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人与海》的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摘要英雄主义和悲情主义是海明威《老人与海》这部剧作中两个相对对立的部分,它们贯穿于全文始末,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相互迭连、彼此交错之势。
本文拟简要阐述《老人与海》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及其悲情主义的具体成分,以期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共鸣。
关键词: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是20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
正是凭借这部小说,海明威成为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明威一生漂泊不定,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人们不可磨灭的伤害,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经历,他才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独自驾着小船去深海捕鱼,在捕鱼途中遭遇诸多磨难,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诸多阻力回到家中。
在这部小说中,最著名的语言莫过于“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整篇小说的大部分笔墨都是在描写老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抗争的画面。
海明威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将老人勇敢、坚强的英雄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但也有部分读者乃至研究者并不认同此种英雄主义观点,他们认为文中用多方面的象征和比喻来表达作者本人
创作生涯的种种细节,完整地说明了艺术家艰苦的创作过程。
作者把渔夫比作作家,捕鱼代表写作艺术,而大鱼则是伟大的作品。
本文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深入本部作品所产生的理论上的分歧。
但毫无疑问,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持欣赏态度的。
二《老人与海》所蕴含的英雄主义
1 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老人与海》描述的是一个老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老人在故事里所遭遇的一切困难,无非是恶劣天气的阻扰、凶猛动物的侵害以及饥寒交迫的威胁等,而老人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表现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独辟蹊径将主人公置身于一只捕鱼船上,此外没有更多的背景。
船上,与老人桑提亚哥相伴的是一条鱼;船的周身一望无际的是大海星空,而老人的对手是一条相当有分量的鱼儿。
在钓鱼这样一个抽象了的仪式一般的斗争中,海明威揭示出了个体生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没有交流和沟通,老人是孤寂的,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但是这一刻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孤身一人与茫茫无际的大海为伴。
大海听不懂老人饱含深情的倾诉,也看不到老人茫然无助的眼神。
大海怒吼的波涛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向这个濒临死亡边缘的老者示威,“来吧,可怜的陌路人,让我带走你的灵魂,这样你便可以痛痛快快地离开这个让你为难的地方,来吧”。
面对敌人的嘲笑和叫嚣,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了回应,
他竭尽全力发出了生命的呼喊。
面对困境和隔墙而立的生命威胁,老人依旧是勇往直前,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冲出绝境才能到达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境界,纵使真的败了,他的灵魂和精神依旧将不会向任何艰难险阻妥协。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刻画出了一个不向困难屈服的硬汉形象,虽然老人并非风华正茂之年,但他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欲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冲破面前的一切阻扰。
老人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个勇往直前的大英雄。
2 正视死亡的果敢精神
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能逃避的问题,它也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面对死亡,任何懦弱或者求饶的行为都无法再续你的生命,因为死亡是每个人应尽的一份义务。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一个衰老的老人痛苦求饶的形象;恰恰相反,通过心理描写,海明威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正视死亡的果敢的老人形象。
在小说中,桑提亚哥与马林鱼似乎有着相同的命运,他们的归宿出乎寻常的一致。
“马林鱼生来就是被人捕捉的,而一个人有生就有死”。
在这里,死亡是不可躲避的,能正视死亡就不是懦夫。
小说中的“奇思妙想”都极有利地阐释了海明威在这本书中所能达到的境界与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是相一致的。
在作者看来,“死是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
老人桑提亚哥多
次面临来自生命的威胁,遭遇饥恶严寒、面对猛兽的穷追猛打以及与马林鱼的生死搏杀,这其中任何一个场面都足以使人胆寒。
可老人却心怀一份信念,并没有过分地担忧甚至是惧怕死亡,相反,他怀着一颗必死之心,卸掉一身的负担轻装上阵、置死地而后生,却获得了与死亡抗争的胜利。
当然,也许人们并不会相信小说《老人与海》描述的这一主题。
试问在如此苛刻的生命条件之下,一位老人又怎能三番五次地化险为夷呢?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给读者呈现的主题便是如此。
在海明威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是一场争斗,每个人都是争斗的一份子,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在这个争斗游戏中是合乎情理的。
因而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之中,我们领略到老人正视死亡、与死亡相互抗争的人格魅力。
老人在死亡的威胁之下冲出困境是对正视死亡果敢精神的最好解读,老人足以冠以英雄的称呼。
3 永不放弃的倔强精神
在与死亡的抗争过程中,每一次与死亡抗争的机会都可能会是老人获得新生的一次机会。
假如在此之前老人束手就擒,放弃了与命运抗争的机会,那么他早已是冢中枯骨。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极力渲染老人对于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文明许多章节中均有客观的反映。
当桑提亚哥辛苦地钓到马林鱼并试图把它拖到船边之时,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他已经没有了多少力气,在与马林鱼几个回合的较量之下,老人和鱼其实都已是倦怠不堪:他们一个是为了即将到手的猎物努力奋争,一个是为了即将失去的生命而顽强抗
衡。
在这一生命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峙、生存与死亡的争夺。
当老人快撑不住了的时候,他内心深处萌发的一种声音告诉他,如果放弃努力,他必将在马林鱼殊死一搏之下被其拖入海里成为鱼儿的晚餐。
理智终究战胜了绝望,老人似乎在命令自己肢体的各个部分:“拽吧,手啊,……站稳,腿,替我撑下去。
头啊,替我撑下去。
决不要昏过去。
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
”
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满腹激情地对其抱有莫大的希望之时,也许它回报给你的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境遇,假如你此时便对生活失去信心、放弃了对生活和梦想的追逐,那么注定你将苟活一世。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集中地刻画了一个永不放弃的人物形象。
正是在桑提亚哥身上,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升华,他也因此成为一个永不放弃、时刻在战斗着的英雄。
三《老人与海》所蕴含的悲情主义
1 人是苦难与病痛的集结体
关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为什么一开始就放弃原本正常的生活去出游,海明威并没有过多地予以提及。
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倾力呈现地是一个似乎总会遇到诸多的麻烦的老者在与苦难相抗争的画面。
老人对自然充满了虔诚的敬畏,他认为马林鱼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他既要杀死它,又对它充满了赞美。
作者海明威对这一画面的描写,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人只是痛苦和磨难的集结体,他们没有权利处决甚至是杀死大自然的恩赐物。
小说中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这一画面描写,完全彰显了人必须得与恶劣的自
然相互对抗这一特性。
同理可论,它可以这样理解:人们总是活在苦难之中,他们的身边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麻烦,稍不留神,人们便会在与困难得抗争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小说最后写老人带鱼骨而归,实是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对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
通览整本小说,小说中对于苦难的刻画往往盖过对幸福的刻画,主人公桑提亚哥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并没能流露出多少喜悦,哪怕是对自我一句肯定的话语在文中也鲜有提及。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作者海明威明确了该篇的感情基调,即感伤主义色彩。
作为同时期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依旧没有逃脱其感伤主义色彩。
从小说的创作背景来看,时值晚年的海明威在饱经战争的疮痍之后,更是对人生有了几分深刻的认识,这一认识在《老人与海》里便表现在人只是苦难与病痛的集结体而已。
2 英勇与果敢是人们迫于无奈现实的幻想
人们对于作品的认识是基于该时代的民族信仰而定的。
《老人与海》的创作年代时值二战刚刚结束,海明威及其周围的社会群体苦于战争的痛楚而不得发作,按照时下弗洛伊德心理补偿理论这一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这样定义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的这一行为:迫于现实的苦难与折磨,作者臆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和自己的年纪相仿,却似乎拥有用之不竭的能量与恶劣的自然相抗争,并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此外,在作品《老人与海》中经常会出现狮子这一形象,对于老人桑提亚哥时常会梦到狮子,同样按照弗洛伊
德的“梦是愿望达成”这一理论可以这样解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梦见狮子也是老人对失去的力量的一种强烈的渴求。
作者最后没有让老人把打到的大鱼完整地顺利带回,而是只剩下一副鱼骨架,相比于前文提到的暗示以及隐喻的解释,不少研究者均认为此种写法是海明威追求悲剧快感的一种描写技巧。
结合作品流露的悲情主义主题,笔者以为倒不如说这是海明威意识到自己无力挽回人生颓势的感伤情绪的流露,是故作旷达而又无法掩饰的无奈。
《老人与海》的感情基调是浓重的,作为一部主题“积极向上”的小说,它的叙事风格本不该如此厚重,相反,我们以此为据再结合作者海明威的时代背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想:该作品描述的主题充满着浓厚的悲情主义色彩,它是作者迫于无奈现实的幻想之作。
3 宗教信仰才会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作为一部底蕴浓厚的美式风格小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同样给读者真实再现并还原了部分基督教的信仰问题。
人们的精神疾苦以及肉体的痛苦在诸多的诉说之后并没有减轻,在求助于当时的科学手段仍然不能够化解之后,许多人们便会借助于宗教信仰来解除内心的诸多疾苦以求得生命和灵魂的永生。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之中,尽管作品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并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却与基督教所宣扬的某种美德相吻合。
例如,老人的英文名字据说是来自耶稣在加利海滨的四大开山弟子之一。
老人在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这喻指信徒领圣餐。
最后老人回到家,摸黑躺下。
作者写道:“他脸朝下躺在报
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
尽管这只是老人行为的一个局部描写,但从老人严格遵从基督教习俗的态度来看,他绝对是一个基督教的信奉者。
此外不少学者指出,老人历经87天而结束自己的磨难暗合了基督教中耶稣受87日的洗礼而后开悟这一事迹。
由此可见,这篇作品中的诸多细节描写都附有基督教的影子。
四结语
人们对于《老人与海》的认识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兴起的比较文学给所有文学研究和批评者创造了一个视角
独特的欣赏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关于《老人与海》所蕴含的相互对立的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两种思想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客观角度出发,这两种思想始终贯穿全文,它因读者以及研究者的不同视角而相互交替出现、彼此相互牵制,而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思想恰巧是对该篇小说最有价值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吕秋薇:《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科技信息》,2009年第13期。
[2] 龙城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学文科参考资料》,2000年第9期。
[3] 华新;《不向困难让寸分——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4] 宋韶勋:《新析〈老人与海〉》,《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5] 林静:《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泰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小琴,女,1979—,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美玲,女,1963—,山西保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