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评估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评估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评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临床骨科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交通意外、高处坠落以及重物砸伤和摔伤等成为我国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1]。

相关研究指出X 线平片、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临床影像科中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但螺旋CT 和MRI 检查诊断脊柱骨折均较X线平片更加清晰;其中MRI 检查与螺旋CT相比,不仅准确率更高,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各部位损伤[2]。

MRI属于断层成像,利用磁共振获得电磁信号的方式,不仅能够对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增厚、骨质增生、脊髓受压等信息进行重建和显示,而且还能够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和微小病理生理结构变化,因此是目前检测脊髓损伤、病变程度和范围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3]。

随着临床MRI检查的广泛应用,在脊柱病变所引起的脊髓损伤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相关研究指出对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开展MRI检查,可根据患者的MRI表现来判断患者预后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也有研究指出在鉴别儿童下腰后脊髓损伤与急性脊髓炎,可以通过MRI特征进行区分,前者包括异常信号胸腰段居多,脊髓出现扁平萎缩,后者仅为多见于颈胸段的异常信号[5];此外基于MP2RAGE-based T1的MRI检查还能够作为退行性颈椎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并且在预测术后效果上具有可行性[6]。

为了进一步探讨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开展此次综述。

1、MRI与CT在脊髓损伤疾病的诊断价值的应用比较脊柱的组成较为复杂,关节以及附属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常规的X线平片多因影像重叠而无法有效判断,脊柱外伤后对脊髓造成的损伤包括了骨性改变和组织学改变,这也使得传统的CT检查无法有效显示微小病变。

杨雷振[7]在研究中对脊柱损伤患者进行MRI 检查,选择自旋回波(T1WI)、自旋回波(T2WI)和STIR/T2-FLEX-water序列矢状位扫描,结果与CT检查相比,虽然均可检出椎旁软组织肿胀、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碎骨片、骨折椎体等脊柱损伤不同征象,但MRI的上述征象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CT诊断。

MRI扩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MRI扩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MRI扩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MRI扩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对象,所有受试对象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诊断(MRI)和MRI扩散张量成像诊断(DTI),对比两组受试对象的ADC值、FA值、纵向本征值(λL)、横向本征值(λT),并对比MRI和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DC值、λL值、λ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MRI诊断,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扩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良好,不仅诊断敏感性和准确率较高,且还能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从而能为临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MRI扩散张量成像;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脊髓损伤;诊断;应用价值The value of 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hen Suyun Wu Qianhong Luo Dilin Mo Jinchao Li Chaojun Wang Kaiy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Shajing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Guangdong,China518104[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ethods: From July 2017 to October 2018, 4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study, and 20 healthy person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ference objects. All subjects were diagnosed by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MRI diffusion Zhang Liang imaging to diagnose (DTI),. The ADC values, FA values and longitudinal eigenvalues (λ L), transverse eigenvalues (λ 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sensitiv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MRI andDTI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ADC, λ L and λ T values of the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FA valu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nsitiv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DTI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ventional MRI. Conclusion: 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s of good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t is not only sensitive and accurate in diagnosis, but also can be used in spinal cord injury. The degree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linical follow-up treatment.[Key words] MRI diffusion Zhang Liang imag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Diagnosis; Application value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因为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伏案工作、长时间固定姿势使用电脑及手机、开车等等,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陈水斌ꎬ汤奕林ꎬ欧阳林ꎬ罗爱芳ꎬ肖玉辉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医学影像科厦门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研究所㊀福建㊀漳州㊀363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损伤(TBI)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ꎮ方法㊀15例有明确颅脑外伤患者为TBI组ꎬ均行头颅CT㊁常规MRI序列(包括T1WI㊁T2WI㊁FLAIR像)与DTI检查ꎬ测量脑内不同部位的FA值ꎬ并对患者脑外伤严重程度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ꎬ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FA值与GCS评分ꎬ分析患者后遗症的发生与DTI㊁GCS评分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性ꎬ选取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ꎮ结果TBI组各ROI的FA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均下降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TBI组双侧相同解剖部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TBI组的FA值与GCS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ꎮDTI异常与患者脑伤后遗症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结论㊀FA值的变化与TB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ꎬDTI检查技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重要临床依据ꎮʌ关键词ɔ㊀创伤性脑损伤ꎻ磁共振成像ꎻ弥散张量成像ꎻ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651.1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10 ̄1765 ̄05ThevalueofdiffusiontensorMRimagingintheclinicaldiagnosisandprognosisoftraumaticbraininjuryCHENShuibinꎬTANGYilinꎬOUYANGLinꎬLUOAifangꎬXIAOYuhuiDepartmentofImagingꎬ909thHospitaloftheJointLogisticsSupportForceofPLA(InstituteofMedicalImagingofMedicalCol ̄logeꎬXiamenUniversity)ꎬZhangzhou36300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valueof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intheclinicaldiagnosisandprognosisoftraumaticbraininjury.Methods㊀15patientswithdefinitecraniocerebraltraumawereexaminedbyCTꎬMRI(includingT1WIꎬT2WIꎬFLAIR)andDTI.FAvaluesofdifferentpartsofthebrainweremeasured.GlasgowComaScore(GCS)wasusedtoeval ̄uatetheseverityofthepatients'braininjury.PearsonlinearcorrelationanalysiswasusedtoanalyzeFAandGCSscorestoexploretheoccurrenceofthepatients'sequelaecorrelationwithDTIꎬGCSscoreandlengthofstay.Results㊀TheFAvalueofeachROIinTBI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ꎻ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FAvalueofthesamean ̄atomicalsiteinbothsidesofTBIgroup(P>0.05)ꎻtherewa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FAvalueandGCSinTBIgroup(P<0.05).DTIabnormality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sequelaeofbraininjury(P<0.05).Conclusion㊀ThereisastrongcorrelationbetweenthechangeofFAvalueandtheseverityofTBIpatients.DTIprovidesanimportantclinicalbasisfortheearlydiagnosisandtheassessmentoftheseverityofTBIpatients.ʌKeywordsɔ㊀Traumaticbraininjury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ꎻDiffusiontensorimagingꎻClinicalvalue㊀㊀每年大约100/10万人因为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mjumyꎬTBI)ꎬ其中轻度脑损伤(mildtraumaticbrainimjumyꎬmTBI)的发生率约80%[1]ꎬ30%或以上患者会留有永久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ꎬ有大约20%的患者不能进行正常工作ꎬTBI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ꎮTBI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基金项目:福建省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ZZ2016J02)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5T81135)ꎻ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编号:ZX20)作者简介:陈水斌(1977 ̄)ꎬ男ꎬ福建漳州人ꎬ副主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汤奕林㊀E ̄mail:139****6114@163.com发性损伤ꎮ外力直接作用于脑组织引起神经元死亡可导致原发性损伤ꎮ继发性损伤是由于创伤后缺血㊁炎症等级联反应引起的神经组织持续性损伤[3]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大多数脑疾病诊断中[4]ꎬMRI能清晰地分辨颅脑解剖和灰白质形态ꎬ可以精确判断病变类型和范围ꎬ在TBI临床诊断上优势明显[5]ꎮDTI是在DWI基础发展起来的新MRI技术ꎬ它可以无创观察人体的微细结构ꎬ特别是对脑白质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6]ꎮ本文应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TBI进行早期诊断ꎬ量化受伤部位的损伤情况ꎬ旨在探讨DTI在TBI5671中的应用价值ꎬ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ꎬ有助于精准诊断㊁有效治疗与改善预后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5例为TBI组ꎬ其中男性13例ꎬ女性2例ꎬ年龄20~50岁ꎬ平均年龄(34.7ʃ9.2)岁ꎮ因车祸或外力打击伤所致10例ꎬ坠落伤5例ꎮ患者受伤后出现昏迷13例ꎬ意识丧失2例ꎮ排除标准:1)有危及生命的重症创伤急需处理者:如合并多发骨折㊁内脏出血或休克ꎻ2)既往颅脑损伤史㊁有精神病史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ꎬ头颅CT及T1㊁T2常规MRI扫描有异常信号改变ꎻ3)存在MRI检查禁忌证ꎬ或因病情太重无法检查ꎮ选取15例志愿者为对照组(healthycontrolsꎬH)ꎬ其中男性9例ꎬ女性6例ꎬ年龄25~57岁ꎬ平均年龄(35.3ʃ8.5)岁ꎬ入选者无脑外伤史㊁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ꎮ对照组完成常规MRI以及DTI序列检查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ꎬ年龄㊁学历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入组标准:1)头部外伤病史明确ꎬ符合TBI定义ꎬ经临床确诊为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ꎻ2)既往无其他器质性脑病ꎬ如脑肿瘤或脑梗死ꎻ3)既往无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ꎻ4)无严重全身性疾病ꎬ如严重动脉硬化㊁糖尿病ꎻ5)既往无颅脑手术史ꎻ6)病情允许进行MRI检查ꎮ所有患者均依次完成CT㊁常规MRI以及DTI序列检查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ꎮ本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ꎮ1.2㊀检查方法1.2.1㊀常规MRI检查㊀选用头颅SENSE线圈㊁MagnetomVerio3.0T型MRI扫描仪ꎮ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常规MRI扫描ꎬ一般包括轴位T1WIꎬT2WIꎬFLAIRꎮ层厚/层间距均为6.0mm/1.0mmꎬNEX1ꎬ扫描时间252sꎮ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脑挫伤ꎮ1.2.2㊀DTI成像㊀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ꎬ其扫描参数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9999/89.2msꎬ矩阵128ˑ128ꎬ视野240mmˑ240mmꎬ采集1次ꎬb=1000s/mm2ꎬ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15个ꎬ层厚5mmꎬ无间隔扫描ꎮ1.2.3㊀CT检查㊀采用东芝640层螺旋CT轴位扫描ꎬ层厚/层间距5mm/10mmꎬ电压140kVꎬ电流180mAꎮ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脑挫伤ꎮ1.3㊀图像处理TBI组和对照组的DTI图像数据采用GE公司的AW4.0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ꎬ产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 ̄sotropyꎬ)FA图ꎮ分别测量计算并记录FA值ꎮ选取测量脑半球6个感兴趣区(ROI)[7]:胼胝体压部(SCC)ꎬ胼胝体膝部(GCC)ꎬ半卵圆中心(SC)ꎬ内囊前肢(AIC)ꎬ内囊后肢(PIC)ꎬ外囊(EC)ꎮ每个ROI在显示最清晰的层面进行测量ꎮ由两位高年资主治以上诊断医师共同进行测量ꎮ1.4㊀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ꎬ采用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计量资料ꎮTBI组患侧和健侧对称的FA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ꎻ两组FA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TI㊁GCS评分㊁住院天数和后遗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脑损伤一般情况分析TBI组15例患者中2例常规CT和MRI表现正常ꎬ3例颅骨骨折ꎬ脑挫伤㊁出血或血肿形成10例ꎬ其中3例并发脑内单发或多发小血肿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ꎻ硬膜下血肿1例ꎻ硬膜外血肿2例ꎻ脑干损伤2例ꎬ包括上脑干内水肿或血肿ꎮ部分DTI上FA图白质纤维结构紊乱ꎬ边缘模糊不清ꎮ患者GCS评分进行评估ꎮ依据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㊁中度㊁重度三组ꎬ其中轻度5例(GCS评分13分2例ꎬ14分1例ꎬ15分2例)ꎬ中度8例(GCS评分13分3例ꎬ14分1例ꎬ15分3例)ꎬ重度2例(GCS评分13分0例ꎬ14分1例ꎬ15分1例)(图1)ꎮ2.2㊀两组的FA值比较TBI组双侧各部位的FA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ꎬ外伤患者双侧相同解剖部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见表1ꎬ说明本组患者FA值无明显的半球间差异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TBI组与对照组的FA值ꎬTBI组在胼胝体压部(SCC)ꎬ胼胝体膝部(GCC)ꎬ半卵圆中心(SC)ꎬ内囊前肢(AIC)ꎬ内囊后肢(PIC)ꎬ外囊(EC)的FA值相较于对照组均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ꎬ见表2ꎮ2.3㊀FA值患者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TBI组各ROI的FA值经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ꎬ6671与临床GC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ꎬ见表3ꎮ2.4㊀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与患者后遗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后遗症发生与DTI㊁GCS评分明显相关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ꎬ其中相关性系数DTI>GCS评分ꎬ见表4ꎮ表1㊀TBI组各部位的FA值比较( xʃs)组别ECAICPICSCGCCSCC左侧0.433ʃ0.0690.547ʃ0.0750.727ʃ0.0180.644ʃ0.0300.770ʃ0.0270.713ʃ0.016右侧0.449ʃ0.0810.493ʃ0.0630.569ʃ0.1040.571ʃ0.0180.703ʃ0.1340.799ʃ0.078P值0.7540.1620.3860.0920.0840.261㊀㊀∗:P<0.0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㊀TBI组和对照组各部位双侧FA值比较( xʃs)组别ECAICPICSCGCCSCC对照组0.763ʃ0.0530.718ʃ0.0930.825ʃ0.0630.757ʃ0.0510.782ʃ0.0520.740ʃ0.045TBI组0.552ʃ0.069∗0.607ʃ0.048∗0.583ʃ0.058∗0.539ʃ0.048∗0.603ʃ0.064∗0.535ʃ0.051∗t值0.1950.2490.1830.9410.7820.846P值0.0270.0340.0180.0340.0450.028㊀㊀注:∗:P<0.0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㊀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组别ECAICPICSCGCCSCCr值0.2350.0810.5260.4150.5570.443P值0.0410.0300.0430.0210.0330.025表4㊀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与患者后遗症的相关性分析常量偏回顾系数标准误P值OR值DTI3.1471.4580.03721.499GCS2.1461.0930.0466.430住院天数1.6560.4570.3161.374后遗症1.0310.9540.0290.1023㊀讨论㊀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ꎬ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诊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ꎬ并精确及时地发现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ꎬTBI患者进一步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干预ꎬ有助于改善其预后㊁提高生存指数ꎮ常规MRI在血肿和微出血灶鉴别上更有优势ꎬ但对颅内微神经ꎬ尤其是神经元轴突和上下行交通神经的非出血性损伤仍欠敏感ꎬ当神经细胞出现细胞液大量积聚或明显增多时ꎬ在常规序列中才能被间接反映[8]ꎮ因此传统影像学表现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并不强[9]ꎮ临床不可忽视传统影像学表现正常的脑区域仍有脑损伤的存在ꎬ而这些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ꎮ及时检出㊁早期预防及尽早控制阻止脑损伤演进在TBI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ꎮ磁共振DTI可以定量分析大脑的微细结构ꎬ获得脑结构水分子扩散改变的证据ꎬ是目前唯一可靠的并能无创性评价活体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的成像手段[10]ꎮ在应用DTI技术研究脑创伤临床病例方面ꎬLo等[11]在轻度脑损伤中DTI可检测到明显低信号及升高的FA值ꎮFA值是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ꎮFA值是组织的物理特性ꎬ不随坐标系统旋转方向的改变而改变ꎬ因此使同一对象不同时间㊁不同对象同一时间获得的数值具有可比性[12]ꎮFA值为创脑损伤提供了量化的指标ꎮ本组病例利用对应的定位像选择ROIꎬ使得所测量的FA值较准确ꎬ与对照组比较ꎬTBI组各FA值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有回顾性分析20例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的研究[13]表明DTI表现特点ꎬ发现在胼胝体压部㊁内囊出现FA值的降低ꎬ本组病例中FA值在半卵圆中心区域也出现降低趋势ꎮMRI和CT证实的病灶FA值降低进一步证明DTI能够对创伤病灶作出准确检测ꎮTBI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在临床上依赖于GCS评分及头颅CT检查ꎮ研究[14]发现头颅CT检查㊁常规图像及入院时GCS评分并不能直接预测患者的预后ꎮ头颅CT㊁MRI未能显示患者脑实质7671图1㊀男ꎬ75岁ꎮTBI患者ꎮ图1A双侧颞叶见多发斑点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ꎬ部分脑室及脑沟池见高密度影填充ꎮ图1B~1F双侧颞叶见多发斑片㊁结节状混杂信号ꎬT1WI中央散在高信号ꎬ周围低信号ꎬT2WI中央低信号ꎬ周围高信号环绕ꎻSWI呈低信号ꎬDWI中间低信号ꎬADC呈大部分高信号ꎬ中间低信号ꎮ图1G~1IDTI双侧颞叶及胼胝体膝部病灶所在处神经纤维束走行稀少㊁中断ꎬ模糊不清ꎬ以左侧明显ꎬFA值降低内体积甚小的微出血病灶ꎬ最终可导致患者治疗延误和预后差ꎮ相关研究[15]表明在脑外伤患者常规影像学表现正常的区域如胼胝体㊁内囊等FA值降低ꎬ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ꎮ本组结果表明ꎬFA值的变化与外伤的严重性以及预后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ꎮ通过对患者脑损伤后遗症与DTI㊁GCS评分㊁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ꎮ结果显示TBI患者后遗症发生与DTI㊁GCS评分明显相关ꎬ相关性系数DTI>GCS评分ꎮ本组结果显示在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方面ꎬDTI比GCS评分更可信ꎮGCS评分作为临床常用评分ꎬ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ꎬ其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ꎬ因此结合本组结果发现ꎬ建议临床可结合GCS评分和影像学量化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诊断ꎮ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发展和进步ꎬDTI技术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ꎬFA值的测量会更加准确ꎬ在TBI及其他病变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完善和精准ꎮ本文样本量少ꎬ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数ꎬ进行全脑数据的综合分析ꎬ进一步探究脑损伤机制ꎬ力求更客观地分析TB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ꎮ综上所述ꎬMRI的DTI技术能够较敏感地检测出TB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ꎬ优于CT以及常规MRIꎬ尤其是对头颅CT及常规MRI检查阴性的患者ꎬ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ꎮ通过FA值的测定ꎬ可以量化损伤程度ꎬ对TBI患者伤情作出客观评价ꎮDTI检查可以作为评估TBI患者病情严重性及预后情况的有力工具ꎮ8671参考文献:[1]FeiginVLꎬTheadomAꎬBarker ̄ColloSꎬetal.Incidenceoftrau ̄maticbraininjuryinNewZealand:apopulation ̄basedstudy[J].LancetNeurolꎬ2013ꎬ12(1):53 ̄64.[2]CorriganJDꎬSelassieAWꎬOrmanJA.Theepidemiologyoftrau ̄maticbraininjury[J].JournalofHeadTraumaRehabilitationꎬ2013ꎬ12(1):28 ̄29.[3]PortaccioEꎬMorrocchesiAꎬRomoliAMꎬetal.Scoreoncomarecoveryscale ̄revisedatadmissionpredictsoutcomeatdischargeinintensiverehabilitationafterseverebraininjury[J].BrainInjꎬ2018ꎬ32(6):730 ̄734.[4]QinYꎬZhouSKꎬLiuJ.AreviewoftheapplicationofmultipleMRItechniquesinmildtraumaticbraininjury[J].ChineseJournal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ꎬ2015ꎬ6(3):235 ̄240. [5]BergerCꎬFiorelliMꎬSteinerTꎬetal.Hemorrhagictransforma ̄tionofischemicbraintissueꎬasymptomaticorsymatomatic[J].Strokeꎬ2001ꎬ32(9):1330 ̄1335.[6]SehgalVꎬDelpropostoZꎬHaackeEMꎬetal.Clinicalapplica ̄tionsofneuroimagingwith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J].MagnResonImagingꎬ2005ꎬ22(4):439 ̄450. [7]刘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重型外伤性脑损伤手术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9ꎬ26(5):548 ̄550.[8]GreenRꎬKoshimoriYꎬTurnerG.Researchdigest.Understand ̄ingtheorganicbasisofpersistentcomplaintsinmTBI:findingsfromfunctionalandstructuralneuroimaging[J].NeuropsycholRehabilꎬ2010ꎬ20(3):471 ̄478.[9]GiugniEꎬSabatiniUꎬHagbergGEꎬetal.Fastdetectionofdif ̄fuseaxonaldamagein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comparisonofgradient ̄recalledechoandturboprotonecho ̄planarspectro ̄scopicimagingMRIsequences[J].AJNRꎬ2005ꎬ26(5):1140 ̄1148.[10]GasparovicCꎬYeoRꎬMannellMꎬetal.Neurometabolitecon ̄centrationsingrayandwhitematterinmildtraumaticbraininju ̄ry:an1H ̄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study[J].JNeuro ̄traumaꎬ2009ꎬ26(10):1635 ̄1643.[11]LoCꎬShiftehKꎬGoldTꎬetal.Diffusiontensorimagingabnor ̄malitiesinpatientswithmildtraumaticbraininjuryandneurocog ̄nitiveimpairment[J].JComputerAssistedTomographyꎬ2009ꎬ33(2):293 ̄297.[12]FriessSHꎬIchordRNꎬOwensKꎬetal.Neurobehavioralfunc ̄tionaldeficitsfollowingclosedheadinjuryintheneonatalpig[J].ExpNeurolꎬ2007ꎬ204(1):234 ̄243.[13]张伟ꎬ王娟ꎬ李婷ꎬ等.大脑皮层DWI高信号病变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8ꎬ28(5):703 ̄705.[14]IngleseMꎬMakaniSꎬJohnsonGꎬetal.Diffuseaxonalinjuryinmildtraumaticbraininjury:adiffusiontensorimagingstudy[J].JNeurosurgꎬ2005ꎬ103(2):298 ̄303.[15]SchaeferPWꎬHuismanTAꎬSorensenAGꎬetal.Diffusion ̄weightedMRimaginginclosedheadinjury:highcorrelationwithinitialglasgowcomascalescoreandscoreonmodifiedrankinscaleatdischarge[J].RSNARadiologyꎬ2004ꎬ233(1):58 ̄66.(收稿日期:2019 ̄11 ̄11)腰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1例Hemangiopericytoma:onecasereport王海利1ꎬ乔远罡2ꎬ蔡㊀馨3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门诊部㊀北京㊀100091ꎻ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放射科㊀北京㊀100091ꎻ3.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㊀北京㊀100080㊀㊀通信作者:乔远罡㊀主治医师㊀E ̄mail:820446435@qq.com㊀㊀ʌ关键词ɔ㊀骨肿瘤ꎻ血管周细胞瘤ꎻ影像学诊断㊀㊀中图分类号:R738.6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10 ̄1769 ̄01㊀㊀患者㊀男ꎬ8岁ꎮ左下肢跛行1年余ꎬ加重伴腰痛10日余ꎬ大小便失禁4日入院ꎮ1年前不慎自单杠上摔下ꎬ当即左髋部疼痛ꎬ行X线摄影检查未见异常ꎬ经休息后好转ꎮ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跛行ꎮ入院10日前左下肢跛行明显加重ꎬ并伴有腰部疼痛ꎬ经休息后上述症状加重ꎬ并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ꎮ查体:因疼痛无法下床站立ꎮ腰4 ̄骶1棘突轻微压痛ꎬ棘突间㊁棘突旁叩痛明显ꎮ双小腿皮肤感觉略激惹ꎮ左下肢肌力约Ⅳ ̄级ꎬ右下肢肌力约Ⅳ+级ꎬ脊柱过伸试验阳性ꎮ实验室检查:血沉25mmoL/hꎬWBC8.97ˑ109/LꎬRBC4 97ˑ1012/Lꎮ腰椎侧位片显示腰4椎体后缘密度不均ꎬ骨质破坏(图1)ꎮMRIT2WI显示椎管内卵圆形等T2肿块ꎬ硬膜囊受压(图2)ꎮT1WI和T1WI增强显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ꎬ等T1信号ꎬ腰4椎体后缘骨质破坏ꎬ增强肿块较均匀(下转1774页)9671。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贺荣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贺荣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贺荣发表时间:2019-03-26T11:34:13.6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作者:贺荣李胜[导读]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病变复杂多样,脊髓病变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容易引起高位截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十堰 442000)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378-0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病变复杂多样,脊髓病变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容易引起高位截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

脊髓病变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常规的检查方式不能精确诊断脊髓病变并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从而延误治疗而影响疾病的预后。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检测脊髓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常规检查序列不能有效地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状不适于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通过水分子的扩散变化来反映神经系统功能,从分子水平阐述脊髓病变病理生理学过程。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DWI 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通过对多参数的数据处理,观察水分子各向异性的改变,提供活体脊髓的细微病理生理结构、脊髓内部纤维联系变化等更丰富的信息[1],直观的纤维束示踪图像,进一步客观准确地检测脊髓病变及再生修复的复杂动态过程,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扩散张量成像基本原理:分子的布朗运动称为扩散,它是一种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DTI除了能测量水分子的弥散速度,还能探测水分子弥散的方向性,即各向异性的特性,推测组织内部微结构状态及白质纤维束的解剖走行及其细微变化。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文章编号:2095-4344(2019)08-01241-071241·综述·www.CRTER .org刘建航,男,1976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汉族,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通讯作者:刘昊,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正骨推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11文献标识码:A稿件接受:2018-10-07Liu Jianhang, MD, Chief physici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Manipulation,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11, 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ao, Master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Manipulation,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11, 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China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刘建航1,刘 昊1,陈道云2,徐志为1,谢桂鑫1,李锦威3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正骨推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11;2临武县中医院骨伤科,湖南省郴州市 424300;3香港邕康堂中医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DOI:10.3969/j.issn.2095-4344.1086 ORCID: 0000-0002-8263-7683(刘建航)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成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深化而成的另一种成像与后处理技术。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7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通讯作者】尤晓光,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影像诊断。

E-mail:*********************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agnetic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时期自发言语、理解、重复和命名能力计算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与DTI影像结合,借用一个新概念---偏侧指数(laterality index,LI)来研究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中的意义。

其中偏移指数=(左侧-右侧)/(左侧+右侧),数值为感兴趣区域DTI相关参数值。

实验结果表明左侧轴向扩散率(AD)或纤维密度(fibre density,FD)较高时,患者语言功能预后较好;LI-FD与流利度、理解力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LI-AD与流利度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

LI-FA与AQ评分无关,但却与重复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

早期Jang等[12]的研究也认为AQ与FA值的变化无关,但与纤维素密度的改变呈中度正相关,且非优势半球的DTI数据变化不会影响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

2.2脑出血早期的研究[13]已经表明DTI可用于检查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引起的白质纤维束损伤,特别是皮质脊髓束(CST)。

近期有研究[14]认为ICH血肿内FA>0.5可代表白质束的存活。

而对于ICH血肿周围的水肿对白质完整性的影响,McCourt等[15]研究发现ICH血肿周围水肿中的CST FA值低于相应对侧健侧值,但其FA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明显变化,并且与运动评分也无关,认为水肿对白质仅仅是水渗入而不是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

脊柱脊髓损伤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

脊柱脊髓损伤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2-04-01T14:49:19.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郝淼[导读] 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T5NT磁共振成像系统,体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

郝淼(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内蒙古乌海0160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233-01 【摘要】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脊柱损伤MRI 复合损伤脊柱损伤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往往合并出现复合损伤,由于受伤方式不同所致暴力大小和方向也不同,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骨折和脱位,部分损伤可改变脊柱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患者轻则出现暂时的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重则出现截瘫,甚至立即死亡。

正确诊断其损伤程度对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意义极其重要[1]。

本文总结我院收治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病人的MRI表现,以期能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67岁,平均35.8岁。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8例,高空坠落30例,摔伤5例,其他5例。

临床表现:单侧下肢麻木,运动和感觉障碍4例;双侧下肢麻木,运动和感觉障碍6例;双下肢截瘫15例;全身瘫痪10例;大小便困难8例。

就诊时间为伤后2h~4年,损伤部位包括颈段18例,胸段21例,腰段14例,其中多节段损伤5例。

伤及C4~615例(15/18),占83.3%;T11~L2 19例(19/30),占63.3%。

1.2 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T5NT磁共振成像系统,体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

行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T1WI(TR/TE 620ms/12ms)、T2WI(TR/TE 2800ms/100ms)。

所有病例均有X线平片,30例行CT扫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损伤的价值探析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损伤的价值探析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TI)评估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损伤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其神经损伤的评估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的主体为我院收治的42例CSM 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21例)、一组为观察组(21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常规MRI诊断方法,观察组实施DTI检测,对两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C3/4、C4/5、C5/6节段的颈髓FA值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C3/4、C4/5、C5/6节段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CSM患者采取DTI诊断法能取得良好效果,尤其体现在患者神经损伤的评估方面,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损伤;价值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该疾病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而导致患者出现脊髓受压、脊髓缺血等症状,其将使患者出现脊髓功能障碍。

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等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给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症状,临床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诊断,当前临床采用的常规诊断方法还存在不足,其无法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1-3]。

本次研究通过纳入42例CS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DTI对患者神经损伤的评估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的人数共有42例,均为早期CSM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1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女性的人数分别为13例、8例,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25例、69岁,中位数年龄(51.54±3.42)岁,体重45kg~81Kg,平均(55.21±3.54)kg;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为15:6,年龄最小2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1.41±2.54)岁,体重最轻46kg,最重80kg,平均(56.10±2.10)kg。

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Aug 30(15)脊髓型颈椎病(CSM)是由于患者颈椎与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发生退变,如钩椎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间盘突出等,继而引起患者脊髓受压,局部缺血,发生功能障碍。

占全部颈椎病的15%左右[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CSM 的发病逐渐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给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CSM 最有效方法,常规MRI 主要根据T2WI 信号的高低评估患者是否发生CSM ,但T2WI 只对重度CSM 患者较敏感,对轻度CSM 患者并无明显信号[4,5]。

MRI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分辨脊髓内水分子扩散情况,通过对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量化分析,能够较敏感的识别脊髓的细微结构改变,可早期识别CSM ,且可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无创评估[6,7]。

本研究对我院CSM 患者实施DTI 成像检查,结果显示DTI 能够更好的鉴别健康人群、轻度CSM 及重度CSM 的ADC 与FA 值,在CSM 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深圳市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02175)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齐英杰,张景忠,陈宇,丁晖,徐坚民(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20)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QI Ying-jie,ZHANG Jing-zhong,CHEN Yu,DING Hui,XU Jian-min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in 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Methods82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January 2015to December 2018were divided into mild group (36cases)and severe group (46cases)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CSM.Routine MRI and DTI were performed o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eck of three groups of sub ⁃jects.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nd anisotropy of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FA)were ana ⁃lyzed in three groups.ResultsThe ADC value of seve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ild group andcontrol group,and the ADC value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0.05);the FAvalue of seve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il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the FA value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DTI can better differentiate ADC andFA values of healthy people,mild CSM and severe CSM,and has important value in early diagnosis and disease e ⁃valuation of CSM.Keywords:Myelopathy;Magnetic Resonance;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 )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取比值后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取比值后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脊髓型颈椎病(CSM )是由于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压迫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1]。

影像学对于CSM 的诊断多由脊髓受压处MRI T2加权的高信号来确定,然而这一征象并不是在每位CSM 患者中都能见到[2]。

此外,患者对脊髓受压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MRI 上显示椎管狭窄的程度和临床症状之间经常脱节[3]。

表明单纯的器质层面的影像学表现不能完全展示颈髓的损伤程度。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发展迅速,并在神经成像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以往的DTI 多用于脑部神经纤维束的成像,广泛被研究用于评估神经病变的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 )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 )[5]。

有研究表明,与磁共振T2加权上描述的高信号相比,FA 值降低是一种Diagnostic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parameters after ratio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YAO Ruixin 1,GUO Huili 2,ZHANG Binqing 2,YE Yanjun 21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2Imaging Center,Luoyang Orthopedic-Traumatological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Provincial Orthopedic Hospital),Luoyang 471002,China摘要:目的探究自身对比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毛锐利; 陈昆涛【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脊髓损伤【作者】毛锐利; 陈昆涛【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影像科广东珠海 519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 R445.2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 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目前有关脊髓损伤评价和治疗效果验证主要依靠临床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功能影像学标准。

脊髓损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MRI,但常规MRI结果与功能残疾评价相关性差,与神经病学及组织学损伤程度不相关联,低估了脊髓病变程度,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状态,不能有效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适于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1-2]。

常规MRI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敏感度较低,T2WI显示高信号的患者其病程多为晚期,多提示为不可逆性损伤[3],且往往低估了脊髓损伤的程度,其与脊髓临床功能状态无相关性[4-6],不能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信息。

根据急性脊髓损伤在MRI上的基本表现,Kulkarni等[7]将其分为出血、挫伤和水肿三类,结合MRI表现与患者临床评定做了相关性分析。

Frankel分级标准[8]是评价SCI预后的指标。

MRI上最常见的脊髓外伤表现是脊髓出血和脊髓水肿[9-10]。

脊髓水肿的预后往往较好,脊髓挫伤的预后则较差,而脊髓出血往往为完全性SCI,预后很差[11-14]。

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脊髓损伤的情况,检测出脊髓内有无出血,对患者的预后评价非常重要。

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第一作者:雷蕊艳(1991-04),女,在读研究生,CT-MRI脊髓损伤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横贯性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发生障碍[1],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以颈髓损伤最严重。

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尤为重要。

脊髓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车祸发生率逐年增高,造成的急性颈髓损伤(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患者也越来越多。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以脊髓型最为严重,近年来由于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的普及,颈椎病逐渐趋于年轻化。

对于脊髓损伤常规首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但常规MRI结果往往低估了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走形及状态,不能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能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2-3]。

常规MRI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敏感性较低,T2WI表现为高信号时常为晚期,且多不可逆[4],往往低估了脊髓损伤的程度,其与临床功能状态无相关性[5-7],不能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信息。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能定性、定量的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形方向,反映脊髓x纤维束功能的完整性。

而合成的(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更是能三维立体的反映损伤纤维束的走形、受压及断裂情况[8]。

弥散是指水分子的布朗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反映水分子的扩散情况,提供组织的空间结构信息及病理基础。

DTI是在DWI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是在自旋回波序列的基础上,将敏感梯度场施加在互相垂直的X、Y、Z轴三个方向上,其至少要在6个不同非共线方向上施加敏感梯度场,继而得到每个体素的有效张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颈髓损伤及评估预后中的研究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颈髓损伤及评估预后中的研究

·47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R. 2023, Vol.21, No.03 Total No.161【第一作者】谢 强,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颅脑创伤。

E-mail:******************【通讯作者】谢 强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the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3月 第21卷 第03期 总第161期生成神经纤维束追踪图像。

纤维示踪参数:轨道角31°,FA阈值0.20,轨道角超过31°的纤维束将自动舍弃;同时设置追踪后的纤维长度<50 mm的自动舍弃。

1.2.3 图像后处理 采用Syngo.Via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影像重建,并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采用盲法完成测量,最终取两者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分析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病灶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

(2)统计分析研究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9]。

ASIA感觉评分:主要根据上肢左右两侧感觉平面及关键点的轻触觉和针刺痛觉进行评分,包括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C4肩锁关节顶部、C5肘窝前外侧、C6拇指、C7中指、C8小指、T1肘前窝内侧,T2腋窝顶部,采用3级(0~2分)评分,总分72分。

ASIA运动评分:主要根据上肢左右两侧运动平面及代表肌肉肌力进行评分,包括C5肱二头肌、C6桡侧伸腕肌、C7三头肌、C8食指固有伸肌、T1小指外展肌,采用5级(1~5分)评分,总分50分。

(3)统计分析不同ASIA分级ADC值、FA值、ASIA上肢感觉运动评分。

(4)统计分析颈髓损伤患者ADC、FA值与ASIA感觉运动评分相关性。

(5)根据治疗3个月后ASIA分级改善至少1级将研究组分为改善组和未改善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ADC、FA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常人DTT
• 正常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主要分为三类: • 连合纤维(commisural fibers):是连接两侧 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如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左右走行在DEC图显示为红色。 •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是联系同侧半 球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如扣带束(cingulate tract),前后走行在DEC图显示为绿色。 •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联系大脑皮 层和皮层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绝大部分经 过内囊,如椎体束(pyramidal tract),上下走 行在DEC图显示为蓝色。
脑梗塞病例
• 患 者:女性 71岁 右利手 • 主 诉: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力弱半月余, 加重1天 • 现病史:患者缘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 现右侧肢体麻木、力弱,伴头昏、耳鸣,上述 症状反复发作,轻重不一,每次持续约1~5分 钟不等 。 • 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 右侧肢体肌张力较高,上肢肌力IV+,下肢肌 力IV-。
肿瘤患者常规MR检查影像
T1WI
T2WI
DTI影像
FA
DWI
ADC
DEC
DTI测量结果
• 肿瘤灶: • So: 3149.00 - 3521.00 (3334.85/78.22) • FA: 0.07 - 0.40 (0.21/0.07) • ADC(x1k): 1.11 - 1.29 (1.20/0.04) • 小脑白质: • So: 1707.00 - 2266.00 (1986.43/125.97) • FA: 0.10 - 0.39 (0.21/0.06) • ADC(x1k): 0.60 - 0.77 (0.68/0.04) • 胼胝体: • So: 1125.00 - 1324.00 (1192.71/59.92) • FA: 0.64 - 0.77 (0.72/0.04) • ADC(x1k): 0.75 - 0.84 (0.80/0.04)

弥散张量成像预测3D打印支架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弥散张量成像预测3D打印支架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弥散张量成像预测3D 打E 卩支架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研究原著•刘晓银1匕 钟 琳彳,郑博铁魏 攀5,代 晨2,胡良聪6,王甜甜6,梁小龙?,张 赛2,王晓丽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30007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天津市300162; 3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101; °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404; 5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100; 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 7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DOI:10.3969/j.issn.2095-4344.2297 ORCID: 0000-0001-9409-4201(^晓银)文章快速阅读:文章特点一(4)弥it 孤量成像可监测组织(2)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直观地追踪(3)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预 和细胞中水分子扩散,在一脊损伤处的神经纤维束,清晰地观察测3D 打印胶原/丝素蛋白支 定程度上弥补MRI 的不足,轴突束的损伤.结合定量弥散张量成像 架在眷甌损伤后运动功能恢 现在已成为神经彩像学领 扫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有效显示 复中的作用,探讨运动功能与域检查诊断的重対段; ................ '出眷髓损伤处神经纤维的变化;弥散张董成像之间的相关性..假手术组:農板切除。

模型组:单纯脊髓损伤.普通支架组:■ 脊髓损伤+普通胶原/丝素支架.3D 打印支架组:. 脊损伤+3D 打印胶原/丝素支架.s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运动功熊评估相关性 分析向性数各异融(4陡模后8周的BBB评分;(2陡模后8周的斜坡 角厘;(3陡模后8周的运动 诱发电位的振幅;(4)造模后8周的运动 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文题释义:分数各向异性:通常用于提供关于推断组织特征和组织生理状态的定量信息,反映扩散的各向异性。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张兴海;左楠;赵德强【摘要】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 HICH)后皮质脊髓束( CST)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64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检测。

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

随后对患者进行肌力测定,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部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肌力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为98.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8%;出院3个月后,DTI检查FA值>0.8的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入院时,且3个月后患者的平均FA值为0.83±0.47,显著低于入院时,但ADC比率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0.8的患者上、下肢肌力显著高于FA值<0.8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6(028)016【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高血压性脑出血;皮质脊髓束损伤【作者】张兴海;左楠;赵德强【作者单位】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铁岭 112000;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铁岭 112000;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铁岭 1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743.34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病残率[1]。

早期对HICH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弥散张量成像是常规磁共振(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技术,能有效反映患者脑解剖结构信息,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陈蕾,刘国利,王大维,陈延杰【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作为病例组进行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 DTT)。

结果:对照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 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

脊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 mm2/s,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DTI较常规MRI成像能更早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及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脊髓损伤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spinal cord injury diagnosisCHEN Lei1, LIU Guo li2, WANG Da wei2, CHEN Yan jie2(1.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partment,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16;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hangchun Communicable Disease Hospital, Changchun 13012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spinal cord injury diagnosis. Methods: Conventional cerv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anning and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ere performed on 54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42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as a healthy control group.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were measured, 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 (DTT) was show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The average ADC value is(830.34±215.86)×106 mm2/s, the average FA value is (536.03±40.00) ×10 3 in control group; in contrast the average ADC value is(1 107.60±47.55)×106 mm2/s,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and the average FA value is (425.91 ±59.48)×10 3 ,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Conclusion: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can show the injury in the spinalcord at earlier stage. ADC value, FA value and DTT are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the early detection of micro structure of spinal cord injury.[KEY WORDS]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20~40)/100万,早期检测脊髓损伤及其程度,了解轴突损伤再生及再髓鞘化过程,对于脊髓损伤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低估了脊髓损伤的程度[1],不能准确评估脊髓的功能状态。

目前有关脊髓评价和治疗效果验证主要依靠临床的主观评价,其评价缺乏客观的功能影像学标准。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技术利用多个不同方向的扩散敏感梯度对水分子的扩散方向性进行量化,已成功的应用于脑组织微观结构改变的定量分析及神经纤维束成像。

DTI能够反映脊髓中的水分子扩散各向异向性的改变,从而显示脊髓的细微病理生理变化[2]。

脊髓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持续的压迫造成脊髓慢性受压和缺损,近期脊髓的脱髓鞘、神经元坏死和液化囊变等。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群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项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通过对脊髓损伤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分析,探讨DTI对脊髓损伤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7岁。

所有志愿者主诉皆无身体不适,均无神经系统疾患,经神经科医生及MRI检查证实无颈椎病改变。

选择颈椎病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缓慢进行性双上肢麻木、疼痛、无力,少数患者出现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不完全性痉挛性瘫、肌张力增强、肌力减弱等病理反射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排除肩周炎及脊髓肿瘤等其他疾患。

1.2 方法1.2.1 常规MRI扫描 MRI检查设备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Achieva 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机,梯度场切换率为150 mT/m·ms。

梯度场强度30 mT/m,线圈采用4通道全脊柱线圈,并配备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常规行矢状位T1WI,T2WI和横轴位T2WI扫描,T1WI和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1WI:TR=500 ms,TE=15 ms;T2WI:TR=4 800 ms, TE=120 ms,层厚3 mm,间距3 mm,矩阵256×256,采集次数为3次。

1.2.2 DTI成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进行脊柱矢状面扫描,扫描范围上方达延髓,最下方包括C7椎体下缘。

扩散敏感梯度取6个方向,磁敏感加权系数b=0,800 s/mm2,矩阵128×128,层厚3 mm,层间距为0,层数18层。

1.2.3 数据和图像处理将上述DTI图像传至philips工作站后处理,得到受检者的ADC图及FA图,分别记录ADC值, FA值,使用Diffusion registration软件对DTI原始数据进行校正,Fiber tracking软件对对受检者行DTT成像,所有数据采用SPSS11.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2.1 正常脊髓DTI的检测结果正常MRI序列显示颈髓形态信号正常,脊髓及DTI在ADC图上呈均匀等信号,脑脊液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脊髓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脑脊液为低信号,DTT图可连续均匀显示脊髓走行方向及分布情况。

分别以C3/4,C4/5,C5/6三个脊髓节段测量,其中C3/4水平 ADC值为(845.65±77.61)×106 mm2/s,C4/5水平ADC值为(806.90±63.35)×106 mm2/s,C5/6水平ADC值为(838.48±74.90)×106 mm2/s,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 mm2/s;C3/4水平 FA值为(513.65±40.41)×103,C4/5水平FA值为(526.17±36.35)×103,C5/6水平ADC值为(568.26±43.23)×10 3 ,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

原始图像经工作站重建显示脊髓白质纤维束。

2.2 病例组的常规MRI及DTI成像检测结果病例组经常规MRI成像显示12例T2WI为高信号(23 %)列为A组,其脊髓T2WI异常高信号处其中C3/4水平 ADC值为(1 043.88±31.45)×106 mm2/s,C4/5水平ADC值为(1 084.57±55.32)×106 mm2/s,C5/6水平ADC值为(1 194.37±55.87)×106 mm2/s,平均ADC值为(1 107.60±47.55)×106 mm2/s,较正常平均ADC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节段C3/4水平 FA值为(414.68±66.61)×103,C4/5水平FA值为(507.04±34.71)×103,C5/6水平ADC 值为(356.00±77.12)×10 3 ,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FA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