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考古
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奇闻.中国
![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奇闻.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48105dc79b89680203d825ac.png)
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奇闻.中国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
现场测量佛教造像埋藏坑地点位于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北侧的河滩内。
这一地点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即邺城考古队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
邺城考古队近年一直致力于外郭城的寻找与研究,不断发现一些重要遗址,如南郭城区的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遗迹、佛寺遗址等。
2012年1月上旬,邺城考古队注意到北吴庄北漳河滩沙地内的一些迹象,决定先进行考古勘探,1月10日勘探后发现了佛教造像埋藏坑,鉴于该遗迹的重要性,遂开始了抢救发掘。
发掘期间正值春节,共历时16天,1月25日田野考古工作全部结束。
经勘探发掘初步判断,邺城遗址北吴庄佛像埋藏坑是一个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不规则方形土坑。
发掘现场发掘工作伊始,根据此次发掘工作的紧迫性和文物安全的严峻性,邺城考古队通过河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相关情况,补报抢救发掘执照的申请。
并与临漳县文物旅游局积极协同,立即向临漳县委进行了紧急通报,各部门都对邺城考古队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支持与指导。
埋藏坑出土遗物状况邺城考古队在北吴庄佛像埋藏坑的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规范进行。
首先在现场进行了RTK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然后去除上部5米左右厚的流沙层。
埋藏坑的坑口位于流沙层下,呈不规则的方形,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
在逐层提取标本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全程记录发掘过程。
每件出土标本的提取都进行统一编号,经过全站仪定点测量、原始状况拍照、原始状况录像、专业人员提取、研究人员定名、保护性包装及核对装箱等步骤。
在文物保护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教造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保护文物表面的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0c71a3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3.png)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石窟寺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至宋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这些石窟寺庙分布在中国各地,尤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陕西延安的元山寺等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山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它以石窟规模庞大、造像精细、艺术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共有234个洞窟,保存了约110,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800多尊石刻佛像。
这些洞窟中最著名的是第5窟和第20窟,其中第20窟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沟内,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千年才完成。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保存了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石窟佛像。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佛陀传记,也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17窟的《卢舍那大士像》是莫高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云冈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100年才完成。
云冈石窟共有252个洞窟,保存了约51,000平方米的壁画和51,000尊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佛像造型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作。
其中,第6窟的《普贤菩萨像》和第8窟的《文殊菩萨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元山寺位于陕西延安市的元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元山寺共有38个洞窟,保存了约17,000平方米的壁画和1,200多尊石窟佛像。
元山寺的壁画风格独特,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佛陀传记,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7窟的《十六王像》是元山寺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这些石窟寺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的建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些石窟寺庙的壁画和石刻佛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解读】佛足迹图像考②——佛足迹的中国化
![【解读】佛足迹图像考②——佛足迹的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b80235c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2.png)
【解读】佛足迹图像考②——佛足迹的中国化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
佛足迹图像既是佛教文化的浓缩,又散发着地域文化的芳馨,带着中古、近古亚洲各国民众善良的心声,宛如文明使者,向我们走来。
佛足迹图像令瞻仰礼拜者生如在之念,人们将给予佛陀崇敬有加心情,融会在佛教繁荣的祝福之中。
中国是东亚佛足迹图像的发展和传播中心。
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图像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
中国佛足迹信仰于初盛唐达到高潮,既有石刻也有画迹,佛足石似乎当初短暂流行,文献记述南方佛足迹多雕刻在山岩上,现存石窟中佛足迹图像则突出了佛法的象征意义。
宋代佛足迹图像数量锐减,信仰衰退。
明清时期,尤其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碑流行,佛足迹信仰完全转移到佛陀或佛教纪念中来,其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
我们将通过三篇文章,详细梳理中国佛足迹图像发展脉络,及其传入日本、朝鲜的过程,以最大限度还原中国历史上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发展的真实面目。
本期发布第二篇:宋、明、清时期佛足迹图像宋代佛足迹图像宋代佛足迹图像实例有限,迄今所知仅陕西耀县、重庆大足二例,而且前者时间不很明确。
这种情况暗示,宋代佛足迹图像制作及其信仰,似乎处在比较缓慢发展阶段。
陕西耀县佛足迹图像耀县类碑式佛足迹石(图45),所发表图片模糊难辨,据介绍,前后掌各自刻画一车轮,前掌车轮装饰莲花。
两车轮之间刻画双鱼、海螺。
仅存的第四趾、小趾分别刻画花、卍字符号。
足迹外围刻画三周同心圆。
圆外刻画衔莲枝兽类及绶带。
碑石上面外缘刻画缠枝花卉一周。
韩伟基于周缘缠枝花卉和文字风格,推断为宋代作品。
如果就整体情况来看,该足迹碑形制和图像布局从足迹石发展而来,但规格大于通常足迹石,文字所占份量也明显加重,又与后世所见完全汉民族化的足迹碑差别较大,大体属于两者之间的发展形式,姑且可以视为宋代遗物。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9b3886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a.png)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由石窟和寺庙组成,以雕刻的佛像为主要特色。
石窟寺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世界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石窟寺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将山腹挖掘成洞窟,然后在洞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壁画。
这种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北方的石窟传统,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北魏石窟以佛像为主要内容,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寺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从简约的线条到丰富的细节描绘,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从单一的佛教壁画到世俗和佛教主题的结合等。
石窟寺的建设是佛教繁荣时期的产物,它们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通过石窟寺的建设和使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以加强,佛教教义也通过壁画和雕刻的方式得以普及。
石窟寺壁画通常以佛教故事、佛教先知、佛教仪式和佛经内容为主题。
这些壁画的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展示了佛教教义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佛像和壁画上。
佛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它们具有雄伟、庄严、慈悲和宁静的特点。
佛像的风格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具有神秘和超凡的美感。
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表现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壁画的色彩从鲜艳到柔和,线条从简约到精细,构图从简单到复杂,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多样性。
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通过对石窟寺的勘察和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可以解读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变化。
此外,考古研究还为保护和修复石窟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持原貌和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和文献,这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历史和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e798de76eeaeaad1f33022.png)
制模下矩 。 ” 通“ 摹” 。照着样子写或画。《 北史 ・ 冀 倘传》 : “ 善隶属, 特工模写。 ” J (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0 1 - 0 6 ; 修回 日 期: 2 0 1 2 - 1 2 - 2 6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陕北石窟调查与研究》 课题经费资助项 目( 1 2 X J C 7 8 0 0 0 1 ) ; 西安美术学 院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是否产生 巨大的影响力。“ 长安模式” 是否成立是 目 前佛教考古学研 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 关键 词 : 佛教 考 古 ; 造像模 式 ; 造像 样 式 ; 长安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 K 8 7 9 . 2 9
・_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2 7 3 1 ( 2 0 1 3 ) 0 3 - 0 0 4 7 - 0 5 “ 式” 字释义为: 法式 ; 标 准 。《 北史 ・ 周 高 祖 本
古正美先生则认为对凉州模式的研究除了必须考察实物及史料外也应当对该地流行的佛经做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凉州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凉建国者将佛教转轮王观作为了他的理想凉州模式也可以称作是护法模式或供养模式是中国佛像建造最基本的模式北魏之后许多朝代的皇帝也想做转轮3这也许正是模式存在王这种模式仍沿用不已的意义之一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aeae32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0.png)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9b2aaf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0.png)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古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石窟寺的考古概要进行介绍。
中国石窟寺,又称石窟庙,是由山体中开凿而成的石窟,内部供奉佛教造像和壁画。
中国石窟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北宋至元代。
中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以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最为著名。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随着佛教信仰的兴起,人们开始在山体中开凿石窟,用于供奉佛像和修行。
这些石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和装饰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早期的石窟寺以北魏风格为主,佛像造型简单朴素,壁画内容以佛经故事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石窟寺开始兴起,其风格更加华丽壮观,佛像造型更加细致,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佛像和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上。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石窟寺的佛像和壁画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石窟寺的环境保护、修复受损的壁画、制定合理的参观管理措施等。
在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中,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铭文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石窟寺中的壁画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途径,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考古学家们也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护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石窟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1548e1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c.png)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的考古发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即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
这个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辽朝佛教文化、城市布局和宫殿建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遗址的挖掘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到该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进一步揭示辽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在对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调查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系列建筑基址和遗存。
根据这些遗址和遗存,可以初步还原出佛寺的整体布局。
据推测,该佛寺是按照佛教传统的寺庙布局形式建造的,采用了“三进院落”和“前后堂殿”的结构。
整个佛寺占地面积广阔,尤其以中央大殿最为宏大壮丽。
从佛寺的布局来看,其建筑风格充满了辽朝特色,展现了辽代宫廷建筑的独特魅力。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辽朝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佛教在辽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了辽朝宗教和文化的一部分。
佛寺作为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和追求。
通过对该佛寺遗址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辽朝佛教的发展状况、信仰形式和宗教仪轨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由于佛教艺术与辽朝宫廷文化相互渗透,通过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还可以间接了解到辽朝宫廷建筑的一些特点和风格。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城市布局和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辽金时期首都的上京(今辽宁省北部)是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建筑,在城市布局中往往有着战略位置和重要地位。
通过对佛寺遗址布局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辽上京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些特点和原则。
例如,佛寺的位置是否与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商业区相邻,以及佛寺和其他宫殿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此外,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发现也对于研究宫殿建筑和宫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宫殿建筑以其华丽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佛寺作为辽朝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其布局和建筑风格会受到宫殿建筑的影响。
五台山古墓探访中国佛教圣地的历史遗迹
![五台山古墓探访中国佛教圣地的历史遗迹](https://img.taocdn.com/s3/m/a55e00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9.png)
五台山古墓探访中国佛教圣地的历史遗迹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这里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和古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访五台山的古墓,感受中国佛教圣地的魅力。
一、五台山简介五台山,又称五台山佛教名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五台山地势险峻,山峰起伏,景色秀丽,被誉为“北国小庐山”。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底蕴。
五台山的佛教寺庙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塔院、寺院和古墓。
这些寺庙和古墓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参观。
三、五台山的古墓五台山的古墓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这些古墓大多建于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古墓有以下几处:1. 五台山大佛顶五台山大佛顶是五台山最著名的古墓之一,位于五台山主峰顶部。
这座古墓建于唐代,是五台山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
大佛顶高耸入云,气势宏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 五台山千佛洞五台山千佛洞是五台山最大的佛教石窟之一,位于五台山东麓。
这座石窟建于唐代,保存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是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之一。
3. 五台山万年寺五台山万年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唐代。
这座寺庙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代建筑,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 五台山白塔五台山白塔是五台山最高的佛塔之一,建于明代。
这座佛塔高耸入云,气势雄伟,是五台山的地标之一。
五、五台山的历史遗迹保护五台山的古墓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遗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五台山的保护工作,加大了对古墓的修缮和保护力度。
同时,五台山也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学习。
六、五台山的意义和价值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圣地,具有重要的宗教、历史和文化价值。
河南洛阳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河南洛阳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967e6a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a.png)
河南洛阳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寺庙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自建成以来,白马寺一直是佛教信仰的中心,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前来朝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马寺逐渐衰落,最终在唐朝时期被废弃。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白马寺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古寺的历史和文化。
白马寺遗址位于洛阳市东南部的白马寺镇,占地面积约为1000多亩。
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遗迹,为我们了解白马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白马寺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首先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塔。
这座佛塔高约30多米,由数层砖石构成,保存相对完好。
塔内发现了大量的佛像和经文,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了佛塔,考古学家们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大型的佛殿。
这座佛殿占地面积约为1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为完整。
佛殿内部的壁画和雕塑精美绝伦,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外,还有一些佛经和佛教经典的残卷被发现,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佛教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日常用品和生活用具。
这些文物包括佛教经书、佛珠、香炉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
此外,还有一些与佛教修行有关的器具和工具被发现,如木鱼、念珠等。
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佛教的实践和仪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对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古寺的规模和辉煌。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寺庙,对于研究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河南洛阳白马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古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
![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0f3a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0.png)
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宗教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
通过对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建筑技术、艺术风格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
古代宗教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寺庙、教堂、清真寺、佛塔等。
这些建筑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以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为例,其建筑布局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
寺庙的主体建筑一般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山门开始,依次经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秩序和平衡的追求。
在建筑材料方面,多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木构建筑技术。
寺庙中的壁画、雕塑等装饰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教义和社会生活。
再看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以及复杂的拱券结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求。
教堂内部的装饰华丽而庄严,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讲述着宗教故事,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古代宗教建筑的选址也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些建在山顶,以显示其神圣性和超越世俗的地位;有些位于城市中心,成为民众宗教生活的核心场所;还有些依水而建,借助自然景观来增添其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从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古代宗教建筑常常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水平。
例如,古罗马的万神庙采用了巨大的穹顶结构,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令人赞叹。
在没有现代建筑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古代工匠们凭借着智慧和经验,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奇迹。
在考古学研究中,对古代宗教建筑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是实地考察,通过对建筑遗址的测量、绘图和拍照,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是对建筑材料的分析,包括石材、木材、砖块等,以了解其来源和加工工艺。
此外,对建筑装饰、壁画、雕塑等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宗教象征意义。
通过对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我们能够还原当时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场景。
新乡黄河故道县区佛教遗存考古调查郭强
![新乡黄河故道县区佛教遗存考古调查郭强](https://img.taocdn.com/s3/m/031e4d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a.png)
新乡黄河故道县区佛教遗存考古调查郭强发布时间:2021-08-20T01:32:06.758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7期作者:郭强[导读] 新乡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遗存相对较丰富。
笔者曾利用多年时间对新乡地区的佛教遗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乡市 453000)摘要:新乡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文化圈,长期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遗存相对较丰富。
笔者曾利用多年时间对新乡地区的佛教遗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本文主要对此次调查的新乡黄河故道县区的佛教遗存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原阳;卫辉;佛教遗存;寺院;佛塔;经幢一、原阳县的佛教遗存原阳县的佛教遗存有玲珑斜塔。
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位于新乡市原阳县城西南17.5公里原武镇东关,原为原武镇善护寺内的附属建筑物,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六角形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有塔铭记载明万历辛丑年间(1601年)重修。
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
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其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共12层。
这里自古以来是黄泛区,因黄河决口,塔的底层已被泥沙淤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2层34米。
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
自第二层以上皆为叠涩出檐。
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斗拱、层檐、装饰假窗均为雕砖垒砌。
该塔的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每层角梁系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铎,微风过处丁当作响。
塔内置0.6米宽的旋梯,游人扶梯可登临塔的最上层。
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
玲珑塔经受了10多次地震,1938年还曾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击。
因其结构严谨科学,至今巍然屹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科学和艺术上的聪明智慧。
该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美观,观之赏心悦目,为宋代寺院之佳作。
36处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你去了几处?(值得永久收藏)
![36处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你去了几处?(值得永久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1372f5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b.png)
36处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你去了几处?(值得永久收藏)如果你刚好是一位佛教信仰者,或只是刚刚有些心灵感应的佛教文化爱好者,那么36处佛教世界文化遗产,是你必须敬仰的去处。
用一种参拜的虔诚之心,造访每一处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你会得到更多感应,那些来自远古的气息,离佛陀更近,离觉悟更近!——纯道题记1、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年月为通过时间,下同)想出门旅游,又不知道想去哪里,怎么办?2、西藏布达拉宫(西藏,1994.12)去世界文化遗产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是全世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化学者、以及旅游和经济学家共同为你选择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它一定包含有旅游者所期待的所有要素:历史、文化、宗教、风光、民俗,以及在当事国中最好的旅游配套设施,否则,它就不可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5A景区会让你上当,那么,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除非你的兴趣只是在吃喝玩乐之上。
3、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1996.12)鉴于战争与革命的因素,对一些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计量又无可挽回的毁坏与伤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世界文化遗产总部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目的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尽可能多的努力。
4、大足石刻(重庆,1999.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四类,并确定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5、龙门石窟(河南,2000.11)这一过程,通常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可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6、云冈石窟(山西,2001.12)要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少要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能获得批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
![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https://img.taocdn.com/s3/m/eeefb9c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9.png)
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作者:郭青林卢春刘睿良赵燕林王建军张小刚凤飞来源:《敦煌研究》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分布于丝绸之路上的大小佛教石窟为研究佛教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这些石窟的修建时间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要更好地发掘这些石窟背后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就必须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年代序列。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将石窟纪年铭文、考古相对年代与大量高精度碳十四数据结合,利用贝叶斯算法,不仅将敦煌莫高窟早期三窟(第268/272/275)的始建年代进一步精确,还更加全面地展现单个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开凿营建史(生命历程)。
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拓展至河西走廊或整个丝绸之路上的石窟群,由此建立的年代序列不仅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探索丝绸之路上其他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十四测年;贝叶斯算法;敦煌石窟;佛教研究;丝绸之路中图分类号:K8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6-0168-091 研究背景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受到学术界长期地关注,自汉以来,随着佛教思想对中国影响的日益增强,大规模开凿佛教石窟成为信众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样,这些宏伟的石窟为后世研究佛教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判断建造年代是研究佛教石窟的重要问题之一。
佛教洞窟往往是多种文物类型的组合,主要包括洞窟形制、壁画、造像、题字以及其他遗物(例如经书等)。
这些遗存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洞窟的建造年代。
例如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中就出现了两处明确的纪年铭文(“大统四年”“大统五年”,即AD 538—39),这为学者提供了十分明确的年代信息,即莫高窟第285窟的开凿应该不晚于AD 538—539[1]。
但这样的纪年信息并不是随处可见,因此在更多情况下首先需要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来建立相对年代框架,再结合文字信息、标准窟年代或者碳十四等测年数据推测未知洞窟的绝对年代范围[2,3]。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https://img.taocdn.com/s3/m/c59a6f2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3.png)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1926年。
1926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其后的三年内,李济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雏形,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并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考古学界认为,李济先生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李济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曾评价李济,”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并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考古学发展过程介绍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
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人类的遗留物,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
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
宿白与中国佛教考古
![宿白与中国佛教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4dc10c8651e79b89680226d3.png)
宿白与中国佛教考古(本文原载于《中国历史评论》第三辑)宿白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沈阳上的,大学则是在北京大学历史系。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他回忆当年的情形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是小学四年级。
日本教师在学校向学生传授日语,我能对付过去就对付过去。
在上中学期间,我逐渐对历史、地理产生了兴趣。
说起来,这与日本人在东北推行的教育有关。
在伪满时期,这两门课程就讲东北,中国的历史根本不讲。
他们越不讲,我们越想知道。
1939年,宿白考上了北京大学,1940年入学。
他对北大求学的经历有着十分深刻的记忆:当时的历史课对我来说非常新鲜,而且还能够按照老北大的方式上。
中国史从上古讲到清代,世界史从欧洲讲到美洲,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一无所知的。
这个时期,北大还是有一些名师,尤其是后期,燕京大学关门以后,一些老师就转到北大来了。
这个时期的北大还是保持着它的旧传统,我的本科在历史系,但别的院系的课可以选。
(宿白自述,2006年03月21日《新京报》)宿白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照片(1943年)194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宿白先生留在了北大的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根据他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有几个因素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选择:“冯承钧先生教我们中西交通、南海交通和中亚民族,我很有兴趣。
中文系孙作云先生讲中国的古代神话,容庚先生讲卜辞研究、金石学、钟鼎文,在研究生阶段,我还学过版本目录,在哲学系听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魏晋玄学等。
这些外系的课对我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上两幅图为白沙宋墓外形和墓中壁画。
白沙宋墓发掘队的队长是裴文中、谢元璐先生,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宿白、郑海沅、赵俊峰和刘慧达先生。
临摹壁画和拍摄彩色照片的有叶浅予、董希文、潘絜兹诸先生,莫宗江、余鸣谦先生为白沙一号墓绘制了墓室结构透视图,可说是汇集了考古、艺术界的精英,在中国现代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最终从事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宿白先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抗战胜利以后,北大要恢复文科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向达找不着人,他去看冯(承均)先生,说起了这个事,冯先生就又介绍了我。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46aad97980eb6294dc886c67.png)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
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
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
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
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
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冬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
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
"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古代中国的洛阳白马寺考古学家还原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
![古代中国的洛阳白马寺考古学家还原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https://img.taocdn.com/s3/m/6ed15a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b.png)
古代中国的洛阳白马寺考古学家还原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洛阳白马寺,作为古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一直以来备受考古学家的关注。
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得以还原古代洛阳白马寺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的辉煌。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末年。
据传,当时有一位名叫明莱的僧人远赴印度亲求真经,途中遭遇风暴,幸得一白马相助,将其载至印度。
明莱取经归来后,特地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以纪念那匹白马的恩德。
白马寺得名于此,成为当时佛教传播中心。
白马寺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组成。
山门巍峨高大,作为寺庙的入口,象征着佛法的门户。
天王殿是供奉佛教四大天王的地方,寺庙的守护神。
大雄宝殿是白马寺的核心,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佛陀慈祥的面容仿佛注视着每一个信徒。
而藏经楼则是白马寺保存佛教经典的地方,内有大量经卷,见证了佛教文化的繁盛。
白马寺的壁画也是其独特之处。
寺内的壁画绘制精美,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描绘了佛教故事、佛陀的生平、佛教教义等。
壁画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壁画,人们可以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思想。
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研究白马寺的文物,我们得以还原古代洛阳白马寺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的辉煌。
通过收集大量的遗址、器物和文献资料,考古学家们逐渐揭开了白马寺的历史面纱。
他们发现,白马寺曾是中国古代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学僧和信徒前来参拜学习。
殿堂、佛像、经卷以及出土的文物,都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还原了当时佛教的盛况。
与此同时,洛阳白马寺还为我们提供了佛教与社会交融的视角。
白马寺的建设离不开当时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在洛阳作为东都的时期,佛教与政治、文化密切相连,佛教寺庙受到了皇帝和社会名流的庇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的存在,推动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洛阳白马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通过考古学家们的努力,我们得以还原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
白马寺的建筑、壁画、文物等各个方面,都展现了古代佛教的盛况,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资料。
睡佛及其考古价值
![睡佛及其考古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16d53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9.png)
睡佛及其考古价值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其中最重要的佛教理念之一就是“度化众生”。
为此,不少大师在生前就经常弘法利物,为信众解决疑难杂症,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传说。
而在这些大师当中,有一位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就是睡佛。
睡佛的原名叫做须弥山大佛,它位于现今的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甘溪镇的石板岩上。
整个佛像长达44英尺,重约330吨,是我国唐代的铜器艺术代表之一。
睡佛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眼睛不是紧闭的,而是微微张开。
这样的眼睛不仅显得精神饱满,而且还有点神秘感。
因为在佛教中,睡眠代表着轮回,开眼则象征着无始无终。
铜雕睡佛之所以被誉为“福陵之冠”,不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大,而且还因为它的成型技艺相当的高超。
佛像的手指精细到像深陷玉中,头发、衣纹细节处理得干净利落,关键部位还都有深度和立体感。
从睡佛的这些细节处理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工匠精细雕刻的技艺和匠心独具的工艺。
除此之外,睡佛在考古学上也具有着相当大的价值。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曾对睡佛进行过一次修复。
在那个时候,修复者发现睡佛内部竟然还藏有千年前的某些物品,比如说一些铜钱,展臂量器等等。
这些物品或是佛教徒用来供奉禅宗祖师的,或是时代困难下子民为了避免灾难而舍弃的。
通过这些物品的发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诸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信息,还可以对唐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做出更加具体化的了解。
同时,睡佛内藏的文物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解释和研究唐代至尚阳辖区的经济状况,地域文化等问题的绝佳素材和依据。
总的来说,睡佛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铜艺的珍品之一。
睡佛的出现,不仅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唐朝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更加清晰地把握了中国古代精细雕刻的工艺特点。
睡佛的历史应该被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同时也需要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文化信息和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
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
![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https://img.taocdn.com/s3/m/e53e5b2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0.png)
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
李刚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正>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而新疆茫茫戈壁一直被认为是佛教初传汉地的必由之路。
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
这种传统观点开始动摇。
我从1989年以来曾三次撰文对汉晋胡俑及佛教由海路初传中国进行了探讨,但限于篇幅,未能对有些相关史实展开讨论,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遗留问题。
一、匈奴胡俑考略匈奴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它
【总页数】8页(P122-129)
【作者】李刚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杭州大学历史系兼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
【相关文献】
1.三亚:中国佛教初传之地 [J], 王致兵;王斯一
2.佛教初传中国的途径讨论 [J], 胡克森
3.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 [J], 黄文昆
4.汉晋胡俑发微 [J], 李刚
5.从汉晋胡俑看东南地区胡人、佛教之早期史 [J], 李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找到的
中国佛教考古获重大发现 邺城遗址出土数千佛像 2013年05月19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自法
0人参与0条评论
3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向媒体介绍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掘情况。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日下午在北京宣布,2012龙年春节期间,该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共出土编号佛教造像2895件(块),未编号造像碎片有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
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分享到:
更多
一是埋藏坑位于邺南城外郭城区内,其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是编号佛教造像数量达2800多件(块),其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
三是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
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题材包括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
这些都充分显示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四是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朱岩石表示,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田野发掘工作虽已初步完成,但是该区域的考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埋藏坑与具体遗迹或古代寺院遗址是否有关系、该遗迹对东魏北齐邺南城外郭城的探寻能够提供怎样的线索等,均需要下一步探讨。
目前,邺城考古队最紧迫的工作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保护和整理这批珍贵文物。
据悉,由于出土佛教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金箔装饰加固、碎块拼接缀合等工作非常艰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保护方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