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二读知情节
第二部分的读,为了让学生知道故事的情节,理解之后,读出语气。
1.故事里都有谁?
(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都有哪些人?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群儿”“一儿”“众”“光”“儿”。(补充“一儿”和“儿”是同一个人。)
(3)突出人物读文。(让听的人,一听就知道故事里有谁。)引导学生用重读、拖长音读的方法来突出人物。
3.认准生字,读通课文。(生字牢记于心,送入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走进文本,反复诵读
(一)一读会停顿。
第一部分的读,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停顿,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停顿。
1.老师示范读,感受停顿。
2.学生认真听,找出停顿。
3.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
小结过渡:大家已经读出了停顿,要想把这篇文言文读得更好,我们还要知道它的意思和情节。随机板贴:知情节。
小结过渡:我们已经找到课文中都有谁,找到了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
2.他们都做了什么?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的人都做了什么?(2)借助注释,感知情节。
①指导理解“群儿戏于庭”。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儿。引导学生找到“戏”,想象“戏”的场景,初步体会到文言文简洁,含义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能够借助注释知道“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文
1.生讲故事。指名回顾《司马光》的故事。
2.师讲故事。老师用文言文讲《司马光》的故事。
3.初步认识司马光。(1)板书课题(2)拓展“司马”姓氏文化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同桌互相帮忙。)
2.共学难字,牢记于心。(共性的难认字,集中学习。)
②指导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通过“登”“跌”登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到故事出现紧张气氛,随文知道书写“登”“跌”两个字。“登”注意上宽下窄,右上部笔顺先“撇”“撇”再捺。“跌”注意左窄右宽,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③指导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重点指导“光持石击翁破之”,这一句是重点也是难点,引导找出“持”、“击”、“破”三个动作(试着演一演),从而想象画面,理解句意。对比学习这两句,感受“光”与“众”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2)富有韵味。停顿不同,语速较慢,读起来更有韵味。
小结过渡:像这样言简义丰,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古文还有许多。五、拓展文本,激发兴趣
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两篇小古文,推荐朱文君《小古文100篇》,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六、故事作业,加深理解
给家人讲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试着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也可以用文言文来讲。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跌”“ຫໍສະໝຸດ Baidu”等7个会认字,会写“司”“登”“跌”三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间的停顿,试着读出停顿。
3.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登会停顿
持、击、破知情节
跌能背诵
2.同时出示五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3.五幅图全部消失,想象画面尝试背诵课文。
小结过渡:就这样想着故事画面,我们就背会了。学到这里,大家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四、古今相对,感受不同
课件出示现代文《司马光》和文言文《司马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不同,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言简义丰。简洁,文章短小。含义丰富,一个字有丰富的含义。
④想象画面,再次读文。带上刚才的心情,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小结过渡: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摇头晃脑读得那么投入,老师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幅幅故事画面。我们来做个“图文对对碰”的游戏。
(三)三读能背诵
这一部分的读,由图画作为“扶手”,图文相碰,尝试背会课文。
1.依次出示和课文相对应的的五幅图画,学生说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