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步感知
1.由题,所得信息?(时间、地点)
2.注音、典故
3.了解作者生平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4.诵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前三联写了哪些秋色?……(板书写出)想象诗中的画面,选择前三联中的一联,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明确:(飘浮的)云物、(耸入秋空的)宫阙、(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的弄笛人、(紫艳的)篱菊、(凋谢的)红莲)
(明确: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凄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2.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这首律诗,通过写诗人秋日登高的望中见闻,表达了羁旅思归的惆怅之情。)
3. 诵读全诗,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一个词回答)
(明确:凄凉)
三、句句分析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
(明确:在这一联中,我们还要注意大雁这个意象,这时候是秋天,大雁都在往南飞,诗人此时在长安恰恰又是落榜了,他看到南飞的大雁,不禁想起了自己南方的家,油然而生的羁旅伤感充斥心头。)【板书:乡思之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中,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纯客观存在的物象,他是融入作者情思的形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
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赵嘏两次入长安,两次失意,虽进士及第,有志仕途,但最终仅官居县尉。这时候的作者又一次在长安落榜,时光过得可真快啊,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此时的诗人看到篱菊,看到落花想到要归隐,想到韶华易逝就很容易为我们理解了。人们往往会在出门在外异常痛苦时,想到家。你们现在还好,等到上了大学,离家特别远的时候,受了委屈就会格外想家。相反,你在外快活的话,又怎么会想家呢,“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就是个很好打例子。)【板书:归隐之愿,韶华易逝之感】
4.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用典。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四、写景手法
1.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光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链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板书】
2.写景特色
(明确:○1、层次分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但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3.总结
(明确:赵嘏的《长安晚秋》一诗,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意境深远悠长。在深秋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下,诗人凭高远望,总揽长安全景,沉浸在秋夜将晓时的景致中,忽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触发了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此时夜色褪尽,紫菊半开、红莲凋零的景象,诗人追忆起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人生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诗句极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味与归隐之不宜迟,写出了羁旅思归的心情。赵嘏是触景而
生怀乡之情)
五、经典意象回顾
1.雁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所以“秋雁南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回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伤。
2.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悲凉凄切的音乐。漂泊困顿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边守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3.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从陶渊明写下这句诗之后,篱菊便成了归隐田园的代名词。
4.落花:在《春江花月夜》中我们就学习过“落花”,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华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