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董大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

诗的全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的意思是:
第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景象,黄云遮天,太阳显得昏暗,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表现了送别时的凄凉氛围。

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北风和纷飞的雪花,进一步强化了送别时的寒冷和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将面临的艰难旅途。

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告诉他不要担心未来的路上没有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信任和期望。

第四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友人的高度赞扬,意思是说,你的名声和才华已经广为人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识你、欣赏你。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
气和信心。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的一篇佳作。

别董大的意思和解释赏析

别董大的意思和解释赏析

别董大的意思和解释赏析《别董大》通过对与友人送别时的萧瑟景象进行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董大的意思和解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这两首诗勾勒出了送别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极其壮阔而又有些昏暗压抑的氛围。

千里的黄云遮蔽了天空,白日也变得昏暗朦胧。

黄云的“千里”,强调了其范围之广,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白日曛,则更增添了这份阴沉。

“北风吹雁雪纷纷”,在这样的背景下,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北风、雁、雪,这些元素的组合,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和孤寂的氛围。

大雁南飞,本就是离别的象征,而纷纷扬扬的大雪,更让这离别显得凄清。

然而,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一转前面的凄凉,以豪迈豁达的口吻鼓励友人。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这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友人的高度赞扬,相信友人的才华和品德定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诗人以自己的遭遇开篇,说自己就像鸟儿的翅膀那样飘摇不定,暗自怜悯自己。

离开京城洛阳已经十多年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诗人认为大丈夫处于贫贱的境地不应满足,然而此刻与友人相逢,却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这两句既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但在这无奈之中,又蕴含着一种不甘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两首诗,一首着重于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一首侧重于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

但整体上,都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其一通过描绘壮阔而凄清的景象,以景衬情,然后突然转折,用激昂的语言鼓励友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二则以自身的经历为引,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显得真挚而深沉。

别董大的诗意和译文

别董大的诗意和译文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这是一首赠别之作。

小时候学这首诗的时候,只了解了它的大概意思,没有深入赏析到它的深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l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飙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别董大》是一首赠别诗,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诗的一、二句描绘的是送别时的自然色,用景色烘托出送别的情调。

诗的三、四句是对董大的劝慰,高适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后面四句则是写出自己当时贫困的境遇,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从中得到了希望,且满怀信心和力量。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是高适在送别友人著名琴师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这两首诗描写了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场景。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忧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日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解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出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⑴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⑴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⑴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方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⑴京洛:长安和洛阳。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当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意,顽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有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观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处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别董大》是明朝作家吴承恩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出自《红楼梦》的第七十四回。

这篇散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这篇文章启示人们,不要因为追求权力而牺牲良心和尊严。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下:一个年轻人前往主持葬礼的董大的家里请他入伙。

董大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求那个年轻人替他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再考虑。

那个年轻人工作非常努力,很快就把董大交给他的工作完成了。

但是董大却在最后一刻拒绝了那个年轻人的加入,因为他认为那个年轻人的个性不够强,缺乏决断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正确的做法是不要为了权势而放弃做人的良知,要坚持正义和尊严。

我们做事的时候要边学习边做,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而实际上很多时候追求利益是会影响我们的判断的。

人要讲良心,不要让金钱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要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珍惜它。

董大的拒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不要追求权力时失去了自我,应该坚持良心做人,才可以真正取得一个人的成功。

吴承恩的《别董大》的文字简练清晰,寓意深刻,以朴素的故事阐释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

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恰恰反映了当今人们在追求快速成功的同时,往往会牺牲自己的价值观念、个性和家庭,甚至失去了幸福感。

这篇文章在现代社会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价值,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良心。

总之,《别董大》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散文,对于大家的成长和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思考董大这一故事,并从中找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智慧、道理,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古诗词】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

【古诗词】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

【古诗词】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1.《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2.《别董大二首.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钱。

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

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

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别董大二首》原文及译文

《别董大二首》原文及译文

《别董大二首》原文及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高适的《别董大二首》。

这两首诗可是很有味道的哦!先来看原文: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咱们一句句来品一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想象一下,那漫天的黄色云彩把白日都弄得昏暗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这场景,冷不冷?我记得有一次冬天我在外面等车,也是这么个大风大雪的天气,那风刮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冻得我直跺脚。

就跟这诗里写的差不多,感觉天地间都是一片寒冷和苍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可太豪迈啦!高适在安慰董大,别担心前面的路没有知己相伴,你这么厉害,天下谁不知道你啊!这就好像咱们同学转学去了新学校,心里有点忐忑,这时候有朋友跟你说:“别怕,凭你的本事,到哪儿都能交到好朋友!”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信心了?再看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诗人说自己就像鸟儿的翅膀那样飘摇不定,心里暗自怜惜,离开京城和洛阳都已经十多年了。

这得多无奈啊!我有时候也会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比如曾经特别想做成一件事,但是努力了很久都没成功,那种失落感真的不好受。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大丈夫处于贫贱的境地不应该满足,可今天咱们相逢,我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这多现实啊,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会有窘迫的时候。

下面咱们来说说译文。

其一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其二就像鸟儿四处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这两首诗,既写出了离别的愁绪,又有对朋友的鼓励和自己的感慨。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和朋友分别的时候,可能会难过,但也要像高适一样,给彼此一些温暖和力量。

《别董大》古诗原文及赏析

《别董大》古诗原文及赏析

《别董大》古诗原文及赏析《别董大》古诗原文及赏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董大》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董大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一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

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

《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

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

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

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

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

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

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

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高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别董大》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别董大》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别董大》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别董大高适〔唐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创作背景: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7年(年唐玄宗天宝六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天宝六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本诗是其第一首。

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别董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别董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别董大是指《别董大二首》,古诗的意思是:其一: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其二: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原文为: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释义:①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②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③谁人:哪个人。

④君:你,这里指董大。

⑤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⑥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赏析:第一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第二首诗,“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两句点明诗人十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

从“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两句看,他当时也还处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高适《别董大》原文翻译及

高适《别董大》原文翻译及

高适《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
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
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
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
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古诗介绍

别董大古诗介绍

别董大古诗介绍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及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大方,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吼叫,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如今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忧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鼓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注释及译文

别董大注释及译文

别董大注释及译文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好友董大的作品。

董大即董庭兰,为当时著名的琴师。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 董大:指董庭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家,擅长弹奏琴瑟,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 黄云:暗指昏暗的天空,有时也象征边塞的荒凉景象。

3. 白日曛:形容太阳被乌云遮蔽,光线昏暗的样子。

4. 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出北风呼啸,大雁南飞,雪花纷飞的严冬景色,烘托出离别的悲凉气氛。

5. 莫愁前路无知己:劝慰友人不必担忧前方路上没有知心朋友。

6. 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对董大才艺和名声的高度肯定,认为他名扬四海,无人不识。

译文:
千里范围内的天空被黄云笼罩,阳光显得暗淡无光,北风劲吹,伴随着大雁南飞,雪花飘落满天。

无需忧虑前行的路上没有知己朋友,普天之下,又有谁能不认识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董大呢?。

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

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

别董大古诗的意思及诗意《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别董大》古诗的意思1.《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2.《别董大二首.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钱。

诗意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创作背景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

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

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的意思译文

别董大的意思译文

别董大的意思译文
摘要:
1.别董大的背景与出处
2.别董大的诗句解读
3.别董大的意境与主题
4.别董大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别董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友人董大时的心情及其对友人的祝福。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首诗的每一句。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曛,意为昏暗。

这句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黄云千里,白日昏暗,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忧伤与沉重。

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句诗通过北风吹雁和雪纷纷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氛围,寓意着友人的离去如同随风而去的雁,飘散的雪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告诉他不要为前路没有知己而担忧,因为天下的士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扬,也展示了诗人坚定的友谊观。

最后两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间,白日里。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诗人希望友人能遇到知音,过上如高山流水般的生活,同时表达了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彩云间,白日里”形容友人的生活环境,寓意着友人在美好的世界里过着快乐的生活。

最后一句诗,诗人提到锦城虽美,但不如早日回家,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盼,希望他能早日归来。

总的来说,别董大这首诗以离别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诗中既有忧伤的离别氛围,又有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以及对友人的生活环境的美好想象。

别董大的意思全解

别董大的意思全解

别董大的意思全解
《别董大》是一首诗。

《别董大》其一的意思是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暗,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其二的意思是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董大久别重逢之后所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古诗《别董大》的意思

古诗《别董大》的意思

古诗《别董大》的意思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译文:北方的云朵被秋风吹散以后,千里黄云,天地一片昏暗,已经看不清你和我的面目,而北风还在呼啸,把你我的鬓发吹得纷纷飘落。

请你不用担心那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我呢?赏析:此诗写在送别董大时候,表达了作者和董大真挚的友谊。

首句写景,抓住“千里”“白日”两个时间概念,将“万里”“黄云”写得形象可感。

一“愁”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悲凉气氛。

次句写送别的地点和环境。

“北风吹雁雪纷纷”,以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衬托送别时的寒冷凄凉。

三、四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便是在这最后的时刻,董大也不消沉、不别扭,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了董大豪迈豁达的胸襟,体现出董大的坚强性格。

1、语言风格沉郁顿挫。

如果说,前六句在苍茫广阔的背景中给人以黯然魂销之感,那么,后四句则在凄寒冷寂的气氛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2、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尽管送别董大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尤其是劝慰朋友不要哀伤、要开朗、要奋进的殷切希望更是热情洋溢、耐人寻味。

3、托物言志,比喻巧妙。

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说不必为前途担忧,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大呀!4、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前六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这样使作品浑然一体,极有情致。

2、思想内容写友人临别赠言的情景,赞颂了董大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董大的敬仰、关切和慰勉。

人们常用“高适千里逢知己,《别董大》”来形容乐于交友的人,与高适同时的王昌龄有《送柴侍御》诗,诗中说:“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送君从此去,去上青云梯。

”《别董大》之所以成为名篇,其原因有二: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真实事件;二是诗人的政治失意,使他以朋友离别为题材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诗人送别朋友董大,路途非常遥远,诗中既写了千里逢迎、高适与董大见面时喜悦的心情,也写了别时的留恋与感慨。

别董大古诗原文

别董大古诗原文

别董大古诗原文本文是关于别董大古诗原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别董大》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别董大》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

(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

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

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

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

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

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

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

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指导抓住如下重点: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

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两句连起来读。

(个别读,小组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

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

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

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

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

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要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

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

(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

(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
到黑板上)
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

1、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

2、结合《暮江吟》,搜集下节课山水主题古诗教学的相关资料。

同学们,下课铃响,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今天听课的老师,好吗?
附:送别诗词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柳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