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反思

一、听课时间:3月24日上午第三节。
二、科目:数学
三、授课教师:
四、听课班级:三四班
五、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六、授课时长49分44秒
七、听课及评课人:三数全体
八、上课流程
1.先进行检测,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填空,两个练习题,难易程度适中,6分钟左右。
2.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先做练习题。
3.教师引导讲解,出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习题,教师讲解,师生连麦,教师讲解非常清晰,学生积极性高,连麦人数多。
4. 课件教学直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课堂练习设计类型多,覆盖知识广泛。
6.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九优点:1、课堂效果好,普通话标准,连麦互动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练习设计多样化,注意层次性。
不足:连麦时网络较卡,影响上课效果。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要求学生思路清楚,语言流畅。
不足之处:
1.1.教学内容稍重
这节课我教学了例1和例2中的第一个问,内容有点多,导致在课堂上有抢时间的现象。
2.教材钻研不够
问题二的教学有一个较大失误,就是菜地和草坪的区别没有提到,导致学生对问题模棱两可,我才意识到。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细致深入地钻研教材。
3.注意教学语言要自然得体。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4.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5分钟)有趣开场。
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篮子小木棒。
一上来就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玩个小魔术。
”这可把同学们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
老师从篮子里拿出3根小木棒,问同学们:“这是几根呀?”同学们齐声回答:“3根!”老师又拿出3根,再问:“现在呢?”同学们回答:“6根!”老师就这样一根一根地拿,每次都让同学们快速回答一共有多少根。
同学们回答得可带劲了,就像在玩一个超级有趣的游戏。
然后老师突然停住,说:“同学们,这样一根一根地加太麻烦了,如果我一下子拿出好多堆3根的小木棒,那可怎么快速算出总数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啊,就像一把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紧紧地钩住了。
# (二)新授知识(20分钟)1. 乘法概念的引出(8分钟)借助实例讲解。
老师把刚才的小木棒在黑板上摆了摆,摆成了3个一堆,一共摆了4堆。
然后说:“同学们,像这样有4个3根小木棒,咱们就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算式就是3×4。
”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个乘法算式。
这时候有个小同学举手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呀?”老师笑着回答:“这个×就像一个小魔法符号,它叫乘号。
当我们有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时候,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这样计算起来就会更快哦。
就像咱们刚才数小木棒,一根一根加是加法,现在3 + 3 + 3 + 3就可以写成3×4,是不是简单多啦?”同学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像2个5相加就是2×5,3个4相加就是3×4等等,还让同学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同学们都写得可认真了。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记录三班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记录这是一节数学练习课,内容是学校数学国标版三班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应当说相对于新授课而言,练习课不好上,由于它不简单出彩,简单变成枯燥无味的解题课。
所以一般老师不会选择练习课来展现,所以学习完本节课后我收获多多,现将自己的听课感受和课后反思排列出来,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听课感受:1、本节课的老师有独特的眼光,选择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作为内容上课。
由于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练习的形式还是呈现的方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整节课需要同学动力脑、动手、动口,需要孩子们之间合作探究,所以课堂教学就不那么单调,课堂气氛就不会那么沉闷,同学练习的兴趣会犹然而生,根本不需要老师过多语言的刺激或者其他方式的调整。
2、老师很大气的教学风格,精炼的数学教学语言,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并且依据自身班级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筛选,同时前后联系增加了一些有价值的练习题目。
3、亮点频繁消失。
每节数学课要有让人眼球一亮的地方,本节课课始时数学日记的使用不仅复习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而且让同学在情境中熟悉到正确使用面积单位的重要性,正所谓潜移默化,效果极佳。
课中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规章图形到不规章图形,让同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把握方法解决问题。
课尾的合作探究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充分体现了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挖掘了同学的潜能,拓展了同学数学思维的视野。
课后反思:课后与同事一起咀嚼这节课,有这样一些思索。
1、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强调算法或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应当关心同学去分析得出最优的算法或想法。
由于和同学一起比较,这个过程会让同学的学问得到内化,力量得到提升,思维的广度得到拓展。
2、小组合作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招牌菜,不管是平常的随堂课还是讨论课展现课都会有,但是我们老师让同学去合作争论呢,还是让同学觉得需要合作学习探究呢?想法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各种问题、教学机灵力促同学自己去合作,调动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主动讨论相互沟通合作。
三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

三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三、授课地点:[教室名称](一)教学过程。
1.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加减法有关的场景图片,如超市购物的小票、家庭每月水电费账单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 学生积极回答,提到了物品的价格、费用的增减等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 新授。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三位数,如321和145,然后用小棒演示加法运算过程。
边演示边讲解:“我们先把整百数相加,3个百加1个百是4个百;再把整十数相加,2个十加4个十是6个十;最后把个位数相加,1加5等于6。
所以321 + 145 = 466。
”- 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计数器来演示这个加法过程,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加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 在讲解减法时,教师同样以一个例子,如567 - 342,先从计数器上拨出567,然后演示减去342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从高位减起的计算顺序。
3. 练习巩固。
-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如234+456、789 - 231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如数位没有对齐等问题。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调了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算起的计算要点。
(二)教学优点。
1. 导入部分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教学方法多样化,通过小棒演示、计数器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运算,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 练习设计有针对性,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练习讲解过程中注重错误分析,有助于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供您参考:
课程名称:三年级数学
授课教师:XXX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听课地点:XXX教室
课程目标:通过讲解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老师简短自我介绍,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简要说明。
2. 数字和计数(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数字和计数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的读写、加减法等。
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3. 图形和空间(20分钟):老师讲解了图形的分类和基本性质,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老师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点。
4. 逻辑思维(10分钟):老师通过一些简单的谜题和推理题目,引导学生
了解逻辑思维的初步概念,例如排除法、归纳法等。
5. 课堂互动(10分钟):老师邀请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和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
1. 教学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课堂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师表达清晰,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 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课时:一课时课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
去野餐,相机播放图片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生:4。
二、新授。
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
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
生:把一个分成2份。
3、强调平均分成。
4、师:1又表示什么呢?生:两瓶矿泉水每个人一瓶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反思 (1)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反思 (1)
校名:XX小学
班级: 三年级三班
任课教师:xx
上课时间:2020年9月15日
具体内容:数学课
【听课内容】
今天老师给学生详细讲解了加减法运算,重点讲解了两个数之和的计算,以及用数字
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然后提出两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用加减法的规律去求解。
老师讲
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地强调了数学的概念,以及用数字表示的方式,注重知识的不
断建构,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概念的本真。
老师还详细讲解了算术运算,如如何从多个数之中准确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如
何计算多个数之和,并让学生在教室内实际进行练习。
期间,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答案。
当学生觉得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提醒,及时引导学生
尝试性解答,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操作过程中老师也经常对学生的操作进行
指导,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计算术的技巧。
【反思】
本次听课,老师干脆明确,节奏把控的很好,老师讲解的内容也充分的突出重点,能
让学生们增强理解加减法的能力,很强的突出了实践性,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如此,每次提出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在鼓励学
生发表想法的同时,又把课堂环境调动起来。
整个听课过程,老师的讲练结合的完美,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积极的参与了课
堂活动,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为以后数学课堂的上课提供了一种极好的
参考。
总之,本次听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细心备课、教学精湛的风范,本次听课受益良多,也
反思出了自己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实践。
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大小比较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大小比较听课记录
1、教师引入:通过比较两个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大小比较。
2、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包括小数点位置的比较、小数部分数位的比较、小数部分数位相同的比较等。
3、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了如何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4、学生练习:教师让学生们自己举例子,练习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并在黑板上演示了自己的比较过程。
5、互动讨论:教师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交流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比较方法。
6、巩固提高:教师通过做一些小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提高学生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掌握能力。
7、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小数大小比较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师讲解清晰,举例生动,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好,教学效果良好。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精选8篇)一般说来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
都会有听课记录。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精选8篇),一起来看看!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篇110月1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聆听了张海玲老师执教的《加法的验算》这节课,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1. 老师能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学生需要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课件出示此情境图后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自己列式解决了,接着老师提问:“你们的计算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最后引出新课——《加法的验算》,再让学生分组交流体验验算方法:如验算的方法有用183-135=48;183-48=135;48+135=183来验算,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突破难点。
2.老师非常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验算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环节上)。
3. 教学环节紧凑,准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在老师创设环境中先提出数学问题而后轻松学习新知的。
4. 老师非常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等。
5.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多元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鼓励。
在听的过程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1、在引入新课题时,由于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可能会说不出“验算”这个词来,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把一套运动服和鞋的钱计算出来后就用课件显示教材中小精灵的话: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正确的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大约2分钟后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口算再算一遍、也会有学生这样说:我在草稿本上再计算一遍……这时老师就可以说:对!你们的方法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就叫做验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研究有关“加法的验算”,大家有没有信心!2、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从四道题中任意选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或者分男女两组各做两道题后到视频展台上展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时间:2023年5月12日课程主题:小学数学授课教师:张老师班级:三年级(1)班听课记录:1.课程开始张老师早早地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
她先让学生们复习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减法运算,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2.导入新课张老师拿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物品,问学生们这些物品的尺寸。
学生们纷纷给出了答案,张老师又问,大家是如何知道这些尺寸的。
学生们回答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张老师赞扬了学生们,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测量。
3.讲解知识点张老师详细讲解了测量的定义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她还拿出了一把尺子,演示了如何用它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4.学生互动张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们积极参与,张老师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指导,鼓励学生们大胆实践并互相帮助。
5.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讲述他们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张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6.巩固练习张老师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学生们很配合,积极投入到了练习中。
7.课程小结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强调了测量的重要性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
她还鼓励学生们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8.学生反馈课后,我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对测量的概念和单位有了深入的认识。
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9.教师反思张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三年级数学计算经过时间听课记录上册

三年级数学计算经过时间听课记录上册
以下是一个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记录示例: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课程主题:计算经过时间
教师:XXX
听课记录:
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从家到学校的行程)引入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解释了如何计算时间差,包括小时、分钟和秒的计算。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互动: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行程和所需时间,并计算经过时间。
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课堂氛围: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了一些与计算经过时间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师评价: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评价,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听课感想:
本节课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的意义。
教师讲解清晰,互动方式多样,课堂氛围良好。
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能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师评价客观,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篇1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
(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
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52÷2=42÷2=213、揭题。
师: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这两题口算起来就有点难了,不太方便,以后碰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该怎么办?生1:可以用计数器。
生2:估算、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知道结果,可以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
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
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么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师:那么笔算52÷2=的竖式到底该怎么写?我们还是借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么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
三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写听课记录要详细一些,下面店铺为你分享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吧,欢迎借鉴!三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两堆苹果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1.大象过生日图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1.统计鲜花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
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0篇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0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有3组气球,每组有12个气球的情境图,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 学生回答:“有3组气球,每组12个。
”- 教师接着问:“那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新授(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12 + 12+ 12 = 36,并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 然后教师提出:“除了用加法,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12×3,那12×3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摆小棒,先摆1捆(10根)和2根表示12,一共摆3组。
-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图,说:“我们先看单根的小棒,2×3 = 6根,再看整捆的小棒,10×3 = 30根,最后把它们加起来,30+6 = 36根。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计算的过程:12.× 3.-36.- 教师详细讲解竖式计算的步骤:先将3与12个位上的2相乘,二三相得六,写在个位下面;再用3与12十位上的1相乘,一三得三,写在十位下面。
3. 练习(1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题,如:23×2、31×3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课堂,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 练习完成后,教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 教师强调:“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可以用小棒来帮助理解,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要注意数位对齐。
”三、教学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课程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二、课程导入。
老师一上课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大家齐声喊:“喜欢!”老师接着说:“那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游乐园里找找数学的秘密!”这可把大家的兴趣一下子勾起来啦。
三、新授内容。
1. 老师展示了游乐园的门票价格:成人票 48 元,儿童票 36 元。
然后问:“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一起去游乐园,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小朋友们,大家纷纷举手回答。
- 有个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把 48 分成 40 和 8,36 分成 30 和 6,先算40 + 30 = 70,再算 8 + 6 = 14,最后 70 + 14 = 84 元。
”老师竖起大拇指夸他:“你真厉害,思路很清晰!”- 另一个小朋友也不甘示弱:“我是这样想的,48 接近 50,36 接近 40,50 + 40 = 90,多算了 2 + 4 = 6,所以 90 - 6 = 84 元。
”老师笑着点头:“你的方法很巧妙,会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啦!”2. 老师又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大家练习,小朋友们都做得可认真啦。
四、课堂练习。
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些练习题,有“25 + 38”“47 + 29”等等。
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刷刷刷地写着,不一会儿就有好多同学做完了,争着把本子拿给老师看。
老师一边检查一边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还鼓励做错的同学别灰心,继续加油。
五、课堂总结。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呀?”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老师笑着说:“对啦,大家回去要多练习哦,这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准!”六、听课感受。
这节课老师教得生动有趣,小朋友们也学得积极主动。
老师通过游乐园的情境导入,让数学变得不再枯燥,而且很注重启发小朋友们的思维,鼓励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针对性,让小朋友们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数学时间计时法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数学时间计时法听课记录一、讲师介绍本次课程的讲师是XXX老师,拥有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时间计时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时间计时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主题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时间计时法,主要介绍了时间的两种基本表示方法: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
通过对比两种计时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时间计时的基本规则,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间计时法。
三、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1.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和持续性,是计量时间长短的工具。
时间的计量单位有秒、分、时、日等。
2.12小时制的表示方法:12小时制是以12小时为一天的时间制度,通过AM和PM来区分上午和下午。
在12小时制中,从午夜至中午为上午,从中午至午夜为下午。
3.24小时制的表示方法:24小时制是以24小时为一天的时间制度,通过00至23来表示。
在24小时制中,从午夜至中午为上午,从中午至午夜为下午。
4.两种计时方法的比较: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各有优缺点。
12小时制方便记忆和理解,但在表示时间时需要加上上午或下午的标记;24小时制可以避免混淆,但需要记忆的数字较多。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哪种计时方法。
四、案例分析或实践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计时法,XXX老师介绍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一些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使用24小时制来表示时间;而一些个人和家庭则更倾向于使用12小时制来表示时间。
此外,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时间表示方法,以便更好地与人沟通。
五、思考和讨论环节在课堂的后半段,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时间计时法的理解和体验。
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计时法的看法,并且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和观点。
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时间计时法的运用和重要性。
六、结论和总结在课程结束之际,XXX老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本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年级(1)班讲课题目四边形时间第二节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的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大约1厘米)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二、动手*作,认识新知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
(0-1、1-2都是1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
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
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的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
(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
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
(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
让
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