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之美。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感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安古都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精讲课文:a.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落日”、“孤鸿”、“寒砧”等,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b. 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概括诗歌的意境,如“萧瑟”、“凄清”等。
c. 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板书内容:a. 意象:落日、孤鸿、寒砧等b. 意境:萧瑟、凄清c. 情感:怀念、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2. 诗歌意境的概括。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语文》教材第九单元《秋之韵》一节,以《长安晚秋》为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详细内容涉及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同名诗作《长安晚秋》,通过对诗中意象、意境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了解唐代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诗韵,能够正确朗读、背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 通过对《长安晚秋》的学习,拓展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长安晚秋》,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长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安晚秋》。
2. 朗读:让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落日”、“孤鸿”、“寒砧”等,解读诗人杜牧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长安晚秋》为例,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平仄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a. 诗人:杜牧b. 意象:落日、孤鸿、寒砧c. 意境:秋天的凄美、孤独d. 诗韵:平仄、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秋天的某个场景》为题,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
2. 答案示例:秋雨梧桐叶落时,孤灯夜读影参差。
家书抵万金,报国何时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诗韵,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示例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长安晚秋》作为教学内容,应重视其文化背景和诗歌内涵的解读。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长安晚秋》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于《长安晚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熟悉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长安晚秋》,简要介绍唐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步骤二:阅读与解析(1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长安晚秋》的诗歌文本,要求学生默读并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步骤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为什么《长安晚秋》被认为是描绘唐代繁华和衰败的杰作?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有哪些?它们代表了什么意义?步骤四:写作指导(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长安晚秋》作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同时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进行写作。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短文,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教师带领学生对于彼此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赞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六: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介绍一些与《长安晚秋》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背景或者文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步骤七: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写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独立思考。
教学资源:1. 《长安晚秋》的诗歌文本;2. 阅读材料与写作指导;3. 额外的阅读材料。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和理解《长安晚秋》的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的点评,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提升。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意。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1.2.3 学会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热爱和赞美。
1.3.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3.3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2.1.1 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2.1.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1.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2 教学方法2.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来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2.2.3 采用创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长安晚秋的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3.2.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3.2.2 让学生谈谈对朗读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3 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3.3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4 讨论3.4.1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3.4.2 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5 创作3.5.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3.5.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5.2 长安晚秋的相关图片和音乐。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安晚秋》;(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安晚秋》;(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领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激发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长安晚秋》,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紫塞”、“雁”、“秋水”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体会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安晚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安晚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朗读、表达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背诵、翻译和诗歌欣赏的作业,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晚秋》。
诗文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的感慨。
教学时,我们将学习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背诵《长安晚秋》。
2.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理解。
难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进而引入诗文《长安晚秋》。
2. 诗文背诵:让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后,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意象分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如“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5. 古典诗词鉴赏:以《长安晚秋》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如平仄、韵律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安晚秋杜牧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诗人感慨七、作业设计1. 背诵《长安晚秋》。
2. 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选取一首进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诗文描绘的景色:诗中提到了“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这些景色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寒冷和凄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2. 诗人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功名未就的惋惜。
这种情感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反思,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细节解析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理解。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诗歌;2. 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 了解作者杜牧的历史背景和创作风格;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翻译;2. 诗歌的韵律分析;3. 诗歌意境的解读;4. 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5.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理解;3. 作者杜牧的历史背景和创作风格;4.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诗歌韵律的分析和解读;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3. 作者创作风格的把握;4. 相关历史背景的联系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2. 的黑板:标注诗歌韵律和重点词汇;3. 诗歌朗诵录音:提供给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秋天的美景和感受;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意义和印象;3. 回答:分享自己的秋天体验和感受。
4.2 教学展开1. 诗歌原文展示: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韵律和意境;2. 诗歌翻译讲解: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意思;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4. 作者背景介绍:讲解杜牧的历史背景和创作风格;5.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联系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1. 回顾诗歌内容:让学生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2.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学习成果;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诗歌朗诵: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诵表现;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
本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孤独感受。
教学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体会古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对秋天的感受,自然引入《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其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模仿例题进行个人分析。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7. 情感体会: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主要意象:霜叶、孤灯、断鸿声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5. 情感表达:孤独、感慨、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长安晚秋》,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富有秋意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来临,金黄色的叶子如同舞者在空中轻盈旋转,最终归于沉静的大地。
孤雁的鸣叫穿透云层,似乎在向远方诉说它的孤独与坚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如使用更多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长安晚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作者介绍、诗词的朗读、诗句的解析、意境的体会等。
具体章节为《唐诗宋词选读》第三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作者、背景及诗歌的韵律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悲秋之情,体会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意境的体会和朗读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体会,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课《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并给出建议。
5.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结合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作者:赵嘏背景:唐朝晚期,长安城衰落意境:悲秋之情,感怀往昔,忧虑国家命运朗读技巧:节奏、韵律、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以《长安晚秋》为题材,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秋思》,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长安城深秋时节的景色和诗人的孤独感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全诗,体会其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的孤独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全诗的意境美、韵律美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深秋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落日”、“孤烟”、“长河”等,讲解其寓意和表现效果。
4. 例题讲解:以诗句“落日无边江草齐,山山唯落晖”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6. 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安晚秋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孤独情感。
7. 背诵:全班集体背诵《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内容:意象:落日、孤烟、长河、草色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情感:孤独、落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谈谈你对《长安晚秋》中诗人孤独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落日如金,洒满江面,无边江草犹如绿色的绒毯,铺满大地。
远山如黛,唯有落晖映照,更显得苍凉壮美。
(2)示例:诗人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情。
在深秋的长安,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无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分析、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中山水》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赏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题的深入理解。
重点:课文的朗诵、生字词的掌握、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诵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深记忆。
4. 例句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如对偶、夸张等。
5. 诗句赏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翻译等。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主题,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悲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作者:杜牧3. 生字词:疏、蓟、雁、砧等。
4. 诗句赏析:重点诗句及修辞手法。
5. 主题:忧国忧民,悲秋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下节课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秋天或忧国忧民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句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课文修辞手法的题目。
一、诗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山水田园诗人》第五节,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慨。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长安晚秋》注释、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古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人内心的感慨。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为例,分析对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中的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分享感受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作者:韩愈背景:唐代,长安城意象:秋风、渭水、落叶、长安意境:萧瑟、凄凉表现手法:对比、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中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所用的表现手法。
2. 答案:意象:秋风吹渭水,渭水上泛起波纹;落叶满长安,长安城一片凄凉。
意境: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萧瑟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突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背景了解,意象分析,语言品味及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贾岛,及诗歌创作背景。
b. 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生僻字词。
c.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d. 语言品味: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意象、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课文阅读理解结构分析生僻字词3. 意象分析4. 语言品味5. 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堂所学,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b. 从语言品味角度,赏析《长安晚秋》中的一句诗句,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意象作用: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b. 语言品味:如“孤灯未灭思乡梦,千里云山空自愁”运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长安晚秋》精品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精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全诗,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诵读全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4. 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意象、修辞、结构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为例,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离人照流苏”,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7. 体会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赵嘏3. 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4.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结构5. 情感:感慨、无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方面,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如《登金陵凤凰台》、《长安古意》等,进一步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鉴赏》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并鉴赏《长安晚秋》全诗,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长安晚秋》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2. 分析并领会诗中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艺术手法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2. 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3.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4.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讲解艺术手法;5. 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6. 学生齐读全诗,加深对诗的理解;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杜牧3. 诗的背景:唐代社会背景4. 意象、意境:落叶、夕阳、故人、断肠等5. 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意境分析方法,鉴赏另一首秋天的诗词,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词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2. 艺术手法的理解;3. 课堂互动与学生的参与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一、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1. 落叶:象征秋天的到来,寓意着生命的衰老与消逝;2. 夕阳:代表着日暮时分,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引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3. 故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迁;4. 断肠:形容诗人内心的痛苦,突显了诗的情感深度。
2024年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诗歌欣赏》第四章《山水田园与边塞军旅》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分析、修辞手法鉴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字词、诗句翻译,了解诗歌的背景。
2.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重点: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背景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介绍诗人赵嘏和诗歌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字词解析:让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
(1)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字典。
(2)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3.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行翻译。
(1)学生自主翻译,小组讨论。
(2)教师挑选典型翻译,进行讲解。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和意境描绘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教师挑选典型答案,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板书内容:诗人:赵嘏背景:唐朝长安重点字词: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诗句翻译:……意境美:……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翻译答案:The setting sun and the solitary wildgoose fly together, while the autumn water and the vast sky share the same color.(2)修辞手法答案:比喻、拟人、对偶等。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的《长安晚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安晚秋》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四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2. 分析《长安晚秋》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3. 学习并运用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长安晚秋》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画作,让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4. 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偶、夸张、拟人等;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题,指导解题思路;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意象:斜阳、孤雁、寒鸦、衰草等;3. 情感:孤寂、凄凉、怀古;4. 表现手法:对偶、夸张、拟人;5. 鉴赏方法:关注意象、把握情感、分析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与另一首晚秋主题的诗歌,比较它们的异同;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详细阐述两首诗歌在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晚秋主题的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情感的理解;3. 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4. 实践环节的创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步感知
1.由题,所得信息?(时间、地点)
2.注音、典故
3.了解作者生平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4.诵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前三联写了哪些秋色?……(板书写出)想象诗中的画面,选择前三联中的一联,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明确:(飘浮的)云物、(耸入秋空的)宫阙、(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的弄笛人、(紫艳的)篱菊、(凋谢的)红莲)
(明确: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凄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
2.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这首律诗,通过写诗人秋日登高的望中见闻,表达了羁旅思归的惆怅之情。
)
3. 诵读全诗,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一个词回答)
(明确:凄凉)
三、句句分析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
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
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
))
(明确:在这一联中,我们还要注意大雁这个意象,这时候是秋天,大雁都在往南飞,诗人此时在长安恰恰又是落榜了,他看到南飞的大雁,不禁想起了自己南方的家,油然而生的羁旅伤感充斥心头。
)【板书:乡思之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中,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纯客观存在的物象,他是融入作者情思的形象。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
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赵嘏两次入长安,两次失意,虽进士及第,有志仕途,但最终仅官居县尉。
这时候的作者又一次在长安落榜,时光过得可真快啊,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
此时的诗人看到篱菊,看到落花想到要归隐,想到韶华易逝就很容易为我们理解了。
人们往往会在出门在外异常痛苦时,想到家。
你们现在还好,等到上了大学,离家特别远的时候,受了委屈就会格外想家。
相反,你在外快活的话,又怎么会想家呢,“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就是个很好打例子。
)【板书:归隐之愿,韶华易逝之感】
4.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用典。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
四、写景手法
1.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光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
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
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
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
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
颔联和颈链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
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2.写景特色
(明确:○1、层次分明。
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但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3.总结
(明确:赵嘏的《长安晚秋》一诗,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意境深远悠长。
在深秋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下,诗人凭高远望,总揽长安全景,沉浸在秋夜将晓时的景致中,忽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触发了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此时夜色褪尽,紫菊半开、红莲凋零的景象,诗人追忆起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人生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诗句极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味与归隐之不宜迟,写出了羁旅思归的心情。
赵嘏是触景而
生怀乡之情)
五、经典意象回顾
1.雁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所以“秋雁南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回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伤。
2.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悲凉凄切的音乐。
漂泊困顿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边守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
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3.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陶渊明写下这句诗之后,篱菊便成了归隐田园的代名词。
4.落花:在《春江花月夜》中我们就学习过“落花”,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华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