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学 精、气、血、津液 PPT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三、血
(一)概念: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 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之一。
(二)生成: 1.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三、血
(三)血的功能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病理:失血 伤津; 伤津 血燥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感谢聆听!
最基(本二物)质气,的气生又成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二)先气天的之生精成气 —— 肾封藏 先水天谷之之精精气微 ———— 肾脾封运藏化
气
水自谷然之之精清微气 ———— 脾肺运呼化吸 自然之清气 —— 肺呼吸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病理—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3. 营 气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4.卫 气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 等。 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
2.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
驱除寒冷。
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
运行迟缓。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的作用。
病理: 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疾病。
气 血 津 液ppt课件
• 二、气的生成 • 气的生成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禀受于父母
的先天之精气,二是由饮食物经消化后生成的水 谷精气,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 先天之精气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是胚胎 发育的原始物质,生成之后,藏于肾中;水谷精 微之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存在于自 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因此,气的生成来源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 密切相关。
气血津液
• 一、气的概念 •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第一节 气
的物质,具有极强的活力,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则形成,气 散则形亡。 •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 必需从外界不断的摄取营养物质(包括肺从自然 界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
• •
•
•
根据气的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 气又有不同的名称:即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 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为 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包括元阴、元阳。 2.生成与分布 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因而 称为原气,禀生之后又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补充。 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 理肌肤,无处不到。 3.主要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 质。
(五)气化作用
•
• •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 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 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 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 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 气化功能异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的 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所以说气化作 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 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营养作用 主要指营气的作用,即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 用饮食物,产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营气,营气与津液 结合成为血液,并运往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中医-气血津液
下篇各论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痰瘀阻窍证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质紫暗或瘀点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通窍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常用药:石菖蒲芳香开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七活血化瘀;白芥子、胆南星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和胃止呕;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2.风毒上扰证头痛头晕,耳呜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千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质红或红绛,证机概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仇清药。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前方清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适用于肝阳偏亢者;后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火热邪毒炽盛之病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黄连,黄柏泻火解毒;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阳亢风动之势较著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镇熄肝风;大便干燥者,加番泻叶、火麻仁,通腑泻热。
3.阴虚风动证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
本方具有滋液填阴,育阴潜阳熄风的功能,适用于脑瘤阴虚风动者。
常用药:阿胶、熟地、白芍滋养肝肾之阴;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熄风;钩藤、僵蚕熄风止痉。
虚热之象著者,加青蒿,白薇清退虚热;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中医内科学)肺癌1.瘀阻肺络证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或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
治法:行气活血,散瘀消结。
【最新资料】气血津液ppt模版课件
【病因病机】多因郁怒伤肝、食积、外邪等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咯痰—肺气上逆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胃气上逆 头痛、眩晕、晕厥、呕血—肝气上逆
【辨证要点】以肺胃之气上逆及肝气升发太过为主 【治法】降气理气,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石汤、天麻
钩藤汤
血病辨证
【治法】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阳水:疏风解表、宣肺行水,越婢汤
阴水:温补脾肾、通阳利水,真武汤
2.痰饮
①痰证
指体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组织、经络 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肺脾肾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咳喘咯痰,喉中痰鸣,呕吐痰诞,痰核,
瘿瘤,瘰疬,乳癖,关节肿痛,苔厚腻
二、血瘀证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血行不 畅,壅遏于经脉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称为瘀 血。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称为血瘀证
【病因病机】多由于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夜间加重; 肿块—质地坚硬,触之有形,推之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出出停停,大便如柏油样 色泽—面唇紫暗或面色黧黑,或局部肿胀青紫、青筋暴
三、气滞证
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 的证候。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饮食失调→胃肠气滞 外邪侵犯→热邪壅肺 痰、瘀、宿食、阳虚、寒凝→气滞
【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脉弦为主,随情绪波动 【辨证要点】以胀闷、疼痛为主 【治法】理气,逍遥散、柴胡疏肝汤
四、气逆证
【辨证要点】 以气短乏力,自汗及舌淡,脉虚等
脏腑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
态。
形成:
情志内伤
气 机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外邪侵犯
升
痰浊壅滞
降
肺气上逆
失 不降反升 胃气上逆
饮食冷热不适 常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气不摄血 概念: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 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失血得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统血失职 统藏失司─血逸脉外─各种出血证 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临床表现: 失血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脉无力,舌淡胖 等气虚症状。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得同时, 气随血液得突然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就是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得产物,也就是这些组织器官进 行生理活动得物质基础。
气,就是不断运动着得具有很强活力得精微物质;血,基本 上就是指血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从气 、血、津液得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有就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 润等作用,属于阴。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得区别: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证: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
等中老年者还可见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 晕厥
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饮食饥饱等
脉象: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病证鉴别 1、与怔忡相鉴别 2、与奔豚相鉴别 3、与卑惵相鉴别
1、惊悸与怔忡
病证鉴别
病因
外因 内因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七情所伤 体虚劳倦
心悸
病机示意图
风寒湿热邪 外感
温热疫毒之邪 药食不当 蕴湿生热
药过量或毒剧 气郁化火生痰 七情所伤 心虚胆怯
心血暗耗 先天禀赋不足 体虚劳倦
劳倦内伤
邪扰心神
心神不安
心悸
心神失养
小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安 病位——主在心,与肺肝脾肾有关
沿革
张仲景
—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有“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病名。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提出基本治则,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明理论》 —提出心悸病因为气虚、痰饮两端。
《丹溪心法》
—提出心悸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沿革
《济生方》
—首先提出怔忡的病名。
四.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signs and symptoms)
(一)辨证要点(Point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二)治疗原则(Principle of treatment) (三)分证论治(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证
主证:心悸不宁+心虚胆怯的表现。
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 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心虚胆怯证
病机:气血亏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 不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惊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五味子(收敛心气)
2、惊悸与奔豚
病证鉴别
心胸躁 动不安
惊悸——心中剧烈跳动—心 奔豚——上下冲逆—少腹
3、惊悸与卑惵
病证鉴别
惊悸——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所 致,表现为心跳剧烈,坐卧不安,不避人,无 神志异常。有心律失常的脉象。
卑惵——多因心血不足所致,常见胸中痞 塞不欲食,见人惊避,神志异常为主。一般无 促、结代、疾、迟等脉象的出现。
惊悸
怔忡
症状 心搏异常,或快或慢, 心中惕惕,心慌不安,不能自
忽跳忽止
主,活动后加重
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
发病
发性,病来虽速,病情 较轻,实证居多,可自
行缓解,不发时一如常
人。
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 致。多为持续性发作,病来 虽渐,病情较重,多属虚证 或虚实夹杂证,不发时兼见 脏腑虚损症状。
联系 惊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不足证
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资
气血生化之源) 熟地、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心虚胆怯证
加减:①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温通心阳;
②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滋养心血; ③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
金、合欢皮、绿萼梅疏肝解郁; ④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⑤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 ⑥自汗—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不宁+血虚证的表现。
相关检查
• 心电图 • 24小时动态心电活动 • 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 • 心室晚电位检测 • 其它检测:血压、胸片、心脏彩超
症状 实——痰饮、瘀血、火热之邪 虚——气血阴阳亏虚 2、辨病位 心? 其它脏器?
(二)治疗原则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重镇安神 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养心安神 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兼顾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 一 节
中医内科教研室
二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病因(Etiology) 病机(Pathogenesis) 小结(Conclusion)
三.诊查要点(diagnose and distinguish diagnose)
诊断依据(Gist of diagnose) 病证鉴别(Distinguish diagnose) 相关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重则为怔忡
注意:惊悸与怔忡的区别
沿革
(二)沿革(Expound of palpitation in ancient TCM books) 《内经》 —病名有惊、惕、惊骇、惊惑等。 —病因认为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
悸、复感外邪等。 —认识到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严重的脉
律失常与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
《医学正传》
—详尽描述了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景岳全书》
—认为怔忡主由阴虚劳损所致。
《医林改错》
—认为瘀血内阻导致怔忡,使用血府逐瘀汤 每多获效。
(三)范畴(Corresponding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s)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诊断依据
主症: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
病性
实—痰火、水饮、瘀血—邪扰心神
实证
虚证
病理演变
虚证 虚实夹杂
转归预后
初起多以心气、心血虚为主,及时治疗 可带病延年。 病久可导致心阴、心阳虚损不足等证。甚 则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虚症候。 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一)定义(Definition)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 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 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 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