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交通》继续教育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 交通》继续教育习题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
1. 物联网包括物与物互联,也包括人和人的互联。

(√)
2. 物联网的出现,为我们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
3. 营运层最核心、最活跃,产业的生态链最多。

(√)
4. 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非常好,技术廉价。

(×)
5. 业界对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共识。

(×)
6.“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
7.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就是物联网。

(√)
8. 2009年10月联想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从物联网的应用价值方面,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

(×)
9.“因特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

(√)
10.1998年,英国的工程师Kevin Ashton提出现代物联网概念。

(√)
11.1999年,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global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

(√)
12.感知层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13.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读写器、 RFD标签、摄像头、GPS传感器、M-M终端。

(√)
14.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15.物联网的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有集中式,半分布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结构,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半分布式结构方面(√)
16.在物联网的拓扑控制技术中,主要包括功率控制和拓扑生成两个方面(√)。

17.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
18.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
19.物联网环境支撑平台:根据用户所处的环境进行业务的适配和组合。

(√)
20.物联网服务支撑平台:面向各种不同的泛在应用,提供综合的业务管理、计费结算、签约认证、安全控制、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
21.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
22.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在技术方面主要用于支撑信息的智能处理和开放的业务环境,以及各种行业和公众的具体应用。

(√)23.物联网信息开放平台: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汇聚、整合、分类和交换,并在安全范围内开放给各种应用服务。

(√)
24.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
25.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
26.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27.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
28.物联网中RFD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和产品。

(√)
29.中国在RFD集成的专利上并没有主导权。

(√)
30.RFD系统包括:标签,阅读器,天线。

(√)
31.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阅读器和应答器两部分构成。

(√)
32.RFID是一种接触式的识别技术。

(×)
33.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
34.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

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可以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

(×)
35.射频识别技术(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

(√) 36.射频识别系统与条形码技术相比,数据密度较低。

(×)
37.射频识别系统与IC卡相比,在数据读取中几乎不受方向和位置的影响。

(√)
38.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 39.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

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
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
40.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等概念基本没有交集。

(×)
41.在物联网节点之间做通信的时候,通信频率越高,意味着传输距离越远。

(×) 42.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那么“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这一说法正确吗?(√)
43.传感网:WSN、OSN、BSN等技术是物联网的末端神经系统,主要解决“最后100米”连接问题,传感网末端一般是指比M2M末端更小的微型传感系统。

(×) 44.无线传感网(物联网)有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三个要素构成(√)
45.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

(√)
46.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发和标准制定,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
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
47.低成本是传感器节点的基本要求。

只有低成本,才能大量地布置在目标区域中,表现出传感网的各种优点。

(√)
48.“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
49.物联网和传感网是一样的。

(×)
50.传感器网络规模控制起来非常容易。

(×)
51.物联网的单个节点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就可以感知更多的信息(×)
52.传感器不是感知延伸层获取数据的一种设备。

(×)
53、云计算是把“云”做为资料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的一种计算。

(×)
54、云计算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
55.云计算不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
56.物联网与互联网不同,不需要考虑网络数据安全。

(×)
57.时间同步是需要协同工作的物联网系统的一个关键机制。

(√)
三、填空题
1.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2.全面感知、可靠传输
3.64 96 256
4.产品电子编码体系(EPC)射频识别系统
5.敏感元件转换元件
6.电源能量有限,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
7.星状网状
8.电感耦合
9.EPC IP
10.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
11. 网络层应用层
12. 超高频射频 850-910MHz
13. 分布式融合
14. 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
15.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16. 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通信网络
17. TTF(Target Talk First),RTF(Reader Talk First)。

18. 非辐射场区、辐射近场区、辐射远场区
19. 电感耦合式、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式。

20. 负载调制、反向散射调制。

21. 全双工、半双工、时序系统
22. 电子产品代码(EPC)
23. 密耦合系统、远耦合系统、远距离系统。

24. 天线、射频模块、逻辑控制模块
25. :USB、WLAN、以太网接口、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

26. 天线、调制器、编码发生器、时钟、存储电路
27. 有源/无源标签
28. 纸、塑料、玻璃。

29. 传输速率、读写速度、工作频率、能量需求
30. 1~10m。

31.地址、频谱、核心技术标准化
32.感知延伸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

33.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信息采集。

34.基于NFC技术的接口和协议标准、低速物理层和MAC层增强技术标准、基于ZigBee的网络层、应用层标准等。

35.电磁耦合方、式高压电模式。

36.网络协调器、全功能设备(FFD)、精简功能设备(RFD)。

37.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

38.感知、传输、应用。

39.虚拟化、服务计算、可靠性计算。

40.集中式、半分布式、分布式、层次式。

四、简答题
1 请问联物网这个概念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答:早在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他就提出过物联网方面的概念。

2 请问“三网融合”指的是哪三网?
答: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
3 什么是智能芯片?门卡、公交卡属于智能芯片吗?
智能芯片的分类有很多,按照用途的不同,分类也会不同。

智能芯片一般与感应系统以及动力传动系统一起作用,相互弥补。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般智能芯片就相当于一个单片机,负责处理收集到的感应型号,再通过电器开关驱动电力马达,将指令传递给传动系统来完成初始要达到的效果。

门卡,公交卡属于智能芯片范畴
4 想找物联网英文资料,相关的国外网站有哪些?如 和
/
5. 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主要包含哪三层?简述每层内容。

答:
(1)感知层感知层有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组成。

数据采集子层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智能光发生的物理时间和数据信息。

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协同处理,以提高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冗余度,并通过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传感网介入广域承载网络。

它旨在解决感知层数据与多种应用平台间的兼容性问题。

(2)网络层网络层主要将来自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相结合,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业务中间件和行业应用领域。

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医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

6.RFID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构建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原则。

答:
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产生的磁场后,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7. 简述传感器的作用及组成。

简单地说,传感器实际上是一种功能快,其作用是将来自外界的各种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传感器一般有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它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种物理量的元件。

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层电路产量。

转换电路完成被测量参数至电量的基本转换输入到测控电路中,进行放大,运算,处理等进一步转换,以获得被测值或进行过程控制。

8. 简述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根据测量对象与测量环境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2)灵敏度的选择
通常,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

因为只有灵敏度高时,与被测量变化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值才比较大,有利于信号处理。

(3)频率响应特性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决定了被测量的频率范围,必须在允许频率范围内保持不失真的测量条件,实际上传感器的响应总有—定延迟,希望延迟时间越短越好。

(4)线性范围
传感器的线形范围是指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的范围。

以理论上讲,在此范围内,灵敏度保持定值。

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宽,则其量程越大,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

在选择传感器时,当传感器的种类确定以后首先要看其量程是否满足要求。

(5)稳定性
传感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性能保持不变化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影响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因素除传感器本身结构外,主要是传感器的使用环境。

因此,要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传感器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6)精度
精度是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是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9.简述智能传感器的结构和功能。

答:1)智能传感器的典型结构如下: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是:
智能传感器除了检测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之外,还具有测量信号调理(如滤波、放大、A/D 转换等)、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显示等能力,它几乎包括了仪器仪表的全部功能。

智能传感器结构框图如图3.10所示。

如果从结构上划分,智能传感器可以分为集成式、混合式和模块式。

集成智能传感器是将一个或多个敏感器件与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同一硅片上,集成集成度高,体积小,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实现;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做在不同芯片上,则构成混合式智能传感器,目前这类结构较多;初级的智能传感器也可以由许多互相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将微计算机、信号调理电路模块、数据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和传感器装配在同一壳结构内则组成模块式智能传感器。

2)智能传感器应具有如下功能:
(1)自补偿功能:根据给定的传统传感器和环境条件的先验知识,处理器利用数字计算方法,自动补偿传统传感器硬件线性、非线性和漂移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的信号失真,以最佳地恢复被测信号。

计算方法用软件实现,达到软件补偿硬件缺陷的目的。

(2)自校准功能:操作者输入零值或某一标准量值后,自校准软件可以自动地对传感器进行在线校准。

(3)自诊断功能:因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传感器性能会下降或失效,分别称为软、硬故障。

处理器利用补偿后的状态数据,通过电子故障字典或有关算法可预测、检测和定位故障。

(4)数值处理功能:可以根据智能传感器内部的程序, 自动处理数据,如进行统计处理、剔除异常值等。

(5)双向通信功能:微处理器和基本传感器之间构成闭环,微处理机不但接收、处理传感器的数据,还可将信息反馈至传感器,对测量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6)自计算和处理功能
图 3.10 智能传感器结构框图
根据给定的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数学模型,智能处理器利用补偿的数据可计算出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数值。

利用给定的统计模型可计算被测对象总体的统计特性和参数。

利用已知的电子数据表,处理器可重新标定传感器特性。

(7)数字量输出功能:数据交换通信接口功能,数字和模拟输出功能及使用备用电源的断电保护功能等。

(8)自学习与自适应功能
传感器通过对被测量样本值学习,处理器利用近似公式和迭代算法可认知新的被测量值,即有再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对被测量和影响量的学习,处理器利用判断准则自适应地重构结构和重置参数。

例如,自选量程,自选通道、自动触发、自动滤波切换和自动温度补偿等。

10.光纤传感器有哪些特点?
答:光纤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
(1)灵敏度较高;
(2)几何形状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可以制成任意形状的光纤传感器;
(3)可以制造传感各种不同物理信息(声、磁、温度、旋转等)的器件;
(4)可以用于高压、电气噪声、高温、腐蚀、或其它的恶劣环境;
(5)而且具有与光纤遥测技术的内在相容性。

11.生物传感器主要有哪几类?
答:
用固定化生物成分或生物体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生物传感器并不专指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传感器,它的应用领域还包括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和食品检验等。

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下面三种分类命名方式:
(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元件可分为五类:酶传感器(enzymesensor),微生物传感器(microbialsensor),细胞传感器(organallsensor),组织传感器
(tis-suesensor)和免疫传感器(immunolsensor)。

显而易见,所应用的敏感材料依次为酶、微生物个体、细胞器、动植物组织、抗原和抗体。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有:生物电极(bioelectrode)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semiconductbiosensor),光生物传感器(opticalbiosensor),热生物传感器(calorimetricbiosensor),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piezoelectricbiosensor)等,换能器依次为电化学电极、半导体、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

(3)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合型生物传感器(affinitybiosensor)。

三种分类方法之间实际互相交叉使用。

12.检测技术按测量过程的特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答:1.按测量过程的特点分类
(1)直接测量法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对仪表读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就能直接表示测量所需结果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例如,用磁电式电流表测量电路的某一支路电流、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等,都属于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优点是测量过程既简单又迅速,缺点是测量精度不高。

①偏差法。

用仪表指针的位移(即偏差)决定被测量的量值的测量方法称为偏差测量。

在测量时,插入被测量,按照仪表指针在标尺上的示值决定被测量的数值。

这种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迅速,但测量结果精度较低。

②零位法。

用指零仪表的零位指示检测测量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测量系统平衡时,用已知的标准量决定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称零位测量。

在测量时,已知的标准量直接与被测量相比较,已知量应连续可调,指零仪表指零时,被测量与已知标准量相等。

③微差法。

微差法测量是综合了偏差法测量与零位法测量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测量方法。

它将被测量与已知的标准量相比较,取得差值后,再用偏差法测得此差值。

应用这种方法测量时,不需要调整标准量,而只需测量两者的差值。

微差法测量的优点是反应快,而且测量精度高,特别适用于在线控制参数的测量。

(2)间接测量法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首先对与测量有确定函数关系的几个量进行测量,将被测量代入函数关系式,经过计算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的测量手续较多,花费时间较长,一般用于直接测量不方便或者缺乏直接测量手段的场合。

(3)组合测量法
组合测量是一种特殊的精密测量方法。

被测量必须经过求解联立方程组才能得到最后结果,将这样的测量称为组合测量。

组合测量操作手续复杂,花费时间长,多用于科学实验或特殊场合。

13.RFID系统中如何确定所选频率适合实际应用?
答: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特性,从而也使不同的频率适合用于不同的场合.例如,低频的功耗小,且可穿透非金属物体,适合用于识别含水量较高的物体(如水果),但低频的识别距离最大不超过一英尺,即0.33米.高频标签识别金属和含水量较高的物体的性能比较好,其最大识别距离约为三英尺,即1米左右.相对低频与高频而言,超高频标签识别距离相对较远,数据传输速率也较快.但其功耗大,且金属穿透能力很差.超高频标签工作的方向性也很强,要求标签与阅读器之间有明确的信道。

14.简述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工作频率。

答:
RFID的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
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技术的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 kHz、133 kHz、13.56 MHz、27.12 MHz、433 MHz、902~928 MHz、2.45 GHz、5.8 GHz等。

15.简述RFID的分类。

对于RFID技术,可依据标签的供电形式、工作频率、可读性和工作方式进行分类。

(1) 根据标签的供电形式分类
按照标签获取电能的方式不同,常把标签分成有源式标签、无源式标签及半有源式标签。

(2) 根据标签的工作频率分类可为低频段电子标签、中高频段电子标签、超高频与微波标签、
(3) 根据标签的可读性分类
根据使用的存储器类型,可以将标签分成只读(Read Only,RO)标签、可读可写(Read and Write,RW)标签和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rite Once Read Many,WORM)标签。

(4) 根据标签的工作方式分类
根据标签的工作方式,可将RFID分为被动式、主动式和半主动式。

一般来讲,无源系统为被动式,有源系统为主动式。

16.射频标签的能量获取方法有哪些?
答:
一般来说主动式RFID系统为有源系统,即主动式电子标签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只需穿透障碍物一次。

被动式电子标签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来调制自身的信号,标签产生电能的装置是天线和线圈。

在半主动式RFID系统里,电子标签本身带有电池,但是标签并不通过自身能量主动发送数据给读写器,电池只负责对标签内部电路供电。

标签需要被读写器的能量激活,然后才通过反向散射调制方式传送自身数据。

总之,有源式电子标签通过标签自带的内部电池进行供电,它的电能充足,工作可靠性高,信号传送的距离远。

无源式电子标签的内部不带电池,需靠外界提供能量才能正常工作。

17.射频标签的天线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答:
RFID 主要有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3 种基本形式的天线。

其中,小于1 m 的近距离应用系统的RFID 天线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线圈型天线,它们主要工作在中
低频段. 而1 m 以上远距离的应用系统需要采用微带贴片型或偶极子型的RFID 天线,它们工作在高频及微波频段。

18.简述RFID的中间件的功能和作用。

答:
RFID系统中间件是介于读写器和后端软件之间的一组独立软件,它能够与多个RFID读写器和多个后端软件应用系统连接。

应用程序使用中间件所提供的通用应用程序接口(API),就能够连接到读写器,读取RFID标签数据。

中间件屏蔽了不同读写器和应用程序后端软件的差异,从而减轻了多对多连接的设计与维护的复杂性。

使用RFID中间件有3个主要目的:①隔离应用层和设备接口;②处理读写器和传感器捕获的原始数据,使应用层看到的都是有意义的高层事件,大大减少所需处理的信息;③提供应用层接口用于管理读写器和查询RFID观测数据,目前,大多数可用的RFID中间件都有这些特性。

19.无线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答:从范围来看,无线网是属于物联网传输层,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包含的应用技术之一。

20.蓝牙核心协议有哪些?蓝牙网关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
蓝牙核心协议核心协议:Baseband,LMP,L2CAP,SDP,即
(1)基带协议(Baseband):基带协议就是确保各个蓝牙设备之间的物理射频连接,以形成微微网。

(2)连接管理协议(LMP):连接管理协议负责蓝牙各设备间连接的建立。

首先,它通过连接的发起、交换、核实,进行身份认证和加密;其次它通过设备间协商以确定基带数据分组的大小;另外,它还可以控制无线部分的电源模式和工作周期,以及微微网内各设备的连接状态。

(3)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是基带的上层协议,可以认为它是与LMP 并行工作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当数据不经过LMP 时,则L2CAP 将采用多路技术、分割和重组技术、群提取技术等为上层提供数据服务。

虽然基带协议提供了SCO 和ACL 两种连接类型,但是L2CAP 只支持ACL,并允许高层协议以64 KB/S的速度收发数据分组。

(4)服务发现协议(SDP):使用服务发现协议,可以查询到设备信息和服务类型,之后,蓝牙设备之间的连接才能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