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了:是指环境要素屮对生物起作用的因了,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分类:按其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值约因了、非密度值约因了按其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纶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了的要求不同。

4)不町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冇重要性,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牛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儿个中间因子环境因了: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环境对牛•物的作用:⑴环境对住物的作用⑵牛物对环境的反作用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李比希最小因了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了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吋,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生态因子屮对生物生长、发冇、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能量坏境1、光质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即380-76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吸收最强的光谱部分分别在640nm〜660nm波长的红光和430〜450nm波长的蓝紫光,红光对糖的合成冇利,蓝紫光对蛋白质的合成冇利。

长波光抑制植物的加粗生长,促进高生长。

m 波光相反。

短波光有杀菌作用,长波光是地表热量的直接来源。

2、光照强度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索,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黄化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括: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模拟。

4.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调查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具体计算书P67)9.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比。

12.年龄椎体三种类型:书P70、PPT第三章33.13.种群增长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书P88。

15.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选择和K选择:书P106、PPT三104(重点)书P109CSR17.主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个空或(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协同进化、附生)——5个空18.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19.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育幼场所。

20.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1.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

22.按演替的时间可分为快速演替、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 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 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 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 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C。
光、湿度、pH、氧气等)
3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
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 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潮夕涨 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 数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 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比如:冬季食物缺少成为限制 鹿群增长的因子。三个主要点:
1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
2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
3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10、生态幅或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 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 之间的范围。
日照长度对哺乳动物生殖:
长日照兽类:某些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 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等。
短日照兽类:有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来到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 鹿等。
另外,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都受光周期的调控。
5、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低温的适应
①植物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

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

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生态学基础复习参考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参考第一章绪论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德国博物学家Haeckel(1869):研究生物(特别是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英国埃尔顿(Charles Elton,1927):“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澳大利亚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奥德姆(E. Odum,1958):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学的诞生—植物生态学的诞生—动物生态学的诞生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生态学成长期 16世纪——20世纪40年代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至今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孙儒泳孙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家鼠属能量代谢和水代谢,阐明与栖息生境相适应的种间差异,并在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情况下引入协方差分析,促进了中国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数学的应用。

孙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亚细胞水平上研究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产热和胎后产热发育,将中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由个体水平推向细胞水平。

姜汉侨主持编写的《云南植被》专著中,提出了植被“山原型水平地带”的划分原则和依据,合理解决了多山高原地区植被水平带与垂直带的区别和联系,回答了云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原因,科学地处理了热带、亚热带植被区划问题。

曲仲湘活化石水杉的生态学研究中国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张新时从事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揭示了我国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2)提出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带性”与高原对中国植被地带分布作用的重要论点;(3)提出了较完善与规律性的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与类型;(4)发展群落生态分析系统并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与结构,对现代生态学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5)采用信息科学先进手段与理论将中国“气候―植被关系”与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生态学复习纲要 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纲要 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五. 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方法。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考察特定种群或群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的关系。

首先有一个划定生境边界的问题,然后在确定的种群或群落生存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种群行为或群落结构与生境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观察记录。

野外考察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和记录、测量生境的条件特征,不可能在原地内进行普遍的观测,只能通过适合于各类生物的规范化抽样调查方法。

如动物种群调查中取样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等。

植物种群和群落调查中的取样法有样方法、无样地取样法、相邻格子取样法等。

样地或样本的大小、数量和空间配置,都要符合统计学原理,保证得到的数据能反映总体特征。

定位观测: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环境关系在时间上变化。

定位观测先要设立一块可供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样地必须能反映所研究的种群或群落及其生境的整体特征。

定位观测时间,决定于研究对象和目的。

若是观测微生物种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即可,若观测群落演替,则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原地实验:原地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采取某些措施获得有关某个因素的变化对种群或群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野外森林、草地群落中,认为去除其或引进某个种群,观测该种群对群落和生境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人为地对森林进行疏伐,以观测某些阳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生长。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拟系统。

第二章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一、环境概述环境: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 协 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 对炎 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 持一致的体 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 卵。如鸟 类、兽类等。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 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 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 能; ?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 产者所固定的 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营养级的数目 通常不超过5-6个; ?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 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 段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 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 杂 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植物在单位 面积、单位时间内,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 量称为总 初级生产(量)
植物总初级生产(量)减 m a 去呼吸作用 消耗掉的(R),余下的有机物质即 为净 初级生产(量)
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 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 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 统的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 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被称为大气候。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 境,即 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计算P101基因型适合度W=ml[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 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 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 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 上的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 能量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绪论
•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 模型研究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 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 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水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例如富营养化 原因、危害、对策等
• 最大持续产量MSY模型的价值和及其在应 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 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 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 定状态为止。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结构: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组成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 环境。 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优缺点 •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 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 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种群恢复会 比较困难。 • 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 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 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 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Lotka-Volterra模型
(1)模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
• dN1 /dt = r1N1(1-N1/K1- αN2/K1) • dN2 /dt = r2N2(1-N2/K2- βN1/K2)
竞争的结局: • 物种1被挤掉,物种2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2被挤掉,物种1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1和物种2取的共存的局面
1 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 资源的物种集团。
2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R-选择和K-选择 •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 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最 大。 •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 两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 适应竞争。 • 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 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 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 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 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 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 间接价值 • 伦理或道德价值(ethical value)
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 ?
GOOD LUCK!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
为初级生产力。
• 次级生产: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
次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 陆地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 (海水、淡水)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 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水生系列、旱生系列
个体演替观和经典演替观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 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碳循环(carbon cycle)
大气中CO2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燃料
扩散 腐烂 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 CO2 碳化作用 泥碳 煤 化 石油
腐烂
氮循环(nitrogen cycle)
3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N rN (1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衷观点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行为调节——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 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 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 式的现象 选择系数的计算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 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 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 .K1>K2/ β K2<K1/ α 1/K1< β/K2 1/K2 > α/K1 2. 1/K1> β/K2 1/K2 < α/K1 3. 1/K1> β/K2 1/K2 > α/K1 4. 1/K1< β/K2 1/K2 < α/K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 群落组成与结构
3. 种群的空间结构
1 种群和分布
• 随机分布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 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 均匀分布 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 最为罕见。 •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 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的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 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 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 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 • 能量单向流动的,不可逆。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 • • •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温室效应: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 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2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
陆地
河态系统的影响
• • • • • • 有1/3到1/2的陆地面积已被人类活动所改变 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提高了30% 人类固氮量已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经超过了可用总量的1/2 地球上大约1/4的鸟类物种已经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捕尽
第七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
生态位:指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 基础生态位: • 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能存活 能生长 能繁殖
二维生态位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大气库 HN3,NO,NO2, N2O , 降 脱氮 水 动植物 活体
闪电 化学反应
工业固氮 (汽车,化肥,电厂) 蓝藻
大气库 N2 大气 生物固氮 其它 动植物
火 山 作 用
土壤 中无 机氮 库
共生或 自由生活 的固氮 微生物 死有机体
浅层死有机物 陆地陆地 丢失于深 层沉积中 溶解死 有机物 海洋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 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 散而相互联系
• 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 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 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 死亡率,如一些鸟类 • 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 树 •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化; 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 独立进化 两个被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 分别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 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 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