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 模型研究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 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 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 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 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 定状态为止。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结构: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组成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 环境。 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碳循环(carbon cycle)
大气中CO2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燃料
扩散 腐烂 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 CO2 碳化作用 泥碳 煤 化 石油
腐烂
氮循环(nitrogen cycle)
水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例如富营养化 原因、危害、对策等
• 最大持续产量MSY模型的价值和及其在应 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的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 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 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3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N rN (1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衷观点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行为调节——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
为初级生产力。
• 次级生产: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
次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 陆地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 (海水、淡水)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R-选择和K-选择 •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 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最 大。 •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 两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 适应竞争。 • 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 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 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 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 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 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 间接价值 • 伦理或道德价值(ethical value)
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 ?
GOOD LUCK!
3. 种群的空间结构
1 种群和分布
• 随机分布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 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 均匀分布 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 最为罕见。 •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 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 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 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 式的现象 选择系数的计算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 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 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陆地
河流带走
第十五章
应用生态学
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 • • • • • 有1/3到1/2的陆地面积已被人类活动所改变 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提高了30% 人类固氮量已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经超过了可用总量的1/2 地球上大约1/4的鸟类物种已经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捕尽
Lotka-Volterra模型
(1)模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
• dN1 /dt = r1N1(1-N1/K1- αN2/K1) • dN2 /dt = r2N2(1-N2/K2- βN1/K2)
竞争的结局: • 物种1被挤掉,物种2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2被挤掉,物种1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1和物种2取的共存的局面
1 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 资源的物种集团。
2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 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 散而相互联系
• 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优缺点 •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 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 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种群恢复会 比较困难。 • 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 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 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 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 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 • 能量单向流动的,不可逆。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 • • •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温室效应: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 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2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 .K1>K2/ β K2<K1/ α 1/K1< β/K2 1/K2 > α/K1 2. 1/K1> β/K2 1/K2 < α/K1 3. 1/K1> β/K2 1/K2 > α/K1 4. 1/K1< β/K2 1/K2 < α/K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 群落组成与结构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 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 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 死亡率,如一些鸟类 • 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 树 •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化; 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 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水生系列、旱生系列
个体演替观和经典演替观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七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
生态位:指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 基础生态位: • 实际生态位:
基础ຫໍສະໝຸດ Baidu态位
实际生态位
能存活 能生长 能繁殖
二维生态位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 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 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 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 上的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 能量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大气库 HN3,NO,NO2, N2O , 降 脱氮 水 动植物 活体
闪电 化学反应
工业固氮 (汽车,化肥,电厂) 蓝藻
大气库 N2 大气 生物固氮 其它 动植物
火 山 作 用
土壤 中无 机氮 库
共生或 自由生活 的固氮 微生物 死有机体
浅层死有机物 陆地陆地 丢失于深 层沉积中 溶解死 有机物 海洋
• 独立进化 两个被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 分别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 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 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
• 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生殖 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 策
•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 模型研究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 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 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 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 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 定状态为止。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结构: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组成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 环境。 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碳循环(carbon cycle)
大气中CO2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燃料
扩散 腐烂 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 CO2 碳化作用 泥碳 煤 化 石油
腐烂
氮循环(nitrogen cycle)
水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例如富营养化 原因、危害、对策等
• 最大持续产量MSY模型的价值和及其在应 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的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 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 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3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N rN (1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衷观点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行为调节——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
为初级生产力。
• 次级生产: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
次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 陆地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 (海水、淡水)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R-选择和K-选择 •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 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最 大。 •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 两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 适应竞争。 • 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 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 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 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 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 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 间接价值 • 伦理或道德价值(ethical value)
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 ?
GOOD LUCK!
3. 种群的空间结构
1 种群和分布
• 随机分布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 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 均匀分布 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 最为罕见。 •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 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 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 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 式的现象 选择系数的计算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 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 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陆地
河流带走
第十五章
应用生态学
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 • • • • • 有1/3到1/2的陆地面积已被人类活动所改变 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提高了30% 人类固氮量已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经超过了可用总量的1/2 地球上大约1/4的鸟类物种已经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捕尽
Lotka-Volterra模型
(1)模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
• dN1 /dt = r1N1(1-N1/K1- αN2/K1) • dN2 /dt = r2N2(1-N2/K2- βN1/K2)
竞争的结局: • 物种1被挤掉,物种2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2被挤掉,物种1取胜而生存下来 • 物种1和物种2取的共存的局面
1 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 资源的物种集团。
2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 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 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 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 散而相互联系
• 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优缺点 •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 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 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种群恢复会 比较困难。 • 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 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 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 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 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 • 能量单向流动的,不可逆。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 • • •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温室效应: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 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2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 .K1>K2/ β K2<K1/ α 1/K1< β/K2 1/K2 > α/K1 2. 1/K1> β/K2 1/K2 < α/K1 3. 1/K1> β/K2 1/K2 > α/K1 4. 1/K1< β/K2 1/K2 < α/K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 群落组成与结构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 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 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 死亡率,如一些鸟类 • 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 树 •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化; 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 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水生系列、旱生系列
个体演替观和经典演替观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七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
生态位:指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 基础生态位: • 实际生态位:
基础ຫໍສະໝຸດ Baidu态位
实际生态位
能存活 能生长 能繁殖
二维生态位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 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 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 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 上的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 能量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大气库 HN3,NO,NO2, N2O , 降 脱氮 水 动植物 活体
闪电 化学反应
工业固氮 (汽车,化肥,电厂) 蓝藻
大气库 N2 大气 生物固氮 其它 动植物
火 山 作 用
土壤 中无 机氮 库
共生或 自由生活 的固氮 微生物 死有机体
浅层死有机物 陆地陆地 丢失于深 层沉积中 溶解死 有机物 海洋
• 独立进化 两个被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 分别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 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 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
• 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生殖 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