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缺乏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fdb75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7.png)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缺少症,又称白细胞缺少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或完全缺失,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各种致病微生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粒细胞缺少症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病史和症状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首先应该详细了解其病史和症状。
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反复感染、发热、疲劳等症状。
还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因为粒细胞缺少症通常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家族中可能有其他患者。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在血常规检查中会发现粒细胞数量减少。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粒细胞比例为50%-70%,而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可能会低于10%。
还需要检查其他血细胞参数,如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 骨髓穿刺检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粒细胞缺少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检查骨髓中的成熟粒细胞数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缺失。
还能排除其他骨髓疾病的可能性,如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缺少症的具体类型。
根据缺失的粒细胞类型,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嗜碱性粒细胞缺乏症等。
还可以检查免疫功能,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
三、遗传学检查在确定患者患有粒细胞缺少症后,还应该进行遗传学检查,以帮助确定遗传模式和家族风险。
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可以了解疾病的遗传特点,为家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四、鉴别诊断在诊断粒细胞缺少症时,还需要对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缺少症可能需要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进行鉴别;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可能需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和管理一旦确诊为粒细胞缺少症,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骨髓移植等。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e10b9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d.png)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1.感染: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侵袭时,中性粒细胞会被引导到感染部位,使其比例下降。
2.药物:一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会影响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生成,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可引起肾毒性,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骨髓异常:骨髓异常也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导致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此外,骨髓疾病和骨髓转移癌也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4.免疫系统疾病: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会干扰正常的免疫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5.骨髓受损:骨髓受到毒素、放射线或其他物理损伤,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受阻,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6.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和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素,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7.骨髓转移癌:一些癌症会在骨髓中生长,干扰骨髓中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种情况在恶性淋巴瘤、骨髓瘤和肺癌等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
8.先天性疾病: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9.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会干扰正常的免疫功能,使中性粒细胞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10.其他原因:其他一些原因,如骨髓抑制性药物、脾功能亢进、过度锻炼、放射线治疗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总之,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药物、骨髓异常、免疫系统疾病、骨髓受损、营养不良、骨髓转移癌、先天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f163bb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f.png)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作用于骨髓骨髓损伤(1)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
(2)放射线。
(3)化学物质: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
(4)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的减少Kostmann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产生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5)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感染: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等细菌性感染。
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7)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等。
成熟障碍(1)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缺乏、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等。
(2)恶性等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二、作用于外周血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获得性:如严重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疟疾等。
2.扣留血管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内扣留等。
三、作用于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
如果没有合并感染,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如果长期粒细胞减少,有些患者可能会抱怨疲劳和困倦。
一旦合并感染,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会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出现。
临床表现为高烧、寒颤、疲劳。
慢性病多伴有低热、疲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血象,血细胞计数通常表明白细胞数量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d5aacb551e79b896802265d.png)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什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又称中性白细胞,是做血常规的时候必须检测的一项结果,它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患者本身的情况,因此了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正常范围和它具体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说您对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陌生的话,本文就为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或Neutrophil granulocyte,又译中性白细胞)是血液中血细胞成分之一。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是指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1)感染性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及药物均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
各类白细胞百分比为:嗜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嗜中性粒细胞”即中性白细胞)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
外周血涂片检查中,中性粒细胞平均量为330飞升,直径为12-15微米(µm)。
与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一起,合称多核粒细胞。
正常中性粒细胞的范围各实验室有别,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5-7.5×109/升的属正常范围。
非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平均半衰期约为4-10小时。
白细胞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护机体方面非常重要。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缺乏](https://img.taocdn.com/s3/m/f3a5cc6e02768e9951e738c0.png)
治疗效果
CA125(U/ML)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263.9
134.4
58.13
60.6
47.6
38.12
27.11
肿瘤标记物
血象变化及用药情况
周期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骨髓抑制 Ⅱ
Ⅲ
无
无
Ⅲ
无
无
程度
应用升白 短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长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短效瑞白
49-25
<25
化化疗疗后后粒粒细细胞胞和和血血小小板板变减化少规一律般规律
升白药物可帮助升高中性粒 细胞最低值,缩短粒缺持续 时间,有效降低感染发生。
升血小板药物则可升高 血小板最低值的同时加 速血小板恢复。
➢ 粒细胞: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 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中性粒细胞缺乏
概述
•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 我国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相对较多,丧失手术 治疗机会,常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严重粒细 胞缺乏会造成发热、感染甚至危害生命;
• 处理好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保证化疗足 剂量、足疗程完成的关键。
更有效预防FN,减少3、4 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更持续稳定 峰浓度与谷浓度差异大
度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每个化疗周期(21天) 给药频率
仅注射一次
每天注射
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
病例总结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https://img.taocdn.com/s3/m/80c9d70f6c85ec3a87c2c5fe.png)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儿)【概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围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8000/mm3),早产儿为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期皆为正常低限。
成人及儿童的ANC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1×109/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常并发感染甚至败血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
一般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
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
一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
(1)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2)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等。
(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5)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6)遗传因素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
粒细胞缺乏症检查诊断
![粒细胞缺乏症检查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cfbd412aaea998fcc220e52.png)
粒细胞缺乏症检查诊断
*导读:当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少于2000/μl 而中性粒细胞少于1000/μ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
当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少于2000/μl而中性
粒细胞少于1000/μ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白细胞减少: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0 X10^9/L。
儿童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
低于5.0 X10^9/L,小于5岁低于5.5 X 10^9/L。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 X 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一、基本检查
1.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
红细胞和血小板大致正常。
2.骨髓检查可了解粒系增生情况、成熟度及有无形态学异常,有助于某些血液病的鉴别。
3. 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内科学复习指导36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内科学复习指导36](https://img.taocdn.com/s3/m/97f3b8971711cc7930b716d6.png)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内科学复习指导36第三十五单元血细胞数量的改变一、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一)诊断标准1.白细胞减少症(1eukopenia)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成人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儿童≥10岁者低于4.5×109/L;<10岁者低于5.O×109/L称为自细胞减少症。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低于2.O×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儿童≥10岁者低于1.8×109/L,<10岁者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当粒细胞严重减少,绝对值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B1型题】(3~4题)A外周血白细胞(1.5~4.0) ×109/LB外周血白细胞<2.0 ×109/L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 ×109/L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0 ×109/LE外周血白细胞数(2.5~4.5) ×109/L协和习题3.粒细胞缺乏症(答案:C)协和习题4.白细胞减少症(答案:A)(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1.感染①细菌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②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流感、病毒性肝炎、HIV—I型病毒感染等;③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④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2.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贫血等。
3.物理化学因素①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②化学物质:如铅、苯、汞等;③药物:如抗菌药物(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心律失常药、降血糖药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https://img.taocdn.com/s3/m/012f2a611711cc7931b71654.png)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属于血液系统的常见病。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2*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0.5*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对祖国医学而言,本病归属于“虚劳”或“温病”的范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可见: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
若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并发感染,可出现高热,粘膜坏死性溃疡。
严重者甚至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西医将该病的病因病理大致分为三类: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具体包括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两种。
(1)生成减少,包括:①细胞毒性药物、电离辐射、化学毒物②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③感染和异常免疫(2)成熟障碍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分以下两类:(1)免疫性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先天不足: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者是胎中失养等,导致婴儿脏腑不健,生机不旺,外邪自口鼻而入,损及五脏,罹患此病。
2、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伐源。
3、毒物损伤内服毒物、药物或外感毒邪爆伤人体正气,导致肾经亏虚或者脾虚土亏。
针对该病,西医的治疗思路方式有以下4类:1、病因治疗。
若能够明确该病的病因,比如药毒损害,应该立即停药;并发感染着要积极抗感染。
2、防止感染。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保持皮肤口腔卫生。
3、生物治疗及锂剂。
4、免疫抑制剂中医治疗侧重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证型可分为:1、气血两虚: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方用归脾汤。
2、脾肾亏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3、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https://img.taocdn.com/s3/m/acf7d20ba300a6c30c229fb2.png)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0岁低于1.5×109/L。
治疗一、病因治疗细胞毒类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症)、感染(病毒感染、败血症)脾功能亢进二、防治感染轻度(≥1.0×109/L):无需特别预防中度(0.5~1.0×109/L):减少出入公共场所次数,保持皮肤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
重度(<0.5×109/L):无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胸片、B超,明确感染部位和类型。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若3~5天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
病毒感染加用抗病毒药物。
三、升粒细胞药物重组人粒系(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机理: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并增强其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
剂量:2~5μg/(kg.d)不良反应: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疹等。
碳酸锂:机理: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剂量:0.6~0.9 g/d不良反应:轻度胃灼热、恶心、乏力等,有肾疾病者慎用。
四、免疫抑制剂适应症: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制剂:糖皮质激素利血生片,20mg×48,用法:10-20mg,3/日,口服。
用于放疗、化疗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维生素B4,10mg/片,用法:20mg,3/日,口服。
用于放疗、化疗、苯中毒、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沙肝醇片1片肌苷片,0.2g/片,用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慢性肝炎。
粒细胞缺乏标准
![粒细胞缺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49014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c.png)
粒细胞缺乏是指体内的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以下是常见的粒细胞缺乏的标准:
1.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成人正常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1500-8000
个/微升之间。
如果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00个/微升,就可以被称为粒细胞缺乏。
2.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成人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通常在50-70%
之间。
如果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低于这个范围,也可能表示粒细胞缺乏。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可能会因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特定疾病状态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评估粒细胞缺乏时,最好参考专业医生的指导,并结合其他临床症状、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粒细胞缺乏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药物反应、营养不良和先天性疾病等。
如果你或他人出现粒细胞缺乏的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b4709b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e.png)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一、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定义及原因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指血液中每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 2.0~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消耗过多,导致绝对值偏低。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会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3.疾病影响: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营养不良、过度运动等等,都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表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大多数时候是在体检或检查血常规时发现的。
如果合并感染或炎症,则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胸闷等。
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治疗方法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由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应该对原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应注意抗感染治疗。
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促进造血的药物有促红素、生长激素、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爱立信等。
2.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对感染的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等。
3.治疗原发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毒感染等,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会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证足够的卡路里摄入。
2.避免感染:减少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人群,做好个人卫生。
3.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增加体内热量消耗,从而导致能量不足,对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5.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异常情况。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https://img.taocdn.com/s3/m/0017a340866fb84ae45c8dbc.png)
高危患者静脉应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能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 严重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
鉴于耐药菌比例日益增加,在初始选择药物时还应基于体外药敏 试验、已知特定病原体的最敏感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 应动力学资料。 在权衡风险获益后,也可以经验性选择替加环素、磷霉素等。
六、抗菌药物的调整
在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应根据危险分层、确诊的病原菌和 患者对初始治疗的反应等综合判断,决定后续如何调整抗菌治疗。 正在接受经验性口服或静脉治疗的低危门诊患者,如果其发热和临 床症状在48h内无好转,应住院重新评估并开始静脉应用广谱抗菌 药物治疗。 对于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根据药敏结果采用窄谱抗生素治疗; 检出细菌如为耐药菌,可参照表5选择药物。 对于未能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参照图2调整后续流程。 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真菌和其他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 参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诊治指南尽早开始抗真菌或抗其他病原菌治 疗。
2.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T>38.3℃(腋温 ≥38.0℃)或T>38.0℃(腋温≥37.7 ℃)持 续超过l h。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 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 围黏膜和软组织。
二、流行病学
80%以上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 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 伴感染时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 据报道,13%~60%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病死率达12%~42%。 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中性粒细胞缺乏 持续>21d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性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均可引起 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 所破坏,也可产生相关介质直接损伤骨髓。
诊 断
首要问题:减少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出现发 热、败血症? 如ANC减少程度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 则应在完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 给予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迅速 启动高危患者的治疗路径。
诊 断
关键问题:病因? 只有去除病因,才能使粒细胞恢复正常。 需要完善的检查:血常规、骨穿、边缘池 及储存池测定实验、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 体测定、风湿系列、叶酸、维生素B12水平 细胞遗传学检查及染色体分析等。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一)预防感染
1.在公共场所尤其当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 戴口罩,并注意皮肤、口腔和肛门清洁,去除 慢性感染病灶,如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 坚持复方洗必泰液等漱口可以有效防止感染, 便后清洗以及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有助于防止肛 周感染。 2.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因易产生细菌耐药。 3.重度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者,则宜采取无菌隔离 措施。
不充分抗炎治疗危害: 1.增加死亡率,不充分治疗是病死率高的 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分离到的病原菌对所使用抗生素不敏感。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四)升白治疗 主要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作用机制:1.促进粒细胞生成及释放; 2.增强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3.延长粒细胞寿命。
谢谢!
药物诱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抗癌药: 氮芥、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阿霉素等。 解热镇痛药: 氨基比林、安乃近、布洛芬等非甾 体抗炎药。 抗生素: 氯(合)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 链霉素、甲硝唑、利福平、异烟肼、万古霉 素、磺胺类等。 抗疟药: 奎宁、伯氨奎宁等 抗甲状腺药: 巯氧吡啶类、他巴唑、甲硫咪唑等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心得安、普鲁卡因胺等 降压药:利血平、肼苯大嗪、甲基多巴
发病机制
(二)粒细胞破坏: 1.免疫性: ①药物:氨基比林等 ②自身免疫病:SLE、Felty综合症等 ③遗传因素 ④特发性 2.消耗过多:严重的感染、过敏等 3.物理性破坏:恶组、脾亢等
发病机制
(三)分布异常 大量的粒细胞从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或外 周组织,大多数原因未明,少部分见于严 重的感染、过敏、溶血、透析、内毒素等。 肾上腺素试验 每一种病因致病均可能包括多种发病机制
药物诱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尿药: 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噻等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巴比妥类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其他:左旋咪唑、甲氰咪胍、砷剂等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5-7周, 但也可在数小时内发病,血常规特点:粒细胞减 少或缺乏,单核、淋巴、嗜酸性粒细胞等增多, 红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无明显改变。
感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
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流感、麻疹等。 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重 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败 血症、粟粒型肺结核等 原虫感染:疟疾,特别是反复发作及伴脾肿大者。
作用机制:1.直接损伤骨髓;2.免疫损伤;3.继 发脾亢;4.在循环池分布不均;5.消耗过多。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二)寻找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 1.完善CT、彩超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要完善皮肤、口咽、 血、痰、尿、大便及各种分泌物的细菌培 养,明确感染病原体。反复送检,提高阳 性率。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三)抗感染 伴有发热、败血症的粒缺患者,则应在完 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给予静脉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 使用原则:广谱、强效、足量、联合充分 抗炎,必要时联合抗真菌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杨朋定Leabharlann 义1.白细胞减少:外周血WBC<4.0×109/L。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ANC) 绝对值<2.0×109/L
3.粒细胞缺乏症: ANC <0.5×109/L 。
发病机制
(一)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
1.骨髓损伤:药物、放射线、化学物质、血 液病等
2.成熟障碍:营养缺乏(叶酸、VitB12、Fe等 缺乏)、药物、遗传病(如慢性特发性ANC 减少症)、血液病(MD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