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实用版课件
9
理论特色
• 融会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 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
• 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 初,就确定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雏形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 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 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
等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 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
• 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28
孙思邈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迅速,一批优秀中成药企业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 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中,中医
理论特色
• 融会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 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
• 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 初,就确定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雏形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 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 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
等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 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
• 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28
孙思邈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迅速,一批优秀中成药企业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 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中,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04 持之以恒
养生保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 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05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
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功能失调、形态结构 损伤和物质代谢异常等生命活动的异常。
疾病的分类
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其中外感疾病主要是指由外邪 侵袭机体引起的疾病,内伤疾病则是由内因所致的疾病。
药物治疗
利用中药材,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进行对 症治疗。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医基础治疗方法介绍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改 善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推拿疗法
气血津液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气血运行不畅 会导致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2
古典医籍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
历代医家
历代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 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学说。
3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要点三
强调病因、病理
中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非常深刻, 认为不同病因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不同 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 疗时特别注重辨证施治。
疾病的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是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即在疾病未 发生或发生早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PPT课件
汇通专著; 当代《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
医基础理论》
医学资料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医学资料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医学资料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
《金匱要略》
医学资料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③七情和合。
炎 帝 ( 神 农 )
医学资料
综 述
Ⅰ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 :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 Ⅱ治疗技术的发展现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 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应用举例: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 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 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 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 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 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 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中医基理论绪论课件-PPT课件
• 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 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 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 “中医热”、“针灸热”、 “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 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 会”、“国际耳针协会”、日 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 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 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 摩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 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
• 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 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 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 证”、“阳虚证”、“血瘀证”、“脉诊”、 “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 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 的成就。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第一部临床专著”、 “方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记载365种 , 提出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三品分类法(上、中、下)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皇甫 謐《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 专著。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者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结 果和目的,论治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体现
• 同病异治:由于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病理变化不同,即证 不相同,根据辨证论 治的原则,治法也不 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
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 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 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 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 法也相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
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 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 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 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 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 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 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15
ppt课件.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3)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4)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16
ppt课件.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18
ppt课件.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3
ppt课件.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4
ppt课件.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就 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成功 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而西方 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用乙醚全身 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比华佗足足 晚了1600余年。
感 受很深,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看 中医方面的书,多了解中医。”
12
ppt课件.
我国当代的科学泰斗钱学 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 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 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 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可是, 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
中医基础理论1演讲ppt课件
•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 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完整版课件
31
阴阳消长
• 阴阳互为消长 • 阴阳皆消皆长
完整版课件
32
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 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 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完整版课件
16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完整版课件
17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完整版课件
•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完整版课件
11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完整版课件
12
辨证论治
•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辨证论治基本概念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
• 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完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完整版课件
25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观念
自 然 环 境
人
五脏一体观
社 会
形神一体观 环
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 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3、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 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 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中中医医理理论论体体系系的的形成成与与发发展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 四大经典
❖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 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典籍,被 称为“医家之宗”。
4、近、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隨作社 会制度的变更,西方文化和科技 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 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 的趋势。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代表著作: 《脾胃论》
朱震亨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学术观点:倡相火 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称为 滋阴派。
代表著作: 《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 (1)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之大成,出现 ❖ 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楼英的《医学纲目》、 ❖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 ❖ 全书》和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 ❖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中医理论 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一批分支学科,如针灸学, 脉学在分化中日趋成熟。
(1)晋·皇甫谧: 著《针灸甲乙 经》
我国现存第一部 针灸学专著, 在经络、俞穴 和针灸治疗的 方法和理论方 面充实了
《黄帝内经》。
(3)隋·巢元方等人 著《诸病源候论》, 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 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 证候的专著,)对内、 外、妇、儿等及传染病 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 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 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 中医学的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养生方法,诊治手段。
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 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我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年的学术渊源, 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内容,完整的独特 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 临床疗效,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 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4)唐·孙思邈: 誉称“药王”,著 《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堪 为第一部古代医学 百科全书,发展 了《伤寒杂病论》 的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开医学伦理 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有突破性进展。
(1)宋·陈无择: 倡“三因学说”,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中将病因分为 三类:外因、内因、 不内外因,对中医
病因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
(2)宋·钱乙: 著《小儿药证直诀》, 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 科专著,开创脏腑证 治先河,丰富了辨证 论治的理论体系。
(3)王惟一制铜人
(4)金元四大家:
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 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 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 供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 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
(2)大胆提出了一些新创见:
① 赵献可,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探讨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原动力。
指出“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人身脏腑 阴阳之根本。 ② 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 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使中医藏象学说得到 了深化。
(3)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 热象显著为特点。
❖ 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 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防等问题。
(2)《难经》
在此同时《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 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 实了《内经》的内容。成书在汉以前,相 传为秦越人所著。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
学术观点:倡“六气 皆从火化” “五 志过极皆能生火”。 倡导火热论 —— 寒凉派
代表著作:《素问玄 机原病式》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
学术观点:“邪去 则正安”。倡导 祛邪论 一一攻下 派
代表著作:《儒门 事亲》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学术观点: “内 伤脾胃,百病由 生”补土派 。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 (3)《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 ❖ 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 (1)成书年代:汉代。 ❖ (2)作者:托名神农。 ❖ (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 ❖ 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 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明·吴又可:
著《温疫论》,是 我国第一部温病学 专著。指出“温疫” 的病因是一种异气 所感。提出“戾气 学说”。是医学史 上第一位温病学家。
中医药巨著 《本草纲目》
❖ 王清任著《医 林改错》重视 解剖,改正了 前人解剖方面 的错误,并发 展了瘀血致病 的理论。创立 六腑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