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宁鸿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画龙点睛的收束
宁老师喜欢把对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一篇课文教学的最后,因此他在教学收束时常常能掀起又一个高潮,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七根火柴》为例,当学生都以为教学接近尾声时,宁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本来思想上已经开始松懈的学生,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展开更为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之后,宁老师又发表了一段饱含激情的演说,使得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①常规训练——3名学生分别朗读一首诗;1名学生讲一个故事;全班学生作摘记,3名学生读记录。
②读课文——共14名学生依座次读完全文。
③创造性复述(以军博讲解员的身份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1名学生发言。
④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并稍作解释——8名学生发言。
⑤讨论用“七根火柴”作标题的好处,以此带动对全文情节、内容的分析——学生发言达56人次。
2.活动的内容包含了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的训练因素。
3.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有课前常规朗诵、故事听写、读课文、创造性复述、重拟标题、讨论等,多达8种,丰富多彩却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
从一些精彩的场面中,我们很容易察觉,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不断在进行着再创造,他们的认知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繁琐的课文分析转化为简单的“游戏”,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长期受到这些思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自学、概括等各方面能力会大大提高,疑问性、独创性、主动性、敏捷性等个性心理素质也会大大加强。
以上是我们对于宁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和介绍。案例的结合,让我们更能体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巧奇妙之处,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帮助。除此之外,宁鸿彬老师最著名的卡片辅助教学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艺术
卡片式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它概括为“以教师、教材、黑板三维一体的中心模式”。然而,宁鸿彬主动地打破这种模式,大胆创新,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推出了卡片辅助教学法,完成了一次教学载体的变革。卡片辅助教学法是变口头讲授形式为文字图形形式辅助教学的直观教学方法。它对于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连续复习和间断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可分可合,能够抽象、能够补充的优点,加上得当的调动,能够达到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平白如话,但内涵丰富、深刻。怎样教读这篇课文,有不少的思路、方法。然而,看过宁老师教学的人,都会为他平中出奇的精巧构思拍案。下面我们欣赏一下他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范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将前四节中8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学生的回答有: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四)提纲挈领的板书
板书设计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宁老师认为语文板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板书,它是课文解说的、高度浓缩的艺术品。他认为课堂上的板书应该是精练的,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切忌烦琐,如果教师板书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精练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在黑板上排列组合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那么,这种用语甚少而容量大的板书,就会做到鲜明醒目,重点突出,以简释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可见,板书力戒烦琐,力求精练,至关重要。他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整个课堂,看过宁老的板书,不得不佩服他提炼的功夫。如《故乡》的板书,只有一个大大的、上顶黑板上沿,下抵黑板下沿的“变”字。一个学生毕业很多年后和宁老重逢,谈话间聊到《故乡》这篇课文,学生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您那个大大的‘变’字。”宁老问他还记得“变”字的含义吗?”学生哈哈一笑说:“宁老师,您还别考我,我当然记得您说过的‘因变思变’啦。”可见宁老师的板书具有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巨大力量。
无论是从标题入手还是从概括入手或是从复述入手,宁老师的切入方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关注点,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为目标,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包袱,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习冲动的。
(二)贯穿始末的训练活动
宁老师的整个课堂很少见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师单边活动,而是贯穿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交流、探讨的多边活动。教师很少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学习知识,把握规律,学会方法。仍以经典教案《七根火柴》为例,主要活动内容:
(一)匠心独运的切入
1.题目入手
(l)另拟题目法。教师请给学生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说出理由。例如上《变色龙》一课,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给课文拟定了这样一些题目:《变化多端的人》、《狡诈多变的警官人》、《两面人》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的题目是很难超越原作的题目的。重拟题目只是一种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手段,学生要在整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才能提出自拟的题目,说明所拟定题目的理由,这正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教师通过学生所拟定的题目和陈述的理由,可以了解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把握,进而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学。这是一举多得的方法。等这一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重新拟定了不少题目,但作者为什么却要用“变色龙”作题目呢?”教学自然而然地导人到精读阶段,而且学生是带着很高的兴致和好奇心投入阅读的。
宁鸿彬把卡片引进语文教学,并加以精巧的改创,彰显了卡片辅助教学的简捷、灵活和形象直观的优势。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在卡片的制作上,材质便宜,绘图纸、卡片用纸当然理想,就是废报纸也可以取而代之。每张卡片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令人醒目的毛笔写上字、词、词组或语文基础知识再把一定数量的卡片分放在盒内,在盒中间分成两格,适于教学活动,盒内的卡片的可随抽、随放,得心应手。课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卡片,必须以学生为本,保证进入全体学生的视域。
3.以上8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学生议论后明确:两种,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4.这两种人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议论后明确: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同。)
5.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正因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誉、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大增。)
(五)精致巧妙的构思
“构思”一词,指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教学是一门艺术,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同样有构思问题。心思运用得巧,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愉快、轻松,教学效率就高。宁老师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学改革中,把相当多的心血倾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以说,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宁老师的教学改革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从上面举过的例子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宁老师设计教学时构思的巧妙了。但是,上面谈到的“巧”,还只局限于局部设计,这里我们要谈的“精致巧妙”则是从整篇课文的设计来体现的。
其次,卡片上又以各种不同的标志,配合课堂丰富多彩的训练。譬如,等待学生理解的内容,卡片上不加任何的标识,而需要学生用例证释义的内容,则于卡片右上角画红色的方块,如果卡片上某个字的正下方标记红点,此字应重点讲解等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1小时后仅能保持44.3%的记忆;1天后则保持33.7%;2天后则保持27.8%;6天后遗忘的速度更缓慢了,识记的内容可保持25.4%。根据上述遗忘规律,在讲授新知识之后,2天以内一定要用卡片每天复习一次;3天以后,则改为两三天复习一次;一周以后,就间或进行复习了。根据上述安排,每天课上复习的内容,既有按计划安排的内容,又有任意抽到的卡片;既有刚学过的新知识,又有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如果每个学期每节课都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紧张的复习,学习成绩也会稳中逐渐提升。
颂鲁迅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巧在用引导学生将8个“有的人”的内涵具体说出来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意思。一下子,整个教学就活了,就有味道了。我们知道,有的作品,当写到某些物、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的时候,并不是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景都明明白白的呈现出来,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或指代的方法,给读者留下问题,留下思考的空间,作品的内容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遇到这类文章时,宁鸿彬老师这种把抽象具体明确化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的内涵得到增加。
2.概括入手
所谓概括,就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或课文里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例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宁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并说出理由。学生们概括出“蠢”“骗”“伪”“假”“装”“傻”“新”“心”八个字。宁老师指导学生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筛选出一个“骗”字,进而探讨研究课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一个“骗”字进行活动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几个字的简单概括,课文的灵魂就显现出来了。这些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的同时,也强化了思维的训练和概括能力的提高。
(2)添加副标题和在原题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例如宁老师让学生给《皇帝的新装》一课添加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做些解释。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等。添加副标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以后拟的这些副标题,正可以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师还没有讲解,只是作了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就使学生们通过积极的思维,大致明白了课文的主旨。
宁鸿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一、宁鸿彬简介
我们主要从宁老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两方面进行学习和介绍,并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谈谈宁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部分:教育思想【刘娟娟】
第三部分:教学艺术
一、教学设计艺术
宁老师在《从学“教”到教“学”》中说过:“教学方法要用教学效果来检验。……对于那些只有形式不讲效果的方法,就是再精彩,再吸引学生,我也不学不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宁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实用角度出发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既要管教又要管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风格。比起许多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宁老的语文教学艺术清晰自然,朴实无华。通过研究宁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五点:
⑥讨论为什么本文的次要人物有名字,而主要人物却不给起名——3名学生发言。
⑦借助卡片做词语巩固训练——4名学生发言。
从中可以看出课堂活动设计的几个特点:
1.活动安排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这个案例,从开头的“常规训练”到最后的“词语巩固训练”,环环相扣,组织严密,学生的活动也由浅入深,继而转入实用层面。参与活动的学生竟达80多人次。
3.复述入手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宁老师为《七根火柴》设计的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环节。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提出如下要求: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名讲解员,假如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这个“切入”十分巧妙,学生们不仅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时能够十分专注,而且复述能力得到了锻炼。
宁老师喜欢把对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一篇课文教学的最后,因此他在教学收束时常常能掀起又一个高潮,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七根火柴》为例,当学生都以为教学接近尾声时,宁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本来思想上已经开始松懈的学生,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展开更为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之后,宁老师又发表了一段饱含激情的演说,使得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①常规训练——3名学生分别朗读一首诗;1名学生讲一个故事;全班学生作摘记,3名学生读记录。
②读课文——共14名学生依座次读完全文。
③创造性复述(以军博讲解员的身份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1名学生发言。
④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并稍作解释——8名学生发言。
⑤讨论用“七根火柴”作标题的好处,以此带动对全文情节、内容的分析——学生发言达56人次。
2.活动的内容包含了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的训练因素。
3.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有课前常规朗诵、故事听写、读课文、创造性复述、重拟标题、讨论等,多达8种,丰富多彩却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
从一些精彩的场面中,我们很容易察觉,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不断在进行着再创造,他们的认知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繁琐的课文分析转化为简单的“游戏”,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长期受到这些思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自学、概括等各方面能力会大大提高,疑问性、独创性、主动性、敏捷性等个性心理素质也会大大加强。
以上是我们对于宁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和介绍。案例的结合,让我们更能体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巧奇妙之处,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帮助。除此之外,宁鸿彬老师最著名的卡片辅助教学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艺术
卡片式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它概括为“以教师、教材、黑板三维一体的中心模式”。然而,宁鸿彬主动地打破这种模式,大胆创新,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推出了卡片辅助教学法,完成了一次教学载体的变革。卡片辅助教学法是变口头讲授形式为文字图形形式辅助教学的直观教学方法。它对于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连续复习和间断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可分可合,能够抽象、能够补充的优点,加上得当的调动,能够达到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平白如话,但内涵丰富、深刻。怎样教读这篇课文,有不少的思路、方法。然而,看过宁老师教学的人,都会为他平中出奇的精巧构思拍案。下面我们欣赏一下他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范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将前四节中8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学生的回答有: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四)提纲挈领的板书
板书设计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宁老师认为语文板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板书,它是课文解说的、高度浓缩的艺术品。他认为课堂上的板书应该是精练的,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切忌烦琐,如果教师板书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精练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在黑板上排列组合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那么,这种用语甚少而容量大的板书,就会做到鲜明醒目,重点突出,以简释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可见,板书力戒烦琐,力求精练,至关重要。他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整个课堂,看过宁老的板书,不得不佩服他提炼的功夫。如《故乡》的板书,只有一个大大的、上顶黑板上沿,下抵黑板下沿的“变”字。一个学生毕业很多年后和宁老重逢,谈话间聊到《故乡》这篇课文,学生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您那个大大的‘变’字。”宁老问他还记得“变”字的含义吗?”学生哈哈一笑说:“宁老师,您还别考我,我当然记得您说过的‘因变思变’啦。”可见宁老师的板书具有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巨大力量。
无论是从标题入手还是从概括入手或是从复述入手,宁老师的切入方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关注点,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为目标,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包袱,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习冲动的。
(二)贯穿始末的训练活动
宁老师的整个课堂很少见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师单边活动,而是贯穿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交流、探讨的多边活动。教师很少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学习知识,把握规律,学会方法。仍以经典教案《七根火柴》为例,主要活动内容:
(一)匠心独运的切入
1.题目入手
(l)另拟题目法。教师请给学生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说出理由。例如上《变色龙》一课,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给课文拟定了这样一些题目:《变化多端的人》、《狡诈多变的警官人》、《两面人》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的题目是很难超越原作的题目的。重拟题目只是一种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手段,学生要在整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才能提出自拟的题目,说明所拟定题目的理由,这正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教师通过学生所拟定的题目和陈述的理由,可以了解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把握,进而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学。这是一举多得的方法。等这一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重新拟定了不少题目,但作者为什么却要用“变色龙”作题目呢?”教学自然而然地导人到精读阶段,而且学生是带着很高的兴致和好奇心投入阅读的。
宁鸿彬把卡片引进语文教学,并加以精巧的改创,彰显了卡片辅助教学的简捷、灵活和形象直观的优势。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在卡片的制作上,材质便宜,绘图纸、卡片用纸当然理想,就是废报纸也可以取而代之。每张卡片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令人醒目的毛笔写上字、词、词组或语文基础知识再把一定数量的卡片分放在盒内,在盒中间分成两格,适于教学活动,盒内的卡片的可随抽、随放,得心应手。课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卡片,必须以学生为本,保证进入全体学生的视域。
3.以上8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学生议论后明确:两种,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4.这两种人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议论后明确: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同。)
5.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正因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誉、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大增。)
(五)精致巧妙的构思
“构思”一词,指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教学是一门艺术,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同样有构思问题。心思运用得巧,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愉快、轻松,教学效率就高。宁老师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学改革中,把相当多的心血倾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以说,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宁老师的教学改革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从上面举过的例子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宁老师设计教学时构思的巧妙了。但是,上面谈到的“巧”,还只局限于局部设计,这里我们要谈的“精致巧妙”则是从整篇课文的设计来体现的。
其次,卡片上又以各种不同的标志,配合课堂丰富多彩的训练。譬如,等待学生理解的内容,卡片上不加任何的标识,而需要学生用例证释义的内容,则于卡片右上角画红色的方块,如果卡片上某个字的正下方标记红点,此字应重点讲解等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1小时后仅能保持44.3%的记忆;1天后则保持33.7%;2天后则保持27.8%;6天后遗忘的速度更缓慢了,识记的内容可保持25.4%。根据上述遗忘规律,在讲授新知识之后,2天以内一定要用卡片每天复习一次;3天以后,则改为两三天复习一次;一周以后,就间或进行复习了。根据上述安排,每天课上复习的内容,既有按计划安排的内容,又有任意抽到的卡片;既有刚学过的新知识,又有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如果每个学期每节课都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紧张的复习,学习成绩也会稳中逐渐提升。
颂鲁迅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巧在用引导学生将8个“有的人”的内涵具体说出来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意思。一下子,整个教学就活了,就有味道了。我们知道,有的作品,当写到某些物、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的时候,并不是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景都明明白白的呈现出来,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或指代的方法,给读者留下问题,留下思考的空间,作品的内容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遇到这类文章时,宁鸿彬老师这种把抽象具体明确化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的内涵得到增加。
2.概括入手
所谓概括,就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或课文里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例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宁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并说出理由。学生们概括出“蠢”“骗”“伪”“假”“装”“傻”“新”“心”八个字。宁老师指导学生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筛选出一个“骗”字,进而探讨研究课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一个“骗”字进行活动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几个字的简单概括,课文的灵魂就显现出来了。这些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的同时,也强化了思维的训练和概括能力的提高。
(2)添加副标题和在原题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例如宁老师让学生给《皇帝的新装》一课添加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做些解释。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等。添加副标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以后拟的这些副标题,正可以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师还没有讲解,只是作了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就使学生们通过积极的思维,大致明白了课文的主旨。
宁鸿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一、宁鸿彬简介
我们主要从宁老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两方面进行学习和介绍,并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谈谈宁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部分:教育思想【刘娟娟】
第三部分:教学艺术
一、教学设计艺术
宁老师在《从学“教”到教“学”》中说过:“教学方法要用教学效果来检验。……对于那些只有形式不讲效果的方法,就是再精彩,再吸引学生,我也不学不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宁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实用角度出发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既要管教又要管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风格。比起许多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宁老的语文教学艺术清晰自然,朴实无华。通过研究宁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五点:
⑥讨论为什么本文的次要人物有名字,而主要人物却不给起名——3名学生发言。
⑦借助卡片做词语巩固训练——4名学生发言。
从中可以看出课堂活动设计的几个特点:
1.活动安排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这个案例,从开头的“常规训练”到最后的“词语巩固训练”,环环相扣,组织严密,学生的活动也由浅入深,继而转入实用层面。参与活动的学生竟达80多人次。
3.复述入手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宁老师为《七根火柴》设计的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环节。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提出如下要求: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名讲解员,假如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这个“切入”十分巧妙,学生们不仅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时能够十分专注,而且复述能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