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

合集下载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C 复举剑拟之 2、下面红色字的活用情况不同的( C ) A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指出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 ( ) D A、会论虞常 会武等至匈奴 B、明日复然 项王然其言 C、君因我降 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回顾旧知:
1、史书体例? 2、传记类文言文 的共同特性?
【明确】共性:准公式化(三步曲)
1、介绍基本情况(人) (背景、缘由、伏笔、铺垫) 2、选取材料1、2、3(事)
(事件、冲突--言行举止)
3、评价和赞扬(动机、目的--品)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 历史观)
二、请先欣赏京剧名段,再看一幅国 画(写意人物/写意山水),进

2、指出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 ( C )
A、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 母阏氏归汉。 事如此,此必及我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C、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笑于大方之家 D、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因厚赂单于 6、置币遗单于 2、长辈
重点词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1、介词,表原因,由于
3、使动用法,使……归 4、以……身份 (定语后置) 5、趁机
6、赠送
7、更加 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小标题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或: 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
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
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

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材料二:课后练习三
有些人赞叹说:“苏武忠义精神真是空前绝后、 光耀千古”。也有些人认为苏武这种忠义是一个不 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 “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
提醒:能够谈苏武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 人恩怨与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也能够谈封建时代 君主对臣子刻薄寡恩。
第10页
布置作业
第7页
探讨交流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以后 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 并不矛盾。 • 匈对苏武等人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
朝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国”。“重负国”。苏武意识到,一旦被 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 自杀以防止受审。
理清文章思绪
第一部分(第1段) • 介绍了苏武身世、出使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 • 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
民族气节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 •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经过。
第2页
分析苏武形象
• 面对卫律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威胁, 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卫律反 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卖国行径,警 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威风一 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 斗争中,苏武取得了胜利。
•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 一心考虑是汉朝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改 变情况下,他反抗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第9页
材料一:李陵在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 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他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 因为苏武弟兄之死,全与君主残暴相关。而苏武却 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第3页
•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真挚劝说,苏武内心 也一定翻腾着情感浪花,亲人惨死、妻离 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煎熬,但为国 效命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 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信念,使 得李陵惭愧而去。不论是威逼利诱,死威 胁,还是肺腑之言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 如一苏武,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硬汉子,爱 国忠诚真君子!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传统忠诚观念的批判。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应对困境?
问题二
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对他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问题三
苏武传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一
在阅读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深受 感动。
倒叙手法
开篇先写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和原因,再回溯其成 长经历,使故事更具悬念 和吸引力。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在叙述苏武出使经过时, 穿插描述其家庭背景、与 副使张胜的关系等,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 、匈奴王单于等不同人物 的性格、行为,凸显苏武 的忠贞不屈和高尚品质。
语言风格特点
01
先秦时期
忠诚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和献身,如屈原等忠臣形
象。
02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忠诚观念逐渐演化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献身
,如苏武等忠臣形象。
03
宋元明清时期
忠诚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道义的坚守和献身,如岳飞、文
天祥等忠臣形象。同时,忠诚观念也开始受到一些挑战和反思,如明清
质朴自然
语言平实,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 ,以简洁明快的叙述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武忠贞品质 的崇敬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生动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如苏武手 持旌节、北海牧羊等场景,使读 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主人公的
艰辛与坚韧。
情感渲染和意境营造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本课主要内容为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3.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5.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并学会运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苏武传板书设计:苏武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2)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 答案:(1)苏武宁死不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不愿背叛国家。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已在上节课讲解。

(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始终坚守信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岳飞传》、《林则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课文主要讲述了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苏武传》(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苏武传》(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五段要点词句
1、白单于 告诉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匈奴觉得神 把 看成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隔离
别旳
卫律懂得苏武终归不可胁迫投降, 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 不给他喝旳吃旳。天下雪,苏武卧着 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 死。匈奴觉得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 北海边没有人旳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步 把他旳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 安顿到别旳地方。
通“已” 共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谋求苏武等人, 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祈求看守他旳人 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 旳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 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 快乐,按照常惠所教旳话去质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旳人十分惊讶, 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 武祝贺,说:“今日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 虽然古代史书所记载旳事迹,图画所绘旳人物,怎能超出你!我李 陵虽然无能和害怕,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旳罪过,不杀我旳老母, 使我能实目前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旳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 可能差不多,这是此前所一直不能忘记旳!逮捕杀戮我旳全家,成 为当世旳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旳心 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 “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 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旳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 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旳 部下,除了此前已经投降和死亡旳,总共跟随苏武回来旳有九人。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Ⅱ.文化常识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 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 丈母或泰水。 2.单.于.出猎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 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 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⑤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答案:B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5.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
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
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译文: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 等招募士兵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省略句)
(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 单于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判断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被 动句) (5)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赂:赠送礼物
6.置币.遗单于
币: 财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2024)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2024)
解。
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小组 内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 成果,促进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 撞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2024/1/29
17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视野。
互动教学平台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或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 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2024/1/29
18
05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Chapter
2024/1/29
19
角色扮演活动安排
角色分配
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分配苏武、卫律、李陵等 角色,并准备相应的服饰和道具。
2024/1/29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苏武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意志和爱国情怀。
8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
苏武
忠诚勇敢、威武不屈、贫 贱不移、坚贞不渝、心胸 宽广、爱憎分明。
2024/1/29
张胜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变 节投降、背信弃义、懦弱 无能、无知少谋。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 焰嚣张、不可一世、自私 自利。
汉朝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03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汉朝与匈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
交流,包括商品、技术、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传播。
12
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体现
苏武的忠诚精神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扣留 十九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于汉 朝的信念,展现了高度的忠诚精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文化背景
汉朝推崇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 国,苏武的忠诚与气节成为当时 社会的典范。
作者介绍
01
02
03
作者
班固,东汉时期史学家、 文学家。
主要作品
《汉书》、《两都赋》等 。
文学地位
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 一。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班固因事被捕入狱,后被释放,心怀感慨,创作《苏武传》以抒发胸臆。
社会影响
通过《苏武传》的创作,班固表达了对忠诚、气节的崇尚,对当时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
义士。
03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倒叙与插叙
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 情节更加紧凑,增强了故事的悬
念和吸引力。
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巧妙,情节之间的逻辑关 系清晰,使得故事情节连贯,易于 理解。
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快慢有度,使 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鲜明
人物关系复杂
04
分析《苏武传》所体现 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
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精读文本
仔细阅读《汉书·苏武传》, 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
解苏武的精神内涵。
对比阅读
将《汉书·苏武传》与《史记· 苏武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两部史书在记述上的异同点。
深入思考
结合思考题进行深入思考,培 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阅关于《苏武传》的学术论文,深入了 解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提高对苏武故 事的理解层次。
思考题设计
01
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 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 忠诚?请结合文本分析 。
02
比较《汉书·苏武传》与 《史记·苏武传》在内容 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原 因。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2024鲜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2024鲜版
2024/3/27
分组准备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 自搜集资料、准备论据, 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辩论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 引导他们围绕辩题展开深 入探讨,加深对忠诚与节 义关系的理解。
21
分享交流,谈谈自己感悟和收获
分享内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 扮演和辩论过程中的感悟 和收获,以及对苏武精神 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2024/3/27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0
03
教学时长
2课时。
2024/3/27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7
7
文章结构梳理及大意概述
2024/3/27
分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 文。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忠诚 与气节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 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价值 观。
25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建议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另一篇经典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同学们提 前预习相关内容。
2024/3/27
13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影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武传》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 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024/3/27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苏武传》所蕴含的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人 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
李陵
作为苏武的副使,李陵在匈奴的 威胁下投降了敌人。他的形象塑 造突出了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同 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
的残酷性。
卫律
卫律是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但 他最终背叛了汉朝,成为匈奴的 鹰犬。他的形象塑造与苏武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苏武的高
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匈奴王
问题解答与讨论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加深对苏武传的理解。
互动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老师可以评估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师总结回顾本次课程内容
知识点梳理
老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苏武传的历史背景、人 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重点难点强调
老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学生表现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需 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作业并预告下次课程安排
作业布置
老师布置与苏武传相关的作业,包括阅读理解、文本分析 、历史思考等,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
下次课程预告
老师预告下次课程的安排和内容,包括要讲解的知识点、 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等,以便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
平的交替。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02
分析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因素。
匈奴的文化与习俗
03
介绍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以便更好地理
解苏武在匈奴的生活和经历。
类似文学作品比较阅读
1 2 3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较《苏武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 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024版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版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0102《苏武传》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朝使臣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及其忠贞不屈的精神。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其所著《汉书》是中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苏武传》背景及作者简介公开课目的与意义01通过《苏武传》的公开课,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交流,理解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0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3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特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苏武传》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牧羊、归汉等事件展开叙述,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如苏武手持汉节、牧羊北海等场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情节更加生动感人。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文章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卫律等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屈和民族气节,进一步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苏武01忠贞不屈,坚守民族气节。

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苏武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手持汉节,牧羊北海,历经十九年苦难而不改其志。

卫律02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卫律作为汉朝使者,却背叛祖国,投降匈奴,并劝降苏武。

他的行为凸显了其人格的卑劣和道德的沦丧。

李陵03矛盾复杂,情感丰富。

李陵一方面因战败被俘而深感愧疚和痛苦,另一方面又因家庭遭遇不幸而对汉朝产生怨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
第 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
因:趁; 降:使…投降
后 判处

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武曰:
连坐罪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 “谓何”,说什
段 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
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幸蒙大恩白,白赐的号
•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
乡马续完成.
作者回顾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 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 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 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 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 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 《汉书》由其妹和同郡人续写完 成。
模拟,么做样子 背叛
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满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

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 复知之?”武不应。
使动,使…肥沃
通过
律曰:“君因我降,与 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 做,结交为

后 乎虽?”复你武欲见骂律我曰,:尚“可得 汝 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哪,怎么 同“叛”,背叛
五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 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福
第一篇 苏武传
《汉书》回顾
•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
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 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
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 表,十志,七十列传.
第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拔、拿
引佩刀自刺。卫律惊,
抱住

自抱持武,驰召医。凿 地为坎,置煴火,覆武
置:放; 覆:使…覆

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来 武气绝,半日复息。惠
抬,扛
等哭,舆归营。单于壮 意动,认为…壮
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而收系张胜。
逮捕监禁
会同判定…的罪
渐渐痊愈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通知
夷,何以汝为见?且单
状语后置

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
语气词 使…斗决定,判定
主,观祸败。若知我不 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状语后置
于同愈“律益毡知欲”武降把终之…不,当可乃作胁幽,武白置单大于窖。中单, 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
告诉,报告 禁闭 动词,下
适逢
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状语后
第 二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
投降汉置朝
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 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 阴会相武与 等至谋平匈劫时奴单。于虞母常阏相在氏识,汉归有时汉交,。情
没:陷没; 及:以及,还有
暗地里一起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段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
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经整理改动,版权归原作者,范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问题,联系QQ;372521744删除!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
定语初后立为王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赞置许
长辈
段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凭…的身份
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趁机
募:招募;俱:一同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 备办财物
益骄,非汉所望也。 更加倨傲
都是动词,打发派送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
访求 一向关系很好
尊状称语,后你置 受苦

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 长君为奉车,殿从阶至雍棫阳宫,扶
段 辇 伏剑下自除刎,,触跟赐柱随钱折二辕百,万劾以大葬不。敬孺,
卿 马争从祠船河,逃东推跑后堕土驸,马表宦河修骑中饰与溺黄死门,驸宦
同“现”表 现
弹劾
上船 追捕
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 恐饮药而改死嫁。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 动词,结网
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
供给
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陷于困境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 第二年
匈 久趁之奴机,,单明于年使,陵陵劝至降说海,上不,敢为求武武置。

酒同设“乐无。”因谓武曰:“单于闻陵 与子卿素厚,哪故里使陵来说足下,
文意回顾
1、学生简要概述情节 2、师生共同梳理语段
教材内容梳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因为
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并:都;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稍迁:渐渐升迁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 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
屡次 十余人
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 用来作为抵押
一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与公旃羊毛并咽之,数日生不子死。匈奴 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
咬,嚼
流放 分别隔离
六 常廪惠食执等 不、各 至拄置 ,他 掘所 野过。 鼠了武去既草至实海而上食,之。 同“弆”收
杖打汉猎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
段 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年王弋
拿着藏
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名作动,矫正
私自拜访 痛恨
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 许之,以货物与常。
希望得到

揭露,暴露
只有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 准备动手
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
第 谈之话。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派
夜里跑 出来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活捉
三 牵单闻连于之到使,卫恐律前治语其发,事。以张状胜语
武。武曰:“事如此,此
去世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 妻子
已更嫁矣。
独精有神女恍弟惚二人,两女一男,今 妹妹复源自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 何必久久的
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
降超时过,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痛恨自己
审理这个案件 受把到情侵况犯告、诉侮辱
段 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国!”欲自杀,胜惠共止
更加
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 招供
假如
怒,召诸贵人介议词,宾欲语杀汉
使者。左伊秩訾前曰置:“即 “以何”用什么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
降之。”
使…投降
受审讯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介宾倒即置使活着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