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及拓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梳理、复习(包含答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重要史实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统一全国③开凿运河
B.①灭亡陈朝,统一全国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勤俭节约 C.减轻农民负担 D.重视农业生产
4、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统治措施
4.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七年级(1)班就盛世唐朝的开明君主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励精图治·英明显】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1.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
A.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2、黄巢起义
2.唐朝末年,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的人物是( )
A.张角B.陈胜C.吴广D.黄巢
3、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五代十国D.科举考试
4、唐玄宗的统治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知识点:1.人类起源:介绍人类在史前时期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直立人和智人的演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2.中国史前时期的遗址:讲解中国史前时期的主要遗址,例如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分析这些遗址对于认识史前中国的重要性。
3.包括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在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展中的农桑经济和手工业。
4.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介绍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陶器、石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石器时代的特点:阐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比较不同地区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情况。
6.中国史前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介绍中国史前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
7.史前时期的社会结构:分析史前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探讨史前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8.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介绍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遗址、文化史实物和文化风俗等,探讨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史前时期的意义和影响。
9.史前时期的艺术和宗教:介绍史前时期的艺术和宗教,包括史前时期的艺术作品、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等,分析史前时期艺术和宗教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0.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承:介绍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承,包括史前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探讨史前时期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这个历史单元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
通过学习史前时期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了解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史前时期的文明和发展,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完整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梳理(1—3课)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五大水系。
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的暴政: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②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开创,唐完善,清末废除。
作用:实行后,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武周政治:(1)称帝条件:①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代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②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政治才能。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武周政治”。
(2)统治措施:1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2继承唐初的制度3推行科举制4任用贤人(3)、意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618 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唐太宗。 3.唐太宗在位20多年,虚心 纳谏 ,从善如流,知人 善任 , 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 进一步发展,国力 增强 ,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4. 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为后来 “开元盛世”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 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 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定都逻些。唐太
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等。
(2)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3)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其中吴道子的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5)意义:加强了南北 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3.开创选拔官吏的 科举 制度: (1)隋文帝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 时,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4.隋朝创立 三省六部制 (唐朝进一步完善。) 5. 618 年,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的 残暴统治 ,(隋的暴政)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1)日本的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著有《大唐西域记》 (4)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 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 成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归纳随着新学期开始,初一学生们迎来了下册的历史课程。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过去的事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在的社会和文化。
这篇文档将从下册的历史教材中归纳出一些必考的知识点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在备考中有针对性地复习。
第一单元:我们国家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想。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检阅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中国劳动人民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社会力量。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想: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3.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原则:基本任务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工作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我批评、团结统一、开展群众性工作。
第二单元:古代的中国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的中国,重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主要的政治制度。
国君为天子,下设诸侯、大夫、士、农、工、商等阶层。
2. 经济文化: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
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孝道、忠诚、文化修养等。
3. 科技发明: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重要的科技成果,对世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各国生活的不同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各国生活的不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各国的国土、政治制度和文化: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都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 各国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学生要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复活节、圣诞节等。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1 原始社会1.1.1 元谋人和北京人- 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活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采集和狩猎1.1.2 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和捕鱼、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1.2 部落联盟1.2.1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曾进行阪泉之野之战,后来炎帝族战败,归顺黄帝族,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华夏族的形成:炎黄战败蚩尤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2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传说中的禅让:尧将部落首领位置让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夏商西周2.1.1 夏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2.1.2 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2.1.3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制度:分封制2.2 春秋战国2.2.1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2.2.3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确立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秦汉3.1.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3.1.2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隋朝。
- 统一全国。
-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开通大运河。
-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唐朝。
-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用人方面: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如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
- 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 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女皇帝武则天。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 治国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七年级下册历史1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概述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包括: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文帝的统治:改革官制,发展经济,注重吏治,提倡节俭,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民族文字。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2.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主政时期(627-649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713-741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4. 科举制的创立:-创立: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5. “和同为一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蕃会盟碑:82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汉藏两族“和同为一家”。
6. 对外友好往来:-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玄奘西行: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请注意,具体知识点可能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参考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进行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成就- 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繁荣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分析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 知识要点- 秦朝的统一- 汉朝的建立与巩固-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2. 重点知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巩固和对外关系-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3. 难点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 汉朝对外关系的处理-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更替的原因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宋元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明清时期的繁荣与闭关锁国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和影响-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意义和影响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1. 知识要点-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农业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 重点知识-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农业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3. 难点解析-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原因分析- 农业文明兴起和传播的影响因素- 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和影响第二单元亚洲和非洲的古代文明1. 知识要点-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中国文明2. 重点知识- 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 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法律制度- 古埃及文明的科技成就- 古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3. 难点解析- 古代印度文明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巴比伦文明法律制度的意义- 古埃及文明科技成就的影响- 古中国文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影响第三单元欧洲的古典文明1. 知识要点- 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2. 重点知识- 希腊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罗马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3. 难点解析- 希腊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罗马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三、历史综合练习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方法-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梳理-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分析3. 难点解析- 历史知识分类的合理性和运用方法的多样性- 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准确性- 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第二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的态度3. 难点解析- 比较和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意义和价值的深度挖掘和理解- 批判和反思的合理性和建设性。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下册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雏(chú)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四、隋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五、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且开放)(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启蒙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商汤铲除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
商朝: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朝代,商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大夫与王结合的军事封建主义社会。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实行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周朝以分封制度加强皇权。
二、中华文明的开端1.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母亲河 - 黄河,流经8个省区。
国内干流主要沿陕西渭北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并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地区。
2.黄河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黄河流域,中国形成了以早期的农耕、城市和国家为标志的华夏文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之一,以地区战争而著名。
战国时期,中国各国争夺霸权,封建制度日益加强,孔子、老子、孙子等众多思想家达到了巅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在由分封制向等级制度的过渡时期,东周王朝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四、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迅速发展: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迅速统一了全国,被称为“嬴政统一中国”,实现了“封国变郡县”、“接壤变界河”、“量兵变质”的重大改革。
2.‘’ 嬴政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一、周朝的农业生产1.农耕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周朝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之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核心工具是犁、耙、镢。
2.农业技术的发展:周代的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耕地和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周朝的农业生产水平非常高,足以支撑周朝统治的稳定。
二、商朝的商业贸易1.商朝的贸易货币:商朝在贸易中主要使用金、铜、铁、布料等为货币,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和奢侈品。
2.商朝的贸易网络:商朝对外贸易范围较广,商贸活动分布在华中、华南地区,并且由于货物的交换收益,商贸贸易收益预期较高三、秦汉的手工业发展1.手工业的基本情况: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服装制造业和冶铁业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重节俭;他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发展科举。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加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为盛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结
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 人类社会的起源:猿人和旧石器时代
- 农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和农耕文明的形成
- 城市文明的出现:商周时代和城市国家的建立
- 帝国的兴衰:秦汉时代和统一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
- 黑非洲的诸国: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文化
- 美洲的古国: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 亚洲的古国: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
三、中国古代历史
- 夏商周时期:三代的更迭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 秦朝:秦始皇的统一和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疆土拓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在中国的传播
四、世界古代历史
- 希腊罗马文明:雅典民主制和罗马法律的影响
- 东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分裂与拜占庭帝国的建立
- 的兴起:的基本教义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以上是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1到2单元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1到2单元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
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
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
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1(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3、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从605年开3、起止: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二千多仅公里。
4、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建立:隋末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措施:(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过分压榨人民(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提倡节俭(4)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2、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女皇武则天1、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2、局面: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3)提倡节俭。
2、局面: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1、农业:(1)水利的兴修:四十多处大型工程(2)农耕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3)农作物的推广:蔬菜、茶叶(4)工具的进步:曲辕犁、筒车(5)抗灾能力增强2、手工业:(1)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有许多大都市(2)长安:布局:分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地位: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选拔官员主要以门第出身为标准,弊端突2、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二、科举制的完善1、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2、关键人物:(1)、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2)、大力提倡科举,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3)、曾八次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选拔了许多有才学的人(2)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3)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4)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深远和同为一家一、突厥汗国的兴衰:1、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人类的进化与迁移
- 人类起源与进化
- 大禹治水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聚居地
- 古代人类的迁移与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
- 社会的演变与国家的形成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职业统治者
-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 古代造纸术和丝绸之路
- 古代铁器、蔬菜以及封建文化的演变
- 古代科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近邻
- 中华文化的东传与文化接触
-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唐宋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变化
-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
- 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
第六单元:世界上的科技与文化
- 文化与科技的多元化
- 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 世界上重要科技的起源与影响
第七单元: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
- 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政治格局演变
-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历史变迁
- 不同地区历史发展的联系与特点
第八单元: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工业化与科技革命
- 世界历史的演进与全球化趋势
第九单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第十单元: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影响
- 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挑战。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盛唐气象
- 农业:垦田面积扩大,发明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 - 手工业: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有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等 - 商业: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长安、洛阳等繁华大都市 - 民族交往与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击败东、西突厥,设置机构管辖西域,和亲政策促进汉藏友好关系 - 开放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 - 文学艺术:唐诗繁荣,代表人物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等;书法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绘画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政权、影响等)
第三单元(假设)
(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填写)
- (例如: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 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口述《大唐西域记》,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单元(假设)
(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填写)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单元/章节
知识点
描述/细节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亡南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西魏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科举制度的创立:隋炀帝时期开始创立科举制度,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隋朝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一种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的途径,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大运河的开通: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它的开通不仅方便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隋朝的政治和经济:隋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隋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均田制、建立三省六部制、编订法律、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这些改革有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隋朝的文化成就:隋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就,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
这些文化成就不仅反映了隋朝时期的文化水平,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隋朝的灭亡:隋朝于618年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结束,中国进入了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唐的盛世: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和政治成就,如唐诗、宋词、科举制度等。
这些文化和政治成就不仅反映了隋朝和唐朝时期的文化水平,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①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②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③隋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b.长期的分裂,人民渴望统一。
c.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d.隋建立后,经济发展,尤其是隋文帝时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e.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术运用得当。
)④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32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声场,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粮仓丰实,据实属记载可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⑥隋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平日衣食简朴,后妃也不许穿华丽衣服。
从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并受到隋文帝严厉批评可看出。
⑦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地点、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⑧:⑨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大运河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但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过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人们的反抗。
)第二课“贞观之治”①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②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相同点:a.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
b.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都有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e.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而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f.都是短命王朝。
二、不同点:a.时代作用不同: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故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隋统一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故隋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秦始皇较注重政治,巩固政权;隋文帝较注重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
c.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焚书坑儒”;隋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
)③唐朝建立(618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④唐太宗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年号:贞观)⑤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史,善听正确建议;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⑥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A.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B.政治:下令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C.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表现:唐太宗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梅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着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其中。
)⑦$⑧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⑨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⑩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影响(A.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b.选拔贤才的政策。
影响: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⑪简述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其结果(秦始皇:A.政策:实行暴政,严刑峻法,辅以繁重。
B.结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唐太宗:A.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俭。
B.结果:促进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开元盛世”①唐玄宗(又称唐明皇)的改革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2、重视地方离职把中央优秀官吏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3、注意节俭。
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奢侈物品的决心。
)②“开元之治”(唐玄宗次啊去的一系列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③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A.修建大型四十多处水利工程。
B.农耕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C.蔬菜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
D.茶叶的种植: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E.农业工具的改进: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F.人民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2、手工业方面:A.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B.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刑窑白瓷(“类雪”“类银”)和唐三彩(陶器,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方面:A.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B.长安城:有坊市之分,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全城道路整齐,树木成行。
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④,⑤“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⑥着名的治世(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
)⑦唐朝全省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原因:A.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B.唐初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很有作为。
C.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历史启示:A.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B.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C.统治者的个人行为至关重要。
)⑧唐朝日趋衰亡的原因及灭亡(A.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B.唐玄宗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C.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
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①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五轮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创立的过程:A.为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政史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②隋文帝实行新选官制度的原因(1、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2、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以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巩固统治。
)隋朝科举制刚刚开始实行,已有房玄龄、孔颖达考取。
③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儒家经书)两科最重要。
2、唐玄宗完善情况: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B.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进士科考试第一名的,称状元。
第二名的,称榜眼,第三名的,称探花。
3、武则天完善情况:A.大力提倡科举,曾在洛阳亲自出题面试。
B.首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完善情况: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曾在长安、洛阳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④-⑤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⑥对科举制的评价(1、最大的特点“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2、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造成了读书人死读书,读死书。
特别是明清时期,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⑦科举制(世界最早)在当时还影响到新罗、日本。
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新罗着名文学家随之元,是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①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概况(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如今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巩固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高。
2、吐蕃的统一: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与吐番的关系: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去书籍、谷物、蔬菜种子和大批手工业工匠。
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
文成公主还教给吐蕃人使用内地的历法,还将饮茶的习俗带到吐蕃。
松赞干布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还聘请中原儒者为他掌管文书奏章。
松赞干布命人创制吐番文字,改变了吐翻刻木结绳记事的习俗。
)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③回纥的勃兴(1、回纥的社会发展: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汉国。
788年,改名为回鹘。
2、回纥与唐的关系: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汉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B.经济往来密切。
回鹘经常用马匹、皮毛换取汉族的绢、茶、粮食。
C.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
长安、洛阳的汉人受回鹘风俗的影响,喜欢穿回鹘服装,有诗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政史当时市面上常见的景象。
3、回鹘政治瓦解后,大部分西迁到今甘肃、新疆等地。
)④“车书本一家”(1、靺鞨族的社会生活:隋唐时期,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