Ⅱ)X I A R u i z e 1,2,Y A N G M e n g 2,3,HU A N G X i n g j i u 1,2,3*(1.I n s t i t u t e s o f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H e f e i 230601,C h i n a ;2.H e f e i I n s t i t u t e s o f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H e f e i 230031,C h i n a ;3.S c i e n c e I s l a n dB r a n c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C h i n a ,H e f e i 23002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n o v e l β-M n O 2N F /r G On a n o m a t e r i a l w i t h s t r o n g l i p o p h i l i c i t y a n d l a r g e c a p a c i t a n c ew a s s y n -t h e s i z e db y c o n t r o l l i n g β-m a n g a n e s e d i o x i d e n a n o f i b e r s i n -s i t u g r o w t ho n r e d u c e d g r a p h e n e o x i d e .M e a n -w h i l e ,i t i s s t i l l u n k n o w na b o u t h o wt h e t r a n s d u c t i o n l a y e r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t h e i o ns e l e c t i v i t y co e f f i c i e n t .S o ,r e s e a r c h e r s u s e d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t o c o n s t r u c t a t r a n s d u c t i o n l a y e r -m e m b r a n e -s o l u t i o n i n t e r f a c e m o d e l c o u p l e dw i t h t h e t r a n s d u c t i o n l a y e r ,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m e m b r a n e -t r a n s d u c t i o n l a y e r i n t e r f a c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d i s p l a y i s g i v e n ,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i o n s e l e c t i v i t y c o e f f i c i e n t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a c -c o rd i n g t o t h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K e y w o r d s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i o n s e l e c t i v i t y c o ef f i c i e n t ;a l l -s o l i d -s t a t e i o n -s e l e c t i v e e l e c t r o d e ;P b (Ⅱ) d e t e c t i o n (上接第7页)S c r e e n i n g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M e d i u m f o r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P o l ym a l i cA c i d f r o m 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P u l l u l a n s HU A N GL u l u ,L I S o n g *,H A N M e n g x i u ,W E I S h e n gh u a ,L IY a n b i n (S c h o o l o f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h u i 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u241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p o l y m a l i c a c i d p r o d u c i n g s t r a i nw a s s e l e c t e d f r o mn a t u r a l s o i l s a m p l e s 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 a s 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b y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 m o l e c u l a re v o l u t i o n a r y a n a l y s i s .T h es e l e c t e d s t r a i nh a d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s y n t h e s i z e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m e r s ,s u c h a s p o l y m a l i c a c i d ,pu l l u l a n a n d l i a m o c i n .T h e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m e d i u mf o rP M L A p r o d u c i n g w a so p t i m i z e dt h r o u g h m e t h o d so fs i n g l ef a c t o ra n d B o x -B e h n k e n s u r f a c e r e s p o n s e d e s i g n ,a n d t h e o p t i m a lm e d i u mc o m p o s i t i o nw a s o b t a i n e d a s f o l l o w s :g l u -c o s e 130g /L ,s o d i u mn i t r a t e 5g /L ,c o r ns t e e p l i q u o r 1.22g /L ,p o t a s s i u mc h l o r i d e0.5g /L ,p o t a s s i u m d i h y d r o g e n p h o s p h a t e 0.1g /L ,m a g n e s i u ms u l f a t e h e p t a h yd r a te 0.2g /L ,c a l c i u mc a r b o n a t e 30g /L .T h e m a x i m u m y i e l dof p o l y m a l i c a c i do b t a i n e dw i t ht h i sm e d i u m w a s 25.82g /L ,70.72%hi g h e r t h a nt h a t b e f o r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p o l y m a l i c a c i d ;m e d i u mo p t i m i z a t i o n ;r e s p o n s e s u r f a c e ㊃12㊃第1期夏瑞泽,等:β-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用作P b (Ⅱ)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转导层的性能研究。

数学毕业论文氢氧化合的机理

数学毕业论文氢氧化合的机理

氢氧化合的机理志勰本文为证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不能成立的3个方法中能量存储的失效的说明文件。

本文主要从力学原理说明氢氧化合反应的微观能量过程,提出氢氧化合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的过程主要在氧分子分解或化合成其它物质的过程。

该文的分析过程所采用的氧原子核模型为球壳式原子核结构模型——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力学分布方法中的16O(2),在原子核原子的结构的分析中,可参见该文。

1、氢氧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氢氧燃烧的过程,尤其是精确的采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我们必须知道氢氧分子的准确结构,才可以对氢氧燃烧的过程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即便拼凑出和结果相吻合的过程,我们所推论出的过程也未必是氢氧燃烧过程中真实的过程,下面我们先来看氢氧分子的结构。

1、氢氧的分子结构在传统分子结构都采用19世纪原子轨道的理论模式来进行构建的分子结构,其实只要稍微有点力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那样的结构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个问题可参见物质存在栏目中的物质的分子属性与原子核外的电子分布状态——核外电子的存在状态和物质分子对光吸收的关系,本人写的)没有力学结构的物质结构可能么?我本人对这样的结构没有任何的信心。

在物理上进行说明,我想还是采用我本人这两年探索的力学结构模式更为可靠1些。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核外的电子分布依赖于原子核的结构。

那么在讨论氢氧的分子结构中,需要首先确定原子核的结构,来进1步确定原子的结构。

(1)氢原子、氢分子结构氢原子结构是没有争议的,和传统化学中的轨道理论中的空间位置是相似的,如图:其中红色的为质子,黑色的小球是电子。

氢原子在所有的原子中对外作用是最特殊的,原因在于只有1个带正电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对外空间的电的作用上,表现为1种极易发生作用的结构。

任何1个表现为负电作用源的分子,质子1端则会对其产生电引力;而任何1个表现为正电作用源的分子,电子1段则会产生电引力。

两者电性相反。

因此氢原子是非常特殊的1种原子,是最易和其它分子、原子发生作用的原子。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自主研制多套铅铋合金全自动氧测控系统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自主研制多套铅铋合金全自动氧测控系统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自主研制多套铅铋合金全自动氧测控系统佚名
【期刊名称】《新材料产业》
【年(卷),期】2015(0)10
【摘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自主研制多套铅铋合金全自动氧测控系统,标志着我国铅基反应堆冷却剂工艺控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页数】1页(P93-93)
【关键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测控系统;铅铋合金;自主研制;全自动;中科院;工艺控制技术;反应堆冷却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3
【相关文献】
1.铋含量对铅铋合金析氧行为的影响 [J], 龙雪梅;李伟善
2.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铅基堆材料腐蚀研究中取得进展 [J],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铅基堆材料腐蚀研究中取得进展 [J],
4.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铅铋合金氧测控方面取得进展 [J],
5.合肥研究院9Cr-ODS钢抗液态铅铋腐蚀性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J], 叶春波(摘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原理C》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能源新星可燃冰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系别:近代力学系年级: 2012级学号: PB12005023姓名:王启完成日期:2012年8月2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我国已将其纳入科技重大项目973计划,并已成功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岩心样品。

本文将对其性质、形成条件、储量、分布等做一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可燃冰的开采和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以及可燃冰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可燃冰清洁能源开采方法开发现状应用前景AbstractFlammable ice is commonly known as gas hydrates,which is regarded as an alternative and clean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with a huge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hina has brought it into national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am ( 973 Program) ,and h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a core sample of gas hydrate.This paper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properties, the conditions of its formation , its reserves,it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and this paper will mainly introduce the exploitation of flammable ice and China’s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lammable ice and the prospect for application of flammable ice.Key words:flammable ice clean energy the method of exploitation the presentsituation of exploitation the prospect for application1 概述 (3)2 天然气水合物的构成和性质 (3)3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 (4)4 可燃冰的储量 (5)5 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5)6 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 (9)7 可燃冰应用前景 (10)8 结论 (10)参考文献 (10)能源新星可燃冰王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合肥安徽230027)1 概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工程技术人员就发现,一些天然气输气管道经常会被奇怪的冰块堵塞,化学家对这些冰块进行了分析鉴定,发现这些冰块是甲烷等气体被关在冰晶体中形成的。

当时这种甲烷水合物被认为是一种制造麻烦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知道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才意识到,在自然界也许存在着这种水合物,并预见到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

1972年,在开发北极圈的麦雅哈天然气田时,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这种以矿藏形式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

之后,美国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证实,在海底600米深处存在这种水合物。

“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的冰状晶体,又称“气冰”、“固体瓦斯”,是一种清洁高效、使用方便的新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能为人类提供电力的燃料。

2 天然气水合物的构成和性质天然气水合物与天然气的成分相近,且更为纯净。

它的晶格主要由水分子构成,,在不同的低温高压条件下水分子的结晶形成不同类型的多面体笼形结构。

天然气水合物的笼形包合物结构是1936年由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尼基丁首次提出的,并沿用至今。

在天然气水合物的笼形结构中普遍存在空腔和孔穴,水分子(主体分子)形成空间点阵结构,气体分子(客体分子)则填充于点阵的孔穴中,气体和水之间没有化学计量关系。

一般水合物的化学表示为M nH2O,式中M表示甲烷等气体,n为谁分子数。

天然气水合物中,形成点阵的水分子之间靠较强的氢键结合,而气体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较弱的范德华力。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的天然气水合物结构类型有三种,即I型、II型和III型。

I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为立方晶体结构,仅能容纳甲烷和乙烯这两种小分子烃以及N2、CO2、H2S等分子;II型结构的水合物为菱形晶体结构,除容纳甲烷、乙烷等小分子外,较大的“笼子”还能容纳丙烷及异丁烷等烃类;H型分子的水合物为六方晶体结构,除容纳II型结构水合物所能容纳的烃类分子外,其更大的“笼子”甚至可以容纳直径超过异丁烷的分子,如异戊烷和其他直径在0.75~0.86纳米之间的分子。

H型水合物早期仅存在于实验室中,1993年才在墨西哥湾发现其天然产物。

天然气水合物的能量密度高,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气体的能力,期能量密度是煤层、黑色页岩的10倍;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1m3天然气水合物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64m3天然气。

另外,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燃烧后几乎不产生废弃物,SO2排放量比原油或煤低两个数量级。

但是,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大21倍,是一种对环境破坏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如若不慎,使埋藏在海底的甲烷气体大量释放,将可能引起全球灾难性大气变暖。

因此,从某些方面讲,海底甲烷也是一种危险的燃料。

3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温度不能太高。

第二压力要够,但不需太大。

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

第三,地底要有气源。

据估计陆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

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其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

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大多数是当地生物活动产生的。

海底的有机物沉淀都在几千几万年甚至更久远,死的鱼虾、藻类体内都含有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另外,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项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甲烷水合物的晶体。

天然气水合物受其特殊的性质和形成时所需条件(低温、高压等)的限制,只分布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单元内。

一般来说,除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与永久冻土带相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外,在海底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存在水深300-500m以下(由温度决定),主要附存于陆坡、岛屿和盆地的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也可以散布于洋底以颗粒状出现。

这些地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使天然气水合物的结构保持稳定。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从大地构造角度来讲,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聚合大陆边缘大陆坡、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坡、海山、内陆海及边缘海深水盆地和海底扩张盆地等构造单元内。

这些地区的构造环境由于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所需的充足的物质来源(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地壳深处和油气田渗出的碳氢气体),具备流体运移的条件(如增生锲和逆掩断层的存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挤压,快速沉积所引起的超常压实,油气田的破坏所引起的气体逸散等),以及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低温、高压环境(温度0-10℃以下,压力10Mpa以上),而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场所。

4 可燃冰的储量目前,世界上有79 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各国科学家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较为一致的评价为2 ×1016m3,是剩余天然气储量( 156 ×1014m3 ) 的128 倍。

据第28 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 000 年的能源需要。

同时,我国对可燃冰的重大基础研究也已全面展开,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

仅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185 亿t 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 倍。

并且已经在南海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岩心样品,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 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以下是南海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远景区块及范围,见表1。

表1 南海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远景区块及范围104 km25由于可燃冰非常不稳定,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10 ~ 20倍。

据测算,在可燃冰中固化的甲烷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 000 倍。

一旦沉睡中的可燃冰矿藏受到扰动,包括人为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甲烷气体大量逃逸到大气中,从而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

对此,科学家们表示出了担忧: 对于可燃冰矿藏开采的破坏,可能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释放到大气层中,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灾害。

所以目前对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试验阶段,主要的开采方法有加热法、减压法、添加化学试剂法、CO2置换法和综合法。

从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 图1) 角度可以看出,升高水合物的环境温度、降低水合物所处的压力、通过化学方法改变相平衡曲线等都可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

图1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机理5. 1 加热法加热法又称热激发法,是将蒸汽、热水、热盐水或其他热流体从地面泵入水合物地层,进行电磁加热和微波加热,促使温度上升、水合物分解(图2) 。

该法更适用于对水合物层比较密集的水合物藏进行开采,如果水合物藏中各水合物层之间存在很厚的夹层,则不宜用此方法进行开采。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会造成大量的热损失,效率很低,甲烷蒸汽不好收集。

特别是在永久冻土带,即使利用绝热管道,永冻层也会降低传递给储层的有效热量。

所以,减小热量损失、合理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甲烷蒸汽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图2 加热法开采原理图5. 2 减压法降压法是通过降低压力而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相平衡曲线移动,从而达到促使水合物分解的目的。

一般是在水合物层之下的游离气聚集层中降低天然气压力或形成一个天然气空腔( 可由热激发或化学试剂作用人为形成) ,使与天然气接触的水合物变得不稳定并且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图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