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学案 湘教版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干湿区划分图,回答问题。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发展阶段从甲到丙的影响因素。
(3)空间分布特点。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3)变化特点。
【深度思考1】(1)区域和地域有什么异同?(2)如何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示(1)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一般而言,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2.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案:区域发展阶段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3. 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2.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3.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区域发展的兴趣和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讲授(15分钟)教师介绍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发展的背景和基本要素。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已开发的区域进行研究和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确定该区域的发展阶段,并总结该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PPT、海报或口头陈述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该区域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应对策略。
5. 整合归纳(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学生要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了解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发展阶段、特点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
要求学生以报告形式提交作业。
五、教学反思:1.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2. 通过课堂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3. 布置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思考能力,深化他们对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1区域的含义学案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_地理_学科导学案
课题: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分析学习差异的比较方法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3. 激情投入享受成功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所用时间:分钟)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主要基本特征
1.
特征表现举例(各举2例)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画关系图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形态主要地理事物关系
点
线
面
(3)画关系图理解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关系和区别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划分和主要影响因素。
1.完成p2-3活动1、2、3(分别安排3个学习小组展示)
建议:活动1任选两个区域,尽量联系实际,大胆展示。
活动2明确比较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角度。
活动3需联系必修2人文地理知识总结主要评价角度。
方法总结:区域的差异及成因分析方法。
2.完成p4-5活动1、2(分别安排2个学习小组展示)
建议:活动1注意读图比较早中晚变化。
活动2明确分析地理问题时数值大小的的含义,为以后分析问题积累。
3.完成p4-5活动1、2、3(分别安排3个学习小组展示)
建议:活动1注意数据含义。
活动2明确评价角度。
活动3明确成因的分析模式。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导学案定稿
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使用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第___周星期_____第___节班级_____姓名______学习目标: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区域的开发方式;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学习过程:情景: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哪些属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古巴丹麦尼泊尔英国瑞士埃塞俄比亚知识拓展: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它等于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③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终将代替传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已经跟上这一趋势,在短短的几年中,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原则、措施,而且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上出现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结:划分的依据是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学习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段,完成下列填空。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民收入、比重等。
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如指数(、教育程度和)。
阅读:第8页——区域开发方式说一说:1.区域开发方式有哪些类型及其各类型的特点。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3、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学习二、区域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11页,完成下列填空。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学习重点、难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学法指导】1.采用比较法分析区域之间的差异2.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自主学习】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各有什么表现?举例说明区域之间自然界线:探究:观察图1-5,1-6,1-7,分别说出它们的区域特征。
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①概念②形成:③影响因素2、划分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并进行比较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各有什么不同?探究:①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②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三、区域产业结构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①产业结构:。
②影响因素:。
③阅读教材,明确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及所包含的内容。
2、比较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探究:完成课本第七页活动探究1,2,3.【巩固检测】区域是地球上的基本的空间单位。
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明确的地理界线B.各区域内部没有差异性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2.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5.下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岛状的是A.农业和工业B.城市和工业C.城市群和工业群D.铁路线和公路线【问题生成】【课堂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导师评价: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班级:组别:组名:姓名:使用时间:月日第节【学习目标】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坏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产业结构[学习难点】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材自学】自学教材P2—P5,独立完成下列知识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___________2区域主要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具有一定的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________ 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具冇一定的____ ,特色和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ZI'可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和关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索的___________ 关系和_________ 形式。
2.影响因素: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町划分为地域和地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 _______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________ 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o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本章概述
课标导航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3.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内容概要
学法点拨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的整治与开发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本章又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概括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同学们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章是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 本章知识头绪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习时我们应当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案例分析,突出教材重点,注意归纳基本原理和规律,强化分析问题方法的训练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前自主探究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
2.区域的主要特征有:(1)区域具有一定的,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世界的区域类型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从区域环境中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人们又通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区域环境。如果人们的区域开发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章教材作为区域开发与整治部分的开篇,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介绍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教材共四节。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阐明了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是学习后面各章节的知识基础。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主要介绍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部的差异和区域发展的特点。
《综合探究七_区域的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七_区域的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观点和特点;2. 精通区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了解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4.能够分析和评判区域进步战略。
导学内容:一、区域的观点和特点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单位,具有相对较为一致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特征,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地带性地貌单元。
2. 区域的特点(1)空间性:区域是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环境的集中体现;(2)整体性:区域内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3)边缘性:区域与四周区域存在明显的边界和过渡带;(4)相对稳定性:区域内各因素虽然存在变化,但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区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 区域变化的原因(1)自然因素:如地形、地势、气候等;(2)人文因素:如人口、经济、文化等;(3)社会因素:如政治、科技、制度等。
2. 区域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影响区域经济的进步与衰退;(2)社会影响:影响区域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3)环境影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4)政治影响:影响区域的政治格局和管理体制。
三、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1. 区域之间的联系(1)经济联系: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资源、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沟通;(2)文化联系: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文化、思想、传统等方面的沟通;(3)人口联系: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人口迁移、流淌等方面的沟通。
2. 区域之间的互动(1)合作互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2)竞争互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3)协调互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协调。
四、分析和评判区域进步战略1. 区域进步战略的制定(1)深度调查探究:了解区域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状况;(2)制定进步目标:确定区域进步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3)制定进步方针:确定实施区域进步的政策和措施。
2. 区域进步战略的评判(1)经济效益:评判区域进步的经济效益和进步速度;(2)社会效益:评判区域进步的社会福利和民生改善水平;(3)环境效益:评判区域进步的环境保卫和资源利用效益。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概念: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 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范围、特定的属性、相互联系等。
3. 区域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变化。
2. 教学难点:区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区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讲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讲解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概念,阐述区域的特征。
3. 分析区域的发展和变化:介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区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3. 开展区域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区域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
2.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实地考察工具:如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重、难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重点)。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难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时先通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必要的标记,动手+动脑,归纳完成导学案相应部分;合作探究过程中,激情讨论,力所能及的解决疑惑,提出最后质疑,等待展示,难点认真听老师解析。
【课前预习】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 乡村地域 和城镇地域。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5.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导学设计】〖探究1〗如何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教材第4~5页) 读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图中区域空间结构大致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
(2)该区域由发展早期→发展中期→发展晚期,交通条件有何变化?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3) 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核心的范围在扩大,外围空间的范围在减小,这说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9章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学案.doc
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区域的基本含义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①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时空差异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考向1 区域特征分析(2014·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1.C 2.A[第1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 掌握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基本含义2.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理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理区域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物质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方面。
物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例如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功能区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圈、农牧交错区等。
同时,讲解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包括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行政区域等。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和发展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如何缩小等。
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4.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区域的定义、划分标准和方法以及区域的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板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物质区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 功能区域:由于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文化条件;- 行政区域。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物质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功能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讲解和案例分析等不同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了解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中,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黑龙江省漠河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记住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2)记住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记住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记住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二、学习重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精读教材,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各小组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链接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1、什么是区域?。
(文)区域之间自然界线: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 800mm 400mm 200mm2、气候区域界线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3、水文界线内外流区域长江与黄河长江与珠江4、四大海域的界线渤海与黄海黄海与东海东海与南海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2、产业结构的差异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3五、达标训练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4、从空间分布看,下列地理事物表现为点状的是:()A、农业B、城市和工业C、城市群和工业区D、交通运输线5、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6、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①三次产业就业比重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的阶段顺序大体是:()①一、二、三②二、一、三③二、三、一④三、二、一A、①③②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判断理由是。
必修III专题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教学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学生版)
【2014考纲解读】1.理解区域的含义、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3.通过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4.学会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理解区域发展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知识梳理】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大有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差异3.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二、区域发展阶段三、区域特征分析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 1.全面认识区域特征(1)清楚划分类型:明确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认识区位特征: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
(3)了解区内整体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域内共同性。
(4)分析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的“个性”。
(5)边界形状:了解边界形状特征,利于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型的区域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明确的界线,如语言区。
2.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了解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高考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导学案(学生版)
第32讲区域与区域发展【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要素组成;2.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点;3.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区域关联;4.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考考向】纵观近五年各地区的高考命题内容和趋向,区域和区域发展作为单独知识点考察的非常少,考生需要重点把握在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等区域发展的具体内容。
【知识整合,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单元体系构建,完善以下思维导图:学习活动二:必备知识夯实一、完成《》第32讲“梳理必备知识”的填空并识记。
二、小组讨论掌握《》第32讲的“关键素能一”和“关键素能二”中素能升华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掌握《》常考图像判读(十)“区域图”,小组互学相关“区域图”高考真题。
注:要求理解并能运用学习活动三:【原理突破,思维建模】一、真题实练《》第32讲真题研析(2022.江苏卷)和(2022全国甲卷)、“75练”真题实战(2022.山东卷)二、拓展延伸《》第32讲“对点精练”三、课后成长《》第32讲“75练”学习活动四:【拓展训练】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图为部分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是()A .核能水能B.风能火电C.水能地热D.风能太阳能2.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可以()A.促进低碳能源发展B.改变能源资源分布C.控制能源消费总量D.缩短能源输送距离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
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
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的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能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组成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
【问题导学】
问题一、什么是区域?区域有哪些主要特征?各举例说明。
问题二、教材阐述的四个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区域的哪四个特性?
问题三、说一说热带沙漠、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四个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差异。
问题四、什么是区域产业产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五、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有何区别与联系?
问题六、农业、交通运输线、城市和工业点、城市群和工业区的区域空间分布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七、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问题八、简述不同类型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
【预习检测】
一、
1、区域的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性和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地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关系和分布形式。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
和对外联系等。
3.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地域和城镇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大较小
产业活动以生产活动为主以生产活动为主
二者关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和,城镇地域会对
地域产生作用。
4.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农业:状;交通运输:线状和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
这样,区域就形成了由点、、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是指及其的比例关系。
其影响因素有条件、、、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的比重,三次产业的比重,三次产业的构成等。
3.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产业向产业转移的趋势。
发展前期发展中期发展后期
经济主体占有相当大
的比重
比重迅速
上升
增长速度
最快,呈现“三、二、
一”的格局
原因的加速发展的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检测达标】
一、选择题
(2012·宁波模拟)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4.分析下面两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低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完成下列5~7题。
5.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6.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甲)和该地区1976年~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图乙),回答8~9题。
8.有关图甲所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为主
B.该地区聚落主要沿交通线分布
C.乙城市可发展为交通枢纽城市
D.甲城市适合发展钢铁工业
9.从图乙中无法看出的是()
A.第二产业比例变化最小
B.第三产业比例增速最快
C.第二产业比例最大
D.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
10.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二、综合题区
1、宁夏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小。
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2、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面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 D
4. C
5.D 6、A 7.C8.A9.D 10. C
二、综合题:
1、【解析】本题以我国民居建筑风格为切入点,考查了该建筑样式、构造与区域自
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屋顶坡度较小等房屋结构特征,鲜明地反映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冬季寒冷,多风沙,降水少的气候特点。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半干旱是其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因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屋顶坡度较小);昼夜温差大,距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植被少,故风力强,风沙天气多(不设北窗,防风沙,采光);为了便于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的阳光,以提高室内的温度,所以当地房屋在南北窗户大小上有别,一般南窗较大。
【答案】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墙体较厚以防风、保暖;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天接受更多的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2、(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交通、城市功能区布局日趋合理等
【知识总结】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知识点一:区域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1) 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1)区域具有一定的 ,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性和 性,区域之间则具 有显著地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 、 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 相关地区。
理解区域主要特征时要注意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界、省界;但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界线是模糊的,如高原区、植被区、干湿地区、温度带等。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但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已。
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
知识点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 概念: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影响因素 主
要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
影响
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对外联系
区域开放程度 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