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锦集9篇)

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锦集9篇)

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锦集9篇〕篇1: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阅读以下语段,完成相关练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为,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练习题目: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以下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C 不可久居 (居住)D 影布石上 ( 映 )3、解释以下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新课标第一网(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以下句子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0、以下是对本文的分析^p ,其中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衬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小石潭记》阅读及答案参考(推荐8篇)

《小石潭记》阅读及答案参考(推荐8篇)

《小石潭记》阅读及答案参考(推荐8篇)篇1: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为坻,为屿,为峪()③遂至承天寺()④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2、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相与步于中庭C、(1)近岸。

卷石底以出(2)以其境过清B、(1)心乐之(2)念无与为乐者D、(1)闻水声,如呜佩环(2)庭下如积水空明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还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格外、特别②小岛③于是④轻快敏捷2、D3、①(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二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意对即可)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孤寂悲凉的情感,只是甲文更浓重一些,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等还寄寓作者被贬后的忧伤、愤懑之情;乙文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既反映出作者自嘲、自解的心态,又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2.A(之,语气助词)3. B(险峻的,错,幽静)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孤独忧伤(凄凉)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

问:“何以战?”【答案】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2篇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2篇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2篇《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水尤清冽冽:___________________(2)影布石上布:___________________(3)隶而从者隶:___________________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1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其岸势犬牙差互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含答案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尤:格外B.日光下澈.澈:清澈C.止.四百止:只要D.余怜而售.之售: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乙文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10.✬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7.B 8.①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

(1分)6.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 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答:8 .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分)答: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4分)(1)水尤清冽()(2)佁然不动()(3)往来翕忽()(4)悄怆幽邃()【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

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题4】《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

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

”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

”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

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4分)我选择:评点:答案【小题1】尤:格外。

(2)佁然:呆呆的样子。

(3)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4)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题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峡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选12篇)

三峡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选12篇)

三峡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选12篇〕篇1:《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小石潭记》,根据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⑵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⑶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⑷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⑸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⑹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填空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织。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外表写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4、以下讲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擅长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小石潭记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选自《孟涂文集》)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不以千里称也B.乃记之而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而或不知其细而或长烟一空D.而或不达于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1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1) 窥谷忘反反:(2) 理明矣理: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1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1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甲】【乙】15.【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答:参考答案:10.(2分)C11. (2分,每题1分)(1) 通“返”,返回。

(2) 道理(或:事理)12. (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含答案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5.字里有乾坤。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澈:(2)拥.毳衣炉火拥:6.句中有深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7.光影辉映,妙不可言。

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①啜醨②,(1);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

②啜醨(lí):喝薄酒。

8.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B.皆可以饱9.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5.穿透裹、围6.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7.示例:甲文中“影布石上”描绘出日光、潭水交融,鱼影映在潭底石上的清晰画面,侧面衬托潭水的澄澈透明;乙文“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妙用“痕”、“粒”等量词,写出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少而微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

《小石潭记》2023-2023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小石潭记》2023-2023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空谈误人子弟,实干提高成绩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17.(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18.A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孤独忧伤(凄凉)18、(2023·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答案:9.柳宗元《江雪》、《捕蛇者说》等10.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11.B19、(2023·湛江市)阅读《小石潭记》完成24-28题10分空谈误人子弟,实干提高成绩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语文阅读和答案(共10篇)

《小石潭记》语文阅读和答案(共10篇)

《小石潭记》语文阅读和答案〔共10篇〕篇1:小石潭记阅读答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上文选自《》,作者,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水尤清冽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佁然不动3、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答:4、翻译以下句子(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译:(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译: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讲解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答案:1、柳河东全集柳宗元永州八记2、寒冷依托像北斗星那样愣住的样子3、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织,不知道小溪的头。

5、作者刚开场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此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篇2:《小石潭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7篇小石潭记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7篇小石潭记

遇,找到前进的道路的精神。(每点各2分,意对即可)
1
2
34
• 词语迁移 • [1]就
• ◀课内篇目迁移▶ • ①持就· 火炀之(《活板》) •靠_近_____
• ②蒙乃始就· 学(《孙权劝学》) •从_事_____
• ③瞬息可就· (《活板》) •完_成_____

④功成名就 ·
•完_成_____
喜过望。于是先向下靠近溪边,就(见)溪水正从石门中跃出来,有
巨石挡在门口,将流水分成两条水道。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B 确的一 项是( )(3分)
• A.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当门/分为二道
• B.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当门/分为二道
• C.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答案:(我)快要到石门下方时,又乘船渡到溪流北部。 (“及”“复”译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
2
34
• 4.
本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经历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
答案分:) 两文都描写了在探游过程中,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
出的情景;都表达了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总会发现新的希望和机
将及门· 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 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释: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升。

行走二里,见到一条大溪从石门流出来,溪北岸无路进去,就
向下走靠近溪中;溪中有许多巨石,(水)多奔泻急流,也无路进去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11.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12.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答案】10.B 11.D 12.伐竹取道呼舟对渡【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隶而从者”的句意是:跟随着去的人,“从”意思是跟从;A.从头至尾:意思是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从:指拿……作起点,起于……;B.择善而从:(同行者中)选择好的(人),跟从(向他学习),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从:跟从;C.从长计议:①慢慢儿地多加商量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指拿……作起点;D.从天而降:从天上突然降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二)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 分)(1)水尤清冽尤:(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3)以其境过清清: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 分)如鸣佩环,心乐之答: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4 分)答: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 分)答:【答案】5、尤其(格外)大约(大概)凄清(冷清)6、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7、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8、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2010 年莆田市语文中考试题)文章来自:(三)[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 分)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5.(3 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 1 分)16.(4 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17.(4 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 2 分。

意思对即可)18.(4 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2007 年中考安徽省池州市语文试题)文章来自:(四)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 l2~l5 题。

(l2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 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 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