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学习,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音频资料、多媒体设备、课件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积累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楚辞体”或“骚体”诗歌有何特点?屈原有哪些作品?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2.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真政治抒情诗。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

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1.学生注意正注音、正句读。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7篇)《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消失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布满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闹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德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亮对比,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离骚》教学设计5篇

《离骚》教学设计5篇

《离骚》教学设计5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下面是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离骚》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第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屈原、“楚辞”和《离骚》之间的联系,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新旧知识,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第一单元 第1课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成员
备课主题
《离骚》(节选)
备课时间
2024年2月20日
教材分析
《离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同时也有自述身世经历的部分,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写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不限于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教材中往往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考虑到难度(特别是《楚辞》)的因素,此次在选择性必修下册阶段,并编为一课,便于学生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学情分析
①学习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基本诗词流变,以及利用《屈原列传》中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注解,其理论与本文内容可以相互验证;②本文纷繁的意象、拗口的生僻字、回旋往复的表达都是诗体形式上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学生要有目标的反复朗诵,熟悉“骚体诗”的语言特点尤为重要;③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能够在自主疏通文意之后,在课中以点带面,认识节选部分的抒情特点,进一步认识屈原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涵。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感受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其浪漫主义风格。

3.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出《离骚》。

2.屈原简介
介绍屈原的生平、成就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4.文言字词和句式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5.诗歌内容解读
(1)逐段讲解诗歌内容,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分析屈原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孤独悲愤等。

6.浪漫主义风格赏析
(1)介绍浪漫主义的特点。

(2)从想象丰富、象征手法、抒情强烈等方面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7.爱国情怀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2)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文言知识、浪漫主义风格和爱国情怀。

9.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短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一、教学设计主题:《离骚》目标:通过学习《离骚》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2.诗歌解读3.诗歌赏析4.诗歌创作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中国古代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解吗?你们最喜欢的古代作品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3.诗歌解读(20分钟)教师分析《离骚》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离骚》是如何表达屈原的无奈与愤怒的情感。

4.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离骚》的朗诵音频,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音乐性。

然后展示一些与《离骚》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诗歌创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离骚》中的文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6.分享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将自己的创作读给全班听,并展示创作时的思路和方法。

全班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让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7.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并提出一些问题:“你们通过学习《离骚》有什么收获?诗歌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板书设计《离骚》- 屈原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 屈原- 时代背景: 古代中国诗歌解读- 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诗歌赏析- 美感和音乐性- 相关的艺术作品诗歌创作- 选择文字创作- 运用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分享与评价- 创作分享- 评价和建议总结- 学习收获和诗歌的影响以上是一份关于《离骚》的教学设计及板书,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从其《离骚》一文中可以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篇一【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agrave;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楚辞的定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离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离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离骚课程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

离骚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离骚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离骚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引导学生通过离骚的学习,反思自我人生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画面或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欲望。

2.讲授离骚的背景知识:简单介绍课文的作者屈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文化内涵。

3.解读离骚的主要内容:对离骚的语言、意象和思想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问题和对人生的启示。

4.离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与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找到离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确离骚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5.情感体验与表达:通过朗读、脱口秀、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离骚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并表达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离骚的内容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骚中的哲学问题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体验法:通过朗读、脱口秀、舞蹈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骚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共鸣。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离骚的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师的讲解。

2.音乐播放器:用于播放离骚相关的古琴音乐等,增强学生对离骚的情感体验。

3.课件设计:设计精美的课件,将离骚的文字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与考核: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通过评阅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思考。

《离骚》教学设计(10篇)-最新

《离骚》教学设计(10篇)-最新

《离骚》教学设计(10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离骚》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离骚》教学设计篇一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二)自读感知1、关于作者屈原,名(),字(),()时期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3、关于楚辞(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1)文题理解“离”通(),意为()。

“骚”意为(),“离骚”即()。

(2)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苗裔揆搴扈骐骥蕙茝惮荃羌孟陬汨阰辟芷申椒昌被踵謇謇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3)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研读探究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1. 《离骚》节选部分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注意读音和节奏,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亮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离骚》节选部分的比兴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研究诗中的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注释、译文、鉴赏文章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作品成就。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疏通文意。

3.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4.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司马迁的《史记》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在评价其成就时,称它是“无韵之《离骚》”。

这里把《离骚》作为参照物来评价《史记》,可见《离骚》本身地位之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离骚》中的一个片段,品味它的美。

二、知识积累
1.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第一位诗人、第一位爱国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及《楚辞》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招魂》等,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离骚》是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
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结合注释给生字注音并诵读。

三、内容赏析
4.题解
关于“离骚”的解释通常有以下三种:一、离别的忧愁;二、“离”通“罹”,遭遇忧愁所作之辞;三、楚地的古乐曲名。

5.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6.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

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7.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8.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2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研讨课文
5.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6.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7.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8.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9.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

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记背重点句子。

2.完成《红对勾》上的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