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管事,领导是管人

合集下载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力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力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力是做正确的事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讲一个观点,那就是有必要区分企业管理与企业家精神,区分管理者与企业家,区分管理教育与创业教育。

在我们重视企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在我们鼓励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同时,更要推崇优秀企业家。

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起源于美国。

二次大战前成立的学院多数叫“商学院”(business school)。

二次大战后成立的学院多数叫“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

在中国,八十年代成立的学院多叫“管理学院”,近年来成立的学院多叫“商学院”。

无论叫什么,关键词是“管理”,使命是企业管理教育。

近些年来全球的工商管理教育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概念的延伸。

第一个延伸是从管理(management)到领导力(leadership)。

管理与领导力相关,但有不同。

对两者差别的一个经典解读是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的:“Management is doing things right; leadership is doing the rightthings。

”他的意思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力是做正确的事。

根据他的这个解读,管理更多的是有效率地执行,而领导力更多的是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方案。

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力教育就是侧重于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的教育。

第二个延伸是从企业管理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管理与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既相关也有不同。

如果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那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做新的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用新的方式做事。

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永远同创新连在一起,而管理则不一定。

因此,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教育超出传统的管理教育的范畴。

从经验上看,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未必是一个好的创业者,也不一定具备企业家精神。

因为把企业管好,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有所创新。

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并不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上,而是要创造出与前人不同的产品或生产过程,因此一个好的创业者也未必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

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

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

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作者:范潇天来源:《祖国》2019年第15期当今不是一个人能够撑起一片天的时代,市场竞争、职场竞争等等已经把团队的重要性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在竞争中,团队的力量大大超乎个人力量,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组建或指挥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成为当代成功人士的象征。

①而组建和指挥团队,就需要管理。

管理是一种决策,是将理论变为常识,落实到现实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管理好队伍并带好队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企业是变化的,人事是流动的。

培养团队,是内部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团队不壮大,那么企业的任何战略都无法实现。

②一、管人和管事机构的管理是对人和事的管理,不管在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领导者所要面对的,无外乎人和事。

无人就无事,管人与管事相互联系。

管事是目的,管人是手段,目的是根本,机构看重的是做事。

(一)管事,就是指管理者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人去执行。

企业的战略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整体目标要求,具体战略实施要寻求可行措施分解进行。

(二)管人是指领导者对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员进行管理,通过监督考核等手段,促进员工认真履职、尽责办事,并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核心是选人、用人、留人,保证信息通畅,减少部门扯皮。

(三)一个组织中的员工可以分为管人者和管事者两大类。

管人者是指那些长期与人打交道的管理人员,或者是处于管理职位的部门领导等。

管事者是指在实际中进行操作,执行决策的人员。

通常情况下,管事者比管人者多。

③初级管理者以管事为主,管人为辅。

级别越高,管人的比重就越大,到高层,绝大多数时间都应该是管人,只有少数时间做事。

管人者与管事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管事者要将执行人的执行情况准确反馈给管人者,当最高领导的理念与企业实际不符或与各级负责人——即管事者之间发生分歧时,要通过协商、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和矛盾。

并且为了确保企业理念的一致性,领导者还要敢于打破层级概念,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对企业里各种异常的声音进行纠正。

管理的常识-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常识-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都知道,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

所以我们有时会慨叹人和人的不同,其实管理的奥妙正在于此。

同样的人、同样的资源,交由不同的管理者来运作,结果会相差很远。

所以,如果想提升管理绩效,就需要对于人、物、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领导常会说“把人给我管住”,因为从日常的经验来说,管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管人理事”。

这个定义被很多人不断地强化,结果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对于人的工作,管理最大的困难也就变成了琢磨人的困难。

更多的人还会确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

但是,事实真的就如此吗?中国企业中的人,如果从投入工作的时间来说,很多人会超过10个小时。

但是从产出的结果来看,这10个小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

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员工的基本素质不够高,又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需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300年的历程,这两个原因或许我可以接受,但是并不完全同意。

我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咨询行业流行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咨询顾问到一家公司去,老板非常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帮助我培训员工,因为他们笨得像猪一样,我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懂。

”接下来这个顾问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却对顾问讲:“你快去培训我们老板吧,他讲得全是鸟语,我们根本听不懂。

”这故事讲的几乎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况,老板和员工根本无法对话。

管理者有时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且富有深度,但是管理是要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的。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管理者每日忙于决定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下属应该做什么,对于每一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却从来不做分析、不做安排,结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凭着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凭着自己对于企业的热情和责任在工作,出现的工作结果就很难符合标准。

管理只在管3件事:管人、管物、管事

管理只在管3件事:管人、管物、管事

管理只在管3件事:管人、管物、管事管理是企业界人人朗朗上口的名词,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管理在管什么吗?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管企业内部的事,目的是要得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 赚到最多的钱,用最低的成本支出。

换句话说,管理就是从企业内部的运作中,做到获利极大化!而管理要怎么做呢?说穿了管理只在管3件事:管人、管物、管事,透过这3件事的最佳化,得到最高的效率,赚到最多的钱!一、管人是管理的首要课题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人组成,把人管好,让人能把事情做好,就是管人的真谛。

管人又可分为3 个层面:选对人、用对人、管对人。

组织中的人一定要是对的人与好的人,对的人才能做出好事。

如果组织中有不对的人,工作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管理一定要先选人,检查组织中是否有不称职的人,换掉这些人,再选择对的人替补,一定要让组织中都是好的人,能做事的人,管理才会发生效益。

管人的第二步是用对人,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

细心的人,做耐烦的事;积极进取的人,做开创的事;保守的人,做守成的事;有创意的人,做创新的事;可以带人的人,要做小主管,赋予带团队之责。

把每一个人都放在对的位置上,给对的工作。

管人的第三步是管对人,用正确的方法管理人。

管人的方法有千百种:单纯听话的人,要直接下命令,指挥做事;爱面子的人,要委婉沟通,循循善诱;能力弱的人,要训练补强,用心培养;能力强的人,要给予空间,让他放手发挥;能独当一面的人,要充分授权,让他带领团队;注重物质的人,要以金钱诱导;喜欢自我实现的人,要强调理想愿景……。

管人的方法要因人而异,适用其人。

二、管理的第二件事是管物物指的是资源、企业经营,组织运作一定要动用到资源。

管理的真谛就是善用「人」及「物」的搭配、运作去完成某一件事,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这就代表最高的效率。

三、管理的第三件事就是做对事,也就是执行执行要讲究流程与方法,要怎么做事,用什么方法?要经过什么流程,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每一个人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在不一样的方法中,总会有一种最高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管理学中称为最佳实务(best practice),而透过最佳实务,结合完成的工作流程就是所谓的SOP (标准作业流程)。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如何去定义管理,很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认为一些有效的管理,在别人看来,可能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甚至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实,管理没有固定的一个公式,只要对企业有利,就是好的管理。

如果说管理难,它真的很难;如果说管理简单,它又真的很简单。

什么叫管理?学过相关管理课程的人,都知道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管理就是机构内人与资源的结合,去实现目标、共同工作的过程。

其实大家未必真正理解它。

01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是一种决策。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成员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中,有三个词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第一个词,比如有人说,他的成员非常不错,很有“悟性”。

第二个词,人们常说,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

第三个词,“揣摩”。

悟也好,领会也好,揣摩也好,只能说明你指令不清。

因为你指令不清,成员才会这么去做。

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事情。

如果想知道公司的管理状态,可以去问上下两个岗位的人。

比如先找人力资源总监,问他在岗位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然后去找人力资源经理,也问这三件事。

如果两个人所说的一致,那么人力资源总监是合格的。

上下岗位做共同的事情,在很多公司是做不到的。

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02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把管理称之为一门学问,理论要变为常识。

很多人拥有知识,但没有学问。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知道的只是知识和概念,并不知道学问。

有规律的认知,会举一反三,能解决问题才是学问。

每个学科都有它的规律,管理的规律是,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

作为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股东的投资亏损,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不管你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们需要同时关注管理人员和管理流程,以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和良好发展。

以下是我对于领导如何管人和管事的一些建议。

管人方面,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而有效地管理下属。

首先,我们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使命,并向下属明确传达。

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激发下属的动力和积极性。

我们还应该了解每个下属的能力、兴趣和潜力,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团队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和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另外,我们也要注重团队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为表现出色的下属提供合适的奖励,同时也要关注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及时做出调整和解决。

在管事方面,领导需要关注和优化组织的流程和规范。

首先,我们要对组织的流程和规范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然后,我们要明确责任和权限,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流程,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和工作规范。

同时,我们要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对表现优秀和有改进空间的地方进行鼓励和指导。

另外,我们也要注重引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提高工作的效能和水平,不断优化和完善组织的流程和规范。

除了管人和管事,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学习。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带领团队。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同时,我们要持续关注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思维和决策方式。

作为领导者,我们还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帮助下属提升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组织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管理人员和管理流程方面都需要注重。

我们要善于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和流程,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优化和完善组织的规范和流程。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和良好发展。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培养团队及人才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培养团队及人才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培养团队及人才第一篇、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培养团队及人才1、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事,其中管“事”也是通过管“人”来实现的,所以归根结底,管理的中心是“人”。

任何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都必须以企业里“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才能取得应有的预期效果,否则都会沦为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而“人”却是最不确定性的因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已经充分意识到人性是由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的,只有首先满足那些基本的需求,人性的发展面才能逐步展现。

人性化管理并不是盲目的“表扬、鼓励、赞美、关心”等,人性化管理本身没有错,管理一定要要人性化为基础,但人性是什么,却是不确定的。

在管理中,我们既要进行以“仁爱”为中心的恩情管理,关心员工、赞美员工,又要设计科学的制度,进行以“法治”为中心的威严管理,对员工的不良行为、错误决不姑息,无情管理、严格处罚、以儆效尤。

两者相结合才能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团队。

2、知人善任的“人才措施”要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封闭僵化的用人机制,而着手建立一个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开放式流动体系。

只有在这样的体系中,员工才会努力进取,企业才会充满活力。

而要想要做到知人善任,需要了解员工以下情况:•他是谁?——了解下属的基本情况;•他想要什么?——了解下属的愿望和动机;•他能做什么?——了解下属的特殊的才智;只有了解之后,才可能做到知人善任。

3、内外关系的“管理修炼”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中决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视民如草芥,而应以诚示人,以情化人,以善养人,这样的管理才是得人心的管理。

领导要勤于思考,思考团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勤于思考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勤于思考团队改革、发展、稳定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勤于思考和善于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管理是管理人还是管理事

管理是管理人还是管理事

低风险、常规;这是需要授权的低风险、非常规;应该授权常规、高风险:授权的前提做好监督非常规、高风险:不能授权1授权之前先授责2监督的范围有多大,授权的范围就有多大开会是为了更好的打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管理始终为经营让路并不是要放弃所有的管理。

开会不是在阻碍着我们经营,要为了让经营变得更好。

管理是管理人,还是管理事?所有的管理围绕着事展开通过人、财、物来管理事,是资源。

人喜欢被尊重、人喜欢被理解、人不喜欢被别人管。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事,领导人。

管好5件事:计划管理:解决目标与资源匹配的问题,目标解决方向一致,资源确保结果达成!一个公司目标不一致的浪费是公司里面最严重的浪费,目标要与环境产生互动,环境变化,目标变化。

如果资源过多成为浪费,如果资源过少成为空想。

计划管理解决企业三对矛盾长期VS短期稳定VS变化效益VS效率高层关注战略性目标,长期、变化,让企业更有未来,应对市场变化,更有竞争力。

中层关注:稳定、效率,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功能性目标。

组织中人员成长比较慢通常都是中层的问题。

中层更应该关注人才培养。

高层在关注明天的发展,中层在制定今天的计划,基层在执行昨天的决定。

基层更关注效益,操作性的目标。

基层关注的是短期、效益。

成本、质量。

计划有效的执行:下达要正式:公司越正式,员工越重视,签订绩效管理合同,要有仪式感。

方法要创新:放弃过去的做法,想到新的方法。

支持要到位:资源要到位,向上司找到更多的资源。

流程管理:解决人员与事情匹配的问题要把说的变成做的唯一的路径就是流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书籍:流程再造组织管理:解决权力与责任匹配的问题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唯有与众不同,才会情有独钟。

一家公司的战略不是老板脑子里的想法,而是每个员工的做法。

核心能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具备核心能力不代表在市场上有核心竞争力。

为目标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组织能力就叫核心竞争力。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中国式管理究其实是人情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建立柔性、和谐的气氛,最大程度地激发被管理者的热情与忠诚。

但既然是人情化管理,被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不接受或不报答管理者的人情,因此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动权掌握在被管理者手中,是一种管理者丧失了主动权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模式在中国企业界大受欢迎。

但在轰轰烈烈地上马各种流程与模式后,管理者们发现收效甚微。

再进一步地,他们发现西方的思想与模式不符合中国管理界的现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完全摈弃中国式管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

本书作者一直活跃在管理咨询一线,观察过数百家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致力于解决“中西方管理如何进行融合”这一难题。

他没有采用“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等模糊的主张,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人、事分离”“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纵向管人,横向管事”。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其核心在于将企业的事情从领导的权力中分离出来,用流程化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将领导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流程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去。

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避免了相互干扰,提升了效率。

这种模式已通过了近200家企业的实践,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精益管理与日本文化2008年11月16日,我率中山大学总裁班学员赴日考察精益管理。

一路上,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管理模式与文化习性的关联。

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不难理解,也不难掌握。

但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很不理想呢?有的企业应用了精益管理,业绩得到了一定改善,人员却大量流失,最终业绩还是下滑;有的企业应用了精益管理,也像以前上马ISO一样,热闹一阵,最后不了了之,成为面子工程。

对日本的考察,特别是对日本人生活习惯的考察,让我们找到了精益管理在国内企业难以扎根的根源:人的习性。

日本人的生活是精益的,或者说,他们过着一种精益生活。

生活当中,日本人特别强调节约,杜绝浪费,那精心制作、份量精确的日式料理,让你品尝到什么叫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管人还是管事?目标还是责任?

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管人还是管事?目标还是责任?

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管人还是管事?目标还是责任?管理和领导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也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做一个粗暴的定义,可能不准确,但是便于我们理解。

我们不妨认为,领导是创造和引领目标,管理是实现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展开下面的讨论。

我们通常认为,管理,管的是人和事,事情是人做的,所以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人。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管理的核心是责任。

这些理解都很有道理,但我更喜欢刘澜老师的说法,他说管理管的是关系。

换成我的理解就是,管理的核心是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从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核心以及如何做好管理中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说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管理的本质是责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管理?按照德鲁克和马奇等大师中的大师的观点,我们可以把管理总结为实现未来目标的活动。

而我们通常说的管理指的是一般的管理,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供应链这类“特殊的管理”。

在这个语境下,有道君认为管理就是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

•那什么是管理者呢?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管理者是有下属的人,另一派认为管理者是有责任的人。

哪一个定义更有效呢?刘澜老师的观点是,将管理者定义为“有责任的人”对实际工作更有帮助,原因有三个:一是强调结果而非过程,有下属是承担责任的结果,有一些管理者并没有下属。

二是强调整体而是个人,有责任强调的是对整体负责,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整体上,因此,更好。

三是强调关系而非权力,职位代表的是权力,管理工作中很多时候靠权力是无效的,作为关系的责任更符合实际情况。

知道了管理者的核心是责任,那么管理者有哪些责任呢?•管理者的三类责任现在,我们把管理和管理者两个定义放在一起,可以推论出来管理者有三类责任:第一,管理者要对目标和成果负责,这一点显而易见。

第二,管理者要对整体负责,自己的成果要符合更大一级组织的整体利益;第三,管理者要对他人负责,管理者为了取得自己的成果,需要关注他人的贡献。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所以,一个企业变革真要成功,老板一定要介入,介入什么呢?不是介入流程探讨,不是介入表格制定,而是介入对领导权力的限制。你出面才限制得了,你不出面,仅仅是那个流程限制不了谁。所以,变革要成功,要有人保驾护航,这个人是老板。当然,也包括高管。
老板和高管在理念上要统一,要同心同德,为变革扫平障碍。当下面那些经理们、主管们动不动就违反流程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你们要懂得新的游戏规则——流程大过总经理,这就是新的游戏规则。
其实,只要用人情管理的方式管事情,再会做事的人也会不认真做,因为没有真正的压力,谁愿意辛苦做事?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任何人只要做点事就认为对得起你老板了。这是正常心理。
也有些职业经理人,以为制度能解决一切,结果搞得企业制度不少,人心失控,处罚满天飞,人员猛流失,高傲的职业经理人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在以为制度万能。
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所以称之为始皇帝。他的统一离不开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严酷的法制,才为秦时期的秦国国君有一位哥哥,这位国君的哥哥是员虎将,同时兼任着太子的师傅,后来年幼的太子任性打死了几个百姓,按律当割去太子师傅的鼻子,但太子的师傅、国君唯一的亲哥哥希望商鞅砍掉自己的手臂,也不要割去鼻子,因为这是对他极大的侮辱。但商鞅毫不留情地割去了国君哥哥的鼻子,可见商鞅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人。
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法不诛心。就是再强大的法律,在人心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人心不是靠制度能治住的。
其实,西方式管理也并不是纯粹的制度管理,西方人的心是靠宗教来管住的,宗教并不属于制度的范畴,它只是一种信念。正因为有了宗教信念做基础,人心靠信念的力量得到统一和控制,制度才能在西方的各项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人宗教对人心的管控和制度对事务的管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显而易见的是,西方人的制度管理也没有“化”到人心的领域,制度也没有“化”到管人的各个领域。

管理-管人、管事

管理-管人、管事

总结: 用法家的思想去“管人” 用儒家的思想去“管理人” 注:管人 管理人
管事:
一、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 事无大小,小事作好了也就成了大事。 管事管到点子上。 不要大包大拿。 适当的放一些权给你的下属。 二、就像是做饭,要稳火慢炖,否则就会办杂。
管自己: 管自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虽然不 雅观,但他却真正道出了管理的真谛,人们常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就要处处起到表帅的作用:领导人就注定是受苦 人,管理者必定先管好自己。 领导者就是领头雁,走错了方向就带坏了队伍。 要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榜样,我有责任作好。 管好自己——理顺别人!!!!
管理——管人、管事、管自己 管人、管事、 管理 管人
杰克
引言:
引用我的董事长的一句话: 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理顺 别人
管人: 管人:
一、你说和并不一定都有是圣经,下级也不会永远是 信徒。 二、只有你看着别人顺眼时,别人才看着你顺眼。 三、言必行,行必果。 有时一句小小的安慰会让下属觉得你是多么有人情味 儿。 下属就是我们的顾客,微笑待客是最基本的常识,谁 也不愿意到服务差的商店去买东西。 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圣者,尊敬是靠让人折服的能力 来确立的,如果让下属在你面前胆战心惊,你就是一 个最失败的管理者。 惩罚虽是最有效的手段,但你见过哪个CEO总是罚别 人的款,撤下属的职。 下属被开除了,就等于管理者给自己狠狠的一记耳光。 人无完人,取其长用之、避其短弃之。

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

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

论坛管理中的管人和管事文/范潇天当今不是一个人能够撑起一片天的时代,市场竞争、职场竞争等等已经把团队的重要性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在竞争中,团队的力量大大超乎个人力量,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组建或指挥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成为当代成功人士的象征。

①而组建和指挥团队,就需要管理。

管理是一种决策,是将理论变为常识,落实到现实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管理好队伍并带好队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企业是变化的,人事是流动的。

培养团队,是内部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团队不壮大,那么企业的任何战略都无法实现。

②一、管人和管事机构的管理是对人和事的管理,不管在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领导者所要面对的,无外乎人和事。

无人就无事,管人与管事相互联系。

管事是目的,管人是手段,目的是根本,机构看重的是做事。

(一)管事,就是指管理者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人去执行。

企业的战略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整体目标要求,具体战略实施要寻求可行措施分解进行。

(二)管人是指领导者对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员进行管理,通过监督考核等手段,促进员工认真履职、尽责办事,并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核心是选人、用人、留人,保证信息通畅,减少部门扯皮。

(三)一个组织中的员工可以分为管人者和管事者两大类。

管人者是指那些长期与人打交道的管理人员,或者是处于管理职位的部门领导等。

管事者是指在实际中进行操作,执行决策的人员。

通常情况下,管事者比管人者多。

③初级管理者以管事为主,管人为辅。

级别越高,管人的比重就越大,到高层,绝大多数时间都应该是管人,只有少数时间做事。

管人者与管事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管事者要将执行人的执行情况准确反馈给管人者,当最高领导的理念与企业实际不符或与各级负责人———即管事者之间发生分歧时,要通过协商、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和矛盾。

并且为了确保企业理念的一致性,领导者还要敢于打破层级概念,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对企业里各种异常的声音进行纠正。

企业管理制度管人 管事

企业管理制度管人 管事

企业管理制度管人管事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而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而其中的“管人”和“管事”是指企业管理制度对员工和工作进行管理。

“管人”主要是通过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确保员工遵守企业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制定考勤制度、离职制度等,来规范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表现。

“管事”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

例如,制定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来规范工作的执行和达成预期的结果。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能够实现对员工和工作的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都知道,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

所以我们有时会慨叹人和人的不一样,其实管理的奥妙正在于此,同样的人,同样的资源,交由不同的管理者来运作,结果会相差很远。

所以,如果想提升管理绩效,就需要对于人、物、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领导常会说“把人给我管住”,因为从日常的经验来说,管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管人理事”。

这个定义被很多人不断地强化,结果,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对于人的工作,管理最大的困难也就变成了琢磨人的困难。

更多的人还会确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

但是,事实真的就如此吗?中国企业中的人,如果从投入工作的时间来说,很多人会超过10个小时。

但是从产出的结果来看,这10个小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

有人告诉我说是员工的基本素质不够高,又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需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300年的历程,这两个原因或许我可以接受,但是也并不完全同意。

我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咨询行业流行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咨询顾问到一家公司去,老板非常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帮助我培训员工,因为他们笨得像猪一样,我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

”接下来这个顾问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们却对顾问讲:“你快去培训我们老板吧,他讲得全是鸟语,我们根本听不懂。

”这里讲的几乎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况,老板和员工根本无法对话。

管理者有时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且富有深度,但是管理是要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的。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管理者每日忙于决定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下属应该做什么,对于每一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却从来不作分析,不作安排,结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凭着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凭着自己对于企业的热情和责任在工作,出现的工作结果就很难符合标准。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领导对人和事的处理上。

人情化管理强调主观感受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制度化管理则强调规范和程序的重要性。

在领导过程中,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人情化管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领导在人情化管理中,更注重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通过关怀与鼓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情化管理所强调的情感交流对于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关注和解决员工的个人问题和需求,领导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然而,仅依赖人情化管理无法解决所有管理问题。

领导还需要运用制度化管理来确保规则的执行和组织的稳定运作。

制度化管理通过建立明确的规范和程序,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对人和事的规范化处理,通过制度的强制力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和保障组织的利益。

在实际管理中,领导需要综合运用人情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灵活处理不同的情况。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领导可以通过人情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信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而在工作流程和事务管理中,领导则需要借助制度化管理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组织的稳定运作。

例如,在团队建设时,领导可以通过人情化管理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领导可以主动关心团队成员的心理需求,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而在工作任务分配和执行过程中,领导则需要运用制度化管理来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

领导可以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明确任务的责任与权利。

通过有序的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总之,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在领导管人和流程管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领导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管理方式,既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又强调规范和程序的执行。

有效管理的三要素

有效管理的三要素

一、“领导管人,流程管事”:通过“横向控制法”来解决团队分工、协作问题只靠领导做管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但领导做管理往往粗放。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减少对领导的依赖,让员工互相管理,这是彻底解决工厂管理失控的必由之路。

工厂的管理要少靠行政命令,多靠流程推动,因为工厂的事情是横向发生的。

从采购物料到物料入库,到车间领料、生产、入库,再到仓库出货,说到底就是物的流动过程。

采购、车间、仓库是平行单位、平级部门,采购员不是仓库的领导,仓管员也不是车间的领导,物料是在平行部门之间流动的,事情是在平行部门之间发生的。

如果仅靠领导来控制每个订单从头到尾的实现过程,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因为领导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清楚工厂的所有环节,更不可能管好工厂的所有部门。

所以,要懂得在平行部门之间建立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管理,对工作互相较真、互相竞争、互相推动,唯有如此,领导才会从事中解脱出来,重点做好管人工作。

企业要做好控制就要懂得权力的横向分配,即在平行部门之间对权力进行分配,这种制约是横向的,它制约的是事而不是人,平级部门拥有管事权却无管人权。

所以,要发挥职能部门的管事作用。

事情不要依赖领导来管,而应该顺着人们做事的流程靠前后工序来管,让做事时挨得最近的前后两个岗位相互制约,让平行部门之间相互制约。

这就是欧博的“横向控制法”的核心思想。

案例:“横向控制法”让订单非生产处理时间大大缩短(中山BL门业有限公司)1、问题点2008年11月底,欧博老师在该公司清理延期订单时,发现延期订单是越来越多。

订单处理周期(即从接单到出货)一般为7~9天,而现在从业务接单到投入生产前这段过程就用了4~5天,这样,留给车间生产的时间只有2~4天了,导致车间无法进行产前准备,接单就做,每天匆忙赶货,效率低下。

更为离奇的是,有些客户的订单尚未到达车间,就已经到了交货日期。

造成订单严重延期的原因如下:(1)、业务部下单信息不准确,下到PMC(计划物控)部后又经常出现变更订单的情况。

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既要控制, 又要有弹性,两难境地是管理的常态。管理 没有对与错,只有利弊的选择。
原则一: 积极的东西是从上往下走、消极的东西是 从下往上走。 原则二: 不以自己的喜好来用人。 原则三: 不带情绪来处理问题。 原则四: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原则一:
积极的东西是从上往下走、消极的东西是从下往上走
因此,在想一定是从下往上走。如果这一原则 反过来,结果将不堪设想。
原则二: 不以自己的喜好来用人
做管理,不是个人的行为,管理者要为整个 企业负责、部门负责、结果负责,因此就必须遵 循大局原则。 一个能干的人,你可能不喜欢他,但他却能 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一个你很喜欢的人,结果 是往往没有任何作为。 做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你喜不喜欢这个人, 并不重要,重要的企业需不需要这样的人,才是 管理中关键。
原则三: 不带情绪来处理问题
管理的对象就是人和事。 其实,事情是很好做的,但如果把事情的 问题转化成了人的问题,问题就没有底线了。
管事永远是管理的目的,而人却是达成做 事的根本。 因此,在管理者处理事情之前,首先,要 处理人的心情问题。
原则四: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管人和管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管事需要认真,较真; ——而一较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 张,可能迫于无奈,表面上服服帖帖,而私下 顺而不从的事情就会发生……。 因此,领导管人,流程管事,就是一个优 秀管理者所必需掌握的。
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在团队中角色的不同,分工 的不同,导致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同的心态,职位越 高的人,越被人重视的人,他的状态就会越好:反之, 被边缘化的员工,就会永远认为自己是配角,状态也就 会相差甚远。 管理者是一面旗帜,就像打仗一样,不管遇到多少 挫折,还是打了败仗,只要旗帜还在,一切都还有希望。 而打仗的士兵,面对的是要直接去送死(直接面对困 难),难免情绪会有波动,这也是很正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好文!
某公司一名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的角色,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

他说:“总经理从我身旁经过时,总会赞美我扫得真干净”。

且不说各种看法,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真诚的赞美,能激发他人的无限潜能。

管理是被动的,激励是主动的。

管理是别人要求的,激励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却愿意为自己做事。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

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关注就会减少,但事情要做好,必须要面对人。

所以,管理者只是希望做好事情,而领导者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

不会激励员工的上级,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

要想做真正的领导,必须掌握各种激励技巧,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

企业为何要做好激励?
人在不同的环境、年龄、成长阶段、管理层次下有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激励的根源。

没有激励,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

例如,年龄稍大的操作工人,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因此对金钱物质的需求较强,要多用利益驱动;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还要尊重,多用发展前景、个人成长加以激励;而对管理层要用目标激励,对事业基础好的高管要用事业、使命激励等等。

和尚吃肉吗?
一来访者问法师:“大师,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若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法师反问道:“您是开车来的吗?”来访者:“恩”。

法师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

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启示:如果一个人是为自己而做,信念、目标、理想就是最大的动力。

在激励的设计上,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
1、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
4、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胜于一切激励。

如何看待员工追逐利益的现象吗?
对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般认为:第一层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满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一定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

因此,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要跟上。

有一老板向我诉苦说:员工的工资在行业同几乎是最高的,但每次做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最不满意的一项依然是薪酬。

我回复他几点看法:
一、员工对薪酬不满意就如同老板对利润不满足;
二、员工收入再高,也永远不会满意,因为他总希望获得更多。

员工希望收入不断提升无可厚非,但必须以正面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收入,职场要抛弃的5种心理:
1、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得这么少?(很多时候原因在自己)
2、我只做与工资相称的工作(那就永远拿那份工资吧)
3、那是领导想的事(注定永远不能当领导)
4、不是我份内事我不做(下次别想要同事帮忙)
5、我已经很辛苦明天再做吧(往往这一耽误就失去机会)
如果你不满意收入,请照收这三条建议:
1、将你的工资提升30%,然后问自己我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水平,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做到?
2、观察周围的同事或朋友,他们当中有收入高于你30%或以上的,了解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个收入的?(正面思维)
3、如果你觉得自己短期内做不到,调适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工作。

在企业中,计较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员工其实是好员工,可怕的是计较收入却不付出不创造的员工,更可怕的是不计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你要养着他还没有脾气。

对于不计较收入用心做事的员工,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满足他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要。

一老板对大和尚说:“我有一位员工唯利是图,我想炒了他”。

大和尚不答反问道:“你家附近的河有没有发过洪水?”。

老板回答说“有呵”。

大和尚又问道:“那你有没有想过堵死这条河”。

启示:通河道建河堤,可令其自然顺流。

凡人皆有利己心,通心脉建机制,可令人正心顺气,逐己利不损人利,善分利得正力。

新员工分类
A型-鸡肋型:不计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增加企业成本;
B型-索取型:计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损坏团队价值;
C型-交换型: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引导与强化;
D型-雷锋型:不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

不要让雷锋吃亏。

不怕员工计较,就怕不付出还很计较。

而不计较也不付出的员工,同样是一种悲哀。

老板与员工是对立关系吗?
老板与员工是天然的“敌人”:老板要的是利润不断增长,员工要的是工资持续上涨;老板要的是员工拼命干、干出成果,员工想的是少干多拿、责任少福利奖励多;老板希望员工理解企业经营困难,员工希望老板体恤自己生活不易;老板想员工把事情当事业来干,员工只想做完现在的事情、不要加班。

老板是做事业、员工是做事情(深度好文)
有这种感觉,首先来源于思维上的差异,老板是做事业、员工是做事情。

然后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板得到的是未来剩余价值,而员工得到的是当下价值。

如果老板和员工方向不一致,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1、如果老板只想着让公司赚钱:员工就会对公司没有归属感。

2、如果老板只会想办法压榨员工收入:员工就会想办法违规谋取收入。

3、如果老板只会画饼诱惑员工:员工就会想办法另谋高就。

4、如果老板只强调业绩结果:员工就会牺牲公司的未来利益来达成眼前业绩。

一老板对员工说:“我知道你的工资低,公司现在需要更多资金来发展,给你加工资还不现实,我们一起奋斗,未来我们什么都会有的”。

员工回答说:“如果现在不来点现实的,那你要实现公司未来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从现实出发,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那些喜欢画饼的老板要留意了,可以不让员工吃得太饱,但千万不可以饿着肚子。

画饼还要让员工闻到饼香。

老板要问自己这4个问题,员工就怎么对你。

老板要经常问自己:
1.这是谁的企业?——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就自己一个人累;
2.业绩与员工收入是什么关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是大家的;
3.目标管理如何做到位?——要有目标激励机制来保障;
4.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是对自己负责?还是要对全体员工负责?
老板希望员工敬业,但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
1)员工为什么要敬业?敬业能得到什么好处?
2)员工凭什么要敬业?因为又不自己的事业;
3)敬业与个人长短期利益有什么关系?让每个人都清楚敬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4)员工敬业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续的。

老板与员工能不能统一思维、利益关系?
我认为,老板必须先拥有“利他共赢”、“分享事业”的高度与态度。

老板要站高一线先愿意舍,员工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创造。

老板开始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情感,员工则会体恤老板的压力与辛劳。

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俞敏洪曾经说道: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认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凭什么努力工作。

但实际上最后真正在职场取胜的,是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续不懈努力的人。

原因是老板和员工的思维差异:员工希望先得到报酬再工作,老板喜欢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计报酬的人,然后就会重用这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