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比大小公开课教案获奖(最新整理)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公开课教案获奖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17《比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认识“>”“<”和“=”,知道其含义。
3、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的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和“=”,知道其含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用课件出示上图,通过学生回答,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一对应关系来比多少。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大小》。
(板书:《比大小》)二、教学新知1、看图听故事。
师: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同时出示主题图):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学生可能回答:猴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梨的只数可以用4来表示;桃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香蕉的只数可以用2来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小猴和水果的图片:分别一一点击最下面的: 小猴、梨、桃、香蕉,媒体演示:它们的个数,最后出示 3 、4、 3、2。
教师同时板书。
)2、揭示课题。
探究一:相等1、知道相等。
(媒体出示:小猴和桃子图。
)师:小猴最喜欢吃桃了,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个,猴子和桃子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桃子也摆了3只,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比大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比大小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2. 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3.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比较大小的概念;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2. 让学生能够将比较大小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比大小图片卡片;2. 各种大小的物品,如小球、大球、小盆、大盆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将一张小球的图片卡片和一张大球的图片卡片分别展示给学生,问学生哪个球更大一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拿出实物小球和大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判断哪个球更大一些。
3. 通过此导入,引出比较大小的概念。
步骤二:比较相同类型的物品大小1. 教师展示两个相同类型的物品,如小盆和大盆。
2. 让学生观察两个物品的大小,并思考哪个物品更大一些。
3.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比较物体的长宽高等。
步骤三:比较不同类型的物品大小1. 教师将一个小篮球和一个大盘子放在同一张桌子上。
2. 让学生观察两个物品的大小,并思考哪个物品更大一些。
3.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类型物品的大小。
步骤四:小结1. 教师对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总结,如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以及通过直观感受等方法。
2. 强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更多的比较大小的实例和练习;2.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事物的大小,如水果、动物等;3. 带领学生做实际的比较大小游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引导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较大小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比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比大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 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并会正确使用“>”、“<”、“=”符号。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数的大小。
2. 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3. 学会使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直观地理解比较大小。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比较大小,激发学习兴趣。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比较方法:讲解如何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
3. 示范演示:教师进行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大小。
4. 游戏教学: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比较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比较任务。
6.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游戏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比较大小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对比较大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一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
2.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知道可以根据实物图来比;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还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来比。
3.继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四、教学过程㈠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老师要看小朋友的表现了,老师出几个题目来考考你们。
①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谁能任意说出一个?(指名说)②比一比7○8 10○5 6○6③老师手里有许多彩球,请小朋友猜猜可以用100以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再来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师: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课题《比较数的大小》师领读过渡:小朋友想不想跟随老师到美丽的沙滩上玩一玩呢?那里有两只小动物等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教师指图讲故事。
故事导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
小白兔和小松鼠都拾了一篮贝壳。
小松鼠说:“我拾了42个。
”小白兔说:“我拾了37个。
”松鼠说:“我比你拾得多。
”小兔说:“我才比你拾得多。
”不好了,它们俩争吵起来了,到底谁拾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2、仔细看图、找出问题它们俩到底谁拾得多呢?请你把想法告诉同桌。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㈢交流讨论、总结方法1、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①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拾得多,就是比较37和42的大小。
出示:37○42②一个是四十几,一个是三十几,四十几比三十几多;③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数,先数37,后数42,所以42大;④37不到40,42超过40,所以42大。
⑤37是3捆小棒加7根小棒,42是4捆小棒加2根小棒,所以42大。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1)
《比大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整理、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一探究新知一师讲故事:有一天,有几只猴子到山上去玩耍。
到了中午,他又累又饿,于是他们就跑到山上去摘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地上来吃。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呢?分别是多少呢图上有几只猴子呀?二引导学生学习“>”“<”“=”1、教学“=”猴和桃比1提问:这里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同样多。
2师说明: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连接起来板书“3提问:这是什么号呢?“等号)4提问:这个式子怎么读呢?“3等于3”2、教学“>”猴和香蕉比1提问:现在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呢?猴子多些2师说明:3只猴子多些,2根香蕉少些,也就是说3要大些,2要小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3师指出“>”的名称是大于号并板书4师教读3大于26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于号的大口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尖尖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从而得出顺口溜:大口朝着大数,尖尖朝着小3、教学“<”猴和梨比1提问:现在是什么多些呀?梨2师说明:4个梨多些,3只猴子少些,那么也就是说4要大些,3要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3提问: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小于)(4)师教读3小于45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小于号的大口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尖尖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从而得出小于号跟大于号同样的性质:大口朝着大数,尖尖朝着小数。
比大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三课时
教案:比大小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册别:上册版本:人教版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小的概念,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小的概念。
2. 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 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象,另一张是一只蚂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象比蚂蚁大。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苹果,另一张是一只小橘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苹果比小橘子大。
3.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狗,另一张是一只小狗,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狗比小狗大。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猫,另一张是一只小老鼠,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猫比小老鼠大。
3.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鱼,另一张是一只小鱼,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鱼比小鱼大。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熊,另一张是一只小兔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熊比小兔子大。
3.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大鸟,另一张是一只小鸟,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鸟比小鸟大。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大小概念,并学会了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数比大小》一等奖说课稿
《小数比大小》一等奖说课稿《《小数比大小》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数比大小》一等奖说课稿篇一:《比大小》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比大小》,我将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课时的内容,2、教材分析: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基础。
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1.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比较方法。
三、说学情: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
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部编一年级上数学《比大小》潘仲彬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人教
《比大小》教学设计开州区汉丰第九中心小学:潘仲彬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
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是6-7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
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故事情境引入问题师: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熊的房子很旧了,它要建一座新房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它的新房子建好了,小熊搬进了舒适的新家后请猴子兄弟们到家里玩。
它还为猴子兄弟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水果。
小朋友们你能猜出有哪些好吃的水果吗?(指名让生猜一猜)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好吃的水果,听得我都有点想吃了,到底有什么好吃的水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画并指着这些水果让孩子说出名称)师:小熊为猴子兄弟们准备了它们最爱吃的桃子、梨子、香蕉。
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水果你们能不能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生答并让生说一说)为了很清楚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投影并指着老师的图问学生)你们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吗?生:能师:一齐告诉老师,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大小》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大小》教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大小》教案(精选10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
以下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大小》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大小》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2、第43页“做一做”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15、17、45四、结课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2024年比大小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2024年比大小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材《数学乐园》第一册第五章“比较大小”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进行比较;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大小概念,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进行比较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难点: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最大的数字和最小的数字。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和3,提问: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2)引导学生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3)讲解数轴的概念,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5和3的位置。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大小比较题目。
(2)同桌相互检查,讨论解答过程。
4. 小组合作(1)教师给出数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大小比较。
(2)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答案,其他组员补充。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黑板上画一条数轴,标出010的数字。
2. 在数轴上标出5和3的位置,并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数的大小,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表示:2和7;4和6;9和9。
2. 答案:(1)2<7;4<6;9=9。
(2)在数轴上表示出1、5、8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是否掌握了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大于10的数的大小?(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数的大小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数学数的比较大小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666
一年级《数的比较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大吗?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数的比较大小)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
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
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42个贝壳。
”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37个。
”小松鼠说:“我捡得多。
”大白兔说:“我捡得多。
”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42与37的大小。
(板书:42○37)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
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试一试(出示计数器)(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
(53、56;100、98)(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1、“想想做做”第2、3题2、“想想做做”第4题(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
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3、“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冠军奖 (1)
(2)认识“>”。
①猴和香蕉做比较。
②提问: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引出大于号。
③小猴有3只,香蕉有2根,猴子比香蕉的数量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大于号来表示,3>2读作:3大于2,大于号:开口朝左。
教师姓名
刘燕华
单位名称
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
填写时间202ຫໍສະໝຸດ 年8月28日学科数学
年级/册
一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比大小
难点名称
认识符号“〉”、“〈”、“=”,并能用“〉”、“〈”、“=”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过“比大小”,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比较的知识,知识比较粗浅,还不是那么具体,也还缺少符号感。因此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培养学生的符号感,观察比较“〉”、“〈的异同还比较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符号,缺乏符号意识,在比较大小时会照葫芦画瓢,但是并不清楚“<” , “>”, “=”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在区分“<” , “>”时也会出现错误,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把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和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认识“<”。
①猴和梨做比较。
②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子够分吗引出小于号。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全国一等奖】
王娟
单位名称
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课时比多少
难点名称
正确使用“>”“<”和“=”。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2)教师说明:当猴和桃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等号像2根平放的小棒。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
(2)学生观察“>”,开口大,朝大数。
3、教学“<”(猴和梨比)。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比梨子多。也就是3<4。
2.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记来自“<”、“>”。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故事引入
小猴淘气今天过生日,小猴皮皮和跳跳来给他庆祝生日,淘气准备了很多水果招待他的好朋友。
学生思考:图上的小猴和水果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猴和桃比)。
(2)学生观察“<”,开口大,朝大数。尖尖角,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对比两道道算式,教师用小鸭子的嘴形象比喻>、<,并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课堂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衡水赛”一等奖
4、区分“>”“<”和“二”。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 和“=”的方法。
师:谁能说一一说,你是怎样记住“>”“<” 和“二”的?
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开口在后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以读二歌的方式,熟悉记忆这三种符号。
课堂练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用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的用法,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通过情景演示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姓名
赵新华
单位名称
提克阿热克镇中心小学
填写时间
2022年8月28日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一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比大小 认识“>”“<”“=”
难点名称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理解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比较大小要比数量的多少,还要比数的大小。认识“>”“<”“=”这三种符号及理解其含义,并能用符号来比较结果,建立符号感。
导入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起学儿歌: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开口在后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创设情境导入
秋收活动开始啦。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得奖
出示情境图
看图听故事:有一天,小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小小猴们解决问题吗
1.变一变,想一想
借助分香蕉情景接着练习:增加香蕉的根数(每次增加1根,共增加2根),引导学生思考香蕉数量变化时应该用什么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结)
①该用“=”、“>”还是“<”要根据具体数量来确定
②“>”“<”使用口诀: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
大嘴在前大于号,尖尖在前小于号。
2.比一比,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百校联赛”一等奖
(3)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口大,朝大数。
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4.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同样多。
6.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表示?
7.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
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大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1)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
还有一个小口诀:大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比较大小
8.比较数的大小
5( )2 3( )5 4( 小,认识了“>”“<”和“=”。
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大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大的数,右边是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口大,朝大数。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教师姓名
王晓阳
单位名称
库尔勒市第十二中学
填写时间
2022年8月30日
学科
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大小(市一等奖)
1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大数在前面用“>”,小数在前面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理解“>”和“<”都是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不同的是“>”号开口向左,“<”号开口向右。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美丽花果山上,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正在讨论如何分水果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去帮它们分一分吧!
2提出问题:如果每只小猴子吃1个梨、 1个桃子、 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讲授新课
1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探究得出猴子和桃子的同样多,它们的数量同样多,即大小关系是相等,得出3=3,教学读法:3等于3,并得出等于号的用法是两边数一样大用“=”号。
2认识“>”
4小结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比较数大小的运用方法:两边数一样大用“=”,大数在前用“>”,小数在前用“<”。“>”和“<”都是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的开口朝左边,“<”的开口朝右边。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二、练习巩固
1看图填一填
2比大小
3数一数、比一比
4涂一涂,填一填。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和“<”的使用时,经常会混淆,不能通过抽象思维先对数字进行大小区分,再通过对“>”和“<”号进行对比,即它们都是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不同的是“>”号开口向左,“<”号开口向右。从而正确用它们表示数的大小。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P17《比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认识“>”“<”和“=”,知道其含义。
3、会用“>”“<”和“=”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整理 3 种水果的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会用“>”“<”和“=”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和“=”,知道其含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用课件出示上图,通过学生回答,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一对应关系来比多少。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大小》。
(板书:《比大小》)二、教学新知1、看图听故事。
师: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ft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ft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同时出示主题图):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 1 个梨、 1 个桃、1 根香蕉,够不够?(学生可能回答:猴子的只数可以用 3 来表示;梨的只数可以用 4 来表示;桃子的只数可以用 3 来表示;香蕉的只数可以用 2 来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小猴和水果的图片:4、3、2。
教师同时板书。
)分别一一点击最下面的: 小猴梨、桃、香、蕉媒,体演它:示们的个数最,后出示32、揭示课题。
探究一:相等1、知道相等。
(媒体出示:小猴和桃子图。
)师:小猴最喜欢吃桃了,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 3 只,桃子也有 3 个,猴子和桃子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 3 只,桃子也摆了 3 只,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师:刚才某某小朋友说的方法,也就是:1 只猴子对应 1 个桃子,1 只猴子对应 1 个桃子,……3只猴子对应 3 个桃子,正好一样多。
(点击媒体演示:一样多。
分别点击猴子图和桃子图,媒体出示: 3、3。
教师并板书。
)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好,你们已经会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本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了,你们真棒。
3 和 3 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学生回答:等号。
)(点击媒体出示:=)师: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教师板书:3=3 ,带领学生书空;点击媒体出示:读作:3 等于3;带领学生读一读。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师:所我们可以说: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
(点击媒体出示: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
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3、练一练。
(媒体出示):( ) ( )□○□要求:(1)可以用数几表示小动物的只数?(2)方框里填几,圆圈里填什么符号?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动物图,媒体出示数;点击媒体分别出示答案。
)师:我们用手势来表示等于号(教师示范,学生学做),下面这题我们就用手势来表示。
(媒体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媒体出示数和等号。
)师: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生说)探究二:大于1、知道大于。
(媒体出示:猴子与香蕉图。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 1 根香蕉,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 3 只,香蕉有 2 根,猴子比香蕉多,所以香蕉不够分;(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 3 只,香蕉摆了 2 只,猴子和香蕉一一对应,香蕉比猴子少了,所以香蕉不够分。
师:刚才小朋友用 1 只猴子对应 1 根香蕉的方法,一一对应着比较,发现猴子多,香蕉少,香蕉不够分了。
(点击媒体演示:猴子比香蕉多。
教师并板书。
)2、认识“>”。
师:猴子有3 只,香蕉只有 2 根,(分别点击猴子图和香蕉图,媒体出示 3、2)3 比2 多,我们还能用等于符号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师:这是大于号。
(点击媒体出示:>。
)(教师板书:3>2 ;带领大家书空;点击媒体出示:读作:3 大于2;带领学生读。
)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大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1)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2)大于号的左边是大的数,右边是小的数;(3)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口大,朝大数。
(点击媒体出示开口大,朝大数。
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2、练一练。
(媒体出示)( ) ( )□○□要求:(1)学生手势表示。
(2)你是怎么想的?(记忆口诀:个别说,全班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动物图,媒体出示数;点击媒体分别出示答案。
)师: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探究三:小于1、知道小于。
(媒体出示:猴子与梨图。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 1 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 3 只,梨有 4 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 3 只,梨摆了 4 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了,所以梨够分。
师:刚才小朋友用 1 只猴子对应 1 只梨的方法,一一对应着比较,发现猴子少,梨多。
(点击媒体演示:猴子比梨少。
教师并板书。
)3、认识“<”。
师:猴子有 3 只,梨有 4 只,(分别点击猴子图和梨图,媒体出示:3,4)3 比4 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小于号。
)师:你们可真行!(点击媒体出示:<。
)这是小于符号。
(板书:3<4 ,带领学生书空;点击出示:读作:3 小于4;师带领学生读。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1)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2)小于号的形状正好与大于号相反;(3)小于号的左边是小的数,右边是大的数。
(4)小于号的开口也是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尖头小,对小数。
(点击媒体出示尖头小,对小数。
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4、练一练。
(媒体出示)( ) ( )□○□要求:(1)学生手势表示。
(2)你是怎么想的?(记忆口诀:个别说,全班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动物图,媒体出示数;点击媒体分别出示答案。
)师: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三、课堂练习练习一:1、区分三种符号。
师: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完成课本 17 页的做一做。
练习二:1、闯关一:数一数、填一填。
2、闯关二:开动脑筋,想一想。
3、闯关三:课堂延伸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和“=”。
(媒体出示)还知道: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个别说,全班说。
)作业布置:1、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
2、完成课本 18 页和 19 页的第3、4、6、7 题。
板书设计:比大小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