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作者:陆静兰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
摘要:临床免疫学检验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应用性质的学科,该学科涉及内容及范围都非常广泛,与免疫类型疾病病发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学基础检测知识、实际应用、操作技巧等都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我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已经被纳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在临床检验诊断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主要阐述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现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展与现状;研究
我国第一本包涵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与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在经过漫长的20年时间才逐渐获得该领域专家及研究者的一致认同[1]。免疫学检验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的发展能够对生命与医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寻觅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内容逐渐延伸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频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此也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地位[2-3]。
1.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现及组建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时间,形成于一系列抗细菌感染实验研究中,最初在19世纪80年代期间有一些学者针对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两者血清里都存在具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另外还存在促进这些结合病原体形成的物质,学者将这些结核病物质统一定义抗体,具备推动形成抗体的物质则定义为抗原[4]。1896年
A.Sicad与G.Widal收集获取伤寒患者血清,并通过实验使其与伤寒杆菌相互反应,最终经由两者产生特异性凝集现象来诊断患者伤寒情况,自此开辟了免疫学和医学检验相互结合应用的先例。19世纪末期,德国化学家Ehrlich发表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俄国动物学家Metchnikoff发表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两方各有拥护者导致免疫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中。直到20世纪初期调理素被Wright发现后,证实如果有体液因素,血清里吞噬细胞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获得明显提升,进而表现出这两种免疫因素潜在的密切联系,即相辅相成机制[5-6]。自此,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与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迅速化解,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免疫机制。
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7]。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
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以上反应及疫苗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免疫疾病的病发机制,而且也证实人们已经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理论知识及技术,为研究免疫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1945年Coombs等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抗球蛋白实验,该实验可以用来测定溶血性贫血条件下的红细胞不完全抗体。1946年试管免疫扩散术被Oudin等发现并报道,随后结合该措施不断研究并使其发展成为多项凝胶中沉淀反应技术,发展后技术能够施行免疫化学研究、临床定量定性测定[8]。1935~1957年是免疫学检验技术的蓬勃发展阶段,鉴定测定、抗体纯化、抗原抗体免疫电泳技术、凝胶内沉淀技术陆续出现提升了免疫学检验的稳定性、特异性及敏感性。1959~1974年诞生酶标记免疫技术、放射标记免疫技术、生物素-亲和素标记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荧光标记技术等证实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快速进展,而后来的免疫网络学说及克隆选择学说显示现代免疫学趋向完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将会寻找到更多突破点,以高水平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2.1 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
目前在免疫学检验技术基础上,能够及时准确奠定白细胞HLA类型划分及多种红细胞血型[9]。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前列腺特异抗原、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53、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获得肿瘤患者相关信息、数据及资料,能够帮助医生正确诊断,而且为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及预防肿瘤再次发生提供强有力支持。
2.2 检测细胞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根据其生物学性质来进行,比如淋巴细胞毒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溶血空斑试验、花环形成试验等方式可以获取患者体内各种类型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数据,从而帮助医生掌握机体全面的免疫情况[10]。
2.3 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
伴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对免疫细胞表层受体与抗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通过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这些专门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区分类别测定免疫细胞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在激光技术与荧光抗体技术结合下形成流式细胞仪,可以对各种类型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测定[11-12]。在特异性抗体辅助下,尤其是单克隆抗体来测定病理性或正常的血液细胞,已经在临床血液测定领域获得普遍共识。此外,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不同类型的凝血因子,例如抗血小板抗体临床测定中的应用频率也出现明显提升。
2.4 检测药物
临床中经常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部分药物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全面掌握患者体内药物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药物血浓度数值比较小且化学反应不明显,使用化学分析检测方式效果不理想,而这两个特征又非常契合免疫学检验技术特异及微量要求。现在我国临床已经能够有效测定抗心律不齐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等药物,另外还有毛地黄、抗菌素庆大霉素、氨茶碱等[13]。药物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管理患者体内药物含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通过检测来证实患者是否服用过毒品。
2.5 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最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鉴别中主要有抗原与特异性抗体两个内容,在测定抗原时主要通过人工获取并备制动物血清,然后从患者排泄物或体液里测定病原体与其他存在密切联系的抗原,这样便能为临床诊断提供足够依据,注意血清因子的类型是比较多的[14]。如果患者遭受到寄生虫或微生物感染,其血清里并会存在和病原体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比如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首先出现IgM抗体,随之便会发现IgG抗体,同时保持长时间相同状态。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测定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及资料。目前我国医学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开展免疫学检验的病原体,如立克次氏体、病毒等,有时采用检测抗体方式来协助诊断。
2.6 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
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15]。酶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达到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患者体液里一些含量非常微小的蛋白质与酶类都可以使用免疫学检验技术测定,如载脂蛋白、铁蛋白等,酶类中的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等测定效果非常理想。包括C3、C4补体组分与IgM、IgG、IgE 、IgA多种类型免疫球蛋白都是目前医学领域经常进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除此之外也可以对淋巴因子进行检测。
2.7 检测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一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许多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体。另外,抗心磷脂抗体、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神经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