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某某08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X、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X、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产生“诸子百家”。

注意:(1)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人。

(2)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创立者。

商鞅、吴起等都属于法家。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原因:1、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汉初的黄老学说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考哲学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复习内容

考哲学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复习内容

考哲学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复习摘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文化的涵义: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一、物质文化文化第一个层面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制度文化文化第二个层面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所以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

三、行为文化文化的第三个层面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精神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是综合思维,西方人是分析思维。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节、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1、半封闭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东亚大陆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个民族东南濒临大海,西北横亘沙漠,西南耸立高山的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种半封闭的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

中国和其他文明的中心不仅距离遥远,而且隔着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系列地理障碍。

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要越过这些地理障碍是非常困难的。

2、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大部分地区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

3、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半封闭的大陆一海岸型环境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展的地理前提。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周易》简介及选读《周易》简介(一):卜筮之书❖《易经》的原初形态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当它系以卦辞、爻(yáo)辞之后,内容就开始发生变化,那些言简意赅的卦、爻辞,虽然有卜决占断的意味,但所谓卜筮就是叩问人生,向冥冥先祖,苍茫宇宙索解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求知面临吉、凶、祸、福时的种种对策,因此当我们进入卦、爻辞所展示的表象与底蕴时,便会深深感到,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生的体悟、人生的智慧、人生的经验。

❖《周易》深切地抒写人生体验,使后世读者品咂不尽其中的人生况味。

《周易》简介(二):群经之首❖产生于远古时代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六部文化经典统称“六经”。

冠群经之首的《易》,后通称《周易》。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儒、道、墨、佛等各家思想都渊源于《周易》天人之学。

《周易》简介(三):成书过程❖《周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不足用,再两两重叠为六十四卦。

传说后来周文王为西伯时,被纣王囚在羑(y ǒu)里,他就推演易经,撰写了六十四卦的卦辞。

六十四卦的每卦卦象都有六爻,每爻又有爻辞,一说爻辞也是周文王撰写,一说是后来的周公撰写。

《周易》简介(四):“易”之得名❖许慎《说文解字》:“易,蜥易……,象形。

《秘书说》曰:‘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

’……”故有三说:——“易”即蜥蜴的象形,象征宇宙无穷的变化;“易”为日月合体,象征阴阳二元论哲学;伏羲氏画八卦,“远取诸物”,“易”是飞鸟形象。

❖郑玄《易赞》指出“易”的三重意思:——“简易”,以小知大;“变易”,变化无穷;“不易”,遵循法则。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在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本原因)(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

(3)措施:与民休息(即休养生息政策)A减轻田租;B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C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D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影响:①积极——经济得到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消极——王国问题、土地问题、边境问题。

2、汉武帝的“有为”:(1)背景: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②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巩固统治。

(3)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贡献: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材料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材料提纲

第一讲绪论主要内容:一、文化的特征二、文化的内涵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文化的定义1★“文化”(culture)的外文含义:1★汉语“文化”含义:1一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文化的构成与分类2(二)狭义的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3传统的主要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及社会环境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5经济基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6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6民族融合6中国“天下中心”观的流变7社会结构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9君主专制制度9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0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功能1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11第二讲早期的中华文化11人文始祖和早期文化11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11三皇五帝说11中国远古部落三大集团12上古时期部落分布图12炎黄二帝的功绩12黄帝发明衣冠有文明教化的意义12黄帝祭祀12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13(一)农业文化的历程13农业的起源:农业包括:13郑国渠13翻车13秧马14史前农业的特点14古陶神玉的世界14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14陶瓷文化的诞生14陶与信仰文化15陶与礼仪制度16陶瓷与商品经济17陶瓷与社会习俗18陶瓷的审美价值19生生不息的审美母题19气韵生形的制作手法20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20雅俗共生的诗化形态21汉字与中国文化22文字的始祖22文字起源的假说22汉字起源假说22汉字的特点23汉字表意性质的扩展23“六书”揭示了汉字发展过程23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23 会意23形声23转注24假借24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24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25宗教崇拜25婚姻形式25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261. 字形显示字内部的意义关系26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26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264.用汉字造词26五、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261.汉字的具象性262.汉字的平衡性263.构字与构词之间的通约性26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27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27五、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28异形同义的部件29汉字形体的演变29汉字是民族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习俗的镜象30龙的形象30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谓学?●关于“学”,汉儒强调其“觉悟”,故许慎《说文解字》云:“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

”这样学的意义主要指领悟,学者对生活的领悟。

●而宋儒则更强调学的“效”之意义,即强调人的先觉与后觉之区别,后觉者必须依赖先觉者的引导,方可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与领悟。

●学的意义●为了让当时的社会能够认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有教无类”,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缔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进而成就了一种以教或学为业的生活方式。

●有趣的是:古印度的六大“沙门”,以及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与孔子学术团体,几乎同时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诞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学什么?●一说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说为:礼、乐、射、御、书、数。

●如何学?●孔子当时采用的是弟子们“从其游”的教学方式,师生们便结成一个“志同道合”的生命共同体。

●这个生命共同体,首先是信仰共同体,师生们都抱着同样的“拯时济世”之信念,愿意为着这样一个崇高的生活目标而奋斗不止。

●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经济与生活的共同体,共同募集资金,孔子委托学生管理,大家共同生活,有难同当。

●何为“习之”?●朱熹认为:习者如鸟,小鸟学飞,须数数反复。

●即是初学做人者,需要对生活有领悟就去反复实践。

●何者谓“时”?●①年岁,即人须适时而学,在人生最适合学的时段而学,譬如青少年时期,过了这一学的黄金时期,学的成效就会大大降低。

●②季节,人们需要依据时令的变化,来调节自己学的内容,譬如: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射。

●③指作息,即依据自然的时律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依时为之。

譬如晨诵、昏息、静夜思等。

●为何“不亦悦乎?”●致力于学的人,不时能对生活有新的领悟,即他生活的知识能够有所增长,他的人生境界能够不断获得提高。

●当时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身边,主要学习做人,即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再学习从政之本领。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战国时,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docx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docx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1、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学之,审问Z,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为学之道”,要子孙后世严格遵守的“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000多年前的汉画像石是中国版画的雏形,现存最早的中国版画,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V<金刚经 >> 卷首图。

3、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版画主要是木刻,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

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的名言)诗词两首放言(节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画VV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观书有感己亥杂诗宋朱熹清龚自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浩荡离愁白口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一一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

”秋日宋程颠(hao)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7、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8、 琴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相互关联性的思索,说出了事物都不孤立的道理。

9、 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服饰形式采用上衣下裳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深衣”的新型连体服 饰。

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 ----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10、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1、 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汉朝的龙袍多为红色的,唐高祖为显示威严,下令臣民不得穿着黄 色的袍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与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名词解释1.丧服制度: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

《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言必有三表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提纲一.《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第一,五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二,认识到了事物的差异性与联系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放在联系中进行比较考察,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质上有“润”与“炎”的差别,在空间上有“上”与“下”的差别,在形体上有“曲”与“直”的差别。

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

二.邹衍对“五行”说的发展1.五行生胜说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胜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2.五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木,具有生长的特质,当盛德在木的时候,就形成春天、东方、青色;火,具有热的特质,当盛德在火的时候,就形成夏天、南方、红色;金,具有坚硬的特质,当盛德在金的时候,就形成秋天、西方、白色;水,具有寒冷的特质,当盛德在水的时候,就形成冬天、北方、黑色;土,具有蕴育万物的特质,当盛德在土的时候,就形成四季、中央、黄色;《易经》与《易传》一.《易经》的哲学思想1.观物取象:阴阳为万物之源受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启发,《易经》从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界中选取了阴阳作为世界的根源:“近取诸身”,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特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的繁衍生息实践;“远取诸物”,是指人类自身以外的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等自然现象。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演绎出了64卦,384爻:太极——二仪(阴阳)——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六十四卦阴阳《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用易经的符号来表示就是爻和爻。

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一、出现背景
1.古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2.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对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1.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起源和发展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和价值观念
3.儒家思想对政治、社会、家庭等领域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1.道家思想的源流和演变
2.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和主张
3.道家思想对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四、佛教的传入与融合
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途径
2.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3.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
1.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和冲击
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3.其他外来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变革
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当代价值
1.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传统文化在培养国民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3.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七、总结与展望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与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3.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了解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兴起和传承,同时也要了解外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在当代,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鸟瞰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中国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干,以儒,释,道三家并融并存的结构。

二、中国哲学的三次突破准备阶段:尧舜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1、(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BC771——BC221)诸子学的兴起,塑造了中国人。

*学派: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兵家农家*从纯哲学的角度宇宙论:追问宇宙的起源,或本原生成和演化。

宇宙爆炸论——霍金。

认识论(知识论):人有没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人生观(人生哲学):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现实生活值不值得过,又要怎么过。

*魏晋南北朝隋唐放荡不羁的玄学代表:何晏,王弼,郭象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庄子》《道德经》(老子)《周易》(庄子)称为“三玄”。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哲学在魏晋时重新被重视,玄学是老庄道家在魏晋时期的重现。

玄学著作《世说新语》*西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在东晋兴起,鸠摩罗什把佛教中国化。

宗道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慧远,僧肇,从道生2、宋代理学的兴起(10世纪——13世纪)*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为主体,吸收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佛某些因素融合而成的哲学形态。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邵壅*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吕祖谦,张械,陈亮,陆九渊(心学)*公元1313的元旦,元朝政府下令凡是科举考试必须考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3、20世纪2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明末时期,传教士进入中国*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龙怀民*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三、中国哲学的七大发展阶段1、先秦诸子学2、两汉经学3、魏晋玄学4、隋唐佛学(隋唐之前:南北朝)5、宋明理学6、清代考据学(文字考证,释义):戴震7、现代新儒学第二讲孔子的哲学一、儒学小史1、孔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源头,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艺(也只六经)之中,留意于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宪章:效仿*文武:周文王,周武王2、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汉代失传)赞《易》修《春秋》*《诗》即《诗经》,由《风》(民歌)《雅》(贵族所吟)《颂》(商代、西周祭祀,严肃政治颂歌)三部分组成,305篇。

*《书》即《尚书》,夏商周时期关于政治文献的,纪录国君的命令,君臣对话,60多篇。

*《礼》分为《周礼》《仪礼》《礼仪》(对前两个的解释)*《乐》存一篇《乐礼》*《易》即《周易》,为卜巫之书分为易经和易佳(由十篇之章组成称为十翼)*《春秋》分为《左氏春秋转》,《公羊专》《谷梁家》,合成为“春秋三家”*孔子——曾子《大学》《孝经》——孔(孔子的孙子)字“子思”《中庸》……孟子——荀子(有法家思想,有之后的韩非子和李斯)颜回,子游,子夏子张*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董仲舒尚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从此以后,儒学和政治结合,借于政治的力量,开始了支配中国人的官方儒学。

坏处:政治破坏了儒学的精品思想。

*汉“两汉经学”汉代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三国两晋时期佛学兴起,在唐中后期兴起了许多文人称为的“古文运动”,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

古文运动表面上是文学复兴运动,实际上是儒学的复兴运动。

倡导人们不要迷信佛教,读“四书”阐发孔孟思想。

*宋明理学士儒家哲学的再一次复兴,它标志着孔孟以来的哲学进一步系统完善,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有一座高峰。

二、孔子的生平BC551——BC479,三岁从陬邑迁至山东曲阜1、谋生求学《史记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父:叔梁纥,母严征在,孔子名丘,字仲尼,19岁成家,妻厂官式,其子为孔鲤,2、聚徒讲学(30——50)第一个私人平民教师,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在“杏坛”讲学,有齐景公问政,《邵》乐3、官(51-54)中都宰(市长)51——小司空(建设者)52——大司寇(刑律)相当于检察院+摄像事4.周游列国(54——68)卫灵公问政子畏于匡危粮于陈蔡67妻死归国著述(68——73)69孔鲤死71颜回死72子路战死沙场73死子贡守心丧6年,召集孔门整理编撰《论语》含有孔子事迹的有《史记》《孔子世家》三、《论语》成书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是一本对话汇编。

齐论语(22篇)鲁论语(21篇)古文论语今本论语(20篇,张禹整理,又为张侯论语):上论(1—10)下轮(11-20);唐代陆德明;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四、天道论(宇宙论)*孔子认为天地万物是运动的变化不息的,生生不止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世界是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世界的本质是一条生命的大河,每一个生命在这个生命大河中延续自己,天地的本质是创生万物,生成万物。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天道)贵其不已……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

《礼记哀公问》天道的本质是默默地生成万物,天是创生者,天生万物,孔子认为天是万物生命的最终根源,是创生万物的源头。

五、天命观命就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或是人天生就带有的东西:*外在的,客观的东西:寿与夭,健康与病弱,相貌的美丑,富贵与贫贱……是命分,宿命说。

一个生命依赖以存在的外观条件就是与这些有关。

*内在的客观天命:智慧;美德(德行),称之为性分。

孔子更强调内在主官的命,在乎人的价值,人实现的重要性,孔子要人们认知天命,敬畏天命。

六、仁学*仁”是孔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礼是人在日常行为中的体现。

仁是什么?*仁:爱人,同情人,关心人。

爱有差序,由亲到疏,由近到远,爱自己的兄弟,父母,子女是培养一个人爱心的基础。

*克己复礼:克制我们的私心,按照合乎礼的方式做事。

*仁含众德行: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敏于行)慧*行仁之方——忠恕之道A忠:给予立(实现自我)而立人,己欲达(自我完善)而达人。

(积极地说)B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地说)第三讲孟子的哲学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BC372-289,邹国人,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孟子的思想实际上是继承孔子的思想——仁义之说四十岁周游列国,62岁与学生公子小丑,万章退而著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二、性善说*孟子的思想实际是对杨朱“为我论”和墨家“兼爱说”批判形成的。

*性无善无不善{中性说}性有善有不善(性可善可恶)性恶*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告子曰:“然”。

孟子曰: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曰:“然”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

食色,运动,知觉,思想=与生俱来的东西=性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同于禽兽而成为人的内在本质,人之成为人,而不是禽兽的内在本质就是回善端和回德。

*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德: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所以谓久皆有不忍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述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愧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有四体也……苟能充之。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恶不能扩充人的回善端,而且放失人的四心。

三、修养功夫论1、养志与养气相结合*“我善养君浩然之气。

其为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故志至焉,气次也,故持其志,无爆其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为大丈夫。

2、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寡欲,虽有不存焉也,雾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

第四讲老子哲学一、《老聃韩非列传》扑朔迷离的老子和道德经关于老子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的《老聃韩非列传》;是春秋时期的人,年龄长于孔子,与孔子同时代;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后被奉为代价最高神之一,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德经》出现于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

在传抄过程中不断整理,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工本”,分上下篇,五千余字,哲理诗;河上丈人作《老子注》,该书编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为“德经”。

二、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的老根1)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万物的生命来自于道。

2)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长的大道)名可名,非常名(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的名词,不是大道的名词)*老子所说的大道,不能用日常的言辞来表达*局限性:大道是无限的,整全的,普遍的3)故常无,欲以观其(大道)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轨迹)。

*当我们用“无”这个词来表达道的时候,道就是万物的起点;当我们用“有”这个词来表达道就是万物的母亲。

*道走过的痕迹就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万物,我们用有何无这两个名词共同表达大道,但他们是对同一个道的不同称呼。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达道作为万物生命的源泉,是绵绵不绝的,永不枯竭的。

*玄之又玄的大道,是万物产生的门户,道是万物的祖宗、母亲、父亲,是玄牝pin。

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背着)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三、道之特性1、道生万物,万物来自于大道,道附于我们的生命。

2、充盈的生命蕴藏在于柔软和青春的事物中,而柔软的万物,或万物的早期阶段是生命的最旺盛。

为永葆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身心柔软,青春常驻。

坚强者死之徒,柔软者生之徒(相随)。

3、道常无为而道法自然。

道虽生万物,但它生万物,赋予万物生命之后,悄悄隐退。

道不因为赋予万物生命就主宰、占有万物,实际上,道不主宰万物,不占有万物,不控制干预万物就是“无为”,道只顺应万物的生命节奏,让万物自生自灭,就是“道法自然”。

4、万物回归于大道。

道是万物生命的最终归宿。

四、德是万物的天性德就是大道在每个人身上的灌注。

“德”遍于万物之中,“道”具体落实每一物之上就是“德”。

德就是一物之道,是万物天生具有的本性。

由于道具有空虚,寂静,无为,自然和柔软的特征,人应该具有与道一样的德性,即守弱。

不争、处下、无欲、朴素。

1、柔弱者才是最强大,生命力最充沛的人。

柔弱之水的力量最强大。

婴孩的生命最旺盛充沛。

2、不死命争夺者才是真正的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