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总体安排和基本要求。
这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全面治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保障人民权益。
三、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针,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在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覆盖,坚持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
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体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最高目标,要求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国家建设。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的结果。
法治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力量和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纲要
李龙(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内容提要:随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
其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原则是“三者统一”,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运行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护法制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者统一”道路大凡建设法治国家,往往都有一套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是否符合国情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法治国家的兴衰。
以美国为例,其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模式是“宪法主治”,其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汉密尔顿等人合著的《联邦党人文集》之中,以后的发展则反映在26条宪法修正案里,并概括为三大原则:三权分立、基本人权和联邦主义。
英国法治模式是“法的统治”,其理论体系体现在洛克的《政府论》和戴雪的《英宪精义》以及后来的几个宪法性文件之中。
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要一套理论体系。
我国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经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和中国法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有机结合,终于在不断总结和升华中,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她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鉴于该体系结构宏大,本文只能从其纲要谈起。
一、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一词,源远流长,导源于柏拉图,起初纯属哲学范畴;后经康德在“三大批判”中的发挥,已成为一种学说。
黑格尔首先将“理念”引进了法学领域,但遗憾的是,他又经常将“法的理念”与“法的概念”混淆不清,有时说“法作为理念的自由”①,有时又说:“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②他甚至明确表示:“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③。
我们且不对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辨作出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来诠释理念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应从实际出发来认识和使用“理念”一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是解决共产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理论,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勇于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战斗凝聚力源泉,以依法治国为主体。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决定》指出,要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四个发展”的重要统一,深入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建设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持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充分发挥政治生机活力等“四个发展”的坚强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政治立场和政治领导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肯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海洋式政治制度和民族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念,把政治制度的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作为政治制度的绝对根本和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把执政理念开发成艺术,拓宽新型执政课堂,丰富理论必要性。
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我国政治生活发生了积极变化,政治秩序得到根本性稳定,政治规律得到科学归纳,政治体系得以完善,党管全国政治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强政治建设,真正实现了“四个发展”的统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已经成为党领导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
专业研讨中华传奇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焦可君/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市分校...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的法治实践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从宏观的社会背景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的完善,使得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拥有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环境,我们在建立新时代的法学理论体系的时候,要遵循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经过一代代法学学者的努力,中国的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实践的探索以及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现在的法学研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的一门法学理论体系,[1]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一种法学理论体系,这种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国家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2]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推进依法治国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思想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体系,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才能够让法学理论体系更好更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指引也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建立起的法学理论体系更好地与中国的国情融合,这样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法学理论体系才能成为推动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粹,只有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建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才能让这种法学理论体系服务于我们国家。
实事求是的思想一直指导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正是因为一切都遵从实际,我们国家才能有这么快的发展步伐,才能有这样震惊世界的发展速度。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从理论特点、立法原则、司法实践、行政行为以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从理论特点上讲,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五四精神为基础,在实施中尊重、保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从立法原则方面讲,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是以党的领导、集体协商、依法治国、法治国家、遵守国际公约、拒绝无端判断为特征,体现了命令法、法定法和行政法相统一、精准调节的多元立法原则。
就司法实践而言,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充分考虑案件普遍性和复杂性,坚持从源头上治理案件,推进普法宣传,实现平等保护、公平司法。
行政行为方面,中国特色法治体系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规范、公正、透明、便民、综合性的管理制度。
就民族宗教方面而言,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注重国家巩固和发展民族宗教的意识形态,通过支持和促进民族宗教差异性的公平和尊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团结,增强全民社会信任。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首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为社会有序发展和人民充分当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所积累的最主要成果。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
探索虽然艰难,但其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奋斗、理论主张和制度追求的本质体现。
一个国家法治道路的开辟和发展都是在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执政党领导下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近些年来,有些人极力宣扬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企图否定和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方向。
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和优良作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都决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使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共同推进,而且要实现国家、政府和社会一体化建设;不但要使国家的各种机关和组织依法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而且要使法治要求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之中。
所有这些,都只有发挥中国共产党顶层统筹、全面协调的领导作用,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社会其他各方面建设、各方面工作全面同步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1. 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科学内涵包含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2. 法治的定义和重要性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指的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
它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规范政府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有以下基本特点:- 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特点-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在发展中的作用4. 科学内涵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基础上的。
它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律权威、权利保障和公正司法等要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5. 科学内涵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在制度建设方面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健全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权利- 推进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正性-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观念6. 科学内涵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在实践经验方面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法治的正确方向-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 改善法治环境,提升社会法治水平- 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7.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观点和理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产物,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它在确保法治的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保障了人民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在国际舞台上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个根本原则。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民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就法的概念、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价值指向和作用等问题加以阐释的一套核心观念、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也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的指导。
但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指导作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批判性的法学理论和建构性的法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学理论包含着强烈的批判性内容,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志的表现这一著名表述中。
马克思主义法学创始人从不认为工人阶级应当遵守法律19世纪资产阶级各国的法律。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批判性内容是由19世纪无产阶级的历史性任务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期,这是一个充满革命要求且不断爆发革命的时代。
19世纪前期、中期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这是一种以所谓个人权利至上为首要原则的法律制度表面上赋予社会中所有人平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交往中,强者和弱者在起点上并不平等,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中的强者(资本家)根据法律赋予的表面上平等的权利不断侵占弱者(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所以,强者和弱者的贫富差别不断扩大。
这种状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仅使弱势的工人阶级因难以生存而奋起反抗,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照自身发展规律为自身的灭亡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和形成准备好了条件。
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获利的阶级资产阶级会竭力利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维护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而维护社会上的实质不公正,阻碍新的生产方式发展,阻碍新的、代表着更高程度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的法治观念为支撑,以国家宪法为核心,以集体协商、民主监督、法制行政、司法保障为基本方式,实施依法行政、促进党的领导,调动全民参与治理,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道德监督和社会法制保障。
它以国家立法及其实施、司法判决和执行、行政管理及其审查实施、民主监督及检查反馈机制为核心,以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组织、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构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有许多特色和无可比拟优势的。
其中,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四位一体”平衡发展架构,即国家立法、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三权分立,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主义法制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
从政治体制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科学立法、全面实施、严格执行的国家法制政体。
在立法上,国家建立了健全、完备、先进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改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秩序。
在行政执法上,国家通过建立严谨的管理机制,确保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和行使职权。
另外,在审判阶段,国家建立了独立中立的司法机构来实施司法独立,保护公民和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贯彻了“以德治国”的思想,通过强化社会公德意识的化育和普及,使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更加遵从法律和法治理念,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投身到社会秩序建设的行动中,发挥良好的社会公德模范作用,推进社会各项活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增强全民族的道德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民主法治精神融会贯通。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447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1、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③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内法规体系。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情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不照搬照抄4、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内法规体系。
二、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①建立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②完善立法体制③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④加强重点领域立法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
调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法治原则准确权威、
公正公平、规范有序,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关注人民的利益,旨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都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追求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构建以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法治政府有效、法治社会保障和谐的法治国家。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路注重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法治理论研究,推动法治理论体系建设,为法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5.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倡导全面依
法治国。
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治化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宪法为核心,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宪法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全面依法治国为目标,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和模式。
这一道路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途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法治模式和法治理念,逐步建立起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宪法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宪法为基础,坚持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的原则,全面推进宪法实施。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尊重人民意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机制。
(五)坚持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法治制度和法治实践,促进法治与现代化建设相互促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在于:(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机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保障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理论法学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总结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构成:1、核心和精髓——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根本原则——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3、基本理念——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4、政治基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重要保障——建设公平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法治的基本概念——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政治性: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人民当家作主,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人民性: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念的理论基础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社念的特点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开放性: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社念始终能够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的精神实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三个至上的内在关系【(1)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3)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4)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法制完备——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社念的核心内容权力制约——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以人为本:执法权本质执法为民保障人权:执法目的是社念本质特征文明执法:执法手段社念的基本内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合法合理是社念的价值追求程序正当及时高效服务大局——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是社念的重要使命【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局部利益服务于总体利益】党的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运用一、社念在立法中的基本运用——执法为民要求民主立法;公平正义要求科学立法二、社念在执法中的基本运用——法治国是执法的基础和前提——法律保留;法律优先执法为民是执法的本质要求执法目的;执法手段与方式公平正义是执法的重要要求服务大局是执法的必须考虑【局部利益与总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中的运用:1、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是首要标准——公平正义的要求【做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兼顾;做到个案公平与普遍正义的兼顾;做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兼顾】政治效果是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服务大局的要求【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行使职权的兼顾;做到推动发展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兼顾】社会效果是最终目标——执法为民的要求【做到依法判决与诉讼调解的兼顾;做到依法审判与接受监督的兼顾;做到坚持专业性与坚持群众路线(人民性)的兼顾;做到坚持法理、情理与道理的兼顾】2、“古今”与“中外”资源在司法中的地位本质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来源上:来于人民、属于人民我国司法体制的优越性配置上:四大权力互相制约与配合行使上:独立行使职权与接受监督相结合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相统一VS私人利益至上社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礼治、德治与法治相统一VS法治作为主流社会控制手段情、理、法相统一VS以法律本身为思考重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VS法律效果为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动力与路径动力:以政府推进为主,以社会演进为辅:【政府推进为主符合我国的国情;政府推进能够减少法治建设的风险与成本;政府推进能够巩固法治建设的成果】路径:统筹兼顾、以我为主【法律移植符合全球化的要求;法律移植有利于迅速完善本国的法律体系;法律移植有利于为创新提供标本;本土资源有利于调动法制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本土资源有利于增进制度的适应能力】第三部分:法理学部分从社会看法律——法与道德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关于“法与道德”的基本认识——始终坚持法与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使各种社会现象共同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二、法与道德的基本理论1、西方法与道德关系的两大基本流派自然法学派基本主张【结合命题: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有必然联系;无效命题: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没有效力,不是法律】法律实证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分离命题: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有效命题: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有效力,仍然是法律】2、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与道德的联系【内容上:很多时候法律的内容来自于道德;效力上:完全违背基本道德的法律很难维持其效力,而违背法律的道德也会面临被改造或否定的命运;实施上:法与道德互相实现】法与道德的区别【起源上的区别:法主要来自国家的强制规定,道德则来自社会的自发演进;对象上的区别:法主要规范人的行为,道德则可以约束人的思想与观念;起作用方式上的区别:法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实施后盾,以制裁为主要模式;道德更多依靠社会舆论与社会压力,以自律为主要模式3、如何分析法律的道德基础问题法的成立与生效不以道德为基础,然而,法应该接受道德的影响,对于不道德的法律,我们应该坚持法律本身的标准加以完善和修改4、如何分析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合法性分析——道德是否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可行性分析——性质上是否可以强制:一般来说私人道德,只涉及到思想与观念的道德是不能法律强制的;公共道德,涉及到人与人行为的是可以法律强制的强制的成本与收益:法律强制会不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能不能有效的取得成效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性手段:除去法律,有没有其他的手段来实现该道德,包括社会激励、政府弘扬、舆论倡导、个人教化等5、如何分析法律与道德冲突的问题法律定性——要运用部门法的知识分析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道德定量法与道德相关的论述题1、如何分析法律的道德基础?2、如何分析道德的法律强制?3、如何分析法与道德的冲突?答题步骤:一、是什么;二、为什么;三、怎么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已为前者的研究、发展、创新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一定会形成一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载着中国自己话语体系的法治理论。
其内容是什么?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理论界承担着重要职责。
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为中国法治理论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定下了总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学理论界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创新,破解中国的法学理论难题,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争取早日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第一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一、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成就的总结: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深化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性与实际效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党和国家一体化,将党的领导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法治道路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戚相关,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二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认为,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社会公平正义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推动法律的公正实施和司法公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治观念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实践中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对法治观念的深刻理解和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使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法治建设,逐渐建立了对法治的普遍尊重和信仰。
二是法律体系的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规范的建设。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民法典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强化了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介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
这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但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内部动荡的磨难,法治建设一度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运而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是以宪法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宗旨,以人民为中心。
这条道路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发展,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如反腐败斗争、依法治国、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法治建设。
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也为世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也是世界法治建设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为世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推动全球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法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1. 引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是指以我国化理论创新为指导,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有序、科学地推进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
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 深度解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在于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内涵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使命。
国家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保障人民权益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2.2. 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还在于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向,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审理一切案件、保障人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 广度解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广度内涵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发展法治体系,强化法律实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广度内涵在于发展法治体系,强化法律实施。
法治体系是保障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健全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规范统一的司法体系、完善公正高效的执法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法治社会组织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公平。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法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的法学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观、人民立法和法制建设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
一、阶级斗争的法学观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阶级利益的表现。
法律的出现和存在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这种利益关系。
法律的实施和运用都是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法律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的制约。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律的存在和变化都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法律是按照一定经济形态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和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法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观马克思主义法学倡导的是法治社会,也即通过法律来管理社会,实现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稳定化。
社会主义法治观主张法律的实施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政治法律的统一,加强对国家行使权力的监督和限制,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人民立法和法制建设观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人民是法治的主体,也是法律的创造者和执行者。
人民立法是指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实现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法制建设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机制、加强法律实施等手段,不断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权威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它强调中国的法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独特性,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
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与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是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
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一)法治:依法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法治的字面意义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
在法治状态下,所有公民与社会组织皆依法行事,公民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广泛权利,同时也负有相应的法律义务;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部门都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依法律产生,受法律约束,对法律负责,国家的权力与公民的权利都通过法律得到合理配置。
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
实施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因此,所谓法治,就是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它是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而对法治实践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载体。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没有法治那念沙;治就难以向广度深度推进,法治的终极目的也无法实现。
法治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巩固、强化法治理念的过程。
理念不清,定位不准,将会导致法律制度的紊乱,也会带来执法、司法的不稳定性。
可以说,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性化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精要一、基本结构1、总论——是什么?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2、分论——新十六字方针(1)立法。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
(2)执法。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
(3)司法。
第四部分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
(4)守法。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展开。
3、总结——怎么办?!(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
(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展开。
二、新提法与必备容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事关党和国家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坚持人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以规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究行为。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完善立法体制。
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
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
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立法。
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制度化、规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建设,推进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体系。
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
制定社区矫正法。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建立行政机关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公正文明执法。
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监督、人大监督、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完善政府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立案登记制。
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3、推进严格司法。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