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

: , , :

, , .

: ;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

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

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

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1.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

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

中观指各行业部门内部的土地配置,微观是地块内的配置,三者的合理统一,才能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需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利用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

1.2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从人类利用土地时候就存在的,但最早注意此现象的是威廉配第,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体现的是在技术、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把握投入的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不断的追加劳动、资本,开始时报酬会随着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获得的报酬会减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三个阶段,土地合理的利用阶段是第二个阶段,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相等的点到边际报酬为零的点,但具体投入多少的变动因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也会出现报酬的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不是粗放利用更不是过度利用,集约利用也有合适的度,

只有合理的集约度,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3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

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级差地租是相对于绝对地租而言的,是农业资本家租种较好土地而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根据其形成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级

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距离市场的远近,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个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土地的集约利用正是体现了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不同必然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区的聚集,使产出的产业分布在周边,从而出现了明显的区位特征,而处于好位置的产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会更加加大投入,因此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水平提高。

1.4可持续利用理论

可持续发展最早起源于生态学对于环境的关注,最著名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保护土地环境的前提下,确保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土地安全关乎国家的安全,因

此人们利用土地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合理高效利用土地。

1.5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1 )是在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

提出的,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

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

分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通过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对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能反映出区域布局的

合理性、受干扰程度等,也能体现生态安全。

1.6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承载力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大小、系统可维持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生态弹性是支持条件,资源承

载力是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约束条件。人类社会必须依存于自然,

而自然存在境的容量问题,表现为资源的承载力,也就是人类的

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不断的干扰,

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的功能,但是超越了环境的自我恢复的界

限,就会出现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内研究概况

2.1.1、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内涵

集约用地主要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的一个行为[2].

马克伟在《大地大辞典》中认为“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3]”

毕宝德从经济方面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土地经济学》中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4]。

2.1.2、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2.1.2.1、研究尺度我国学者对不同尺度的地域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7个方面,一是对省级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例如麻战洪等[5]对山西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