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和冷却》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加热
冷却
蜡烛: 固体
液体
固体
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和蜡烛一样的变化?
……
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 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 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干冰
干冰的应用
舞台表演 食品行业
消防灭火 清洗模具
铜球加热或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铜球
1.正确使用酒精灯。 2.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铜球。 3.冷却铜球时不要碰到杯子底部和壁部。 4.边观察边填写活动记录,并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 什么?
变废为宝 能不能用刚才学的知识, 想办法来变废为宝,用好这 些短蜡烛、碎蜡烛?
彩色蜡烛
为什么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 1摄氏度,钢轨便伸长10万 分之一米。冬夏温差达50摄 氏度时,北京至太原达514 千米钢轨至夏天会伸长25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
3、

1.点燃蜡烛,用滴的办法,在纸上作画。 2.注意安全,火焰不要太靠近纸张。 3.作画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加热后蜡烛的形态,滴 到纸上后蜡烛的形态。 4.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作品,画的内容简单易懂。 5.时间4分钟。
在作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跟科学有关的知识?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龙川小学刘小朋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

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

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

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

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

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

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

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加热、冷却的现象和变化;3.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应用,如冷暖气、制冰及暖水袋等。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件或黑板、彩色粉笔、尺、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2.教具:–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暖气片、一个冰箱、一包冰块或者一个电热水壶,让学生分别猜测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温度变化和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1.2 思考问题,激发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怎样才是最好的制冰、烧开水的方法? * 为什么夏天开了冰箱还是热? * 和外面大雪天气不同,为什么暖气片还是会发热?2. 学习环节2.1 冷却和加热的概念通过实际的物品,例如冰块、烧杯、水等物品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加热和冷却的概念。

可结合电子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以便理解。

2.2 烧杯实验:观察水的加热变化给学生提供烧杯、温度计、火柴等物品,让学生自己操作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提问,如:•烧杯里的水温度是多少度?•开始烧水时,水温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烧开后,水的温度是否还在上升?2.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记录可以以画图、写字等形式方式进行。

3. 总结环节3.1 知识回顾通过和学生交流,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3.2 思考提升对于加热和冷却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和思考。

例如暖气片、制冰和烧开水方法等。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成功点通过教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外,还能够替学生打开科学实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4.2 教学失败点在烧水实验中,若温度计的测量不准确,将会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产生误导。

加热和冷却

加热和冷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会做加热固体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固体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一个固体体胀演示器、12个烧瓶、12个橡胶塞、12个玻璃管、8只气球、8只水槽、4瓶热水、8个大塑料杯、一桶红水。

8张记录表抹布、八根皮管、8只粉笔、洗衣粉、一只酒精灯2、课件、一张四上光盘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出示盛满水的烧瓶,问:瓶内有什么?再出示空烧瓶,问:这里面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吗?)2、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这是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烧瓶,这是一根吸管,插在橡皮塞里,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烧瓶口,再倒一杯热水,把烧瓶放在热水里,注意观察3、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师:对!我做的就是喷泉的实验,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喷出来?4、能具体猜想一下,是什么加热体积膨胀吗?假设1:水,瓶里除了水,还有什么吗?假设2:空气5、师: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板书时写上问号水受冷会怎样?空气受冷会怎样?5、师:我们先来研究水(二)、研究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多媒体显示:实验1:研究红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师:水加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真的会收缩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探究,不是靠多数压倒少数,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2、师:我们要让水受热和受冷,老师为你们每一组提供一杯热水,一水槽冷水。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的器材:烧瓶、有孔的橡皮塞、吸管,这些实验材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教学反思-吸热和散热苏教版反思一:吸热和散热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讨论,逐步了解了对比实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个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为设计研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打下基础,学生可以利用讨论所学到的方法,去设计研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实验。

这样,学生在科学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和技巧,相比较而言,方法和技巧远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对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说。

学生对吸热和散热现象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们已经了解了一杯冷水要变热,必须要加热,冷水是吸收了热才变成热水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学生通过测量沙和水在阳光下和阴凉处温度的变化、测量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温度的变化,来了解不同的物体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

同时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技能。

反思二:吸热和散热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第一个环节集中话题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让学生举例说明。

这时学生思维不易发散开,由教师先抛砖引玉效果较好。

第二个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做油和水的吸热与散热对比试验。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明确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教师提示记录数据时的要点。

由于本实验加热油时可能会有危险,让学生分组做水的吸热与散热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帮忙做油的吸热与散热实验,将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本实验操作时学生问题不大,未发生意外,记录数据认真,但水与油在停止加热后两三分钟温度依然会上升,当时只向学生说明这是因为我们的实验存在误差,加热后烧杯底部液体温度高于上层液体温度,而我们测水温时又不能将温度计碰到烧杯底,将“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家查。

我查阅资料后发现,这是因为液体内的温度有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停止加热了,但是液体内还在短时间内按照规律在循环,所以看起来好像还是在升高。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而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1、学生猜想实验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使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2、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教师决不能为了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而在教学中缩手缩脚。

既想放,又不敢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不免在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角,或许在初期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学生的探究方法一定是各种各样,其中的一些或许会漏洞百出,或者不可行,甚至毫无意义。

但很快学生的思维将更开阔,探究方法更趋合理性、可行性,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会更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3、给每个学生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具体表现在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从设计到操作到总结都参与到探究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光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成功之后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篇二: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体积的影响,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规律。

导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夏天吃冰淇淋时,如果吃得比较慢,冰淇淋会怎样?学生会说化掉。

教师追问:如果再放进冰箱里会怎样?学生会说又冻起来了但是形状变了。

这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状态和形状的变化,引出形态这个概念。

第二部分即是讨论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有了导入部分的讨论,学生能顺利完整地说出除了冰淇淋以外,其他物体的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能举很多例子。

加热和冷却除了影响物体的形态,还会影响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第三部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加热与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与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与冷却教学反思《加热与冷却》教学反思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营盘小学李师科学课是科学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走进科学世界的钥匙,科学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孩子学习科学的一种引领,基础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孩子们探求科学世界的不竭动力;一个个有关科学的问题是孩子深入去探究的小目标;科学的探究方法与相关的能力却是孩子们挖掘科学宝藏的工具。

这些便是每一节科学课的追求。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括两个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关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第二课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本节课活动探究的是第二课时,加热和冷却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现象,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

因此,在备课和准备活动器材及教学中,我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

一、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首先让学生看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这样不同的季节里,同样的电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活动探究。

我先做了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抓住怎样看见铜球在加热和冷却时产生了热胀冷缩,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的挑战,抓住把铜球看不见的热胀冷缩看得见这个重点,突破难点,加热和冷却铜球这个实验比较经典,但是很危险,作为演示实验既能有效地进行提问,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又能控制实验的时间,通过实验学生也知道了不同的季节里,同样的电线为什么不一样长。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可以借助物体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变化,为研究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

二、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小玻璃瓶和细吸管的有效组合,学生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利用小组做不同液体的实验,时间利用合理,最后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的教学方式,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结构是非常典型的适合于探究内容,因而在设计方面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从对学生探究的“引”——“扶”——“放”,几个层次的探究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之下,从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探究到自己设计实验做探究,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认识也是深刻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了解固体、液体、气体根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了解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了解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开展史。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创造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良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打算)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聚集〞商量: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提出实验的要求:①先将蜡烛点着。

②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

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援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

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测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方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商量。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认真看书上的方法〕。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分析:本课是在前四课学习的基础上,探究一种特定的物质——水,冷热对其形态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模块:一是认识自然界中水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制造雨、霜、雾,三是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四是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五是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水在大自然中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冰、雨、雪、露、雾、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这些现象还是充满了好奇,这节课将以学生的兴趣为激发点,带领他们去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会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难点是会做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目标:1. 会做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3. 研究蒸发现象,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 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6. 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毛笔、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

分组材料:1. 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玻璃片,2. 烧杯、温水、冰块,3.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4.(材料超市)同样的布条、铁架台、台灯、扇子、电吹风。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 交流:你在哪儿见过水?2. 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水体。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 导入:这些多姿多彩的水被加热或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感受到自然界水的多姿多态,对水产生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二、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露1. 研究雨的形成(1)谈话: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准备怎么做实验?提示:怎样制造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冷却下来?(2)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教《加热和冷却》

三教《加热和冷却》
虽 然 学 生 兴 趣 高 , 是 器 材 准 备 复 但
的心血 , 随便 弃之 非常可 惜 。
实 验记 录单 还 有许 多 价 值 , 我 们 应 当 妥 善 保 管 好 , 以 装 入 学 生 可 的 成 长 记 录 袋 ; 们 町 以 根 据 记 录 我 单 评 价 学 生 的 实 验 操 作 能 力 , 中 从
三教《 热和冷 却》 加
官 清建
子的科 学 学 习 的重要 依 据 。同 时 ,
科 学 记 录也 是 学 生 科 学 活 动 中 的 一 种 重 要 的 实 验 证 据 , 为 这 上 面 如 因
实 记 录 了孩 子 观 察 到 的科 学 现 象 。 有 些 科 学 老 师 喜 欢 在 科 学 课
孩 子 们 凭 生活 经验 就 知 道 蜡 烛 点燃
作 起来 简单 、 全 , 果 明显 ! 安 效
于 是 , 基 本 按 照 教 材 的 思 路 我 设 计 了教 学 过 程 , 学 生 制 作 糖 画 把 的 引 入 修 改 为 观 看 糖 画 制 作 的 课 件 引 入 。 再 找 出 几 年 前 使 用 过 的 小 药 瓶 , 配 成 液 体 热 胀 冷 缩 演 示 装 器 。全 课 教 学 时 间 为 一 课 时 。 我 先 在 三 班 上 课 , 完 后 发 上 现 , 用 教 材 的 顺 序 , 课 时 上 完 采 一
流 到 纸 上 冷 却 凝 固 的 过 程 。 教 材
要 求 铜 球 的 热 胀 冷 缩 实 验 为 学 生 分 组 实 验 , 改 为 一 个 学 生 在 老 师 我 的 配 合 下 做 演 示 实 验 。 教 学 过 程
分 为两 课时 : 一课 时 , 识 加热 、 第 认
教 材 从 制 作 糖 画 引 入 , 近 学 贴 生 的 生 活 , 后 分 组 探 究 。过 去 我 然 曾在课 堂上 指导 学生 制作 过糖 画 ,

《加热和冷却作业设计方案》

《加热和冷却作业设计方案》

《加热和冷却》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背景:
加热和冷倒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涉及到热能的传递和转化。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加热和冷却现象的理解,掌握相关观点和原理。

二、设计目标:
1. 了解加热和冷却的定义和原理;
2. 能够区分不同的加热和冷却方式;
3. 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计算方法;
4. 能够应用加热和冷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设计内容:
1. 加热和冷却的定义和原理讲解;
2. 不同加热和冷却方式的介绍及比较;
3. 加热和冷却的计算方法演示;
4. 加热和冷却实例分析。

四、设计步骤:
1. 学生自主进修加热和冷却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原理、方式和计算方法;
2. 教师进行加热和冷却的讲解和示范;
3. 学生进行加热和冷却的练习和实践;
4. 学生进行加热和冷却实例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设计评判: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加热和冷却的定义和原理;
2.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加热和冷却方式,并能够诠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加热和冷却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4. 学生能够应用加热和冷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设计总结: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加热和冷却的观点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提高物理进修的兴趣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息加深对加热和冷却的理解,为将来的进修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实录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实录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实录加热和冷却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会做加热固体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固体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一个固体体胀演示器、12个烧瓶、12个橡胶塞、12个玻璃管、8只气球、8只水槽、4瓶热水、8个大塑料杯、一桶红水。

8张记录表抹布、八根皮管、8只粉笔、洗衣粉、一只酒精灯2、课件、一张四上光盘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出示盛满水的烧瓶,问:瓶内有什么?再出示空烧瓶,问:这里面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吗?)2、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这是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烧瓶,这是一根吸管,插在橡皮塞里,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烧瓶口,再倒一杯热水,把烧瓶放在热水里,注意观察3、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师:对!我做的就是喷泉的实验,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喷出来?4、能具体猜想一下,是什么加热体积膨胀吗?假设1:水,瓶里除了水,还有什么吗?假设2:空气5、师: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板书时写上问号水受冷会怎样?空气受冷会怎样?5、师:我们先来研究水(二)、研究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多媒体显示:实验1:研究红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师:水加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真的会收缩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探究,不是靠多数压倒少数,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2、师:我们要让水受热和受冷,老师为你们每一组提供一杯热水,一水槽冷水。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的器材:烧瓶、有孔的橡皮塞、吸管,这些实验材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三节加热和冷却中的《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实验器材、实验创新、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说教材《加热和冷却》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的体积的影响。

本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实验器材该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酒精灯、固体体胀器、水槽、冷水、火柴等。

三、说实验创新四、说实验原理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体积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当铜球冷却后,铜球体积又缩小,又能通过铁环。

五、说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改变体积。

2、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的体积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八、说教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就是借助固体体胀器和酒精灯等实验器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发现和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我的这一节课更有实效性。

九、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

(原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加热和冷却(共计5页)_苏教版市三小周静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能用文字、图表描述所观看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形状、体积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明白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明白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点:发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预备糖、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固体体胀器、酒精灯、水槽、锥形瓶、胶皮塞、空矿泉水瓶、气球、热水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教师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提示:这是蜡笔做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二、探究活动(一)探究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明白这幅蜡笔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汇报:把蜡笔加热融解后,地在卡纸上做成的。

3.师生共同讨论制作蜡笔画的注意事项。

4.分小组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6.各小组汇报、展现。

7.学生汇报实验记录。

8.提问;还有那些物体加热、冷却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9.阅读资料:二氧化碳状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蜡笔受热融解、受冷凝固的现象的探究,专门是对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蜡笔的制作,感受到蜡笔画的奇异,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和积极性。

让小孩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空间,使思维火化得以绽放,并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1.谈话: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伙儿发觉冷和热对物体的阻碍可真不小。

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2.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3.教师提问:怎么说它会可不能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办?4.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明白。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加热和冷却的基本概念;2.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表现形式和方法;3.能够区分不同物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主、思维导入为辅;2.展开讨论,增强合作意识;3.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分配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3.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惊喜与收获。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认知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通过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开展初步认知。

第二步示例实验示范实验:通过示例实验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加热和冷却的表现形式。

选择一些常见物体,如水、金属、石头、纸张等,用水杯和温度计进行实验。

第三步讨论加热引导学生在示范实验后,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问题包括:1.在实验中,加热后水的温度变化如何表现?2.如何让水温度升高?第四步讨论冷却在讨论加热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冷却的讨论。

讨论问题包括:1.在示范实验中,冷却后水的温度变化如何表现?2.如何让水温度降低?第五步课后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加热和冷却相关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加热和冷却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效果评估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单独练习和课堂问题回答来进行评估。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学习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将学生的表现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教学反思1.通过实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认识加热和冷却的概念;2.讲解时,要深入学生的思想,并适时地提醒、激励他们;3.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因为互相讨论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总结本教学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惊喜与收获,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最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最新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1课时
第( 二 )单元 第_7课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作课时间
11月8日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具
学具
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教学反思
用实验说明我们见到的自然现象,学生学得兴致很高。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自然问题,老师又让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本课的一特色。
(2)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问题。
(3)自然界你还见过哪些水的变态形式。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
1.研究雨的成因。
(1)雨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做适当解释,并放多媒体。
(3)学生了解了雨的形成。
(4)制作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实验
2.研究霜的成因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板书
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水→气态云雾雨露霜雪冰
液态
固态
作业
设计
1.举例说明我们见过自然界哪些形态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或蜡烛的实验,观察糖或蜡烛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铜球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铜球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固体热胀演示器、烧杯、吸管、气球、水槽、冷热水、红墨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糖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
2、“谁知道糖画是怎样制作的?”
3、“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制作糖画的工具,不过我们可以用(板书:蜡烛)蜡烛代替糖来尝试糖画的制作方法!”
二、了解加热和冷却蜡烛形态的变化。

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请大家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3、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状态?”
“蜡烛原来是固体”(板书:固体)
“被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状态?”
“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板书:液体)
“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做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来又变成了什么状态?
“流到纸上的蜡烛又变成了固体”(板书:箭头)
“为什么会凝固?”
“因为蜡烛冷了”(板书:冷却)
4、“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
5、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状态改变了。

刚才看到同学们在用蜡烛绘画时产生了一些碎蜡烛,有的同学的蜡烛已经很短了,扔掉挺可惜的,想一想:怎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用好这些短蜡烛、碎蜡烛?
6、讲述:利用短蜡烛、碎蜡烛可以制作新蜡烛,还可以制作彩色蜡烛。

7、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转化。

三、演示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加热和冷却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个铜球,铜球加热和冷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演示。


2、学生在老师的监护下做演示实验。

“这是一个铁环,这是一个铜球,铜球恰好可以从铁环中间穿过(演示)。

给铜球加热… ”,“铜球还能够穿过铁环吗? 将铜球放入凉水中冷却后再试,观察:又发现什么?”
3、“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铜球的什么改变了?”
“铜球的体积改变了”(板书:体积)“体积是怎么改变的?”
“没有加热的时候铜球恰好可以穿过铁环,说明铜球比较小;加热后铜球不能够穿过铁环了,说明铜球的体积胀大了”(板书:热胀)“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够穿越铁环,说明铜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冷缩)。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热胀冷缩”。

4、小结: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四、水的加热和冷却,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大家猜一猜:水加热和冷却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2、老师介绍:“这是一个装满了红色水的小瓶子,瓶盖上插了吸管;我们可以观察到吸管里的水位。

先把小瓶子放入热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受热,仔细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过一会儿,再把小瓶子放入冷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冷却,再仔细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谁来说一说,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认为水加热和冷却以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请说出你的理由!”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板书:水)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会热胀冷缩,水也会热胀冷缩。

大家想一想:怎样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六、拓展延伸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呢?
1.铁路的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

2. 火车的金属轮子分内外两层,是靠热胀冷缩的原理组装和拆卸
3. 瓶盖或者钢笔帽拧不下来时,可以用热水把瓶盖或者钢笔帽烫一
烫,就能拧下来了。

4. “孔明灯”也是应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等.
七、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加热和冷却
糖→糖水(固体→液体)糖水水(液体→固体)
加热冷却
固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
液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热胀冷缩气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六年制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括两个活动过程:活动一:关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活动二: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加热和冷却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现象,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

同时,本课有些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课教学我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预测、交流讨论、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然后自选实验器材、“逼”学生脱离依赖心理,自己进行实验设计等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经过尝试,既有收获又有失败。

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生活中学生都熟悉的蜡的变化引出问题,在学生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后,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己探究的空间。

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后,我发现大部分小组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能说出实验现象。

在研究其它物体时,我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然后设计实验,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积极、认真,实验速度快。

一部分做完自己实验或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完成的同学也到别的小组观察、学习。

有的小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有漏洞、错误或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验,我同他们一起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及补救、改正的方法。

对没有进行实验设计的同学,我带领他们去参观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分享其他同学的成功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

实验中我发现:除极个别学生外,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真进行实验设计(虽然设计中有漏洞、错误,甚至根本不可行。

)课堂上实验也是井然有序,学生积极、认真,参与的热情很高,都能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同时小组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的气氛热烈。

另外自己的实验做完了,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其他小组的探究中。

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体会:
1、学生猜想实验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使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2、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教师决不能为了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而在教学中缩手缩脚。

既想放,又不敢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不免在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角,或许在初期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学生的探究方法一定是各种各样,其中的一些或许会漏洞百出,或者不可行,甚至毫无意义。

但很快学生的思维将更开阔,探究方法更趋合理性、可行性,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会更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3、给每个学生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具体表现在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从设计到操作到总结都参与到探究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光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成功之后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