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合集下载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海南省档案局(馆)李浩内容提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支持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我认为中国企业改革要有所突破,最根本地还是要突破理论上的局限。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仅是由“活的劳动”创造的,体现在可变资本的有机构成之中,“不变资本”的“凝固的劳动”不再创造“剩余价值”。

我认为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在马克思时代,由于“活的劳动”在某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作用的比例较大,甚至可以将“凝固的劳动”忽略不计。

但“凝固的劳动”仍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事实是客现存在的。

也许由于当时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不承认它,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凝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几乎完全取代了“活的劳动”。

解决了这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工人主人翁地位、职工股权等基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就真正明确了。

前言随着加入WTO,中国企业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深层次的基本经济理论问题。

简单地回避可以是邓小平时代的一时之策,但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长久之计。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理论品质。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在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坚持科学真理,把在具体历史阶段提出来的不符合当今真理标准的个别论断予以重新论证,赋予科学定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同时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陈涛引言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

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摘要: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对剩余价值及其特殊形式利润、利息、地租的探讨开始,研究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和发展,论述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过程,并研究剩余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力;资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的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继承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思想。

(一)威廉·配第的主要观点1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对此的评价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或者说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商品的自然价格是和采掘银子的劳动生产率和所费劳动成正比的,并且由它作为等价形态表示出来;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分的。

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马克思与配第的最大区别在于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马克思对此认为;“他把交换价值看成货币,正如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的那样,而把货币本身看成存在着的商品,看成金银。

他受着货币主义的观念束缚,把特种的实在劳动即采掘金银的劳动,叫做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

他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的劳动应该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移而表现为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物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值。

”2配第对地租、地价和利息的阐述地租是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配第从他的工资概念出发,使他看到工资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他认为工资加上种子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地租。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因而归结为剩余价值之后说道,土地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即一定年数的地租,或者说,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

”配第把一定年数归结为祖、父、孙三代可以同时生存的年数。

“我们估计英格兰这三代人可以同时生存的期间为二十一年,因此土地的价值也大约等于二十一年的年租。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挺高大上的?别急,咱们慢慢来,捋捋这玩意儿到底是啥。

咱先从最简单的入手,说白了,剩余价值学说就是马克思用来解释为什么老板总是能赚得盆满钵满,而工人呢,虽然辛辛苦苦、一滴汗水不落地,但到头来口袋里就剩那点可怜的工资。

你想啊,咱普通工人一周七天上班,拼了命干活,拼了命加班,结果老板还是赚得比咱们多,明明付出了同样的时间和劳动,为啥赚的钱不对等?这里面就有一个“大秘密”——剩余价值。

啥是剩余价值呢?简单点儿说,就是你在工作中创造了比你拿到的工资更多的价值。

举个例子,假设你做一件衣服,花了八个小时,最后老板给你200块钱。

可实际这件衣服能卖500块,剩下的那300块,没跑,都是老板的利润。

这个300块,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

你做了工作,付出了劳动力,老板凭什么拿走这么大一块蛋糕?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老板赚的这部分,正是从工人无形中“被创造”的剩余价值里赚来的。

那这个学说有啥意义呢?简单来说,它让咱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是怎么分配的。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老板挣钱,不是因为他们比咱聪明、比咱能干,而是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也就是工厂、土地、机器这些生产的工具。

没有这些东西,工人也不能工作,咋办呢?只能忍受被剥削的命运。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差距,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做“贫富差距”是怎么来的。

但是,马克思的这套理论,不仅仅是在说工人可怜,老板坏。

它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

你要是仔细琢磨,就能发现,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地积累财富,形成资本,最后资本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

而工人呢,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照样捉襟见肘,工资始终不上不下,生活质量也没啥提升。

你想,这样下去,社会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最终难免会爆发一些大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简答题: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主要特点有:1、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是在欧洲近代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已基本稳固确立的时期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

2、他们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含有一系列唯物主义因素的社会历史观,都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和进步的过程,并试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被更完善的理想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

3、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学说,是在继承和改造启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4、他们都敏锐地看到了大工业发展的前景。

无论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理想主义的设计,都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其基本前提的。

5、他们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对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就其批判的深刻程度而言,远远超过了自莫尔以来的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

6、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7、他们生前就已拥有一批为数不少的信徒,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圣西门派、傅立叶学派和欧文学派,这些追随者积极宣传和阐释他们的思想,有些追随者还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02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02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从《巴黎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的“对话”中, 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 理论研究的新起点的。
这一时期,马克思运用由他和恩格斯刚刚创立的唯物史 观,得出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 结论。
他从社会总体结构中,分离出社会生产关系这一特定的 研究层次,认为构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范畴, “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 因此,“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 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概括起来说, 主要体现在:
第一,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第二,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问题又
作了综合性的论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才能对 社会生产实行“直接的自觉的控制”。 其二,提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 产基础上的“自然规律”。
第四,首次形成了价值形式发展性质的基本思路, 但未做系统考察。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 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 基本内容:
(1)价值实体是抽象的 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量是由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价值形式及其历史 的发展。
(4)价值的社会本质。 (5)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理论是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 理论的过程中最先提出来的。

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著作

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著作

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著作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研究而发展而来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这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并深刻地剖析了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另外,马克思还在其他著作中对剩余价值学说进行了阐述。

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批判,进一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重要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中,他分别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剩余价值的转化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解。

除了马克思之外,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学者对剩余价值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例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对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资本输出进行了深刻分析。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分配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这些著作不仅深化了对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深
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了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的存在。

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著作对剩余价值学说进行了深入阐述和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剩余价值学说史》是一部由马克思撰写的经济学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关系,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对于剩余价值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多余的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公平和剥削现象。

其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对于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剩余价值。

同时,他还对于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再分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下的剩余价值实现机制。

这些观点使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是如此的普遍和根本。

最后,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对于剩余价值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批判。

他指出,剩余价值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根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

通过对于剩余价值问题的历史变迁和批判,马克思呼吁人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要寻求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这些观点使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让我意识到剩余价值问题是如此的紧迫和重要。

总的来说,《剩余价值学说史》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下的剩余价值关系,让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呼吁人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问题,要寻求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

《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

《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2012-07-30哲学理论论文《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前提性批判作者/户晓坤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

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

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

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一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人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图分类号:BO-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2)03-0030-0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如果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的制度层面,那么马克思和空想社会主义、和普鲁东等人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颠覆力量就不是根本的和彻底的。

然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直接触动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根基。

洛维特概括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两个向度:“马克思把对劳动的分析集中在作为现实生存关系的表达的经济学问题上,同时又批判地把它奠基在黑格尔哲学的普遍的劳动概念中。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史读后感《剩余价值学说史》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俄国著名经济学家列宁。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首先,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的深入分析,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只能维持其生存,而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是不公平和不稳定的。

其次,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认识更加清晰。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根源,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的不断加剧。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压榨工人,导致了工人阶级的不满和反抗,这种矛盾最终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不可避免性,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最后,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阅读,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阅读,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批判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题库考

科学社会主义题库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答: 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即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即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它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它阐述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命运, 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理论品质及其深刻的内涵.2.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要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做出符合实际的阐述,就必须吧他们放到时代发展的总背景下进行考察。

社会主义思潮是伴随着16、17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为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奠定了社会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大动乱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而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促使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集理论、运动、制度和理想为一身的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第三次则是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 三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 已经是一个集理论、运动、制度和理想为一身的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经历了三次重大飞跃,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 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 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 第三次则是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形态为:a.科学社会主义模型b.一国模型c.本国模型4.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科学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不是停止不前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中不断的生活、实践,从而又从实践中抽象、分析整合出新的适合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就不断充实这这些所谓的科学的社会主义,而这不断的充实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评考茨基编《剩余价值学说史》

评考茨基编《剩余价值学说史》

作者: 袁博文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考茨基;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手稿;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原稿;李嘉图;恩格斯;
经济学手稿;历史批判
摘要: <正>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

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

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剩余价值概念的多重考察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概念的多重考察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概念的多重考察及其现实意义
杨延杰
【期刊名称】《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4
【摘要】从西方哲学的生成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过程中,都包含着剩余价值学说诸多生成底蕴和构成要素,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旧世界、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锐利武器。

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的理论考察更加精准,理论批判更加有力,理论建设更加坚实有据。

正因为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鞭挞和深刻揭露才更加淋漓,对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面把握才更加充分有理。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杨延杰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32.2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的多重维度及现实意义
2.考察公共管理概念的多重内涵
3.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劳动异化概念——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二)
4.西方大学概念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意义
5.劳动概念的多重逻辑变奏——马克思《手稿》中“劳动”概念的文本学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马克思一直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二字,就明确地提示世人;马克思不是研究一般的纯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而是研究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即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内容,被经济假象所掩盖着的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资本论》中,首先确认了商品的价值尺度,然后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书的内容。

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

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严重受挫的理论根源,必须继续探寻造成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缺乏科学性的剩余价值学说存在什麽问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了如下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1)劳动力是由体力和智力组成的,是两者的总和,即双因素论;(2)劳动力的功能是生产使用价值。

并且只有当它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被“运用”时,才是现实的劳动力;当它不被运用时,只是潜在的劳动力;当它被运用但不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也不是劳动力。

有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犯罪活动,不但创造不了任何使用价值,反而危害社会。

有人虽然不进行犯罪活动,但是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为人所特有的能力。

一些动物的体力比人大,超大规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快,但是他们都没有人特有的智力,所以也不具有劳动能力。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但却没有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它的本质能力是什么。

从两种能力的排列顺序来看,还把体力排在了智力的前面,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把握到劳动力的本质特征。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更明显地发现,马克思的这个失误给他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智力和体力,确实是劳动力的两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尽管具体到每个或每种劳动力中智力和体力所占的比重不同,有的可能以智力为主,有的可能以体力为主,有的可能两者旗鼓相当,但不管哪种和哪个劳动力都必须具备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智力是劳动力中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能力同其他力量的本质区别。

体力是低等位移的力,同自然界的风力、电力和动物的体力,属于同一种力。

智力则不同,它是人特有的力,是一种高等级的力。

体力是劳动力的物质基础,智力是劳动力的灵魂和主导。

没有体力,智力固然不能发挥作用;可是如果没有智力,体力就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

人之所以为人,劳动力之所以成为人特有的能力,就是因为有智力。

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人有体力,而是因为人有智力。

正是因为人有智力,才使体力升级为有目的的力、自觉的力、自为的力,才把人从其他自然物中提升出来。

马克思给劳动力下的这个定义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只是明确了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没有进一步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字面上看,所谓“总和”就是两者相加。

可是劳动力决不是体力和智力简单的相加,而是体力在智力的掌控下作用于自然物,使自然物按照人的目的发生变化,成为为人而存在的物。

我们可以说体力和智力是劳动力的两大要素,但绝不能说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之和”。

体力只有在智力的掌控下,才能将自然力变为为我之力,大大增强体力;体力只有在智力的掌控下,才能使自然物发生对人有用的变化,成为为人之物。

体能和智能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能量——技能。

由于智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同体能结合的方式必然多种多样,所产生的技能也就丰富多彩,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劳动生产实践,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

应该把“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改为“智力和体力的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的提法。

这个定义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它将劳动力界定为被人“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言外之意就是说在体力和智力之外还有一种凌驾于两者之上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在运用体力和智力。

这又是一种什么力量呢?马克思将其确定为“人”,是“人”在运用体力和智力。

在体力和智力之外,人还有什么力量?马克思并没有说明。

实际上是人的智力在运用自己的体力,偏说是人在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样同义反复又能说明什麽问题呢?马克思的定义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人还有一种超乎体力和智力之上的神秘力量,在“运用”体力和智力。

这就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了后路,敞开了大门。

正如我们曾经分析过的那样,智力中的主观能动力是起主导作用的力,是它在主导着理性思维力对感性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制作;是它主导着智力与体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上面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生产劳动和产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将劳动力定义为:人的体力在智力指导下能够使事物发生对人有用变化的合力。

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劳动力的使用、发挥。

他如何把劳动力的使用、发挥等同于劳动力,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理论错误,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分析。

下面再看一看他是如何论述劳动过程及其简单要素的。

他在第三篇第五章第一节“劳动过程”中,写道:“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它必须使它的意志服从他的目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及其简单要素的分析,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1)人类的劳动力全都是自然力吗?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臂和腿、头和手运动”,决不会是指在植物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自然的生理活动,因为这种内在的生理活动本身虽然是劳动力的生理物质基础,但是它决不是人所特有的劳动能力。

只有当这种人自身的自然物质被智力所调控,去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它才成为人所特有的劳动能力。

所以在劳动过程中起主导、支配、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智力。

而智力已经不再是自然力,它是社会力。

必须把人的“臂和腿、头和手”在植物神经调控下的生理运动,同他们在智力调控下的社会运动严格分开。

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有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只是由于没有智力作指导,所以也就只能停留在自然物质的运动阶段,成不了社会力量。

马克思没能把人的生理器官内在的生理活动同这些器官在智力调控下的社会活动区分开,混淆了自然物和社会物、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本质区别,把劳动过程看成是自然物和自然物、自然力和自然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蜘蛛和蜜蜂做工同织工和建筑师的劳动严格区分了开来,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他为什麽把人的“臂和腿、头和手运动”归结为“自然力”呢?为何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2)将“劳动本身”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列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极不科学的。

“劳动本身”是指什么?是“有目的的活动”吗?马克思将两者用“或”字联结起来,说明“劳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过程”又是什么?不就是“有目的的活动”吗?既然说的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为何还把“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作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呢?岂不是成了“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就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劳动过程”和“劳动本身”的两大要素,为何还要重新列出来呢?事实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管重复多少次,单就这两个要素也形不成任何的劳动过程。

缺少什么呢?很明显,缺少一个最重要的能动的要素——劳动力。

马克思将“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取代了劳动力,用全体代替了部分,实际上是混淆了劳动力同劳动的区别,将劳动等同于劳动力了。

当我们说“劳动”“劳动本身”“劳动过程”“有目的的活动”时,决不是仅指其中的一个要素劳动力,而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就是说是三者的巧妙结合形成了各种活劳动及其成果——物化劳动。

将劳动力和劳动等同起来,就必然得出劳动成果全部是劳动力创造的错误结论,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正是这个失误,使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偏离了客观真理。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阐述,是在《资本论》第一卷202页,往前翻6页,即196页,他在谈劳动力同劳动的区别时,做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谁谈劳动能力并不就是谈劳动,正像谈消化能力并不就是谈消化一样。

谁都知道,要有消化过程,光有健全的胃是不够的。

”看到这里,任何人都会合乎逻辑地得出如下结论:“要有劳动过程,光有健全的劳动力是不够的,除劳动力以外,还必须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奇怪的是,马克思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话锋一转,写道:“谁谈劳动能力,谁就不会撇开维持劳动能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如果按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也应该得出如下结论:“谁谈劳动,谁就不会撇开维持劳动所必需的各种劳动要素。

”可是马克思又避开了这个结论。

为什么一再避开劳动和劳动力的关系,对此不作正面回答呢?不能不说与他混淆两者的关系有直接原因。

正如消化能力不等于消化,它只有同消化液以及食物等被消化的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消化过程一样,劳动能力也不等于劳动,它只有同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劳动过程——这就是这个比喻应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

可是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理论就不复存在了。

把劳动等同于劳动力这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错误,恩格斯在为《雇佣劳动与资本》“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中予以更正,他写道:“我所做的全部修改,都归结于一点。

原稿上是,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在现在这一版上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关于这点修改,我应作一个解释。

向工人们解释,是为了使他们知道,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恩格斯说得很清楚:既不是咬文嚼字,也不是可更正不可更正的枝枝节节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是“全部政治经济学”,是“极重要的问题”,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到了什么程度。

正因为如此,所以再版中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都作了注解,予以更正。

但是,在《资本论》中,这个问题却浩如烟海,俯拾即是。

再举几例如下:例1:在第一卷208页谈到“劳动消费自己的物质要素”时,写道:“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它吞噬掉,因而是消费过程。

”谈的既然是“劳动消费”,它消费的就不仅是“物质要素”,还应包括精神要素;即便是只谈对“物质要素”的消费,也不是只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还应包括劳动力中的体力,是更重要的物质要素。

对此,马克思为何闭口不谈呢?难道劳动消费的仅仅是物质要素,甚至只是其中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吗?马克思在讲到密蜂和建筑师建筑蜂房的本质区别时,曾正确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它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它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