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10-1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学案——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回响反映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研究的目标;阅读访谈,研究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讲授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细致胞了吗?为何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举措申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讲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晓得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何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举措说得清楚。

只要在同砚们在初三、高一研究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能够对生命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就更多。

2023最新-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优秀7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欢迎查阅!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7篇《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由于学生在生物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对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也掌握得比较清楚,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尝试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并能付诸于实践,完成果酒和果醋制作并掌握基本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先请学生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会探索过程,认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具体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导学主动探索,设计实验。

成果的展示及分析与评价结果课题延伸加工信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设问:1.“欣赏有很多方式,品华东庄园,体会人生魅力……”这是一则推销葡萄酒的广告词,美酒飘香,韵味十足。

你知道这样的美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吗?2.酸度较低的果醋是一种新兴的饮料,适量饮用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美容养颜等,在享用它们的同时,你想知道果醋是怎样酿造出来的吗?介绍1、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展示幻灯片)请学生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生活场所。

2、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 H2O1、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

2、分小组探讨发酵装置的设计。

讨论书本所列两位同学所使用的发酵装置,看他们的方法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讨论并设计本小组的发酵装置。

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

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
(1)细胞学说的内容。
(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质
核糖体
[思考与讨论]细胞一定要有细胞核吗?一定要有染色体吗?拟核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阅读P10相关内容回答。教师指出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二)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初中学过的内容相比,只增加了“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教师可以和盘托出。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P10-11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教师归纳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教师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
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你认为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过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生物由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组成,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

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

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

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

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

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1、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符合中学生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经验到认识书本知识的一般规律。

在呈现的实验面前产生疑问,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问题。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料和适时的给以必要的帮助。

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在学习了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再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打好基础的。

本节共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安排水的跨膜运输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探究实验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三、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一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来看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所以难度不宜过大,重基础,重联系实际,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2023最新-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精选7篇】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节知识结构教材分析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

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

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

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

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熟悉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竖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

生物 必修一 第4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教案 学案 教学案

生物 必修一 第4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教案 学案 教学案

高一年级生物教学案____年____月____日/第____周/第____课时【合作释疑】一. ATP的结构特点: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

这三个磷酸基团从与分子中腺苷基团连接处算起,依次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

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又可以同时水解两个磷酸基团(β磷酸基团和γ磷酸基团),而形成一磷酸腺苷(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焦磷酸(PPi)。

后一种水解方式在某些生物合成中具有特殊意义。

AMP可以在腺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一个磷酸基团而形成ADP,ADP又可以迅速地接受另外的磷酸基团而形成ATP。

【例题1】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A—P~P~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ATP分子含有1个磷酸基团B. 每个ATP分子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C. ATP不能水解释放能量D.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例题2】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一种关键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式如下:(1)三个ATP有个高能磷酸键。

一个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形成的AMP是的基本化学组成单位之一。

(2)下列哪些过程需要消耗ATP ( )A.肌肉收缩 B.神经传导C.细胞分裂D.红细胞吸收葡萄糖(3)ATP之所以称为通用的“能量货币”,主要是因为ATP是()A.主要的能源物质 B.高能化合物C.直接能源物质 D.能量贮备物质*【变式训练】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①和④二.生物体内ATP形成途径和能源物质总结:、如何理解“ ADP+Pi+能量−−−→←−−−合成酶水解酶ATP ”不是可逆反应? ①反应的条件(即所需酶的种类)不同:促进反应向右方向进行的是ATP 合成酶;促进反应向左方向进行的是的酶的类型不同。

②从能量的来源不同:合成ATP 的能量来源于发生氧化分解的有机物释放的化学能或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转化而来的化学能;释放出的能量来源于ATP 中远离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内所储存的化学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 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 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b5E2RGbCAP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p1EanqFDPw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

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中央液泡大小蔗糖溶液清水〖板书〗变小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基本不变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2+ 2+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 Ca 、Mg 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 2+ 2+ Ca 、Mg 浓度增高。

1.4.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1.4.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年级:高一授课:蔡晓娜课时:2一、教材分析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第一章学习细胞作为基本生命系统的原因,第二、三章分别介绍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而从本章开始介绍细胞的功能,本章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则用现实中的实验现象来表明某些物质能够进出细胞的事实,并向学生介绍了渗透作何用、半透膜、原生质层、质壁分离等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对细胞组成、结构、功能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细胞功能的知识基呢ww础,但由于缺少实验经验以及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缺少观察,对细胞跨膜运输的知识会感到十分陌生,这要求教师利用生活中一些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来增加生动性,以利于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对原生质层、原生质、质壁分离等概念会感到稍微晦涩难懂,教师可结合黑板图进行讲解,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简述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及其条件;●说出水跨膜运输与离子跨膜运输的不同;●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能力目标:●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尝试质疑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探究;●认同某些物质能够进出细胞的事实;●在合作中,积极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2)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1)尝试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五、教学媒体: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发法、演示法六、教法学法:设计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和总结。

七、教学过程设计课时1教学环节预计时间主要内容方法师生行为导入新课3min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物质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膜,那么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这个系统边界的?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4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和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神经系统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分泌系统也不可缺少,但是它们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免疫系统。

第4章就是讲述免疫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

本节课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本章其他内容的基础。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现从教学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对应于课标上的内容要求是:“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1.5.1 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1.5.2 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该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组织教材时,希望学生学完相关内容,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分析说明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能够评价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向他人宣传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本节“问题探讨”呈现的是学生可能都遇到过的一个真实情境,两个问题分别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切入,同时能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正文紧接“问题探讨”,从扁桃体的肿大引人,先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然后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

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教材先是概述,然后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进行了分述。

概述用图解形式来表现,分述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这样做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然后再具体学习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类型及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含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自学学案】.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研究已经进入___________水平,生物大分子________________(有或没有)生命。

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______才能生活。

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5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生命活动。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精练】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c.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发生缩手动作的器官是。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案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高一年级生物 备课组也可以通过,而班级姓名学号教 学目 标证明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2、细胞膜和其他的生物膜都是让则不能通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总结规律 课时安排1节教学内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准 备 部 分预习教材P60-64,填空: 1原生质层是指:膜。

这种膜可以观察以下图示(长颈通过漏斗中是蔗糖溶液,长颈漏斗口用鸡蛋膜||密封,烧杯中是清水)思考: 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总结:产生的渗透现象条件:①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膜②膜内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动物细胞: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2、?看图分析:4、完成表格:蔗糖溶液中清水中液泡大小液泡颜色原生质层的位置(现象)导致 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分离,这个现细胞将 ________鳖条商浓度鷹糖溶液鶯细驰将 ---'人与虹細胞诫度相近、细胞梧 _在医院输液时一定要用 0.9%的生理盐水,原因是?白菜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会慢慢地萎蔫,但是将萎蔫的白 菜放 进清水中,它又会恢复硬挺的形态。

可见,白菜也会失水 和吸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植物细胞is清水一—”商浓度物 膜 的 功匕冃匕厶特选 择 透过 性观 察 作 答 结 合生 活------ 与 ______ 分离比 较 分 析2 为— 水分 象一1在清水中植物细胞为何不破裂? 膜和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

高浓度环境中,植物细胞的 ______________ 称中的3、液泡中的色素能否进出原生质层 看 书 作 答细胞总结:水分进出细胞的三种情况外界浓度〉细胞质浓度外界浓度二细胞质浓度外界浓度V细胞质浓度水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_____________(高或低)浓度。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2)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 通过学习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但思维的系统全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落实方案:(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本课作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突破策略:(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实例作详细分析。

(2)通过“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激趣设疑,引入新课由“神奇的生态球”短片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学案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学案
1.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植物细胞失水,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植物细胞吸水。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当于半透膜。
2、例题精析:
〖例1〗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使块根变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根后,则能使水变红。其原因是( )
A.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D.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解析:盐酸能够杀死甜菜的块根细胞,破坏了细胞的原生质层,所以经盐酸处理后的甜菜块根细胞的原生质层不再具有选择透过性,花青素就可以从细胞液中出来而使水变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资料一
2.资料二: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血液中的碘的质量浓度为250mg/L,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
1.根据左侧资料一中的图形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教材分析:由“问题探讨”引入。

可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

分析教材给出的“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生活中有感性认识,萝卜条用盐淹的前后,久旱的庄稼灌溉前后的现象都见过,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有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课前准备:吸水、萎蔫的菠菜叶,大烧杯,漏斗,半透膜,清水,蔗糖溶液。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水有差异吗?(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性有普遍性吗?(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具体内容标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二)本人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②列举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③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③在实验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如何进行探究,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②渗透作用的定义;③选择透过性膜的定义。

(2)教学难点: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③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一节。

本章与细胞膜有着重要关系。

本节课中运用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进而得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

课本中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进行的,因而要运用实例让学生明白几个问题:1.扩散和渗透的区别;2.原生质层的定义;3.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5.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及结果。

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中出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因此必须利用好这个实验,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结果预测、设计记录表格等。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第5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2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细胞的物质和输入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4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内容。

“细胞”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教材从叙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入手,阐述了细胞学说的重大意义。

接着阐述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从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归纳出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形成生物界是统一的观念,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闸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3.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出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加深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锻炼学生读题和分析纠错能力。
训练题分类 非常适合本节。
对本章知识初步形成整体思维。
对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和单元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4.1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间接
直接
性状=基因型+环境
单元思维导图:
第2、3、4、5、6、7、8、11、13、14题与1题考查同样知识点。方法和解析,略。
第8、9、12题: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
对本章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单元思维导图。
分析考试得分情况,针对错误率高的考题进行重点复习相关知识及讲解,其他试题进行简单点拨。
回顾上一章主要内容,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提问。
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思路,并总结归纳
学生回顾转录的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结合图片、动画,理解翻译过程。
学生讨论,结果从理论和实际两进行方面,认识保护物种的意义。
复习基础知识,学生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考察点,进一步回答分析纠错等。
小结:翻译的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
总结:基因的表达过除了各种分子的参与还需要多种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最终才能形成承担细胞生命活动各项职责的蛋白质。
问题探讨:
大家再来探讨恐龙能否复活的问题。
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章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本
第23课时植物的激素调节
淮阴中学宁又静知识精华
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即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浓度“阈值”。

在这个“阈值”以下,浓度越高,则促进作用越强,生长就快,反之就慢。

如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

若生长素浓度超过了这个“阈值”则走向另一极端,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生长就慢,反之就快。

如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2.植物茎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如下图)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

外因:单侧光的照射。

题例领悟
例1 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N肥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温室内栽培茄果类蔬菜,其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

若要保证产量,可以适时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这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栽培需要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要想提高产量,常用的方法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答案:D。

例2 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分析回答:
⑴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

⑵图中①、②曲线,其中代表单子叶
作物的是,代表双子叶杂
草的是。

⑶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左右(用字母表示)
解析:生长素类似物之所以能作为除草剂,原因有二。

第一: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即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第二:既然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那么,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溶液浓度的反应也会不同。

题中双子叶植物就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敏感。

答案:⑴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⑵②①⑶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因在于促进()A.细胞分裂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细胞伸长生长
2.当缺乏氧气或有呼吸作用抑制剂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度将()A.加快B.减慢C.不变D.不能确定
3.如图所示白杨树的主干上端,①、②、③、④
分别为其生长正常的侧芽,自然条件下,四个侧芽
生长素浓度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生产活动与植物生长素可能无关的是()A.无籽番茄培育B.无籽西瓜培育
C.棉花枝条打顶D.园艺匠修剪树木
5.在丁香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组织是()A.营养组织B.分生组织C.机械组织D.保护组织
6.用下列一年生枝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成活的是()A.带叶带芽的枝条B.带叶去芽的枝条
C.去叶去芽的枝条D.去叶带芽的枝条
二、简答题:
7.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如下图,其中第②④两个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⑵用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⑶装置④中的蚕豆幼苗,其茎的生长情况是。

8.下图是一组燕麦芽的实验,每项实验处理方法不同,回答下列问题:
未经处理尖端遮光切去尖端中部遮光放于一侧
⑴5种情况下的实验结果各是什么?切去下端
⑵2与1的结果说明什么?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A4.B5.B6.D
二、简答题:
7.⑴③④⑵①③⑶向光弯曲生长
8.
⑴ 1(向光弯曲生长)
2(直立生长)
3(不生长)
4(向光弯曲生长)
5(向右弯曲生长)
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