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毕设论文
日本人的生死观(王雪茹)
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ついて外国語学院1209班番号:2012103020913 名前:万纯要旨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世界一の長寿国である。
しかし、日本人の自殺率が世界では一番高いのは確実な事実である。
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るにつれて、日本人の生活レベルもだんだん向上していく。
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の自殺率が上がる一方だ。
これは一体どういうことだろうか?ここには何か深い原因があるのだろうか。
日本人にはどういう生死観を持っているのだろうか。
小論は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につい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
経済、思想、社会の三方面の詳しい内容をまとめ、それを通じて、現代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自殺生死観無常観恥の文化はじめに近年、日本人の自殺が減少していない、かえって、著しく増加している。
昔から、多種多様な自殺手段で命を終えた日本人が少なくなかった。
日本人が自殺が好きなのだろうか。
日本人の心には生死はどのような位置をしめているのか?古代から現代まで、生死は反復して討論されたテーマである。
生死は人間の一生の中に最も重要なことであるから、生死観は民族の核心価値体系を体現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る。
ある民族の生死観を知ってから、彼らが生活、経済、政治などの各分野における行動が理解できる。
異文化交流も順調に発展していくのだ。
日本と中国の間に深い絆が存在している。
日本のことを全面的に分かるには、この方面の研究が不可欠である。
自殺という社会現象から、もっと深く日本人のことを分析できる。
小論は現代日本人の自殺を概説した上に、三方面から自殺の理由を検討していく。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自殺率高い状況昔の日本人は自殺に気に入る人が多いようである。
ある程度に言えば、自殺は日本という国の伝統だ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
切腹自殺は武士として唯一の自殺方法である。
武士は恥をかくと、必ず復讐してから、自殺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一番有名なの赤穂浪士たちは主君浅野の仇を報い恥を雪いだ後、義理に背かないように、一緒に切腹した。
论武士道与日本人的“自杀”现象
论武士道与日本人的“自杀”现象摘要日本ときたら、桜や富士山そして武士という名詞が頭に浮かべ上がるだろう。
桜は日本のシンボル、富士山は日本風景の代表、なら武士は日本人の代表にちがいない。
テレビで放送していた抗日戦争に関わるドラマや映画の中、日本の軍人はいつも‘天皇のために’‘日本万歳’など叫んでいて、自殺した。
小さい頃その印象が深く残していた。
彼らはいたい何に支えられたのか、彼らの行動は何に規範されたのか好奇心を持っている。
大きくなるとともに、知識も積み上がっていて、いつのまに武士道という言葉が自分の世界に現れた。
空手道、剣道、華道、茶道そして武士道、最初は日本人名づけるとき如何して‘道’をつけるのが好きだと疑問をもている。
武士道はいたい何だろうちっとも分からない。
いろんな日本ドラマや映画と接触した後、武士道は忠実、献身などの言葉と繋がっていると思う。
上位者の統治手段として、武士道は主従関係を強調し、違反なら切腹、裏切るなら死ねという極端的な行動準則となった。
武士道の影響を受ける日本人から見れば、自殺は高尚、優美な死亡である。
キーワード:武士道、自殺、切腹、日本目录序 (1)(一)武士道究竟是什么 (2)数百年的武士文化 (2)忠义是核心,忠勇是根本 (3)为了保全名誉而切腹 (4)(二)武士道与日本的自杀率 (5)深受武士道影响的生死观 (6)自杀的原因 (7)(三)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自杀 (8)中国人的自杀 (8)中日自杀对比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序自杀最残忍的方式莫过于剖腹自杀,而这种自杀方式可以说是日本的国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剖腹自杀是武士犯了过错,用最惨烈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自己是顶天立地的武士。
武士认为这是免去被他人杀死的耻辱,捍卫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
受千百年的武士文化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和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
对日本人来说,自杀是庄严、高雅的。
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不会鄙视自杀者也不怜悯自杀者,而是对他们抱着一种神往与尊敬的态度。
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论文
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行法师和歌中的日本文学美意识的“无常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古代日本著作中出现的关于生死世界、神仙思想等的记载,探讨了从日本文学中体现出的生死观,其形成、发展演变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观无常观幽静美枯寂美宗教影响“愿如释尊,物化阳春。
望月在天,花下殒身。
”这是著名的日本西行法师所写的和歌。
意思是:“真希望能在春天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死去,就跟释迦摩尼死于二月十五那样……”西行希望自己能在佛祖释迦摩尼圆寂的日子,在明月照耀的樱花树下走向西方净土。
这首和歌被载入西行的个人和歌集—《山家集》的咏花歌群里。
西行是一名历经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士、僧侣及歌人。
他的生平在《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吾妻镜》、等作品中都有讲述,在众多的传说以及历史事件中都留有痕迹。
他的和歌歌风率真质朴,但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还非常擅长描写四季、恋爱以及杂歌类的作品。
他死后,果然被后人安葬于樱花烂漫之所。
在西行的这首著名的和歌里,出现了月和花。
与此联系在一起的,是对于死亡的一种坦然的态度。
面对死亡,不是恐惧,而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
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表现出的“终极之美”。
古时候的日本人已经将死亡引入了美意识之中。
从这首和歌中可以看到的,有一种将“无常”的观念、甚至是更具体的一草一木,在“美”中进行审视的一种被称为“幽静美”的观念,其最终的归宿就是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意识上的坦然。
日本的中世是产生出日本独有的美学意识“わび”“さび”的时代。
“わび”指的是一种幽静的境界。
是以隐士生活的“孤寂、寂静”为基调,主张舍弃物质享受,在简朴、静寂之中追求精神的纯净。
而“さび”则是将无常的观念带入事物中去审视感受出的美意识。
而真正对于后世起到了巨大影响的是当时做为少数派的隐者文学。
隐士是为了避免和俗世的纠葛而隐遁的人群,西行、鸭长明、吉田兼好等都是隐士文学的代表人物。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从《失乐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失乐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王彩凤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7期生死观即“死あるいは生死に対する考え方。
また、それに基づいた人生観”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是独特的不可欠缺的一部分也不为过。
中国有句话:人死如灯灭Ⅱ,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眼中生与死完全对立的关系。
与此相对,对日本人来说,“生と死の世界ははっきり断絶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く、どこかで連環しているという考えに通ずるⅢ”,他们甚至觉得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是很美的。
到底,死亡有何之美呢?本文将聚焦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一书,细致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1.关于渡边淳一渡边淳一,日本著名情爱小说家,1933年10月生于北海道,58年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
在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品有《失乐园》《光与影》《不分手的理由》《爱的流放地》等。
就作品总体特征而言,可以说多部作品都以婚外情为突破口,通过对爱以及欲的探索,将“以死维持爱的恒久”这一死亡之美传递给世人。
此类作品的代表《失乐园》更是充分地表达了这一点,深受读者关注,销量已达600万余册。
2.关于《失乐园》的简介《失乐园》以婚外情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为了纯粹的爱情,主人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并享受着死亡。
以下为《失乐园》的简介。
出版社的干练编辑久木祥一郎在突然某一天,被上级抽离工作一线安排到调查室任职。
这对于久木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此时,在友人所在的文化中心教授书法的美丽人妻——松原凛子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如秋日里的阳光般给他清冷的日子一缕温暖。
松原可谓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然而这样一个女人终也难抵男人执着的追求,不久二人便互相倾慕。
每周末他们都偷偷见面,不知从何时起,松原已深陷情爱的欢愉之中,无法自拔。
两人的感情渐次升温,即使在松原的养父去世那晚,她也在久木的苦苦央求下,避开丈夫和母亲的耳目,一身素服地赶去与他幽会。
松原被内心的罪恶感所侵蚀着,这反而使得两人之间的爱如熊熊烈火,愈燃愈烈。
地震から日本人の危机意识を见る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地震対処か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を見る学系外语系专业日语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姓名目次要旨------------------------------------------------------- 1摘要------------------------------------------------------- 1はじめに--------------------------------------------------- 2一.日本の地震--------------------------------------------- 2地震とは--------------------------------------------------- 21.日本の地震の発生の現状---------------------------------- 22.日本における地震の発生する要因-------------------------- 33.日本人が地震に対する態度-------------------------------- 4二.日本人の危機意識--------------------------------------- 4危機意識とは----------------------------------------------- 41.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とその形成する要因----------------------- 42.自然地理環境による危機意識------------------------------ 53.歴史伝承からの影響による危機意識------------------------- 54.社会のプレスによる危機意識------------------------------- 55.儒家思想の「憂患意識」による影響------------------------- 6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が生活上での表現----------------------- 61.日常生活上での表現-------------------------------------- 62.自然災害の地震での表現---------------------------------- 7終わりに--------------------------------------------------- 8注釈------------------------------------------------------- 9参考文献--------------------------------------------------- 9謝辞------------------------------------------------------- 9地震対処から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を見る要旨(日本語)日本は島国であり、地震が多発して、国内資源が欠乏している為、日本の人々が危機意識を持っている。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一、引言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
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
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日本人还嗜好“玉碎”。
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
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
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08年上映,讲述了一位从事入殓工作的男主人公在处理死者遗体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生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将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电影中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敬畏和尊重。
在日本文化中,生死被视作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
在电影中,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就是为逝者进行入殓和安葬,整个过程充满着庄重和仪式感。
他在处理每一个死者的遗体时都十分认真细致,尊重逝者的生前和死后。
这种对生死的敬畏和尊重贯穿始终,反映了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态度。
电影中展现了日本人对生死的超脱和宁静。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死者遗体打交道的过程,思考和感悟了许多关于生死的问题。
他在处理死者遗体时,内心充满了慈悲和平静,将每一个逝者都视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对待。
他明白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而这是一种超脱和宁静的境界。
这种对生死的超脱和宁静,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电影《入殓师》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在日本文化中,生死被视作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
对生死的敬畏和尊重、对生死的超脱和宁静以及对生死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这种生死观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电影《入殓师》的观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态度和观念,也能够对生命和死亡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日本人的一生-商务日语-应用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一生姓名:000000班级、学号:0701班、43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年11 月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一生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一生——冠婚葬祭0000摘要:四面环海的岛国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日本独特的民族风俗,尽管日本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非常注意吸收海外其他民族的的长处,但也很注重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习俗的国家,国民从生到死都要经过若干种节日礼仪习俗,因此,日本人的一生也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大多都要经历出生,成年,结婚,死亡,日本人的一生几乎都要遵循这个模式生活。
而其风俗礼仪也就主要以诞生,成年,婚姻,葬送四大主题进行。
这四大主题也便贯穿了日本人的一生。
关键词:礼仪;节日;习俗一.日本人从出生到成年所要经过的主要节日礼仪习俗1.1 日本人在婴儿阶段的主要仪式1.1.1命名日御七夜按照日本的习惯,孩子一般在生后的第7 天由长辈命名,这就是“御七夜”。
过去每逢这一天,日本人都要把新生儿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毛笔写在和纸上,贴在家中神龛的下面或正房的上方位臵。
如今作父母的大多在这一天向当地政府的有关机构递交孩子的出生证,以便为孩子申报户籍。
按照传统,孩子的名字大多由外祖父母起。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请自己敬重的人为孩子起名字。
至于给孩子起什么样的名字,这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也与世风的变迁相关。
但多半情况是以意佳音美为选择基准。
1.1.2成为土地神之子御参宫在遍布日本全国的大大小小的神社里,供奉着代表氏族祖先的“氏神”和当地的守护神。
根据日本的传统解释,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无异于新增加了一名土地神的后嗣。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日本人大多奉守以下的习俗,即男女孩分别在生后的第31 天和第32 天时,要穿上由外祖母家送来的衣服,由外祖母抱着去神社参拜。
日本人生死观
日本人は「死」は「生」の一部分で、死亡は生存の別の形式であ る。日本人が死は集団ヘの責任と忠誠の表現と思っている。日 本人にとって、死は自我完善で、個人の意識で決められること だ。 つまり、日本人は生死を軽視し、生死を寛容し、生死を尊びる という死生観を持っている。日本人が独特的な死生観を形成す るのは単一の要素によるものではなくて、複雑な原因が組み合 うからである。 日本人は生死に対し、どんな態度を取るか。日本人の死生観 を 調 べ れ ば 、 そ れ を 窺 い 知 る こ と が で き る 。
日本人は桜と武士の死生観はほとんど知らないが心の奥には、必ず、 桜 と 武 士 の 死 生 観 が あ る は ず で あ る 。 日本人も死の美しさが追い求める。「美学」を実現するため、人生 の美しさを昇華するため、死を選択する。切腹も死の美しさをあらわす ため、作られたようである。この現象は日本人が桜におぼれていると 関係があると思う。桜の一番美しい時は散ら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ている。 その原因で、日本人は桜のようにはかない散らしている死亡方式をほ れ込むようである。
仏教は「自ら真理に目覚めることによってえられる悟り」を究極の境 地とする。日本人の心には仏教の教えに相当する心理がある。「生死を 生死にまかす」として、生死の問題にとらわれることなく、死の時には生 への執着を捨てて死に徹し、生のときには生に徹して一瞬に全力を尽く して生きることを教え、鎌倉時代以後、明日にも戦場に散るも知れない 武士たちの心の支えとなってきた。
そして、武士にとっての、ふわふわ風に乗って落ちていくはかない美し さは、桜の魅力に相通じるものがあると考えられるであろう。この美しさ は武士とふさわしい。実は、武士道とは死を見つける道であると言える。 潔い桜が完璧に咲いた後、悔いもなく、風に乗って、散っている風景は 武士にとって、もっとも理想的な死の画面である。 それは、桜と武士の 死の美学具現である。人びとは、桜 が散ることのなかに、この世の無常が映し出されるのを観た。人生 も、咲いたと思うとすぐに散っていってしまう桜の花のようであり、 はかないものであるという人々の嘆きがこの諺にも見られる 。 武士道について考えるとき、武士は常に死の覚悟を持たなけれ ばならず、また、このような死生観は武士としての必須要素であっ たに違いないということに気がつく。故に、「いさぎよく死ぬべし」と いう死に対する考えは、武士道の核心になっている。
透过谚语考察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透过谚语考察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作者:王骏琳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日语谚语是日本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谚语在语音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探析这对日本人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语谚语;生死观;性格形成【DOI】10.19312/ki.61-1499/c.2016.06.095一、“死”相关的日语谚语及其反映的生死观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围绕谚语和文化性的关系,金子武雄曾提出“ことわざは民衆がその体験によって自ら得たものであり、その上、もっとくだけた、いわば民衆同士が肩を叩き合っての忠言、助言である” [1]。
先行研究发现,日语谚语中与“死”相关的谚语数量较多。
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现抽取部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收录的关于“死”的谚语,整理如下。
(1)あの世千日、この世一日(2)生ける犬は死せる虎に勝る(3)命長ければ恥多く(4)命は義に縁りて軽し(5)命あっての物種(6)命長ければ、蓬莱を見る(7)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8)命より名を惜しむ(9)命は鴻毛より軽し(10)死んで千杯より生前の一杯(11)死んで花が咲かぬ(12)死んで骨は光るまい(13)死んだ先を見たものない(14)死んだら褒められる(15)死花が咲く(16)死ぬほど楽はない(17)死ぬるばかりは真(18)死しての千年より生きての一日(19)身に勝る宝なし(20)長生きは恥じ多し(21)生恥掻かくより死ぬがまし(22)生は難く死は易し(23)生は死の基逢うは離れるの基(24)生は死の始め(25)吠える犬は眠る獅子より役に立つ(26)人生意気に感ず(27)人生古より誰か死無からん(28)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29)死すべき時に死せざれば、死に勝る恥あり(30)虎は死して皮を留め人は死して名を残す(31)唐士の虎は毛を惜しむ、日本の武士は名を惜しむ(32)士は己を知るもののために死す(33)情は恩のために使われ、命は義によって軽し上述谚语中有一部分谚语是在表达珍视生命的思想,如“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等。
日本人的一生日本人一生的教育-商务日语-应用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一生——日本人一生的教育姓名:000000班级、学号:0701班、04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02009年11 月10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一生——日本人一生的教育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一生——日本的一生教育0000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大力发展国家教育,在“科技立国”等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在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赶超欧美,实现了经济迅速腾飞,创造了世界奇迹。
日本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一生;教育0.引言二战后,面临各个方面百废待兴的局面,日本坚持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把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在宪法中,并在教育目的、教育行政、学制、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排除军国主义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教育,以实现教育民主化为基本宗旨,以完善人格,尊重个性,实现教育均等为基本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
要真正把握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1.日本学前教育1.1设定教育与自由教育互相配合所谓设定教育,是指保教人员根据一定的目标或活动意图设计的幼儿教育活动。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之前我对日本的认识真的不多,只是局限于中国历史书上的描写,它是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国家。
渐渐地跟随着国际新闻的报道以及世人的评论,发现小小的国土面积上的人有大大的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都是名列前茅。
不禁对这个和中国关系复杂的东方强国产生了好奇,搜集的资料越多,越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
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
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
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
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
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日本人一直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只要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
如果发生什么严重危害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有报道说一日本公司由于消防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一场大火,公司社长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谢罪。
这要是放到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最严重也不过是罢职或是入狱。
所以看到这个报道时会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细想日本文化,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有密切联系。
如此独特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1)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1)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摘要:日本人的杀身尽忠,日本人的灿漫多情。
省市表现出的对生命的那种极端的挚爱,四是面对死亡的那种坦然与大度。
这么一个坚韧,勤劳,高傲而又充满了血腥,狂妄的大和民族应该具有怎么样的生死观呢?这样的生死观的文化源泉又在哪里呢?本文将以武士道精神入手,结合日本的儒学,禅学来阐述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哲学源泉。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武士道儒学禅学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
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
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1】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欣赏自然,关注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
樱花是一种开放期极短的花,一个晚上大风一吹,樱花就全凋谢啦。
因为如此,在他盛开的姿态里,他充分展示出了生命的光彩。
自古以来,樱花是日本人最爱的花,而据我的理解,樱花的凋谢是归于尘土,是获得永恒的唯一方法。
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对死亡的态度,它显示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以死求生”。
在日本人的眼里,他们将人生理解为旅行,其本身就是变化无常。
除此以外,生命别无其他品格,“生死轮回,这实际上正是生命的姿态。
”【2】由于认同了生命的这种动态,所以日本人及其重视生命的投入,寻求动态的体验,不重视对来生不朽情形的想象,只追求今身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的永恒。
浅议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浅议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作者:李晓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期摘要:本文由《西方日本研究日译本选》引起对日本武士道生死观的兴趣,并查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与中国的生死观进行对比。
关键词:日本;武士道;生死观;病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01关于日本人对死亡的看法,从我所看的日本作品中,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日本人崇拜自杀,尤其是所有自杀方式中最残忍,最痛苦的剖腹自杀,他们相信这种自杀方式可以带来荣耀和旁人的尊敬。
第二,日本人向往死亡,甚至有热恋中的男女相约自杀。
可能他们觉得这样可以留住爱情吧。
至少,日本人是不反对死亡的,日本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总之,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以上的描述有些绝对,但是可以看出来一部分日本人的生死观。
尤其是崇尚日本武士道的人的生死观。
为了满足自己对武士道生死观的兴趣,还有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表述。
我就想起了恩师一直推荐的《叶隐闻书》[2]。
于是,开始翻阅,书中确实对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生死剖析很深刻,这让我感触颇深。
从中我知道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有普世价值[1],因此分为三类武士道精神。
一是,儒教武士道,以山鹿素行为为主,奉行治国平天下的儒教传统;二是,道教武士道,以《古事记》[3]神话为根底;还有一种是佛教武士道,以《叶隐闻书》,启迪一种狂与死的美学境界。
我所感兴趣的和想要谈论的也正是其三的武士道精神。
伟大的精神,往往趋于极端,突破尝试。
因此,所谓武士道:“是看透生死。
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
没有什么大道理而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死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每朝每夕,一再思死念死决死,便常往死身,使武士道与我身为一体。
”死这种东西,是个很深刻的东西,而且更令人恐惧。
豪强如德川家康,当其败于武田信玄,逃回滨松城时,也曾因恐惧而小便失禁,成了笑柄。
论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以《我是猫》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
A Survey on the Modern Japanes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Taking the Description of Death in I Am a
Cat for Example
作者: 李广志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91-9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乌鸦 丧葬礼仪 墓制 供养 净土
摘要:日本人传统的生死观在近代社会出现了微变,传统与现实发生碰撞,形成一些新的价值取向。
但民俗中的死亡预兆、丧葬礼仪、墓制沿革、供养与灵魂等要素仍然构成日本人生死观的核心体系。
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享誉世界,本论文以《我是猫》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通过剖析作品中涉及死亡的描写,从中挖掘出这一时期的许多相关信息,系统地论证了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思想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同时,日本佛教中的还给予了武士精神上的支持,让武士知道了‚死生如一‛这样的道理,这样可以使武士不计生死给主君卖命,这个和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忘我,忘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武士具有这种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武士道也就是‚死的觉悟‛的武士道。
在进入了江户时代之后,日本武士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川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兵农分离‛的制度,以及严格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等级制度。
武士们作为最高等级的士,他们的主要智能已经不再是战斗了。
虽然还有很多人提倡‚死的觉悟‛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大道寺友山的《武道初心集》,和山本常朝的《叶隐》,由于武士社会只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有‚死的觉悟‛的武士道就不够了。
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将军就曾经努力创新武士道的新理论。
顺应这个趋势,日本的古学派儒者山鹿素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武士道,提出了‚士道‛的理论,是儒家思想成为了江户时代武士的最主要的生活指导原理。
到这个时候,武士道完成了从‚死的觉悟‛向‚道的自觉‛的过度。
1.1.2武士道的影响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
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死、怎么死之道,为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败而死,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由此引申出武士们的信条:无畏的勇气,无条件的服从,对死亡的蔑视。
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
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既是死‛。
在日本历史上流传的赤穗四十七浪人(古代把失去主人的武士成为浪人),在为主人成功复仇后,也选择了集体牺牲,并且是剖腹自杀的方式。
二战中,日本武士道异变为促使日本侵略军进行对外屠杀的精神武器。
看电影《偷袭珍珠港》,一些年轻的士兵,念着忠于天皇的誓言,奋身不顾地钻进轰炸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取战争的胜利。
1.2殉情‚殉情‛是对日语‚情死‛的翻译,而‚情死‛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心中‛,这是日本大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将汉字‚忠‛字分解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一下就成了‚心中‛,原意为‚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证据‛,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情死等。
后来,‚情死‛就成了真正的‚心中‛,进而‚心中‛成为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
日本人一向对殉情有特殊的迷恋,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节,而不同文本对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颂。
《失乐园》中的久木和凛子的徇情行为渗透了日本民族‚瞬间美‛、‚消失美‛的审美态度,达到了他们希望让生命在瞬间陨落实现价值升值的目的。
他们各自在经历一次生活的挫败后,认识到生命不在长短,爱情的程度并不会与时间的延续成正比。
然而两人都强烈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之内,让爱情像樱花般美丽地声、美丽地死,实现绚烂爱情的永生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于是他们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抛开所有的社会责任、社会生存方式,只专注于自己精心安排的结局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
个人已经完全不受理性自我的控制,处于另一种状态,一种完全感性理想的状态。
他们期望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让他们的爱情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自我的时间定格达到无限永生。
1.3樱花1.3.1樱花的认识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是旧日本国徽上采用的图案,也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樱花之所以作为日本的国花,是因为樱花的精神,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樱花情结‛,樱花的花期一般只有3-5天,但樱花在最为绚烂之际,一场风过后,花瓣转瞬凋零,正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如樱花般飘落的死亡瞬间也是美的极致,让人震撼和难忘。
1.3.2樱花的影响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
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做树要做樱花树,做人要做武士‛,喻示武士的死要像樱花一样,为自己划一个干净利落的完美句号。
2.日本人的自杀2.1自杀的现状2007年6月8日新华网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2155人,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这是连续第9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人,以至于日本人轻生成为了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
对自杀的报道几乎成为日本地方和全国媒体的日常作业,而且日本政府每年都公布日本人自杀的数字,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似乎视自杀为‚家常便饭‛。
近代以来,日本历史上自杀者的因由除患病和精神障碍者外,有的是因为因为精神绝望,有的是为团体负罪而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所迫。
2.2自杀的原因2.2.1文化因素文化影响是深刻的,近代以来日本文学界知名作家自杀者有七八位之多。
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北村透谷自缢而死,白桦派文学的泰斗有岛五郎与情人双双情死,另外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田中光英、太宰治以及三岛由纪夫等人都走向了自杀之路。
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新一代日本人,在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自杀被描绘成一种神圣而永恒的事情,这无疑对新一代日本青年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人们常常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新一代日本青年对‚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服药同归于尽,就被认为是自杀的绝美表现。
2.2.2思想因素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和阶段。
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
其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作家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的日本文化问题专家叶渭渠曾经撰文指出,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更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日本民族浓厚的悲剧情结,潘光旦先生分析说:日本民族本有浓厚的悲观心态。
此种心态之普遍表现就是轻生、出世、信仰命运论。
悲剧情结不仅是日本人的内心反映,也代表了日本人的审美倾向。
日本人看戏爱看悲剧,看电影也爱看悲剧,甚至看小说,也最爱看悲剧小说。
初次接触日本文学是与川端康成《雪国》的相遇,这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他的文字带给我一种震撼,初读川端先生的作品有种伤感的余韵化缠绵不尽,用其作品里的词形容是‚优美而近乎于悲戚‛。
2.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日本人自杀的一个很大因素。
在日本众多自杀者当中,大部分是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绝望中把死亡视为唯一的解脱方式。
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遭遇坎坷,公司破产、裁员以及收入下降造成的压力曾经把许多人推向绝望的边缘。
据日本警察厅统计,在1998、1999两年,日本全国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0000人,为近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40到50岁的中年男性选择自杀者数量明显增多,而这些人正是社会人群中生活、工作负担最重的群落。
在日本的人身保险中,自杀被列为意外死亡,可以领取保险金,所以经营失败的中小企业主,往往购买高额人身保险,然后选择自杀,留下丰厚的保险金以偿还债务。
为团体过失负责而自杀也是战后自杀死的一个原因,并且为数不少。
50年代全日本航空公司因为一场空难事故,公司的总经理谢罪自杀,80年代日本大阪某警察署的两个负责人以为下属贪赃舞弊事件暴露而双双自杀身亡。
按中国人的观点来看,空难事故也好,贪赃事件也罢,自杀者都没有直接责任,无非是教导不严或督导无方,轻则检讨一番,重则辞职不干就是了。
但是,这三个日本人却选择了死亡——这一最严厉的自我惩罚方式。
在他们看来,由于自己身为航空公司和警察署的负责人,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而发生这种严重危及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